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描述 习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的描述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列车车厢长米,某人在列车静止时,从车厢的一端匀速走到另一端,所用的时间为秒.若列车以米/秒的速度沿平直轨道匀速前进时,此有仍以原来的速度匀速从车厢一端走到另一端,则所用时间
A.小于秒B.等于秒C.大于秒D.无法确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从车厢的一端到另一端,所通过的距离、速度不变,故所用的时间也不变.
【详解】
人从车厢的一端匀速走到另一端,所用的时间是22s,当车运动时,人所走的路程是不变的,速度不变,故所用的时间也不变。

故选B.
2.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中,可知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不变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答案】C
【解析】
【分析】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保持不变,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无关.
【详解】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大小不变,与路程和时间没有关系,故A. B错;
由得,,速度不变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故C正确。

故选C.
3.以的速度运动的物体,可能是
A.匆匆行走的人B.内环高架上行驶的汽车
C.正在飞行的客机D.绕地球飞行的“神七”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对以上物体的了解解答本题,如:人的速度几千米每时,,客机几百千米每时等。

【详解】
A. 匆匆行走的人的速度,大约五六千米每时,A不符合题意;
B. 内环高架上行驶的汽车,速度大约六七十千米每时,B符合题意;
C. 正在飞行的客机的速度大约七八千每时,不合题意;
D. 绕地球飞行的“神七”的速度大约是八千米每秒,D不合题意。

故选B。

4.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地球上我们总是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是因为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与自转的周期相等,请问登上月球的航天员在月球上看地球,将看到地球A.既有绕月球的转动,又有自转B.只有绕月球的转动,没有自转
C.只有自转,没有绕月球的转动D.既没有绕月球的转动,也没有自转
【答案】C
【解析】
【分析】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要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根据地球与月球的位置关系及自转、公转情况,结合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可做出判断.
【详解】
由题意知,在地球上我们总是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是因为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与自转的周期相等,也就是说,以月球上的某一点为参照物,整个地球相对于月球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是静止的,即看不出绕月球的转动。

又因为地球的整个位置虽然与月球之间保持不变,但地球自身在发生转动,即总是变换着朝向月球的一面。

故登上月球的航天员在月球上看地球,将看到地球只有自转,没有绕月球的转动。

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5.如图,公园围墙外的小路形成一个规则的正方形,甲乙两人分别从两个对角处同时出发沿逆时针方向紧贴围墙绕公园匀速行走.已知甲绕围墙行走一圈需要分钟,乙绕围墙行走一圈需要分钟.从甲第一次看见乙开始计时,到甲又看不见乙时,所经历的时间为
A.分钟B.分钟C.分钟D.分钟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设正方形的边长为L,根据题意求出甲与乙走L距离的时间;
(2)分析甲与乙的运动过程,找出甲第一次看到乙的时间,甲第一次看不到乙的时间,从而求出甲从看到乙到看不到乙经历的时间.
【详解】

1) 设正方形小路的边长为L,甲走路程L所用的时间


乙走路程L所用的时间

(2)经过48min,甲走过的路程是4L,甲回到出发点;经过,
;甲与乙位置如图(1)所乙的路程大于2L,小于3L,设乙的路程s乙,则

示,
甲乙在同一直线上,甲可以看到乙,这是甲第一次看到乙;
(3)经过,乙的路程是3L;经过,甲的路程大于4L,小于5L,设甲的路程s甲,则4L<s甲<5L,
甲与乙的位置如图(2)所示,
甲乙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甲开始看不到乙;
(4)从甲第一次看见乙开始计时,到甲又看不到乙时,所经历的时间为51min−48min=3min.
故选B.
6.一般而言,河水越靠近河的中央,水速越大;越靠近河岸,水速越小,如图.假设水速与离河岸的距离成正比,一艘船船头始终垂直河岸方向(船相对水的速度不变),从河岸点向对岸驶去并到达对岸下游处的点.则在下列示意图中,能合理描述其行进路径的是
A.B.
C.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船始终垂直于河岸行驶,在水流方向上,相对于河岸的速度为水流动速度,水速越大,在相同时间内相对于河岸移动的距离越大,据此分析判断.
【详解】
由题知,船始终垂直于河岸行驶,在水流方向上,相对于河岸的速度为水流动速度,知道河水越靠近河的中央,水速越大;越靠近河岸,水速越小,则有速度公式可知越靠近河的中心,在相同时间内相对于河岸移动的距离越大,C图能合理的描述船的行进路径。

故选C.
7.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年轻时有一次访问德国,当地一名数学家在电车上给他出了一道师:甲、乙两个相对而行,相距千米.甲每小时走千米,乙每小时走千米.甲带一条狗,狗每小时走千米,同甲一起出发,碰到乙后又往甲方向走,碰到甲后它又往乙方向走,这样持续下去,直到甲乙两个相遇时,这条狗一共走了
A.千米B.千米C.千米D.千米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先根据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甲乙两人相遇时的时间t,在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狗的路程.
【详解】
设经过时间t甲乙两人相遇,在此时间内,甲的路程
甲甲,乙的路程
乙乙
,
两人相遇时
甲乙,即:
甲乙
,所以
甲乙

在此时间内狗的路程


故选B.
8.某人骑车向正东方向行驶,看到插在车上的小旗向正南方向飘动,假设风速保持不变.骑车人沿正南方向行驶时,小旗的飘动方向不可能的是
A.正东方向B.正北方向C.东偏南方向D.东偏北方向
【答案】B
【解析】
【分析】
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详解】
由“某人骑车向正东方向行驶,看到插在车上的小旗向正南方向飘动”,说明风向为东南方向;
骑车人沿正南方向行驶时,由于风向为东南,则小旗的方向一定会向东,如果偏南的风速与车的速度相同,则小旗飘向正东方向;若偏南的风速小于车的速度,则小旗将飘向东偏北方向;若偏南的风速大于车的速度,则小旗将东偏南的方向。

故无论风速如何,小旗不可能飘向正北方向。

故选B.
9.有甲、乙、丙三架观光电梯,甲中乘客看一高楼在向下运动,乙中乘客看甲在向下运动,丙中乘客看甲、乙都在向上运动,则这三架电梯相对地面的运动情况可能是A.甲向上,乙向上,丙向下
B.甲向下,乙向上,丙不动
C.甲向上,乙向下,丙不动
D.甲、乙、丙都向上,但甲、乙比丙慢
【答案】A
【解析】
【分析】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首先以楼为参照物,确定甲的运动状态;然后以甲为参照物,确定乙的运动状态;最后判断丙的运动状态。

【详解】
甲中乘客看一高楼在向下运动,说明甲向上运动;乙中乘客看甲在向下运动,说明乙向上运动,其速度比甲快;丙中乘客看甲、乙都在向上运动,则丙可能向上运动,且速度小于甲乙的速度,也有可能向下运动或者静止不动。

故选A。

10.如图所示是高空飞行的加油机正在给战斗机加油的情景,则
A.以甲战斗机为参照物,乙战斗机是静止的
B.以乙战斗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
C.以加油机为参照物,甲战斗机是运动的
D.以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

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详解】
A、空中加油过程中,两战斗机和加油机飞行的高度和速度不变,两战斗机和加油机之
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所以以甲战斗机为参照物,乙战斗机是静止的,故A正确;
B、以乙战斗机为参照物,加油机和乙战斗机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所以以乙战斗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故B错误;
C、以加油机为参照物,甲战斗机和加油机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的改变,所以以加油机为参照物,甲战斗机是静止的,故C错误;
D、以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和地面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A。

二、实验题
11.设计一种方法,估测发生雷电的地方离你有多远.写出你需要的实验器材和具体的实验步骤.
【答案】见解析所示
【解析】
【详解】
方法:看到闪电后,测量量出听到雷声的时间,再结合声速可计算发生雷电的地方的距离,据此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秒表;
实验步骤:
在有雷电的时候,手持秒表,当看见闪电时,开始计时,听到雷声时停止计时,记下看到闪电到听到雷声所需的时间;

则雷电与自已的距离:

12.探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实验目的:探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学会选择参照物。

器材:墨水瓶、教科书、橡皮
步骤:
(1)将书水平放在课桌桌面上,墨水瓶和橡皮放在教科书上。

(2)缓慢拉动教科书,橡皮相对于墨水瓶是_____,相对于课桌是_____。

(3)若以墨水瓶为参照物,则教科书是_____若以_____为参照物,则教科书是运动的。

【答案】静止的运动的静止课桌
【解析】
【详解】
(2)缓慢拉动教科书,橡皮相对于墨水瓶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相对于课桌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橡皮相对于墨水瓶是静止的,相对于课桌是运动的;
(3)若以墨水瓶为参照物,墨水瓶相对于教科书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故教科书是静止的;
若以课桌为参照物,缓慢拉动教科书,则教科书相对于课桌的位置在不断发生改变,故教科书是运动的。

13.请你利用身边的器材(铅笔、纸张等),设计两个简易小实验,并指出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物理规律。

示例:①实验过程和现象:手在桌面上滑动,向下压力越大,滑动时感觉阻力越大
②实验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有关
(1)实验一:①实验过程和现象:________
②实验结论:________
(2)实验二:①实验过程和现象:________
②实验结论:________
【答案】用食指和拇指同时按压铅笔两端,笔尖的一端会让手指更疼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受力面积有关向两张竖直平行放置的白纸中间吹气,两纸向中间靠拢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解析】
(1)实验一:①实验过程和现象:用食指和拇指同时按压铅笔两端,笔尖的一端会让手指更疼。

②实验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受力面积有关。

(2)实验二:①实验过程和现象:向两张竖直平行放置的白纸中间吹气,两纸向中间靠拢。

②实验结论: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点睛:这是一道开放性题,可以根据物理学研究的内容来举例。

可以分别例举:力、热、光、电、声中的任意实例,再加以解释即可。

本题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14.如图甲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中:
(1)实验小组的同学在讨论“如何测量气泡从0点运动到10cm、20cm、30cm和40cm
处所用的时间?”,甲同学的方案是“将玻璃管翻转竖直放置后立即计时”;乙同学的方案是“将玻璃管翻转竖直放置后,等气泡运动上升一定距离开始计时”._______(选填“甲”或“乙“)同学的方案更科学。

(2)气泡上升时,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管口的塞子是________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3)若测得气泡从管子的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路程为56cm,用的时间为7s,则这个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 m/s;
(4)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运动的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时间的测量,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_______(选填“快”或“慢”);
【答案】乙运动0.08慢
【解析】
(1)因为实验目的是测量气泡从O点运动到10cm 20cm 30cm 40cm处所用的时间,因此应该将玻璃管翻转竖直放置后,等气泡运动上升到位置时在开始计时,故同意乙同学的方案;(2)塞子相对于气泡的位置在不断的变化,所以,塞子是运动的.(3)由题意知,路程S=56cm=0.56m,时间t为7s.利用速度计算公式可以求得气泡的速度:s===0.08m/s(4)要测量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和对应的时间.由于物体是动态的,由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可知,物体运动的越慢,越易于测量.故应使气泡在管内运动得较慢.
15.在探究气泡运动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实验小组在长约0.5 米的细玻璃管内注入水,管内留有一小气泡,他们用橡皮塞塞住管口后,用橡皮筋在管上做出等距离(10cm)的记号。

在探究过程中,他们观察到如下现象:
(1)小明把玻璃管倒过来左手拿着并尽量保持竖直,看到气泡在上升运动,这是以_____为参照物作出判断的。

(2)如图甲所示,当气泡开始运动后,小明右手迅速拿起秒表开始测量气泡经过每个橡皮筋的时间,并把路程和时间记录在预先设计好的表格中,如乙表所示,小气泡所做的是_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气泡在40cm运动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请在乙坐标图中画出气泡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______。

(3)小华看着小明,认为他的实验操作不规范,你认为他的操作有什么地方不规范:_________。

(4)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小雪认为在实验器材的选择上也有改进的地方,你认为哪些器材需要改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一条)
【答案】橡皮筋记号变速0.05观察到气泡开始运动后再计时应选用较长的玻璃管,并增加橡皮筋记号间的距离
【解析】
(1)气泡相对于橡皮筋记号的位置不断变化,以橡皮筋记号为参照物气泡是运动的;(2)如乙表所示,气泡通过相同的路程(10cm)所用时间不同,所以气泡是在做变速运动;
从表格可以看出整个的过程中气泡通过的路程s=40cm=0.4m,时间t=8.0s.利用速度计算公式可以求得气泡的速度:;
利用描点连线的方法作出气泡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如下:
(3)由(2)可知,小明观察到气泡开始运动后再计时,气泡已经移动了一段距离,故做法是不规范的。

(4)为了能精确测量时间,应增加气泡运动的距离,所以应选用较长的玻璃管,并增加橡皮筋记号间的距离;
16.在测某同学沿直线跑步时前40m的平均速度时,所给的器材有:米尺、皮尺、天平、量筒、秒表
(1)本实验所用到的实验器材是______和_______。

从起跑计时,4位计时员记录了此同学跑步通过10m、20m、30m、40m处的时间,如下表
根据上面的数据:
(2)从10m 处到30m 处,此同学跑步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m/s ;
(3)此同学_______(填“是”或“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 皮尺 秒表 1.25 不是
【解析】(1实验器材是皮尺和秒表。

(2)从10m 处到30m 处距离为20m ,跑步用时24816s s s -=
平均速度为: (3)从表格数据得该同学前10m 用时8s ,第二个10m 用时7s ,后两个10m 用时也各不相同,所以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1). 皮尺 (2). 秒表 (3). 1.25 (4). 不是
点睛:重点公式的应用,容易出错的地方是直接把某位置的时间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当计算某段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这一段的时间,即某两个时间点的差。

17.小明要探究一下蚊香究竟烧得多快,请你为他设计一个测量蚊香燃烧速度的探究方案.要求写出:
(1)所需器材.
(2)测量步骤及物理量.
(3)计算速度的数学表达式.
【答案】(1)器材:棉线、火柴,蚊香、刻度尺、秒表 (2)步骤:见解析所示 (3)υ【解析】解答:(1)器材:棉线、火柴、蚊香、刻度尺、秒表;
(2)步骤:①使细棉线与这圈蚊香吻合,再将棉线拉直后用刻度尺测出蚊香的长为s 1; ②用火柴点燃蚊香,同时用秒表计时,使蚊香燃烧一段时间t 后让其熄灭;③用棉线与剩余蚊香吻合,再用刻度尺测出其棉线的长度s 2;(3)燃烧的蚊香长度为s=s 1−s 2,
则蚊香的燃烧速度为 点睛:根据速度公式可知应该(1)测量长度需要用刻度尺及细棉线,测量时间需要用秒表;(2)先用刻度尺与细棉线测出蚊香的长度s ,用秒表测出燃烧一段需要的时间t ,
再用刻度尺与细棉线测出剩余蚊香的长度,根据速度公式度.
18.如图所示,甲图为小明同学在不同时刻拍摄的两幅照片.
(1)由甲照片你能否判断出卡车和轿车的运动状态?
(2)若所拍摄的照片为乙图,你得到的结论又将如何?说明理由.
(3)若小明所用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不变,如何调节才能由照片甲得到照片乙?
【答案】(1)无法判断;(2)可以判断卡车和轿车的运动状态.卡车和轿车相对于路边的标志牌之间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因此以标志牌为参照物,卡车和轿车都是运动的;(3)小明应将镜头向后拉
【解析】
(1)由甲图可知,卡车和轿车之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以卡车为参照物,轿车是运动的,以轿车为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因此它们的运动情况有以下可能:①卡车向左运动,轿车不动;②轿车向右运动,卡车不动;③卡车向左运动,轿车向右运动。

因此由甲图无法判断卡车和轿车的运动状态;(2)由乙图可知,卡车和轿车相对于路边的标志牌之间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因此以标志牌为参照物,卡车和轿车都是运动的;(3)由甲图到乙图可以看出,物距变大,此时像变小,像距变小,因此小明应将镜头向后拉,减小像距。

19.小明平时骑自行车上学,第一次从家里到学校的s﹣t图如图所示
(1)3﹣5分钟这段时间小明相对于地面是__(静止/运动),6﹣8分钟这段时间以__为参照物可以认为小明是静止的.
(2)小明从家里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__m/s.
【答案】静止自行车 2.25
【解析】(1) 由图像可知:3−5分钟这段时间小明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6−8分钟这段时间以自行车为参照物,小明相对于自行车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小明是静止的。

(2)小明从家里到学校的平均速度:v 2.25m/s.
20.汽车遇到意外情况时,紧急停车要经历司机的反应和制动两个过程,汽车在司机的反应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司机的制动过程中做变速直线运动,如图所示。

若汽车以20m/s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紧急停车时,在反应过程中汽车行驶了14m,制动过程中所用的时间为2.3s.汽车在这两个过程中通过的总距离为30m。

(1)当你乘坐在此行驶的汽车上时,紧急停车时,以自己为参照物,司机是_____(填“静止的”或“运动的”);
(2)汽车在反应过程中所用的时间为多少_______;
(3)紧急停车全过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_________;
(4)冬天坐汽车时,经常发现在汽车前挡风玻璃上出现“雾气”,打开暖风可消除,试说明其中的道理________。

【答案】静止0.7s10m/s前窗玻璃的雾气是由于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放出热量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对着车窗玻璃吹暖风,可使小水珠吸热加速蒸发为水蒸气,车窗玻璃就变清晰了
【解析】
(1)当以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的自己为参照物,司机与自己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司机是静止的;(2)由v得:在反应过程所用的时间为:t10.7s;(3)紧急停车全过程所用的时间为:t t1t20.7s 2.3s3s;全程的平均速度v10m/s;
(4)前窗玻璃的雾气是由于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放出热量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对着车窗玻璃吹暖风,可使小水珠吸热加速蒸发为水蒸气,车窗玻璃就变清晰了。

三、简答题
21.深受同学们喜爱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里,常常有孙悟空腾云驾雾的镜头。

它们是怎样拍摄的呢?原来,摄影师对此采用了“背景拍摄法”:让演员站在平台上,作出飞行的动作而静止不动,在他背后展现出蓝天和急速飘动的白云,摄影师把人物动作和飘动的白云及下面的白烟一起摄入镜头。

试解释这种现象。

【答案】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拍摄时,演员是静止的,蓝天和白云是运动的;而在观看时以演员背后的蓝天和急速飘动的白云为参照物,演员是运动的。

【解析】
【分析】
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人们事先选定的、假设不动的,作为基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要看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详解】
让演员站在平台上,演员是静止的,他背后展现出蓝天和急速飘动的白云,以演员背后展现的蓝天和急速飘动的白云为参照物,演员与布景的位置发生改变,所以演员是运动的。

22.黎明同学第一次乘火车旅行,他妈妈上车送行,正谈着,忽然听到一声长鸣,黎明只见并列的另一辆车在徐徐向后离去。

于是他催促妈妈快下车,他妈妈朝窗外站台看了一眼,又看了看表说:“别着急,我们的车还没有开动呢,”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答案】因为他们所选的参照物不同
【解析】
【分析】
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必须事先选定一个标准的物体,这个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发生了改变,则是运动的;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这个标准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是静止的。

【详解】
黎明是以自己乘坐的火车作为参照物的,得到的结论是并列的另一辆列车是运动的;而妈妈是以站台为参照物,得到的结论是自己乘坐的火车是静止的,即由于他们选取了不同的参照物,所以得到了不同的结论。

故答案为:因为他们所选的参照物不同。

【点睛】
关于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的考查,一般由两种考查思路:①告诉研究对象及其运动状态,选取参照物;②已知研究对象与参照物,确定物体运动状态。

23.你肯定听过这样一则故事:两个人打架,甲咬了乙的鼻子,告到县衙,县官问甲:“为什么咬别人的鼻子?”甲答:“我没咬,是他自己咬的.”“他的鼻子在嘴之上,怎么咬?”甲答:“站在凳子上咬的.”大家都知道甲在诡辩.
(1)如何用实验的方法驳斥甲的诡辩?
(2)怎样用物理知识驳斥甲的诡辩?
【答案】(1)可以让甲自己站在凳子上咬咬看,感受嘴向上移动的同时鼻子也向上运动
的情景;(2)当乙站在凳子上时,乙的鼻子和嘴同时向上运动,乙的鼻子和嘴是相对静止的.
【解析】
【详解】
解答:(1)可以让甲自己站在凳子上咬咬看,感受嘴向上移动的同时鼻子也向上运动的情景;(2)当乙站在凳子上时,乙的鼻子和嘴同时向上运动,乙的鼻子和嘴是相对静止的。

【点睛】
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题.
24.两列火车并排驶出站台,小南坐在其中一列火车车厢中,通过窗户向另一列车厢观望,发现自己的火车总是“停”在另一辆火车的旁边,他再看另一侧的窗户却发现自己的火车在慢慢远离站台。

这是怎么会事呢?请你帮小南解析一下。

【答案】小南坐在其中一列火车车厢中,通过窗户向另一列车厢观望,发现自己的火车总是“停”在另一辆火车的旁边;这是因为两列火车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相同,以另一列火车为参照物,自己的列车相对于另一列火车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故感觉是“停”在另一辆火车的旁边;而发现“自己的火车在慢慢远离站台”是以站台为参照物,自己的列车相对于站台的位置发生改变,是运动的。

【解析】
【详解】
解答:小南坐在其中一列火车车厢中,通过窗户向另一列车厢观望,发现自己的火车总是“停”在另一辆火车的旁边;这是因为两列火车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相同,以另一列火车为参照物,自己的列车相对于另一列火车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故感觉是“停”在另一辆火车的旁边;而发现“自己的火车在慢慢远离站台”是以站台为参照物,自己的列车相对于站台的位置发生改变,是运动的。

【点睛】
判断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然后来比较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变化就是物体相对于该参照物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
25.厦门是一个海港城市,海港在经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小丽星期天到海边游玩,她见到如图所示的情景:由于风的缘故,海岸上的旗帜和海面上的两艘船上旗帜如图所示的状态,已知乙船正以5m/s的速度向西行驶,从图描述的情景上推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