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传统节日
侗族节日:侗族吃新节(中国传统节日)
![侗族节日:侗族吃新节(中国传统节日)](https://img.taocdn.com/s3/m/5dd81c10915f804d2b16c156.png)
侗族节日:侗族吃新节(中国传统节日)侗族节日以侗年最为隆重,其次是一年一度的吃新节。
亦称“新米节”。
“吃新节”是侗族古老的传统节日。
盛行于南北地区,各地吃新节的时间和仪式虽不尽同,但不同的形式,共同体现了侗家人虔祭祖的心理。
吃新节不公是祭祖节,也存在着农事丰庆的复合内容。
北部地区北部地区,有些村寨以农历六月交小署后的第一个“卯”日为“吃新节”,有的则在七月“寅”或“卯”日举行“尝新”仪式。
过节之前,由家族中的妇女依长房二房的顺序排列到河边将竹筒、水桶、粽粑叶、干蕨菜、糯米、高梁等物洗净。
回家将蕨菜、糯米、高梁与盐巴拌匀腌入坛中备用,并用刚从井里担来的“新水”泡糯米蒸熟酿制甜酒。
这天宴食以鱼为菜肴,还炖一鼎罐不放盐的包谷和瓜菜。
节日那天,火塘边的方桌上摆着满盛糯米饭的长凳,饭上盖四张云南叶(接骨丹),桌边置一长凳,凳上按一定距离给各房摆若干张云南叶。
叶上放一堆糯米饭。
并加三节未出穗的禾苞和四尾鱼,两碗煮烂的瓜菜和两碗甜洒,以及干蕨菜拌和糯米、高粱制成的腌菜。
旁边放上一双实心竹制的新筷子。
摆放完毕,开始祭供祖先,先由年龄最大者烧香化纸祈祷祖先英灵。
品尝各种饭菜,接着,按各房长次的顺序入席吃祭供的新食,共同祭祖宗。
南部地区南部地区吃新节,有的在六月十二,还有的在七月初二、初四、初七和七月十四,以及八月初一等不同日子。
从江的侗族吃新节多在七月上旬或中旬。
前一天,由妇女们到河边将炊具洗净。
席上的菜肴以鱼为主,筷子全是以山上刚砍来的实心竹所制,并以未出穗禾苞或用笋壳叶包成的糯米饭表示新米饭祭祖先。
房屋门一律敞开,以让祖先英灵同来吃新,凌晨天未亮时,走廊上香烛灯米通明,全家晨宴祭祖。
宴罢,男人们便去宰牛备为待客荤菜。
敞门待祖习俗反映了古人在节后中的幻觉心理所产生的祖公门现象。
吃新节的庆贺活动,有对唱大歌、斗牛等,但从江县的岜扒寨有支侗家人为纪念其祖上迁徙的辛酸,于半夜里打着火把,背着行李离开家,摸仿爬山水的仪式。
侗族 清明节
![侗族 清明节](https://img.taocdn.com/s3/m/40379ca6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1c.png)
侗族清明节
《侗族的清明节》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就是清明节。
侗族的清明节不仅仅是祭祖的日子,也是一次隆重的传统文化盛会。
在清明节期间,侗族人民会前往祖先的坟墓祭拜,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庇护。
他们会带上美食、酒水和鲜花,将这些供品放在祖先的坟墓前,然后跪拜祈福。
祭祖完毕后,侗族人民会举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如侗戏、侗歌、侗族舞蹈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也向外界展示了侗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除了祭祖和传统文化活动,侗族的清明节还有一个特色活动,那就是“接松”。
在侗族的民间传说中,每当清明节来临时,松鼠会走下树来,将松子洒向大地,象征着祝福和平安。
因此,侗族人民会在清明节期间进行“接松”活动,即在树上挂上红绳和红布,象征着接住来自松鼠的祝福和福报。
侗族的清明节,不仅是一个传统的祭祖日,更是一个富有民族特色和浓厚文化氛围的重要节日。
通过这个节日,侗族人民传承和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大全(这些节日你听过没)
![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大全(这些节日你听过没)](https://img.taocdn.com/s3/m/fa697bda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e3.png)
侗族传统节日文化大全(这些节日你听过没)概述:每个民族的节日都有不同,侗族也不例外,有很多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节日。
人们的生活都是要有仪式感的,而有的仪式感都是来自于节日,每个民族的节日都有不同,侗族也是不例外,有很多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节日,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意义,那么侗族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接下来就跟着专业人士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侗族有一个节日叫做花炮节,花炮节是属于侗族一个比较大的节日,虽然是同一个节日,但是每个地区的侗族人庆祝的日期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农历的正月初三,有的是农历的二月初二,也有的是农历十月二十六。
花炮就是一种铁炮,是用火药为动力的,将一个外面用红线绿线爆炸。
也是象征幸福的铁圈,也就是花炮,打上天空,等到它掉下来的时候,大家就会跑上去抢夺花炮,有个寓意就是谁抢到了花炮,就会在这一年里面平安健康幸福。
一般在花炮节的时候,大家都会盛装出席,在这一天,除了放花炮之外,还会唱侗戏,吹芦笙、演彩调和球类的比赛等等,非常的丰富热闹。
架桥节也是侗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一般架桥节是在农历的二月初二,传说是因为侗族的祖公祖婆因为架桥发子发孙,所以侗族人们为了纪念这个日子,就把这一天定为了架桥节。
侗族还有一个传统节日叫做姑娘节,是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也是侗族妇女的节日,这个习俗是来自侗族的一个杨姓的家族,在这一天只要是出嫁的女性都要回娘家,跟自己的家里姐妹家人做乌饭糍粑,唱歌跳舞说笑,一起度过这个节日,第二天女性们回自己丈夫家的时候,也会带一些糍粑,然后分给亲朋好友,也是一种祝福。
侗族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节日叫做新婚节,也就是相当于今天我们的集体婚礼,就是在新婚节的这一天,有很多对的男女青年,会在这天成亲,新婚节是每年的农历十月的第一天,有些地区的侗族人已经没有这一个节日了,但是还有的地区侗族人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
每年的农历四月八日是侗族的青年男女们采桑择偶交友的日子,一般在这一天,男男女女们都会穿着新衣服,组队去山上采桑,然后在过程中物色喜欢的人,下午的时候,女孩们都提着鱼篓,然后下田捞鱼,大家都笑着泼水玩,晚上在女孩的家里,父母备好饭菜,有檽米酒、炖鸡、等等,吃完饭后,青年男女们一对一对的来到寨边唱歌聊天。
贵州黔东南的侗族大歌节
![贵州黔东南的侗族大歌节](https://img.taocdn.com/s3/m/a822bcd4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d5.png)
贵州黔东南的侗族大歌节贵州黔东南的侗族大歌节是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
这个传统节日是侗族人民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他们表达艺术和传统的重要方式。
侗族大歌节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活动会持续数天。
节日期间,侗族村庄会挂起彩灯,搭起舞台,悬起锦旗,热闹非凡。
人们身着传统服装,手持乐器,载歌载舞,热情欢庆。
节日的主要活动之一是歌圩,侗族人民会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歌曲和歌谣,展示他们的歌艺和才华。
侗族大歌节的歌曲以其悠扬动听、富有民族特色而著称。
侗族人民用歌声传递感情,表达生活,赞美美好。
歌曲内容涵盖了生活、爱情、自然等各个方面,真实地反映了侗族人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
在歌圩上,观众们可以听到各种歌曲,从悲伤的离别之歌到欢快的庆祝之曲,每一首歌曲都充满了情感的表达和文化的内涵。
除了歌曲表演,侗族大歌节还有其他丰富多彩的活动。
比如舞龙、舞狮等传统民俗表演,展示侗族人民的舞蹈和戏剧艺术;比如手工艺品展销、美食节等民俗活动,让游客了解侗族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整个节日气氛热烈欢快,人们在这里可以尽情享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侗族大歌节不仅是侗族人民的文化表达和传承,也是促进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的重要平台。
每年的节日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侗族文化,推动了侗族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
同时,侗族大歌节也成为侗族人民凝聚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仪式,激励着他们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为侗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贵州黔东南的侗族大歌节是一场充满魅力的传统节日,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
通过这个节日,人们可以感受到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也可以体验到侗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真诚友善。
希望每一位游客在侗族大歌节上都能度过一个愉快难忘的时光,留下美好的回忆,传播侗族文化的美丽和魅力。
【字数:455】。
少数民族节日侗族芦笙节
![少数民族节日侗族芦笙节](https://img.taocdn.com/s3/m/6144e0af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8a.png)
少数民族节日侗族芦笙节少数民族节日——侗族芦笙节侗族芦笙节是中国少数民族侗族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侗族人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
在侗族的生活中,芦笙是不可或缺的乐器,被誉为“芦笙加爱情、婚姻和动感舞蹈的节日”,每年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观赏和参与。
侗族芦笙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活动。
从古代开始,侗族人民就用芦笙来祭祀神灵和祖先,以祈求丰收和好运。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盛大热闹的芦笙节。
每年的芦笙节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至十五之间举行,为期十天。
节日期间,侗族人民会身着传统盛装,全家出行,回到自己的老家祭祖、拜神、祈福。
这一过程中鸣笛祭神、打牛、木偶舞、鹰捕兔等一系列活动都会亮相。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芦笙音乐表演是芦笙节最重要的一部分。
人们会穿着艳丽的服饰,拿着芦笙吹奏出优美动听的音乐,舞动着节奏明快的舞蹈,让现场的气氛愈发热烈。
芦笙音乐是芦笙节的灵魂。
芦笙是一种古老的竹制乐器,富有独特的音色和节奏感。
在芦笙节期间,人们会聚集在一起,组成乐团,吹奏芦笙奏出悠扬的乐曲,以及伴随吹奏而来的歌唱和舞蹈。
这些音乐和舞蹈表达了侗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和热爱,也展示了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了芦笙音乐,芦笙节还有许多其他精彩的表演。
其中包括鹰捕兔、木偶舞、篮子舞等。
鹰捕兔是侗族独特的狩猎方式,鹰捕兔的表演不仅展示了侗族人民在狩猎技巧上的天赋,也体现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融洽。
木偶舞是侗族人民用来祈福和庆祝丰收的一种舞蹈形式,表演者会扮演各种形象,以寓意吉祥和幸运。
篮子舞则是侗族女性用篮子表演的动感舞蹈,让人们感受到节日的欢快和活力。
侗族芦笙节是一个集祭祀、音乐、舞蹈、民俗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
每年的芦笙节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节日期间,人们享受着音乐的神奇魅力,感受到民族的成就和文化的底蕴。
侗族芦笙节的举办不仅丰富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侗族社区的繁荣和交流。
广西传统节日
![广西传统节日](https://img.taocdn.com/s3/m/54ce4566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15.png)
广西传统节日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这些节日承载着民族的情感和历史的沉淀,蕴含着深厚的民俗风情。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祈福求吉,体验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广西特有的传统节日,带领大家走进这些节日背后的故事和风情。
岭南节岭南节,又称建军节,是广西壮族和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这一节日通常在农历三月三举行,被视为壮族的传统节日。
在岭南节这一天,人们会在田间开展祭祀活动,感恩祖先和神灵的庇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稻谷丰收。
同时,岭南节也被认为是传统的婚姻节日,许多地方都会举行盛大的传统婚礼,让新婚夫妇在这一天得到神灵的祝福。
壮族三月三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壮族传统节日中最具特色的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三月三举行。
在这一天,壮族人民会穿上传统服饰,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龙船比赛、荡秋千、滚滚磨等,展示传统文化与风俗。
此外,壮族的三月三还是传统的祭山祭水节日,人们会到山上或水边祭拜祖先和自然神灵,祈求灾祸消除、风调雨顺。
广西壮族干秧节干秧节是壮族传统的丰收节日,庆祝时间通常在农历六月。
在干秧节这一天,人们会举行龙船比赛、赛龙船、扎马、跳乡歌等各种活动,以庆祝当年丰收的喜悦,同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干秧节还是壮族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体育竞技类节日,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侗族大歌节侗族是广西的少数民族之一,侗族的传统节日大歌节是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大歌节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五月五举行,是侗族人民庆祝丰收、祭拜祖先的传统节日。
在大歌节这一天,侗族人会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村寨广场上唱大歌、跳芦笙舞,表演各种传统文艺节目,共同庆祝传统节日的来临。
大歌节不仅是侗族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还是弘扬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舞台。
总结广西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代表了当地民族的精神风貌和生活习俗。
通过参与这些传统节日,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还能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侗族的节日
![侗族的节日](https://img.taocdn.com/s3/m/fa54cd1a6c85ec3a87c2c578.png)
侗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主要是生活在贵州地区,还有一些分布在广西地区。
那么侗族的节日文化,你具体都了解多少呢?侗族有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
有些地方在十月底或十一月初择日过侗年。
四月八日或六月六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
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开始禁日的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等。
赶歌会农历七月二十日,是贵州省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
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呗歌场。
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
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
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
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
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
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姑娘节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
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杨姓。
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与自己家的亲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
届时,姊妹们唱歌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
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
四月八吃乌饭(又叫黑饭)是一个古很老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侗家女英雄杨八美。
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花炮节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
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
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
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
侗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侗族的传统节日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bcc7eb7d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93.png)
侗族的传统节日风俗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这些传统节日和风俗不仅丰富了侗族人民的生活,也展示了侗族的独特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侗族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是“侗族三月三”和“侗族芦笙节”。
侗族三月三是侗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通常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这一天,侗族人民会穿上传统的侗族服饰,举行盛大的活动和庆祝仪式。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舞蹈表演、歌唱比赛和传统体育竞技等各种活动。
此外,侗族人还会举行祭祀仪式,向祖先祈求丰收和幸福。
侗族芦笙节是侗族人民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
芦笙是侗族传统音乐的代表乐器,被誉为“中国民族乐器之王”。
在侗族芦笙节期间,人们会举行芦笙比赛、表演和展览等各种活动。
参赛选手们会用芦笙演奏各种曲目,展示他们的技艺和才华。
此外,人们还会进行传统舞蹈表演、歌唱比赛和手工艺品展览等活动。
侗族芦笙节不仅吸引了侗族人民,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除了这些传统节日,侗族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风俗。
例如,侗族人民有着独特的结婚仪式。
在侗族的婚礼中,新郎要经过一系列考验,以证明自己的勇气和能力。
新娘则要在婚礼上展示她的美丽和才艺。
此外,侗族人民还有一种特殊的葬礼仪式,称为“侗族天葬”。
在这一仪式中,死者的尸体会被放置在高高的山上,供给野兽食用,以达到回归大自然的目的。
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反映了侗族人民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这些节日和风俗不仅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瑰宝之一。
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节日和风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侗族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丰富多样,独具特色。
它们是侗族人民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节日和风俗,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侗族文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共同发展。
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将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传承下去,让世界共同分享侗族文化的魅力。
侗族泼水节是什么节日
![侗族泼水节是什么节日](https://img.taocdn.com/s3/m/7f2641ba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47.png)
侗族泼水节是什么节日
《侗族泼水节》,是侗族人民在传统节日中举行的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四月或五月举行。
这个节日是侗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被誉为“侗族的春节”。
侗族泼水节源自于侗族的一种古老的祭祀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欢乐狂欢的民间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穿着传统的侗族服饰,手持鲜花和水,沿着村庄的街道舞蹈、游行,向身边的人泼水,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侗族泼水节不仅是传统的节日,更是彰显侗族文化特色的盛大庆典。
在这一天,人们欢歌笑语,舞蹈飞扬,集体的泼水活动展现了侗族人民热情豪放、快乐向上的风情。
此外,节日期间还有许多传统的民俗表演、传统手工艺品展示和美食品尝活动,展示了侗族人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侗族泼水节》象征着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也是侗族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方式之一。
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一传统节日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成为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通过这样的节日,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侗族文化,有利于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侗族泼水节是什么节气
![侗族泼水节是什么节气](https://img.taocdn.com/s3/m/cdda8f8b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7d.png)
侗族泼水节是什么节气
《侗族泼水节:水的盛宴》
侗族泼水节是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重要节日,通常在每年阴历四月七日至九日举行,是侗族人民用水喜迎春天、迎接丰收的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侗族人民会进行各种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泼水活动。
侗族泼水节是侗族人民用水来洗净身心、祈求丰收的传统习俗。
久久以来,侗族人民就把泼水比作是洗净身心的象征,也认为水有着神圣的力量。
因此在泼水节上,人们会用各种方式和形式来泼水,以表达对春天的迎接和对未来丰收的祈祷。
泼水节期间,侗族人民还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化表演和赛事,如歌舞表演、竹竿舞、打马仗、拔河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氛围,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此外,人们还会互相赠送香包、鹅蛋、细面等礼品,以示问候和祝福。
泼水节不仅是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一次人们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大好机会。
在这一天,不论男女老少,人们都会放下工作,走出家门,与亲朋好友一起共庆节日,共享欢乐。
侗族泼水节以其独特的方式庆祝春天的到来,赞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传承着侗族人民对丰收、幸福、和平的美好祝愿。
这一丰富多彩的节日不仅在侗族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乡土气息,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赏、参与,成为了一张独具魅力的文化名片。
生活知识_侗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生活知识_侗族有哪些传统节日](https://img.taocdn.com/s3/m/c21841e4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85.png)
侗族有哪些传统节日侗族简介:一、年节除夕之夜,他们讲究每人喝一碗稀饭,表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还有一个“舀水”习俗:姑娘们抢着舀水,以舀到井水起白泡为最吉利。
新年里,侗族同胞盛行“打同年”。
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
当“打同年”的队伍到达一处时,那里的妇女就排成队伍,用唱歌的形式向对方提出各种问题,对方则要迅速作出回答,就象电影《刘三姐》中的对歌一样,一唱一和,很有趣味。
二、花炮节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
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
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
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
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
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
抢花炮的时间不限,谁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
抢花炮比赛结束,便开始了各种游艺活动。
芦笙队在芦笙场上赛芦笙;老人在树下斗画眉,拉家常;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则趁此良机,对歌谈情。
侗家山寨,到处洋溢欢乐的节日气氛。
三、赶社侗家有赶社的习惯。
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坝里,作为社场。
每年到社日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
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
姑娘和后生们穿上新衣裳。
姑娘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刺绣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请后生共进午餐。
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
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
晚上,后生还请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饭。
饭后男女青年走进歌堂对歌。
如今,赶社变成青年男女交往的节日,而社场就成为定情的场所。
四、斗牛节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
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
侗族节有哪些节日
![侗族节有哪些节日](https://img.taocdn.com/s3/m/06cb6bf4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3b.png)
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湖北、广东等地。
其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尝新节、斗牛节、林王节、牛神节、芦笙节等等。
侗族的传统节日侗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侗族“三月三”又名“播种节”,节日当天,人们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并相互提醒该忙农事了。
尝新节时间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节日早晨,各家主妇蒸好新米饭,煮好鲜鱼,即邀年老客人,带着儿童来到田间,祭祀祖先,然后全家聚餐,以此预祝五谷丰登。
斗牛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二月或八月里逢“亥”的日子里举行,节前,各自约好对手,节日当天进行比赛,得胜的“牛王”会被披上红布,以示祝贺。
侗族传统节日
![侗族传统节日](https://img.taocdn.com/s3/m/48d9647e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87.png)
侗族传统节日侗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作为一个重要的民族,侗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不仅仅是丰富族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展示了侗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侗族传统节日及其特点。
1. 侗族农事节日-“侗妹节”侗妹节是侗族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侗族农事节日的代表。
一般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是庆祝丰收与繁衍的盛大庆典。
在节日期间,男女青年穿着传统侗族服饰,参与歌舞表演,举行祭祀仪式和各种游乐活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侗妹节上的侗族歌舞表演以其优美的旋律和精彩的动作而闻名,让人陶醉其中。
2. 侗族祭祀节日-“千户抬轿”千户抬轿是侗族一年一度的重大祭祀节日,通常在农历六月初六或七月初一举行。
在这一天,侗族人民会出动大量的人力物力将装饰精美的巨型轿子高举而起,游行穿行于村落的街道上。
这不仅是一种对神灵的庄重仪式,也是侗族人民展示团结与力量的象征。
此外,抬轿活动还与侗族传统的男女交际方式有关,让年轻男女有机会相互接触和约会。
3. 侗族传统婚礼节日-“赶婚节”赶婚节是侗族传统婚礼节日,也是侗族男女走入婚姻的重要仪式。
在这一天,侗族男子要穿上盛装,骑着马,带领队伍到新娘家里“抢亲”。
而新娘家的女子则会表演特殊排舞,速度快的才是佼佼者。
这是一种寻求自由爱情的传统方式,也是展示侗族婚姻制度的风采。
4. 侗族传统杂技节日-“竹筒舞”在侗族的传统节日中,竹筒舞是一项引人注目且独具特色的杂技表演。
演员们利用竹筒将自己固定在树上或高架平台上,通过高低转动身体以舞动竹筒,非常考验演员的平衡和技巧。
这项独特的表演不仅能吸引游客的目光,也是侗族人民欢庆节日的一种方式。
总结:侗族传统节日凝聚了侗族人民对丰收、庆祝、祭祀的热爱与期待。
它们体现了侗族的文化魅力和民族精神,也丰富了中国的多民族文化。
通过了解和传承这些传统节日,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侗族的民俗风情,促进不同民族的交流与团结。
让我们一起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感受到浓厚的侗族文化氛围,共同庆祝侗族的独特魅力。
侗族过年的风俗
![侗族过年的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867f8603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93.png)
侗族过年的风俗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独特的过年风俗。
以下是关于侗族过年风俗的介绍:
【传统节日】
侗族传统节日为歌王节,也叫歌墩节。
歌王节是侗族最重要、最盛大的节日,被誉为“黔东南第一节”。
【大年三十】
侗族人在大年三十望年会,家家户户都要准备酒菜迎接宾客。
会后,一家人会一起回到家中,一起度过除夕夜。
在家庭的正中摆放猪头和面条,猪头代表年年有余、吉祥如意;面条则有“长长久久”之寓意,也就是希望家人幸福、生活长久。
【初一】
侗族人一般在初一这天拜年。
他们会穿上节日盛装,到亲戚朋友家拜年。
拜年时,亲戚朋友都要准备糖果、糕点、新鲜水果等食品款待来访客人。
【舞龙舞狮】
在侗族传统节日中,舞龙舞狮是必不可少的活动。
在这个日子里,人们会舞起龙、舞起狮,穿着红色的传统服装,场面非常壮观。
【放烟火】
和其他民族一样,烟火在侗族传统节日中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过年期间,人们会放烟花炮仗,把热闹气氛推向高潮。
侗族过年风俗丰富多彩、独具特色,为世间独一无二。
这些传统风俗不仅深刻展现了侗族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扇了解侗族风情的窗口。
盘点侗族的传统节日习俗
![盘点侗族的传统节日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422b146dd4d8d15abf234e12.png)
盘点侗族的传统节日习俗盘点侗族的传统节日习俗正月初一,这一天根据侗族习俗,女人不得早起床,要等男人出去游玩回来,倒茶烧香敬祖先,外面有男小孩喊拜年后,女人才可起床,但不能走家串寨,必须等男人或房族喊吃油茶后,女人才能进入别家。
这天早晨,男的到村头路口听雀叫,回来后打一丫树枝插在神龛上,如果大家听到的是鹊雀先叫,这一年就是好年成;听到的是乌鸦叫,这一年就不吉利。
这一天不准骂人,不准扫地,大人不准打小孩,全家和睦相处。
二月二,这天是修桥补路节,各家将煮好的粑粑和酸味冻鱼,挑到桥上去敬桥。
这天可随着砍别人的树子来架桥,别人也不会骂,若要骂,就是意味着越骂越发财。
三月三,这一天,报京侗族要集中到报京大寨集会三天三夜,开展唱歌、踩芦笙等活动。
三月三是农忙即将来来的时候,青年男女互相用歌勉励:"三月三,工也要做,花也要攀,一来做工来养老,二来攀花少年玩。
"又唱:邰家的是官宝,周家的是兰香,结果不得成双对,手拍胸前泪汪汪,因为二人留古记,辈传辈来班传班,脱鞋拍在古树上,二人舍命跳下塘,二人青年情意好,拦住古水不成双,不得什么来为记,留下一口洗菜塘。
从此歌看到这对青年男子的恋爱悲剧。
周的女儿周兰香,家庭富裕,在家中是个千金小姐,由父母许配到一家有钱有势的人家。
兰香不愿意,而爱上一个家境贫寒的'邰官宝,遭到兰香父母极力反对,而许配的男方家有钱有势,认为是官宝分散他俩家的缘份,就把官宝赶走外乡。
官宝被赶走后,兰香很伤心,终日思念官宝早日归来,整整三年过去,官宝在异乡终日操劳,想挣些钱回乡与兰香成亲。
这年桐树开花了,三月三这天,官宝从外乡回来,可是在官宝外出期间,兰香已被父母强迫出嫁,他俩见面时,痛哭流涕,于是演出了这样的悲剧:他俩来到寨脚塘边,脱下鞋子拍在古树上,双双投水自尽。
现在那古树上还留下一对男女鞋印。
后来青年们很同情他们的遭遇,反对包办婚姻,为了纪念他们,每年三月三,都要集中到报京大寨热闹三天。
列举贵州的少数民族节日
![列举贵州的少数民族节日](https://img.taocdn.com/s3/m/975bdafe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fb.png)
列举贵州的少数民族节日
以下是贵州省常见的少数民族节日:
1. 侗族的芦笙节: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是侗族人民庆祝丰收、祈福的重要节日。
2. 苗族的龙船节: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二,苗族人民会划龙船、跳舞、祭祀,以迎接新年。
3. 布依族的观音会:时间在农历三月十九或二十,布依族人民会举行宗教活动,祭拜观音菩萨。
4. 土家族的水龙节: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二至初六,土家族人民会载歌载舞、放水龙灯,以庆祝丰收和祈求来年的幸福。
5. 瑶族的尝新节:时间在农历六月州至八月初六,瑶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尝新节,表达对丰收的感激。
6. 侗族的芦笙寨会:时间在农历八月二十四至二十八,芦笙寨会是侗族人民盛大的祭祖活动,也是其重要的传统节日。
7. 彝族的火把节:时间在农历十月二十四至二十六,彝族人民会点燃火把、跳
火把舞,以纪念祖先和辟邪。
8. 黎族的三月三:时间在农历十二月三十至正月初三,黎族人民会举行歌舞比赛、龙舟竞赛等活动,庆祝新年的到来。
以上仅列举了部分贵州省少数民族的节日,其他少数民族还有更多的传统节日。
贵州的什么族有泼水节
![贵州的什么族有泼水节](https://img.taocdn.com/s3/m/b08c3e68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26.png)
贵州的什么族有泼水节
《贵州的侗族有泼水节》
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其中,侗族是贵州省的主要民族之一,而侗族的泼水节也是贵州省内的一项重要传统节日。
侗族泼水节通常在每年农历三月举行,是侗族人民欢庆丰收、祈求风调雨顺的传统节日。
在这一天,侗族人民会相聚在一起,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整个节日气氛热烈而欢快,人们身着传统侗族服饰,唱歌跳舞,共同享受这个重要的节日。
泼水是侗族泼水节的主题活动之一,在这一天,人们会携带一些清水或者香料水,向身边的人们泼水以示祝福。
这不仅是一种民俗活动,更是人们对彼此的祝愿和关怀的表现。
在泼水活动中,人们可以畅意地互相泼洒,就算是陌生人之间也能用这种方式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友谊。
此外,侗族泼水节还包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表演和传统赛事,如竹马比赛、木鼓舞蹈、侗族歌舞表演等,综合而成的庆典形式更是热闹非凡。
同时,还有传统的乐器演奏、歌唱比赛等文化活动,全方位展示了侗族丰富的文化内涵。
侗族泼水节既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社交交际的形式。
这一节日不仅在侗族地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这一浓厚的民族文化风情。
正是这种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为贵州的旅游业增添了不少亮点。
侗族节日的传统节日诗句
![侗族节日的传统节日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cf56e812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0a.png)
侗族节日的传统节日诗句
以下是三条关于侗族节日的传统节日诗句及相关内容:
诗句一:“萨玛佳节舞蹁跹,欢乐氛围映笑脸。
”
出处及意思:这是形容侗族萨玛节时热闹欢乐的场景。
萨玛节是侗族最盛大的节日之一,人们盛装跳舞,充满喜悦。
例子:哎呀呀,你想想,在萨玛节那一天,大家都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装,就像一群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那场面,不就是“萨玛佳节舞蹁跹,欢乐氛围映笑脸”嘛!大家脸上洋溢着的笑容,那是多么幸福啊!
诗句二:“花炮会上笑声甜,侗族儿女心相连。
”
出处及意思:描述了侗族花炮节上人们欢快愉悦,彼此之间情谊深厚。
例子:嘿,你知道吗?花炮会上那可真是热闹非凡啊!大家都笑得那么甜,就好像吃了蜜糖一样。
这不就是“花炮会上笑声甜,侗族儿女心相连”嘛,大家的心都紧紧地连在一起呢!
诗句三:“侗年之时共团圆,亲情满满暖心田。
”
出处及意思:体现了侗族过年时一家人团聚的温馨美好。
例子:哇塞,到了侗年的时候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的,那感觉真是太棒啦!这不正应了那句“侗年之时共团圆,亲情满满暖心田”嘛,这种温暖能一直留在心里呢!
我的观点结论:侗族的这些传统节日真是充满魅力,诗句把节日的氛围和情感都完美地表达了出来,让人对侗族文化充满向往!。
侗族节日:侗年(中国传统节日)
![侗族节日:侗年(中国传统节日)](https://img.taocdn.com/s3/m/e5d874bd76eeaeaad1f33096.png)
侗族节日:侗年(中国传统节日)侗年简述侗年是侗族传统节日。
各地侗族过侗年的时间先后不一,但多在农历十一月初一至十一日间举行,也有在农历十月间进行的。
侗年来源侗年侗语称凝甘,又称冬节或杨节。
冬节原为侗族杨姓节日。
最初以杨节为侗年的是贵州黎平、榕江、从江三县部分地区(每年十一月十九至二十二日之间)。
后来互相仿效,过侗年的人逐渐多起来。
80年代初,经各地侗族代表人物商定,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侗年。
侗年习俗节日期间,各家或杀猪宰羊,或杀鸡杀鸭,请客访友,宴饮作乐。
节日前一天,备豆腐、鱼虾,当晚用酸水煮熟,经一夜冷却成“冻菜”,节日当天便以“冻菜”祭祀祖先。
是日,侗家备好各种酸菜、冻鱼、糍粑以馈亲友,叫“吃杨粑”。
过农历大年时,对方要如数奉还,称“还杨粑”。
一般人家过侗年时杀鸡宰鸭,宴请亲友。
侗族人民认为在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切农耕事务完毕的秋后,便是劳作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到来的时候。
因此,有些地方把农历十一月当作新春的岁首,有的地方则视为旧年的终末。
在这被认为是旧岁的终末。
在这被认为是旧岁已去、新年到来、禾谷满仓、禽畜满圈之时,家家杀猪宰羊庆贺,年复一年而沿袭成侗族的新年吉庆。
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月底至十一月初举行欢度新年的庆祝活动。
这里过侗年主要是花色品种祭老人,缅怀祖宗。
新年之际,家家将房前屋后打扫干净,男女老少更换新装,人们宰猪杀牛,春糯米耙,从十一月初一到初五,举行大规模的踩塘跳芦笙和斗牛活动,有的青年人则趁此佳期举办婚庆礼仪,宴请亲友。
七十二寨除了过十一月上旬的侗年以外,表演赛这两次"陪年"。
所谓"陪年",就是陪同附近侗族所过的阴历十一月底的侗年以及汉族的春节。
"陪年"是增强民族团结,增近各寨友谊的节目,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非常隆重。
这一带侗年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彦洞的龙姓侗族是最早落户于此,后来罗、黄、王、龚等姓祖先相继而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侗族的传统节日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
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
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
其中侗族的年节被称为行年。
吃社饭(二月春社之日)侗族有吃社饭之俗,但不搞什么活动。
将田园、溪边、山坡上的鲜嫩社蒿(香蒿、青蒿)采撷回家,洗净剁碎,揉尽苦水,焙干,与野蒜(胡葱)、地米菜、腊豆干、腊肉干等辅料掺合糯米(可掺部分粘米,但需先将粘米煮成半熟后掺入糯米)蒸或焖制而成,吃起来别有风味,其功能是防疫去瘟,促进健康。
春节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但各地的过节方式不一样。
在北部侗乡的新晃、芷江、玉屏、锦屏一带侗族过春节与当地汉族差不多。
南部地区凡建有萨坛的村寨,新年初一或初二,先要到萨坛祭祀祖母神。
通道侗族除夕之夜守岁进,全家围在火塘边吃粥,叫年羹饭。
等到鸡叫头遍,男人放12个大炮竹,以求一年顺当大吉。
妇女们则去挑新年水,用以煮年茶。
他们不兴拜年,初一初二不串门,初三请客吃油茶,初四请吃饭。
宣恩侗族一天过两次年,称过重年,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敲年锣,敲得越响亮越好。
侗年根据侗历来确定的新年。
一般为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
现大部分侗族均不过此年。
仅有部分地方仍过侗年。
这些地方每年过两种年。
称侗年为小年。
春节为大年。
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一月初过侗年。
十月将屋前屋后打扫干净,杀猪宰牛,舂糍粑,准备过年。
从十一月初一到初五举行大规模的踩歌堂、跳芦笙和斗牛活动。
有的地方把姓氏节也称为过侗年,各个姓氏节日期不一。
但一般为农历的十一月。
大雾梁歌节也称大戊梁歌会。
每年立夏前18天,湘黔桂三省(区)边境的侗族,还有苗族瑶族等青年云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大雾梁上,举行一年一度的歌会,参加人数少则数千,多者上万人。
这个歌会是由纪念一对饮恨惨死的恋人而兴起的。
侗族花炮节花炮节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
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
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
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
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
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
抢花炮的时间不限,谁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
抢花炮比赛结束,便开始了各种游艺活动。
芦笙队在芦笙场上赛芦笙;老人在树下斗画眉,拉家常;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则趁此良机,对歌谈情。
侗家山寨,到处洋溢欢乐的节日气氛。
赶社侗家有赶社的习惯。
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坝里,作为社场。
每年到社日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
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
姑娘和后生们穿上新衣裳。
姑娘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刺绣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请后生共进午餐。
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
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
晚上,后生还请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饭。
饭后男女青年走进歌堂对歌。
如今,赶社变成青年男女交往的节日,而社场就成为定情的场所。
斗牛节侗族斗牛节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
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
“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称为“牛宫”。
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
“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
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
“送约”之后,便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3日,替牛“养心”。
节期一到,群众集汇于斗牛场周围,参赛“牛王”在芦笙伴奏下开始“踩场”:青年手举写有“牛王”的“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气十足。
“马牌”后紧随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
“牛王”犄角上镶戴着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驮“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象古代的将军一样。
牛脖上挂有一串铜铃,悬在胸前,朗朗有声。
“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
三声铁炮轰鸣,正式斗牛开始。
牛倌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抛到自己的“牛王”前边,同时放开手中缰绳,两牛冲向对方,群众敲锣呐喊助威。
败方彩旗要允许胜方的姑娘们“抢走”。
获胜的“牛王”披红挂彩,再度入场接受欢呼。
若打得难解难分,就要用棕绳套住牛后腿拉开,握手言和。
几天后,胜方姑娘去送还败方彩旗,败方小伙子设宴款待,陪唱“大歌”,并赠礼品“赎旗”。
哪个寨子的“牛王”能获胜,是全寨的荣耀,所以斗牛后有群众性歌舞饮宴庆祝。
近年贵州省的侗族“牛王”,还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使这种特殊的娱乐文化更加声名远扬。
八月十五侗族过八月十五中秋节,除吃月饼、赏月亮等与汉族相同外,还有一些特殊内容。
北部侗乡有以青年男女社交为主的“八月十五哥送饼”的活动。
这天早饮后,后生们背上月饼,到预先约定的地方与姑娘们相会。
见面后,按花园会友的传统程序坐定。
后生取出月饼排成双数摆开,用歌声劝姑娘们吃月饼。
姑娘以歌答谢。
双方一边吃月饼,一边用歌和白话互诉衷情。
直到夕阳西下才告别。
分手时,小伙装剩下的月饼包好送给姑娘。
新晃有“八月十五偷月亮菜”的习俗。
相传中秋之夜偷食别人家的瓜果蔬菜会带来健康、幸福。
月亮下“偷”来的菜只能在野外食用,不能带回家中。
播种节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
由于人们的爱好不同各个村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
有的寨子在这天放花炮;有的踩芦笙,坐歌堂;有的走亲邀客。
而最风趣的是“舞春牛”。
接着农耕队还要表演谷种农事活动。
整个表演场地被当成一块田,扮演农民的几个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锄头,还有的背竹篓。
他们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动作逼真、优美,用歌舞表现了侗家田间耕作的欢乐气氛。
姑娘节侗族姑娘节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
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杨姓。
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与自己家的亲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
届时,姊妹们唱歌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
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
四月八吃乌饭(又叫黑饭)是一个古很老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侗家女英雄杨八美。
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尝新节“六月六,早禾熟”。
侗族地区把这一天作为尝新节,有的地方择吉日尝新。
湖南通道尝新节这天,狗是上宾,新米饭煮出来,让狗尝过以后人才尝。
因为传说远古时期,洪水滔天,绝了谷种,是一条白色的神犬飘洋过海,在西王母的晒谷坪里打了一个滚,满身粘谷粒,在回来时身上的谷粒被水洗掉了,只有狗翘在水面上的尾巴尖带着几颗谷粒。
人类靠这几粒谷种才发展到今天。
为了不忘狗的功劳,因此新谷登场要请狗先尝。
尝新节是侗族地区共同的节日,各地尝新节内容大同小异。
黎平县称“尝新节”为“天贶节”,俗称六月六。
不少侗寨都在这天包粽粑,又称粽粑节。
特别是肇兴、岑岜、龙额、水口、东郎、新平等乡的侗族过得特别隆重,仅次于过年。
赶歌会侗族赶歌会农历七月二十日,是贵州省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
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呗歌场。
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
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
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
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
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
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
过冬节也就是“冬至”,这天所有侗族地区地人们都过侗年,相当于过春节,各地区活动热闹非凡,有赛芦笙、多耶、侗戏、对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广西南宁没能回家过侗年的朋友,每年的“冬至”这天在南宁的很多侗族同胞们都会聚集在一起欢歌、交流。
“为也”“为也”是侗语音译,为做客之意。
但这种客人不是一般的客人,是特指村寨之间互相访问的集体客人。
当地汉话称为“吃乡食”。
一般在春间或秋后进行,是侗乡规模最大的社交和娱乐活动。
规模不等,少则20—30人,多则100余人。
男女老少均可参加。
都要带上本寨的歌队、戏班、芦笙队、诵款人等。
事先由客寨到主寨下帖,主寨认可接受帖子,双方约定日子。
主寨各家各户作好接待准备,客寨组织好队伍,作好行前准备。
贵州黎平、榕江、从江一带的“为也”队伍多以歌队或戏班为主。
当客人来到主寨时,主寨的姑娘们用稻草人、布匹或板凳、织布机、水桶等物品拦住寨门,唱起了拦路歌。
双方对答后,放炮迎客,杀猪宰牛,盛情接待。
“为也”期间,整个村寨成了文娱大舞台,开展对歌、唱戏、斗牛等活动。
客人走时,每个姑娘拿出几条自织手帕挂在竹竿上作为赠送给客人的礼物。
还要包上装鱼肉的糯米饭包给客人路上作午餐。
广西三江的“为也”队伍多带上芦笙队。
芦笙队员身穿羽毛花衣,头插鸡尾。
路过其他村寨时,奏《过路曲》,不进寨。
快到主寨时,奏《进寨曲》。
主寨芦笙队奏《迎客曲》出迎。
进寨后,主客两队进鼓楼坪赛芦笙。
赛完后,芦笙队和其他客人都集中在鼓楼坪上,待主寨寨老一声令下,主人们便争相涌入坪中“抢客”。
他们抢去客人头上的鸡尾,客人便随之到家,宴饮作乐。
次日再比赛芦笙。
有的地方还要举行踩歌堂、对歌、比武等活动。
欢度3—5日方散。
别离前要举办一次全寨性大宴,在鼓楼或风雨桥上举行。
席间主客各出一人,讲诵款词和赞颂歌。
“为嘿”这是南部侗族村寨之间一种盛大的集体结交、集体做客的结群交往活动,侗家称之“为嘿”。
这种有“嘿”关系的两个村寨之间为了加深他们的友谊,双方商定:每年农历正月间定期“为嘿”,即今年甲寨的全体男女老少去乙寨集体做客(或限定人数),明年乙寨的全体男女老少(或对等的人数)又来甲寨集体做客,通过这种集体结交的活动,以加强他们之间传统的亲密关系,很像带有结盟性质的朋友。
乙寨要到甲寨去“为嘿”,需事先去信,甲寨认为条件成熟,即可写回帖,一面作接客准备。
客人到村口时,姑娘们用布匹等物拦住寨门唱“拦路歌”,双方对答后,放炮迎客。
杀猪宰羊,盛情接待。
这期间,开展对唱大歌、演戏、斗牛等活动。
“为嘿”一般举行3—5天。
当“为嘿”活动结束,客人要离去时,主寨上除了举行“拦路”表示挽留和欢送客人外,姑娘们每人赠送毛巾数条,挂在竹竿上;用禾草包包起若干包糯米饭,饭内夹有腌鱼、腌肉,送给客人在途中做午餐;主寨还送一头小牛和一只小羊,给客人带去留做“尾巴”,以示今后继续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