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网络传播的受众分析

合集下载

传播学受众分析

传播学受众分析

传播学受众分析一、引言传播学受众分析是传播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行为、态度和反应。

受众分析对于理解信息传播的效果、提高传播策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传播学受众分析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传播学受众分析的基本概念1. 受众:受众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接受者,包括个人、群体、组织等。

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的行为、态度和反应直接影响着信息传播的效果。

2. 受众分析:受众分析是指通过对受众的研究,了解他们的需求、兴趣、态度和行为,从而为传播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

受众分析有助于传播者更好地把握受众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提高传播效果。

3. 受众分类:根据受众的特征,可以将受众分为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受众分类方法有:按人口统计学特征分类(如年龄、性别、职业等)、按心理特征分类(如价值观、兴趣爱好等)、按媒介接触行为分类(如阅读习惯、收视习惯等)。

三、传播学受众分析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定量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对大量样本的问卷调查、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揭示受众的普遍规律。

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内容分析等。

2. 定性研究:定性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对受众进行深入访谈、观察等方法,了解受众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性。

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包括: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等。

3. 混合研究:混合研究方法是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充分发挥两种研究方法的优点,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四、传播学受众分析的实际应用1. 媒介策划:通过受众分析,媒介策划者可以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兴趣,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提高传播效果。

2. 市场营销:企业可以通过受众分析,了解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市场竞争力。

3. 公共关系: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可以通过受众分析,了解公众的意见和态度,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公共关系策略,提高政策实施效果。

网络传播的受众

网络传播的受众

? “数字化的生活将改变新闻选择的经济模式,你不必 再阅读别人心目中的新闻和别人认为值得占据版面的 消息,你的兴趣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未来的界 面代理人可以新闻记者地球上每一种报纸、每一家通 讯社的消息,掌握所有广播电视的内容,然后把资料 组合成个人化的摘要。这种报纸每天只制作一个独一 无二的版本。”
? 符号化 ? 多面化
(三)虚拟化
(四)自主性
? 从“推”到“拉”
(五)参与性
? 网民是内容生产与传播的重要力量,其地位与作用还 会不断上升
? 以网民为主体的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日益深远
二、中国网民的构成
(一)基本构成及结构变化
? CNNIC报告
(二)网民结构与新闻信息消费行为的关系
? “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2005年互联网报告”
(二)虚拟环境与网民心理
? 这里所指的匿名,是指人们确确实实彼此互不认识, 也很难存在事后追究责任的可能。
? 而在网络环境中,人们也常常自认为处于一种“匿名” 状态。斯普拉尔( Sproull)和启斯勒( Kiesler) 1986 年提出的“缺失社会情境线索假说”所指出,在 面对面的互动中充满着各种社会情境线索,包括个人 的职位、环境、表情、动作等,这些线索会影响人们 的行为
? 积极才俊族——目前在读的高中生、大学生
? 应用实力族——已经工作,学历在大专以上,月收 入大于 3000 元的网民
? 酷玩青年族——已经工作,不符合应用实力族条件, 年龄在 16到25 岁者,学历和收入较低,在服务行业 工作的比例占到营集 体企业或科教文卫系统工作,平均年龄 33岁。
第二讲 网络传播环境中的网民
? 传统大众传播时代称传播对象为“受众”,但“受” 与“众”的概念在网络传播环境中都受到挑战

网络传播下的受众分析

网络传播下的受众分析

网络传播下的受众心理在科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一种传播学的革命。

究其根源,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主要指人类行为。

而受众,则有多、杂、散、匿的特点。

网络传播,通常是利用互联网传递或交流信息的行为和过程。

网络信息传播领域汇聚了传统媒介未曾有过的多种传播技术手段的优势,如系统的开放性与全球性、传播信息速度的迅捷性、超媒体的传送方式、贮存信息的广容性与集成性、低成本甚至于零成本的运行模式。

网络媒介是一个新的传播与交流平台,这种集传播者与受众为一体,同时具有方便、快捷、海量储存等信息传播优势进一步强化了网络传播作为“第四媒体”强大的交流功能。

这种新的媒体传播方式改变了整个世界,特别是对广大网络受众的生活方式和内在心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网络传播下的受众,通常是个体性、虚拟性、自主性和参与性共存。

而且根据时代特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默默无闻型、创业成名型、求知务实型、不可救药型、消遣娱乐型、招摇撞骗型和网络作家型。

就网络传播下受众的心理而言。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首先,是对受众心理产生影响的网络传媒的重要特征。

1.网络传媒的虚拟性:网络是人们自由构建的一个虚拟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可以在各种不同的虚拟角色的掩饰下发表、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虚拟化的方式也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距,呈现出一种更平等、更纯粹的交流模式,使人们的心理反应发生着显著变化。

2.网络传媒的方便与快捷性:网络传播集声音、文字等多种媒介为一体,并且在速度上超越了任何一种古老的传播方式,这样人们对此就产生了一种依赖心理,网络便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是“沉默的螺旋”理论受到颠覆下的独特性的受众心理。

德国社会学家伊丽沙白·内尔·纽曼在1974年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

该理论以人的趋众心理为依据,认为人总是害怕处于孤立位置,当自己的意见处于少数派时就不会将它表达出来。

因此,占支配地位的或日益得到支持的意见就会更有优势,看到这种趋势并相应地改变自己的观点的个人越来越多。

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及受众分析

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及受众分析

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及受众分析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及受众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小说成为了当下备受欢迎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

网络小说以其便捷、轻松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受众。

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包括在线文学平台和社交媒体,不同的受众群体受到这些渠道的不同吸引。

首先,我们来分析网络小说的主要传播渠道之一——在线文学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各种在线文学平台如起点中文网、小说阅读网等应运而生。

这些平台打破传统的出版限制,大大降低了创作门槛,使更多的作家有机会将作品推向大众。

同时,读者也能以更低的价格或者免费的方式获取到大量的优质作品。

这些平台提供了便捷的搜索和分类功能,使读者能够方便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作品。

此外,平台还提供了评论互动、打赏激励、签约出版等多种形式的用户参与。

这样一来,读者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还可以成为网络小说创作过程的参与者,增加了互动性和社交性。

通过在线文学平台,网络小说得以迅速传播,并形成了庞大的受众群体。

其次,社交媒体也成为了网络小说传播的重要渠道。

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并且用户粘性较高,因此成为了作家宣传自己作品的重要场所。

作家可以通过写文公众号、写作微信群等方式与读者互动,发布书籍的最新进展、活动信息以及感想分享等内容。

这些社交媒体平台具有强大的社交传播能力,读者可以通过转发、评论、点赞等方式来推荐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而扩大网络小说的传播范围。

社交媒体平台的特点是信息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使网络小说更容易被人们接触和关注。

然而,不同的受众群体对网络小说的需求也存在差异。

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兴趣爱好以及教育程度等特点,受众可分为不同类别。

年轻人往往是网络小说的主要受众,他们对新鲜事物和互联网技术的接收能力较强。

此外,年轻人对于幻想题材、都市小说、言情故事等类型的网络小说比较感兴趣。

相比之下,中老年人更喜欢一些传统文化、历史题材或励志故事类的网络小说。

网络媒体的受众心理分析

网络媒体的受众心理分析

网络媒体的受众心理分析【摘要】: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媒体就必须拥有公信力,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为广大的网络受众提供权威的信息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网络媒体引导受众一方面:要引导网络受众确定高层的,完全实用的心理态度,一定的审美欣赏能力和理性的思考能力。

另一方面引导网络受众改变偏颇的需求结构,抑制不合理的社会规范需要。

建立合理的受众需求层次。

【关键词】:网络媒体;网络受众;心理分析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所蕴含的能量也正在被释放出来,并对我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但由于网络媒体自身有着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新特征,提供给了受众从未有过的自由和信息自由的权利,决定了网络媒体的受众心理与传统媒体受众心理有很大不同。

因此要发挥网络媒体传播的积极作用,消除网络受众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进一步加强网络受众的伦理道德建设;发挥权威媒体网站的舆论导向作用。

健全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遵循正确的角色扮演规则,培养受众视听态度,建立合理的受众需求结构。

1. 网络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受众网络媒体的受众与传统受众一样,在传播过程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们既是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又是传播效果的反馈者,按媒介接触行为分有积极选择者,纯粹受众,介质受众,预期潜在受众和现实受众等。

而从总体而言网络媒体的受众有以下几个特点:⑴人数众多。

⑵分布广泛。

网络媒体受众分布人数十分广泛,据上述数字显示35岁以下网民所占比例为大多数。

⑶素质较高。

据中国互联网报告显示:网民受教育高中最多29.3%,其次为本科28%和大专27%。

2. 网络媒体影响下的受众心理行为和受众心理需求特征⑴网络媒体受众心理需求从总体上来讲,网络媒体的受众心理特征符合一般传媒受众的心理特征,也具有网络传媒的特性。

网民上网既是具有某种目的的动机体现出一定的心理过程,也表现出一定的心理行为特征,从根本上分析,心理需求是内在的根本,心理行为是外在的表现。

构成了网络受众的心理行为层次。

而这种层次分析对网络媒体的受众心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六章受众

第六章受众

受众的角色
1.信息产品的消费者 2.传播符号的“译码者” 3.传播活动的参与者 4.传播效果的反馈者

二、受众的特点
就受众在空间上分布、存在的态势看,受众的特 点主要表现为: 1、多 2、杂 3、散 4、匿
• 就受众接受信息的内在机制看,受众又具
有四个特点: 1、自在性 2、自主性 3、自述性
社会条件 个人特性
媒介印象
需求
媒介接触 可能性
媒介接触
满足类型
其他满足手段
受众接触媒介的过程
(1)接触目的:为满足特定需求。
(2)发生条件: 媒介接触的可能性;
媒介印象。
(3)根据媒介印象, 选择特定的媒介内容
受众接触 媒体过程
(5) 人们会根据满足的结果来 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不同的 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归为5大类别:
• (1) 认知的需要(获取信息、知识和理解) • (2) 情感的需要(情绪的、或美感的体验) • (3) 个人整合的需要(加强可信度、信心,稳固
性和身份地位)
• (4) 社会整合的需要(加强与家人、朋友等的接
触)
• (5) 舒解压力的需要(逃避、转移注意力)
• 据此,卡茨等人主张把注意力转移到信息接受者这一方,
个人差异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设计劝服 性传播前,需要先弄清受众的兴趣、爱好、需要、 价值观、态度等,再挑选与之相应的讯息进行传 播。否则,与受众特点和需求不符合的讯息,就 会遭到回避和拒绝。
社会类型论
• 社会类型论,又称为社会范畴论 ,它以社会
学为基础,重点强调受众的社会群体的特性差异。 由赖利夫妇于1959年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 中首次提出。社会类型论认为,受众是可以分类 的,尽管每个受传者的个性千差万别,但在一定 的社会阶层中,会形成不同的社会类型。某一社 会类型的受众对同一讯息又会有大体一致的反应。 大众媒介据此有针对性的采写、设计、制作、传 播讯息,就能增强传播媒介的吸引力,提高大众 传播的效果。而不同社会类型的受众,也会将接 受对象锁定在符合自己要求的媒介或栏目上。

网络传播受众心理分析

网络传播受众心理分析

网络传播受众心理分析大数据时代,地球成为“地球村”,在现实生活中,网络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它的存在让我们如今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受众心理的角度分析网络传播成为热门话题。

为此主要阐述了什么是网络传播,进而分析它传播的特点以及传播途径,然后可以看出我国网络传播存在的客观问题及真实情况,通过分析受众心理对网络传播产生的问题可能会有的反应,来得出一定的结论。

标签:网络传播;特点;受众心理分析通常所说的网络传播,它是把计算机通信网络作为基础,把互联网当作一种传播平台,进行相关信息的传递、交流跟利用,然后就可以达到传播社会文化目的的一种形式。

1网络传播的界定网络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单纯的国际计算机系统和广域网、局域网跟单机的简单结构,现在的网络包括计算机、电视机、手机。

传播目前被众人接受的形态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说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而信息在受众中的传播、必要的互动和及时的反馈,可能就是传播存在的意义。

而网络传播是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电脑、电视、手机为终端,以对媒体形式传播信息,基于网络的信息双向流动。

2网络传播的特点新媒体和移动信息设备智能化使网络传播更加快捷方便,传统媒体因设备落后和滞后性的对受众影响逐渐下降,网络信息传播在新媒体受众群体影响力与日俱增。

网络传播具有一些优势例如传授一体、点面结合、推拉同步、可同步可异步、去中心化,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因素,我们可以从网络传播的一些特点进行着手:2.1信息资源的丰富性网络传播具有信息实时共享和互动储存的优点。

说到信息容量问题,没有比网络还要大的容器了,网络通过大量的信息资源吸引着受众,在大量的信息中,受众可以很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2.2网络传播的平等互动性一直以来传播者和受传者都是在不对等的地位上,而网络传播则不存在这样的情况。

在网络的世界中,受众可以对一些观点、现象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还可以通过网络通信工具和网友交流。

通过一些技术上的操作,各种类型的传播者都可以第一時间发布最新信息,并且跟信息接收者形成互动。

传播学概论第六章——受众PPT课件

传播学概论第六章——受众PPT课件

-
21
思考上述两种受众观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 共同点:都把媒介当成进攻的一方,而把受众视为防卫 的一方;都假定媒介通过传播信息而影响受众,而受众 通过接收信息而受到媒介的影响。
• 区别:魔弹论认为攻方取胜容易;而有限效果论则认为 攻方取胜不易,因为受众联合御敌。
-
22
5.使用与满足论
• 受众地位:由守转为攻。 • 研究缘起:贝雷尔森与卡茨的论争 • 主要观点:受众对媒介产品的消费是有目的的,旨在满足某些个
-
14
选择性定律一方面显示了受众在传播活动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也表明译码活动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
15
关于受众研究的理论
一、中弹即倒的受众 魔弹论/枪弹论/靶子论/皮下注射论
二、联合御敌的受众 个人差异论/社会类型论/社会关系论
三、主动进取的受众 使用与满足论
-
16
1.魔弹论(bullet theory)
人的、经验化的需求。
-
23
布卢姆和卡茨(1974):五种可能的社会情况导致对媒介的需 要和使用
①发生紧张、冲突时,需要借助媒介讯息来缓和。 ②有新情况、新问题时,需要通过媒介寻求情报解决问题。 ③盼望媒介进一步提供辅助性、补充性信息。 ④提高修养,获得某些知识和技术。 ⑤寻求媒介的历史资料记录和收藏。
主要观点:根据受众在性别、年龄、地区、民族、职业、收入、宗 教信仰、文化程度等方面的相同或相近,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类 型。某一社会类型的受众对同一讯息会有大体一致的反应。
举例:80后,90后 宅男, 剩女
-
20
4. 社会关系论
观点:受传者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圈,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受传者 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其所属圈子的影响。 举例:假脸姐妹团

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及受众分析

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及受众分析

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及受众分析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及受众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小说正在成为一种热门的文学形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

它的便捷性和广泛的传播渠道使其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分析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以及受众特点。

一、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1. 网络平台网络小说通过各种网络平台传播,如小说网站、阅读APP、微信公众号等。

这些平台为作家提供了一个发表作品和与读者互动的机会,也为读者提供了便利的阅读体验。

其中,小说网站是最主要的传播渠道,如起点中文网、纵横中文网等。

2. 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和QQ空间等,也成为了网络小说传播的重要渠道。

作家和读者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分享小说的链接、推荐好书,通过评论和点赞互动,从而扩大影响力。

3. 纸质出版一些知名的网络小说作家会将自己的作品出版成纸质书籍。

与网络平台相比,纸质书籍更具有触觉和视觉上的体验,能够吸引那些喜欢传统阅读方式的读者。

二、网络小说的受众分析1. 年龄层次网络小说的受众年龄层次广泛,从十几岁的青少年到五六十岁的中老年都有。

其中,年轻人是主要的受众群体。

年轻人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度较高,他们更愿意在线上与作家和读者互动,并且更容易接触到网络小说。

2. 性别特点网络小说的受众中女性占据了大部分。

女性对于言情、都市、言情等题材的小说比较感兴趣,而网络小说中这些题材的作品较多,因此吸引了更多女性读者。

男性读者则更喜欢科幻、武侠、悬疑等类型的小说。

3. 教育水平网络小说的受众中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无论是高中生还是大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方便地阅读网络小说。

网络小说以其简单明了的语言和故事情节,吸引了一部分教育程度较低的读者。

4. 地域特点网络小说的受众大部分集中在城市。

由于城市人口较多,网络普及率较高,人们对于互联网文化的接触和了解也更多。

而农村地区由于网络覆盖率和阅读习惯的限制,网络小说的受众相对较少。

5. 阅读习惯网络小说的受众大多有较高的阅读欲望和阅读能力。

第6章 网络传播的受众分析

第6章 网络传播的受众分析

第六章网络传播的受众分析受众是传播过程中的接受者,是信息的终点和归宿,它包括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网络的网民,等等。

受众有着相当的自主性。

克拉珀在他所著的《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就说过:“大众传播一般不能成为产生受众效果的必要的和充足的原因,而更可能处于各种因素和影响中,并通过这些因素和影响而起作用。

”他所说的“因素和影响”很大一部分决定于受众自身。

当信息抵达受众时,受众会依自己的方式来处理信息。

个人处理信息的思路、个人的喜好、周围环境的主动或被动的影响,群体的压力,都会影响到受众对信息的处理。

媒介在概括和扩展自身功能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受众对信息的处理过程。

传统大众传媒的受众有如下特点:(1)数量多,分布广。

现代社会的媒介都具有普及性的特征,同时又各具特色,其受众群交叉纵横,分布广泛。

(2)匿名、流动性强。

在大众传播中,受众是“转瞬即逝”的,传播者无法知晓每一个受众的具体情况,受众并未被束缚于传播中。

(3)对媒介的依赖性强。

从某种程度上说,媒介是受众观看这个世界的主要窗口,虽然受众会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进行再组织,但如果失去这个来源,他们会变得无所适从。

1996年,美国纽约八大报纸的发送员大罢工,B·R·贝雷尔森以此为背景调查了读者看报的动机,发现了人们众多的读报原凶,其中有~点就是:读报是一种习惯,不读报就会觉得缺了些什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播媒体的演进,受众特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受众概念。

网络传播中的受众在构成、参与传播的方式、作用等方面呈现出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的特征。

在网络媒体不长的发展过程中,实践已经一再证明,决定网络命运的最终力量是受众,而不单是日新月异的传播技术。

因此,以受众为轴心来分析网络传播的过程是深入研究网络传播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一节大众与分众尼葛洛庞帝关于推拉比特的论述体现了传媒从传者为中心向受者为中心的转变,传播充分考虑到受众的需求和特点。

第六章 传播者

第六章 传播者

传播学概论
传播者
思考: 中国媒体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问题有哪些? 中国媒体怎样在市场逻辑与政府管制之间如 何走向良性发展 ? 以食品安全问题报道为例,分析中国媒体在 该类事件中的报道中扮演者怎样的角色? 起到了怎样的作用?食品安全的报道究竟 是媒体社会责任感的表现还是媒体责任感 的缺失?
私营机构:ABC,CBS,NBC,FOX。必须 转播公营电视台的节目。
传播学概论
传播者
(2)对传媒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 创办的审批、登记:美国的特许制 – 分配传播资源 – 监督管理(如广告,中国广告缺乏有效管理)
例:中国传播媒介所需接受的法律法规 A. 宪法; B. 基本法律:刑法,民法通则; C. 行政法规:如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印 刷业管理条例等 D. 部门规章:如报纸管理暂行条例,广播电台电视台设 立审批管理办法等
传播学概论
传播者

卢因的“把关人”理论
《群体生活渠道》 ( 1947 )
“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 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 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 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 动做出决定。”
传播学概论
传播者
施拉姆对卢因“把关人”的解释
“在信息网络中到处都设有把关人。 “其中包括记者,„„;包括编辑,„„; “包括作家,„„;包括出版公司编辑,„„ “包括电视、电影的制片人,„„;包括影片剪辑 人员,„„ “包括图书管理员,„„;包括教员,„„ “包括负责汇报的官员,„„ “甚至可以包括餐桌旁的丈夫,„„”
传播者
四、把关过程的实质 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 织的立场和方值标准指导下所进 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 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 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

网络传播中的受众

网络传播中的受众

1.5中国与世界水平的差距
尽管中国互联网发展迅 速,但目前22.6%的互 联网普及率仍比全球平 均水平19.1%低3.1个百 分点,与互联网发达国 家日本、美国、韩国等 差距很大。 日本、美国、韩国、俄 罗斯、巴西的互联网普 及率均高于中国,中国 排在第87位 。

二、网络受众的总体特征
网络媒体较传统媒体三大优势: 信息非线性的组织方式,信息的传递具有 交互性。 网络环境在形式上的虚拟性、实时性及所 提供信息的海量性、丰富性。 网络中人性化和个性化信息服务。 使网络受众养成了不同于传统传播环境下 的所特有的特征。
1. 2. 3.
5个方面的特征
1.
2.
3. 4. 5.
角色的双重性 信息获取的自主性 信息消费的个性化 网络受众的虚拟性 网络Hale Waihona Puke 众的参与性2.1角色的双重性
网络用户上网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寻求信息,
当受众浏览、接受网络信息时,成为网络的 受众; 网络用户通过BBS、博客、播客等发布信息 时,成为网络信息的传播者。
1.4扩散S曲线理论
10%-20%扩散率 根据美国墨西哥大学教授罗杰斯的创新扩散
理论,新事物的发展通常呈现S形,当普及 率在10%~20%之间时,扩散过程会加快,直 至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会慢下来。 2006年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是10.5%,2007 年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增至16%,中国正处 于网民快速增长的阶段。
中国互联网普及率/22.6%
20%
16.0%
16%
中国互联网普及率
12% 8%
12.3% 7.9% 8.5% 9.4% 10.5%
6.2% 4.6% 5.3%
6.7%

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及受众分析

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及受众分析

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及受众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小说的受众群体日益扩大,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深入探讨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以及受众特点,为相关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引入关键词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包括电子书籍、网络小说平台、电视剧、视频播放等。

受众群体可以根据年龄、性别、职业、地域等方面进行分类。

电子书籍:网络小说最主要的传播渠道之一是电子书籍。

通过在各大网络小说平台发布作品,读者可以轻松下载并阅读。

这些平台通常会与作者达成协议,分享利润或按次付费,为作者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回报的传播渠道。

网络小说平台:网络小说平台是另一重要的传播渠道。

这些平台通过建立社区,吸引大量读者和作者。

读者可以在平台上免费阅读作品,而作者则可以通过更新作品来吸引更多读者,实现作品的快速传播。

电视剧和视频播放: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网络小说被改编为电视剧和电影,通过这种方式,网络小说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

同时,视频播放平台如YouTube和Bilibili等也逐渐成为网络小说的重要传播渠道。

年龄:网络小说受众群体的年龄跨度较大,但主要集中在15-40岁之间。

这个年龄段的读者对网络小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学生和年轻白领,他们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更容易沉迷于虚拟世界中。

性别:网络小说的受众群体中,男女比例大致相当。

然而,在某些类型的小说中,如言情小说,女性读者可能占据了更大的比例。

职业:网络小说受众的职业分布广泛,包括学生、白领、家庭主妇等。

不同职业的读者有着不同的阅读需求和习惯,因此对于从业者来说,精准定位目标受众是关键。

地域:网络小说的受众群体遍及全球,但以中国、美国和欧洲的读者为主。

这可能与这些地区的网络小说产业发展较为成熟有关。

结论总结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以及受众群体具有多样性。

电子书籍、网络小说平台、电视剧和视频播放等都是重要的传播途径,而受众则涵盖了各个年龄段、性别、职业和地域。

针对不同的受众特点,从业者可以采取不同的宣传和营销策略,实现作品的精准传播,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

网络媒介受众情况研究分析论文.docx

网络媒介受众情况研究分析论文.docx

传统媒介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对受众的调查研究方法,这套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已经在理论界和业界获得了广泛认可。

相比之下,对网络媒介的受众调查方法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由于网络传播从根本上变革了传统的传播模式,传统的受众调查研究方法大部分不再适用于网络受众,在实践中,网络媒介和相关调查机构正在使用一些迥异于传统的新方法,它们有哪些种类,它们新在哪里,它们的科学性、准确性如何,它们会给媒介、受众、甚至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正是我们亟待了解的问题和本文的研究重点。

网络媒介;受众;调查方法第一部分新媒介新方法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在受众调查方面最大的差别是,网络媒介在功能上的超越。

网络媒介具有先天的可统计性,在这一点上,传统媒体望尘莫及。

传统媒介的受众调查方法,大致有直接观察法、个别访谈法、间接收集法和实地调查法等四种。

这些方法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展开周期长,传统媒介凭借自身的力量难以独立进行,它们不得不求助于专门的调查机构或者联合展开调查。

而网络媒介凭借自身的统计功能可以独立进行在线受众调查,这种方法省时、省钱、省力。

当然,网络媒介同样需要委托专门的机构进行受众调查,这是因为网络媒介自行调查取得的结果不具有权威性,不能说服广告商和公众。

一、网络媒介的可统计性网络媒介缘何具有可统计性?下面我们分别从传播学和传播技术的角度进行分析。

1从传播学的角度讲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是点对面的单向传播,信息是传播者推给受众。

网络媒介的传播方式则是点对点的双向传播,受众可以主动将信息拉出来。

由于是点对面的传播,传统媒介只能对作为群体的受众大众或者小众进行传播,无法顾及作为个体的受众。

加上,传播者是面向群体的受众推出信息的,当然无从得知单个受众的接受情况。

网络传播的点对点传播特性决定了,在理论上网络媒介能够确切知道每个受众接受信息的情况,而且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主动出击寻找信息,进一步加强了网络媒介对受众的喜好、上网时间、阅读习惯等详细情况的掌握。

网络传播基础考试题及答案

网络传播基础考试题及答案

网络传播基础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网络传播是指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以下哪项不是网络传播的特点?A. 即时性B. 互动性C. 单向性D. 广泛性答案:C2. 在网络传播中,以下哪种技术不属于网络传播的核心技术?A. 互联网协议B. 搜索引擎C. 无线通信D. 云计算答案:C3. 网络传播的受众通常被称为什么?A. 网民B. 观众C. 听众D. 读者答案:A4.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网络传播的主要形式?A. 电子邮件B. 社交媒体C. 电视广播答案:C5. 网络传播中,信息的传播速度通常比传统媒体快,这主要得益于哪种技术?A. 数据压缩B. 光纤通信C. 卫星通信D. 无线电波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网络传播的优势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信息量大B. 传播速度快C. 传播成本高D. 覆盖范围广答案:ABD2. 网络传播中,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A. 信息内容的质量B. 信息传播的渠道C. 受众的接受程度D. 信息的传播速度答案:ABC3. 网络传播中,哪些技术可以提高信息的安全性?A. 加密技术B. 防火墙C. 病毒扫描D. 数据备份4. 以下哪些是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A. 信息过载B. 隐私泄露C. 网络暴力D. 信息传播的准确性答案:ABC5. 网络传播的受众分析通常包括哪些维度?A. 受众的年龄B. 受众的性别C. 受众的地理位置D. 受众的上网习惯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网络传播是单向的,受众无法参与信息的互动。

()答案:错误2. 网络传播的即时性使得信息可以实时更新。

()答案:正确3. 网络传播的广泛性意味着信息可以覆盖全球。

()答案:正确4. 网络传播的互动性使得受众可以对信息进行反馈。

()答案:正确5. 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使得信息的来源无法追溯。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及受众分析

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及受众分析

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及受众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小说作为一种新兴文学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广泛的传播渠道吸引了大量读者。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及其受众特点,以期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概述网络小说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阐述其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详细分析网络小说的主要传播渠道,包括在线阅读平台、社交媒体、移动阅读应用等,并探讨这些渠道对网络小说传播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网络小说的受众群体进行细致分析,揭示其年龄、性别、地域、职业等方面的分布特点,以及他们的阅读习惯、审美偏好和消费行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网络小说的传播机制和受众需求,为网络文学的创作、推广和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分析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日益丰富和多元化。

这些渠道不仅为作者提供了发布作品的平台,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接触和阅读网络小说的便利。

在线阅读平台是网络小说最主要的传播渠道之一。

这些平台,如起点中文网、纵横中文网、网易云阅读等,拥有大量的用户群体和丰富的作品资源。

它们提供了用户友好的界面,方便读者搜索、阅读、评论和分享小说。

同时,这些平台也通过签约作家、推荐优秀作品等方式,促进网络小说的创作和传播。

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豆瓣等也是网络小说传播的重要渠道。

许多作者会在这些平台上发布自己的作品,吸引粉丝并与之互动。

同时,读者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分享他们喜欢的小说,进一步扩大网络小说的影响力。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阅读应用如掌阅、QQ阅读等也逐渐成为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

这些应用具有便捷性、随时性和个性化推荐等特点,使读者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阅读自己喜欢的小说。

电子书销售平台如亚马逊、京东电子书等,也为网络小说的传播提供了渠道。

许多网络小说会被整理成电子书形式在这些平台上销售,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网红传播的受众心理

网红传播的受众心理

该博主每周发布至少5篇原创文章,内容涵盖妆容教程、新 品推荐、护肤心得等,且每篇文章都保证高质量,融入自 身真实体验和感受。同时,该博主积极回应用户的评论和 私信,甚至会主动发起话题与粉丝互动,让粉丝感受到被 重视和关心。此外,该博主还通过抽奖、试用活动等形式 ,鼓励粉丝参与互动,进一步增强了粉丝的粘性。
成功案例二:某时尚博主的品牌合作模式
总结词
该时尚博主通过深度合作与品牌方建立互信关系,借 助品牌资源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详细描述
该博主在时尚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 了众多品牌方的关注。为了实现与品牌方的深度合作 ,该博主主动了解品牌方的需求和目标,为其提供定 制化的推广方案。同时,该博主也积极参与品牌活动 ,借助自身影响力为品牌方推广产品。通过这种互利 互惠的合作模式,该博主与品牌方实现了长期稳定的 合作关系,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而优化传播策略。
03
转化率
转化率是指通过传播行为转化为实际购买、注册、下载等目标的比例。
转化率可以直接反映传播效果的优劣,也是衡量网红传播效果的关键指
标。
提升网红传播效果的策略
精准定位受众
深入研究目标受众的 兴趣、需求和行为特 点,根据不同受众的 喜好和特点定制传播 内容和策略,提高传 播效果的针对性和有 效性。
兴趣与价值观的契合
共同兴趣的吸引
网红所传播的内容往往与某些特定群体的兴趣相关,能够吸 引具有相似兴趣的受众。
价值观的认同
网红所传递的价值观能够得到部分受众的认同,使这些受众 对网红产生好感。
社交与归属心理
社交需求的满足
人们需要社交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网红通过与受众互动、分享经验等方式, 满足受众的社交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网络传播的受众分析受众是传播过程中的接受者,是信息的终点和归宿,它包括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网络的网民,等等。

受众有着相当的自主性。

克拉珀在他所著的《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就说过:“大众传播一般不能成为产生受众效果的必要的和充足的原因,而更可能处于各种因素和影响中,并通过这些因素和影响而起作用。

”他所说的“因素和影响”很大一部分决定于受众自身。

当信息抵达受众时,受众会依自己的方式来处理信息。

个人处理信息的思路、个人的喜好、周围环境的主动或被动的影响,群体的压力,都会影响到受众对信息的处理。

媒介在概括和扩展自身功能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受众对信息的处理过程。

传统大众传媒的受众有如下特点:(1)数量多,分布广。

现代社会的媒介都具有普及性的特征,同时又各具特色,其受众群交叉纵横,分布广泛。

(2)匿名、流动性强。

在大众传播中,受众是“转瞬即逝”的,传播者无法知晓每一个受众的具体情况,受众并未被束缚于传播中。

(3)对媒介的依赖性强。

从某种程度上说,媒介是受众观看这个世界的主要窗口,虽然受众会对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进行再组织,但如果失去这个来源,他们会变得无所适从。

1996年,美国纽约八大报纸的发送员大罢工,B·R·贝雷尔森以此为背景调查了读者看报的动机,发现了人们众多的读报原凶,其中有~点就是:读报是一种习惯,不读报就会觉得缺了些什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播媒体的演进,受众特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受众概念。

网络传播中的受众在构成、参与传播的方式、作用等方面呈现出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的特征。

在网络媒体不长的发展过程中,实践已经一再证明,决定网络命运的最终力量是受众,而不单是日新月异的传播技术。

因此,以受众为轴心来分析网络传播的过程是深入研究网络传播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一节大众与分众尼葛洛庞帝关于推拉比特的论述体现了传媒从传者为中心向受者为中心的转变,传播充分考虑到受众的需求和特点。

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而不是“给”你什么,你就得“要”什么。

尼葛洛庞帝举了一些“窄播”的例子——向某些特定的兴趣团体提供媒介服务,如推销信息给汽车玩家、阿尔卑斯山滑雪迷或葡萄酒瘾君子等,他甚至想到要为失眠者办一份杂志。

“窄播”显然是媒介发展的一个方向,像汽车杂志、滑雪杂志、服装杂志等这类面向特定接受者的杂志已是当今传媒界的重要景观,它体现了媒介从大众向分众方向发展的新的运作策略。

一、大众传播与“推”技术想方设法把自己制作的信息推销给受众是大众传媒的一贯思路。

大众传媒还有一个一贯愿望,就是能把所有的受众都纳入自己的传播体系,但受众的多层次异质性带来了相当的难度,所以传媒都会从媒介自身而不是从受众出发构造自身的信息网络,把“推”技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这种方式的特点就是针对受众的最基本特点来精心重组信息,提高信息的吸引力,想方设法说服受众。

例如运用各种说服技巧说服受众。

在大众传播发展初期,运用大众媒体的威力以及受众对大众媒体的恐惧和崇拜感直接说服受众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主体性的觉醒,在说服理论中有一些说服技巧,是大众传媒在传递信息时为了更好地推销信息而经常运用的。

一般认为采用图像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强化人们对信息的认知,并可以把人们因图像引起的正面情感反应转移到信息的其他方面。

在报纸上经常可以看到大幅的照片就说明了这一点,而电视图像的冲击力也是电视传媒工作者所要追求的一个目标。

另一种是诉诸幽默。

还有一种常见的说服方法是重复。

在广告中,常常会把一个品牌名重复数遍,以此使信息进入受众的潜意识,让受众无意中记住信息,以达到某种传播效果。

但这种方式不顾受众的感受,有强制传播的特点,容易引起受众的反感。

再如构造议题影响受众。

“构造”是指媒介通过组织思路,对信息进行集中选择和编排,以此提出中心议题。

通过“构造”或“设置”议题来影响受众观点的机制不是决定受众的思考方式,而是框定受众的思考范围。

这种方法有时被认为是“狡猾”的,因为它比公开表达偏见要隐秘得多,并可能会影响受众处理信息的方法。

大众传媒的“推”技术还有很多,在它的长期发展中,无时无刻不在考虑如何顺利使信息抵达受众。

随着受众研究的深入,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技巧Et益精湛,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受众有时甚至觉得大众传媒的影响到了无处不在、难以逃脱的程度。

但是在另一方面,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以及传统媒体自身的演进,大众媒体仅有“推”技术已远远不够。

传统的大众传播的特征是媒介组织向大范围的受众传递大批量信息,其最大特点是遵循“大数”法则,传送出被认为是适合大多数受众需要的信息。

这种传播往往缺少反馈,与受众隔离,是人机之间的单向传播。

因此,大众传播“推”技术的使用在根本上是以传媒为传播主体、忽略受众主体存在的。

二、受众差异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的大众传播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首先就表现在受众主体性的觉醒。

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主动性以及他们千差万别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受到媒体越来越多的关注。

“使用和满足”理论即承认受众接受信息具有主动性,他们会按照各自的兴趣选择信息。

这一理论认为受众选择信息的社会心理根源、他们的需求、期望、满足程度等都是信息选择过程中重要的中介因素。

这一理论不仅开创了“受众中心”的研究方向,而且预示着传媒“拉”技术日后兴盛的必然性。

所谓“拉”技术的内在机制就是大众传播中受众本位的确立。

在这一传播格局中,受众已经不再满足于一般的接受,而是会根据各自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和使用媒介。

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和交流过程是迄今“拉”式传播最典型的体现。

人们不仅接受信息,而且会从网络中“拉”出信息,供自己使用。

但是,“拉”技术其实在传统媒体中也早有发展,大众传播的“窄播化”或日“分众化”即是一种过渡阶段的发展形式。

“相对而言,目前最赚钱的杂志是为特殊的兴趣和需要服务而非照顾一般口味的专业刊物。

在无线电广播方面也存在着强大的专业化趋势——出现了各种专门播送新闻、专题讲话、音乐的电台,甚至于“地下”和“地上”的摇摆乐电台。

”在施拉姆的那个年代,大众传媒已经有了分众化的趋势,针对特别受众的特别需要设置信息内容。

而今这种趋势更为明显。

以体育杂志为例,已经细分到网球杂志、篮球杂志;以报纸为例,细化到证券报纸、娱乐报纸、消费指南,等等;以电视台为例,则分为经济台、综艺台、教育台等;广播电台也有这样的情况。

受众市场的细分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了解受众的不同特点和需求。

受众分割的依据是对受众差异度的把握。

一般来说,受众差异可以从如下三方面来加以把握。

1.受众本身的差异受众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的成长经历、教育经历造就了不同的受众特征。

个人差异论把受众的差异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个人心理结构方面的差异,二是先天禀赋和后天习性的差异,三是态度和价值观的差异,四是社会理论所形成的观点的差异,五是素质的差异。

这些差异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得不同的受众在接触媒介时会有不同的反应。

2.受众媒介接触方式的差异受众本身的差异影响到他们处理媒介信息的方式。

信息传递给受众后,同一条信息在受众脑中的存留方式是不同的。

有的立刻就给过滤掉,有的在脑中存留一段时间后就消失,而有的则真正被吸收到受众的“生命空间”中,成为他们记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传播效果的角度来说,最后一种方式无疑体现了最强的传播效果,但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如果能被认知并且记忆,就已经初步达到了效果,而且这可能也是大众传媒最常见的效果。

60年代以后的许多效果理论都认识到大众传播效果的多层次性。

而传播效果所在的层面则取决于受众接受和处理信息的不同方式。

受众接受信息心理过程有四个环节,即: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

这一过程的推进形成了受众的信息过滤机制。

选择性接触有多种表现。

受众倾向于接触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一致的信息,而避免接触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的信息。

从心理上来说,这是为了避免一种不和谐的心理,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受众接受在观点方面与自己已有态度一致的信息,这会使他们产生一种共鸣感。

选择性注意是指受众接触信息后,会倾向于注意那些与自己态度、信仰一致的信息,而另一部分不一致的信息则会被过滤掉。

选择性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经过“注意”,信息初步到达受众,受众基于自己的假设、动机、情绪等特征理解该信息,并将理解后的信息储存进记忆。

而这些因素是综合起作用的,有偶然性和即时性。

比如,受众情绪稳定和不稳定时理解信息的方式显然是不同的,当受众对该信息所蕴含的观点有预设和无预设时,其理解的方式也是不一样。

而这一切都取决于受众接触信息那一刹那的状态。

选择性记忆涉及到传播的长期效果。

研究表明,受众对那些和他们原有态度和信仰一致的信息较容易记得。

这就可能有这样一个结果:当受众出于学习的需要不得不接触正反两方面信息时,那些与他们原有态度一致的信息会较长时问保留在他们的记忆中。

而真到了这一步,传播的效果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由此可见,受众也有自己的信息过滤机制,真正能进入受众头脑并长时间停留的信息必须经过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这四层防护罩。

而这个过程的前提就是:与受众的特点、习惯、态度相符合,尤其要考虑到受众的需要。

其实,受众的媒体接触行为的心理过程是极其复杂的,除了上述的选择性心理,受众还有逆反心理、从众心理等,他们都会在受众的媒体接触行为中表现出来。

3.受众需求、动机的差异媒介要真正做到与受众的契合,了解受众的需求是相当关键的。

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需求,而当这些需求与媒介相接时,他们就会以自己的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是由媒介的特点决定的。

媒介是现实的窗口,同时也是对“拟态环境”的重组。

受众通过媒介发现现实和体验虚幻,获取知识和寻求娱乐,媒介可以满足受众截然不同的需要。

“使用和满足理论”基于对受众需求、动机的研究,提出了受众需求的结构模式,把受众理解成了一个积极的解读者,从而第一次改变了受众被动、消极的形象。

一般来说,受众接触媒介是出于这几种需要:(1)获取知识。

媒介是通往世界的窗口,受众依赖媒介获取这个社会急速流动的信息。

(2)宣泄压力。

如果获取知识是一种基于现实的需要,那么受众还有另一种需要:放松心情,解除在现实社会中的压力。

快速的工作节奏给很多人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于是媒介成了寻求轻松的重要渠道,人们通过观看电视剧沉浸于情节,观看综艺节目开怀大笑等方式来缓解现实的压力。

(3)获得社会认同。

通过媒介,受众的自信可以得到一种放大,因为那是一种“公众的场合”,无论是通过广播参与问答节目,还是通过电视参与竞赛节目,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这种需求。

受众接触媒介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但一般都源于一些现实的心理需要。

同时,受众在基于这些需求选择媒介内容时,更多不是依赖于精心的理性的组织,而是出于一种惯性的考虑,随心而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