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历史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琴的历史与发展
自古琴产生至今,历朝历代都有对古琴的记载。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琴最初为五弦;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至今。据文献记载,琴在先秦时期已经是常用的乐器,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主要在士以上的阶层中流行,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它还是乐律法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
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与独奏两种。关于以琴为声乐伴奏的形式,早在《尚书》中,已有“搏拊琴瑟以咏”的记载;周代,多用琴瑟伴奏歌唱,叫“弦歌”,即唐宋以来所谓的琴歌;汉代蔡邕所著《琴操》中,有歌诗五曲,即周之弦歌。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当时有名的琴师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囊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等,均已载入史册。汉、魏、六朝时期,古琴艺术有了重大发展,除在《相和歌》《清商乐》中作伴奏乐器外,还以“但曲”演奏形式出现,如器乐曲《广陵散》《大胡笳鸣》《小胡笳鸣》等;汉末的蔡邕父女和魏、晋间的嵇康,都是当时著名的古琴演奏家和作曲家。
隋唐时期,西域音乐盛行,琵琶兴起,古琴音乐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抑制。但古琴谱的产生,不仅推动了当时古琴音乐的传播,而且对后世古琴音乐的继承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使中国古代音乐历史进入了一个具有音响可循的时期。隋末唐初赵耶利,对当时流行的文字指法谱字,进行了整理,并辑录了《弹琴右手法》《弹琴手势图》等解释演奏法的著作;南朝梁丘明传谱的琴曲《碣石调幽兰》,是目前所知的唯一的一份古琴文字谱;曹柔则在文字谱的基础上创造了减字谱,是对汉字谱字加以减笔而成的一种谱式。唐代著名琴家有赵耶利、陈康士、陈拙等,赵耶利总结当时琴派说:“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时之俊。”至今仍符合吴、蜀两派的特点;董庭兰作有《大胡笳》《小胡笳》等琴曲传世;薛易简在其著作《琴诀》中总结了古琴音乐的作用,并提出演奏者必须“定神绝虑,情意专注”,为后世琴家所重视,从而引伸出许多弹琴的规范。
宋朝的古琴一方面出现怀旧的复古主义倾向,另一方面由于古琴在《相和歌》《清商乐》演奏中的长期实践,与民间音乐有着深远的联系。南宋时期杰出琴家郭沔及其弟子刘志芳、毛敏仲等人,在古琴遗产的整理、创作方面对古琴音乐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奠定了“浙派”古琴的基础,主要作品如郭沔的《潇湘水云》、刘志芳的《忘机》、毛敏仲的《渔歌》等;琴歌有姜夔的《古怨》、庐山道士崔闲所著《醉翁吟》等;宋人朱长文撰写的《琴史》,真实地记录了隋、唐、宋三代琴的史料。
明、清时期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大量琴谱得到刊刻流传,见于记载的琴谱有一百四十多种。主要琴谱有明代琴家朱权的《神奇秘谱》,是中国最早正式刊印
的一部琴谱;琴论著作有明初琴家冷谦的《琴声十六法》,是对古琴的美学思想、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提出的理论;明末清初琴家徐上瀛进而提出《二十四琴况》;明清以来,著名的琴曲有《秋鸿》《平沙落雁》《鸥鹭忘机》等。这一时期在演奏上由于民间音乐的熏陶和影响,古琴技巧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左手技巧的创新,如《五知斋琴谱》中的《潇湘水云》《胡笳十八拍》等琴曲,左手技法极为细腻,前所未见。以后的许多琴谱,在整理加工传播传统古琴音乐方面,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古琴的弹奏法、记谱法、琴史、琴律、美学等方面也形成了独立完整的体系,被称作“琴学”。明、清时期著名琴人有严澄、徐常遇等人,近代著名琴人又有黄勉之、杨宗稷、王燕卿等。
清末与民国年间由于战乱和社会变迁,特别是古琴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古琴音乐濒于绝灭。当时,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一些琴会组织,如上海的“今虞琴社”、太原的“元音琴社”、扬州的“广陵琴社”等,它们的活动都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其中尤以上海的“今虞琴社”,持续时间最长,对琴界影响最大。
建国后,“古琴研究会”在北京成立。2003年随着古琴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古琴音乐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抢救,调查、收集、整理了流失于民间中的各种传谱,并录制了一批音响;发掘一批失传的琴曲,如《广陵散》、《幽兰》等;培养了一批古琴音乐人材,为今后古琴音乐的整理、研究、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著名的琴家有吴景略、张子谦、夏一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