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互见法艺术论
互见法在史记中的运用

互见法在史记中的运用互见法(对照法)是指通过对比两个或多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以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从而进一步认识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
在《史记》中,互见法被司马迁广泛运用于叙述历史事件、描写人物形象以及阐述思想观点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展开,探讨互见法在《史记》中的运用。
首先,在史记的历史叙述中,互见法常常被用来连接前后事物、体现历史变迁。
比如,司马迁在《陈涉世家》中通过对比陈胜与之后的王莽,揭示了历史事物的变迁和替代。
司马迁在陈涉世家中写道:“陈胜犹京牛,王莽国马,其驱不能久也。
”这里司马迁通过将陈胜比作一头健壮而固执的牛,将王莽比作一匹马,来暗示陈胜失败的原因,即他的力量虽然强大,却缺乏驾驭之道。
从而提醒读者关注历史事件的变迁,以及因为主体力量不足而导致历史替代的普遍性。
其次,互见法在叙述人物形象时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史记》中,人物常常通过与其他人物的对比来塑造形象和揭示性格特点。
例如,在《刘邦世家》中,司马迁通过互见法对比了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及治国策略。
他写道:“刘邦驻军下邳,日损精骑,而犒可以加粟,食其马。
”在这里,司马迁通过对比刘邦和项羽的对待马匹的态度,暗示刘邦谦虚节俭,愿意为士兵着想,而项羽则奢侈懈怠,不能恰当应对局势,从而突出刘邦的优秀特点。
这种通过互见法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法,在《史记》中被广泛运用。
此外,互见法在叙述思想观点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史记》中,司马迁常常通过对比不同历史人物的思想观点和行为,来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和观点。
例如,司马迁在《封禅书》中对比了孔子和鲁隐公的思想观点。
他写道:“周道衰微,圣哲陨坠,卒腾极左,至于布衣之居也。
予耻以自人,岂不遗夫子?系统我数十年之志,至卑……予有所能为焉。
”这里司马迁通过对比孔子和鲁隐公的行为,突出了自己信奉儒家思想,并强调了自己对现实困境的深度反思和对儒家复兴的追求。
从而对读者传达了自己的价值观和观点。
总之,互见法在《史记》中是司马迁叙事的一种常用手法,它通过对比不同事物的相似和差异,展示了历史的发展和变迁,描绘了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以及阐发了思想观点和价值观。
史记中的互见法举例

史记中的互见法举例史记中的《互见法》是中国古代司法制度中最重要的一种,经历数个世纪的发展,其基本原理被广泛运用,成为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精华所在。
《史记》中介绍了“互见法”的构成及其系统内容,提出了以“王者之权”与“百姓之职”为基础的执行原则。
在这种司法制度下,将“百姓之职”的范围订定为“王者之权”,既保证了“王者之权”的权威,又使其受到“百姓之职”的监督,进而建立起一种有效的检察制度。
《史记》中的“互见法”,是一种由百姓自我监管的制度,将王者之权与百姓之职有效结合,赋予每个百姓职责监督,维护社会秩序,促成社会和谐。
“互见法”最基本的原则是百姓自我监管,将“百姓之职”的范围订定为“王者之权”的范围,在这种制度下,百姓之间的职责清晰,并且受到王者之权的监督,使得制度更加完善。
“互见法”实施后,检察制度变得更加完善,各项司法制度从实质性上改善,造福百姓,从而解决了历史上许多民众维权混乱的现象,使受害者得到公平的司法保护。
“互见法”在司法制度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以“百法之物”、“百姓之职”为基础,构建了一种免于作恶受罚的有效制度,使得司法制度的维护更加完善。
通过“互见法”的实施,使得古代司法制度得以完善,受害者和伤害者都能够得到公平的司法保护,有效的实施“互见法”,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使得社会不再因维权混乱而受累。
从历史上看,“互见法”为当时司法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重要参考,并且在古代司法制度中仍然保持着重要作用,被广泛运用,受到了历史上许多学者的赞誉。
以上就是关于“史记中的“互见法”的概述,从具体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总之,从古至今,“互见法”都受到了历史上许多学者的赞誉,它为司法制度建立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并且广泛应用,受到了后世的敬佩。
《史记》人物刻画艺术

《史记》人物刻画艺术一、《史记》人物形象的特征:从司马迁开始,采取以写人物为中心即用记录人物一生事迹的办法来反映历史,这样就更能充分、更集中地刻画人物性格,并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命运。
这就使《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具有浓重的文学特征。
1、历史人物形象化:《史记》写人物不是一般地、概括地叙述,而是通过对人物生活经历的具体描绘,即通过人物的言行,通过人物活动场面的具体描写,来再现历史人物的生动面貌,这种对历史人物具体、形象地描写,增强了其文学色彩。
《鸿门宴》通过紧张、复杂的情节描写,揭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
先看项羽,当曹无伤派人将刘邦“欲王关中”的野心告诉给项羽时,项羽大怒,准备“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可是在鸿门宴上,刘邦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席温顺言语对项羽讲过之后,他不但不杀刘邦,而且竟然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天真、幼稚、轻信,缺乏最起码的政治斗争的意识,是个莽撞汉。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张良将刘邦的卫士樊哙叫进来,进来后“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这种剑拔弩张的情势,项羽丝毫没有看出来,反而称赞樊哙是个壮士,并赐给酒食。
樊哙又将一番巧言动听的话说给项羽,项羽则“未有以应”。
曰“坐”。
可以看出在刘邦、樊哙的巧言愚弄下,竟然感到惭愧和内疚的情态。
再看刘邦,当得知项羽要来攻打时,虚心听取了张良的建议,想利用项伯度过难关。
刘邦问张良何以与项伯有故,了解关系的深浅,考虑是否靠得住。
接着又问项伯的年纪,想出一套逢迎项伯的办法。
精细老练、会拉拢人、会利用人,表现出刘邦机智权变的性格。
刘邦鸿门宴脱险后,立即诛杀了内部的叛徒曹无伤;可是,项羽对项伯的通风报信、吃里爬外的做法不闻不问,表明两个人政治警觉的差异。
通过这个戏剧性的情节,成功地展示了项羽和刘邦两个历史人物的个性:一个豪爽、无谋和轻敌;一个机智、老练和精细。
2、人物形象个性化:作者根据他对某一历史人物的主要思想、主要贡献的认识而对历史材料进行精心地取舍,把能够表现人物主要特征的事件加以详细地记述和描写,把不能表现主要特征的事件加以摒弃或简单带过,这样就使得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突出出来,而且一般都能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论《史记》的互见法

论《史记》的互见法互见法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述史方法和表现手法,是纪传体史书所特有的。
这种方法是把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一件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散写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相互补充。
简言之,本传不载或略载该传主的某事件,而详见于其他传记,这就是互见法。
互见法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的一种方法,也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的一种方法。
互见法的两种表述:1.书明互见在行文中司马迁作了提示:事见某某篇,语在某某篇中。
由于作者做了明白交代,一目了然。
如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用了一千多字的篇幅极力渲染了鸿门宴场面,而在《留侯世家》中则一笔带过:“及见项羽后解,语在项羽事中。
”2.未书明互见《史记》中的互见法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交代的。
在《项羽本纪》中,太史公热情歌颂了项羽在灭秦斗争中所建立的伟大功绩,虽也写了他的缺点,但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在其他篇中予以补叙。
未书明互见者尤其要引起注意,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能仅限于本传提供的材料,还要联系其他篇章所提供的资料,否则,得到的结论就不够准确。
司马迁采用互见法,既是组织材料的需要,也是塑造形象的需要。
可以说,互见法是《史记》选择、安排材料的一种方法,也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的一种方法。
历史纷繁复杂,牵涉的面广,牵连的人物多,采用互见法组织材料,将事情系于一人,而在有关人物的传记里略说,是用极简的笔墨写出复杂的历史事件,这是一种十分经济的笔法。
《史记》一篇有一篇的立意。
为此司马迁便有意识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通过多篇传记完成对某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这种旁见侧出法,又称互见法。
《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带有神异色彩的发迹史,以及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对他的许多弱点则没有充分展示。
而在其他人的传记中,却使人看到刘邦形象的另外一些侧面。
《项羽本纪》通过范增之口道出刘邦的贪财好色,《萧相国世家》、《留侯列传》表现他猜忌功臣,《魏豹彭越列传》、《郦生陆贾列传》揭露他慢而侮人,詈骂诸侯臣如奴仆。
《史记》的写人艺术

《史记》的写人艺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对《史记》的中肯评价,它道出了《史记》这一鸿篇巨制文学和史学的双重价值。
其文学价值表现为:同其它文学名著一样,高度的思想性与高度的艺术性相一致——虽是写史却能引人渐入佳境、探奇揽胜、留恋往返、如沐春风。
而《史记》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结构的构造,语言的运用,人物的塑造等几个方面。
其中人物描写艺术最为突出,最能显示出《史记》不朽的艺术魅力,最为后人所称道。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此加以试述。
一、把握人物性格准确深入选择历史材料精心细致《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作者司马迁对历史人物性格特征的精确深入细致地把握住和对历史材料精心精细地挑选。
作者在深入研究充分占有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凭借自己犀利的目光,敏锐的思维,捕捉、挖掘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故书中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智勇双全、胸怀宽广”,廉颇“精忠报国、知错就改”,《项羽本记》中的项羽豪爽直率,才气过人,勇有余而谋不足,目光短浅,不善用人;《高祖本记》中的刘邦精明细致,能忍辱负重,知人善用,但阴险狡诈奸毒;《魏公子列传》中的信陵君仁而下士,不耻下交,谦恭有礼;《李将军列传》中的李广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制军简易。
作者司马迁在抓取挖掘出人物性格特征之后,并没就此理会,而是精心精细地挑选历史材料回去整体表现注重人物的几件大事,有的却用生活中的琐事小事。
属前者的如作者在《项羽本记》中分散笔墨,挑选了关中起兵,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等历史大事注重了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气质和气概;在《廉颇蔺相如本纪》有关廉颇蔺相如部分,作者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合”三件事,把蔺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脱而使颇,名重泰山。
其处智勇,可以并任谓之”的性格特征整体表现得独特注重,同时对廉颇知错就改的豪放气概和风骨胸怀也给与了称赞;《李将军本纪》中对李广一生所历七十余战,作者详细地旁述了其中的三次(李广为上郡太守,率为百骑追赶匈奴射雕者,突遇匈奴军设计脱逃的事;李广出来雁门箭匈奴,兵大败阵亡,飞身夺下骑著驰走之事;李广跟从大将军卫青出来定襄箭匈奴,以四千人遭匈奴右贤王四万骑著的围困,他和亲振强弓射箭匈奴副将,始终意气自如的事。
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

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
摘要:
一、《史记》的人物描写特点
1.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2.善于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3.运用互见法全面展示性格特征
4.通过外貌、神情描写使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
5.对话和富有个性的语言揭示人物性格
二、《史记》人物描写的艺术价值
1.突出人物主要特点
2.强化人物性格的对比和衬托
3.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
4.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
正文:
《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历史巨著,其作者司马迁凭借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精湛的文学技巧,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使得这部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本文将从《史记》的写人艺术入手,探讨其人物描写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首先,《史记》在描写人物时,具有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司马迁在写人时,往往会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
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种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通过这种安排,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全面,也能够让读者更加
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其次,司马迁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
他通过对人物外貌、神情、语言等方面的细腻描绘,使得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特别是经过作者选择提炼的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体现人物的风神和个性。
此外,司马迁在对话和富有个性的语言方面,也展现出了高超的描写技巧。
他通过对话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总之,《史记》的人物描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浅析《史记》中的“互见法”

会避讳原 则的基础上 , 又如 实地反 映了历史事 实、 历 史人物 的真 实性 , 坚守着“ 实录” 的本真。 【 关键词 】 述史方法百多年前由父子两代人 用生命 和热 血铸成的历史 巨著 , 以其完整 的体 系 、 宏大的规模 、 磅礴 的气
上, 注重演讲稿 的格 式 , 内容 的充实 度上 , 但 在变革后 , 我们 不仅要让学生会写演讲稿 , 更要让学 生明白为什么演讲稿要 这样 写 , 写 出来 的演讲 稿是怎样用来演讲 的 , 演讲 的标准是 怎样 的, 然后去尝试 , 去实践 。 从方法性知识 角度 看, 学生学会 了演讲稿 的写作方法和 演讲 的技巧和方法 ,并且学生 的鉴赏评价能力进一步提高 , 对 于演讲也 更为 了解 了, 这是在 做中学 , 在看 中学 , 在评 中 学。 从价值性知识 角度看 , 每一位学 生的演讲背后都蕴藏着 他 本身具有的世界观 、 人生观 、 价值 观 , 在每一次演讲 中 , 演 讲者 的思想都在不断地 和台下 的人进行激烈碰撞 , 有鼓掌认 可, 有矛盾争辩 , 而就在这一次又一次 的互动 中, 他们交换着 他们 的思想 , 一个世界和其他几十个人的世 界在不断 的交流 中进行共鸣 、 反思、 沉淀 , 不仅是演讲者 的世界 , 给所有用心 聆 听,积极互动的听者 的世界也必然带来或大或小的激荡 , 产生 或大或小的火花 , 一起 探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 【 参考文献 】 f 1 J 吴刚平. 华 东师 范大 学教授 . 当代教 学理论 与课 堂实
/ R. 斟 鹊 导
东边 日出西边 雨 道是 无 晴却有 晴
— —
浅 析 《史 记 》中 的 “互 见 法 "
文/ 熊艳 芬
【 摘
要】 互见 法是 《 史记》 中 精 彩 而又令人 惊叹的述 史
《史记》在塑造人物方面文学艺术手法的运用

《史记》在塑造人物方面文学艺术手法的运用作者:孟宪志来源:《未来英才》2017年第02期摘要:《史记》作为我国首部纪传体史学巨著,在塑造历史人物的艺术成就上不仅是史学史也是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司马迁注重细节刻画,在对比中突出传主的性格特征,同时运用复笔反复烘托,凸顯人物形象;司马迁还自觉的创新写人叙事模式,完整的展示历史人物的形象,使其丰满,感人。
关键词:《史记》;选材;艺术手法;互见法《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来叙述事情,从而开创了纪传体的先河。
司马迁以他高妙的写人艺术,克服了这种“以文运事”的困难,给我们再现了许多历史人物的各不相同的性格面貌,使其音容笑貌千载如生。
《史记》所塑造的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其对人物性格的刻画,确实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
一、突出的细节描写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对刘邦回乡时所唱“大风歌”的记述,饮酒到酣处,刘邦开始击筑并“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习之。
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一代枭雄刘邦的垂暮之年的伤怀与感慨,通过三句歌辞和几个动作表现出来,几年拼杀混战,刘邦这个毫不起眼的小吏,竟然能够在郡雄逐鹿中最终屹立,由此登上了权力的巅峰,惊喜之余又难免几多感慨,这个江山得之本属不易,自已百年之后子孙能否安然承袭,会不会像刚刚逝去的秦王朝一样?该细节的出现更能让我們深切的感知刘邦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他也有生死之嗟,儿女情长,关于他是刘媪梦蛟龙感生的神话不攻自破。
《史记》中的细节描写除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外,还隐有浓厚的微言大意。
二、运用对比,突出个性司马迁善于在对比中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
,《项羽本纪》中的项羽和刘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项羽粗暴坦率,声色毕露;刘邦深谋远虑,沉着老练。
刘邦手下的曹无伤向项羽告密:“沛公欲王关中”,项羽听了大怒,立即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刘邦听了项伯告密后,马上和项伯约为婚姻。
史记的艺术特色

1、《史记》的艺术特色:《史记》是一部史学名著,又是一部文学名著。
前面介绍先秦历史著作时,我们说这些历史著作中包涵着或多或少的文学因素、文学成分;而对于《史记》,这样说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史记》的写作,具有文学方面的动机,所以这一部史书本身,就兼有文学的性质。
司马迁本人,是有着浪漫的诗人气质的。
从《报任安书》和《史记》中,处处可以看到他富于同情心、感情强烈而容易冲动的性格特点。
他由李陵事件而遇祸,也是一场性格的悲剧。
因为无论从私交还是从官职来说,他都不负有为李陵辩护的义务。
西汉末的扬雄说:“子长多爱,爱奇也。
”(《法言》)也是看到了司马迁浪漫的诗人气质。
《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写作的目标,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这不仅意味着总结历史、记载史实,而且也意味着通过大量历史人物(其中有许多是作者同时代的人物)的活动,形象地反映和推究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类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困境。
这些也正是文学的根本目的。
只不过《史记》作为历史著作,在虚构方面受到较多的限制。
《史记》还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
《报任安书》中,把《周易》、《诗经》、《离骚》等等,归结为“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由此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
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符合于他所列举的古人著述的实情,但完全符合于《史记》的实情。
《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这就是我们千年之下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者也正是从这一点着眼的。
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史记》使用了大量的文学手段,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成就。
以下,我们从它的叙事艺术、人物形象塑造艺术和语言艺术三方面加以介绍。
应该说明,《史记》的核心部分——本纪、世家、列传,基本上由人物传记构成,它既有很强的故事性、戏剧性,又通过这些故事来塑造人物形象。
论《史记》的写人艺术

论《史记》的写人艺术
论《史记》的写人艺术:
第一,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史记》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
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第二,人物之间的对比衬托。
司马迁善于使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不同篇章人物之间的对比,也有正反对比。
《史记》的写人艺术是指《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迥然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
《史记》同类人物形象之间尚有如此明显的区别,不同类型人物形象之间更是形成巨大的反差,鲜明的对照,人物的个性在差异、区别中得到充分的显示。
同是以好士闻名的贵公子,信陵君和其他三公子在人格上高下之别,而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也各有各的风貌。
史记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互见法”艺术论

《史记》“互见法”艺术论“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所创造的一种叙事方法。
从艺术视角观照,司马迁在运用“互见法”的过程中,又创造性地使“互见”内容的双方或多方形成省略艺术、虛实艺术、详略艺术、互补艺术、存疑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坚持历史叙事“实录”性精神和确保历史事实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又使《史记》篇章简洁,结构艺术性强。
标签:司马迁;《史记》;“互见法”;艺术性“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创作我国历史巨著和文学名著《史记》时所创造的一种叙事方法。
虽然有人认为“互见法”叙事早在司马迁之前就已经产生。
但笔者认为,司马迁创作《史记》之前虽然也可能已经有了“互见法”叙事。
但那也只能是“互见”叙事法的滥殇,并不是真正的、典型的“互见”叙事之法。
司马迁才是有意识、大量地使用“互见”叙事法的第一人。
《史记》叙事使用的“互见法”种类之多、表现的艺术特点之多样。
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司马迁《史记》才真正使“互见”叙事法成型并体现出多种“互见”艺术特性。
从艺术视角观照,司马迁在运用“互见法”的过程中,又创造性地使“互见”内容的双方或多方形成省略艺术、虚实艺术、详略艺术、互补艺术、存疑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这是司马迁的创新,是《史记》历史叙事的创新。
一、省略艺术从写作技巧的艺术性进行考察,司马迁使用“互见”叙事法所表现出来的最明显的艺术形式就是省略艺术。
省略是文章写作常用的一种写作技法,省略艺术也是文章艺术性的常见表现形式,而司马迁《史记》中常见的一种省略艺术却别具一格,它是通过“互见”叙事方法进行省略,“互见”叙事法成为省略艺术的艺术表现形式,省略艺术通过“互见”叙事法得到充分的体现。
这种省略艺术,司马迁一般都在“互见”内容省略的一方以“事见某篇”、“语在某篇”的提示明确标示出来。
如《周本纪》中在叙述到周成王年少,管叔、蔡叔与武庚叛周作乱,周公奉成王命讨伐之并取得胜利一事时,司马迁以“其事在周公之篇”一语省略了关于这件事的叙述,明白指出人们如果要了解这件事的详细过程,请阅读《鲁周公世家》一文与之“互见”的内容。
论《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

论《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
论《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
文/魏娜
摘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对《史记》的中肯评价,它道出了《史记》
情节进行细致入微地描述,从而把信陵君“仁而下士”和侯生傲岸的性格鲜明突出地表现了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正面描写信陵君和侯生的言行、神情之外,还描写了其他人对这件
事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信陵君礼贤下士的性格。
三、通过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史记》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如,在《鸿门宴》中,作者写范增命项庄
舞剑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在支配别人时,故称:“若属”,等到他在项王面前发脾气:“吾属今为之虏也,”这时脱口而出,自己也不能置之不理,则称“吾属”。
写范增,则使用很爽直而坚决的口吻:“此道矣臣请人与之同命!”写到张良的口吻,则表现为缓和。
写刘邦对于自己的谋臣张良,也运用了笼络的手腕,在鸿门宴前称张良为“君”,“孰与君少长”?而在鸿门宴脱逃时,情势紧急,则对张良称“公”,“公为我献之”。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这些都可以看
---文章来源网络。
试论述《史记》的艺术特色 理论说明以及概述

试论述《史记》的艺术特色理论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史书,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
它由汉朝的司马迁撰写,分为十二卷,作者通过严谨的研究和收集资料,将中国从上古时期至汉朝初期的历史编纂成一部完整的体系。
《史记》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融入了作者自己对于历史的理解和评论。
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使得它在文化传承、历史方法论以及文学创作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首先将介绍《史记》的艺术特色,包括其独特的叙事技巧、文字表达和历史观点体现等方面。
接着进行理论说明,探讨《史记》中所展示出来的历史观念与方法论,并探究其中文学与历史相结合所呈现出来的特点。
最后进行艺术评析,分析该书在艺术风格与特色、对后世著作的影响及其价值以及启示与影响力等方面的评价。
最后,通过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发现,评价和总结《史记》的艺术特色,并展望与思考后续对《史记》研究的新视角。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史记》的艺术特色,分析其在叙事技巧、文字表达和历史观点体现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独特之处。
同时,在理论说明中将进一步探讨其中所融入的历史观念与方法论以及文学与历史相结合的特点。
通过艺术评析,将深入剖析该书在艺术风格与特色、影响及其价值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并揭示其对后世著作的启示。
最终,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和回顾,旨在对《史记》的艺术特色做出评价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2. 史记的艺术特色2.1 史记的叙事技巧《史记》作为中国历史文献中具有极高艺术成就的一部作品,其叙事技巧在丰富历史细节的同时也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史记》以纪实性和散文性并重的方式呈现历史事件,既注重准确地记录历史信息,还运用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描述人物形象和事件过程。
其次,《史记》采用了跨越时空的对比手法,通过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的联系与对比,展示了历代君王、贤臣、将领等人物形象及其所处时代背景,使得整个作品更加生动鲜活。
论《史记》_互见法_的艺术价值

论《史记》_互见法_的艺术价值
《史记》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史学著作,也是现代文化历史学的经典著作。
它的
创作者是西汉末年的名著作家、史学家司马迁。
《史记》以生动的文章及充沛的记载,把
数千年中国历史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展示得清晰明快,非常适合用来研究中国历史。
《史记》采用了互见法的写作方式,可以说是开辟了史书体写作最重要、也是最成功
的传统。
所谓“互见”,即以“迁视法”替换“链接法”,犹如一条河水从高处流入低处,而不再是由一级史实推知另一级史实,这种叙述方式有助于使史书体文章不再单调乏味,
充满生机。
在互见法的运用上,司马迁把外国史实与中国史实相结合,使得中国古代史实总可以
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今的情况互相呼应,触动了读者的内心,使读者从全新的角度认识历史
上的事情。
这种促进古代各个时期的史实相互联系的互见法,也提升了《史记》的文章艺
术价值。
此外,司马迁运用互见法营造出错综复杂的叙事方式,以支撑他想表达的历史主题。
他在有限的篇幅内把莘莘学子掌握的政治、技术、经济等知识,以及大量的历史经验整合
起来,以绘制出范围广,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古代史实。
从以上可以看出,司马迁通过互见法的使用,成功打造出一部充满历史价值及艺术价
值的史书体著作,也是现代人用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不可或缺的文献。
因此,《史记》中
互见法的运用,为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
值的文献。
论《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第六,妙用互衬法,深刻表现人物形 象。
孙膑曾经和魏国人庞涓一起练习兵法,庞涓自知不及孙膑。等到庞涓在 魏国做了大将军,他就暗中派人把孙膑召到军中,“以法刑断其两足而 黥之”。后来齐国使者遇到孙膑知道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便“窃载与之 齐”,田忌“善而客待之”。同是对待贤人,不同的人却各不一样。这 样安排描写,让我们对其中人物了解更深刻了。庞涓妒贤害能,阴险毒 辣,这种人注定要身败名裂,自取灭亡。后来,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向 齐国求救。田忌打算率军队直接去救赵国,孙膑说:“夫解杂乱纷纠者 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孙膑在军事上 的才能很容易就被忖托出来了。再看刘邦与项羽,当秦始皇游会稽时, 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则说:“大丈夫身当如此。”这种精 彩的话语,只有在这种时候才更显其人物性格。李广,“惜乎,子不语 时”,一生为国征战,却白首未封,他大发感慨:“岂吾相不当侯邪? 且固命也?”陈涉小时候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长大后又呐喊: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真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情况,说什么样的 话,相互对比忖托,精彩片断迭出。
再次,《史记》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 侧显法。
《李将军列传》中,公孙昆邪声泪俱下地说:“李广 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足以说明李广“乃 难得之才将也”。又“广居右北军,匈奴闻之,号 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里,不敢入右北军”, 匈奴们超乎寻常的反应也足以看出李广的影响力, 他一定是一位英勇善战、战功显赫、名声威震的英 雄啦!而当李广自刎的那一刻,“广军士大夫一军 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 涕”,也足见李广他深受爱戴,品质高尚,而且深 得人心。
第七,刻画人物详略得当,效果颇佳。
《史记》既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也是一部文学巨著。它的文采历来 为我国文学界所称颂,它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司马迁像一个出 色的画家,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 物画像;又像一位善于捕捉瞬间的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 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在《史记》这座人物画廊里,我们不仅 可以看到历史上那些有作为的王侯将相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计藏身的 士人食客、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为知己者死”的刺客、已诺必诚的 游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贾,以及医卜、俳优等各种人物的风采,给人 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司马迁创造性地把文、史熔铸于一炉,为 我们写下了一部形象的历史。所以,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 绝唱,无韵之《离骚》”。班彪和班固曾指责司马迁说:“是非颇谬于圣 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 势力而羞贫贱.”以现代人的眼光看,这恰恰是对他的作品的高度评价。 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史著中,《史记》拥有的读者量是首屈 一指的。
试论《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史记》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一、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特写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
在一篇以人物描写为主的文章当中,正面描写是绝对的重头戏,人物的面貌,人物的特点,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大都是通过正面描写表现出来的。
但仅有正面描写还远远不够,侧面描写的烘托再加上特写的浓墨重彩的渲染,才能塑造出立体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来。
在《史记》当中,司马迁就是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特写结合起来,突出人物形象的。
二、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
俗话说:“患难之中见真情。
”因为人的本性只有在诸如患难的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才能毫无保留,表现的透彻,表现的淋漓尽致。
司马迁生动具体的写出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再现出紧张多变的场面,人物置身于其中,将各自的个性发挥到了极致。
如《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作者选择表面平静,实际杀机四伏的鸿门场面,让众多人物在明争暗斗和彼此映衬中展示出了各自鲜明的个性。
刘邦的圆滑奸诈,项羽的率直寡谋,张良的深谋从容,范增的偏狭与急躁,樊哙的粗犷豪放,项伯的善良与愚昧,传神尽相,如在眼前。
三、互见法的运用。
司马迁写《史记》,既要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又要保持人物性格的完整,保持历史的真实,在安排材料上他采用了“互见法”。
比如他写项羽刘邦并起反秦,后又有楚汉之争,项羽以悲剧收场,刘邦则登上帝位,过了一段富贵荣华的日子。
《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背景事件人物基本相同,材料几乎交织在一起,司马迁按描写人物的需要,或详或略,或补或删,描写人物各具性格,记述史实则互相补足,这就是“互见法”。
四、运用比较法,在交错比照中展示人物形象。
司马迁也善于使用对比、比较的手法来刻画人物。
或是反方向的比较,或是同类型的映衬。
反方向的比较,就是将不同人物的品质作风做对比,或让不同人物在某一方面某一品质上构成鲜明或比较鲜明的对比,使读者在这种对比中看清人物的真实的面貌。
同类型的映衬,就是把同类型的人物写在一起,在他们不同的具体表现中,表现其本质的基本一致和程度上的差别,使读者在这种映衬中看到更加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
举例论述史记刻画人物的艺术成就

举例论述史记刻画人物的艺术成就【原创版】目录1.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成就2.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3.材料的取舍和安排4.互见法5.对比衬托手法6.环境与场面的描绘7.史记在我国文学史的地位正文一、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成就《史记》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人物传记的艺术成就备受瞩目。
作者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充分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使得《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史记》中刻画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如秦始皇、汉武帝、孔子等,这些形象具有很高的代表性。
司马迁在塑造这些人物时,不仅准确捕捉了他们的历史特征,还精心选材,通过矛盾冲突描写、虚实相生手法、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比映衬等手法,使得这些人物形象形神兼备,具有很强的典型性。
三、材料的取舍和安排在《史记》中,司马迁在描写人物时,很注意材料的取舍和安排。
他善于通过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不同篇章人物之间的对比,也有正反对比。
通过这些对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四、互见法《史记》中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互见法,即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
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这种方法使得《史记》在描写人物时更加精巧和紧凑。
五、对比衬托手法司马迁善于使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通过在不同的环境和场面中描绘人物,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在紧张激烈的环境和场面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而在平和的环境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则更加细腻。
六、环境与场面的描绘《史记》在描写人物时,非常注重环境与场面的描绘。
例如,在描写战争场面时,司马迁通过对战局的紧张和残酷的描绘,使得将领们的英勇和智慧更加突出。
而在描写宫廷政治时,司马迁则通过对宫廷礼仪和权力斗争的描绘,使得政治家的谋略和胆识更加鲜明。
七、史记在我国文学史的地位《史记》在我国文学史具有重要地位,它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具有诗的意蕴和魅力。
《史记》的写人艺术特点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试结合作品分析《史记》的写人艺术特点。
答:从文学的角度看,叙事艺术和写人的艺术是《史记》最值得重视的部分。
《史记》以记人为核心,把叙事和记人紧密结合在一起,相辅而相成。
先从总体上简要提示一下《史记》的传写人物的成就:①以独创的“互见法”记写人物的主要经历和重要特征。
这是《史记》写人的一个重要方法,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以写刘邦为例。
《高祖本纪》自然以写刘邦为主。
写其起义、战斗、开国的经历,写其知人善任,雄才大略,以及得天下后仁爱保民、稳固政权的政绩等等,显然都是正面的描写。
毕竟刘邦是本朝的开国帝王。
刘邦性格中狡诈、阴刻、残忍、无赖的一面,司马迁并不放过,只是另有安排。
在其他人物的传记如《项羽本纪》、《萧相国世家》、《淮阴侯列传》等中毫不客气地如实写来。
如在《项羽本纪》。
不仅通过范曾之口写刘邦“贪于财货,好美姬”,更着重写刘邦的无情和无赖:(楚军)围汉五三匝。
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
……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
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
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 ”于是遂得脱。
……(楚汉在广武对峙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
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此外,《萧相国世家》还写了刘邦如何猜忌功臣,《淮阴侯列传》记叙他不断以阴谋手段削夺韩信兵权,以及诛杀功臣的阴刻残忍。
通过本传和其他人物传记的补充描叙,刘邦完整的经历及其多侧面的性格特征就充分表现出来。
《史记》“互见法”的使用,既让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互见法"艺术论
作者:杨丁友
作者单位:玉林师范学院,广西,玉林,537000
刊名:
河南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HENAN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8,16(4)
被引用次数:0次
1.杨燕起历代名家评《史记》 1986
2.杨燕起史记全译 2001
1.期刊论文从《史记·太史公自序》看司马迁的创作原因-剑南文学2009,""(10)
一个人的创作原因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司马迁创作<史记>,从<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可了解到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司马迁为了继承父亲编订史书的遗志,完成撰写<史记>的宏愿.第二司马迁想继承<春秋>精神.第三司马迁要完成史家职责使命.第四司马迁想通过<史记>"偿前辱之责",以抒发郁结之情. 2.会议论文谷口洋文学史家如何读《史记》——“悲剧的星云”与司马迁2004
《史记》既是史书,又可视为文学作品。
过去有些人以《史记》为司马迁的作品,但这种看法不正确;近来的学者往往以《史记》为故事集,但这种看法又太片面。
司马迁编写《史记》时,根据已有的材料而把它按照自己的企图来加工,因此从故事本身的分析出发,研究故事之间的关联,探索司马迁与故事的关系,这样才能够全面把握《史记》的文学性。
《史记》的时代是中国趋向于统一的时代,可是统一的背后存在很多失败者,因此《史记》中的故事大都是悲剧。
尽管司马迁企图纪念汉武帝的盛世,但是他搜集的悲剧故事居多,加上他自己也被卷进了李陵的悲剧,这二者互相关联,形成了《史记》独特的文学世界。
3.期刊论文张克锋从《史记》看司马迁的辩证思维--司马迁研究系列论文之三-甘肃理论学刊2005,""(4)
司马迁在<史记>中揭示了事物之间特别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对立面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伴随的关系,相互转化的趋向及其内在的原因,并以相对而非绝对的观点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社会风俗、政治形势、学术思想等进行了恰当的评价,体现出对<老子>、<易传>以来辩证思维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司马迁摒弃了<老子>贵柔守雌、以退为进、以不争为争的偏颇之处,弘扬了<易传>阳刚、进取、积极、有为的精神,体现出独特的魅力,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4.期刊论文雷震.LEI Zhen司马迁《史记》著述宗旨述论-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2)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史官中第一位具有自觉历史意识的伟大史学家.<史记>的问世及其所取得的成就,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著史宗旨的体现与必然结果."成一家之言"表现了司马迁的著史动机与历史意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反映了司马迁的历史哲学思想.作为史学家的司马迁,通过对天人关系的探讨,力求从前代治乱盛衰中阐述成败兴亡之理,以通古今之变,垂法于后世.作为一个独特思想家的司马迁,<史记>实际上是他通过历史来发表自己"一家之言"的哲学著作.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方式进行文化总结和文化创造,终"成一家之言",超越了前人并达到了时代的最高度.
5.期刊论文方钦浅谈《史记》的篇目设计及其司马迁的修史精神-东京文学2008,""(8)
司马迁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主要成就集中在其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上.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让司马迁不仅在史学上,也在文坛上长有一席之地.两千多年来研究司马迁的人数不胜数,也有很大的成就,本文试图从<史记>的篇目设计这个角度切入来分析司马迁,探究司马迁,不希望"成一家之言",但也希望有一些自己的心得.
6.期刊论文钱宗范应科学地评价<史记>和司马迁的史学成就-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7(3)
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及其名著<史记> ,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解放后所有文科著述教材,都对司马迁和<史记>作了高度评价,罕见有对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和<史记>的成就与不足作一分为二的认真评述的. 如果对大量的史料加以分析,即可见<史记>既有重大成就,也有严重失误.<史记>诸多失误的产生有其历史原因.
7.学位论文安治华司马迁与《史记》2008
论文的主旨是通过《史记》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论证中国文化与中国古代史学的辩证关系以及《史记》和司马迁的文化地位。
论文以分析、归纳和综合的方法,首先论证了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史学的共同命运。
中国史学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它在春秋时期伴随儒家文化的产生而产生(指《春秋》),并随儒家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指《左传》),在秦代和西汉初,它又随儒家文化的萧条而萧条。
当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之后,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并进入繁荣时期。
史坛也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扫过去的萧条景象。
时代呼唤史学家们用历史文字反映这个伟大的时代,司马迁响应了这个呼唤。
年轻的司马迁,无论他的家学底蕴,还是他那深厚的中国修养,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优越的史官职位,都为他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提供了良好条件。
于是,他借助这些优越条件,出色地完成了《史记》的编写任务。
一句话,《史记》的问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史记》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这仅是中国文化与中国古代史学辩证关系的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则是中国古代史学有全面反映中国文化的社会功能。
也就是说史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能够反映社会文化的全貌。
司马迁从宏观史学的理论出发,“究天人之际”,把《史记》编撰成百科全书式的史学名著。
它全面反映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的社会文化。
当然,它以反映汉武帝时代的文化为重点,并突出了儒家文化的主体地位和文化的时代精神。
《史记》的文化内涵是丰富多彩的,它不仅反映了几千年的文化风貌,而且还充分展示了司马迁丰富和发展儒家文化的一面。
例如,赋予史学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发展进化的历史观等。
从而说明,史学不仅有反映和传承文化的社会功能,而且还有发展文化的社会功能。
《史记》的文化地位主要有四点:一是“史家之绝唱”。
司马迁创立纪传体史学,并开我国正史之先河,在我国史学史上树立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二是“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既做到了历史的真实,又实施了他的文学才华,使《史记》成为一部传记文学杰作。
三是史记学的产生和发展,进一步确立和提高了《史记》的崇高的文化地位。
四是《史记》成为世界文化名著,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一席。
司马迁也自然因《史记》的文化地位而决定了他在中国和世界的崇高的文化地位了。
本文从中国文化与中国古代史学的辩证关系的视角入手,论证了《史记》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并展示了《史记》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是研究《史记》的一次新尝试。
这一尝试能够进一步拓宽《史记》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并为史学与中国文化的交叉研究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8.期刊论文杨华星司马迁的经济伦理思想探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9(5)
司马迁是在历史著作中专章谈经济问题的第一人,从<史记*货殖列传>与<史记*平准书>中,我们可以读出司马迁在经济思想上的"一家之言".在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体系中,其主要特点是反传统.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反传统的经济思想,"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是司马迁反传统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也由此形成自己独特的经济伦理思想.
9.期刊论文杨华星试析司马迁的重商思想-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4(3)
司马迁是在历史著作中专章谈经济问题的第一人,从<史记*货殖列传>与<史记*平准书>中,我们可以读出司马迁在经济思想上的"一家之言".在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体系中,其主要特点是反传统.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反传统的经济思想,重视商品经济发展是其经济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重商论"也是司马迁反传统经济思想的具体体现.
10.期刊论文韦丹《报任少卿书》:解读司马迁和《史记》的一把金钥匙-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9,""(12)
<报任少卿书>是司马迁给任安的回复信,更是司马迁"自己的简洁的注释". 我们从中可以获得许多研究司马迁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司马迁的一篇重要文献,也是研读<史记>的一把金钥匙.
本文链接:/Periodical_hnshkx200804027.aspx
授权使用:西北师范大学(xbsfdx),授权号:83674364-8d3c-4c65-bf5c-9e0a01624c79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