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走出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号称“世界最绚丽舞剧”的《潘多拉传奇》在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进行了3场演出,吸引了数万观众。《潘多拉传奇》的走红,与前不久迪斯尼音乐剧《狮子王》在上海大剧院的连演百场,都说明了一个事实:在全球演出业的自由贸易中,西方文化产品因拥有品牌、销售网络等优势而在演出市场上占尽风光。相形之下,坐拥“五千年文化资源”的我国文化产业如何走向海外市场,更加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走出去”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做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是国家文化实力被世界承认的必由之路。中国文化走出去,也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明,将中国商品更好地推向国际市场的现实要求。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共十七大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须关注全球化的背景,注意吸收国外经验。在当前注重文化软实力的全球语境下,文化发展前景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所看重,我们应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在全球文化互动中重构国家文化形象,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吸引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主动出击,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动摇西方发达国家所掌握的世界文化话语权。

当今世界性文化重大转折的景观是: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军事竞争正显现为“文化竞争”,或者说那种可见的国力“硬实力”竞争,已逐渐被更隐蔽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所遮掩,对这个国际文化未来的大格局,我们不可不察!英国前首相撒切尔说过,中国不会成为世界大国,因为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此话提醒我们:中国文化不“走出去”,中国在世界上就只能永远是“提篮小卖”的农夫。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是输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而是要释放善意,增强亲和力,多交朋友、广交朋友,引导国际社会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减少对中国发展不确定性的担忧与误解。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既要彰显古老中国的魅力,也要展现当代中国文化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风采;既要努力寻求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共通之处,也要充分彰显中华文化本身的特色;既要反映国内民众的期待,也要回应国际社会的关切。继续通过展览、演出等传统方式开展交流的同时,不断加强思想文化领域的对话以增进了解。”

经济:

对外文化交流的根本目的在于让世界各国的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发展,分享中国现代文明,为中国市场培育海外消费者。

各国的文化产业无论从生产规模、在GDP和进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来看,都愈显重要。据统计,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GDP的18%至25%;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如时代华纳、迪斯尼等;美国音像业仅次于航天工业位居出口的第二位。与此同时,大量传统行业也正由于文化要素的注入而悄悄改变了其原有生态。品牌、设计等非物质因素在商品的价值构成中愈益凸显,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中国的文化产业目前仍以内向型、自我循环式的发展为主,产品出口的国际通道只作为附加渠道,而未达到内外均衡。虽然文化体制的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促进我国文化走出去带

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国际市场开发力度上仍然不足。据《2007年度中国文化产品及服务进出口状况年度报告》数据,2007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2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6%;核心文化服务进出口达37.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以上,呈现良好发展态势②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6%,总量大概在6412亿元③ (约878亿美元④ ),当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1738.3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2180.1亿美元)⑤ 。综合以上数据可见:其一,我国外向型文化产业只占据文化产业整体相当小的部分;其二,在我国国际贸易体系中,文化产品及服务的贸易额显得微不足道。

政治:

中国GDP超日位居世界第二,当下就有一种新“中国威胁论”冒头。其极其阴谋地挑拨指,中国的扩张不是传统武力的,而是在地球资源和财富再分配上的扩张。显而易见,这种新“中国威胁论”有更大的挑拨性。海内外的中国人应向世界说清楚,对于善良的人们要打消顾虑;对于搞阴谋的人,则要给予痛击。

和谐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贵和”。在世界三个比较突出的文明中,西方文明崇尚自由,伊斯兰文明崇尚公平,中华文明则崇尚包容,并由此形成了和谐至上的价值观。关注天人关系,追求天人和谐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汉代著名思想家司马迁曾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几乎是中国古代所有学问家、思想家的共同心愿。“天”含义多样,一般指自然,“人”指人类,“际”就是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观,不主张片面征服自然,主张天人和谐,人要遵循自然法则,“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文言》),将“仁”的精神推广及于天下,泽及草木禽兽有生之物,达到天地万物人我一体的境界,天、地、人合德并进,圆融无间。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人与人的和睦相处,提倡“仁”的精神,主张与人为善,推己及人,求同存异,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仁”的精神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仁”是最高的道德目标,也是普遍的德性标准。在《论语》中讲“仁”有104次之多,可见“仁”的重要。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都表达了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

同样是“文化输出”,西方推行的是“三片文化”——大片、薯片、芯片,美国大片控制人们的视觉娱乐,炸薯片控制人们的胃,电脑芯片控制人们的创造性和文化安全;是“三争文明”——人际之间竞争,群体之间斗争,国际之间战争。而中国的文化理想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三和文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

国在寻求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以及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吸引力的过程中,积极开展以中国语言、文化和思想等的推广活动为代表的文化外交和公共外交。这样的外交活动有助于展现中国文化魅力,激发外国公众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并帮助他们了解中国的价值观与文化,消除他国对于中国崛起的担忧与戒备以及树立一个文明的、负责任的、值得信赖的中国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