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尽管教育心理学思想古已有之,而且早在1531年,西方学者比维斯(J.L.Vives)的著作中就出现了“教育心理学”这一名词,并谈到了学习的兴趣、主动性、记忆、练习等对掌握新材料的重要性等教育心理学问题(Watson,1913)。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心理学从此就产生了。事实上,教育心理学是19世纪政治、经济、教育与心理科学发展的产物。
一、教育心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19世纪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发展
19世纪乃是人类社会近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54页。。在西方,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随着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运动蓬勃发展,腐朽的封建制度迅速崩溃,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繁荣发展。到了19世纪后半期,英国已被称为“世界工场”,占据了世界工业的垄断地位。在北美洲,早在1776年,北美殖民地人民就掀起了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建立独立民族国家的斗争,并于1783年获得了胜利,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北美获得了广泛的发展。在法国,18世纪末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在意大利和德意志,资产阶
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运动走向了新的高潮,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在俄国,沙皇于1861年签署了关于废除农奴制度的宣言和《农民改革法令》。在美国,1861年爆发的南北内战最终废除了南方的奴隶制度。在日本,于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改革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中国,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从独立的封建国家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总之,到19世纪60年代末,欧美各大国都先后完成了资产阶级的各项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的完全统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也大体完成,生产和交换具有了更广阔的国际性质。至此,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一个世界体系。
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普及文化教育,提供具有文化科学知识、能掌握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与科学管理机器大生产的统治人才和大量的熟练工人。于是,在19世纪后半期,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界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破除封建等级教育以利于资
本主义发展的改革。当时,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先后实行了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制度。在美国,1870~1890年,已有半数的州实行了小学义务教育。英国自1891年起,规定实行初等免费教育。法国则在1882年以法令形式规定6~13岁为义务教育期。德国自1824年起就废除了贵族化的预备学校,所有的儿童均进入共同的基础学校学习四年。日本在1872年,明治政府就颁布了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规定儿童6岁入小学,并实行强迫入学制。俄国自19世纪60年代废
除了农奴制度后,在国民教育制度方面也进行了某些改革,学校逐渐增多。所有这些改革都促使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比重日益增加。
随着教育事业在社会生活中的蓬勃发展,作为按特定社会中特定阶级的要求而传递人类文化和文明的教育过程本身,也越来越引人注目。当时,一些教育家从他们的教育实践中探索到,为了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向着他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必须研究和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习活动和规律,以改善教育过程的组织,提高教育工作的效力。他们逐渐认识到,心理学知识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如著名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H.Pestalozzi,1746—1827),曾主张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本性,并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这在客观上推动着教育心理学的产生。
(二)19世纪心理科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发生,同当时心理科学的发展是直接相连的。心理科学的发展,为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心理学在19世纪以前已有悠久的历史,但它一直附属于哲学。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这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及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另一方面是由于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心理科学产生很大影响。自然科学应用实验以及测量的方法所获得的成就,刺激着心理科学去应用这些工具,来为本学科的发展广泛搜集必要的资料。当时,相继出现了一系列应用实验与测量来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尝试,如德国的亥姆霍兹(H.von Helmholtz)对反应时的测定及对视觉、
听觉的研究,韦伯(E.H.Weber)、费希纳(G.T.Fechner)的心理物理学研究,英国高尔顿(F.Galton)的自由联想实验等。到了1879年,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冯特(W.Wundt,1832—1920)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心理实验室,对感觉、知觉、注意与联想等进行实验研究,由此促进了心理科学的迅猛发展。
关于心理测验,最初是由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提出的。他早在1869年就用统计的方法研究能力的遗传问题。他在《遗传的天才》一书中,以一种量表来测量人的能力。在他看来,人的智力是不同的,其差异来自遗传的不同,人的智力是可以测量的。后来,他和他的学生一起创立了统计学,为测量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高尔顿的心理测量思想,给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J.M.Cattell,1860—1944)以很大的影响。卡特尔认为,心理学若不依据实验与测量,决不能有自然科学的准确。在他的倡导下,心理测量在心理学研究中逐渐推广起来,并与心理实验一起成为当时心理科学迅猛发展的两大支柱。
二、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及早期著作
(一)教育心理学的产生
19世纪心理学获得了划时代的长足进展,为教育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分支从母体学科中脱离出来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试图以心理学的观点来论证教育过程的著作不断增多,学习问题的心理学实验也逐渐开展起来。最早出现的一些教育心理学著作,仅仅是以心理学
知识与教育问题简单结合的形式出现的,其表现各式各样,名称也不一致。在这方面影响较大的是德国的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
1806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此书原名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1936年尚仲衣把此书译成中文时称“普通教育学”,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出版了。该书试图以心理学的观点来阐述教育的一些重要问题,特别是教学的理论问题。赫尔巴特在此书的绪论中指出,心理学是教育者首先要掌握的学科。全书共三部分:第一部分“教育心理学的一般目的”,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多方面的,主张“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第二部分“多方面的兴趣”,论述了多方面的观念、兴趣的观念、多方面兴趣的对象、教学的进程与结果,提出了教学的“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这样四个形式阶段;第三部分“性格的道德力量”,论述了性格的意义、道德的概念、性格形成的自然程序等,强调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儿童的性格,德育的目的就是性格的形成,认为德育是建立在多方面兴趣和道德观念之上的。1835年,赫尔巴特又写了《教育学讲授纲要》,对上述一系列心理教育学思想作了补充与发挥。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对后人的影响很大,被译成多种文字。尤其是他提出的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中的“明了”阶段,在19世纪中叶由他的学生分为“准备”和“提示”这样两个阶段,并由此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