中国茶叶标准内容综述

合集下载

中国茶的分类标准

中国茶的分类标准

中国茶的分类标准中国茶是指产于中国或以中国传统方法制作的茶叶,是世界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品种,根据不同的制作工艺和品质特征,可以分为六大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

本文将介绍这六大类茶的分类标准和代表茶种。

绿茶绿茶是指未经发酵或轻微发酵的茶叶,保留了鲜叶的天然物质,色泽翠绿,香气清高,滋味鲜爽,汤色清澈明亮。

绿茶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茶类,也是中国最大的茶类,占全国产量的70%以上。

绿茶的分类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按产地分: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安吉白茶等。

按制作方法分:如炒青绿茶、蒸青绿茶、晒青绿茶等。

按外形分:如条形绿茶、珠形绿茶、片形绿茶等。

按品质分:如特级绿茶、一级绿茶、二级绿茶等。

红茶红茶是指经过完全发酵的茶叶,又称为黑茶(与黑茶不同)。

红茶的特点是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汤色红艳,叶底红匀。

红茶是中国在清末民初时期开始生产的一种新型茶类,主要用于出口,也是世界上最普遍消费的一种茶类。

红茶的分类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按产地分:如祁门红茶、滇红、川红等。

按制作方法分:如正宗工夫红茶、小种工夫红茶、碎叶红茶等。

按外形分:如条形红茶、珠形红茶、片形红茶等。

按品质分:如特级红茶、一级红茶、二级红茶等。

乌龙茶乌龙茶是指半发酵的茶叶,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品质。

乌龙茶的特点是香气清幽或浓郁,滋味醇厚或清爽,汤色金黄或橙黄,叶底绿中显红。

乌龙茶是中国南方特有的一种传统名优名贵名稀少名珍贵名稀有名稀奇名稀罕名稀缺名稀珍名稀贵名稀美名稀好名稀香名稀甘名稀甜名稀润名稀滑名稀嫩名稀软名稀细名稀柔名稀顺名稀爽名稀鲜名稀清名稀雅名稀高名稀妙名稀奇名稀异名稀绝名稀超名稀无名稀极名稀尽名稀绝顶茶类,主要产于福建、广东、台湾等地。

乌龙茶的分类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按产地分:如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广东单枞等。

按制作方法分:如半球形乌龙茶、条索形乌龙茶、卷曲形乌龙茶等。

按香型分:如清香型乌龙茶、浓香型乌龙茶、果香型乌龙茶等。

茶叶(食品安全标准 )

茶叶(食品安全标准 )

GB xxxx—xxxx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茶叶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茶叶。

2 术语和定义
2.1 茶鲜叶
从山茶科山茶属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上采摘的新梢,作为各类茶叶加工的原料。

2.2 茶叶
以茶鲜叶为原料,采用特定加工工艺,供人们饮用或食用的产品。

包括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乌龙茶)、红茶,及以上述茶叶为原料再加工的花茶、紧压茶、袋泡茶和粉茶。

3技术要求
3.1原料要求
原料应品质正常,无劣变、无异味,应符合相应的食品标准和有关规定。

3.2 感官要求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3.3 污染物限量
污染物限量应符合GB 2762的规定。

3.4 农药残留限量
农药残留限量应符合GB 2763的规定。

3.5 食品添加剂
茶叶不应使用食品添加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茶叶国家强制标准的内容

茶叶国家强制标准的内容

茶叶国家强制标准的内容
茶叶国家强制标准是指国家对茶叶产品在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方面所规
定的强制性标准。

这些标准的制定旨在保障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促进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首先,茶叶国家强制标准对茶叶的生产环节进行了严格规范。

在茶叶的生产过
程中,标准规定了茶园的选址、土壤的保护、茶树的栽培、农药的使用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茶叶的生长环境符合国家的环保标准,茶叶的原料质量达到国家的安全要求。

其次,茶叶国家强制标准对茶叶的加工过程进行了详细规定。

在茶叶的加工过
程中,标准规定了茶叶的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环节的操作规范,以保证茶叶的加工质量,防止茶叶受到污染,保持茶叶的原有香气和营养成分。

此外,茶叶国家强制标准还规定了茶叶的储存、运输和销售等环节的要求。


叶的储存要求茶叶应保存在阴凉、干燥、通风的环境中,避免受潮发霉;茶叶的运输要求茶叶应在干净、无异味的环境中运输,防止茶叶受到外界的污染;茶叶的销售要求茶叶的包装应符合国家的包装标准,包装上应标明茶叶的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方便消费者购买和使用。

总的来说,茶叶国家强制标准的实施对茶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规范茶叶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可以提高茶叶的质量,增强茶叶的市场竞争力,保护茶叶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叶生产者应严格遵守茶叶国家强制标准,提高茶叶的生产质量,增强茶叶的品牌形象,推动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

国内外茶叶标准综述

国内外茶叶标准综述
(9 70 .1实施 ) 19 .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虫
包含有 2 0项 ,其 中杀虫杀螨 剂 1 ,杀菌 3项 剂 7项 。标 准较 宽松 。与我 国有 关的农残 项
目标准 见表 8 。
表 8 韩 国茶 叶 主 要 农 残标 准

单 甲脒
夕灭 (a rx hf o)  ̄p
5 吡 唑 硫磷 5 5 7 ,  ̄J 4 i 6 L -t , - ( u rmie l f oo d )
些主要进 口国如英 国的 B 4- 18 S6 8 97红茶标 0
收稿 日期 :2 0 0 3—0 6~2 5
采样 检测 结果 如表 1 示 。样 品 中有机 所 氯 类农药 残 留 ( HC和 D T)含 量 大 都低 B D 于欧盟 2 0 / 7 E 0 1 5 / C标 准 中规定 的最 大 残 留 限量 ( MRL )标准 ( .mg k ) 0 2 / g 。只有 3 号
维普资讯
1 2




20 0 4正
续表
1 2 2 日本茶 叶农残标 准 ..
日本 茶 叶 标 准 包 括 农 残 限 量标 准 ( 表 5 )和理化 品质标 准 ( 6 。 日本 的茶 叶农 表 )
残项 目也 很 多 ,2 0 0 1年 5月 新 颁 布 的标 准 已达 7 。表 中所 列 的 只是 一 些 与 我 国有 6项
准基本等同于 I332- 18 。 5 0 -96 1 7
表 l I( 标 准 S3 ,
霉 准号 标 代
标准名称
1 I 33 2 —1 8 红茶 一定义和基本 要求 S 7 0 9 6  ̄
2 S 0 8—1 8 红 茶 一词 汇 I0 6 7 92

茶叶国家强制标准的内容

茶叶国家强制标准的内容

茶叶国家强制标准的内容茶叶国家强制标准是指由国家制定并强制执行的茶叶相关标准,旨在规范茶叶产业发展、保障茶叶质量和安全。

下面是茶叶国家强制标准的内容和相关参考内容:1. 茶叶质量标准:- 外观标准:要求茶叶外观整齐、条索紧结、色泽艳丽、叶片柔软有光泽等。

- 干燥度:要求茶叶的含水率符合标准,不得超过一定限度。

- 茶叶香气:规定茶叶的香气应清香持久,不得有异味或杂味。

- 茶叶口感:茶叶的口感应鲜爽、回甘、醇厚等。

- 茶汤色泽:要求茶汤色泽鲜亮透明,不得有混浊或异常色泽。

2. 茶叶安全标准:- 农药残留限量:限制茶叶中农药残留含量,保证茶叶的安全性。

- 重金属含量:规定茶叶中重金属的含量不得超过一定限度,以免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 铅超标:规定茶叶中铅含量的限度,避免铅超标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 黄曲霉毒素:茶叶中黄曲霉毒素的限量要求,以防止黄曲霉素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3. 茶叶包装标准:- 包装材料:要求茶叶包装应使用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材料,以确保茶叶的品质和安全。

- 标签标识:要求包装上应有清晰明了的茶叶品名、生产日期、产地、净含量等标识,方便消费者了解相关信息。

- 批次编号:茶叶包装上应有批次编号,方便追溯茶叶的产地、生产过程等信息。

4. 茶叶生产标准:- 采摘标准:规定采摘茶叶的时机、茶叶叶龄、采摘方式等,确保茶叶的品质。

- 加工工艺:茶叶加工应符合一定的制作工艺,以确保茶叶的色、香、味和形态。

- 生产环境:要求茶叶生产环境符合卫生标准,避免污染茶叶。

5. 茶叶质量检测标准:- 检测方法:制定茶叶质量检测的方法和程序,确保茶叶质量检测准确可靠。

- 检测项目:规定茶叶质量检测的项目,如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

- 检测限量:茶叶质量检测的限量要求,以保证茶叶质量和安全。

茶叶国家强制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茶叶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统一茶叶市场规则,提高茶叶质量,保障茶叶消费者的权益,促进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内茶叶的分类和分级标准

国内茶叶的分类和分级标准

国内茶叶的分类和分级标准茶叶标准化基础一、茶叶标准化的内涵GBf3935.1?1996将标准化定义为“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它反映出标准化是一个过程,即制定标准、贯彻标准、修订标准是一个不断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运动,制定标准的目的在于贯彻实施;同时标准化是个相对的概念,即标准在深度上要有发展空间,要通过不断修订来发展,而且在广度上也要有系统的标准来配套。

所谓茶叶标准化,就是指为了保证茶叶产品的质量,制定、发布并实施与茶叶相关的基础、产品、卫生、技术和管理标准,使茶叶在生产、加工及管理等方面获取最佳的秩序和效益,使叶的卫生与质量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同样茶叶标准化也是一个过程,包括制定茶叶标准井在实践中加以实施的全部活动过程。

(一)按照性质、作用和对象的不同,可以将标准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1.技术标准是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它一般以“物”为对象,包括基础标准、产品标准、通用方法标准、安全卫生标准、环境保护标准等。

茶叶的技术标准是指为开发茶叶新品种等技术工作、为茶叶的质量以及各种茶叶加工设备制定的标准。

如乌龙茶加工标准、特级西湖龙井质量标准等都是技术标准。

2.管理标准是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一般对象是“事”。

包括国民经济管理、企业管理中涉及的管理标准等。

茶叶管理标准主要是茶叶生产加工企业在茶叶生产加工中对企业实施的各项管理工作和程序所作的规定。

3.工作标准是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工作事项所制定的标准,它的主要对象是“人”,是为了特技术标准、管理标准落实到具体岗位(或部门)去完成所制定的标准。

茶叶的工作标准则是茶叶企业为使员工对自己工作范围、工作重点及工作要求达到一种明确的认识所制定的规定,茶叶的工作标准还包括茶叶质量管理标准等。

(二)按照标准的适用领域和有效范围,可以将标准分为国家标准.专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国家标准一般是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制定的,适用于全国范围,其具有强制性.各个茶叶生产、加工、贸易企业都必须遵循国家标准,国家标准的代号是GB。

现行茶叶质量检验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现行茶叶质量检验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现行茶叶质量检验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引用】现行茶叶质量检验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011年05月31日分类序号标准号标准名称产品标准 1 GB/T9172-88 花茶级型坯本栏均为国家和行业推荐性标准,适用于生产、流通、贸易活动中表列各类茶叶。

2 GB/T9833.1-88 紧压茶花砖茶 3 GB/T9833.2-88 紧压茶黑砖茶 4 GB/T9833.3-88 紧压茶茯砖茶 5 GB/T9833.4-88 紧压茶康砖茶 6 GB/T9833.5-88 紧压茶沱茶 7 GB/T9833.6-88 紧压茶紧茶 8 GB/T9833.7-88 紧压茶金尖茶 9GB/T9833.8-93 紧压茶米砖茶 10 GB/T9833.8-93 紧压茶青砖茶 11GB/T13738.1-97 第一套红碎茶 12 GB/T13738.2-92 第二套红碎茶 13GB/T13738.4-92 第四套红碎茶 14 GB/T14456-93 绿茶 15 SB/T10167-93 祁门红茶 16 SB/T10168-93 闽烘青绿茶 17 GH016-84 屯、婺、遂、舒、杭、温、平七套炒青绿茶原国家供销社发布 18 WMB48(1)-81 茶叶品质规格出口茶标准 19 ZBB35002-88 炒青绿茶技术条件理化检验方法标准 1 GB8302-87 茶取样根据需要或贸易双方的有关协定和进出口标准要求,确定检验项目。

本栏均为国家强制性标准 2 GB8303-87 茶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 3 GB8304-87 茶水分测定 4 GB8305-87 茶水浸出物测定 5 GB8306-87 茶总灰分测定 6 GB8307-87 茶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测定 7 GB8308-87 茶酸不溶性灰分测定 8 GB8309-87 茶水溶性灰分碱度测定 9 GB8310-87 茶粗纤维测定 10 GB8311-87 茶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 11 GB8312-87 茶咖啡碱测定 12 GB8313-87 茶茶多酚测定 13 GB8314-87 茶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 14 ZBX50001-86 出口茶叶取样方法 15 ZBX50002-86 出口茶叶磨碎试样干物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16ZBX50004-86 出口茶叶水分测定方法 17 ZBX50005-86 出口茶叶 18ZBX50006-86 出口茶叶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测定方法 19 ZBX50007-86 出口茶叶酸性不溶性灰分测定方法 20 ZBX50008-86 出口茶叶水溶性灰分碱度测定方法 21 ZBX50009-86 出口茶叶水浸出物测定方法 22 ZBX50010-86 出口茶叶咖啡碱测定方法 23 ZBX50011-86 出口茶叶粗纤维测定方法 24 ZBX50012-86 出口茶叶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方法 25 ZBX55001-86 出口茶叶中硒的荧光测定方法 26 WMB48(3)-81 茶叶检验方法感官审评 1GB/T14487-93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适用于各类茶叶品质、规格的检验 2GB/T10157-93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 3 ZBX50003-86 出口茶叶品质感官审评方法 4 ZBX55003-88 出口茶叶感官卫生标准及检验方法标准 1 GB9679-88 茶叶卫生标准适用于各类茶叶,本栏均为国家强制性标准,GB9679 代替GBn144《红、绿茶卫生标准》 2 GB5009.57-85 茶叶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3 GB5009.12-85 食品中铅的测定方法 4 GB5009.13-85 食品中铜的测定方法 5 GB5009.19-85 食品中六六六、滴滴涕残量的测定方法 6 ZBX50015-86 出口茶叶中六六六、滴滴涕残贸量检验方法水冲泡法 7 ZBX50016-86 出口茶叶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检验方法有机溶剂提取法 8 GB4789.15-94 食品中卫生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本栏均为国家强制性标准,适用于各类茶叶 9 GBB13107-91 植物性食品中稀土限量卫生标准 10 GB13108-91 植物性食品中稀土限量测定方法 11 GB4809-84 食品中氟允许量标准 12 SN0497-95 出口茶叶中多种有机氯农药残留量检验方法 13 GB5009.18-85 食品中氟含量测定本栏标准为国家茶叶卫生标准的补充 14 GB8321.1~2-87 农药合理使用标准(一)、(二) 15 GB8321.3-89 农药合理使用(三)茶叶包装运输贮藏标准 1 SB/T10035-92 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本栏均为行业推荐性标准 2 SB/T10036-92 紧压茶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3 SB/T10037-92 红、绿、花茶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4 SB/T10094-93 毛茶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5 SB/T10095-93 茶叶贮藏养护通用技术条件 6 LY/T1170-95 茶叶包装箱用胶合板本栏均为出口茶叶强制性标准 7 WMB101-84 出口散茶运输包装瓦楞纸箱 8 WMB102-84 出口散茶运输包装牛皮卡纸板箱 9 ZBX50013-86 出口茶叶包装检验方法 10 ZBX50014-86 出口茶叶质量鉴定方法本栏为国家强制性标准适用于包括茶叶在内的食品 11GB7718-94 食品标签通用标准 12 GBn147 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 13GB9683-88 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 14 GB13432-92 特殊营养食品标签适用于营养保健茶类 15 WMB48(2)-81 茶叶包装适用于出口茶叶。

中国茶叶标准内容综述

中国茶叶标准内容综述

我国现行有关茶叶标准内容包括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标准和包装、贮运标识、标准。

其中有国际标准,出口商品茶标准、国内商品茶标准。

国内商品茶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大类。

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又有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之分。

商品茶现行的国际标准有产品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两类。

安溪铁观音茶叶例如ISO6079-90《固态速溶茶规格》、ISO1839-80《茶取样》。

国家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并可按规定使用采标标志和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我国出口商品茶的有关标准为外贸行业标准。

例如由国家外贸部进出口商检局批准发布的ZBX50012-86《出口茶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WMB48(1)-81《茶叶品质规格》。

国内市场商品茶现行标准:第一类是国家标准。

其中国家强制性标准包括卫生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包装标识标准。

安溪铁观音茶叶卫生标准例如GB9679-88《茶叶卫生标准》(见附录三)、GB8321.1-3、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二)、(三)。

检验方法标准如GB8313-87《茶多酚测定》;包装标识标准即GB7718-94《食品标签通用标准》(见附录二)。

国家推荐性标准如GB/T14456-93《绿茶》、GB/T10157-93《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第二类是行业标准。

现行的行业标准,都是推荐性标准,例如SB/T10167-93《祁门红茶》。

第三类是地方标准。

例如浙标DB33/159-92《眉茶》、DB33/160-92《珠茶》、DB33/161-91《茉莉花茶》、DB33/162-92《西湖龙井茶》,闽标FDBT/NY32.18《乌龙茶成品茶》、FDBT/GH1549.19-88《茉莉花茶》,皖标D/GX06-87《黄山毛峰》,预标DB/41000×55001《河南毛尖》等。

第四类是企业标准。

国家规定企业生产的茶叶品种在没有国家和行业强制性标准或者只有推荐性标准的情况下,企业可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制订产品执行的企业标准。

我国茶叶标准

我国茶叶标准
紧压茶青砖茶
GB/T 8305-2002
茶水浸出物测定
37
GB/T 8306-2002
茶总灰分测定
38
GB/T 8307-2002
茶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测定
39
GB/T 8308-2002
茶酸不溶性灰分测定
40
GB/T 8309-2002
茶水溶性灰分碱度测定
41
GB/T 8310-2002
茶粗纤维测定
42
GB/T 8311-2002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第83部分:杀菌剂防治茶云纹叶枯病
23
GB/T 18526.1-2001
速溶茶辐照杀菌工艺
24
GB/T 18625-2002
茶中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农药残留量的简易检验方法(酶抑制法)
25
GB/T 18795-2002
茶叶标准样品制备技术条件
26
GB/T 18797-2002
我国茶叶国家标准
序号
代号
中文名称
1
GB 11767-2003
茶树种苗
2
GB 14928.10-1994
大米、蔬菜、柑桔、茶叶中喹硫磷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3
GB 18650-2002
原产地域产品龙井茶
4
GB 18665-2002
蒙山茶
5
GB 18745-2002
武夷岩茶
6
GB 18957-2003
原产地域产品洞庭(山)碧螺春茶
31Method for analysis of hygienic standard of tea
32
GB/T 6701-2005
茶不挥发物的测定方法

中国出口茶叶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出口茶叶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出口茶叶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茶叶作为中国的传统特色产品之一,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广泛的需求和认可。

中国茶叶出口的发展对于中国茶叶产业的提升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中国茶叶出口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出口量和市场份额的波动、重要出口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以及茶叶品种和质量要求的差异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推动中国茶叶出口的稳定增长,制定和实施一套科学、统一的出口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出口标准的建立可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提升中国茶叶的品牌形象,推动茶叶产业的升级以及促进贸易的发展。

因此,本文将对中国茶叶出口标准的必要性进行综述,并介绍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步骤、标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以及标准的执行和监督机制。

通过本文的撰写,旨在对中国茶叶出口标准的重要性进行探讨与分析,进一步加强国内外茶叶市场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最后,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相关政策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一些建议,以促进中国茶叶的出口和品质的提升。

1.2 文章结构2.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阐述中国茶叶出口标准的相关内容。

2.1 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中国茶叶出口标准的背景和重要性,突出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以及制定出口标准的必要性。

2.2 中国茶叶出口现状: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说明中国茶叶的出口量和市场份额的发展情况,同时介绍中国茶叶的重要出口国家和地区,探讨出口茶叶的品种和质量要求,并分析目前中国茶叶出口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3 中国茶叶出口标准的必要性:本节将探讨中国茶叶出口标准的必要性。

我们将从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贸易发展、提升中国茶叶品牌形象和推动茶叶产业升级等多个角度来阐述制定出口标准的意义和重要性。

2.4 中国茶叶出口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在这一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包括与茶叶出口相关的国际标准和中国国内标准。

同时,我们将解释标准制定的程序和原则,介绍标准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并探讨标准的执行和监督机制。

茶叶质量检测标准

茶叶质量检测标准

茶叶质量检测标准茶叶是中国传统的重要饮品,对于许多人来说,它在日常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茶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品味和营养价值。

为保证消费者权益和茶叶行业的发展,茶叶质量检测标准被制定出来。

第一章 - 茶叶的基本品质指标茶叶的基本品质指标包括外观、香气、口感和品味。

外观是最直观的判断标准之一,有关的因素包括茶叶的整体形状、色泽和干燥程度。

香气则是茶叶口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干茶香和泡制后的香气。

口感则涵盖了茶叶的涩度、甜度、醇厚度等方面。

品味则是指最终口感和品尝茶叶时所感受到的滋味。

第二章 - 茶叶质量检测方法茶叶质量检测主要依靠感官测试和化学分析两大手段。

感官测试要求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感受力,检测人员通过嗅闻、品尝和观察茶叶的外观等方式进行评估。

这种方法常被用于初步鉴定茶叶品质,对于茶叶的香气和口感有较好的判断能力。

化学分析则以测定茶叶中的化学成分为依据,例如咖啡碱、茶多酚和氨基酸等。

通过仪器和设备,专业的实验室可以对茶叶进行更加细致和准确的分析,但这种方法相对繁琐和耗时。

第三章 - 国际茶叶质量标准为了促进茶叶国际贸易和保护消费者权益,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了茶叶质量标准。

这些标准包括了茶叶的基本品质指标以及茶叶中的残留物、金属含量、农残等重要指标。

例如,欧盟制订的茶叶标准要求茶叶中的咖啡碱含量不得超过400mg/kg,而中国标准要求的茶叶中的农残残留量也有严格规定。

这些标准对茶叶的质量控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帮助消费者购买到安全、优质的茶叶产品。

第四章 - 茶叶质量检测和行业发展茶叶质量检测对于茶叶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方面,通过严格、公正、科学的检测和评估,可以促进茶叶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体验。

另一方面,茶叶质量检测可以提高茶叶产业的竞争力,推动行业的良性发展。

茶叶质量检测机构和实验室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致力于研究、推广和培训茶叶质量检测技术,为茶叶行业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

茶叶新国标

茶叶新国标

茶叶新国标
摘要:
1.茶叶新国标概述
2.新国标的主要内容与变化
3.新国标对茶叶行业的积极影响
4.新国标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5.总结与展望
正文:
茶叶新国标是对我国茶叶行业的一次重要规范和提升。

新国标于2021 年正式实施,对茶叶的分类、品质要求、标签标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范。

新国标的主要内容包括:
(1)明确茶叶分类,将茶叶分为六大类:红、黄、绿、白、乌龙、黑茶;
(2)调整了部分茶叶品质指标,如水分、杂质、粉末等指标;
(3)增加了茶叶标签标识的要求,包括产品名称、原料来源、生产工艺等;
(4)对茶叶的污染物限量、农药残留限量等进行了严格规定。

新国标的实施对茶叶行业产生了积极影响:
(1)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保障消费者利益;
(2)有助于规范市场秩序,遏制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等不良现象;
(3)促进茶叶产业的转型升级,引导企业走绿色发展道路;
(4)有利于茶叶国际贸易,提升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然而,新国标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1)部分企业对新国标了解不足,需要加强培训与宣传;
(2)新国标对茶叶生产工艺要求较高,部分企业可能面临技术改造的压力;
(3)新国标实施初期,茶叶市场可能出现一定的波动,如产品价格波动、市场供应紧张等。

总之,茶叶新国标对我国茶叶行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关于茶文化的文献综述

关于茶文化的文献综述

关于茶文化的文献综述茶,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饮品,一直以来都是世界范围内广受喜爱的。

茶文化涵盖了茶叶的历史、种类、制作工艺、品茗礼仪等方面,每个细节都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本文将通过综述已有的相关文献,对茶文化进行一个全面的介绍。

一、茶的历史与传播茶起源于中国,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的夏朝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种植和饮用茶叶。

宋代的茶文化达到了巅峰,从中国传播至世界各地。

随着茶叶的传播,各个地方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文化,如日本的茶道、韩国的釜煮茶等。

二、茶叶的种类与特点茶叶根据发酵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等。

每种茶叶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特点。

例如,绿茶口感清淡爽口,带有丰富的植物香气;红茶则醇厚浓香,适合与牛奶、糖等调料混合饮用。

三、制茶工艺的演进茶叶的制作过程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环节,每一步都需要讲究技术和工艺。

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制茶工艺逐渐被机械化和自动化所取代,但仍有许多地方坚持传统手工制茶,以保留其独特风味和文化价值。

四、茶文化中的品茗礼仪茶文化强调的不仅仅是茶叶本身,还包括品茶的过程和礼仪。

例如,在中国传统茶道中,品茶需要遵循一定的仪式和规矩,如洗茶具、倒水、注茶、观色、闻香、品味等,每一步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讲究。

这些礼仪使茶的品饮过程变得更加庄重和有品味。

五、茶文化的影响与传承茶文化不仅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的影响力已经延伸至世界各个角落。

茶叶的传播不仅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也推动了茶叶产业和经济的发展。

茶文化已经在历史长河中发挥了深远的影响力,并一直传承至今。

六、茶文化的现代创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茶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茶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媒体等领域相结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茶文化形式和产品,如茶礼表演、茶具设计、茶文化节等。

这些创新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总结: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喜爱。

茶叶的国家新标准

茶叶的国家新标准

茶叶的国家新标准我们国家对于茶叶有着一整套相对完善并与时俱进的系统。

不仅如此,我们国家也是茶叶国际标准的成员国,主持制定乌龙茶国际标准、茶叶化学分类法等ISO标准。

茶叶标准有哪些我们国家的茶叶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等。

从指标限定来看企业标准严于地方标准,地方标准严于国家标准。

国家标准之所以并不是最严格要求是为了让全国范围内的大部分企业能够达标,而企业标准如果没有比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更加严格也就失去了制定的意义。

从规定的范围来看,茶叶标准又有产品标准、术语、分类、检测方法、包装标准、冲泡和加工技术类的基础标准等涵盖涉及茶产业体系的各个方面。

从执行程度来看,茶叶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涉及到污染物限量等安全性问题的都是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

比如《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和《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等,毕竟这与民生息息相关。

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术语等则属于推荐性标准,可参照执行。

GB是国家标准的代号。

国家标准代码简称国标码,国家标准强制标准冠以“GB”。

推荐标准冠以“GB/T”。

国家标准的编号由国家标准的代号、国家标准发布的顺序号和国家标准发布的年号(发布年份)构成。

GB代号国家标准含有强制性条文及推荐性条文,当全文强制时不含有推荐性条文,GB/T代号国家标准为全文推荐性。

去当地的技术质量监督局备案,申请使用国标,质监局会发一本国标使用证书。

去当地的技术质量情报所,申请国标有效性查证,情报所会发一本标准有效性查证证书。

销售的产品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只需办理产品执行标准登记,这是不收费的。

只有产品没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就需要编制产品企业标准(自己编制也不收费),并申报备案(也不收费),但在备案前,需要产品检验、专家评审,这就需要一定的费用开支了。

茶叶生产许可证办理方法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茶叶产品包括所有以茶树鲜叶为原料加工制作的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及经再加工制成的花茶、袋泡茶、紧压茶,共9类产品。

茶叶国家执行标准一览表

茶叶国家执行标准一览表

以下是我国茶叶的国家执行标准一览表:茶树种苗GB1 1767-2003国家已发布实施。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GB/T 14487 -2017国家已发布实施。

茶叶标准样品制备技术条件GB/T18 795-2012国家已发布实施。

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件GB/T1 8797-2012国家修改采用MODISO 8589:2007已发布实施。

良好农业规范第12部分:茶叶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GB/T 2 0014.12-2008国家已发布实施。

茶叶生产技术规范GB/Z 26 576-2011国家已发布实施。

茶叶分类GB/T 30766-2014国家已发布实施。

茶鲜叶处理要求GB/T 31748-2015国家已发布实施。

茶叶加工良好规范GB/T32744-2016国家已发布实施。

茶叶化学分类方法GB/T 35825-2018国家已发布实施。

国家茶叶执行标准

国家茶叶执行标准

国家茶叶执行标准国家茶叶执行标准是指在国家进行茶叶生产、加工、贮藏、运输、检验、评定、销售等方面所制定的一系列标准规范。

该标准是保障茶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确保国内及国外市场上的茶叶品质符合国家标准,让消费者安心放心地享用普及茶文化,同时也为茶叶从产地到消费者的全过程奠定了严谨稳定基础。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国家茶叶执行标准的主要步骤。

第一步:茶叶原料的品种选取和采摘制作标准茶叶的品质、口感、香气等都与茶叶的原料品种和采摘制作标准有关。

因此,当建立国家茶叶执行标准时,首先需要选取优质的茶树品种,明确采摘时间、采摘标准、制作工艺等。

第二步:茶叶的加工与鉴定标准茶叶的加工包括初加工和深加工,如杀青、揉捻、浸润、焙干,熟化等等。

此时,国家茶叶执行标准需要规定复杂的生产流程和标准化的加工设备。

在茶叶加工时,需要采用科学技术和管理机制,通过对茶叶香气、口感和颜色的评定,对茶叶的品质进行鉴定,确保茶叶品质符合国家标准。

第三步:茶叶的贮存和运输标准茶叶的贮藏和运输是影响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

国家茶叶执行标准规定了储存设施、交通工具等的条件和茶叶储存的时间等方面的要求。

才能达到保质保鲜的效果。

第四步:茶叶的检验和评定标准为了确保国家茶叶执行标准的有效实施,对茶叶的检验和评定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国家茶叶检验标准按照茶叶种类进行评定,确定茶叶的中毒和微生物等方面的安全和卫生问题,并对茶叶样品进行实验和检测,以保证茶叶的品质和安全符合国家的标准。

第五步:茶叶的销售和服务标准茶叶销售的质量和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也是茶叶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国家茶叶执行标准规定了茶叶的营销渠道和收费标准,同时制定了售后服务标准,以确保茶叶销售符合国家标准,消费者可以安心选择并享用到优质的茶叶。

总结国家茶叶执行标准的制定需要在多个环节采取标准化的措施和管理机制。

茶叶生产企业应当依照以上的执行标准来监督自己的生产、销售,确保能按照国家要求、高标准的生产和服务,铸造国内茶叶品牌,推动中国茶叶茶文化走向世界。

茶叶的质量标准与检测方法研究报告

茶叶的质量标准与检测方法研究报告

茶叶的质量标准与检测方法研究报告一、引言茶叶是我国传统的饮品之一,其质量与口感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体验和健康。

为了确保茶叶的质量,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

本报告旨在研究茶叶的质量标准与检测方法,为茶叶生产与消费提供参考。

二、茶叶质量标准茶叶的质量标准是对茶叶质量进行评价和判定的依据,主要包括外观、色泽、香气、滋味等指标。

1. 外观茶叶的外观要求表面完整,无破碎、霉变、发霉等情况,整齐度好,色泽一致。

不同茶叶类型的外观标准有所差异,如绿茶要求茶叶形状完整、色泽嫩绿,红茶要求茶叶颗粒饱满,乌龙茶要求茶叶卷曲呈珠形。

2. 色泽茶叶的色泽是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的茶叶应呈现出各自特有的颜色。

绿茶应呈现嫩绿色,红茶应呈现红艳色,以及乌龙茶应呈现黄褐色。

3. 香气茶叶的香气是品质的重要标志,各类型茶叶具有独特的香气。

绿茶应有清香、鲜爽,红茶应有鲜烈、芳香,乌龙茶应有花果香气。

4. 滋味茶叶的滋味是品质的核心指标之一,不同类型茶叶有不同的滋味特点。

绿茶应有鲜爽口感,红茶应有醇厚口味,乌龙茶应有回甘、陈香持久的滋味。

三、茶叶质量检测方法茶叶质量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外观检测、化学成分分析、感官评价等。

1. 外观检测外观检测主要通过目测和显微镜等手段,对茶叶的形状、色泽、整齐度等进行评估。

该方法直观简便,可用于初步判断茶叶的质量。

2. 化学成分分析茶叶的化学成分对其质量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化学成分分析可以了解茶叶的品质特点和营养成分。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技术,可以定量分析茶叶中的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等成分。

3. 感官评价茶叶的感官评价是直接了解茶叶品质的重要方法,包括外观、香气、滋味等方面的评估。

常用的感官评价方法有判别试验、描述性评定法等,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的评价人员进行评估。

四、茶叶质量保障措施为了确保茶叶的质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质量保障措施,包括种植环境控制、采摘标准、生产工艺控制等。

茶叶评价指标体系

茶叶评价指标体系

茶叶评价指标体系茶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饮料之一,对于许多人来说,品评一款好茶的质量,不仅是品味,更是一门学问。

茶叶评价指标体系是对茶叶质量进行系统评估和辨识的方法和标准。

以下是一个较为综合的茶叶评价指标体系:1.外观特征:茶叶的外观特征包括干茶、汤色、底盘和叶底。

茶叶的外观整体性、形状、大小、颜色和质地等,是判断茶叶质量的第一步。

2.香气:茶叶的香气是衡量茶叶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香气应该纯正、持久、醇厚。

不同种类茶叶的香气有所不同,如绿茶有鲜香、花香或独特的炒香味等。

3.口感:口感是指茶叶入口后的感受,包括滋味、滑爽度、回甘和口感持久度等。

好的茶叶应该有浓醇的滋味,柔和的滑爽度,持久的回甘和长久的口感。

4.回甘:回甘是指茶叶品饮后,余香仍然在口腔中久久不散的感观。

回甘是茶叶的品质极高的象征,多数优质茶叶都具备明显的回甘性。

5.茶汤色:茶汤色是指茶叶冲泡后的溶液颜色,直接反映了茶叶中的物质成分、香气等。

不同类别的茶叶有不同的汤色标准,如绿茶应清澈明亮,红茶应橙红鲜亮等。

6.叶底特征:叶底是指茶叶在冲泡完后展示的叶片特征。

优质茶叶的叶底扁平、匀齐,叶片完整,颜色鲜绿或鲜红,叶脉红线明显。

7.茶树品种:不同的茶树品种对茶叶口感、香气等性质有着重要影响。

如龙井茶的"炒豆香",铁观音的"桂花香"等。

8.生长环境:茶叶的生长环境影响茶叶的气候、土壤和水源等。

生长环境的不同会影响茶叶的滋味、香气和色泽等。

9.加工工艺:茶叶的加工工艺对茶叶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如龙井茶的杀青工艺、铁观音的揉捻工艺等。

10.产地:不同产地的茶叶因地理环境和气候等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口感、香气、品质等。

11.打破浸泡:茶叶的打破浸泡是指茶叶在冲泡过程中的时间、温度和泡茶量等因素。

正确的冲泡时间和温度可以更好地展现茶叶的品质。

12.茶叶遗留物:茶叶遗留物是指茶叶中的杂质、脱毛末和刺激性物质等。

茶叶遗留物应该符合国家和地区的标准,不能超过安全限度。

茶叶等级划分标准

茶叶等级划分标准

茶叶等级划分标准茶叶是中国传统的饮品,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

茶叶的品质和等级直接影响着茶叶的价格和口感,因此茶叶的等级划分标准是茶叶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茶叶行业中,茶叶的等级划分标准主要包括外形、内质、香气和茶汤等方面的评判标准。

首先,茶叶的外形是评判茶叶等级的重要标准之一。

茶叶的外形应该整齐、匀称,叶片完整,色泽鲜艳。

对于绿茶而言,外形还应该包括嫩芽、嫩叶的形态和大小。

对于红茶和乌龙茶而言,外形还应该包括叶片的卷曲程度和大小。

总之,茶叶的外形应该符合其品种特点,整体美观,没有破碎、变形和杂质。

其次,茶叶的内质也是评判茶叶等级的重要标准之一。

茶叶的内质主要包括叶片的完整度、含水量、含油量、含茶多酚和咖啡碱等成分的含量。

茶叶的内质应该保持新鲜,不受潮、霉变,叶片应该完整,没有破损和变色。

另外,茶叶的含水量和含油量也是评判茶叶内质的重要指标,含水量过高会导致茶叶变质,含油量过高则会影响茶叶的口感和香气。

再次,茶叶的香气是评判茶叶等级的重要标准之一。

茶叶的香气应该清新、纯正,符合其品种特点。

对于绿茶而言,应该具有清香、鲜爽的特点;对于红茶而言,应该具有鲜香、醇厚的特点;对于乌龙茶而言,应该具有花香、果香的特点。

总之,茶叶的香气应该符合其品种特点,不应该有异味和杂味。

最后,茶汤是评判茶叶等级的重要标准之一。

茶叶的茶汤应该清澈、透亮,色泽鲜艳。

对于绿茶而言,应该呈现出碧绿、清澈的特点;对于红茶而言,应该呈现出红艳、明亮的特点;对于乌龙茶而言,应该呈现出金黄、明亮的特点。

总之,茶叶的茶汤应该符合其品种特点,不应该有浑浊和异色。

综上所述,茶叶的等级划分标准主要包括外形、内质、香气和茶汤等方面的评判标准。

茶叶的等级划分标准对于茶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茶叶的品质和口感,也可以帮助茶叶生产企业更好地提高茶叶的品质和竞争力。

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研究,茶叶的等级划分标准能够更加科学、合理,为茶叶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现行有关茶叶标准内容包括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标准和包装、贮运标识、标准。

其中有国际标准,出口商品茶标准、国内商品茶标准。

国内商品茶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大类。

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又有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之分。

商品茶现行的国际标准有产品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两类。

安溪铁观音茶叶例如ISO6079-90《固态速溶茶规格》、ISO1839-80《茶取样》。

国家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并可按规定使用采标标志和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我国出口商品茶的有关标准为外贸行业标准。

例如由国家外贸部进出口商检局批准发布的ZBX50012-86《出口茶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WMB48(1)-81《茶叶品质规格》。

国内市场商品茶现行标准:第一类是国家标准。

其中国家强制性标准包括卫生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包装标识标准。

安溪铁观音茶叶卫生标准例如GB9679-88《茶叶卫生标准》(见附录三)、GB8321.1-3、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二)、(三)。

检验方法标准如GB8313-87《茶多酚测定》;包装标识标准即GB7718-94《食品标签通用标准》(见附录二)。

国家推荐性标准如GB/T14456-93《绿茶》、GB/T10157-93《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第二类是行业标准。

现行的行业标准,都是推荐性标准,例如SB/T10167-93《祁门红茶》。

第三类是地方标准。

例如浙标DB33/159-92《眉茶》、DB33/160-92《珠茶》、DB33/161-91《茉莉花茶》、DB33/162-92《西湖龙井茶》,闽标FDBT/NY32.18《乌龙茶成品茶》、FDBT/GH1549.19-88《茉莉花茶》,皖标D/GX06-87《黄山毛峰》,预标DB/41000×55001《河南毛尖》等。

第四类是企业标准。

国家规定企业生产的茶叶品种在没有国家和行业强制性标准或者只有推荐性标准的情况下,企业可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制订产品执行的企业标准。

例如福建宁德茶厂生产的“天山”牌银毫的企业标准为Q/35NDC.001-92《银毫》,福州市胪花茶厂生产的茉莉花茶的企业标准Q/35LHC.001-95《茉莉花茶》,福州市下洋南香茶厂生产的茉莉花茶的企业标准为Q/35NXC.001-95《茉莉花茶》。

另外和茶安溪铁观音茶叶关系较密切的标准还有国家强制性标准GB13432-92《特殊营养食品标签》、GB11680-89《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GB13107-91《植物性食品中稀土限量卫生标准》、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等。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适用于所有茶叶生产企业。

地方标准适用于各省、市、自治区本地主内的企业使用。

企业标准只适用于制订发布单位,别的企业不得滥用。

定量包装茶叶的标签应标明茶叶的产品标准号,标注卫生标准号或检验方法标准号、贮运标准号等是错误的。

茶叶产品标准还有实物标准样。

实物标准样是产销双方共同制订遵守的依据。

我国目前执行的茶叶实物标准样有毛茶标准样(6级12等、逢双等设样)、加工标准样(分级不分等)、贸易标准样3种,分别供工厂收购初制茶、产销双方、市场贸易计价使用。

其中毛茶标准样每年更换一次,加工标准可隔几年更换。

根据我国标准化法和产品质量法规定,企业生产经销的茶叶必须有产品执行标准,上报备案的企业标准是企业组织生产、交货和有关部门监督检验的依据。

由于我国茶叶的品种繁多,国家和待业主管部门不可能也不必要制订成千上万个茶叶产品标准,因此,企业除了必须执行国家和行业部门制订发布的强制性标准外,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选用国标、行标、地标和其标准的部分内容;也可制订符合企业产品自身特点的企业产品标准。

企业制订茶叶产品标准的基本内容和要点应根据GB1.1-1.3编写。

其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2、引用标准3、定义--什么样的产品4、分级5、技术要求(和其他产品有点不同)5、1基本要求--一般色香味品质要求5.2感官品质指标应对实物标准样的设立、制配等有所说明。

安溪铁观音茶叶特征指标按照感官8项因子(外形:形状、色泽、整碎、净度,内质:香气、滋味、汤色、叶底)和级各类都应列清,茶叶品质特征的表达和形容尽量精练,并采用国家标准规定的评茶术语。

5.3理化品质指标重点指标是水分、灰分、粉末,其他指标如粗纤维、水浸出物等,对某些茶叶品种也需要订出要求。

5.4卫生指标执行国标GB9679-88《茶叶卫生标准》规定。

5.5试验方法建议采用国家推荐标准。

5.6检验规则出厂检验(交货检验)项目一般为感官品质和水分、包装,有条件的也可规定灰分等。

型式检验(例行检验)通常为全项检验,用于投产或工艺和原料发生重大变更以及监督检验。

5.7标签、包装、贮运标签执行GB7718-94《食品标签通用标准》,包装、贮运建议采用国家或行业推荐标准。

企业产品标准编号按国家规定采用下列格式:Q/×××-×××-××格式中从左至右依次表示:Q/为国家规定企业标准代号。

连字符“-”前1-3位×××是企业名称代号,采用汉语拼音字头,一般不超过4个。

连字符“-”前4-5×××表示企业产品顺序号,从001开始。

连字符“-”后两位××表示标准发布年号。

新茶叶卫生标准即将执行《茶叶卫生标准》融入《食品卫生标准》中2011-10-01 来源:和茶网来自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消息,10月1日将正式执行新出台的《食品卫生标准》,现行的GB9679-88《茶叶卫生标准》随之取消。

记者注意到,与旧标准相比新标准变化最大的是,理化指标中Cu被取消,Pb由2mg/kg变为5mg/kg,农药残留检测项目也有所增加。

我国现行有关茶叶标准内容包括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标准和包装、贮运标识、标准。

其中国内商品茶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大类。

各生产企业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目前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茶叶卫生标准GB9679-88》是1988年8月10日经国家卫生部批准并于1989年6月1日实施,至今尚未修订。

其中对茶树鲜叶加工成茶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检验方法都有相应的国家标准规定。

近年来,我国茶叶的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不断受到业内人士的质疑,茶叶卫生标准的修订的呼声很高。

去年5月也曾召开茶叶卫生标准研讨会,对茶叶卫生标准提出修改意见。

据北京茶叶质量监督检验站评茶师张幼宁介绍,此次修改变动虽大,但已是经过长久讨论决定的,新标准更适用于目前的茶叶市场。

其中,理化指标Cu被取消,Pb由2mg/kg变为5mg/kg。

因为从前的茶叶加工通常采用铜制锅,现在基本不再使用,茶叶Cu含量基本不存在超标现象。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教授也曾多次指出,国标中Pb的理化指标定得过于严格。

茶叶卫生标准中Pb的理化指标沿用于食品卫生标准,而茶叶中的茶多酚本身具有解除铅等重金属毒性的功效,而且茶叶中Pb浸出率相对较低。

实验结果表明,按原有标准规定的茶汤中Pb含量远小于饮用水本身的Pb含量。

旧标准中,农药残留的检测项目只有两项,与欧盟108项农残检测相比薄弱了许多。

一直以来对我国茶叶出口影响很大。

特别是入世以来,茶叶的出口受到了多国技术标准的挑战并引起了多场纠纷,导致茶叶出口显著下降。

欧洲许多国家将进口茶叶中氰戊菊酯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由0.1mg/kg提高到了0.5mg/kg;“林丹”、“赛丹”和有机磷类农药还将列为今年需要特别关注的农药残留检测项目。

由欧洲制定的这些检测标准,在我国国家标准中均未体现,使得国内茶叶公司出口的难度增大。

据介绍,经过三个月的过渡期后,新的《食品卫生标准》将于今年10月1日正式执行,在新的标准指导下,我国茶叶在生产、加工、管理方面可以获取更佳的秩序和效益,在卫生和质量符合消费需求的同时使茶叶贸易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GB/T 8321.3—2000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0—06—13批准2000—10—01实施前言为指导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有效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止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超过规定的限量标准,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而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对《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GB 8321.3—1987)进行修订,参照《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GB/T 8321.5—1997)编写格式,依照我国和FAO /WHO规定的MRI。

值,按照1999年度《农药登记公告》中的施药量、施药方法等而修订。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归口。

本标准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等四十个单位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本昌、高晓辉。

本标准委托农业部农药检定所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53种农药在13种农作物上83项合理使用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

2 项目和技术指标项目和技术指标见表1、表2、表3。

3 实施说明3.1 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时,应切实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积极采川各种有效的非化学防治手段;使用化学农药时,各地要因地制宜,灵活掌握,但不得超过本标准规定的施药量(浓度)和最多使刚次数;提倡不同类型的农药交替使用。

3.2 各地有关部门要做好宣传和教育:工作,普及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科技知识,提高施约人员的素质。

3.3 使用农药时要做好防护,施药后要及时彻底清洗,并注意防止污染水源和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