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的超声表现
关于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
关于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套入的肠管及肠系膜受牵拉压迫,而发生淤血水肿,甚至出现肠管缺血坏死。
是儿童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占肠梗阻的15%-20%,95%的肠套叠好发于儿童,5个月-2岁较多见。
一、引起肠套叠的原因有哪些?1、解剖原因最多见的是回肠与结肠套叠,两者肠管的口径不同,在解剖结构上呈直角,另回盲瓣的病变也是诱发套叠的常见原因。
2、功能原因因某种因素(饮食、肠道蛔虫等)刺激后导致的肠痉挛及蠕动失调。
3、病理原因因肠管本身的各种病变,比如肠道肿瘤、梅克尔憩室、腹型紫癜等因素都可诱发肠套叠。
二、肠套叠有哪些类型?1、原发型:一般发生于婴幼儿及儿童,病因未完全清楚:可能与饮食的改变、小儿回盲部系膜未完全固定活动度大及腺病毒感染有关。
2、继发型多发生于成人,80%为器质性病变引起,可继发于肠炎、肠壁血肿、肠重复畸形、肠息肉、急腹症术后、肠恶性淋巴瘤、美克尔憩室等。
三、肠套叠是由哪些组成呢?套叠的部分由三层肠壁组成:外层为鞘部(外筒),中层为套叠肠段的折入部(中筒),最内层为套叠肠段的返回部(内筒),套入部的前端称为头部,套叠肠段的入口处称为颈部、系膜附着于肠壁的一侧,随着套入的肠段进入中筒与内筒之间。
四、肠套叠包括哪些分型?1、回肠盲肠结肠型:回肠套盲肠再进入结肠,回盲瓣是肠套叠头部,带领回肠末端进入升结肠,盲肠、阑尾也随着翻入结肠内,此型最常见;2、回肠结肠型:回肠从距离回盲瓣几厘米处起,套入回肠最末端,穿过回盲瓣进入结肠。
3、小肠小肠型:小肠套小肠。
4、结肠结肠型:结肠套结肠。
肠套叠的类型A.小肠型B.结肠型C.回盲型D.回结型E.复杂型F.多发型根据套叠的部位可以分为空肠套空肠、空肠套回肠、回肠套回肠、回肠套盲肠、回肠套结肠、结肠套结肠等。
空肠上端逆行套入胃内,更为罕见。
被套入的肠段进入鞘部后,其顶点可继续沿肠管推进,肠系膜也被牵入,肠系膜血管受压迫,造成局部循环障碍,逐渐发生肠管水肿,肠腔阻塞,套入的肠段被绞窄而坏死,鞘部则扩张呈缺血性坏死,甚至穿孔。
小儿肠套叠不同类型超声表现及发病率变化的回顾性分析
【 关键词】 结节性筋膜炎
超声
鉴别诊断
肠套 叠 是 指肠 管 的一一 部分 及 其 相 应 的 肠 系膜 套入 邻近 肠腔所 致 的 一种 肠梗 阻 , d J最 常 见 的 是 ,L
急腹症 之 一 。本 文 把 小 儿肠 套 叠 根 据 不 同 的 治疗 方法分 成 结肠 型肠 套 叠 ( 部 均 为 结 肠 的 肠 套 叠 ) 鞘 及小肠 型 肠 套 叠 ( 部 为小 肠 的肠 套 叠 ) 以往 超 鞘 。 声 及临床对 结肠 型 肠套 叠 的 诊 治多 有 报 道 l J认 l , 为肠套 叠发病 以结肠 型 为主 , 而对小 肠 型肠套 叠 报 道 较少 l— 4 5。现 对 近 3年 来 本 院 门 、 诊经 超 声 检 J 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2 。全部 结肠 型肠套 叠经 小儿 外科 超 声 引导 下 图 )
生理 盐水灌 肠 复位或 手 术 证实 , 全部 小 肠 型肠 套 叠 主要经 小儿 内科 禁 食 、 感 染 、 痉 等 治疗 后 B超 抗 解 复查 小肠套 叠 复位证 实 ,1 1 例不 能 复位 者超 声 引导 下生 理盐水 低压 灌肠 复位 证实 。 13 统计 学处 理 . 计量 资 料 用 ( 贾±S 表 示 , 用 ) 采 t 检验 , 计数 资料 采用 y 检验 。
大于小 肠 型 , 以上 四个 指标 比较均 具 有 极显 著 性 意
义( P<00 ) .1 。
H 1X D E彩色 多 普 勒超 声 诊 断 仪 , 头 频 率 采 用 高 1 探
表 1 两型肠套 叠I一般 资料及超声表 现特点 的比较 ( 1 j J ±s )
与 结 肠 型 比较 P<00 .1
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价值
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价值作者:李晓桐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4年第25期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的声像图特点及诊断价值。
方法:使用ALOKA SSD-3500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7.5MHz,二者交替使用,全面扫查患儿腹部,重点检查病变部位内部回声及血供情况。
结果:套叠时间>48h肠壁水肿较重,无血流信号者,有腹膜炎表现,套筒内有积液者不易灌肠复位,均手术治疗。
本组X线监测下空气灌肠及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成功39例(86.7%),经手术治疗6例(13.3%),复位成功。
结论:超声诊断小儿肠套叠为首选,能指导临床治疗方案。
关键词小儿;肠套叠;超声诊断;治疗肠套叠是指部分肠管及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所致的一种绞窄性肠梗阻,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健康肥胖儿多见,80%患儿年龄资料与方法2010-2012年收治临床疑似肠套叠患者46例,男36例,女10例,年龄4个月~8岁,发病时间2~72h,患儿腹痛、哭闹不安46例,呕吐30例,腹部有肿块的36例,解血便6例。
方法:使用东芝SSA-770A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7.5MHz,患儿无特殊准备,取仰卧位,用3.5MHz的低频探头对腹部实质性脏器进行常规检查,再对腹腔进行广泛检查,重点扫查腹腔有无肿块及积液,尤以右中上腹及右下腹为扫查重点,遇有块状物时要进行横断面及纵、斜断面多切面扫查,同时记录包块的大小、边界、位置及毗邻关系,并结合高频探头观察肿块的内部回声,肠壁及肠系膜的血流情况,同时观察肿块的近端有无扩张的肠管,套叠部分肠系膜上淋巴结有无肿大等征象。
结果这46例疑似患儿中均为肠套叠,回盲型21例(其中1例过敏性紫癜腹型并发肠套叠),17例回结型,5例结结型,2例回回结型,1例小肠型在左侧腹。
这46例病例中超声检查表现为典型的肠套叠声像,即腹腔内查见肿块,其浆膜层和黏膜层为线性强回声,而肠壁为带状低回声,其横断而呈大小环套叠的“同心圆”征,或中心位置呈强回声,外周为多层较厚而均匀的强弱回声交替包绕的“靶环”征;且长轴切面呈强弱相间回声带,呈套筒样,当肠腔含气时呈“假肾征”改变,此切面可测量套人的长度。
肠套叠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肠套叠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肠套叠是肠管逆行蠕动造成肠管的一部分逆行套入邻近肠腔内形成,虽然听起来可能有些陌生,但并不罕见,肠套叠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疾病,以6-12婴儿最常见的月份。
肠套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春夏较多。
肠套叠有几个主要症状:哭闹、呕吐、血便、腹部肿瘤,其中婴儿哭闹是肠套叠最早、最重要的症状,表现为突发、剧烈、节奏。
原本健康的宝宝突然哭了,脸色苍白,紧握拳头,屈膝缩腹,手脚乱动,拒绝进食和牛奶,持续发作3-5分钟后自行缓解,间隔10-20几分钟后重新发作。
有些婴儿很好,表现为阵发性弓背,而不是哭泣。
哭闹发作后不久,呕吐发生。
它最初是牛奶和食物残渣,然后是胆汁。
在后期,它吐出粪便样液体,哭泣开始后8-12婴儿小时出现血便、红色果酱样便或血便、脓血便。
以上是肠套叠的早期症状。
如果你带宝宝去看医生,有经验的医生也会发现宝宝腹部有肿块,也就是肠套叠。
在发病后期,你甚至可以看到肿块从肛门脱落。
腹部肿块在肠套叠诊断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许多情况下,婴儿的症状可能不典型,需要及时就医X片及腹部B确定超检。
1.回盲部解剖因素: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肥大,小肠系膜较长,新生儿回肠盲肠直径比1:1.成年人1:23.5.提示回肠盲肠发育速度不同。
婴儿90%回肠瓣呈唇样突入盲肠,长达1cm此外,该地区淋巴组织丰富,炎症或食物刺激后容易引起充血、水肿和肥厚。
肠蠕动容易将盲瓣向前移动,拉动肠管形成套叠。
2.饮食变化:生后4~10个月是补充食物和增加牛奶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的高峰期。
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功能障碍,导致肠套叠。
3.病毒感染:急性肠套叠与肠内腺病毒和轮状病毒感染有关。
4.肠道痉挛和独立神经紊乱:由于各种食物、炎症、腹泻、细菌毒素等刺激肠道痉挛,导致肠道蠕动功能节律紊乱或反向蠕动,导致肠套叠。
有些人还提出,由于婴儿交感神经发育迟缓,独立神经系统活动障碍引起的套叠。
5.遗传因素:临床上发现部分肠套叠患者有家族史。
小儿肠套叠是否可以借助超声诊断
小儿肠套叠是否可以借助超声诊断临床儿科急腹症领域,小儿肠套叠占较高病发比例,该病以0-2岁为主要发病年龄段,其中又以4-9个月为高发时段。
是主要诱导婴幼儿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原因,对患儿生命健康构成的威胁较为严重。
超声为重要对肠套叠诊断的影像学技术,其精准性、清晰度已被临床广泛证实。
同时具无创、操作简便、安全迅速等多项优势,还可用于治疗后复位状况的动态评估观察,故价值十分突出,对超声诊断特征展开分析,可为临床操作提供参考依据。
1 小儿肠套叠临床表现有哪些?肠套叠在临床可按原发和继发两种病理类型划分,患儿以频繁呕吐、阵发性腹痛等为最典型症状。
腹痛时,可有烦躁、哭闹不安等表现,哭闹呈阵发性,每次有5-10分钟,或数十分钟安静后,又重新哭闹,且有屈膝和尖叫体征伴发。
后有腹泻、呕吐症状,可伴粪臭味;此后12小时内,有胶冻样黏液血便,若症状较为典型,血便可为果酱样;部分就诊延迟病例,可有发热、衰竭并发。
进行触诊检查时,上中腹通常有肠型团块触及。
如为梗阻不全的情况,肠套叠症状可呈数天持续,患儿以相对呈独立状的结肠炎发作为临床表现。
若临床诊治不及时,可明显增加肠壁缺血坏死风险,病情严重者,可对患儿命安全构成威胁。
总之,腹部包块、血便、腹痛为肠道套最为常见且典型的临床症状。
2 小儿肠套叠病理生理特征目前,临床尚未明确肠套叠病因和病机,可能与小儿肠管解剖特征、蠕动方面出现异常、或肠功能失调等因素相关。
针对临床收治的婴幼儿肠套叠病例,通常无器质性改变,在病理特征上,一般为原发性,由肠蠕动紊乱、回盲部活动度大、肠系膜过长等诱导发生的肠套叠发病率为90%-95%。
也可能与肠运动机能紊乱、肠病毒感染相关。
原发性小儿肠套叠约占95%,在腹腔内肠套叠的肠套,及邻近区域,无器质性病变找出,而约5%的小儿,为继发性,属肠腔内或肠壁发生的器质性病变诱导所致,在常常规超声基础上,辅以彩色多普勒检查,可做出较为明确的诊断。
3 超声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的价值超声属一项具可重复、无创、医疗费用低、无痛苦等多项优势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在对小儿肠套叠进行诊断过程中,价值主要体现在:(1)无痛,患儿易接受;(2)诊断准确率居较高水平;(3)可对手术指征予以评估。
肠套叠
(2) 钡液灌肠复位法 所用压力约9~12kPa(90~ 120cmH2O)。同样在透视下观察肠套叠复位情况。 2. 手术疗法 空气或钡液灌肠失败或发生肠穿孔、肠套叠 超过48~72小时,或虽然时间不长而病情严重疑 有肠坏死者、以及小肠型肠套叠均需手术治疗。 根据患儿当时情况及套叠肠管的病理变化选择进 行肠套叠复位、肠切除吻合术或肠造瘘术等。 小儿复套型肠套叠的临床与X线表现.caj(78.2k)
在结肠肝曲和回盲部常有停留现象,适当 提高压力或变换体位,有助于脱套。不宜 强力磨擦,以免引起穿孔。一旦肿块消失, 回肠内气体骤增,结肠内压力下降,即为 肠套叠复位的征象。拔出气囊导管后,排 出大量气体和紫红色粘液或黄色稀便。患 者安静入睡。口服活性炭0.5~1g,6~8小 时后,排出粪便中含有炭末,证实肠道已 完全畅通。个别病例发生灌肠穿孔,可见 气体进入腹腔内,膈下有游离气体,应立 即手术。
1.多发于婴幼儿,特别是2岁以下的儿童。 2.典型表现:腹痛、呕吐、便血及腹部包 块 。 3.成人肠套叠:临床表现不如幼儿典型, 往往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较少发生血便。 成人肠套叠多与器质性疾病有关(尤其肠 息肉和肿瘤)。
肠套叠的分类
1.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肠 套叠发生于无病理变化的肠管,多发 生于小儿。小儿肠蠕动活跃,在添加 辅食的年龄,可因肠蠕动紊乱而发生 肠套叠。小儿的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 染,常合并肠系膜淋巴结的肿大,也 可能影响肠管的正常蠕动而致肠套叠。
成人的肠套叠多发生在有病变的肠管,如 良性或恶性肿瘤、息肉、结核、粘连以及 梅克尔憩室,可影响肠管的正常蠕动,成 为肠套叠的诱发因素。有时肠蛔虫症、痉 挛性肠梗阻也是发病因素。腺病毒感染与 发病有关,在感染时回肠远端呈较显著的 肥大和肿胀而作为套叠的起点。少数小儿 的肠套叠有明显的机械因素,如梅克尔憩 室、息肉、肿瘤、肠壁血肿(如过敏性紫 癜)等作为诱因而成为套叠起点 。
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分析
好 的社交能力 , 有利于整体护理质量 的提高。 【 参考文献】
【 l 爱 香 . 性 阻 塞 性肺 疾 病 的 观 察 及 护 理 .中 国现 代 医 生 , 】唐 慢
2 1 ,84)8 ~ 9 0 0 4 ( :8 8 .
活水平的不断提 高, 人们对健康 的要求也 日益提高 , 不仅 追求 生
结 构 的肠 管被 套 人相 连 接 的 另 一 段 肠 腔 。现 对 2 0 0 4年 1 J 0厂 ~ 2 1 2月 我 院 收 治 的 1 肠 套 叠 的 超声 诊 断 进 行 州 颐 分 析 , 00 7例 报道 如 F:
2 . 声像 图表 现 2 肠 套 叠 时 ,套 叠 肠 管 长 轴 多 D- ! I  ̄管 行 排 列 的 套 筒 样 改
f 3 ]吴乃森. 腹部超声诊 断与鉴别诊 断学f ] 北京 : M. 科学技术文献 出版
社 ,05:5 — 5 . 20 2 7 2 9
( 稿 日期 :0 0 0 — 5 收 2 1— 7 0 )
表 1 两组患者住院生存质量评分、 信任度及住 院时 间比较
耐力下 降, 反复的感染使其经常进行药物治疗 , 在心理上产生抑 郁、 焦虑、 悲观情绪 , 生存质量下降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生
活上的舒适 , 更注重心理 和社会各方面的舒适及生活质量I 5 1 。 人 性化护理是护理的升华 , 是整体护理 的具 体实施 , 是护理
质量 的保证 , 本 质是 “ 其 以患 者 为 中心 ” 尊 重 患 者 的权 利 和 人 ,
【 胡孝红. 2 】 健康教 育在慢 性阻塞性肺病患者 中的应用研究忉.中国现
系膜上血流信号差 。肠梗 阻时肠管扩 张 , 内容 物积聚 , 动亢进 蠕 或减弱 。本组有 1 例患 者套叠 以上的肠管 出现不 同程度 的扩 1
小儿肠套叠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第3 期 C IEEA DF R IN M DC LR SA C 1 H N S N O EG E IA EE R H
∥曩≯≯∥曩≯ ∥ 爹 蒡 _ 0 0 磐≯童≯枣 ∥囊≯∥∥ ≮≯0 ∥_≯≯≯ 曩≯≯ 多≯跨 ≯ ≯
图 1 肠 套叠部位横切面呈“ 同心圆征 ”
取平卧位 , 探头频率为 35 5M z 先用 . ~ H 对腹部进 行常规扫查 , 观 察腹腔 内有无异常包块 以及包 块 的位 置 、 蠕动 的情况 、 无腹 肠 有
腔积液等声像。然后切换成频率为 7 1 H 的高频探头, —2 z M 对发
nr . m hndsCii l a ioy2 0 ,8 5 :5 3 6 ona l p oe. l c do g ,0 35 ( ) 39— 6 . 3ly n aR l
社 。0 3:6 . 2 0 3 8
[ ] es r R pao 3 K sl app ̄Y, ln e a. yt p erneocr e A, BakA,t 1C s cap aac fe i -
肠套叠是肠管 的一部分 及肠 系膜套 入邻 近肠 管 管腔 内引起 的一种梗阻性病变 , 临床 主要表 现为患 儿阵发性 哭 闹 、 血 和 其 便 腹部肿块等 , 临床 上大约有 8%发生于 2 以下 的儿童 。婴 幼 在 0 岁
c c o . l laon ,0 3 3 ( )2 2 . r n a i maJCi Ut su d 2 0 ,1 1 :1— 5 n r
[] 4 周永 昌, 郭万学. 声医学. 4版. 超 第 北京 : 学技 术文献 出版 科
【 收稿 日 期】 2 1 — 9 2 01 0 — 8
肠套叠的鉴别诊断
#肠套叠的鉴别诊断
肠套叠是一种儿童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也可见于成人。
它是一种疾病过程中出现一段肠管滑入另一段肠管的情况,通常出现在小肠和大肠交界处。
肠套叠的诊断需要仔细的鉴别,以便确定最合适的处理方案。
以下是肠套叠的鉴别诊断要点:
##1. 体格检查腹部触诊: - 肠套叠时可出现压痛、脓性分泌物和腹围增大等症状。
- 注意检查腹壁是否紧张,有无腹部包块或腹部扭转等体征。
其他部位触诊: - 注意检查肛门直肠部位是否有肿块或其他异常。
- 注意检查腹股沟区域是否有明显疼痛或包块。
##2.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 - 肠套叠常表现为空气水平肠管内可见“鱼饼样”或“浓缩咖啡样”病灶。
- 腹部X线平片可显示肠套叠引起的胆气扩张和液平面。
超声检查: - 腹部超声可以明确观察到肠套叠的情况,并帮助鉴别其他原因引起的腹痛。
##3.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 - 血常规检查可能显示白细胞计数增高,提示炎症可能存在。
- C反应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检查有助于评估体内炎症水平。
尿液检查: - 尿液分析可排除泌尿系统问题对腹痛的影响。
##4. 其他检查胃镜检查: - 对于怀疑有其他原因引起的腹痛的患者,胃镜检查可以帮助排除其他胃肠问题。
CT扫描: - CT扫描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肠套叠诊断信息。
综上所述,对于疑似肠套叠的患者,医生应该综合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信息,确保做出准确的诊断。
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以降低肠套叠引起的并发症风险,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肠套叠的超声分型及鉴别诊断
06
超声表现
超声表现
同心圆征:横断面大 环套小环
套筒征:纵断面套筒 状
肠系膜血管受压、肠 管扩张等
同心圆征:横断面大环套小环
套筒征:纵断面套筒状
07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同心圆直径大小:阑尾炎<1.0cm,小肠套叠 约2cm,回结肠套叠>3cm
位置鉴别:回结肠套叠在右上腹,小肠套叠在 中下腹部,阑尾炎在右下腹部
08
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
非手术疗法:空气 灌肠、钡剂灌肠
手术治疗:晚期严 重病例、灌肠复位 失败或超过3次
THE END
THANKS
继发型:成人,器质性病变 ,如肠炎、肠壁血肿等
03
肠套叠构成
肠套叠构成
• 三层肠壁:鞘部(外筒)、套叠肠段折入部(中筒)、套叠肠段返回部(内 筒)
04
肠套叠分型
肠套叠分型
空肠套空肠、空肠套回肠、回肠套回肠等
05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 呕吐:从乳汁到胆汁,再到粪质 ➢ 便血:果酱色血便 ➢ 腹部肿块:腊肠样包块 ➢ 全身情况:早期正常,晚期可能
肠套叠的超声分型及鉴别诊断
CONTENTS
• 肠套叠定义 • 肠套叠病因 • 肠套叠构成 • 肠套叠分型 • 临床表现 • 超声表现 • 鉴别诊断 • 治疗方法
01
肠套叠定义
Hale Waihona Puke 肠套叠定义肠套叠是一段肠管套入相连肠腔内的病理状态,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形成肠梗阻。
02
肠套叠病因
原发型:婴幼儿及儿童,与 饮食改变、活动度大、腺病 毒感染有关
肠套叠的同心圆解释
肠套叠是一种急腹症,即发病急、进展快,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发生严重后果。
典型的肠套叠超声表现为横切面呈“同心圆”征,纵切面呈“套管征”样的低回声团块,部分团块内还可见反应性肿大的淋巴结和阑尾回声。
通俗来讲,同心圆征是指一段肠管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其邻近的肠管内,致使肠道内容物通过障碍。
小儿肠套叠原发性多见,因为宝宝肠系膜发育尚未完善,饮食不当、着凉、病毒感染等原因造成肠蠕动紊乱,从而导致肠套叠发生。
如果宝宝出现肠套叠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如果宝宝病情较轻,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如空气灌肠复位或温盐水灌肠复位。
如果宝宝病情较重,应及时手术治疗,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恩 惠. 头 部 CT 诊断 学 [M]. 第 2 版. 北 京: 人民 卫生 出版 社.
1995, 160~163 2 汪一, 谷艳英, 石薇. 脑裂畸形 的 CT 表现 [J]. 中 华放射学杂志 ,
1989, 23( 4) : 262~264 3 鱼博浪, 郭佑民, 张明. 中枢神经系 统 CT 和 MRI 鉴别诊断[M].陕 西
3.3 无脑回和( 或) 巨脑回畸形 本病由 Owen 于 1968 年首 次报道, 无脑回畸形为完全无脑回, 又称光滑脑。巨脑回畸形指有 部分脑回形成, 但这部分脑回扁平, 宽基底, 真正的无脑回畸形极 少见, 多数都伴有巨脑回。Byrd 等[1]认为单纯巨脑回应与无脑回伴 巨脑回畸形分开, 因为无脑回畸形的患儿常于生后 6 个月 ~18 个 月死亡, 而单纯巨脑回畸形患者可以活到成年。
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17 4 李联忠, 戴建平, 赵斌.颅 脑 MRI 诊断与 鉴别诊断[M].北 京: 人民 卫
生出版社.2000, 115~120
作者简介 : 张 强军,男,47 岁,本科学历,毕业于郧阳医学 院,主治 影像医师。
超声检查在小儿肠套叠的表现及诊断价值
肠套叠 是儿科常 见急腹症 之一 ,多发生 在两岁 以下幼儿 ,传统 上主要靠 患者的症状 、体征和x线检查 ,由于 此年 龄患者 不能描述 自
【 摘 要】 目的 讨检 查在 小 儿肠 套 叠的表 现及 诊 断价值 。方 法 对 我 院 2 0 1 0 年 1月至 2 0 1 1 年1 2月收 治的 1 0 2 肠 套 叠患 儿的声 像进 行 回顾 性
分析 。结果 1 0 2例 患者 中有 1 0 0 例 可 经超 声检 查得 到诊 断 ,诊 断率 为 9 8 . 0 4 % ( 1 0 0 / 1 0 2 ) 。超 声诊 断的 1 0 0 例 患者 中 9 2例 声像 图表现 为典
性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 P <0 . 0 5 )。见表2 。 表2 不 同程度 病情 的血 浆D 一 二 聚体 水平 比较 ( mg / L )
高 ,则充 分说 明纤 维蛋 白的 继发性 纤溶 活性增 强 。据报 道 ,关于 心
2 . 3预后效果与血浆D 一 二聚体水平 的关系 本 组患者 中,有6 例患者 的预 后较好 ,4 例 患者的预后 较差 。预后 差 的患者 血浆D一 二聚 体水平 明显 高于预 后好 的患者 ,存 在显 著性 差 血 管疾病 的临 床观察 及预 后判 断 ,血 浆D- 二 聚体 水平 能够作 为一 项
及 其在 预后 判断 中的意 义 [ J 】 . 中西医结 合心脑 血 管病 杂志 , 2 0 0 9 ,
1 2 ( 1 ) : 1 5 4 — 1 5 5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破 ,导 致血液在凝血 过程 中出现超 常发生的现象 ,使心血管腔 内凝固
超声检 查在 小儿肠套 叠的表现及诊 断价值
王 艳
(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超声 科 ,四川 成都 6 1 0 0 0 0 )
肠套叠
临床表现
较晚再次呕吐,甚或吐出物为粪臭液体,说明套叠所致之肠梗 阻已十分严重。 (3)便血: 套入部肠壁血循环障碍,肠腔内渗出血液与肠黏膜分泌液混 合可出现便血。便血常于腹痛后4~12h发生,起初混有黄色便, 很快即排出暗红色果酱样便,有时为深红色血水,也可仅为少 许血丝。回结肠型套叠早期即有便血,小肠型肠套叠便便血发 生较迟,较大儿童往往缺乏肠套叠便便血症状,或在发病数天 后才发生。若患儿无自行排便,肛门指诊可见手套染血。
临床表现
腹部肿块在疼痛发作时可出现或变硬,并可见到肠型,疼痛间 歇期恢复原状,若套叠自行复位,则腹块可完全消失。 Felix报道,慢性肠套叠症状中痉挛性腹痛75%,恶心呕吐68%, 腹胀45%,压痛60%,肠蠕动改变34%;25%~50%可触及肿块, 30%~60%有血便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3.亚急性肠套叠 典型的痉挛性腹痛,腹块和黏液血便不显著, 病初有肠道功能紊乱的表现,易被误诊为肠炎、阿米巴结肠炎、 菌痢,扪及腹部肿块者又被误诊为肠蛔虫症,接受多种诊疗未 能及时明确诊断和正确处理,直到套入部肠管血运发生障碍成 为绞窄性肠梗阻。
发病机制
肠套叠大多为近侧肠管套入远侧肠管内,远侧肠管逆行套入 近侧肠管者罕见,占0.2%~0.5%,多处同时发生的肠套叠称为 多发性肠套叠。 肠套叠的解剖结构,由鞘部和套入部组成,套入部分又分为 头部与颈部。由3层肠壁组成的肠套叠称为单式套叠,单套全 部套入相连的远端肠管形成5层肠壁的套叠为复式套叠。 肠套叠可发生在小肠或大肠的任何部位,按套入肠的顶端和 外鞘、颈部肠段的不同分为5型(图3): ①小肠型,多为小肠顺行套入小肠(空—空、空—回、回—回 肠套叠);②回盲型,从回盲瓣端起套入结肠;③回结型,末端 回肠套入结肠;④结肠型,结肠套入结肠。
小儿一过性肠套叠89例超声结果分析
小儿一过性肠套叠89例超声结果分析韩玉华张自红芦金飞刘珍吕明顺肠套叠指近端肠管及周围肠系膜套入远端肠段,使肠内血运发生障碍引起肠梗阻。
急性肠套叠有四大典型表现:阵发性腹痛或哭闹、果酱样血便、呕吐、腹部包块。
由于部分肠套叠具有自行复位的特点,无须灌肠或手术治疗,但对于急性肠套叠或合并有肠缺血坏死等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肠套叠,存在病理性套头的患者,外科手术治疗不可避免,故要求超声医师在诊断肠套叠时要仔细、全面地扫查全腹部,确诊肠套叠类型。
近年来,我院收治小儿一过性肠套叠89例,现将超声结果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诊断为一过性肠套叠的患儿89例,男51例,女38例;年龄8个月至6岁,平均32个月;就诊原因:腹痛和哭闹58例(65.2%),腹胀36例(40.4%),恶心呕吐47例(52.8%),发热21例(23.6%),腹泻17例(19.1%),咳嗽、便秘各13例(各14.6%),常规行超声检查发现。
1.2超声检查结果采用腹部探头进行扫查,89例患儿探查到包块仅39例(43.8%)。
换用高频浅表探头对患儿全腹进行仔细扫查,89例患儿共探查到96个包块,其中83例(93.3%)患儿有1个包块,5例(5.6%)有2个包块,1例(1.1%)有3个包块。
包块位置:左上腹近脾区38个(39.6%),脐周21个(21.9%),左下腹18个(18.8%),右下腹11个(11.5%),右上腹近肝区8个(8.3%)。
包块长度1.5~3.6cm,平均(2.0±0.6)cm;直径1.3~2.2cm,平均(1.8±0.2)cm。
89例患儿均未合并病理性先驱物,可见肠系膜根部淋巴结肿大9例(10.1%)。
肠套叠包块内均未发现淋巴结,也未发现腹腔积液。
一过性肠套叠包块特点表现为活动度大,实时动态观察其包块短时间内图像变化快,肠蠕动活跃,包块位置甚至可发生移位。
89例患儿中,在超声检查过程中肠套叠自动复位19例(21.3%),首诊1小时后自行复位31例(34.8%),首诊3~6小时后复查超声自行复位29例(32.6%),首诊12小时后复查超声作者单位:316000 浙江舟山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通信作者:韩玉华,Email:1142338126@ 自行复位10例(11.2%),且24小时后复查超声未复发。
肠套叠 -超声科PPT课件
肠套叠 -超声科
17
鉴别诊断
肠道炎症:误将增厚水肿的肠壁认为是套 叠的鞘部,仔细辨认图像形态,并结合临 床。
空肠扭转:扭转部横切时呈不完整的“同 心圆”征或“偏心圆”征,伴近端肠管重 度扩张,纵切无套筒征表现。可结合x线胃 肠造影检查。
道黏膜息肉,如黑斑息肉病(Peutz-Jeghers 综合征)。 7、胃十二指肠型:极少见,胃套入十二指 肠内,偶见于胃肠道黏膜息肉等。
肠套叠 -超声科
8
基本病理变化
肠套叠的基本病理变化是肠管腔的梗阻、 肠壁肌肉痉挛和血液循环障碍。
急性肠套叠时套入的肠管常因为肠系膜血 管受压而发生充血、水肿、肠壁增厚,甚 至坏死穿孔,此时属于绞窄性肠梗阻范畴。
2、小肠型直径2cm左右,结肠型直径3cm以 上。
3、横切面呈“同心圆征”或“靶环征” (病理结构组成?),纵切面呈“套筒征” 或“假肾征”。
4、可伴肠管扩张、肠间积液,肠动异常。
肠套叠 -超声科
12
单套型超声表现
5、回盲部肠套叠包块一般位于右侧腹腔内, 位置固定,以结肠肝曲处多见,如果套入 部分牵涉范围过大,则包块可出现于结肠 脾曲、左侧降结肠、甚至达到乙状结肠部 位。
小肠最多见,次之为食管。
2、超声表现:腹腔肠管壁处囊性或盲管样 结构,囊壁或管壁与临近肠管壁回声结构 类似,囊性结构不与肠管相通,盲管状结 构一端则会与邻近肠管相通。
2、回结型:回肠末端穿过回盲瓣进入结肠, 而盲肠和阑尾一般不套入,约占总数的30%。
肠套叠 -超声科
7
按病理解剖部位分型
3、回回结型:回肠先套入远端回肠内,然 后再一并套入远端结肠内,形成“复套”。
肠套叠
2010-07-25 15:31 病程记录
术后第2天,一般状态尚好,自述切口疼痛,未排气、排便,无腹痛,略腹胀,无咳嗽、咳痰。查体: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腹平坦,未见胃肠形及蠕动波,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2-3次/分,切口敷料清洁,包扎完好,更换敷料,见切口无红肿及渗出。腹腔引流通畅,引出20毫升淡血性液体。嘱病人下床活动,继续禁食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临床诊断
肠套叠
肝囊肿
左肾囊肿
诊断依据
1、发现右中腹部包块10天。
2、专科情况: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腹软,右侧中腹部可触及一10.0*8.0厘米大小的肿物,肿物边界不清,表面光滑,触痛阳性,活动度差,未闻及血管杂音。余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均未触及,全腹叩诊呈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肺肝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肝、肾区无叩痛。听诊肠鸣音3-5次/分。
腹部包块(肠套叠)
1
病程记录
李树新,男,59岁。该患以发现右中腹部包块10天于2010年07月22日入院。
该病例特点
1、中年男性,起病较急。
2、该患缘于10天前无明显诱因于右中腹部自行可触及一手拳样大小的肿物,伴右中上腹部隐痛,无腰背部及肩部放散痛,偶有腹胀,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4次,时有果酱样便。无寒战、发热,无恶心、呕吐,无黄染,无尿频、尿急、尿痛,曾于2010年07月21日双辽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超声检查提示:右侧腹部包块,考虑肠套叠可能性大。患病以来,未经任何治疗。今为明确诊治,前来我院就诊,门诊以腹部包块收入院。患病以来,睡眠不良,食欲欠佳,小便正常。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初步诊断
腹部包块
探索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声像图特征
探索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声像图特征摘要:目的:探索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其声像图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湘雅常德医院经腹腔镜下手术复位或空气灌肠复位确诊为肠套叠的38患儿的超声影像及临床资料,并对比这些患儿的超声诊断结果与出院诊断结果并分析总结小儿肠套叠的超声声像图特点。
结果:38例临床诊断为肠套叠的患儿经超声诊断,有37例诊断为肠套叠,1例检查为阴性。
超声对小儿肠套叠诊断的敏感性与准确率为97.4%(37/38),漏诊率2.6%(1/38),误诊率0%(0/38)。
且37例超声诊断的肠套叠肿块均具有典型的声像图特点——横切面的“同心圆征”与纵切面的“套筒征”。
38例肠套叠患儿中小肠型有17例,结肠型有2例,回-结肠型有19例。
缺血坏死性肠套叠有2例。
单套36例,复套2例。
合并肠重复畸形的1例,合并肠道腹型紫癜的1例。
结论:对临床可疑肠套叠患儿行超声检查,其诊断准确率与敏感性较高,漏诊率与符合率较低,且无创而安全,同时又可判断肠套叠的类型、套入肠管有无缺血坏死、有无合并肠道其他病变,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有指导作用,值得推选为临床的首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超声;小儿肠套叠;诊断价值肠套叠是指肠管的一部分及相应的肠系膜套入相连接的另一段肠腔内。
肠套叠由鞘部、套入部组成,套入部又分头部和颈部。
一般一个肠套叠由三层肠壁组成称为单套:外壁称为鞘部,套入部由反折壁和最内壁组成,鞘部开口处为颈部,套入部前端为头部。
单套全部套入相连的远端肠管则形成复套,其壁由五层组成。
一般是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管。
肠套叠是儿科常见病,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可能由饮食改变、解剖因素,病毒感染、肠痉挛、自主神经失调、遗传因素及其他多种原因诱发[1]。
如果不及早治疗,可能导致肠套叠部位血管受压而发生缺血、水肿,甚至坏死穿孔,从而引发并发症,严重危及儿童生命健康。
因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势在必行,其中超声诊断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将其应用于肠套叠患儿的临床诊断中也能获得较高的诊断价值 [2-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肠套叠的超声表现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多发于婴幼儿,特别是2岁以下的儿童。
肠套叠占肠梗阻的15%~20%。
典型临床表现有腹痛、呕吐、便血及腹部包块。
儿童肠套叠临床症状与婴儿肠套叠相比较,症状不典型。
起病较为缓慢,多表现为不完全性肠梗阻,肠坏死发生时间相对比较晚。
患儿也有阵发性腹痛,但发作间歇期较婴儿为长,呕吐较少见。
据统计,儿童肠套叠发生便血者只有40%左右,而且便血往往在套叠后几天才出现,或者仅在肛门指诊时指套上有少许血迹。
儿童较合作时,腹部查体多能触及腊肠型包块。
很少有严重脱水及休克表现。
下面是一例较典型的肠套叠的超声图像:(丁香园日暮苍山远整理发布)欢迎关注丁香园超声版微信公众平台1、点击标题下方蓝色的【丁香园超声版】--选择关注--更可查看完整的历史消息。
2、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欢迎分享到朋友圈,与大家分享。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典型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