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合集下载

领导权力腐败的特点及对策

领导权力腐败的特点及对策

领导权力腐败的特点及对策第一篇:领导权力腐败的特点及对策领导权力腐败的特点及对策我国已经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转变,现处于渐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同时各方面都出现了好的形势,但也有不和谐的声音、现象和行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权力腐败问题。

第一、当前我国权力腐败的特点,有三个方面:1、权力腐败处于多发期和高发期。

主要原因是社会改革处在转形期,整个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还未跟上社会市场的步伐,造成腐败分子的利用空间。

2005年韩桂芝等腐败现象,就要对他们进行分析。

2、亚腐败的表现非常突出。

之所以叫亚腐败,是政府规定的制度当中所能够允许的、看得到的、公开的一种腐败现象。

其表述是否科学,有待学术界探讨。

亚腐败主要是指次于前面的一种腐败,它也是相当严重的。

如公款吃喝等现象。

3、政府的不作为现象也是一种严重的腐败。

当前我国全力发展趋势第二、对当前我国腐败的对策一、廉政文化在精神思想方面具有导向作用廉政文化作为一定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具有社会属性,对社会有较强的辐射功能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特别是当今世界,社会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文化也呈现多元化状态。

而文化的多元化不但表现为传播手段的多样化,还表现为形式上的多元化,它赞扬什么,批评什么,反对什么,都具有鲜明的指向性。

它可以让人民群众在获取各种信息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文化的熏陶,从而使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带有明显的倾向性。

所以,廉政文化一旦形成,能够从情感上、心理上影响、引导、决定着人们的行动,可以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开展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增强人们拒绝腐败的能力,督促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

二、廉政文化对腐朽文化具有批判作用文化是一种软环境。

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廉政,以廉政的尺度来评判社会,是廉政文化最为根本的特征。

廉政文化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还是一种价值尺度。

一个社会的廉洁氛围浓厚不浓厚,是衡量这个社会是否健全的一个重要指标;缺乏廉洁理念的文化是难以长久支撑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浅析当前国内腐败特点及其根源

浅析当前国内腐败特点及其根源

浅析当前国内腐败特点及其根源一、引言腐败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严重问题。

在当前国内,腐败的特点及其根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对当前国内腐败的特点及其根源进行浅析,以期深入了解腐败问题,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

二、当前国内腐败特点分析1. 腐败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前国内腐败呈现普遍性的特点,无论是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还是在司法法律领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败问题。

这种普遍性腐败的特点严重影响了社会公平公正的建立,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权益。

2. 腐败涉及范围广泛除了广泛存在的普遍腐败问题,当前国内腐败还呈现出涉及范围广泛的特点。

不仅存在经济领域的贪污受贿等问题,还存在以权谋私、利益输送等形式的政治腐败,以及司法不公等问题。

这种广泛的腐败问题使得整个社会的道德风险不断上升。

3. 腐败程度不一当前国内腐败问题的另一个特点是其程度的不一。

腐败程度不一使得一部分地区或行业的腐败问题相对严重,对当地或相关行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动荡。

一些高腐败的地区或行业成为了腐败分子的温床,进一步加剧了腐败问题。

4. 腐败手段多样化当前国内腐败问题的特点之一是其手段的多样化。

腐败分子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手段来获取私利,例如行贿受贿、权钱交易、利益输送等等。

这种多样化的腐败手段增加了打击腐败的难度,也使得腐败问题更加难以根除。

三、当前国内腐败根源分析1. 制度不健全当前国内腐败问题的根源之一是制度不健全。

制度的不健全使得腐败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容忍和纵容。

存在的法律漏洞和执行不到位,使得腐败分子有机可乘,难以得到有效制约和打击。

2. 政治体制问题当前国内腐败问题的另一个根源是政治体制问题。

政治体制的问题导致了权力过于集中、监督不力、权责不分等现象的出现,使得一些腐败分子能够利用职权为自己谋取私利。

3. 道德观念淡薄国内一些地区和行业存在道德观念淡薄的问题,这也是当前国内腐败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

道德观念淡薄使得一些腐败分子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违法乱纪,而这也会进一步影响社会的道德底线。

权力腐败问题

权力腐败问题

权力腐败问题第一篇:权力腐败问题“权力腐败问题”背景:所谓权力腐败,是指党或国家机构的一级组织,党或国家机构的工作人员包括国家机构任命的其他人员,为满足私欲、谋取私利或局部利益而实施的严重违背党纪政纪,违犯国家法律、侵犯党和国家、人民利益,并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政治影响的蜕化变质行为。

其最本质的特征是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

我国“权力腐败问题”的现状:一、在行政管理中把权力当作谋取经济利益的工具。

监守自盗,挪用挤占国家的专项资金;采购物品收受回扣,侵占公款;走私贩私,严重扰乱国家经济秩序;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在商品房买卖置换中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购置或以劣换优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以借为名占用他人住房、汽车的;以赌博或变相赌博等形式收钱敛财的,借委托他人投资证券或其他委托理财的名义获取不正当利益的;领导干部配偶、子女违反规定经商办企业;官shang勾结、权钱交易,特别是违规发放与核销贷款;在政府投资项目中搞虚假招标投标;非法批地、低价出让土地或擅自变更规划获取利益;违规审批探矿权和采矿权、参与矿产开发;在企业重组改制中隐匿、私分、转移、贱卖国有资产;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严重违反津贴补贴有关规定的案件,在征地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安全生产、社保基金管理、环境污染、库区移民等方面严重侵害群众利益;在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以及资源开发和经销等领域收受商业贿赂。

有些领导干部违反组织人事纪律,从个人的私利出发,以个人好恶恩怨取人,利用手中职权安排提拔子女、亲友、亲信、同乡,拉帮结派,任人唯亲,排斥异己;拿职位送人情,搞交易,拉关系,甚至变相卖官。

二、在行政管理中把权力当作为生活作风腐化的桥梁。

少数公职人员和党员领导干部,依仗手中的权势和占据的领导岗位,在生活上迷恋灯红酒绿,腐化堕落,大搞以权谋色。

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就是利用美色为诱饵,进行权色交易。

这部分人把人民给予的权力当成自己捞取钱财、获取美色的桥梁。

腐败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腐败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腐败问题的成因与对策腐败问题是国家和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腐败已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

为了打破腐败的重重桎梏,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腐败产生的原因,并探讨有效的对策。

一、腐败的成因1.制度性原因:制度性原因是腐败的主要成因之一。

腐败的出现源于制度不健全和腐败治理缺失。

一些不完备的政策、法律法规和不健全的机制及其执行不力会引发腐败行为,腐败成为人们追求获利与“权力寻租”的渠道。

2.人性原因:人性原因是腐败的一个重要成因。

人们在追求财富、权力等目标时,常常采取不法手段,而政府机关的腐败也源于官员自身的欲望和劣迹。

一些没有定力的官员很容易堕落,从而引发腐败问题。

3.文化交往原因:文化交往原因是腐败的另一个重要成因。

不同民族文化和人际交往方式的差异,也常常引导人们出于某种目的而采取某些不正当的行为。

因此要想有效地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就必须投入大量精力研究文化差异和交往方式。

二、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的对策1.提高法治观念这是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根本对策。

加强法治宣传,提高公民和公务员的法治意识,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产生,也是治理腐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2.强化政治监督建立完备的政治监察制度,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执纪审查利剑必须时刻悬在官员的头上,在内外约束下实施清廉的行为。

3.加强公民监督纵深推进公民参与国家治理。

除了通过官方途径对权力的制约外,还应引导公民参与治理,加强群众知情权、监督权等方面的权利。

4.加大制度保障力度对于一些存在严重腐败问题的领域,应加大监督力度,增强检查与纠正机制的威力。

5.加强教育和培训加强政治、道德和法制教育,提高公务员的素质,让他们自觉地遵守职业操守和行为规范。

6.推行多元化治理模式在治理腐败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了解专业性知识,更应该适当进行跨学科研究和调查。

越来越多的治理工作已经转向了多元化和多层次,尤其需要通过综合研究、审查和监察机制的协同行动,避免中间的利益斗争和不公平的行为。

行考1:我国现阶段领导权力腐败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其整治腐败的具体举措

行考1:我国现阶段领导权力腐败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其整治腐败的具体举措

现阶段领导权力腐败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一、联系实际例子:审判工作中的腐败人民法院担负着惩处腐败分子、清理害群之马的重要职责,是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力量。

但是近些年法院内部违法违纪现象明显增加,反腐倡廉的形势十分严峻,任务十分艰巨。

一、产生腐败的原因(一)内部因素 1.主观方面。

第一,法官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所承办的案件。

第二,由于案件多,人员少,造成法官整天忙于办案,疏于业务学习和思想政治学习。

第三,缺乏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

第四,查处不力。

2.客观方面。

近年来,法院每年受理的案件呈大幅度上升趋势。

而法院干警的人数几年来变化很小。

案件多、任务重与审判力量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使得法官在审理具体案件时,往往顾及了结案速度,忽视了案件的质量。

(二)外部因素 1.社会风气的影响。

公款消费屡禁不止,贪污、受贿大案叠起,不少人认为,有钱就可以买法,神圣的法律在他们眼里只不过是金钱的变种。

2.行政干预的影响。

少数行政机关的领导“关心”审判工作,插手法院正常审判工作的情况。

3.地方保护主义。

有些地方的行政机关或法院往往以种种理由进行推诿或拒绝配合,甚至有的法院以“为辖区经济保驾护航”为名,阻挠外地法院依法办案。

4.公民的法律意识不强。

公民的法律意识虽然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还不能做到正确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工作对策反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要确保司法公正,就必须坚决、彻底地清除法官队伍中违法、违纪的腐败分子,只有这样,才能在人民群众中重新树立起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的良好形象。

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是反对司法腐败的思想前提。

反腐败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斗争,反腐败斗争的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成败,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

所以,法院领导要对干警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到警钟长鸣。

只有干警自身的政治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抵制各种腐败现象,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司法公正。

浅谈腐败现象及其成因与惩治策略

浅谈腐败现象及其成因与惩治策略

浅谈腐败现象及其成因与惩治策略绪论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现在的许多农村基层干部的腐败越来越严重,基层腐败的危害很大的,特别是村官腐败会严重削弱党和政府的威信,会造成社会思想混乱,直接危及政局稳定。

检察机关通过打击基层腐败,可以提高党和政府的威信。

从基层到高层反腐败工作的现状,造成当前基层不稳定的腐败因素出发,分析检察机关打击基层腐败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探讨检察机关打击基层腐败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对策。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复杂原因,近些年来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及诸多领域内滋生了一些严重的腐败现象,这些腐败现象的存在和蔓延,对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构成了严重危害,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和风险,如何观察、认识、研究这些腐败现象,又如何有效地同这些腐败现象作斗争,以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保证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将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全党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存在的腐败现象(一)官员腐败1、贪污、挪用公款;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腐败现象。

容易发生在政府中的某些掌握钱财物的人身上,这些人可以利用职务之便,轻易挪用公款,冒领虚领单位钱财物,私扣公款。

2、受贿,行贿;个别企业和个人为了获得更大的发展,不愿在企业的产品质量、生产技术和自身能力水平上下功夫,却通过向掌握审批权、人事权、决策权、验收权、检查权等的主管领导行贿,从而获得相应的特权和补偿。

在现实社会中,由于掌握公共权力的组织和个人存在“卡、拿、要”等事实,从而助长了此种腐败现象的蔓延。

3、公款消费;尽管党和国家多次发文件严禁进行公款消费,但是,公款消费这种腐败现象却是屡禁不止。

(二)制度性腐败1、基层政府的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的“三乱”现象。

例如安徽灵璧县一些部门、单位、个人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违背政策规定,自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部分已取消的收费项目仍在执行,已降低的收费标准仍按原标准执行;平摊税赋,搭车收费。

反腐产生的根源及其解决措施

反腐产生的根源及其解决措施

反腐产生的根源及其解决措施近年来,反腐败成为各国社会关注的焦点。

腐败行为既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也阻碍了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的效能。

为了根治腐败问题,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反腐的具体手段和措施,更应该深入探讨腐败产生的根源,并从根本上采取解决措施。

本文将分析腐败的产生原因,并探讨可行的解决措施,以期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腐败产生的根源1.权力失控权力乃是腐败产生的温床。

当权力未受到有效约束和监督时,容易滋生腐败行为。

这主要表现在权力运行不透明、决策过程缺乏公正及政府行为缺乏问责等方面。

权力失控是腐败产生的重要根源。

2.道德沦丧缺乏道德约束和道德意识的弱化也是腐败产生的原因之一。

当个体和社会的道德观念淡漠,价值取向扭曲时,各类不正之风便会滋生蔓延。

3.监管不力监管机构存在疏于履职、纵容腐败的现象。

监管环境不健全,职责、权限不清晰,容易让腐败分子逃脱惩罚,给予腐败行为可乘之机。

4.贪婪欲望个人贪婪欲望是腐败产生的重要因素。

当个体追逐金钱、权力等物质利益的欲望超过道义和法律底线时,就容易陷入腐败的泥潭。

二、解决腐败问题的措施1.加强法治建设通过法治建设,确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法规制度,对腐败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制裁。

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查处力度,提高司法公正性和透明度,加强刑事责任追究制度,以法律手段有效遏制腐败的产生。

2.加强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监督和约束。

加大对权力运行的监管力度,确保政府决策透明化、公正化和合法化。

同时,加强公众对权力运行的监督与参与,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反腐的努力。

3.倡导廉洁文化推动社会廉洁文化的建设,提高全民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水平。

加强公民教育,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建立健全道德评价体系,让廉洁成为一种时尚、一种精神追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4.加强国际合作腐败无国界,跨国反腐合作势在必行。

各国应加强合作,分享反腐经验,打击跨国腐败行为。

同时,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应加大对腐败问题的关注和援助力度,为腐败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持和帮助。

中国腐败问题的原因及反腐败的对策研究

中国腐败问题的原因及反腐败的对策研究

中国腐败问题的原因及反腐败的对策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腐败问题也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痼疾。

腐败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人民的利益,还妨碍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转。

本文将探讨中国腐败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一些反腐败的对策措施。

一、中国腐败问题的原因分析1. 权力过于集中中国的权力过于集中,给了腐败分子可乘之机。

一些官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形成了权力寻租的局面。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关系也存在问题,部分地方政府对中央监管不力,导致腐败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2. 缺乏监督与透明度中国的监督机制有待完善,监察部门的权力受到限制,难以有效发现和打击腐败行为。

同时,政府的决策过程和资金使用等方面缺乏透明度,容易引发腐败问题的滋生。

公众对政府的监督力度也较弱,缺乏有效的舆论监督。

3. 薪酬体系不合理现行的薪酬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于一些公职人员来说,薪酬并不高,而他们却有着巨大的权力。

这种不合理的薪酬体系容易导致腐败问题的发生,一些官员可能通过滥用职权来获取非法的收益。

4. 社会道德观念淡薄中国的社会道德观念普遍较为淡薄,一些人缺乏对道德底线的约束,容易被腐败所诱惑。

同时,一些人对腐败的态度较为宽容,甚至存在“能捞则捞”的心态,为腐败行为提供了滋生土壤。

二、反腐败的对策措施1. 改革权力分配机制为了减少腐败问题,中国需要改革权力分配机制,实现权力制衡和监督的有效运行。

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应当更加明确,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力度。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监察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力,提高打击腐败的能力。

2. 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中国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力度。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监察机构的权威性和效率,加大对腐败问题的打击力度。

同时,还要加强舆论监督,通过媒体和社会组织的力量,推动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增强公众对政府的监督能力。

3. 改革薪酬体系对于公职人员的薪酬体系需要进行合理调整,确保他们的薪酬与权力相匹配,避免因薪酬不高而滥用职权。

浅谈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浅谈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浅谈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1000字浅谈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方面也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也增加了贪污腐败的风险。

其中,权力腐败是最为严重的,影响深远。

怎样遏制权力腐败,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浅谈。

权力腐败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金融性大、隐蔽性高、下手极为狠毒。

首先,由于权力腐败者调动资金的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可以在这方面更加肆无忌惮。

其次,腐败的手段多样,涉及面还很广泛,而且资金和账目管理也很复杂,中间人和交易地点难以识别,隐蔽性很高。

最后,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不惜天价采买人脉、权利,甚至是行贿、受贿,上至国家高层、下至卑微职位,下手极为狠毒。

引发权力腐败的成因很多,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权力过大、制度不完善、管理失序、消费文化滥觞等。

首先,权力过大即为权力导致的腐败。

由于某些人在政府、公司、社会组织中的特殊地位,他们会掌握更多的资源,从而滥用权力贪污。

其次,现有的制度并不完善,而且监管机制严重失灵,相关部门不到位,容易导致监管盲区。

其三,匿名行为和不可追溯性使得一些腐败者可以轻松地逃避提取账目发生的记录,从而捞取一些非法利益。

其四,消费文化极其普及,造就了很多虚荣、奢侈的消费者,这些消费者对权力腐败者的行为持短暂的宽容态度,助长了腐败的心态。

要根除权力腐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为了减轻对特定人士的极度依赖,应该压缩行政权力,缩小官员自由裁量的空间,让当权者没有多余的自由进行腐败行为。

其次,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并制定适当的法规规定,加强司法处罚力度,对腐败者予以严厉打击。

最后,加强对权力腐败的宣传教育氛围,引导人们建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公民素质。

综上所述,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我们需要未雨绸缪,建立一套稳妥、细致的防范、制约与监管机制,以便尽量减少权力腐败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中国当今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中国当今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中国当今腐败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腐败问题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这一问题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然而,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对策,可以帮助中国解决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

从根本上来说,腐败问题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

首先,政府官员的权力过大,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从而滋生了腐败。

由于权力过分集中在少数官员手中,他们往往能够滥用职权,谋取个人私利。

其次,中国的经济飞速增长也为腐败问题提供了土壤。

高速的经济发展使得政府资源配置变得庞大而复杂,容易产生腐败现象。

再者,道德观念的淡漠和法律意识的薄弱也是腐败问题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关系”文化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人们更注重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而忽略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

要解决腐败问题,首要的一步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政府应当建立更加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公务员的培训和教育,以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

另外,政府官员的权力应当进行有效的分散,避免权力过度集中。

此外,建立独立的反腐败机构也是解决腐败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这样的机构应当具有独立的调查权力,并公正地处理腐败案件。

除了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是解决腐败问题的关键。

政府应当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减少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干预,降低行政审批的难度以及涉及的不透明度。

这样可以减少政府官员谋取私利的机会。

同时,政府应当加强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监管,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体系,减少市场上的不公正交易,提高企业和公民对法律的遵守意识。

另外,加强对公众舆论监督也是解决腐败问题的重要途径。

政府官员的行为应当公开透明,接受公众的监督。

政府应当建立更加开放和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向公众提供更多的信息,让公众成为监督的主体。

同时,加强媒体的监管,确保媒体的独立性,使媒体能够对腐败问题进行公正、客观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最后,教育也是解决腐败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培养公民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可以有效地减少腐败问题的发生。

浅谈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浅谈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浅谈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浅谈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

但由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有不完善之处,给一些腐败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权力腐败渐呈蔓延之势,不仅从政治上侵害了党和国家的肌体,毒化了社会风气,阻碍了党的事业的顺利发展,而且对市场经济也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虽然过去我们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但权力腐败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如何从根本上遏制权力腐败,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

为此,笔者对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谈点粗浅看法。

一、权力腐败的概念及特点(一)权力腐败的概念所谓腐败,原本是指自然界有机物的腐烂败坏,后借用指行政体制的混乱、黑暗以及官吏的腐化、堕落。

在我国,腐败基本上作为一个政治概念来使用。

因此,权力腐败是指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

(二)当前权力腐败的特点1、腐败趋于爆发性。

所谓爆发性是指腐败现象进入了多发、高发和频发阶段,处于爆发的高潮时期。

加入WTO后,对外交流大幅度增多,多种市场经济成分之间重组、并购、整合不断加剧,矛盾错综复杂,竞争异常激烈,一些不法之徒乘机用“银弹”、“美色”对握有公共权力的人进行腐蚀,使一些思想意志不坚定的人思想防线决堤,被“银弹”击中,被“美色”诱惑,利用国家权力为他谋取私利。

2、主体高职低龄化。

近年来,不少位高权重的省部级高官掉进了腐败的泥潭之中,成克杰、胡长清、王怀忠等被送上了断头台,李嘉廷、刘方仁等被送进了监狱。

同时,腐败主体低龄化也呈上升趋势。

一些少壮派胆子又大,又经不起金钱美色诱惑,见钱眼开,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不法人员办事谋利,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3、腐败领域广泛化。

腐败的滋生范围广、领域宽,在各行业、各部门甚至是在某些“清水衙门”均有发生,具有广泛性。

如文教、卫生等部门也不再是一片净土,银行金融、财税、烟草、电力、粮食、海关等部门更是职务犯罪的高发地带。

讨论现阶段领导权力腐败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讨论现阶段领导权力腐败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讨论现阶段领导权力腐败的特点及发展趋势讨论现阶段领导权力腐败的特点及发展趋势进入新世纪,经济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与我国政治现代化发展相对缓慢的矛盾日益突出,其结果是权力腐败已成为困扰我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

对此,必须对新形势下权力腐败发生的原因、危害、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出有效的反腐败对策。

一、当前我国权力腐败产生的原因1、权力缺少监督与制约是我国权力腐败发生的体制性原因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由于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一度盛行,使得经济现代化与政治现代化在实践中长期得不到不平衡发展,从而导致权力腐败现象频发。

在领导干部的选拨任用过程中,缺少来自外界的有效监督和制约。

在这样的环境政体下,现代文明的公务员制度难以建立,而传统延续的人事制度恰恰是构成官吏腐败的重要原因。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完善是权力腐败产生的经济原因目前我国尚未建立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具备与发达国家经济接轨的充分条件;尚缺少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仅仅依靠市场的自主调节,放任其自由运行的经济政策是不可行的。

为此,我国曾经建立了政府全面干预的计划经济体制。

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我国正着手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当前我国正处于两种体制过渡并存时期,社会财富剧增,两种体制并存,权力腐败的程度也随之激增。

3、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念和封建社会特权思想是权力腐败发生的文化原因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处于转型时期,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物质文明的发展,从而出现精神道德方面的滑坡现象。

由于个人利益至上价值观的盛行,致使许多公职人员无视国家和集体利益,追逐个人和家庭的利益。

另一方面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某些旧的传统观念根植于党的政治生活中,如封建社会的特权思想、裙带关系演变为当今的权力私有化、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

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政府权利腐败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1、腐败主体有从个体逐渐向群体发展的趋势公职人员的腐败已经从个人作战向联合结伙作案发展,最后形成区域性的集体腐败。

浅议我国腐败的根源特点及对策

浅议我国腐败的根源特点及对策

浅议我国腐败的根源、特点及对策大会和监事会又尚未起到应有作用。

造成股份公司主要管理者的权力过分集中,公有财产由原来的“虚置”演变成为现在的由董事长和总经理支配的私有财产。

这样,就使得当代中国的腐败分子的公贿、贪污和监守自盗以更加“民主”(在股东代表大会和监事会的掩护下)和普遍的方式进行着。

公贿不同于私贿的地方,在于它是典型的“以公谋私”,是拿公众的钱去捞取私利的“零成本”腐败,其社会影响无疑更为恶劣。

(二)“集体共犯”式腐败。

前述产权虚置的弊端,不仅给公贿以可乘之机,而且还蔓延出一种新的腐败——集体共犯。

“集体共犯”就是在查处一个腐败案件时,发现的往往不是一个,而是一串腐败分子,一挖就是一窝,被人们称之“集体腐败”。

所谓集体腐败,是指整个单位,包括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公务人员,以单位或集体名义,用本单位、本系统的权力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腐败行为。

它有三个特点:一是腐败人数多。

腐败行为的主体,不是单个人,而是一个集体,往往是在一定组织的权力参与下完成。

象綦江虹桥林世元案,象厦门远华走私案,等等,均是多人共同犯案;二是危害大,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影响更大,不是一般的“蛀虫”,可称得上“蛀虎”或“蛀牛”;三是牵涉面积大,案情复杂,查处困难。

“集体共犯”既有体制性原因,又有其社会心理基础。

体制性原因在于产权虚置为腐败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产权虚置”说白了就是公家的东西无人管,这给腐败分子以可乘之机。

(三)带“双轨制”痕迹的腐败。

“双轨制”,是当代中国由传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流时期的一种制度安排。

在双轨格局中,经济管理的“双轨”并非始终是并行不悖的,而是经常发生交织甚至矛盾,时而会给经济运行造成阻碍。

而且,在“双轨”格局中,政企不分广泛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之中。

既当“球员”,又当“裁判”这种无视市场经济规则的无序做法,为政企合谋、垄断交易、贪污贿赂,提供了肥厚的土壤。

浅谈腐败现象的成因与防治

浅谈腐败现象的成因与防治

浅谈腐败现象的成因与防治一、腐败的定义在现阶段的中国,腐败是指公权主体违反公共规则的以权谋私的行为腐败的构成要素二、我国腐败现象的特点和趋势原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刘丽英认为,当前腐败行为的特点是:--串案、窝案、案中案明显增多,腐败分子结成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的团伙性--集政治蜕变,经济贪婪,生活腐化于一体--吏治和司法腐败严重--经济发展的热点领域往往成为腐败案件的高发区--领导干部的“傍”不法“款”的现象严重--作案方式和手段诡秘,更具隐秘性--一些腐败分子向国外,今年国外转移赃款赃物,涉案人员向外潜逃三、我国现阶段腐败产生的原因分析腐败行为的产生有着极为复杂的原因,总的来讲,腐败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大方面。

一是腐败行为主体方面的原因,二是腐败行为主体所处的客观环境方面的原因。

一个腐败行为的产生无一不是此二者的结合。

要正确分析考察我国现阶段腐败行为产生的原因,就必须要有整体意识,既要剖析腐败行为主体的主观原因,又要分析其背后的客观原因,特别是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从而找出症结,予以解决。

1 腐败行为产生的思想心理原因分析1.1 价值观念陷入误区价值观念是行为主体在长期的价值活动中形成的对某类事物的价值信念、价值目标、价值标准等的稳定的看法。

价值观念以价值信念为基础,对行为主体的行为具有鲜明的指向性,行为主体一旦形成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念,就会表现出相应的行为选择。

因此,腐败行为主体的价值观念错位是其实施腐败行为的主观认知因素。

价值观念的形成深受历史文化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它在留给后世许许多多文化精华的同时,也留下了不少的文化糟粕,这些文化糟粕对国家公职人员滋生腐败的价值观念能起推动作用,并为他们实施腐败行为提供“合理”的依据。

这些文化糟粕主要有:一是贵至富随的致富观念。

与西方社会不同,在我国历史上,富与贵合一,贵与官统一,做官是谋富求贵的最好途径。

肖扬同志在《贿赂犯罪研究》一书中深刻地分析了这种贵至富随思想对国家公职人员腐败的影响:“一种政治特权对于财富的压倒优势,以及随着‘官衔’高低而至的财富多少所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念,几千年来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精神,深深嵌入了饱受中国历史文化蕴养的‘士大夫’阶层,时至今日仍然在相当多数读过些历史书、受过历史文化熏陶的‘贵者’观念意识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潜移默化地诱导他们依其官衔的高低去寻找相对应的财富。

我国现阶段领导权力腐败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其整治腐败的具体举措

我国现阶段领导权力腐败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其整治腐败的具体举措

我国现阶段领导权力腐败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其整治腐败的具体举措
1 领导权力腐败特点
中国现阶段权力腐败特别猖獗,贪污腐败现象日趋恶化,社会形象也变得越来越败坏。

主要特点是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权力腐败极大腐蚀社会公正机制,损害了公正执法和令行禁止的一套机制;
其次,权力腐败极大削弱了党政机关的领导作用和影响力,对于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配套工作力度也下降了;
最后,权力腐败给社会各界带来经济和精神的恶果,破坏家庭的健康发展,破坏社会的良性循环。

2 发展趋势
权力腐败的发展趋势可以归结为三点:
首先,贪污腐败的横行将会导致国家经济发展不合理和不协调;
其次,权力腐败使社会经济不断走入泥潭,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而且影响资源配置,也影响社会的稳定;
最后,贪污腐败的猖獗将会使社会的经济交流中释放出负积极的信号,影响社会的发展势头。

3 具体举措
要改变这一局面,该采取什么样的举措?
首先,提高全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水准,关注传统文化和社会责任;
其次,加强对公共财政管理的司法监督,严格执行企业立法制度;
最后,强化媒体监管,以便全社会加强对腐败的制止,从而使腐
败的行为无法容忍,对于有这种行为的人士给予有效的惩戒。

总之,只有把权力腐败整治放在优先位置,全社会共同努力,才
能消除腐败,让我国拥有更加自由、公正、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

当前我国权力腐败的特点及对策研究

当前我国权力腐败的特点及对策研究

当前我国权力腐败的特点及对策研究摘要:如何在保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上,消除腐败现象,从根本上铲除腐败的根基成了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

文章力图通过揭示权力腐败的表象,分析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找出治理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权力腐败;防治;民主监督1权力腐败的表现所谓权力腐败,主要是指握有公权力的官员为了谋求个人或集团的利益,滥用手中的权力,导致社会公众利益受到损害的一种行为。

其表现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个体腐败,权力个体利用人民赋予其的公权力“寻租”,搞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为实现一己之私利而渎职滥权。

二是群体腐败,比较具有隐蔽性,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官官相护”,整个的官僚阶层为了实现、维护个体或集团的利益,交易权力,掩盖彼此的罪行。

近年来,震惊全国的重庆打黑案就赤裸裸的揭开了权力腐败的黑幕。

网络上也时不时爆出的群体性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握有权力的特权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矛盾日益突出。

可见,惩治腐败到了不得不下定决心的时候了。

2权力腐败的特点及成因2.1权力腐败的特点①腐败面广。

立法、行政、司法、国企、事业单位等都存在腐败现象。

医药行业的回扣风、学校择校费、行政部门乱收费、电力电信等垄断行业高工资高福利、法院检察院等司法部门的枉法裁判……几乎行行都有不正之风,都存在腐败现象。

②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损失巨大。

香港传媒人程翔曾撰文指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头十年,大约有二十万宗贪腐桉件,第二个十年增加了一倍多,到第三个十年,才下滑到三十万宗贪。

腐仍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一大挑战,成本巨大,每年直接损失高达八百六十亿美元,占全国GDP的百分之三。

③腐败犯罪手段狡猾,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

权力犯罪分子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准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利用手中的公权力愚弄百姓,背着人们做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进步,他们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转移资产,在国外置产,送子女到国外定居……,“裸官”现象应运而生。

腐败产生原因、类型、特点、危害及对策探讨3400字

腐败产生原因、类型、特点、危害及对策探讨3400字

腐败产生原因、类型、特点、危害及对策探讨3400字摘要:腐败已成为当前头号社会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危及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稳定,如何有效防治腐败成了各国公共管理的当务之急,特别是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反腐败的任务更为艰巨。

对此,应在分析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类型、特点及危害的基础上,给合实际提出我国现阶段反腐败的对策。

关键词:腐败;透视;惩治对策1 腐败及腐败产生的原因(1)腐败产生的政治原因:就政府的控制力而言,一方面,政府控制着社会和经济流动的机会,使公共权力成为高度稀缺的资源,由此使得掌握分配资源的公职人员成为人们奉献各种“好处”的争夺对象;就我国的法制建设而言,我国法制不健全,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权大于法的现象仍然很严重;就政治思想教育方面而言,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工作中,政治思想教育没有跟上,尚未解决“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问题,为滋生繁殖腐败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2)腐败产生的经济原因:一是经济体制的双轨制。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社会经济的运行既受国家行政计划干预,又受市场经济的调节,两种体制之间的不协调和固有矛盾导致经济运行的紊乱;二是所有制结构和分配方式的变化。

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其它经济成份并存;三是市场经济本身的消极作用。

市场经济固然对经济运行起着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但其本身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

(3)腐败产生的思想原因:我国现在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商品经济所带来的货币拜物教、金钱至上的观点;市场经济所蕴含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因素又会影响和侵蚀部分人的思想。

在各种消极思想的影响下,致使有些干部产生了“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理想理想,有钱就想”、“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等错误思想,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甚至走向了腐败犯罪的道路。

2 当前中国腐败的类型与特点(1)当前中国腐败的几种类型:权力主体的主动腐败。

领导权力腐败的特点及对策

领导权力腐败的特点及对策

领导权力腐败的特点及对策我国已经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转变,现处于渐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同时各方面都出现了好的形势,但也有不和谐的声音、现象和行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权力腐败问题。

第一、当前我国权力腐败的特点,有三个方面:1、权力腐败处于多发期和高发期。

主要原因是社会改革处在转形期,整个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还未跟上社会市场的步伐,造成腐败分子的利用空间。

2005年韩桂芝等腐败现象,就要对他们进行分析。

2、亚腐败的表现非常突出。

之所以叫亚腐败,是政府规定的制度当中所能够允许的、看得到的、公开的一种腐败现象。

其表述是否科学,有待学术界探讨。

亚腐败主要是指次于前面的一种腐败,它也是相当严重的。

如公款吃喝等现象。

3、政府的不作为现象也是一种严重的腐败。

当前我国全力发展趋势第二、对当前我国腐败的对策一、廉政文化在精神思想方面具有导向作用廉政文化作为一定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具有社会属性,对社会有较强的辐射功能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特别是当今世界,社会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文化也呈现多元化状态。

而文化的多元化不但表现为传播手段的多样化,还表现为形式上的多元化,它赞扬什么,批评什么,反对什么,都具有鲜明的指向性。

它可以让人民群众在获取各种信息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文化的熏陶,从而使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带有明显的倾向性。

所以,廉政文化一旦形成,能够从情感上、心理上影响、引导、决定着人们的行动,可以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开展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增强人们拒绝腐败的能力,督促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

二、廉政文化对腐朽文化具有批判作用文化是一种软环境。

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廉政,以廉政的尺度来评判社会,是廉政文化最为根本的特征。

廉政文化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还是一种价值尺度。

一个社会的廉洁氛围浓厚不浓厚,是衡量这个社会是否健全的一个重要指标;缺乏廉洁理念的文化是难以长久支撑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当前腐败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腐败现象普遍存在于各个层面的社会组织中,在政府机构、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等领域都有所表现。

腐败不仅损害了公共利益,而且阻碍了社会发展。

为了应对腐败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腐败现象的成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权力过于集中。

当权力过于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时,容易出现腐败问题。

权力过于集中使得监督和制衡机制不完善,为腐败行为提供了条件。

第二,监管不力。

监管机构的失职和腐败同样是腐败问题的重要成因之一、监管机构存在监管不均衡、监管手段不足等问题,使得腐败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

第三,制度缺陷。

一些社会制度和法律规范的不完善也是腐败问题的成因之一、制度缺陷包括执法不公、处罚不力等问题,这使得腐败行为难以受到有效的制约和处罚。

第四,利益驱动。

腐败行为往往源于个人或群体的利益驱动。

一些人为了谋取私利,利用职务权力进行腐败行为。

利益驱动使得腐败行为难以遏制,需要建立有效的利益约束机制。

针对上述成因,可以提出一系列对策:首先,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应加强对权力行使的监督和制约,确保权力行使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建立各级监察机构并强化监察职责,对权力滥用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其次,改进监管机制。

应完善相关监管法律法规,提升监管机构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对监管机构的内部监督,严肃查处监管失职和腐败行为。

第三,完善法律和制度建设。

需要修订和完善腐败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对腐败行为的法律制裁力度。

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对腐败行为从严惩处。

第四,增加公共参与和舆论监督。

提高公民对政府和企业的监督能力,通过公民参与和舆论监督来推动腐败行为的曝光和治理。

第五,加强教育和培训。

加强公民的法律法规意识和道德观念,提高公民的法治素养。

加强公职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廉洁意识和职业道德。

第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加强宣传教育,弘扬廉洁文化,倡导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

加大对腐败行为的惩治力度,营造一个清正廉洁的社会环境。

浅析权力腐败的特征

浅析权力腐败的特征

浅析权力腐败的特征、成因及对策权力腐败是指国家公务人员凭借职务之便和合理的法定的权力以获取个人利益,从而使国家政治生活发生病变的过程。

权力腐败在狭义上可以理解为处在某种职位上并掌握事物(或问题)决策权的领导干部。

据统计:2001年至2002年9月,我市检察机关共立案查处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483件513人,其中县处级以上干部148人,占28.9%。

因此,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目标,关键在从严治党,核心是强化监督。

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德国的马克斯·韦伯在分析权力时指出:任何一个组织都是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为基础的,如果没有某种形式权力来指导,就不可能实现组织目标,权力可以消除混乱,使组织有秩序。

在他的著作中指出了三种类别的权力:⑴合理的法定的权力。

它是指依法任命,并赋予行政命令的权力。

对这种权力的服从是依法建立的一套等级制度,这是对确认的职务或职位的权力的服从;⑵传统式的权力。

它是以古老的传统的不可侵犯性和执行这种权力的人的地位的正统性为依据的;⑶神授的权力。

它是指对个人的崇拜和迷信。

并认为在这三种权力中,只有合理和法定的权力是行政组织的基础,因为这种权力能保证经营管理的连续性和合理性,能按照法定程序来行使权力。

(1)在我国的现实社会中,由于对合理、法定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的滞后和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权力腐败现象猖獗,成为诱发职务犯罪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权力腐败的定义和特点1、权力腐败的定义:“腐败”一词原意指物质的一种化学运动状态,即事物由原初的纯粹状态而变质和腐烂,后来逐渐演变为泛指人类的道德行为或社会风气的败坏和堕落。

在现代社会中,“腐败”概念一般作为“权力腐败”概念的简称,它特指权力的蜕变和权力为私利所用。

有关权力腐败概念的解说甚多,国外学者曾从各自研究的角度予以不同的含义。

如西方学者内森尼尔·莱夫指出:“腐败是个人或集团用来影响行政部门的超法律的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

但由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有不完善之处,给一些腐败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权力腐败渐呈蔓延之势,不仅从政治上侵害了党和国家的肌体,毒化了社会风气,阻碍了党的事业的顺利发展,而且对市场经济也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虽然过去我们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但权力腐败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如何从根本上遏制权力腐败,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

为此,笔者对权力腐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谈点粗浅看法。

一、权力腐败的概念及特点
(一)权力腐败的概念
所谓腐败,原本是指自然界有机物的腐烂败坏,后借用指行政体制的混乱、黑暗以及官吏的腐化、堕落。

在我国,腐败基本上作为一个政治概念来使用。

因此,权力腐败是指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

(二)当前权力腐败的特点
1、腐败趋于爆发性。

所谓爆发性是指腐败现象进入了多发、高发和频发阶段,处于爆发的高潮时期。

加入WTO后,对外交流大幅度增多,多种市场经济成分之间重组、并购、整合不断加剧,矛盾错综复杂,竞争异常激烈,一些不法之徒乘机用“银弹”、“美色”对握有公共权力的人进行腐蚀,使一些思想意志不坚定的人思想防线决堤,被“银弹”击中,被“美色”诱惑,利用国家权力为他谋取私利。

2、主体高职低龄化。

近年来,不少位高权重的省部级高官掉进了腐败的泥潭之中,成克杰、胡长清、王怀忠等被送上了断头台,李嘉廷、刘方仁等被送进了监狱。

同时,腐败主体低龄化也呈上升趋势。

一些少壮派胆子又大,又经不起金钱美色诱惑,见钱眼开,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不法人员办事谋利,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3、腐败领域广泛化。

腐败的滋生范围广、领域宽,在各行业、各部门甚至是在某些“清水衙门”均有发生,具有广泛性。

如文教、卫生等部门也不再是一片净土,银行金融、财税、烟草、电力、粮食、海关等部门更是职务犯罪的高发地带。

4、腐败趋于群体化。

往往一案多人,形成一个腐败群体,内外联合,互相配合。

只要牵出一人,就拉出一群、一窝,窝案串案十分突出,一个案件往往涉及几人、几十人或上百人。

如在海内外引起巨大震动的厦门远华走私案,就有上百名官员被拉下水。

5、腐败方式多样化。

一是以赠与、赞助等合法形式实施腐败;二是打着礼尚往来的“幌子”,利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赠送贵重物品和礼金;三是利用股票发行、上市和企业破产重组拍卖等机会,非法侵占国有资产,捞取好处;四是采取在牌桌上以输钱的方式向领导干部及家属行贿,大搞权钱交易。

6、腐败趋于智能化。

即运用专业化、高科技手段实施腐败。

由于有的部门制度不健全,机制不规范,监督不到位,腐败分子利用手中权力,采用微机等高科技工具侵吞挪用国家集体资金。

二、权力腐败产生的原因
从近年来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案件来看,权力腐败高频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思想政治工作跟不上形势发展
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有的单位往往只强调抓经济,而忽视了抓思想政治工作。

不讲学习、不信马列、疏于思想政治教育,导致一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放松了主观世界的改造,丢掉了理想信念,政治思想消极,宗旨观念淡薄,廉洁自律松懈,革命意志衰退。

不是把自身的价值体现在为人民作贡献上,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忘记了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把权力当作获取私利金钱的工具。

“金钱至上”的资产阶级实用主义在某些部门中盛行,成为使部分人走上腐败道路的思想基础。

(二)历史和世界环境因素
我国经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腐朽思想扎根很深。

在新中国成立仅仅五十六年的历史条件下,封建社会的腐朽思想自觉不自觉地残留在相当部分思想觉悟低的党员干部意识中。

这种意识在一定的气候和环境中,就会转化为腐败行为。

加之改革开放后,引进资本主义先进经验和技术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进了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使得解放后一度销声匿迹的腐败现象又死灰复燃。

西方不健康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腐朽的生活方式乘虚而入,不同程度地腐蚀着一些党员干部。

跨境、跨国腐败犯罪不断增加,贪官外逃、赃物外移的新情况时有发生。

(三)对权力运作缺乏有效监督
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有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犯罪由小到大,屡屡得逞,与一些单位和部门对工作人员行使权力缺乏正常有效的监督有关。

一些监督管理机构尚未健全和完善,制度不落实,管理松驰,有章不循,有法不依,使得一些腐败分子有空可钻,拿单位的钱比拿自家的钱还方便,一次又一次无人发现。

加之权力腐败者往往地位特殊,上级领导的管理监督不可能面面俱到,同级监督力度不够,有的单位领导党政职务一肩挑,权力集中到一人,造成一支笔签字,一人说了算的局面,内部监督、民主监督难以有效实施。

(四)法制的不健全和滞后性
法制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是反腐败斗争的基本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廉政法规制度建设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把反腐败斗争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但由于廉政法律还不够完善,解决一些深层次腐败问题的法律滞后,无法可依的问题仍然存在。

一是“权力法授”问题没有完全解决。

权力本应来源于法律的赋予,现行的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对所有的权力行使严格的授权并确认法律责任,权力和责任没有完全对等地挂勾,权大于责的现象严重。

二是立法滞后。

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没有及时立法,有些廉政方面的规章没有及时上升为法律,至今仍未出台廉政法。

三是惩戒力度不够大。

腐败成本问题没有从根本得到解决,没有让腐败者在经济上付出沉重代价,政治帐没有得到彻底清算,使权力腐败屡屡发生。

三、防范权力腐败的对策
针对权力腐败的特点及其发生的原因,应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预防机制,大力开展个案预防、同步预防和行业预防,从源头抓起,降低腐败发生率,最大限度地避免权力腐败带来的危害和损失。

(一)加强思想教育,筑牢道德防线
加强教育是拒腐防变的第一道屏障。

腐败行为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行为主体的思想动因,而净化人的思想必须依靠长期的思想教育。

教育与法制等其他手段不同,其强制性不那么刚性,其功能实现并不一定立竿见影,但它“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渗透着人们的思想,长期持久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思想教育有助于形成稳定的价值取向,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构建“不愿腐败”的自律机制。

(二)加快廉政立法,实现依法治腐
构建惩防腐败体系,加大预防力度,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社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要适应新形势下的反腐需要,必须加快法制建设,加快制定廉政法,为反腐败提供法制保障,形成依法治腐的社会环境。

要创新制度体系,构建“不易腐败”的防范机制,对纪检监察机关制定的党风廉政制度和规定进行清理和规范,将一些制度用地方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把一些具有实用性、约束性、科学性的制度上升为法律,真正体现法律和制度的强制性和约束力。

(三)完善监督体系,构建约束机制
一是科学配置权力。

健全权力运作程序,完善监督措施,建立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

二是有效制约权力。

完善监督的约束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紧紧抓住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这个重点,认真落实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责任相结合。

三是严密监督程序。

把监督的内容、形式、方式、方法、步骤、结果程序化、流程化、固定化,针对权力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警戒、强制、调控、整改、治理、惩处,充分监督权力具体化、制度化、规范化。

(四)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良好氛围
人民群众对身边的腐败分子的一举一动,洞若观火,明察秋毫,只要把与权力腐败作斗争的具体手段交给群众,并建立起相关的举报保障机制,使腐败分子不敢轻举妄动,就必然有利于减少权力的腐败。

大力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

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建设,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反腐倡廉的文化舆论氛围。

(五)加大打击力度,严惩腐败分子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查办权力腐败中,无论涉及什么人都要有敢于碰硬的精神。

依法坚决查处,坚决处理,一抓到底,决不姑息,决不手软,维护党的纪律的严肃性。

决不能办人情案、关系案,更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要严格依党纪国法从重从快予以严惩,决不手软。

在惩治受贿者的同时,也应当惩治行贿者,不姑息和不宽容行贿者,才能更加有效的从源头上根治腐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