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量子纠缠——贝尔不等式
贝尔不等式原理
贝尔不等式原理
尼古拉斯·韦伯(Nicolas Weber)的波贝尔不等式原理(Bell's Inequality Principle)是20世纪科学发展的关键里程碑,不仅对量子物理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也解答了许多进入人类领域、特别是互联网领域的科学问题。
首先,什么是波贝尔不等式原理?韦伯在1964年发现,当一个实体系统被分割,每个分割部分必须有自己独立的变量和内容,内容计算得出来的测量值应严格满足波贝尔不等式原理。
这就是韦伯关于量子纠缠的理论,即原子的行为受分割的影响。
波贝尔不等式原理在互联网领域的应用具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涉及了远程信
息传输的安全性。
该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安全可靠的通信传输,可以保证传输数据时不意外被篡改。
它也用于身份认证,可以有效地避免已知攻击类型,例如用户登录和采购流程中的攻击。
另外,它也用于支持证书认证,以及抗防范恶意机器跟踪系统的可能性,以保护传输的安全。
此外,波贝尔不等式原理也可以用于处理非物理性安全问题,例如算法层次对
传输数据的验证、报警和审查。
它可以有效地防止管理员对互联网数据流通规则进行干涉,以及跟踪信息、社交媒体交互行为和活动报道,而且可以更好地把控用户上网权限,从而提高用户安全。
总之,波贝尔不等式原理使科学家能够利用一个可验证的数学数据模型,帮助
实现安全、可靠的远程信息传输,保护互联网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也使用户有信心安全使用所有的互联网服务。
所以说,波贝尔不等式原理成为互联网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网络的技术发展提供了一种可靠的理论支持和依据。
量子纠缠现象与贝尔定理
量子纠缠现象与贝尔定理
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中一种非常神奇的现象,它描述了一对或多对粒子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联,无论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它们的状态都是相关的,一种改变将会立即影响另一种。
这种现象一度被爱因斯坦戏称为“鬼魂作用”,因为它似乎违背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因果关系。
贝尔定理是由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贝尔于1964年提出的,它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方法,用来检验物理学中的局域实在论。
在量子力学中,贝尔不等式被用来检验物理量的相关性,从而验证或否定爱因斯坦的局域实在论。
这个定理的提出,为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量子纠缠现象与贝尔定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实验证明,当两个纠缠粒子之间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也会发生改变,这种变化是瞬时的,即使它们之间相隔很远。
而贝尔定理则可以用来验证这种相关性是否真实存在,从而深化我们对量子纠缠的理解。
量子纠缠现象和贝尔定理的研究,不仅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也引发了人类对于物理世界本质的思考。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证实了量子纠缠现象的存在,并用贝尔定理来验证其相关性。
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也为未来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量子纠缠现象与贝尔定理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量子纠缠的存在挑战了我们对于经典物理学的理解,而贝尔定理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检验这种关联性的有效方法。
这两者共同构成了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也为我们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提供了新的视角。
我们期待着未来更多的研究成果,将量子纠缠现象和贝尔定理带来更深入的认识和应用。
量子力学中的贝尔不等式与量子纠缠态
量子力学中的贝尔不等式与量子纠缠态在量子力学中,贝尔不等式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与量子纠缠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贝尔不等式的背景、原理以及与量子纠缠态的关系。
量子力学是一门描述微观世界的理论,它在上世纪初由一些杰出的物理学家如波尔和薛定谔等人发展而来。
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是,微观粒子的性质不是确定的,而是处于一种叫做“叠加态”的状态。
这种叠加态使得量子粒子具有了在经典物理中不可能存在的性质,比如量子纠缠。
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中一个非常具有争议和有趣的概念。
简单来说,两个或多个量子粒子可以处于一种纠缠态,在这种状态下,它们之间的性质是相互关联的,并且无论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它们的状态变化都是瞬时发生的。
这种非局域性是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现象。
贝尔不等式是由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等人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用于检验局域隐藏变量理论是否成立的方法。
局域隐藏变量理论是指微观粒子的性质是在它们产生之前就确定下来的,并且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局域的,不会瞬时传播。
贝尔不等式通过比较局域隐藏变量理论的预测和实验结果,来判断这个理论是否成立。
实验中,通常会选择一对量子纠缠态的粒子,将它们分别送到两个分开的实验室中进行测量。
测量的结果会与贝尔不等式进行比较,如果实验结果违背了贝尔不等式的预测,那么就说明量子纠缠存在,而局域隐藏变量理论失效了。
贝尔不等式和量子纠缠态的关系非常紧密。
实验证实了贝尔不等式的违背,证明了量子纠缠的存在。
这意味着量子力学的观点更加符合实验的结果,而局域隐藏变量理论无法解释一些现象。
量子纠缠的应用已经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量子纠缠通信,即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
量子纠缠通信的主要思想是利用量子纠缠的特性,在两个远距离之间传递信息。
这种通信方式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因为即使有人窃听传输的量子信息,也无法获取到原始的量子纠缠态。
此外,量子纠缠还被应用于量子计算和量子纠错码等领域。
量子力学中的贝尔不等式
量子力学中的贝尔不等式引言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的一种理论,它与经典物理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贝尔不等式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对于理解量子力学的本质和量子纠缠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贝尔不等式的概念、背后的物理原理以及实验验证等相关内容。
贝尔不等式的提出贝尔不等式是由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贝尔于1964年提出的,他的研究旨在解决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的“EPR悖论”。
EPR悖论是指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存在一种称为“纠缠”的现象,即两个或多个粒子之间的状态是相互依赖的,无论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然而,根据相对论的原理,信息传递的速度是有限的,不能超过光速。
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如果两个纠缠粒子之间的状态是相互依赖的,那么改变一个粒子的状态是否会立即影响到另一个粒子的状态?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贝尔提出了贝尔不等式。
贝尔不等式是通过对物理实验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它用于检验量子力学是否能够满足局域实在性原理。
局域实在性原理是指物理系统的性质只能由其邻近的物理系统决定,而不能受到远离的物理系统的影响。
贝尔不等式的物理原理贝尔不等式的推导基于对物理系统的实验观测。
假设我们有两个纠缠粒子,它们之间的状态是相互依赖的。
我们可以对这两个粒子进行一系列的测量,比如测量它们的自旋。
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这些测量结果是随机的,但是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贝尔不等式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对这些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来确定是否存在一种隐藏变量的理论可以解释这些相关性。
隐藏变量理论是一种假设,认为存在一些未知的物理性质或参数,可以完全描述系统的状态和测量结果。
如果贝尔不等式成立,那么就意味着存在这样的隐藏变量理论,否则就需要重新思考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
实验验证为了验证贝尔不等式,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其中最著名的实验是由阿尔茨和泰纳于1964年提出的阿尔茨-泰纳实验。
这个实验使用了光子对的纠缠态,通过测量它们的偏振来检验贝尔不等式。
贝尔不等式与量子纠缠
贝尔不等式与量子纠缠从古希腊时期的亚里斯多德,到近代的爱因斯坦,人类一直在试图理解和解释自然界的运行方式。
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解释“量子纠缠”,这是在量子力学中最难以理解和解释的概念之一。
量子纠缠的原始概念可以追溯到1935年,当时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提出了贝尔不等式,这个不等式是基于假设的,假设我们的世界是局部真实的,并且有局部隐藏变量来解释所有观测到的量子现象。
然而,从那时起,通过实验和理论的发展,我们知道这个假设是不正确的。
现在我们知道,贝尔不等式不仅可以被完全违反,而且量子纠缠的概念已经成为众多量子技术的核心,如量子隐形传态和量子密钥分发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贝尔不等式和量子纠缠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概念如何引导我们了解量子力学和量子技术。
贝尔不等式背后的物理学贝尔不等式是基于类似于硬币的思想基础上的。
当一个硬币被抛掷时,它可以是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
如果我们有两个硬币,我们可以观察它们的朝向,从而得到它们的结果:正-正、正-反、反-正或反-反。
现在,设想我们拥有两个处于纠缠状态的粒子。
当我们观察这两个粒子时,我们可以获取它们的特性(如自旋或电荷)。
如果这两个粒子是普通的,没有任何纠缠,我们可以假设每个粒子都有一个局部隐藏变量来解释这些特性。
如果这两个粒子是纠缠的,隐藏变量可能会决定它们中的一个特性,但它们不会决定另一个粒子的特性。
此时我们就会发现:用类似于硬币的情景描述量子纠缠是不准确的。
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就是试图通过这一种类比来证明量子纠缠是基于局部隐藏变量的理论的错误之处。
他们提出了三个看起来很合理的假设:真实性,局部性和完备性。
真实性意味着观察物理量的结果只取决于事实中存在的局部隐藏变量,而不是任意的选择。
局部性是指没有任何信息可以通过超越局部影响区域来传播。
完备性是指所有可能性都被考虑到了。
然而,事实证明,爱因斯坦等人的假设不能同时成立,而且实验结果违反了贝尔不等式。
量子纠缠和贝尔不等式
量子纠缠和贝尔不等式
量子纠缠是一种奇特的量子现象,它描述了两个或多个粒子之间存在着一种非经典的相互作用,使得它们的状态在某些方面是高度相关的,即使它们之间的距离非常远。
这种相互作用是量子力学中的一种基本现象,被广泛应用于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等领域。
贝尔不等式是一种用于检验量子力学与经典物理学之间差异的实验方法。
贝尔不等式表明,如果存在一种经典通信方式,可以在不破坏量子纠缠的情况下,比量子纠缠通信更快地传递信息,那么这就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相矛盾。
因此,贝尔不等式被认为是量子纠缠的核心实验之一。
具体来说,贝尔不等式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具体来说,假设有两个粒子A和B,它们之间存在一种纠缠关系。
对于这两个粒子,我们可以测量它们的自旋方向,并记录它们的结果。
根据贝尔不等式,如果这两个粒子之间存在纠缠关系,那么在某些情况下,它们的自旋方向之和将不等于1,即它们的测量结果不符合经典物理学的预期。
这个不等式的违反意味着存在一种非经典的相互作用,可以用来实现量子通信。
后。
科学中最深刻的发现—贝尔不等式,一个决定上帝是否掷骰子的公式
科学中最深刻的发现—贝尔不等式,一个决定上帝是否掷骰子的公式展开全文上帝不掷骰子!爱因斯坦坚信斯宾诺莎的上帝,认为大自然规律就是“上帝”,但是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让爱因斯坦感到不安,在和波尔的争论当中,爱因斯坦说出了那句名言——上帝不掷骰子!在1935年,爱因斯坦为了论证量子力学根本哈根学派的不完备性,提出了著名的“EPR佯谬”,该佯谬经过玻姆简化后的版本为:一个母粒子分裂成两个相反方向的A粒子和B粒子,理论上A、B具有相反的自旋方向,当A和B相聚很远后,量子力学的根本哈根学派认为我们对任何一个粒子的测量,将会瞬间影响远在另一边的粒子,这在爱因斯坦看来是一种超距作用,爱因斯坦则认为两个粒子在分开时状态就是确定的,与你何时测量没有任何关系。
隐变量理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爱因斯坦着手建立隐变量理论来代替不确定性原理,隐变量认为量子随机并非真正意义的随机,而是存在更深层的物理机制,只是我们还没发现这个机制而已,一旦我们发现了其中的机制,“不确定原理”也将变成确定的。
或许是爱因斯坦把精力都放在了统一场论当中,没有花太多精力在隐变量理论上,扛起隐变量理论大旗的是另外一位物理学家玻姆,玻姆使用超高的数学技巧打造了一个看起来可行的隐变量,但是其中的假设过于累赘,比如他假设了一个存在但是永远无法探测到的“势场”,与奥卡姆剃刀原理相悖,但是不管怎么样,隐变量理论是存在可能的。
然后一位数学大神出来捣乱了,说冯·诺依曼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谁敢质疑?1932年时的冯·诺依曼已经名满天下,他在《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一书当中,以纯数学的数理逻辑,否定了隐变量理论的存在,以他的威望,当时没有人质疑,于是隐变量理论逐渐被人们冷漠了。
直到20多年后,才有人发现冯·诺依曼的错误,冯·诺依曼的论证依赖于五个假设,前面四个假设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第五个假设,数学描述为(A+B+C,ψ,Y)=(A,ψ,Y)+(B,ψ,Y)+(C,ψ,Y),而且是非常低级的错误,换个比喻,该假设的意思是指“一个班学生的平均身高为170cm,那么班级上所有人的身高都是170cm。
科学中最深刻的发现—贝尔不等式,一个决定上帝是否掷骰子的公式
科学中最深刻的发现—贝尔不等式,一个决定上帝是否掷骰子的公式上帝不掷骰子!爱因斯坦坚信斯宾诺莎的上帝,认为大自然规律就是“上帝”,但是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让爱因斯坦感到不安,在和波尔的争论当中,爱因斯坦说出了那句名言——上帝不掷骰子!在1935年,爱因斯坦为了论证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的不完备性,提出了著名的“EPR佯谬”,该佯谬经过玻姆简化后的版本为:一个母粒子分裂成两个相反方向的A粒子和B粒子,理论上A、B 具有相反的自旋方向,当A和B相聚很远后,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学派认为我们对任何一个粒子的测量,将会瞬间影响远在另一边的粒子,这在爱因斯坦看来是一种超距作用,爱因斯坦则认为两个粒子在分开时状态就是确定的,与你何时测量没有任何关系。
隐变量理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爱因斯坦着手建立隐变量理论来代替不确定性原理,隐变量认为量子随机并非真正意义的随机,而是存在更深层的物理机制,只是我们还没发现这个机制而已,一旦我们发现了其中的机制,“不确定原理”也将变成确定的。
或许是爱因斯坦把精力都放在了统一场论当中,没有花太多精力在隐变量理论上,扛起隐变量理论大旗的是另外一位物理学家玻姆,玻姆使用超高的数学技巧打造了一个看起来可行的隐变量,但是其中的假设过于累赘,比如他假设了一个存在但是永远无法探测到的“势场”,与奥卡姆剃刀原理相悖,但是不管怎么样,隐变量理论是存在可能的。
然后一位数学大神出来捣乱了,说冯·诺依曼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谁敢质疑?1932年时的冯·诺依曼已经名满天下,他在《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一书当中,以纯数学的数理逻辑,否定了隐变量理论的存在,以他的威望,当时没有人质疑,于是隐变量理论逐渐被人们冷漠了。
直到20多年后,才有人发现冯·诺依曼的错误,冯·诺依曼的论证依赖于五个假设,前面四个假设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第五个假设,数学描述为(A+B+C,ψ,Y)=(A,ψ,Y)+(B,ψ,Y)+(C,ψ,Y),而且是非常低级的错误,换个比喻,该假设的意思是指“一个班学生的平均身高为170cm,那么班级上所有人的身高都是170cm。
贝尔不等式的实验验证
贝尔不等式的实验验证贝尔不等式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它限制了量子态之间存在的任何可能的非局域联系。
意味着如果存在非局域联系,则会违反贝尔不等式,因此,贝尔不等式的实验验证对于证明量子力学的正确性至关重要。
在1964年,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贝尔提出了这个定理,他认为如果两个系统在某种方式下有一种量子纠缠状态,那么他们之间的测量结果是有一个上限的。
换句话说,这个定理极大地限制了量子纠缠状态之间存在非局域联系的可能性。
贝尔不等式的实验验证一直是物理学家和科学家们研究的一个热点。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验,贝尔不等式被证明是正确的。
最早的实验是在1972年由阿尔泰尔和吉舒尔进行的,他们使用了一对纠缠态的光子。
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种实验已经被多次重复,从而加强了人们对贝尔不等式正确性的信心。
一个典型的实验过程是通过光子间的纠缠来进行测量。
首先,将一对光子放置在物理检测系统中,使其处于量子纠缠状态。
在某个时刻,分别测量两个光子,记录它们的自旋数据。
这样可以得到实验结果,然后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贝尔参数。
如果贝尔参数的值小于某个特定的阈值,则说明两个光子之间没有非局域联系。
如果贝尔参数的值大于阈值,则说明存在非局域联系,并且贝尔不等式被违反了。
在实验中,物理学家们使用了各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和物理系统。
例如,有些实验使用了电子或质子,而另一些则使用了光子或量子比特(qubit)。
不同实验方法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贝尔不等式的正确性。
贝尔不等式的实验验证也有重要的实际应用。
例如,在量子密码学中,量子比特之间存在的非局域联系可以用来进行信息传输和保密通信。
此外,在新型技术的开发中,利用量子纠缠状态来进行量子计算也是非常有前途的方向。
总之,贝尔不等式的实验验证是量子力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证明,同时也在其他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
尽管许多实验已经证明了贝尔不等式的正确性,但我们仍需不断地进行更精准更严谨的实验,以完善我们对量子力学的理解。
量子力学贝尔不等式
量子力学贝尔不等式量子力学贝尔不等式,是由物理学家约翰·贝尔在1964年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揭示了量子力学中的一些非经典现象,引发了对于量子力学本质的深入讨论和研究。
贝尔不等式的提出,使得我们对于自然界的理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传统的经典物理学中,物体的性质是确定的,即物体的状态在任何时刻都是唯一确定的。
然而,在量子力学中,物体的状态并不是唯一确定的,而是存在着一种概率性。
这种概率性表现在量子力学的叠加原理中,即一个粒子可以同时处于多个状态之间。
这种现象挑战了我们对于世界的直观认识,引发了许多哲学和科学上的争议。
贝尔不等式是一个用来检验量子力学中非经典性的工具。
它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来验证量子力学中的超越经典物理学的特性。
在这些实验中,贝尔不等式被用来检验量子纠缠现象。
量子纠缠是指两个或多个粒子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即使它们被分开,它们的状态仍然是相关的。
这种现象在经典物理学中是无法解释的,只有通过量子力学才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
贝尔不等式的提出,揭示了量子纠缠现象的非经典性质。
在经典物理学中,贝尔不等式的取值是有一个上限的,而在量子力学中,这个上限被打破了。
这意味着量子力学中存在着一种超越经典物理学的特性,即量子纠缠现象是真实存在的,而不仅仅是一种数学上的抽象。
通过实验验证贝尔不等式,科学家们得以证实量子力学中的非经典性质。
这一结果对于我们理解自然界的本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量子力学的提出,揭示了世界的本质是复杂而深奥的,远远超出了我们的直觉和经验所能够理解的范围。
贝尔不等式的提出,不仅仅是对于量子力学的一个检验,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对于世界的本质进行重新思考的问题。
通过研究量子纠缠现象,我们或许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自然界的奥秘,揭示其背后的规律和原理。
量子力学的发展,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启发,促使我们不断深入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关注贝尔不等式及其在量子力学中的应用。
量子纠缠、贝尔理论和贝尔不等式
量子纠缠、贝尔理论和贝尔不等式量子纠缠是一种奇异的物理现象。
虽然产生量子纠缠的机理可能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
但更多的科学家甚至公众对量子纠缠现象本身及其制备和应用表示出很高的研究兴趣。
科学家关注的焦点也从是否存在量子纠缠这个问题转变为量子纠缠的性质,它真的像量子力学设想的那样,两个纠缠的粒子成为虚联系的整体,其中一个粒子发生变化,另一个粒子也会同步发生变化,但它们之间没有能量和信息的传递和交换,也没有时间滞后,表现出非定域性质。
还是像另一部分专家所认为的,纠缠粒子间存在着目前还无法测量得到的作用或信息传递,或者说存在隐变量。
贝尔将纠缠形成归结为三点假定:一是量子力学设想下的量子纠缠;二是相互作用的定域性;三是隐变量理论。
并为此提出了一个判据——贝尔不等式,也就是,如果满足贝尔不等式则后两者是正确的;而如果不满足贝尔不等式,则定域性限制了隐变量理论的成立,量子纠缠应是量子力学所设想的。
但贝尔的理论在逻辑上并不自洽,贝尔的3点假定并不是相互独立和完备的,相互作用的定域性并不是纠缠形成的机制,而只是对第三点隐变量理论的约束,因此第二点和第三点实际上可归结为一点,即满足于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定域性隐变量理论;为满足完备性要求,还至少应增加非定域性隐变量理论作为第三点。
因此,实际上应将纠缠形成归结为以下三种情形:一是量子力学设想的纠缠;二是定域性隐变量理论机制下的纠缠;三是非定域性隐变量理论机制下的纠缠。
贝尔不等式检测在逻辑上并不能验证哪种纠缠机制和理论是正确的,而仅能用于验证哪种纠缠机制和理论是错误的。
因此,即便它能够证否定域性隐变量机制,也不能够证实量子力学的假设,因为还存在非定域性隐变量机制。
另外,贝尔不等式在逻辑上似乎还存在一个问题,即贝尔不等式检测能否用于判断或判否纠缠的性质,还是它仅能够判断是否存在纠缠。
因此,贝尔不等式在解决纠缠性质方面似乎还不是一个明确的判据。
通过物理实验来验证纠缠及其性质可能是唯一解决的途径。
量子力学中的贝尔不等式和Bell态
量子力学中的贝尔不等式和Bell态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物理世界的一套理论体系。
在学习量子力学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很有趣也很重要的现象和理论。
其中,贝尔不等式和Bell态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我们理解量子力学的本质很有帮助。
一、量子力学基本原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可以用薛定谔方程来描述。
在量子力学中,波函数是一种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
波函数的平方表示了微观粒子在某个位置的概率分布。
除了波函数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量子纠缠。
量子纠缠指两个或者多个微观粒子在某种方式下会发生的一种特殊的联系,这种联系会导致它们之间的状态是不可分离的。
二、贝尔不等式的基本原理贝尔不等式是描述量子纠缠现象的一种经典方法。
这个方法是由物理学家贝尔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贝尔不等式的原理是通过一些统计学方法,来证明物理学中存在一种“局部实在性”(local realism)的假设。
局部实在性假设是指一个被纠缠的粒子只会在一个特定的位置上具有一个特定的属性。
根据这个假设,我们可以预测两个两个相互作用的粒子之间的关系。
三、贝尔态的概念贝尔态是一种特殊的量子纠缠态。
这种状态只有两个粒子,它们的态函数中指定的量子位相互会彼此影响。
如果两个粒子之间的位相互相同,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贝尔态。
贝尔态是一种非常神奇的状态。
这种状态中,当我们测量一个粒子的量子位时,我们就能预测出另一个粒子的量子位的值。
这种关系是超越了经典物理世界中的概念的,它给我们很多启示。
四、贝尔不等式和Bell态的关系贝尔不等式是一种经典的物理学方法,它能用来描述局部实在性假设下的物理关系。
但是,当我们遇到贝尔态的时候,这个假设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当粒子处于贝尔态时,它们的量子位是彼此关联的,这种关系是不能解释为经典物理中的一个概念。
因此,贝尔态推翻了局部实在性假设,使得贝尔不等式的应用范围变得非常有限。
五、结论在学习量子力学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有趣的问题和现象。
贝尔不等式与量子非局域性
贝尔不等式与量子非局域性量子力学是近代物理学发展的重要分支之一,涉及到各种奇妙的现象和概念。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非局域性”,指的是量子态之间可以发生“超距离”联系。
这种现象被许多物理学家视为干扰量子力学中的“局域因果性”,而贝尔不等式则成为验证非局域性的基本工具之一。
1. 贝尔不等式的引入贝尔不等式是由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贝尔于1964年提出的。
在此之前,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等人提出了著名的EPR悖论,即“量子纠缠”现象的存在,即两个量子体系之间可以像是非常遥远的两个系统一样纠缠在一起。
然而,EPR悖论是假设非局域性的存在,这与相对论的时空局域性原则相冲突。
因此,一些物理学家试图“重建”量子力学,找到一种更合理的解释。
这些解释之一是隐含变量理论,即假设量子态的属性是由未知的隐含变量决定的,而非立体物理量或算符。
这种理论可以解除量子力学中的非局域性,但仅有这个假想是不够的,需要有实验数据证明。
这就引入了贝尔不等式。
贝尔不等式描述的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它描述的是两个量子体系之间是否具有相对论不变的属性。
如果贝尔不等式被违反了,就可以推断出量子态之间存在非局域性,否则就是不存在的。
2. 贝尔不等式的形式和含义想要理解贝尔不等式的具体形式和含义是需要一些数学基础的。
我们知道,量子力学中的两个物理量不总是可以同时被确定的,它们满足的不等式通常叫作Heisenberg不确定性关系。
类似地,两个隐含变量的物理量也不总是同时确定的,它们之间有类似的不确定性关系。
假设有两个粒子,它们的隐含变量分别为A和B,它们在某时刻测量的物理量分别为a和b。
则可以定义一个函数S(a, b, A, B),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具体形式是:S = a_1b_1 + a_2b_1 + a_1b_2 - a_2b_2其中a_1, a_2, b_1, b_2是a和b的不同取值,满足a_1+a_2=1和b_1+b_2=1。
贝尔不等式与量子纠缠统计学
贝尔不等式与量子纠缠统计学贝尔不等式是量子力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与量子纠缠统计学密切相关。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贝尔不等式的原理、应用以及与量子纠缠统计学之间的关系。
贝尔不等式最早由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它是一种用于检验量子力学与经典物理理论之间差异的方法。
贝尔不等式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判断量子力学是否能够解释物理现象。
贝尔不等式的基本原理是基于隐变量理论。
隐变量理论假设存在一些未知的变量,它们决定了物理系统的行为,并且这些变量可以解释实验结果。
然而,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则认为物理系统的行为是不确定的,只能通过概率的方式来描述。
为了理解贝尔不等式的应用,我们来考虑一个经典的例子:贝尔的猫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一只猫被放入一个密封的箱子中,里面有一个装有毒气的容器。
根据经典物理理论,当我们打开箱子时,猫要么是活的,要么是死的,这是一个确定的结果。
然而,根据量子力学的原理,猫在箱子里处于叠加态,既是活的又是死的,直到我们打开箱子观察为止。
这种不确定性的现象正是贝尔不等式试图解释的。
在实际的贝尔不等式实验中,通常使用的是纠缠态。
纠缠态是一种特殊的量子态,其中两个或多个粒子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关联。
当这些粒子进行测量时,它们的结果是彼此相关的,无论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通过实验测量,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统计数据,比如两个纠缠粒子之间的相关性。
贝尔不等式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是否存在隐变量,即是否存在一些未知的因素决定了粒子之间的关联性。
如果贝尔不等式成立,那么存在隐变量理论可以解释实验结果。
然而,如果贝尔不等式被违反,那么量子力学的描述更为准确。
实际的实验结果表明,贝尔不等式在某些情况下被违反,这意味着量子力学比经典物理理论更为准确。
这种违反贝尔不等式的现象被称为量子纠缠统计学。
量子纠缠统计学在现代物理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被用于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密钥分发等领域。
通过利用纠缠态的特性,科学家们可以实现更高效的计算和通信方式,甚至可以实现量子隐形传态。
该如何理解贝尔不等式
第一章:从EPR悖论,到贝尔不等式——灵遁者在写这一章之前,我要用费曼的话来做开头:“我确信没有人能懂量子力学。
”你现在不了解这句话的深意,但看完这篇文章之后,你会有所赞同。
在量子力学中,我们熟知的概念有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互补原理,概率云等,但还有一个很多人不知道的定理,那就是贝尔不等式。
贝尔不等式在量子力学中的分量,举足轻重,不容忽视。
就好像迈克尔莫雷实验对于物理学的影响是一样的,是具有划时代性的发现。
所以我有必要先一步来介绍贝尔不等式,为我们后面理解量子世界打下基础。
先来认识一下这位卓越的物理天才吧。
读读他的简介,我确实有自惭形秽的感觉。
贝尔全名约翰·斯图尔特·贝尔。
他出生于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
11岁时便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16岁时便从贝尔法斯特技术学校毕业。
之后进入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就读,1948年取得了实验物理的学士学位,隔年再取得了数学物理学位。
接着他到了伯明翰大学研究核物理与量子场论,并在1956年获得博士学位。
这段期间里,他认识了在从事粒子加速器研究的物理学家玛莉·罗斯,两人在1954年结婚。
1964年,他提出了轰动世界的贝尔不等式,对EPR悖论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很多人看到这里会问了,什么是EPR悖论?大家大概都知道爱因斯坦和玻尔是一对物理界的冤家,他们之间的争辩很有名。
其中EPR论文之争可以说是众所周知。
当然这种争论多多益善,因为EPR之争,促进了新思想,新思路,新发现。
上面所说的贝尔不等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的。
虽然贝尔发现贝尔不等式的时候,爱氏已经去逝,但这依然是对他最好的礼献。
来了解一下什么是EPR悖论?EPR悖论是E:爱因斯坦、P:波多尔斯基和R:罗森1935年为论证量子力学的不完备性而提出的一个悖论(佯谬)。
EPR 是这三位物理学家姓氏的首字母缩写。
这一悖论涉及到如何理解微观物理实在的问题。
爱因斯坦等人认为,如果一个物理理论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那么物理实在的每个要素都必须在其中有它的对应量,即完备性判据。
物理学中的贝尔不等式和量子纠缠
物理学中的贝尔不等式和量子纠缠在物理学中,贝尔不等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它在量子力学中的应用尤为广泛。
贝尔不等式的发现者是爱尔兰物理学家约翰·贝尔,他在1964年提出了这一定理。
贝尔不等式证明了在任何物理系统中,如果有两个物理态相互作用,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必须满足一定的不等式。
而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贝尔不等式在量子物理中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
量子力学是一种用于描述微观粒子行为的物理学理论,它的基础是量子力学原理。
量子力学原理认为,微观粒子的性质是不同于经典物体的。
粒子在被观察之前并没有确定的物理性质,而是通过测量才能决定它们的状态。
这种不确定性使得微观物理学变得非常困难。
然而,贝尔不等式的发现使得量子物理学变得更加有趣和复杂。
贝尔不等式是一个用于判断实验是否满足“非本地性”的定理,也就是说,贝尔证明了,如果两个物理系统之间存在量子纠缠,那么这两个系统之间的关系远远超过了我们所能接受的经典物理学规律。
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的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它是指在某些情况下,两个物理系统处于纠缠态,它们的属性相互依存,彼此之间产生一种非常神秘的联系。
例如,两个带有相反自旋的粒子可能处于量子纠缠状态,这就意味着,如果你在一个粒子上做出测量,那么另一个粒子的相反自旋状态就会立即确定下来,即使这两个粒子之间的距离非常远。
量子纠缠可能会违背贝尔不等式,因为贝尔不等式对于两个物理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种限制。
贝尔不等式告诉我们,在任何物理系统中,信息的传输速度都是有限的。
如果两个物理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超过了这个限制,那么这种相互作用就被称为“非局部的”。
量子纠缠可以产生非局部性,这就使得贝尔不等式对于量子纠缠系统失效。
换句话说,量子力学的一些现象无法被解释为局部性观点的一部分。
这些现象被称为“超距作用”或“非局部作用”。
尽管贝尔不等式在量子力学中存在一些限制,但它仍然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量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否具有非局部性质。
量子纠缠的判据与测量
量子纠缠的判据与测量量子纠缠是一种奇特的量子现象,它违背了经典物理的直觉。
尽管如此,科学家们还是用一系列的判据和测量方法来研究和验证量子纠缠的存在。
本文将探讨一些量子纠缠的判据以及测量方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量子纠缠的基本概念。
在量子力学中,两个或多个粒子可以通过纠缠在一起。
纠缠是指一个粒子的状态依赖于它纠缠粒子的状态,即使这些粒子之间处于相隔很远的位置。
这种“互相影响的状态”是量子力学独有的特性,而经典物理中的粒子是完全独立的。
判据是判断纠缠是否存在的方法。
其中一个重要的判据是贝尔不等式。
贝尔不等式是由约翰·贝尔在1964年提出的,它基于一个假设:存在一个隐藏变量理论可以解释量子力学中看似奇怪的结果。
但是,通过实验观测到的结果违背了贝尔不等式,这意味着存在一个隐藏变量理论是不可能的,量子纠缠是真实存在的。
测量是研究量子纠缠的另一个重要方法。
测量可以揭示量子纠缠的性质和特征。
例如,施特恩-格拉赫实验就是一种经典的测量方法,用于观察电子在磁场中的行为。
实验结果显示,两个纠缠的电子在测量一个电子的自旋后,另一个电子的自旋将立即改变,即使它们之间没有可见的物理联系。
这种现象被称为“即时的量子纠缠”。
除了施特恩-格拉赫实验外,还有其他测量方法,例如态成分分析和测量选通器。
态成分分析是通过对纠缠态进行分解和测量来揭示量子纠缠的情况。
测量选通器是通过将纠缠态传输到具有不同设置的测量设备上来研究纠缠的属性。
然而,在实际的应用中,量子纠缠的测量和判据仍然面临一些困难。
首先,量子纠缠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状态,容易被外界的扰动破坏。
其次,在大规模的量子系统中,判断和测量纠缠变得更加困难。
这是因为量子纠缠的计算复杂性随着系统大小的增加而指数增加。
尽管存在困难,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新的方法来研究和应用量子纠缠。
量子纠缠的研究潜力是巨大的。
它可以应用于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和量子传感等领域。
在量子通信中,纠缠态可以用于安全的密钥传输,而在量子计算中,纠缠态可以用于实现量子比特之间的并行计算。
量子纠缠与贝尔不等式:量子力学非局域性的实证证据
量子纠缠与贝尔不等式:量子力学非局域性的实证证据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粒子行为的理论框架,引入了概率干涉、不确定性原理等
观念,使得传统物理学面临了许多挑战。
其中一个最引人瞩目的概念就是量子纠缠,即两个或多个粒子之间存在的一种非常特殊的相互关系。
量子纠缠的性质促成了许多独特的量子现象,如量子隐形传态、超密集编码等。
贝尔不等式则是量子力学中一个重要的实验检验手段,它用于检验物理理论是
否满足局域实在论,即一个物理系统的局部测量结果不能受到任何非局部的干扰。
贝尔不等式的发展为检验量子力学中非局域性提供了一种实验方法,它试图验证因量子纠缠而导致的非局域性效应。
在量子力学中,贝尔不等式为验证量子纠缠的非局域性提供了关键的实证证据。
通过实验,研究者可以验证贝尔不等式是否被量子力学所违背,从而证实量子纠缠的存在。
许多实验证实,当量子系统发生纠缠时,它们的测量结果将违反贝尔不等式的局域限制,表明量子力学确实涉及一种超越经典物理学的非局域性理论。
在实验领域,许多物理学家一直在研究和探索量子纠缠与贝尔不等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证明,量子力学的非局域性效应已成为现代物理学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量子纠缠与贝尔不等式的研究不仅推动了基础理论物理学的发展,也为量子信息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总的来说,量子纠缠与贝尔不等式是量子力学非局域性的实证证据,它们揭示
了量子世界中独特的相互关系和非经典性质。
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将有助于加深对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理解,推动量子技术和量子信息领域的发展。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关于量子纠缠与贝尔不等式的深入探索和实验验证,以揭示量子世界更多令人惊奇的秘密。
量子纠缠背后的故事(45):贝尔的不等式
量子纠缠背后的故事(45):贝尔的不等式作者:程鹗双胞胎难分彼此的容貌、举止和相互间的默契总是让人由衷感叹。
更令人惊奇的是双胞胎的相似并不都是因为有着一起长大的经历。
有些双胞胎出生后被分开,在不同的环境下各自成长,多年后他们相遇时也赫然发现两人有着很多共同之处。
双胞胎——尤其是同卵双胞胎,他们携带着相同的基因,除了身材、长相难分彼此之外,在穿着打扮、体育兴趣,饮食嗜好、职业以及生活伴侣选择等方面也可能有着相同的性格特性。
假如是某个基因促使一个人喜欢足球,那么同为双胞胎的两人都热衷足球便不足为奇,纵使他们的生活环境有着天壤之别。
作为论据,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辩论——人类的行为是来自先天的基因因素还是后天的环境影响,即所谓的“自然或养育”(nature vs nurture)之争。
喜欢足球是一个生活细节,更大的可能与基因无关,是一种社会性的感染,或者不过是纯粹心血来潮。
这样的话,互为隔绝的双胞胎会同样地为足球着迷便显得有些诡异。
在心理学家荣格、作家辛克莱的眼里,那显然会是“共时性”心灵感应的表现:当双胞胎之一喜欢上足球时,另外那个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共鸣,同样地喜欢上足球。
尽管两人可能相距十万八千里,甚至完全不知道对方的存在。
1964年,当贝尔在美国进行学术访问,终于有机会静下心来考虑从冯·诺伊曼证明到玻姆的隐变量以及爱因斯坦的质疑时,他意识到量子力学中的神秘联系也需要鉴别“自然或养育”的不同因素。
那便是所谓的局域性与非局域性之争。
在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合作的EPR论文中,他们描述了一个简单的假想试验:因为相互作用而有了共同波函数的两颗电子彼此分开后相隔万里。
在被测量之前,它们都不具备位置或速度这样的经典物理性质。
当其中一颗电子遭遇某个测量仪器时,它会突然地有了确切的位置或速度——至于有了这两个物理量中的哪一个则取决于测量方式的选择。
在那同一时刻,另外的一颗电子也相应地具备了确切的位置或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3-1964年,在长期供职于欧洲核子中心(CERN)后,约翰贝尔有机会到美国斯坦福
大学访问一年。
北加州田园式的风光,四季宜人的气候,附近农庄的葡萄美酒,离得不远的黄金海滩,加之斯坦福大学既宁静深沉,又宽松开放的学术气氛。
这美好的一切,孕育了贝尔的灵感,启发了他对EPR佯谬及隐变量理论的深刻思考。
贝尔开始认真考察量子力学能否用局域的隐变量理论来解释。
贝尔认为,量子论表面上获得了成功,但其理论基础仍然可能是片面的,如同瞎子摸象,管中窥豹,没有看到更全面、更深层的东西。
在量子论的地下深处,可能有一个隐身人在作怪:那就是隐变量。
根据爱因斯坦的想法,在EPR论文中提到的,从一个大粒子分裂成的两个粒子的自旋状态,虽然看起来是随机的,但却可能是在两粒子分离的那一刻(或是之前)就决定好了的。
打个比喻说,如同两个同卵双胞胎,他们的基因情况早就决定了,无论后来他(她)们相距多远,总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下,会作出一些惊人相似的选择,使人误认为他们有第六感,能超距离地心灵相通。
但是实际上,是有一串遗传指令隐藏在它们的基因中,暗地里指挥着他们的行动,一旦我们找出了这些指令,双胞胎的心灵感应就不再神秘,不再需要用所谓非局域的超距作用来解释了。
尽管粒子自旋是个很深奥的量子力学概念,并无经典对应物,但粗略地说,我们可以用三维空间的一段矢量来表示粒子的自旋。
比如,对EPR中的纠缠粒子对A和B来说,它们的自旋矢量总是处于相反的方向,如下图中所示的红色矢量和蓝色矢量。
这两个红蓝自旋矢量,在三维空间中可以随机地取各种方向,假设这种随机性是来自于某个未知的隐变量L。
为简单起见,我们假设L只有八个离散的数值,L=1,2,,3,4,5,6,7,8 ,如下图所示,分别对应于三维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八个卦限。
由于A、B的纠缠性,图中的红矢和蓝矢总是应该指向相反的方向,也就是说,红矢方向确定了,蓝矢方向也就确定了。
因此,我们只需要考虑A粒子的自旋矢量(红矢)的空间取向就够了。
假设红矢出现在八个卦限中的概率分别为n 1 ,n 2 ...n 8 。
由于红矢的位置在8
个卦限中必居其一,因此我们有:
n 1 +n 2 +n 3 +n 4 +n 5 +n 6 +n 7 +n 8 =1 。
现在,我们列出一个表,描述A、B的自旋矢量在3维空间可能出现的8种情况。
下图中的左半部分列出了在这些可能情况下,自旋矢量在xyz方向的符号:
既然AB二粒子系统形成纠缠态,互为关联,我们便定义几个关联函数,用数学语言来更准确地描述这种关联的程度。
比如,我们可以如此来定义P xx (L) :观察x方向红矢的符号,和x方向蓝矢的符号,如果两个符号相同,函数P xx (L) 的值就为+1,否则,函数P xx (L) 的值就为-1。
我们从上表左边列出的红矢蓝矢的符号不难看出,P xx (L) 的8个数值都是-1。
然后,我们使用类似的原则,可以定义其他的关联函数。
比如说,P xz (L) ,是x 方向红矢符号,与z 方向蓝矢符号的关联,等等。
在上图中的右半部分,我们列出了P xx (L) 以及P xz (L) 、P zy (L) 、P xy (L) 的数值。
现在,贝尔继续按照经典的思维方式想下去:我们的小孙悟空A和B蹦出石头缝时,它们的两个自旋看起来是随机的,但实际上是按照上面的列表互相关联。
然后,他们朝相反方向拼命跑。
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两个小孙悟空分别被如来佛和观音菩萨抓住了。
如来和观音分别对A和B的自旋方向进行测量。
因为L是不可知的隐变量,因此,只有关联函数的平均值才有意义。
根据上面表中的数值,我们不难预测一下这几个关联函数被测量到的平均值:
P xx =n 1 n 2 n 3 n 4 n 5 n 6 n 7 n 8 =1
P xz =n 1 +n 2 +n 3 n 4 +n 5 n 6 n 7 +n 8
P zy =n 1 n 2 +n 3 +n 4 +n 5 +n 6 n 7 n 8
P xy =n 1 +n 2 n 3 +n 4 n 5 +n 6 n 7 +n 8
让我们直观地理解一下,这几个关联函数是什么意思呢可以这样来看:P xx 代表的是A和B都从x 方向观测时,它们的符号的平均相关性。
因为纠缠的原因,A、B的符号总是相反的,所以同被在x 方向观察时,它们的平均相关性是-1,即反相关。
类似的,P xz 代表的是从x 方向观测A,从z 方向观测B时,它们符号的平均相关性。
如果自旋在每个方向的概率都一样,即:n 1 =n 2 =...n 8 =1/8 的话,我们会得到P xz 为0。
对P zy 和P xy ,也得到相同的结论。
换言之,当概率均等时,如在相同方向测量A、B的自旋,应该反相关;而如果在不同方向测量A和B的自旋,平均来说应该不相关。
我们可以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加深对上文的理解:两个双胞胎A和B,出生后从未见过面,互相完全不知对方情况。
一天,两人分别来到纽约和北京。
假设双胞胎诚实不撒谎。
当纽约和北京的警察问他们同样的问题:你是哥哥吗,如果A回答是,B一定是回答不是,反之亦然。
对这个问题,他们不需要互通消息,回答一定是反相关的,因为问题的答案是出生时就因出生的顺序而决定了的(这可相仿于P xx =-1的情况)。
但是,如果纽约警察问A:两人中你更高吗,而北京警察问B:你跑得更快吗,按照我们的经典常识,两人出生后互不相识,从未比较过彼此的高度,也从未一起赛跑。
所以,他们的回答就应该不会相关了(这可相仿于P xz =0 的情况)。
现在再回到简单的数学:我们在P xz 、P zy 和P xy 的表达式上,做点小运算。
首先,将P xz 和P zy 相减再取绝对值后,可以得到:
|P xz P zy |=2|n 2 n 4 n 6 +n 8 |=2|(n 2 +n 8 )(n 4 +n 6 )|
然后,利用有关绝对值的不等式|xy|=|x|+|y| ,我们有:
2|(n 2 +n 8 )(n 4 +n 6 )|=2(n 2 +n 4 +n 6 +n 8 )=
(n 1 +n 2 +n 3 +n 4 +n 5 +n 6 +n 7 +n 8 )+
(n 1 +n 2 n 3 +n 4 n 5 +n 6 n 7 +n 8 )=1+P xy
这样,从和,我们得到一个不等式:
|P xz P zy |=1+P xy
这就是著名的贝尔不等式。
上述不等式是贝尔应用经典概率的思维方法得出的结论。
因此,它可以说是在经典的框架下,这三个关联函数之间要满足的约束条件。
也就是說,经典的孙悟空不可以胡作非为,它的行动是被师傅唐僧的紧箍咒制约了的,得满足贝尔不等式!
但是,如果是量子世界的量子孙悟空,情况又将如何呢当然只有两种情形:如果量子孙悟空也遵循贝尔不等式,那就好了,万事大吉!爱因斯坦的预言实现了。
量子论应该是满足局域实在论的,量子孙悟空表现诡异一些,只不过是因为有某些我们不知道的隐变量而已,那不着急,将来我们总能挖掘出这些隐变量的。
第二种情况:那就是量子孙悟空不遵循贝尔不等式,贝尔用他的贝尔定理来表述这种情形:任何局域隐变量理论都不可能重现量子力学的全部统计性预言。
如果是这样的话,世界好像有点乱套!
不过没关系,贝尔说,重要的是,这几个关联函数是在实验室中可能测量到的物理量。
这样,我的不等式就为判定EPR和量子力学谁对谁错提供了一个实验验证的方法。
那好,理论物理学家们说,我们就暂时停止耍嘴皮,让将来的实验结果来说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