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叉学科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产教融合背景下推进高校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推进高校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研究【摘要】本文探讨了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推进高校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
对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强调了其在促进高校与社会产业互动和合作方面的重要性。
分析了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随后,提出了构建高校创新创业育人机制的建议,并探讨了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模式。
通过实施案例分析,展示了高校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旨在为高校提供有效的创新创业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实现高校产教融合的共赢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产教融合、高校创新创业、协同育人、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理论基础、现状分析、育人机制、探索、实施案例分析、重要性、发展趋势。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包括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融合度不足、创新创业育人模式落后、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等问题。
探讨如何构建高校创新创业育人机制、推动产教融合、建立协同育人模式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
本文正是出于对这一课题的关注和研究需求,在研究背景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探讨高校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发展,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1.2 研究目的高校创新创业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旨在探讨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如何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产业实践、科研创新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产教融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探究其背后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逻辑,为高校构建创新创业育人机制提供理论支撑。
2. 调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了解不同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改进和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3. 探讨构建高校创新创业育人机制的途径和方法,重点关注如何整合产教资源,建立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学科交叉融合下高校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与提升路径探索
学科交叉融合下高校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与提升路径探索摘要:2020年十四五规划明确了现代教育要积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李克强总理还强调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重要性。
本文通过探讨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性,发现其中问题所在,并提出适应创新时代发展需要、具有借鉴意义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推动高校的创新人才发展进程,使本科生养成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学科交叉融合;复合型;路径探索一、前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到2030年,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制度体系初步建立,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明显增强[1],对于世界优秀人才吸引力显著提升,一批领跑者在主要科技领域,一批开拓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
二、高校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一)提高高校人才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是近年一直以来的重点话题,尤其是面对大学生本科群体,高校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力度、广度、深度都在不断的提高。
大学生群体相较于高中生而言,具有自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与承担更多责任的能力。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的课程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开设创新创业相关的社团、讲座、比赛等,可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为高校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二)提高高校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在大学阶段,学生的时间相对自由。
大学生在完成相关专业的同时,还可支配的时间相当充足。
高校会开设创新创业的选修课,笔者认为这门课程是非常有必要开设的,且比较适合在大二、大三阶段为学生提供。
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形成创新创业的思维,不拘泥于本专业的知识,而是学会与其他学科交叉运用,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的就业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浪潮不断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众多的企业都要求毕业生掌握多门技能,拥有活跃的创新思维。
如今就业市场上这类创新型人才是供不应求,大型企业为了能有更多新鲜的、技能扎实的、有创新能力年轻群体加入其中,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高校不断向企业输出复合型的创新创业人才,提高了高校人才的就业率。
专创融合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专创融合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根据社会需求,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方式,培养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学生,为社会创新创业提供人才支持。
专创融合视
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
养具备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
专创融合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强调专业教育的基础性。
学生在校
期间需要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和最新技术。
只有在深厚的专业
基础上,学生才能有实力进行创新创业,提供有质量、有价值的创新产品和服务。
专创融合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性教育的开展。
学校应该为学
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例如创新实验室、创业基地等,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项目中,亲
身体验创新创业的过程。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解决问
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专创融合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跨学科的融合。
创新创业往往需要
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共同协作,因此高校应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开设交叉学科的课程,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可以组织跨学科的创新创业团队,让学生在团队中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专创融合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创新创业的精神培养。
创新创业需
要学生拥有积极进取、不畏困难的精神,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和习惯。
学校可以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邀请创业者和专家进行经验分享,帮助学生了解创
新创业的机会和挑战。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培养人才、创造价值的重要途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
在这个背景下,高校需要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培养更多创新创业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当前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存在的问题1. 缺乏系统性。
在目前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中,往往存在零散性较强的问题,缺少系统性的规划和设计。
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都是零散的、片段的,缺乏整体性的思考和安排。
2. 缺乏实践性。
传统的高校课程往往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
创新创业教育更需要学生去实践、去体验、去探索,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
3. 缺乏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敏感度和反映,导致课程内容脱离了实际需要,学生学完课程难以应用于实际创业实践中。
1. 课程的系统化设计。
需要对创新创业课程进行全面的规划和设计,确保各门课程之间有机地连接和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
包括但不限于创业概论、创新思维、创业机会识别、创业案例分析、创业模式设计等课程内容。
2. 强化实践环节。
创新创业课程应该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实践平台,让学生通过实际的项目操作,提高创新创业的实操能力。
可以通过开设实训基地、参与创业实践计划等方式,加强实践性的安排。
3. 重视市场需求。
高校应该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不断了解市场需求,将市场需求纳入课程设置中。
可以通过行业合作、企业赞助、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市场情况,了解市场需求,为将来的创业做准备。
4. 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建设。
导师团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力量,他们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业经验和宝贵的创业指导。
高校应该加强对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的建设和培养,让他们成为学生创新创业路上的良师益友。
5. 实施跨学科教学。
创新创业的本质是跨学科的,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学科交叉与创新型人才培养PPT课件
的转化和应用。
对未来学科交叉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加强跨学科教育和研究
高校应加强跨学科教育和研究,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和平台,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 合作。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加强实践教学和 团队协作训练。
加强产学研合作
高校应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
03 学科交叉与创新型人才培 养的关系
学科交叉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
01
02
03
拓宽知识面
学科交叉可以帮助学生掌 握多个领域的知识,拓宽 视野,培养跨学科的思维 方式。
激发创新思维
不同学科的碰撞和融合可 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产生新的学术思想和观点。
提高实践能力
学科交叉往往伴随着实践 活动的交叉,有助于培养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 力。
学科交叉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案例
案例一
某高校开设跨学科课程,鼓励学生选修不同专业 的课程,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
案例二
某研究团队融合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开展跨学 科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案例三
某企业与多所高校合作,共同培养具备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04 如何通过学科交叉培养创 新型人才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型人才是实现创新的关键因素。培 养具备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有助于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 和社会进步。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 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策略
01
“卓越计划”20背景下工程交叉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内外学者对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 果。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的意义、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然而,现 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与理论教学的有机融合、实践环节的 连贯性和系统性不足、学生参与度不高等。
在“卓越计划”背景下,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具有以下必要性:
参考内容
随着全球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 经验的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我国推出了“卓越计划”, 旨在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本次演示将探讨在 “卓越计划”背景下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 实践提供参考。
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卓越计划”20的要求,构建工程交叉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应遵循科学、 合理、实用的原则。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应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建立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 注重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结合,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课程内容: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强调工程实践和跨学科整合,突出创新性和实用性。
1、培养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 平台。通过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推动科学研究:实践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有助 于提高高校科研水平,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做出贡献。
3、服务社会贡献: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目标应与社会需求紧密,通过培养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交互性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学科交叉性则注重外语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基于学科交叉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
1、掌握先进的工程科学技术; 2、熟悉智能制造的原理、技术和应用; 3、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具备在国际化环境中工作的能力。
二、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1、课程设置与优化
为了让学生掌握先进的工程科学技术和智能制造领域的专业知识,需要构建 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应该包括工程科学、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 人工智能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并且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以适应科技 发展的需要。
探索如何将新兴科技和交叉学科相结合,以推动研究生教育不断创新;最后, 国际上交叉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最新动态和趋势,为我国的相关领域提供参考和借 鉴。
参考内容二
交叉学科建设在当今科学技术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 许多重大问题已经超越了单一学科的范畴,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合作。因此,交叉 学科建设成为了科技创新的关键。交叉学科建设对于人才培养也具有积极意义。 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激发创新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例如,领域的发展涉及计算机科学、数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只有通过 多学科交叉融合,才能不断推动该领域的技术创新。
要解决当前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学科单一:当前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以单一学科为主,缺乏多学科交叉 融合,导致研究生难以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限制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2、缺乏学科交叉:由于学科之间的壁垒,研究生往往难以接触到其他学科 的知识和方法,无法借鉴和运用其他学科的思想和方法,限制了创新能力的提高。
根据调查和访谈的结果,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学生缺乏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难以在多个领域之间建立;二是师资力量不 足,且教师对交叉学科的态度和认知存在差异;三是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评价体系, 难以对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进行科学的评估。针对这些问题,本次演 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加强跨学科课程建设,建立交叉学科教师团队, 完善管理和评价体系等。
跨学科视域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践
跨学科视域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践目录一、内容综述 (2)二、跨学科视域下的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3)1. 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4)1.1 新工科领域技术发展现状 (6)1.2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7)1.3 市场需求分析 (8)2. 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9)2.1 知识与技能需求 (10)2.2 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 (11)2.3 创新型人才培养 (12)三、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13)1. 跨学科教育理念及价值 (14)1.1 跨学科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16)1.2 跨学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7)2. 国内外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比较与借鉴 (18)2.1 国内外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20)2.2 典型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介绍 (21)2.3 经验借鉴与启示 (22)四、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 (23)1. 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 (24)1.1 课程内容与结构设置原则 (25)1.2 跨学科课程设置方案 (26)1.3 实践环节设计与实施 (27)2.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28)2.1 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 (30)2.2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与推广 (31)2.3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的实践案例 (33)五、评价与反馈机制建设及完善路径研究与应用实例分析 (34)一、内容综述在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跨学科知识融合日益成为趋势的背景下,“跨学科视域下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践”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
本综述旨在探讨跨学科视域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分析当前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并概括性地介绍本文的主要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崛起,传统工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新时代工程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融合,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工科人才,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市场需求。
新工科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教育体系构建研究作者:郝建秀张庆傅海涛孙云雨刘超顿梦媛张艺李沙沙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年第12期摘要: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本文基于宿州学院发展规划,以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和材料分析实验课程为例,提出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核心,建设多学科教研团队,打造多元化课程体系。
结合地方与高校发展优势与特色,积极落实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理念,建设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新工科;多学科交叉融合;材料学科;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3)12-0097-04材料作为21世纪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材料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与我们日常生活和科技发展紧密相关[1]。
面对新材料的集群发展动态及新挑战和新机遇,高校的新工科教育改革势在必行[2]。
这不仅要求教师积极开展相关教育政策的研究和实践,还必须紧密结合地方与高校发展优势和特色,构建服务地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3,4]。
宿州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共同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体的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圈五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6+2”试验区的一部分,在服务安徽省“三地一区”建设、打造高水平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工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区域经济发展和战略性产业的壮大,迫切需要立足皖北发展的宿州学院培养更多能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科交叉融合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显得非常关键[5]。
材料研究与测试方法和材料分析实验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材料学科课程,是解锁材料研究“四要素”(组成、结构、合成与加工、性质与使用性能)之间复杂关系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6,7]。
本文主要结合宿州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的本科专业构架及师资队伍的组成,针对材料研究测试方法和材料分析实验本科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优化措施,以推动高校新工科教育改革,加快服务地方建设。
交叉学科团队中研究生创新能力“四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交叉学科团队中研究生创新能力“四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作者:王建军李梦方莉俐来源:《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年第09期摘要:本研究在对交叉学科团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从组建交叉学科团队、重塑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和完善评价机制四个方面,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研究生团队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改革,提出了提升交叉学科团队中研究生创新能力“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并将该模式在中原工学院低维量子物理与材料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中进行了实践。
实践效果表明,“四位一体”培养模式能够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交叉学科团队;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是推动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目标。
而个人因素和外部因素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两类主要因素。
其中,缺乏创新的信心、经验和动力,缺乏创新素养是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个人因素,这与研究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储备不足、缺乏学术交流有关。
导师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创新学术氛围薄弱、实验条件差,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外部因素。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發展,多学科、多部门协同攻关,有组织的团队科研行为正在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主要范式。
相应地,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也从传统的单一导师制向交叉学科团队培养模式转变。
在交叉学科团队培养模式中,导师成员知识结构丰富,思维模式多样,研究手段互补,能有效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团队中的共享实验平台、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思想碰撞,能够有效解决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外部问题。
但是,研究生学科团队培养模式仍存在组织管理松散、课程体系无序、教学模式混乱等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
因此,将交叉学科团队建设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探索科研团队中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部分高校已经对交叉学科团队建设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协同与融合问题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
2023-11-05CATALOGUE目录•背景介绍•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途径•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的挑战与对策•案例分享•总结与展望01背景介绍创新创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双创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创新和创业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双创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双创的背景和意义当前,大学生双创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创新思维、缺乏创业勇气等。
同时,双创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教育理念落后、师资力量不足、实践平台缺乏等。
大学生双创的现状和问题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目标02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科交叉和科研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科学制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设跨学科、前沿性的课程,增加实践和实验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采用探究式、案例式、项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解决问题。
建立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和教学创新。
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涵盖创业理论、创业实践、创业案例等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创业园、孵化器等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帮助他们积累创业经验。
建立创业实践平台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和项目合作,让学生了解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基本知识,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设立创业基金,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他们实现创业梦想。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以闽南科技学院为例
交流Experience ExchangeI G I T C W 经验280DIGITCW2021.021 高校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性全球已经进入了由信息产业、新科技技术推动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当前的社会发展越来越体现出对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
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需要引发创新创业教育深层次的改革,多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和多向交流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打破传统的学科分类界限、营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氛围将成为大学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和布局优化的引领和示范。
学科融合不仅是学科发展及繁荣的必然趋势,也是学术研究创造重大创新性成果的方式之一,纵观近百年来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成果中,近50%的项目就是多领域合作、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取得的;我国高校和地方政府组织举办的竞赛获奖者也大都是聚焦前瞻性基础问题或者引领性科技问题,产生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对流和方法碰撞,从中找到新的突破口,顺势而为,运用多学科的思路、方法和手段去创造性地设计参赛项目,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去制作和完成参赛项目。
教育部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过程中,要求高校在保持传统学科发展基础上,以多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为追求,充实、更新、发展和完善创新的理念和模式,带动学科结构优化与调整,促进多学科资源的紧密结合,从而支撑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以闽南科技学院为例戴惠丽,禹谢华,郑丽丽,刘小莉(闽南科技学院,福建 泉州 362332)摘要:在新经济背景下,为了满足当前和未来需要,推动和引领未来技术、产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出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需要引发创新创业教育深层次的改革,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以闽南科技学院为例,探索如何基于学科交叉融合有效地在相关学科领域之间完成从基本交叉到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和实践路径,以期为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基于跨学科项目制课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常州大学机器人产业学院为例
论点ARGUMENT 人才培育128基金课题:2023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3SJYB1277)。
基于跨学科项目制课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常州大学机器人产业学院为例文/李明娟本文将项目教学法与创新教育相融合,探索构建基于跨学科项目制课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旨在通过重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体系、课程内容及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文所构建的培养模式在笔者所在的常州大学初步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教师、企业以及社会均认为这种以师生共同参与的新的培养模式在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着显著作用。
一、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一)“既有培养方案+X”模式“既有培养方案+X”模式主要是指高校依据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对现行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通过增设一些创新类实践课程,构建起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培养模式。
当前,这种模式在我国高校中的应用得较为普遍,但其也存在兼顾面小、形式化的局限,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效果有限。
(二)产教协同模式产教协同模式是一种以高校为代表的教育行业与产业之间建立紧密合作的模式。
具体来说,产教协同模式是通过协调各方资源,并对各因素之间进行整合,促成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合作,进而达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为企业输送优人才培育论点ARGUMENT129秀人才的目的。
(三)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培养模式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培养模式以科技创新项目为载体,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师生共同实践完成相应的科创项目。
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切实促进人才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以突出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为特征的跨学科项目制课程教学的内涵跨学科项目制课程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发现学习理论的基础及交叉学科视野,整合多门传统课程的知识,建立包含多个跨学科项目的课程,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借鉴项目化教学法,强调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设计几个方面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设计几个方面
1. 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设计一套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包括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程,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座、实践、小组讨论等,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2. 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机会,通过实验室实习、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和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学科交叉和综合素质培养: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和强调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适应能力。
4. 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包括优秀的教授、研究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实习导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5. 学生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和激励机制,既能够对学生的学术能力进行客观评估,又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创新活动。
6. 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的服务,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并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和创业支持。
7. 国际化和国际交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入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
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设计应该综合考虑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学科交叉、师资队伍、学生评价、就业指导、国际化等多个方面,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
基于科教融合的石油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摘要:在“双一流”建设、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陕西科技大学石油工程专业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切入进行改革探索,创新实施了基于科教融合的石油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完成了主干课程群集成化课程体系建设,同时对“三导”式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运用,最终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
关键词:科教融合;石油工程;人才培养;创新实践作者简介:杨秀芳,陕西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油田化学助剂的开发;陶秀娟,陕西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石油炼化;刘佳洁,陕西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油气藏渗流力学、欠平衡/控压/气体钻井。
(陕西西安710021)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2019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科教融合的石油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XGH19107);2017年陕西科技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石油工程专业‘实践+技术’主干课程群集成化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17Z02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21)08-0007-02基于科教融合的石油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杨秀芳陶秀娟刘佳洁一、基于科教融合的石油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就是要发挥科教融合的优势,实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相结合,把高水平科技创新资源转化为高水平育人资源。
基于此,陕西科技大学石油工程专业基于科教融合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三导”式人才培养,二是进行集成化主干课程体系改革开展联盟挑战型课堂教学,三是搭建校内—校外创新与实践合作平台。
1.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三导”式人才培养模式。
“一导”即学业导师(针对大一、大二低年级学生)。
大一、大二课程主要为通识类课程或相关基础课,学生少有机会接触石油工程相关知识,为其配备学业导师,不仅可为学生介绍本专业特点和发展动向,还可培养他们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及现状。
引言部分从背景介绍、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三个方面展开。
正文内容包括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概述、现状分析、理论基础、核心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建设。
结论部分总结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成果,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高校提供指导,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发展现状、理论基础、核心课程、评价体系、成果总结、发展方向、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和科研创新的重要阵地,必须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传统的高校课程设置往往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
构建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通过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其创业热情,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只有在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新模式的基础上,才能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加完善和有效的支持,推动我国创新创业事业迈上新台阶。
1.2 研究意义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创新创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需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和创业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构建完善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影响力,促进教学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价值。
多元协同、多维共育的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 建与实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多元协同、多维共育的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多元协同、多维共育的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创新能力已成为高校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之一。
然而,传统的一方面培养方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代高校学生的发展需求,亟需建立一种多元协同、多维共育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多元协同指不同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协作与合作,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通过跨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可以充分吸收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拓宽他们的思维视野和创新思维。
同时,与教师的密切互动与合作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而多维共育则是指在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各个能力维度。
除了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应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力等综合素养的培养。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全面发展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因此,构建一个多元协同、多维共育的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至关重要。
这一体系可以促进学生的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探讨多元协同的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多维共育的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背景、概念及意义。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剖析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希望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提供一些建议和借鉴。
文章结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研究的背景和目的进行概述,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认识。
正文部分则是对多元协同和多维共育的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其中,2.1节将介绍多元协同的概念和意义,2.2节将介绍多维共育的概念和意义。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多元协同和多维共育对于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内外协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内外协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①张晓芬1,史宪睿2(1.沈阳理工大学,辽宁沈阳110159;2.辽宁工业大学,辽宁锦州121001)摘要:近年来,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一些成效,但也存在培养主体单一,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不能满足社会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等问题。
因此,高校应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加强高校内部不同院系、部门之间的合作、相互补充,也需要学校与政府、企业、相关中介机构等部门共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即形成“内外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内外协同;创新创业人才;体系构建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85(2018)03-0047-05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其关键是培养一批掌握现代先进知识,拥有钻研科学精神、竞争意识和创新素质的人才。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政策。
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主体如何加强合作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
基于此,本文提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达成“校内、校外双轮驱动,融合发展,工科、商科相结合,理论、实践为一体”的培养模式。
一、“内外协同”培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必要性(一)“内外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高校有效提升育人能力的要求当前我国高校发展已经到了内涵提升的阶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应引起足够重视。
但仍有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做表面文章,创新创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培养机制不完善,学校培养主体模糊。
有的学校将其放到管理或者经济学科,把创新创业教育知识列入选修课程中;有的高校由辅导员、团委或招生就业处来培养,通过讲座、培训完成,教学体系没有实质性改变;有的学校设有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大创中心,也单独设立创新创业课程,但是缺乏统一组织协调机制。
这些做法都无法满足社会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交叉学科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摘要:我国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求建立也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以就
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也提倡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培养创新
创业人才新机制。
根据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现状,笔者提出建立全
方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建校企联动的教育机制,建设出大学科技园
区以及搭建高校创新创业基金平台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交叉学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引言:交叉学科是指有两门或多门学科知识进行交叉渗透,或者在其母体学科
边缘融合而发展起来的学科群。
国务院曾于2015年就提出了关于深化高校创新
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具体说明了高校要想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就
不能局限于某个学科、某个专业,要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培养,这对促进高
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严重脱节
就目前来说,我国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论课程教育实践
课程教育相互紧密联系起来。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
非常孤立,并没有与其他课程很好地相互结合起来,虽然有的也积极结合但是却
不够深入。
很多高校由专业任课教师对所设立的创新创业课程进行知识讲解,但
是这些专任教师却没有很多的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因此所教授的内容与实践教
育环节严重脱节。
基于此,使得基于交叉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就在解
决该问题上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二)大学生创新成果转化比较困难
大学生的创新成果因为资金短缺而导致难以转化。
例如,某些大学生为了获
取创业资金而陷入了非法的校园借贷而导致自身债务缠身,给自己和家庭都带来
了许多麻烦;有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却面临着无人提供相应的设备等实际问题。
只有政府、企业与高校进行全方位多方面的支持,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
的成功几率。
此外政府也应号召有实力的风险投资家,给予高校创新大赛中具有
潜力的创业项目以达到资金上的支持。
二、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策略
(一)建立全方位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放眼全世界,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一般就会有创业基
础理论课程、分专业创业课程以及创业实践课程几大部分组成。
这个模式对我国
交叉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具有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
创业基础、创
业融资以及产品发布等创业基础类课程的开设,可以很好地为学生的创新创业理
论教育打下非常扎实的基础。
设立创业工作室并开设灵活多样的创业实践课程,
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还可以安排学生到新创的企业中进行实习,
从而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创业体验。
设立创业中心,可以让更多的企业家、投资人
以及有创业经历的专家为学生们提出更好的建议,也可以让学生们向这些比较成
功的人士介绍自己的想法,从而让他们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将创新想法转换成实
践成果。
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可以将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公选课进行开.设同时要建
立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
此外,还要形成由校外专家以及校内教师进行搭建的创
业训练导师团,创业专业课以及创业基础理论课的讲授可以由校内专业老师完成;而由校外创业指导专家和创业培训讲师以及优秀的企业家,进行对创业实践课程
的讲授,这样做就可以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双导师制。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
内容要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以及就业形势等为主,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
的创业热情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创业水平,此外还要鼓励专业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创
新创业项目给予积极参与指导。
(二)建立校企联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可以说,校企合作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最有效途径,因此高校应努力构建
出一个以学校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机制,以此发挥行业协会的助推作用。
行业协会
可以从产业发展需要出发,与企业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力求将实践教学
环节与企业运营过程互相结合,从而构建出与未来职业标准相符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比如,在开设电子商务实务课程时,任课教师就可以鼓励同学们开设各类淘
宝店铺,利用行业协会或企业为同学们提供一定的货源。
(三)大力建设高校创新创业科技园区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就是高校科技园区的
建设。
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与创新创业实践的主要机构,高校科技园可将
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向创业实践转化。
可以将科技园大力打造成一个集现代医学、现代生物科技、现代电子商务以及现代农业种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性科技孵化器
基地。
在这个基地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学科交叉的优势,通过科研项目将医学制药、生物技术以及农业种植等成果转化形式,从而形成特有的科研人员联合创新、大
学生联合创业等的创业模式,积极鼓励具有较高科学技术含量的创新创意转化为
生产力。
(四)搭建高校创新创业基金立体平台
现阶段,我国政府已加大力度保障高校创意创业的资金需求。
此外,还可以
整合政府财政预算与社会资金进行募集,从而支持高校的创新创业活动。
高校同
时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校内自主创新创业项目,对毕业生进行相关的创业指导,同时为毕业生的创业提供小额贷款。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明白了现阶段鼓励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我国如今正处于互联网环境的飞速发展中,只有用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才能
继续保持快速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
可以说,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不仅给
传统商务带来了巨大冲击也为掌握丰富知识与先进技术的创新创业者带来了更多
机会。
因此,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高校,有必要实时关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
从而发掘出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的技能,为广大电商能够顺利融入到社会打下扎
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晓敏,刘慧娟,聂磊.基于交叉学科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人
才资源开发,2017(07):122-123.
[2]欧阳泓杰.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05):588-589.
[3]张兄武.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机制的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04):152-153.
[4]林晓玲.创新创业视角下高校跨学科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探析[J].大学教育,
2017(01):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