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研究新视角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d91dab0d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11.png)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一、引言隐喻作为语言和思维中的重要现象,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近三年以来,国外对隐喻的研究持续深化,从多个角度探讨了隐喻的本质、功能和应用。
本文将对近三年来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近三年隐喻研究的主要内容1. 隐喻的认知理论近年来,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理论框架为隐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些研究者主张,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现象,将源域(source domain)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以理解目标域的经验。
近三年来,研究者们进一步深入探讨了隐喻映射的过程、动因和认知机制。
2. 隐喻的社会文化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隐喻的使用和理解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近三年来的研究关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现象,探讨了隐喻与社会认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之间的联系。
3. 隐喻的教学与习得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理解和学习隐喻具有挑战性。
近三年的研究关注了隐喻的教学策略、习得过程以及评估方法。
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隐喻。
4. 隐喻在特定领域的应用近三年来的研究还关注了隐喻在特定领域的应用,如文学批评、心理学、人工智能等。
这些研究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结论与展望近三年来的国外隐喻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深化了我们对隐喻现象的理解。
然而,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如:隐喻的神经机制是怎样的?如何更有效地教授和评估学生的隐喻能力?如何在特定领域更有效地应用隐喻?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拓展这些方向,为隐喻研究提供更为深入的视角。
最新概念隐喻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精品
![最新概念隐喻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9b0ac228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66.png)
最新概念隐喻在中国的研究现状-精品概念隐喻在中国的研究现状一、引言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于1980年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
此书中将概念隐喻定义为人类用其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认知机制。
这一理论颠覆了隐喻是一种用于作品修辞手段的传统隐喻观,引起了国内学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争相从各个层而对概念隐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林书武作为国内最早系统研究国外隐喻理论的学者,发表了一系列著作。
胡壮麟老师的《认知隐喻学》(2004),束定芳先生的《隐喻学研究》(2000)以及赵艳芳老师的《认知语言学概论》(2001)等隐喻研究著作,全都表明了我国对隐喻现象研究的兴趣和研究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笔者以2005年至2015年间中国知网中收录的概念隐喻的核心期刊为源数据,以主题词为检索项,对“概念隐喻”进行高级检索。
根据检索结果,笔者将对近10年(2005-2015)概念隐喻在中国的发展进行简要回顾。
二、数据分析根据检索,从2005年至2015年,我国共发表相关文献507篇,并且对概念隐喻的研究基本呈逐年上升状态。
如表1所示:三、内容分析笔者通过进一步对内容分析发现关于概念隐喻的研究大致涉及三大主题:1.英汉概念隐喻对比研究;2.概念隐喻与外语教学;3.概念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1.英汉概念隐喻对比研究对概念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至今涉及到了多个方面。
空间方面:有陈燕平(2011)关于“上、下”方位的概念隐喻对比的具体实证研究。
江静(2006)认为方位隐喻与本体隐喻在汉语和中的体系较为相似,从中可以找到人类把抽象概念方位化和实体化的共同经验。
经济社会方面:胡志清(2008)认为英汉财经报道中有相同的概念隐喻并可以分类。
而对经济活动的不同理解导致了语言实例、语言百分比、语言实体和语言实体频率方面的差异。
时间方面:邵军航、樊葳葳(2014)认为对抽象的时间概念的认知与理解要借助于概念隐喻。
隐喻研究的多维视角_隐喻与思维_剑桥手册_述评
![隐喻研究的多维视角_隐喻与思维_剑桥手册_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bef2e952ad02de80d4d840bf.png)
September 2010 V o.l33 N o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4- 5139( 2010) 05- 0087- 04
隐喻研究的多维视角
隐喻与思维 ( 剑桥手册 ) ! 述评
徐知媛, 王小潞
( 浙江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一、 引言 A ndrew O rtony 1979年和 1993 年主编出版 的两辑 隐 喻与 思维 !在 隐喻 研究 领域中 具有 里程碑式的意义, 书中许多 文章 已经成 为该领 域的经 典, 被隐 喻 研究 者 频繁 引 用。然 而, 随 着不同学科间交 叉融合的 深入, 隐喻研 究的视 域、 理 论 和 方 法 都 得 到 了 极 大 的 拓 展。 R ay mond W. G ibbs 2008 年 主 编的 新作 隐 喻 与思 维 ! ( 剑 桥 手 册 ) ( The Cam bridg e H and book of M etaphor and Though t) 及时地 展示 了当前 隐喻 研究的重大发 展。该书 收录的 28 篇论 文从语 言、 思维、 文化、 艺术 表现等 多学 科的视 角探究 了隐喻与思维的 关系, 旨在 阐明 隐喻对 人类认 知、 交际和文化等 方面 的重要 意义。本 文将简 要介绍该书的主 要内容, 并 就其 中的主 要观点 做出评论。 二、 主要内容 隐喻与思维 !全书 共 550 页, 由 六大部分 组成, 共 28 章。第一 部分 为引言, 其中作 者简 要地介绍了编写 动因、 内容 概要 以及对 未来研 究的思 考。第二 至 第六 部 分为 当 代隐 喻 研究 的五大主 题, 每 一 主题 由 几个 章 节组 成, 分别 由该领域权威学 者撰写, 展 示某 一具体 理论和 方法的研究实例、 现状 和发展 趋势。以 下是各 个主题的基本内容: 隐喻的根源 (第 1- 5章 ) 的基础的几种对立观点。 这部 分主要讨 论隐喻的根源, 以 及隐喻是 如何 成为人 类思维
隐喻研究的多重视角
![隐喻研究的多重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9e990c771eb91a37f1115cf3.png)
2017年5月学术交流M ay., 2017总第278 期第5 期Academ ic Exchange Serial No.278 No.5语言学研究隐喻研究的多重视角刘立华(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哈尔滨150080;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150040)[摘要]隐喻研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诸多复杂形态,修辞学、语言学及哲学等诸多视域的研 究在隐喻研究史上呈现出一种共时性研究模式。
人类对隐喻现象的认识是一个不断转换生成并逐步加深的过程。
文化哲学对于隐喻的研究彰显了隐喻在人类文化生存层面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从文化哲学层面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对隐喻的理解更加透彻,能够进一步拓展隐喻研究的视野,丰富隐喻研究的内容,为深入认识、理解人类文化世界和精神世界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隐喻;修辞学;语言学;语言哲学;文化哲学[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7)05-0168-05隐喻涉及语言、思想、神话、文化、科学、艺术等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对隐喻的研究史及研究现状的梳理和分析发现,从传统修辞学开始,就开启了语言学领域对隐喻的研究,其后,认知学和哲学等领域相继对隐喻问题展开了多角度的研究论述,这是一个不断深化扩展并逐步加深的过程。
隐喻研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诸多复杂形态,修辞学、语言学及哲学等诸多视域的研究在隐喻研究史上呈现出一种共时性研究模式。
“表面看来,隐喻只是一种语言现象和文体现象一它是润饰辞藻的一种修辞手段,是以言示意的表达方式。
深层次看,它是更为广泛和重要的文化现象,不仅能折射出人类诗性智慧的光辉,也能揭示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哲学睿智;不仅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桥梁,也是人类认知自身的途径。
隐喻具有其内在的思维逻辑,它规范着人类对于世界的感知、理解、体验、想象与把握。
因此,隐喻不仅是一个语言学和修辞学问题,不仅是一个美学、诗学问题,还是一个哲学、文化学问题,它关涉到了一切语言学、美学、诗学、哲学、文化学中的知识的坚实性和理论的有效性问题,需要超乎单个学科的视角,以人类全部心智力量破译其秘密。
概念隐喻研究的新视角——评《隐喻、词源和文化:基于语料库的探索和方法论反思》
![概念隐喻研究的新视角——评《隐喻、词源和文化:基于语料库的探索和方法论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dddc207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bb.png)
概念隐喻研究的新视角——评《隐喻、词源和文化:基于语
料库的探索和方法论反思》
求知
【期刊名称】《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32)005
【摘要】@@ 一、前言rn上世纪70~8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兼认知科学家koff就敏锐地注意到基于语料库的隐喻学研究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当代认知隐喻学研究需要大量的语料支持.
【总页数】3页(P158-160)
【作者】求知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外语教学中心,广东,广州,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
【相关文献】
1.In的空间概念和隐喻意义——基于语料库的空间隐喻研究 [J], 梅冰
2.英汉词汇化情感隐喻探索的新模式——评《隐喻,词源和文化:基于语料库的探索和方法论反思》 [J], 吴建平;戴光荣
3.基于语料库的经济学语篇中“Growth”概念隐喻研究 [J], 邢新影
4.基于语料库的“牛”的概念隐喻研究 [J], 单娟娟;田密密
5.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兼评Forceville & Urios-Aparisi《多模态隐喻》 [J], 赵秀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隐喻阐释的两种新视角及其比较
![隐喻阐释的两种新视角及其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0f3b4f7a01f69e314332944d.png)
n w e s e t e o e it r r tt n o tp o d rp ee t e l ts d v lp ns i tp o ia e r s h e t o te re e p rp c v s frt ne p e ai fmea h ra e rs n e t e eo m t n mea h r lt o i .T w o i s i h o n h t a e c h e h
角度 研究 隐 喻 , 一定 程 度 上 揭示 了 隐喻 的 本 质 。然 而它 们 程就 是 寻找关 联 的过程 。 在 都 有 一 些局 限性 , 如没 有对 隐喻 的推理 机制 、 因等方 面做 出 成
一
条 由修辞 学—— 语 义 学—— 多学科 的 发展 道路 , 生过 “ 产 对 m n et; a i ) 共处 的 认 知 环 境 越 大 , 相 显 映 的 可 能 性 就 越 大 。 f s 互
比论 ” “ 代论 ” “ 、替 、 相互 作用 论 ” 等理 论 。这 些 理论 从 不 同 的 因此 , 联理 论认 为 , 何 话语 都 是有 关 联 的 , 语 的 理 解 过 关 任 话
维普资讯பைடு நூலகம்
20 0 2年 5月
四川 外语 学院 学报
Ju ml fSc u n Itra o a tde iest o n ih a en t n lSu isUnv ri o n i y
Ma ,2 0 y 02
V0 . 8 N 3 1 1 o.
供 了新 视 角 , 隐喻 理论 的 最 新发 展 。 两 种理 论 虽然 表 面 看 来 千 差 万别 , 际上 只是 从 不 同 的层 面 对 隐喻 进 行 分 是 实 析: 关联 理论 从 认知 语 用学 的层 面切 入 , 重于 解释 隐喻 的理 解过 程 ; 侧 而合 成 空 间理 论 则从 认 知 心理 学 的层 面切 入 ,
新修辞学视角下的隐喻批评性分析
![新修辞学视角下的隐喻批评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2ba18d1ce2f0066f53322c4.png)
个角度 来定 义 前 者 : 我 将 论 证 意 识 形 态 这 个 概 念 “ 可用来 指意 义在特 定 情 况下 为 权 力 服务 、 助确 立 帮
治语 篇 中隐喻与 意识 形 态 的 关 系, 图提 供 一个 西 试 方修 辞 学视 角下 的隐喻 批评性分 析框 架。
关键 词 : 修 辞 学 ; 知 语 言学 ; 评 话 语 分 析 ; 新 认 批 隐 喻; 意识 形态 中 图分类 号 : 0 H5 文 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8 7 (0 2 0 40 0 3 10 —9 6 2 1 ) 2 )8 44
隐喻是 在一 定 的语 境下 为 了表 达 隐喻使用者 的
假象 错 误 , 神秘 或 粉 饰 作 用 和 功 能。社 会 学 家 Tl t P r n 为认 知 扭 曲在 意 识 中 总 是 存 在 a ot as H 认 c o 的。在对客观世界 的观察 中, 人们总是通 过选择 和
定、 划分 与归并 。 综上所 述 , 隐喻 是 一种 选 择 , 种偏 见 , 一 它概 念
( ) 一 隐喻与 意识形 态
在 费尔克 劳 看 来 , 识形 态 与 人类 的兴趣 相 意
关 :意识形态 涉及从某一 特定兴趣 的角度对 ‘ “ 世
收稿 日期 :0 1 2—2 2 1 —1 5 基金项 目:0 0年度教育部人 文社会科学研 究规划基金项 目( 目 21 项
2 4 5/ 4
8 _3 0 8
长春工程学 nIs T( . Sc SiE i) 2 1 , 3卷3 N . 0 JC agh 院学报 e社会科学版. d.2年 第 V 11 ,2期 . hncu t c (o .c )2 1,02 1 . 第 o2 n. h 0
目的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探究
![目的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7e51cb55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1b.png)
目的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探究隐喻是影响翻译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关于翻译隐喻的研究也日益重视。
目的论视角作为当代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对于隐喻翻译也提出了新的认识。
本文将以目的论视角来探究隐喻翻译,并分析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本文将对目的论视角进行概述。
目的论视角是以语言使用者与其目的为基础,认识语言和语言使用过程中的文本,以及传达准确消息的过程。
该视角是一种以目的为导向的功能句法论,其理论假定语言使用者的目的是通过语言传达信息,而翻译的目的是在不同的语言系统之间实现准确的信息传达。
因此,语言使用者在传达信息时,需要注意语言设计,句法结构,语义内容,以及场景因素,而其中隐喻作为句子设计中的重要元素,影响着翻译者的翻译行为,翻译隐喻也成为了研究的焦点。
其次,本文将针对目的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进行探究。
首先,从翻译隐喻的定义入手,翻译隐喻是指在语言以外的实体的比喻,它可以指具体实体,也可以用抽象的概念来表示。
翻译隐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描述一个概念或情绪,以传达更深层次的信息。
其次,本文将探讨目的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指出在翻译隐喻时,译者应该深入研究文本的内涵,注意文化背景、语境、文体的差异以及母语和目的语的不同,从而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翻译手段。
例如,在英语表达中,“a heart of gold”可以用“一颗善良的心”来表达,而在汉语语境下,则可以使用“一颗金子般纯洁的心”更好地传达出原文的信息。
最后,本文将简要分析目的论视角下翻译隐喻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当前,隐喻翻译的研究还处于早期,存在着许多有待探讨的问题。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目的论视角的研究仍将被重视,在今后的研究中,目的论视角将继续深入探究语言使用者的目的,以及翻译者在翻译隐喻时应该注意的文本要素。
同时,未来的研究也将以翻译实践为基础,培养一批具有跨文化敏感性的优秀翻译人才,从而实现信息的准确传达。
综上所述,本文以目的论视角探究隐喻翻译,分析了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在翻译隐喻时应遵循的原则。
隐喻在诗歌建构和解读中的认知功能的开题报告
![隐喻在诗歌建构和解读中的认知功能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8785f73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ad.png)
隐喻在诗歌建构和解读中的认知功能的开题报告题目:隐喻在诗歌建构和解读中的认知功能背景:诗歌是一种具有高度文学性的语言艺术形式,其特点之一就是用隐喻的方式表达感受和情绪。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能够丰富文学作品的内涵,同时也发挥着重要的认知功能。
隐喻的应用和解读一直是诗歌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研究问题:隐喻在诗歌建构和解读中具有哪些认知功能,并如何运用它们来分析和解读诗歌作品?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隐喻在诗歌建构和解读中的认知功能,为深入理解诗歌艺术的内涵和表现方式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研究。
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实证研究法,通过对经典诗歌作品中隐喻的分析和解读,探讨隐喻在诗歌中的认知功能,并对其进行理论说明和实证验证。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隐喻的定义和分类:对隐喻的概念和分类进行梳理和阐述,明确本研究所涉及的隐喻类型和范畴。
2.隐喻在诗歌建构中的认知功能:通过分析诗歌中隐喻的运用和效果,探讨隐喻在诗歌建构中的认知功能。
包括隐喻对诗歌情感表达的加强作用、隐喻对诗歌意象表现的丰富作用、以及隐喻对诗歌语言表达的创造作用等。
3.隐喻在诗歌解读中的认知功能:通过对诗歌作品中隐喻的解读,探讨隐喻在诗歌解读中的认知功能。
包括隐喻对诗歌意义传达的引领作用、隐喻对诗歌意义解释的启示作用、以及隐喻对诗歌意义理解的重构作用等。
4.实证研究:通过对具体诗歌作品中隐喻的分析和解读,验证隐喻在诗歌建构和解读中的认知功能,并根据实证结果对其理论功能进行进一步探讨。
预期贡献:本研究可为诗歌研究提供从认知角度分析诗歌隐喻的新视角,进一步探讨诗歌艺术的内在机制和表现方式,丰富隐喻研究的理论框架,并为诗歌教学和创作提供实际应用借鉴。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_焦点及趋势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_焦点及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3076ae37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cf.png)
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_焦点及趋势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比喻性的语言组织来传递思想或观点。
隐喻研究作为语言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和趋势。
首先,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是多样化和跨学科的。
隐喻研究涉及到语言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哲学和文学等多个领域,并结合实验研究、语料库分析和文本解读等方法进行探索。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势必会促进对隐喻现象的更深入理解。
其次,隐喻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者关注隐喻的认知机制,即人们是如何理解和产生隐喻的。
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模型来解释隐喻理解的过程,包括联结主义模型、构建主义模型和类比模型等。
其次,研究者关注隐喻在语言使用中的角色和功能。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它还可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交互和社会认知。
此外,研究者还探索了隐喻的语料库分析方法以及隐喻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变化等问题。
最后,隐喻研究的趋势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向。
第一,跨学科研究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随着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进展,隐喻研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将会增加,从而更好地揭示隐喻理解的认知基础。
第二,隐喻的语料库研究将会更加深入。
语料库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它可以通过大规模的语言数据来验证和拓展现有的理论框架。
第三,隐喻研究将会更加关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隐喻差异。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将会更加频繁,研究者将会关注隐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和影响。
总结起来,隐喻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正在广泛发展。
研究人员关注隐喻的认知机制、角色和功能,并借助实验研究和语料库分析等方法进行探索。
随着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进展,隐喻研究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并关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隐喻差异,在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上将会更加多样化和深入。
教育隐喻与理论创新——叶澜先生教育思想中的隐喻研究
![教育隐喻与理论创新——叶澜先生教育思想中的隐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5c2a4a8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45.png)
Journal of Schooling Studies 教育隐喻与理论创新——叶澜先生教育思想中的隐喻研究高 维,郝林玉(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天津 300387)摘 要: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也是教育学家认识和理解教育的重要方式。
叶澜先生在其发表的98篇学术论文中,主要创作并使用了106个隐喻。
这些隐喻的源域分为自然事物与现象、人类生活中事物、人类及其行为活动三种类型,目标域涉及教育目的与作用、教师、学生、课程、教学、学校、教育改革以及教育学研究八个主题。
隐喻在叶澜先生的教育理论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认知功能、构词功能、说理功能和文化功能。
在当代教育理论创新中,隐喻有利于提供认识教育的新视角,催生新的教育概念和理论,促进注重生命体验的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研究者应重视隐喻的认知价值,并与逻辑演绎、实证归纳相结合,促进教育研究方式多元融合和教育理论创新。
关键词:隐喻;教育隐喻;理论创新;叶澜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5-2232.2019.01.001一、问题的提出隐喻在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方式,它常常通过人们较为熟悉的某一领域的事物来认识和理解另一领域不熟悉的事物。
隐喻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的概念系统中,新颖隐喻能改变我们观察和体验事物的方式,乃至我们的行为方式。
[1]作为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隐喻不仅广泛地存在于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人类文化中,也广泛地存在于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理论论述中。
如我国古代儒家学者常常通过“水”来隐喻教育教学问题,形成了广博而精妙的“以水喻教”思想。
柏拉图的名著《理想国》中有三大隐喻,即“太阳”之喻、“线段”之喻和“洞穴”之喻。
柏拉图通过这三大隐喻阐释了其知识观、认识观和教育教学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大量地运用“太阳”“种子”“树木”“鸟儿”等自然事物来隐喻教育教学问题,表达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
隐喻——学生观研究的新视角
![隐喻——学生观研究的新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f37804ea9b89680203d825eb.png)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舞蹈 等等表意 方式 。为 了说 明 “ 根隐喻 ”与 “ 派生 隐喻” ,
我们 需要从 “ 学生 隐喻”与 “ 教 育 隐 喻 中 的 学 生 观 ” 这 两
因就是对 于学生 的认识 始终处 于一种模 糊 的状 态 ,仿 佛我
l 5
0 @ 0 0
个 表达之 间的 区别谈起 。貌似两 者没有什 么区别 ,为何 不
用 前 者 , 而 非 要 使 用 后 者 相 对 冗 长 且 饶 舌 的 表 达 呢 ? 实 际
而相关 的隐喻是抽象 的,两者密不可分 。
隐 喻 很 重 要 的 一 个 特 点 就 是 为 言 一 物 而 言 及 其 他 .为 了表 达的方 便易行 或是 为 了听话者 在理解 上 的简单 易懂 .
一
方 式 。关 于教 育隐 喻的分类 问题 ,不 同的学者看 法不尽 相
同 。并 且 以 不 同 的维 度 作 为 标 准 ,得 到 的 分 类 结 果 也 是 不
步 步 理 解 教 育 的真 谛 。 就 当前 我 国 流 行 的 教 育 理 念 来 看 ,学 生 不 应 当成 为 被
同的。正如维特 根斯坦在解读隐喻时使用 到 “ 家族 相似性”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通过隐喻的方法来研些特征但如果这种在形象中所包含的比喻果真被认为描究学生观不能仅仅将研究的视野局限在直接的学生隐喻述了该对象的基本特征那么它也可能导致我们错误的当中还应当分析非学生隐喻中的相关教育隐喻
0 0 0 0
隐 喻
学生观 研 究 的新视 角
高 原
( 摘
跨文化视角下的隐喻研究
![跨文化视角下的隐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9984f225acfa1c7ab00cc36.png)
跨文化视角下的隐喻研究传统上把隐喻作为修辞研究的范围,无论是“对比论”,还是“替代论”都将隐喻看作是词语层次上的一种修辞方式。
随着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被称为“隐喻热”时代,在这一时期,隐喻不仅仅是语言学家所关注的研究对象,而且也激发起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社会学家等诸多领域学者的浓厚兴趣。
在众多研究成果中,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尤为引人注目。
该理论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思维、经历、言语和行为的基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
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语言中的隐喻表达是隐喻性思维的表层体现。
而文化背景知识是隐喻的语言环境,是隐喻概念形成的源泉,是研究隐喻思维的沃土。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点出发,通过对比英汉爱情隐喻概念系统的异同,试图揭示隐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探讨隐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从跨文化的角度来充实对隐喻的认识。
之所以选择爱情隐喻作为对比内容,首先是因为在人类各种情感体验中,爱情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性,它是一切情感中最普遍、最久远、最富神秘意味的情感,英汉两种语言中关于“爱情”的隐喻也很丰富;其次从本人查阅的近几年有关隐喻的资料来看,谈论空间,时间,喜、怒、哀、乐等情感隐喻的文章较多,而讨论爱情隐喻的文章相对较少,作者希望通过对中西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能进一步加深对隐喻的认识。
研究发现在英汉语中两民族对于同一概念的理解运用了一些相同的隐喻,但同时也使用了不同的隐喻。
这些不同的隐喻的产生主要是受各自文化的影响,体现了较为明显的中英文化特征。
这一发现进一步验证了隐喻既有普遍性又有差异性的观点。
隐喻无处不在,人类语言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隐喻,对隐喻进行专门研究有很多现实和理论意义。
此研究对揭示和论证现代认知语言学隐喻观有重要意义,此外,对于深层了解爱情概念的认知和思维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为隐喻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深入了解隐喻与文化,隐喻与思维的关系,进而了解人类认知过程有一定意义。
隐喻研究多维视野
![隐喻研究多维视野](https://img.taocdn.com/s3/m/ad9ed30faf1ffc4fff47ac0e.png)
230隐喻研究多维视野文/黄莹颖摘要:隐喻研究从一种语言中的修辞现象,发展到一种认知方式,最后融合进人类的活动和行为,涉及由微观至宏观的诸多层面。
本文从隐喻的多维视角进行评述,以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隐喻,促使其向前发展。
关键词:隐喻;认知;应用隐喻研究从亚里士多德时期至今,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修辞学阶段-语义学阶段—从认知角度进行研究阶段,或多学科交叉研究阶段(束定芳,2000a)。
隐喻研究层面从微观上涉及词汇、句法、语篇,从宏观层面上涉及文化、哲学、应用。
历来人们依次对隐喻的本质、隐喻产生的原因、隐喻的功能、隐喻的运作模型等角度进行了探讨,发展出了众多的隐喻理论:亚里士多德的“指称说”和“比较说”;昆提良的“替代说”;科特的“转移说”;马修的“变异说”;布莱克的“互动说”等。
因此不难看出,隐喻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表层到深层、从修辞到认知、从初级到高级、从语言到思维这一复杂的过程(王松鹤 于林龙2006)。
一、隐喻的自身研究隐喻被认为是一种修辞现象,被定义为“隐喻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见《诗学》第二十一章,罗念生译。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
隐喻自身研究还包括隐喻类型、句法语义特征、隐喻的功能、隐喻的工作机制等(王葆华 梁晓波2001)。
隐喻类型从语言结构角度可分为:词语性隐喻、短语形隐喻、复合性隐喻、语句性隐喻、篇章形英语等(蒋光友2005)。
隐喻的句法构成特点,分为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和介词形隐喻(束定芳2000a)。
隐喻的功能从日常语言表达、诗歌、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主要有:丰富语言表达效果,充满意向性以及趣味;精确语言表达功能,空缺填补、转换词类;揭示语言发展与变化等(束定芳2000b)。
隐喻的运作模式也是隐喻理论的核心,涉及多个方面的综合贡献:本体、喻体、语境以及其中的相似性。
二、隐喻与认知Lakoff &Johnson(1980)发表的《Metaphors We Live By 》开启了人们对隐喻全新的认识。
隐喻视野中的_红楼梦_美丽中文新视角[1]
![隐喻视野中的_红楼梦_美丽中文新视角[1]](https://img.taocdn.com/s3/m/f2619b67f5335a8102d2204a.png)
・46・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 Journal of Harbi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一、引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优美的短语和隐喻。
它们的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枯萎了,其色彩也由于过分一般的使用而失去了光彩;但即便如此,它也无法阻止一个具有智慧的人对这些优美词语的欣赏,也不会贬损那些第一次赋予这些词语如此美妙用法的古代作者的光辉。
”这是法国作家蒙太因对法语的一段评论,当然也可以用来形容我们同样美丽的汉语。
隐喻和中国文化紧密相连,可以使语言形式生动活泼,不拘一格,丰富汉语的表达力,令人陶醉,汉语本身就是一个蕴藏了丰富的隐喻的宝库。
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令我眼界大开。
要学好一种语言,了解和掌握作为这种语言及相关文化的基础的隐喻是非常重要的。
借助于对现代隐喻理论的理解,通过隐喻的新角度来欣赏中国的传统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揭示其隐秘而又说不出清楚的隐喻内涵,触摸审美体验以及人生感悟,通过一部小说看一个大世界,于是就有了这个题目。
而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典范,其语言凝缩了典型的汉语逻辑思维模式,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手法的每个细节,都有独到之处,到处体现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语言特色。
二、文献回顾西方对隐喻的研究可谓历史悠久,成果丰硕。
下面将简单介绍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
从对待隐喻的观点和态度上来看,可将研究分为两派:一种是“贬低派”。
认为隐喻对我们思维的发展影响非常微小,有时甚至有害。
如古希腊的柏拉图,把隐喻和其它辞格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970—(2010)05—0046—02[收稿日期]2010-01-04[作者简介]田晓莉(1979 - ), 女, 山东曲阜人, 曲阜师范大学外语教研部讲师,研究生, 研究方向: 认知语言学、话语分析。
注:本文为曲阜师范大学青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基于语料库方法的《红楼梦》概念隐喻认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为:XJZ200836。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8c0ba23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6f.png)
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隐喻,作为语言学和认知科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和方法的创新,国外隐喻研究呈现出多元化、深入化的趋势。
本文旨在综述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首先将对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的主要文献进行梳理,包括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相关研究。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从隐喻的定义与分类、隐喻的认知机制、隐喻与文化的关系、隐喻在交际与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对国外隐喻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概括和评价。
通过综述近三年国外隐喻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本文旨在揭示隐喻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也期望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隐喻研究的异同,推动国内外隐喻研究的交流与融合,共同推动隐喻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隐喻理论的发展近三年,隐喻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了多元化和深入化的趋势。
从传统的修辞学视角,隐喻被视为一种语言现象,用以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介入,隐喻的研究逐渐深入到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核心层面。
隐喻理论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述。
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内,隐喻不再仅仅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段,而是被视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方式。
这一观点强调了隐喻在日常语言和理解抽象概念中的核心作用,认为隐喻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或经验来理解抽象概念的重要工具。
神经语言学的研究为隐喻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神经影像等技术手段,研究者们发现隐喻处理涉及到大脑的不同区域,包括语言处理区、情感处理区和认知控制区等。
这些发现进一步证实了隐喻处理的复杂性和多维性,也为隐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证支持。
心理学对隐喻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心理学家们从认知过程、情感反应和社交互动等多个角度探讨了隐喻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影响。
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隐喻理论的内涵,也为隐喻在心理治疗、教育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经济语篇中的隐喻研究-类型和作用的开题报告
![经济语篇中的隐喻研究-类型和作用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840d278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dd.png)
经济语篇中的隐喻研究-类型和作用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在语言中,隐喻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学术研究中,隐喻都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而在经济语篇中,隐喻更是被广泛运用。
因此,本文选择了“经济语篇中的隐喻研究-类型和作用”作为研究的选题。
隐喻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它利用具有象征意义的语言表达方式,用一种语言事物来暗示或比拟另一种语言事物,以便增强语言表达的意义、艺术和感染力。
在经济语篇中,隐喻也被广泛使用,可以更生动地展现经济现象、突出经济特点和特征,增强经济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也能够将抽象的经济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人们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经济语篇中隐喻的研究,探讨隐喻在经济语篇中的类型和作用。
具体而言,本文将分析以下问题:1. 经济语篇中的隐喻有哪些类型?2. 经济语篇中的隐喻是如何起到作用的?3. 隐喻对经济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何影响?4. 隐喻在经济交际中的使用规律和策略是什么?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将从经济语篇中隐喻的类型和作用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隐喻的定义和特征、经济语篇中隐喻的常见类型、隐喻在经济语篇中的作用、隐喻的使用规律和策略等方面。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分析和实证研究。
文献资料分析将基于大量的相关文献进行,包括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经济语篇中的语料分析等。
实证研究将以实际经济语篇为基础,通过对实际经济语言中隐喻的分析和比较,揭示隐喻的使用规律和策略。
四、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从以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 对经济语言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拓展价值,为经济语言学的发展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
2. 对隐喻在经济语篇中的应用规律和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经济领域的交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3. 从应用层面上,该研究能够提高人们对隐喻的认知水平,加深对经济概念的理解以及对经济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隐喻研究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隐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c80d4c5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c2.png)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隐喻研究摘要: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创作特点,尤其是隐喻特征极为显著,这也恰恰是罗伯特·弗罗斯特被广大读者所喜爱的主要原因。
罗伯特·弗罗斯特善于采用隐喻手法和象征手法,充分运用此创作手法深刻阐述自然与人类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关系。
罗伯特·弗罗斯特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打破了以往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尝试将看似无联系的某两个具象结合起来,采用隐喻方式将事物之间的微妙关系加以阐述。
为此,本文将对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采用的隐喻手法加以剖析,详实阐述诗歌中呈现出的隐喻表达形态,深刻论述诗歌中的隐喻认知模式,并尝试从不同角度对诗歌中的意象及运用的工具进行解析,以期将罗伯特·弗罗斯特在诗歌中阐述的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加以描述。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创作;隐喻表达形态;认知模式;工具及意象分析引言相比于其它诗歌作品,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独具特色,不仅语言朴素、措辞精巧,而且底蕴深厚,哲理性较强,有助于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此类诗歌作品形式极为朴实,与浪漫派和唯美派等诗歌作品具有较大差异,既不是激情四射,也不过于隐晦娇柔。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往往以新苏格兰农村为创作背景,主要围绕自然景象、人文风情两大方面,由此创作出充满哲理的诗歌作品。
与此同时,罗伯特·弗罗斯特善于采用隐喻手法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深层次的解读,由此向广大读者阐述深刻道理。
1.弗罗斯特诗歌隐喻表达形态从诗歌构成来看,隐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对隐喻的运用,诗歌语言变得更加丰富,最大限度避免了语言的单调和平铺直叙,同时,有利于更好地传递诗人的内在情感,将思想变得图像化,这对于读者来说更易于接受和理解,更容易感知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真正涵义,通过分析诗歌外在表象理解其内在结构,进而掌握更深层次的诗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可能具有启 发意义 的新 视角 。国内外语 言学 界 因此 也
梁和纽带 , 对隐喻的理解不能脱 离其所处 的文化环境 。隐喻 不仅 是语 言的使用 问题 , 更是 人类思维 的问题 , 而语 言受人
掀起了一股隐喻学研究 的热潮。人们对 隐喻的研究 也从传 统意义上的修辞 , 扩展到应 用语言 学 、 用学 、 语 翻译学 、 知 认 科学 、 哲学等众多学科 , 越来越 深切地意识 到隐喻在 人类 的 认 知活动和社会 活动 中不 可或缺 的作用 。隐喻是一 种独具 魅力的感知和认识世界 的机制 , 对隐喻 问题 的研究也 已成 为
出评介 之后 , 大陆语 言学界纷 纷出现了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
语言 中的其他修辞一样 , 是一种无所 不在 的现象 , 为语 言 认 是通过隐喻建 构起来 的。 各 民族 之 间的文化 存在很 大 差 异, 其思维方式也有很大 区别。那么 , 人类如何认 识世界 、 传 承文化 呢?认知语 言学认 为 : 人类是通过大脑 中形成 的概念
他们指 出 , 隐喻具 有普遍性 、 系统性和概念性 的特征 , 隐喻和
传统修辞 向认知转 向的萌芽 ; 年代 中期 开始 , 9 0 特别是 1 5 9 9
年赵艳芳对莱考夫和约翰逊 ( 90 的 隐喻认知研究 的里程 18 )
碑 著作 《 我们赖 以生存 的隐喻》 外语教学与研究 》 在《 杂志作
文化 的传 承, 起到文化传承 的作用 。
一
二、 隐喻的神 经元 理论 说
2 0世纪 8 0年代末开始 , 国大陆 的隐喻研究产 生 了由 我
、
隐喻研 究是 当今 语言学研 究 的热点 之一
2 0世纪 8 O年代 , 国认知 语 言学 家 莱考 夫 和约 翰 逊 美 (9 0 出版 了《 18 ) 我们赖 以生存 的隐喻》 这一部关 于隐喻研究 的划 时代 的著作 , 把现 代隐喻研 究引 向了一个崭新 的视 角。
学等角度对隐喻作 了大量深入 的研究 , 提出了不少关 于如何 解释隐喻现象的理论 。随着研究 的深入 , 人们对 隐喻 的认识
发展 、 不断更新的概念 范畴呢?要 回答 这些 问题 , 我们 必须 对隐喻这种认 知手段有所 了解 。对于隐喻的理解 , 首先是辨 认, 之后是对隐喻意义作出判断。对 于隐喻 的辨认有时需借
收稿 日期 :0 0一 l一1 21 O 8 修 回 日期 :0 0— 3一O 21 0 9
语言学研究者们不仅从语 言学 的角度 , 还从哲 学 、 辑 逻
全新的意义、 表达全新的思想 , 是通向认识 未知领 域的桥 它
助话语 的具体语境 。语境 和人 们 的知识 结构特 征都对 隐喻 的辨认 、 理解 和生成起着重要 的作用 。 对 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 , 由于对语言的起源问题在 学术界仍然存在诸多争议 和分歧 , 因此 , 二者 的关 系 问题 似 乎还没有获得较为圆满的答案 ; 人脑的思维 机制与语言机 制 问题 , 目前也主要通过儿童语言习得和病理语 言学等手段 去 摸索 。近几十年来认 知科学 的发展有 可能为人类 深入认 识 语言与思维的关 系问题提供新 的视角 , 而隐喻思维就是这样
当今认 知语 言学研究 的热点话题之一 。
类知识经 验、 认知方式 、 话语功能 、 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 的制 约与影 响 , 并且每 种语 言都有 其独 特 的、 可公 约 的规 则。 不
文章试 图探讨 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 怎样用神经元理论指导
隐喻研究 ; 隐喻与文化有什 么关系 ; 怎样利用 隐喻研究 推动
2 0年 01
赣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u a fGa n n N r lU iest o r lo n a oma nv ri n y
N 2 o.
第 二期
・
Ap . 01 r 2 0
语 言 学研 究 ・
隐学院 , 江西 赣州 3 10 ) 4 0 0 摘 要: 当代认知语 言学研 究认为 , 隐喻 不仅是语 言 中的一种修 辞手段 , 更是人 类认识世界 的一种 思维方 式;
传统意义上 的修 辞学把 隐喻 当做 一种 语言修 辞现象 。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强 调隐喻在诗 歌创作及 修辞学 中 的重要作用 , 但他只看 到隐喻在语 言 中的表 现 , 忽视 了隐 却 喻 的认知功能。当代 隐喻研究则打破这一传统观点 , 予隐 赋 喻新的涵义 , 使之成为与多种学 科相关联 的隐喻学 。当代 隐 喻学认为 , 隐喻不仅是语 言中的一种修 辞手段 , 它更 是人类 认识世界的一种思 维方式 ; 它不仅是语 言现 象和思维 现象 , 更是一种文化 现象 , 具有强大 的认知功 能 , 够对词 汇赋予 能
它不仅是语 言现 象和思维现象 , 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 有强 大的认 知功能 。然而 , 具 目前, 少 国内的隐喻 研 究停 留 不 在词 汇层 面, 应从 隐喻 的神 经元理论说、 隐喻 的文化传承 功能和 语 用功 能等 几个视 角, 开辟 探讨 隐喻研 究的新途
径。
关键词 : 隐喻 ; 神经元理论说 ; 文化传承 ; 语用功能 中图分类号 : 35 1 1 - 1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4— 3 2 2 1 )2— 16— 3 10 8 3 (00 0 0 0 0
进行研究的学术论文 、 专著等 , 国的隐喻研究 也因此 出现 我
了认知转 向。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在第六 、 七届认 知
语言学 国际会议上 以语言的神经理论为题作 了主 旨发 言, 他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语言学系列讲座 中 , 将语言的神经理
论预测为认知隐喻研究的发展趋 势。
范畴对事物产生认 知的 。人类 又是如何通 过有 限的语 言符 号来传递无限的外 部信 息、 并且 以原有的语言符号表达不 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