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民间文学的概念和特性

合集下载

第一章 民间文学概述 第一节 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

第一章 民间文学概述 第一节 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

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限
共同之处:形式上通俗易懂 不同之处: 一是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 体创作,通俗文学则是个体的创作。 二是创作和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是口头 创作和流传,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创作和流传。 三是内容与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反映了 整个民族或某一个群体的思想、情趣;通俗文学 反映的内容出自个体的生活感受。
二、民间文学的范围
1、民间文学的主要内容
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史诗、歌谣、 长诗、谚语、谜语、俗语、歇后语、说唱、小 戏,等等。 2、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的界限
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 民间文学与取材于民间文学的个人作品
三、民间文学的形态
从不同的层次与侧面,民间文学可以分为 三种形态:
原生态民间文学 存活在民众口头和实际生活中的民间文学 再生态民间文学 经过整理和改编,转化为书面或视听文学 样式的民间文学 新生态民间文学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产生的融合了各种现代 传播手段的民间文学
取材于民间文学的个人创作
两种情况:
在忠实于原作的前提下,对民间文学素材进行出 土文物式的科学整理、发表,仍属于民间文学。 《诗经· 国风》、格林兄弟《儿童和家庭故事》 吸取民间文学素材,重新改编和再创作,就属于
作家文学。 屈原的《九歌》、郭沫若《凤凰涅槃》
资料1
民间文学是“人民灵魂的忠实、率直和自
第一章
民间文学概述
第一节 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
一、什么是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民众 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它既民众的 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又是他们关于 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也 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 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别,是与作 民间文学与现实生活血肉相联 家文学相并行的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 民间文学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是一种世界 民间文学创作和传播的主要载体是口语 性的文学现象

01民间文学绪论1

01民间文学绪论1

网站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chenyc/index.php 中国民俗网:/mainpage.htm 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民俗学界官方网站之一) / 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chinese/s16_sws/index.html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隶属于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俗学官方网站 之二): /
一、民间文学概念
民间文学是一种活的语言艺术,是人民 大众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 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产 、日常生活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 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 特色。
二、民间文学的范围
• (一)体裁 • 1.民间散文作品: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童话、 笑话) • 2.民间韵文作品:民歌、民谣、民间长诗、谚语、谜语、绕口令 • 3.民间说唱作品:包括民间曲艺和民间小戏。(曲艺又有评书、鼓书 、快板、相声、快书) • (二)创作者: • 1.原始社会:全体社会成员(口头文学); • 2.阶级社会:被统治阶级,主要是农民、手工业工人、近代产业工人 ,以及出生于社会中下层、活动中农村和城市的民间艺人; • 3.社会主义时期:人民大众。 • (三)民间: • 民间文学出现的空间,其创作、传播者的生活环境。
• 例:华北农谚 • 正月怕暖,二月怕冷,三月怕霜,四月怕风 • 春雨没牛蹄,夫妻两分离。
四、学习目的
• • • • • • • • (一)增强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二)吸取人民的思想和艺术营养 1.思想内容 2.吸取营养 (三)正确认识历史、研究科学的重要资料 1.政治意义 2.历史价值 3.其他学科如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可以从 中摄取资料
五、充分注意民间文学的特点、进行调查和采录工作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第一章、概述1、民间文学概念: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劳动生活,日常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作家文学:作家文本明确语言雅致思想感情高雅【民间文学:作家文本不明确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实朴素2、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口头文学全体社会成员具有全民性【阶级社会:统治阶级——文字——作家文学被统治阶级——无文字——民间文学【社会主义社会:民间文学进入新时期原始文学是后来作家书面文学和民间文学共同的源头。

3、民间文学的主要体裁: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史诗、民间叙事诗、谚语、谜语、民间小戏、民间说唱等。

种类繁多,内容复杂。

4、学习民间文学的目的:(1)增强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2)吸取人民的思想和艺术的营养以阶级斗争为主题的民间创作,是民间文学中富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精华部分。

民间文学善于运用简洁、灵活的形式,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创造鲜明、生动、具有巨大的概括性的形象和典型。

(民间文学语言的共同特点:朴素、简洁、形象)(质朴平易、形象生动、亲切感人)(3)发挥民间文学在各项科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民间文学和一般作家书面文学很不相同的一个特点:积累关于自然和生产的知识,总结关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经验,用它来达到各种实用的目的。

5、学习民间文学应采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1)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2)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3)充分注意民间文学的特点、进行调查和采录工作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和作家文学相区别的基本特征: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一、集体性1、民间文学集体性的含义:它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特殊的文学,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与愿望,集中了人民的智慧,总汇了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所承认和保存。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给口头创作带来了匿名的特点。

人民对自己的作品只有集体所有权。

2、民间文学集体性的体现:(1)创作主体具有集体性(2)创作过程具有集体性:人民群众在一定的场合进行你一言我一语的集体创作;集体分工方式,一人起草创作,众人一起加工具有自发性,比较粗糙、简单;民间艺人,源自人民群众当中,作品传播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影响。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1、口头文学和语言;2、表演艺术;3、民俗活动;4、传统手工艺5、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民间知识和文化空间民间文学属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间文学的定义、概念界定民间文学人民主要是劳动人民自己创作并在人民中广泛流传的口头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情感的自发流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它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二、民间文学的内容特点(立体性):1、民间文学作为综合性的传统艺术,在语言、音律以及必要的形体动作中完成传播,具有艺术美感上多元化的特点;2、民间文学广泛流传,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

它以其某种“弄文”的总构成特定题材的风貌,具有固定性、灵动性、开放性的特点;3、民间文学长久流传民间,多层次、多角度地包容了民间文学的种种内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民间百科全书的认知特点;4、民间文学是民间大众生活最本真的记录载体,其哲理并不回避粗鄙、猥亵,讲求保有原汁原味“立体性存真”;5、民间文学作为文化艺术研究对象,具有多维方向、多重意义的研究价值。

三、学习民间文学的目的和意义1、民间文学是一宗重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它可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年;2、民间文学有极其珍贵的价值;3、民间文学总是独特地伴随着历史,它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审美教育作用;4、在普及民间文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专门研究人才四、学习和研究民间文学的方法1、多角度、多层次研究法:(1)多角度研究(2)多层次研究:系统论研究法2、比较研究法:(1)类同研究(2)影响研究:着重研究全世界各民族文学的联系及影响,研究其影响的渠道、条件、种类、形式、异同等等。

(3)平行研究:主要是以问题为中心,它可以就一国或数国相同题材或相同的体裁或相同的技巧进行研究比较。

民间文学引论 笔记

民间文学引论 笔记

民间文学引论笔记一、民间文学的定义与特性民间文学,简而言之,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文学作品。

它既包括神话、传说、歌谣、故事、说唱等口头创作,也包括民间戏剧、曲艺等表演艺术。

民间文学具有以下特性:集体性: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的成果,往往不归属于某个具体的作者。

它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修改、补充,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口头性:民间文学主要依靠口头传承,与书面文学相对。

它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具有独特的口头表达风格。

变异性:由于传播过程中的人际差异、地域特色和文化背景的转换,民间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往往会发生变化,呈现出丰富的变体。

传承性:民间文学在传承中得以流传,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讲述或表演,得以保存和延续。

人民性:民间文学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民性。

二、民间文学的功能与价值民间文学在历史上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教育作用:许多民间故事传达了道德教诲和行为规范,如勤劳、诚实、勇敢等品质的赞扬和倡导。

娱乐作用:民间文学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娱乐素材,听故事、讲故事是人们消遣的重要方式。

文化认同与传承: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了民族的历史记忆、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有助于强化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历史记录与史源:许多民间文学作品记录了历史事件、人物和风俗,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

心理调适:民间故事反映了人们的愿望、恐惧和追求,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找到情感共鸣和心理安慰。

三、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民间文学需要采用多种方法:田野调查:深入到民间,实地采访讲述者或表演者,记录一手资料。

这是研究民间文学的基础工作。

比较研究:对比不同地区、民族或文化背景下的同一种民间文学作品,找出其异同点,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

历史考证:结合历史资料,对民间文学作品进行时代考证,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跨学科研究:利用语言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民间文学作品。

民间文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

民间文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

民间文学期末复习资料讲解民间文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间文学概述一、民间文学的概念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二、民间文学的性质民间文学既是一种文艺现象,又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

(一)民间文学是一种文艺现象。

1、民间文学是一种单纯朴素的文学样式2、民间文学是一种表演性的文学样式。

民间文学的表演性有两点本质性的含义:一是民间文学是一种活态的、立体性的文艺现象。

二是民间文学是与特定环境中的民众生活融合在一起的文艺现象,其意义往往并不限于作品本身所能展示的那些内容。

(二)民间文学又是一种民俗文化现象。

第一、从民间文学的实际产生和存活状态来看,民间文学口头创作与表演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从民间文学的学科归属来看,民间文学是民俗学的一部分。

三、民间文学的研究现状1.英国:开展民俗学研究最早的国家之一。

代表人物:泰勒、弗雷泽、马林诺夫斯基英国研究民间文学的主要方法,早期是将民间文学看作原始文化遗留物的进化论方法,后期是将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发生着作用的社会现象的功能方法。

2、芬兰是当代世界民间文学研究活动的中心。

国际民俗学家协会、国际民间叙事研究协会和北欧民俗协会的会址都在芬兰。

历史地理学派,也称为芬兰学派。

按照芬兰学派的方法编撰的主民民间文学工具书AT分类法和《民间文学母题索引》,成为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书。

3、德国:格林兄弟对民间故事采录出版以及对神话的研究;缪勒创立的太阳神话学派,本非提出的流传学派。

4、俄国:维谢洛夫斯基“历史诗学”学派,以“自生说”来解释故事主题的起源,以“外来说”来解释故事情节的起源,认为主题可以自生,情节可以借用。

1928年,普罗普出版《民间故事形态学》归纳出两个最基本的叙事因素:“功能”和“行动范围”5、日本:柳田国男研究“口承文艺”。

提出“重出立证法”,研究民间故事反复出现那些情节,分析其基本核心与变化的部分。

提出“方言周圈论”,认为距离文化发达城市越远,方言和民俗也就保存越多。

民间文学重点

民间文学重点

民间文学重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民间文学的定义与特征一.定义民间文学是人民口头的集体创作,是一种立体文学,实用文学,具有直接人民性,立体性,口头性,流传变异性,传统性和多功能性等特征性质:文艺属性(语言艺术),民俗文化(文化现象)二.★基本特征★(同上)+单纯朴素+表演性第二节★民间文学的功能与价值★1.实用价值2.艺术价值3.科学价值第三节民间文学的地位1.民间文学是文学的鼻祖2.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3.凡是文学体裁都出自于民间文学4.古今中外作家都受过民间文学的鼓励第四节民间文学的体裁范围1.散文类(传说,故事)2.韵文类(史诗,歌谣)3.韵散相间类(民间曲艺,民间小戏)第二章民间故事第一节民间故事的定义与分类(与神话,传说的异同)一.定义:广义,包括神话,传说,故事三种体裁狭义,除神话和传说之外的那些民间口头叙事作品,主要是民间幻想故事,写实故事,笑话和寓言等。

二.民间故事与神话共同点是:口头之作,带有表演性不同点是:1.没有神话那样的讲述庄严,与宗教祭典仪式等各种信仰的直接关系。

是世俗性和娱乐性的,讲述随时随地,具有较强的伦理色彩。

2.二者的功能不同民间故事是主要提供娱乐3.二者的描写手法不同民间故事使用一种世俗化的手法,贴近生活是民间故事区别与神话的主要特征。

三.民间故事与传说1.二者的内容性质不同传说有"传说核",民间故事是虚幻的2.二者的结构安排不同民间故事是顺序,传说根据时间不同3.二者讲述方式不同民间故事,有习惯性的,如“从前...有一个人...有一件事...”世俗的传说是有具体时间和地点四.分类1.幻想故事童话(特征)具有超自然的境界和浓郁的幻想色彩,故事中保留着古老的信仰观念与制度。

《七兄弟》,《叶限》2.生活故事巧女类型,呆女婿类型3.寓言故事比较简短4.笑话情节单纯,常用夸张手法,突出可笑之处第二节民间故事的传承一.家族传承二.社会传承第三节民间幻想,写实,笑话与寓言故事第四节★民间故事的艺术特点★1.背景模糊化2.人物典型化(类型化)3.情节程式化4.风格理想化5.语言白描化1.篇幅短小,主题鲜明;2.情节单纯,平中见奇;3.轻松愉快,寓庄于谐。

一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民间文学与传统文化

一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民间文学与传统文化

一年级语文下册重点预习民间文学与传统文化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年级语文下册的重点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民间文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意识。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重点介绍一些与民间文学和传统文化相关的重要知识点,帮助一年级的学生们进行预习。

一、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指以口头传播为主要方式,源于民间生活、反映了人民群众生活和情感体验的文学作品。

它包括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谚语、民间歌谣等多种形式。

民间文学丰富多样,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域特点。

二、民间故事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精彩的情节和生动的形象,讲述了一些有趣的故事,既能带给人们乐趣,又能传递道德和智慧。

例如《小鱼跳龙门》、《聪明的猴子》等,这些故事往往有明确的寓意和教育意义,能够给学生们提供思考和启迪。

三、民间传说民间传说是人们对于自然界和人生的种种未知现象的解释和想象,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例如《大禹治水》,它讲述了大禹治理洪水的英勇事迹,也启发了人们勇于担当和奉献的精神。

四、民间谚语民间谚语是民间文学中流传广泛的一种文体,它是人们长期以来实践经验的总结,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道理。

例如“熟能生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这些谚语能够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明白做事情需要用心和坚持。

五、民间歌谣民间歌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它既记录了人们的生活和思考,又是人们娱乐和放松的手段。

例如《悯农》、《葫芦兄弟》等,这些歌谣既能展示农民的辛勤劳作,又能给人们带来轻快的节奏和欢乐的氛围。

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支柱,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学生们可以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骄傲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七、如何学习民间文学与传统文化1. 多读优秀的民间故事,并尝试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和理解故事的寓意。

第1讲 几个基本概念

第1讲 几个基本概念

中国民间文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第1讲几个基本概念一、民间文学的概念•民间文学是民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民间文学再现人民群众的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是人民群众生活的组成部分。

民间文学之词源•民间文学是个现代学科,它来自1846年英国人William Thoms创造的Folklore这个单词。

(源自德语volkskunde)•F olk是“民众”的意思,lore是“知识”、“口头传说”的意思。

Folklore 有时译作民众知识、民俗,有时译作民俗学,有时译作民间文学。

民俗与民间文学界限不清,民间文学是各国民俗学者主要的研究对象。

在前苏联,Folklore被当作民间文学,把习惯、信仰、工艺等民俗排除在外。

日本把Folklore作为研究各种“民间传承”,即民俗。

•我国的民俗学、民间文学长期纠结难分。

鉴于Folklore既指民俗、民间文学,又指民俗学,易于混淆,国际学术界又以Folklor istics来专指民俗学,以Folklore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民俗、民间文学)。

所以,民间文学对应的英语单词就是Folklore。

1.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文学⏹文学现象包括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两大部分。

作家文学指文人书面创作、书本流传的作品。

民间文学指民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作品。

在文字产生以前,口头文学是文学存在的唯一形式。

在文字发明以,它也是文学存在重要的形式。

•原始社会的巫觋(或祭司),历代的民间故事家、歌手、说书艺人,在民间文学的创作和流传过程中起很大作用。

2.民间文学是一种生活文化◆民间文学不单纯是一种文学现象,还是一种民众传承的生活文化,也是一种民俗现象,其中包含很多生活知识和智慧。

神话,被称作原始人的百科全书,是原始先民认识世界的全部智慧的结晶。

民间谚语中包含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

如华北种小麦农谚:“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浙江种小麦:“寒露早,立冬迟,霜降前后正当时。

”民间传说、故事中,经常包含社会伦理,有教化作用;寓言里常包含深刻的生活哲理。

第一章 民间文学的范围和特性

第一章  民间文学的范围和特性

36
37
陕西三原《看见她》 “你骑驴儿,我骑马,看谁先到丈人家,吃 一袋烟儿就走价。大嫂子留,二嫂子拉,拉 拉扯扯到她家,隔着竹帘望见她,白白手儿 长指甲,樱桃小口糯米牙。回去说与我妈妈, 卖田卖地要娶她。” 江苏淮阴《看见她》 “小红船,拉红土,一拉拉到青江埔。买茶 叶,送丈母,丈母没在家,掀开门帘看见她, 穿红的,小姨子,穿绿的,就是她。梳油头, 戴翠花,两个小脚丁嘎嘎,卖房子卖地要娶 她。”


⑴原生态民间文学:
指现在仍活在民众口头和实际生活中的传 统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正在逐渐衰 亡。


⑵再生态民间文学:
指经过整理和改编,转化为书面或视听文 学样式的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转变 形态之后,重新走向千家万户,比以前传 播更为广泛。
3
⑶新生态民间文学
指从当代社会生活中自然产生,反映人民某 些意愿和时代风尚的新的故事、歌谣、谚语 等。它们将不断涌现,恐怕永无枯竭之日。 但在当代社会生活文化中的影响较小,难以 引人注目。

47
②口头性便于民间文学的记忆和流传: ③口头性使民间文学具有最大的自由度: ④口头性还造就了民间文学的重复叙事特点, 这是其区别于书面叙事的最显著标志。

48
4、民间文学口头性的意义
①民间口头语言表现力的丰富和形象历来被 语言文学大师们所赏识。
②在民间作品采录时,一定要注意尽量保持 口头创作的原貌。

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传承性。
43
(一)口头性



1.含义: 即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而不像 作家文学那样是书面创作、书面流传,它是 民间文学特征中的核心问题。 2.口头性的形成原因 ①历史因素 主要有三大阶段: (1)史前时期(文字产生以前)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1、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人民口头的集体创作,是一种立体文学、实用文学,具有直接人民性、立体性、口头性、流传变异性、传统性和多功能性和等特征。

2.民间文学的特征民间文学内容的特征直接人民性;民间文学的口头性;民间文学的流传性;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民间文学的淳朴性;民间文学的总体特征立体性;民族性。

3.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区别于联系分为两方面: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举例《水浒传》;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再加工创造,举例。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民间文学与专业作家的文学在内容与形式方面有很大歧异。

但这两种文学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

从来源说,它们的共同根源是原始文学。

在没有阶级的社会里,文学的一些种类——神话、歌谣、传说大抵已经产生,这是氏族和部落大众共有的文学。

阶级社会形成后,替上层阶级服务的文艺专职人员以及史官、诗人和宗教执行者产生了,文学日益书面化。

与原始文学的传统距离远了。

但是,广大的下层人民因为被剥夺了文字的使用权,基本上仍沿用着原始文学的传统,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前进加以变化。

这两种本来同一发源的文学的性质和面貌,在长期的阶级社会里呈现出极大的不同,形成对抗或对立的状态。

另一方面,这两种文学又互相影响。

不但有不少民间文学作品被记录下来成为书面文学;而且,不少书面文学的诗歌、故事、传奇、小说等体裁,往往也是由民间文学发展而成的。

至于书面文学取材民间文学或用它作“词藻”的,就更多了。

同时作家的书面文学,在思想、想象和语词等方面也多少对民间文学起过一定的影响。

到了现代,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思想等的剧变,两种文学互相影响的地方就更加增多。

4.AT分类法含义AT分类法:1910年芬兰学者阿尔奈对北欧故事中相同情节的异文进行清理,出版了《故事类型索引》一书,随后汤普森又对此索引进行了修订和扩展,国际学术界对这个版本简称为‚AT分类法‛,特点是以情节作为分类依据,将同一民间故事类型中不同文本的结构加以抽象,分门别类编上序号。

文学常识《民间文学小常识》

文学常识《民间文学小常识》

《民间文学小常识》1、民间文学的概念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

它的主要体裁包括散文体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寓言和笑话,韵文体的民间歌谣、叙事诗、史诗和谚语,韵散体结合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等。

民间文学一般是以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熟悉事物为题材,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认识、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以及对于各种客观事物的评价为主题,以劳动人民的自身形象为主要描写对象,具有反映社会生活广泛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2、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作家文学相比较,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面有他自己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通常便称作民间文学的特征,而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最基本的特征。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不同,是一种集体创作、集体流传的特殊的文学,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愿望,集中了群众的智慧,融会了人民的艺术才能,并为人民集体所承认和保存,这就构成了它的集体性特征;民间文学同时是以口头语言为工具进行创作和传播的,它是存在人民口耳之间的活动着的文学,又被称作人民口头创作或口传文学,因而口头性也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民间文学作品由于采用集体的、口头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便直接决定了它本身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然而然变动的特点是和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区别的重要标志,这就是它的变异性特征;民间文学作品固然有不断变化的特征,但同时又存在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如故事的主干、创作的手法和格式等,世时代代传承下来,使民间文学延绵不断,这就是它的传承性特征。

民间文学诸特征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其中,集体性和口头性特征,对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起着主导和支配的作用;变异性和传承性特征是从集体性、口头性作用于民间文学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它们反过来又印证了集体性、口头性的重要意义。

这四个特征联系起来就成为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在创作、传播方面的区别,同时也成为辨别民间文学的重要标志。

01-民间文学及其特性

01-民间文学及其特性
中国民间文学概要 2012年上学期 23
其三,和群众文艺的区别:
也有人认为民间文学就是群众文艺。即不管 是什么人创作的,只要形式是普及的、大众 的就是民间文学。如四川的莲花落、金钱板、 方言、谐剧、相声以及章回小说、打油诗等。
中国民间文学概要
2012年上学期
24
钟敬文《新时期文学理论的里程碑》:
中国民间文学概要 2012年上学期 10
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变异性,也叫做“变易性”、“变动性”, 它是由集体性、口头性派生出来,不同于 作家创作的书面文学的又一显著特征。 “母题”:贯串于一类作品中的共同因 素(主题、人物或情节) “原型”:它们的最原始的形态 “异文”:形态大同小异的不同作品
文学通常有三条干流:上层文学、俗文学和 农民文学。第一条属于精英文学或作家文学, 第二条属于市民文学,第三条属于农民文学。
钟敬文教授认为:中国文化是由上层精英 文化、中层市民文化和下层民间文化三大 干流构成的整体。 钟敬文第一次提出中国文化“三大干流” 的概念,他被称为“中国民俗学之父”。
中国民间文学概要
2012年上学期
16
南阳《பைடு நூலகம்见他》:
小儿童,放白马,一放,放到丈人家。丈 人没在屋,舅官出来拢住马。大马栓到梧 桐树,小马栓到栀子花。剩下鞭子没处挂, 挂到小姐绣楼下。
中国民间文学概要
2012年上学期
17
变异性具有两重性:
优点一面,可以不断吸收群众的艺术智慧, 使作品逐渐臻于完美;适应时间与空间的 变化,长久地活在人们的口头上,获得巨 大生命力。 缺点一面,由于遗忘和误传,流传到后世 变得残缺不全。
中国民间文学概要
2012年上学期
14

民间文学复习重点知识整理完整内容

民间文学复习重点知识整理完整内容

民间文学复习重点知识整理完整内容民间文学复习资料第一节民间文学的概念1、“民间文学”概念: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一种语言艺术。

它运用口语的形式传述故事,展示生活,塑造形象,抒发情感。

它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他们认识社会、寄托理想、表达情感意愿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2、民间文学的对象与范围:研究对象:民间创作并流传的各种口头文学作品及活动。

范围:范围广泛,如神话、传说、歌谣、史诗、谚语、民间说唱和民间戏曲等。

3、民间的学科属性:从借助艺术形象来把握生活的特点来看,民间文学是一种广泛存在着的文艺现象,它属于文艺学的一个分支。

4、民俗学与民间文学: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传承文化的人文学科,民间文学也是民间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因此民间文学的研究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现代的民俗资料,可以被运用去解决或推断古代的民间文学(如古歌谣、传说、神话等)的某些问题。

例如《诗经?国风》里的民歌中的叠章复句。

其次,民俗学资料可以论证现代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民间文学”(Folk Literature)这个学术名称是从国际术语Folk-lore发展来的,原文是“民众的智慧、民众的知识”;十九世纪70年代,这个术语被确定为“民俗学”的含义(即“关于民众智慧的科学”的意思)。

广义的民俗学——凡是民间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属于民俗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狭义概念,即专指民间文学创作。

“五四”时期,中国学者将其解释成“民俗学”。

同时又具体地译为“民间文学”,即专指“民俗学”当中口头艺术部分。

民俗学与民间文艺学——Folk-lore;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研究;我们对一门学科下定义是比较容易的,需要给这门学科研究的对象下定义就比较困难。

民间文学有两层涵义:民间文艺学是研究民间文学的起源、流传及社会功能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部分,是和作家文学并行的一种文学。

民间文学是文学的流头,在原始社会时期是惟一的文学。

民间文学概要第一章民间文学的范围和特性1...

民间文学概要第一章民间文学的范围和特性1...

民间文学概要第一章民间文学的范围和特性1...民间文学概要第一章民间文学的范围和特性1、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什么?答: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文学形式起源于他之中,历代文学高潮与之有渊源关系;古今中外伟大作家受过民间文学的哺育,这是一条雅俗结合律,外国作家也是如此。

2、民间文学按体裁分为三大类:(1)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生活故事、寓言、童话(幻想故事)、笑话散文等。

(2)民间诗歌:民歌、民谣、谚语、民间长诗(史诗、故事诗和抒情长诗)、绕口令、谜语等韵文作品。

(3)民间曲艺和戏曲:评书、弹词、快板、快书、相声等。

3、民间文学在内容方面的特性:直接表现了人民性和进步性:首先,与反动文学有根本区别;其次,题材直接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

4、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式上的特点:口头性,流传变异性,传统性,集体性。

人民自己创作的民歌称为第一性的民歌,把作家创作而流传民间的民歌称为第二性的民歌。

第二性的民歌在口头流传并发生变化,群众对他进行了改造,就成了人民集体的创作,所以流传性也是集体性的重要标志。

5、民间文学的定义: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部份,是和作家文学并行的一种文学,即人民大众的集体口头创作。

用自己最熟悉的传统民间形式创作和流传的文学作品,具有直接的人民性、口头性、流传变异性、传统性、集体性、立体性等特征。

6、划分民间文学的标志:一、必须是劳动人民自己的文学创作,具有直接的人民性。

二、必须是用人民自己最熟悉的传统民间形式创作和流传的文学作品。

7、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主要特点是立体性。

一是民间文学作品在民间口头流传时,产生种种异文。

二是民间文学作为一种口传的文学,是与表演性相联系的。

三是民间文学与人民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它往往是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

四是民间文学有多功能性、实用性。

五是民间文学有多种科学价值,必须进行多角度的研究,从社会科学乃至某些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对它进行研究。

第二章民间文学三大社会价值8、民间文学的社会价值:实用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

民间文学——精选推荐

民间文学——精选推荐

第一讲什么是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既指一个特定的学科及民间文艺学,也指这个学科研究的对象。

学科界定研究民间文学的起源、流传的一般规律及社会功能的科学。

学科对象的界定一个20年前的权威性定义:“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情感,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概论》一个新近出版教材上的界定:“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人民的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流露;又是他们关于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

”——刘守华、陈建宪主编《民间文学教程》两个定义的共同点:纯文学化的界定角度一、“民间文学”的提出1、“民间文学”概念的输入Folk-lore:汤姆斯(William Thorns). 1846 (Folkloristics)格林兄弟与德国民间故事广义与狭义的区分附:英国文化进化学派的文化遗留物说英国学者的精神文化说美国和前苏联的民间文学说传统文化说博尔尼《民俗学手册》中对民俗范围的理解“引起民俗学家注意的,不是耕犁的形状,而是耕田者推犁入土时举行的仪式;不是渔网和渔叉的构造,而是渔夫入海时所遵守的禁忌;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筑术,而是施工时的祭祀以及建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活。

”——英国民俗学会1914年出版最早使用“民间文学”概念的中国学者是梅光迪,1916年3月19日,他致信胡适:来书论宋元文学,甚启聋聩。

文学革命自当从“民间文学”(folklore, popular poetry, spoken language, etc.)入手,此无待言。

惟非经一番大战争不可。

骤言俚俗文学,必为旧派文家所讪笑攻击。

但我辈正欢迎其讪笑攻击耳。

-------《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顾颉刚、容肇祖、黄石、江绍原、杨成志、林惠祥、常惠、钟敬文……“我国早期致力于民俗学的学者,他们原来所从事的专业,基本上是各不相同的。

01-民间文学及其特性

01-民间文学及其特性

中国民间文学概要
2012年上学期
28
主张二:民间文学是文学的一个分支 从汉语言文学专业角 度学习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课程在汉语 言文学专业开设,是 作为文学课来讲的
中国民间文学概要
2012年上学期
29
关键词:
主体 口头性 传统性 变异性
中国民间文学概要
2012年上学期
30
中国民间文学概要
2012年上学期
8
“叫我唱歌我就唱,叫我写字不在行。”
民间文学的口头性是怎样产生的呢? 1、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最古老的文学 就是伴随口语,而不是伴随文字产生的。
2、口头文学具有很大优越性,被称为“永不 凝冻的优质载体”。 一是不受文化程度限制 二是灵活性
中国民间文学概要 2012年上学期 9
解放后,在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后, 个别高校中文系内,先后开讲了被认为是 人民性很强的《人民口头创作》或《民间 文学》课。
中国民间文学概要
2012年上学期
27
不同视野里的民间文学 从民俗学角度学习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的学科性质则属于民俗学。
法学大类: 社会学(一级学科)→民俗学(二级学科) →民间文艺学(三级学科)
中国民间文学概要
2012年上学期
16
南阳《看见他》:
小儿童,放白马,一放,放到丈人家。丈 人没在屋,舅官出来拢住马。大马栓到梧 桐树,小马栓到栀子花。剩下鞭子没处挂, 挂到小姐绣楼下。
中国民间文学概要
2012年上学期
17
变异性具有两重性:
优点一面,可以不断吸收群众的艺术智慧, 使作品逐渐臻于完美;适应时间与空间的 变化,长久地活在人们的口头上,获得巨 大生命力。 缺点一面,由于遗忘和误传,流传到后世 变得残缺不全。

民间文学概论讲义

民间文学概论讲义

民间文学概论讲义民间文学概论授课大纲第一讲导论一.民间文学的定义二.民间文学的创作主体三.民间文学的范围四.民间文学的性质第二讲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一.民间文学的口头性特征二.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三.民间文学的发扬性特征四.民间文学的变异性特征第三讲民间文学的价值及其与作家文学的关系一.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与多重价值1.民间文学的社会功能2.民间文学的多重价值二.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1.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哺养2.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第四讲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写定――搜集、记录与整理一.田野作业的形式与规则二.田野作业中的全面收集三.田野作业中的钟爱记录四.田野作业资料的整理与科学编定第五讲神话一.神话界说道与起源二.神话分类三.神话的基本特征四.神话的价值及其研究第六讲民间传说一.民间传说概说二.民间传说的分类三.民间传说的特征四.民间传说的价值及其研究第七讲民间故事一.民间故事的界定与分类二.民间故事的特征与价值三.故事家与民间故事的发扬四.民间故事的研究问题与故事学研究方法第八谈民间歌谣一.民间歌谣的概说二.民间歌谣的分类三.民间歌谣的艺术特征与功能四.歌俗、歌节与歌手第九讲民间叙事诗一.民间叙事诗的概念二.民间叙事诗的分类三.民间叙事诗的特征四.民间叙事诗的研究第十讲史诗一.史诗的定义与意义二.史诗的分类三.史诗艺人与史诗发扬第十一讲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一.谚语二.谜语三.歇后语第十二讲民间说唱一.民间饶舌概说二.评书与昆曲三.慢书与快板四.相声第十三讲民间小戏一.民间小戏的概念、类型与源流二.民间小戏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三.民间道具戏第十四讲民间文学研究一.国际性的学术研究领域二.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学术流派及其方法三.民间文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一参考文献1.《民间文学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2.《民间文学作品选》(上、下),高等学校民间文学教材编写组,上海文艺出版发行,1980。

民间文学(课件)

民间文学(课件)

民间文学课件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一、民间文学的性质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

它既是该民族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也是该民族集体持有和享用的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生活文化。

二、民间文学的范围(一)范围:一个民族集体创造和传承的口头文学,主要体裁有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谚语、民间谜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

(二)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关系:共同点:形式上的通俗易懂不同点:①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通俗文学则是个人的创作;②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主要以口语来创作和流传,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创作和流传;③内容与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集体的创作,反映了整个民族或某一个群体的思想或情趣,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它反映的内容出自个人的生活感受,创作的动机多与商业因素相关,故其思想和艺术水平也良莠不齐。

※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混淆的另一种情况,是将个人取材于民间文学的创作成果,简单地看做是民间文学。

个人对民间文学素材的处理,如果只是在忠实于原作的前提下,进行出土文物式的科学整理,然后在发表出来,仍属于民间文学。

如果是吸取民间文学素材,重新改编和再创作,那就属于作家文学了。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21世纪,中国民间文学事业进入一个新时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保护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口头文学和语言;②表演艺术;③民俗活动;④传统手工艺;⑤包括民间信仰在内的民间知识和文化空间。

第二章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一节集体性民间文学既属人民群众集体创作而产生,又在流传中不断为人民群众所补充完善。

一、集体性特征的三重含义:1.民间文学在社会成员的互动过程中产生。

2.表演者和观众并没有绝对的区分,而是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相互转化3.文本、语境、表演三层面构成完整的民间文学行为※民间文学在产生后被全体社会成员所共同拥有。

民间文学概论笔记

民间文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一民间文学的性质1、民间文学属于文学的一个类别,与作家文学,通俗文学相并行的独特语言艺术.2、文学分为:作家文学通俗文学民间文学3、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民间文学是原始社会的唯一文学。

5、民间文学从创作主体来说,主要是占人口大多数的下层人民的作品6、民间文学作品: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7、拉法格“民间文学是人民的灵魂忠实、率直和自发的表现形式,是人民的知心朋友,人民向他倾吐悲欢苦乐的情怀,也是人民的科学、宗教和天文知识的备忘录.”8、民间文学创作和传播的主要载体是口语9、西方国家称为Folklore 苏联称为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日本称为口承文艺10、定义: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

二民间文学的范围1、民族集体创造的和传承的口头文学,主要体裁有:神话、民间史诗、传说、民间故事、歌谣、长诗、谚语、谜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说唱、小戏。

2、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共同性:形式上通俗易懂差异性:A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通俗文学是个人创作B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是以口语来创作,通俗文学是以书面创作和流传C内容和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反映了整个民族或某一群体的思想和情趣,通俗文学反映的内容出自个人的生活感受。

第二节中国民间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一中国民间文学的起源1、民间文学源于原始社会的口头文学活动2、民间文学类型:A原生态 B 再生态 C 新生态3、原始形态民间文学:A建立在劳动基础上,渗透在生活各方面的歌谣活动B宗教活动仪式伴随的神圣叙事,称为神话C休闲消遣故事和传说二、中国民间文学丰富遗产1、民歌是诗歌创作的奶娘,民间故事则是叙事文学的源头2、甲金文字以及《易经》卜辞里,有很好的歌谣。

2500年前的中国诗歌总集《诗经》3、公元2世纪三国时代,第一本古代笑话专集《笑林》4、唐宋用于讲故事的底本叫“话本"对长篇小说的形成决定性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 1、集体性 • 由一个特定的群体集体创作、为一个特 定的群体所共有、通过集体的方式流传、 反映集体的愿望、观念、集中集体的智 慧。
三、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 2、口头性 • 口头性突出表现为民间文学以地方方言为 载体的特征。 • 口头性使得重复叙事成为民间文学区别于 书面文学的标识之一。
三、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 4、传承性 • 演说模式的相对固定 • 变并非随意的改变,再创作不能超越 传统模式
一、民间文学的性质、范围
• 2、什么是民间文学? • 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 传的一种语言艺术,主要反映广大民众 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同时也是人民大众 关于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 的总结,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 的表现形式。
二、民间文学的分类
• • • • • • • 1、民间故事类 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寓言、童话、笑话 2、民间诗歌类 民歌、民谣、谚语、民间长诗、绕口令、谜语 3、民间曲艺、戏曲类 曲艺类:相声、评书、鼓词、弹词、快板等 地方小戏:花鼓戏、黄梅戏、二人转等
第一讲:民间文学的概念和特性
一、民间文学的性质、概念
• 1、什么是民间? • 民间是一种文化形态,它在国家权利控制相对 薄弱的领域产生。保存了相对活泼的形式,能 够比较真实地表达出民间社会生活的面貌和下 层人民的情绪状态。 • 自由自在是它最基本的审美风格。 • 民主性的精华和封建性的糟粕交杂在一起,构 成了独特的藏污纳垢的形态。
三、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 3、变异性 • 口口相传是作品在流传时出现各种各样的小异。 • 民间文学没有创作权的概念,演说者可以因时、 因地、因人对所记忆的作品进行词汇、语言甚至 内容的改动。 • 不同地域的生活习惯、环境、风土人情也是造成 民间文学创作必然变化的根源之一。 • 时代的演变使口头作品增添或改换了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