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
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
![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a0fd613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ff.png)
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篇一」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
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
(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
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好吗?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篇二」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局部──所见和所感。
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局部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局部是写作者的感受的。
(同学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需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
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好吗?这两首诗意思浅显,同学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
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同学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让同学理解“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二句诗在实际生活中的含义,让同学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同学兴趣非常浓厚。
这二首古诗中出现的“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二句是千古传颂的名句,意义深远,假如能让同学学以致用,那就是最大的收获了。
学了以后,不少同学已经能灵活运用。
学完《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这两首诗后,我让同学理解了“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c7ee7c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32.png)
另外,我也注意到学生们在课外阅读古诗词方面做得不够。为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我计划在课后布置一些与古诗词相关的阅读任务,并定期检查他们的阅读笔记,以此激发他们在课外主动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课外古诗词诵读》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诵读、分析、讨论等环节,他们能够逐渐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并尝试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对于古诗词的韵律美,虽然我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示范,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把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关注这部分学生,采用更为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如通过音乐、舞蹈等形式,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诗词的韵律。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针对学生们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期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收获满满。同时,我也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与同事们多交流,吸取他们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被一首诗或一句话深深打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词的魅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诵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71ac89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27.png)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古诗词的价值、分析其现实意义并探讨如何传承和发扬。
(2)古诗词的词句理解:古诗词中的某些字词和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困难。
举例:《登高》一诗中的“落木”,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教师要解释其意为“落叶”,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3)古诗词的情感表达:古代诗人在诗词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表达情感,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学鉴赏能力才能领会。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艺术特点。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登高》为例,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了解古诗词在实际阅读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
针对今天的课堂教学,我认为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1.对古诗词的难点内容进行更加详细的解析,通过举例、对比等方法,帮助学生克服理解障碍。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在小组讨论环节,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加强古诗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育,让学生明白学习古诗词的实用价值。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相当高的。通过引导他们朗读、分析和讨论,我发现他们对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尤其是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积极参与诗词朗读,课堂氛围非常活跃。
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
![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ecd2ed7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16.png)
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篇一」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是最贴近自己的,本册的《古诗词三首》为大家展示了千年以前的儿童生活,虽然年代久远,但童真童趣依然,极易引起孩子兴趣,产生共鸣。
诗词的意境大多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于是在学《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时,我用了直观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普通的农家小院图,学生感受到一种平凡、美好,从词中读出“村居”的美好画面进行描述,进入词中要表达的意境;“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出示一个天真孩童卧在溪边剥莲蓬图画,看图描叙小儿“卧剥莲蓬”的动作、神态,品味“无赖”,体会孩童的天真可爱。
联系生活中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理解到这是一种喜爱。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给孩子出示了一对白发夫妇面带醉意的画面,让学生说他们会用乡音亲热的说些什么呢?孩子们有猜测是谈论丰收的、谈论他们可爱的小儿子的、谈论大儿子能干、谈论二儿子懂事之后再品味了“醉”字,难道仅仅是因为酒而醉吗?我让学生看着画面去体会,学生很自然地说出他们看着三个儿子都那么可爱,生活那么平静,是为这种幸福的生活而陶醉。
乡村生活虽简朴但却不失优美,夫妻恩爱,孩子勤劳可爱,温馨的生活令人陶醉。
最后我让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有感情的朗读。
用画意解诗情,以更直观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诗人精心营造的意境,体会字里行间传达的情意,更好的理解了诗词。
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篇二」在结了冰的江面上垂钓是多么不合情理,这恰恰是这首诗的精妙之笔。
革新失败,报国无门,有多少情感尽在一“钓”之中,于此之处设疑讨论,无疑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当学生的理解陷入困境时,再及时补充本诗的创作背景,丰富学生的储备,为学生的进一步感悟铺路搭桥。
学生果然不负众望,思维相互启发,掀起课堂的高潮。
诗人在一“钓”中抒发着自己的情感,钓得苦闷,钓得清高,钓得希望;学生在一“钓”中发掘着诗文下丰厚的内涵,悟得投入,悟得深沉,悟得精彩。
课外古诗教学反思(精选24篇)
![课外古诗教学反思(精选24篇)](https://img.taocdn.com/s3/m/3c3c1b49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e9.png)
课外古诗教学反思课外古诗教学反思(精选24篇)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外古诗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外古诗教学反思篇1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追《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这个节目的点击率很高,在诗词热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人那颗跳动了千年的诗心,心动不如行动,公开课就选诗词。
为了让学生读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为了能让学生通过文字看到诗歌的本真,我选择了以下策略:金文猜字,感受汉字魅力。
一个金文的送字,让大家看到了中华文字之美以及古人造字的智慧。
化诗为画,品味文字之境。
抓住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风格,引导学生将诗歌绘制成一幅图画呈现于黑板之上,再由图画进入诗歌,让同学们讲述画中元二与王维难舍难分的离别情景,感受诗人与友人的深情厚谊。
吟诵,体会古诗韵味之美。
过去我也知道诗歌是可以成诵的,但到底怎么诵?是个难题。
千课万人之行给了我答案,我大胆尝试,课堂效果不错!经典送别诗多篇连读,感受情感变化。
送别诗有很多,其情感表达不尽相同,抓住同类诗对比,感受不同诗人写送别时的情感表达的不同之处,打开眼界看世界,只为让我们的孩子走到更远的地方,看到更美的风景。
好课在于多磨,这节课还有许多需要琢磨之处,细节仍需精修,教学机智仍需加强,个人素养仍需提高,教学之路其修远矣,吾愿上下而求索!课外古诗教学反思篇2《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诗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的侧重点,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写不同的事物。
而古诗教学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懂得一定的人生哲理。
1、教学效果(思效)。
古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不好把握的,很多古诗学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对于其中的寓意学生又是极难掌握的,把握不好便会将课上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试着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
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这也是古诗教学的重难点。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word配套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word配套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fddbcef9e314332396893c3.png)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3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概说1、古诗:诞生于东汉末年,原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因风格相近,南朝梁萧统编入《文选》,因为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
这组诗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是古典诗歌抒情诗的典范,被誉为“诗母”。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3、产生年代研究者认为《古诗十九首》虽非一人之作,但它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大概产生于东汉后期数十年间,即至早当在顺帝末年,至晚应在献帝以前(约公元140—190),无论从五言诗的发展情况或是从某些篇章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来看,这样的推测都是合理的。
4、产生背景政治:社会动荡、宫廷暴乱、徭役赋税沉重、农民起义、外戚宦官专权经济:破坏严重、两极分化、朝不保夕思想:儒家经学、文学观念转变、老庄思想盛行、佛教传入5、篇目《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思想内容表现及时建功立业的壮志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表现追求幻灭后心灵的迷惘与痛苦青青陵上柏表现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揭露社会黑暗驱车上东门、明月何皎皎表现游子思妇相思离别之苦涉江采芙蓉、行行重行行7、艺术特色所抒之情,质朴自然,毫不雕饰,情感真切动人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生年不满百》擅长借助写景来衬托和抒发感情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去者日以疏》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明月何皎皎》语言自然朴素,又高度洗练而富有概括力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庭中有奇树》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诵读1、齐读2、听读3、自读庭中有奇树珍贵huā繁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954133f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13.png)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
在教授《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个课程时,我有一些反思和总结。
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兴趣和理解程度有所不同。
有的学生对古诗词非常
感兴趣,积极参与诵读,对于诗词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理解。
然而,也
有一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缺乏兴趣,认为这些诗词过于古老且难以理解。
因此,我认为
在课程中应该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例如通过解读诗词的寓意和与现实生
活的联系,以及介绍古诗词的作者和历史背景等方式,让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更大的兴
趣和认同感。
其次,我发现一些学生在诵读古诗词的时候存在发音不准确的问题。
古诗词的发音一
般比较独特,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练习才能正确地诵读出来。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
中应该加强学生对古诗词发音的训练,可以安排一些发音练习的活动,例如让学生模
仿和跟读经典的古诗词,以提高他们的发音能力和对古诗词的诵读理解。
另外,我也注意到一些学生在诵读古诗词时缺乏情感表达。
诗词是情感的抒发和体现,通过语言和意象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和感受。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更多
地关注诗词的情感内涵,帮助他们理解并表达出诗词所要传达的情感。
可以通过分析
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让学生深入体验和感受到其中的情感,从而能够更好地诵
读出来。
总的来说,教授《课外古诗词诵读》这门课程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理解,加强学生对古诗词发音的训练,以及引导学生更好地表达出诗词的情感。
通过这
样的努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提高他们的诵读水平
和文学素养。
《课外古诗词诵读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
![《课外古诗词诵读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https://img.taocdn.com/s3/m/3fdb6eee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00.png)
《课外古诗词诵读》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古诗词的背景和特点,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理解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3.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导学内容:1.古诗词的观点及特点。
2.《唐诗三百首》选读。
3.《宋词精选》选读。
4.古诗词的背景和韵律。
5.古诗词的赏析和创作。
三、导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古诗词朗诵视频或播放一段古诗词音频,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音韵之美,激发学生进修的兴趣。
2.进修(30分钟)(1)介绍古诗词的观点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起源、发展历程和特色。
(2)选取《唐诗三百首》和《宋词精选》中的经典诗词进行诵读和赏析,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3)讲解古诗词的背景和韵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3.练习(20分钟)(1)让学生分组进行古诗词的诵读练习,每组选择一首诗词进行朗诵,并进行互相评判和改进。
(2)安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背诵和朗诵,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4.总结(5分钟)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进修体会和收获,引导他们总结古诗词诵读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参与古诗词朗诵比赛,激发学生进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邀请文学专家或名人来校进行古诗词讲座,为学生提供更深入的进修体验和启发。
3.开展古诗词创作比赛,鼓励学生运用古诗词的形式和语言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五、进修评判:通过学生的诵读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教室参与度来评判学生的进修情况,及时给予必定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息提高诵读和理解古诗词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古诗词诵读成为学生进修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文学之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审美修养。
初中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教学反思(共二篇)
![初中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教学反思(共二篇)](https://img.taocdn.com/s3/m/bb7fd8e0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2d.png)
初中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教学反思(一)《晚春》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
本课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提示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会欣赏事物的内在美,接受精神启迪,加强阅读积累,激发学生对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初一年级的学生,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有了初步的诗歌学习基础,学生对写景抒情诗歌好奇心强,就增加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能够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
本课借助注释读懂诗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诗文的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再结合语文教学大纲对诗歌教学的要求,基于学生只在初一时学过古诗五首,对诗歌朗读、鉴赏的方法还很模糊的现实,把这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充分理解诗歌内容,领略诗人写诗意境之美的基础上提高诗歌朗读和鉴赏能力。
积极创设情境,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平台,让学生自始至终保持学习兴趣和探求热情,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领悟学习方法,从而获得情感体验,不断加强语言积累;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更好地实现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总的来说,本课教学基本上完成了课程的目标要求,反思课堂亦有不足之处:1、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不够,导致课堂活跃性不够,教学略显沉闷。
2、在课堂的时间把握上还很欠缺,以致于课堂的最后小结匆忙结束。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加强缺陷方面的锻炼,不断改进,提高自身的综合教学能力。
初中语文(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教学反思(一)今天教学的课文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首诗,这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是写暮春景物的七绝。
《课外古诗词诵读 秋词(其一)-刘禹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
![《课外古诗词诵读 秋词(其一)-刘禹锡》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七年](https://img.taocdn.com/s3/m/faa834d5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5b.png)
《秋词(其一)-刘禹锡》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
2.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认识。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诗歌的朗读音频、相关图片和文字诠释等。
2. 搜集刘禹锡的生平资料,以便在教室上介绍。
3. 准备一些与诗歌主题相关的音乐,以便在教室上播放。
4. 安排教室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同砚们,你们喜欢秋天吗?为什么?2. 秋天是一个美丽而富有诗意的季节。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来描绘秋天,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其一)》,感受他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景象。
(二)背景介绍1. 刘禹锡,唐代闻名诗人,与白居易并称为“刘白”。
2. 创作背景:刘禹锡在秋天写下了两首《秋词》,这是其中的一首,表达了他对秋天的奇特见解。
(三)朗读诗歌,感受韵律1. 请同砚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韵律。
2. 抽查个别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3. 示范朗读,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四)理解诗意,品味诗歌1. 小组合作,讨论解决以下问题,理解诗意:(1)诗中描绘了哪些秋天的景象?(2)诗人对秋天有什么看法?(3)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效果,师生评议。
3. 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如“雄鹰”、“丹霞”,感受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4.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秋天的感受,与诗人产生共鸣。
(五)拓展延伸1. 搜集其他文人墨客描写秋天的诗句,与同砚分享。
2. 仿照《秋词(其一)》的格式,自己创作一首小诗,描述自己眼中的秋天。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ce097a0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76.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这些诗词都是教材中没有出现过的,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学习材料。
在教材中,这些诗词被分为六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进入八年级的学生中,他们对古诗词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理解其内涵。
此外,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很多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不高,缺乏耐心和细心去品味和理解古诗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诵读和理解这些古诗词,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具体来说,学生需要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些古诗词,理解其基本意思,分析其结构和修辞手法,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其内涵和美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美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具体来说,学生需要能够理解并分析古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此外,学生还需要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词,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讲解、示范、引导、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古诗词的内涵和美感。
同时,我还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和期待。
2.诵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咸阳城东楼》
![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咸阳城东楼》](https://img.taocdn.com/s3/m/d517efb2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d0.png)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咸阳城东楼》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咸阳城东楼》并理解诗中关键词句的含义,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与意境的深远。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与情感,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升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水平。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感受《咸阳城东楼》中描绘的历史沧桑与自然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美的感知与创造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唐代诗人许浑的生平及作品背景,增进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二、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山雨欲来风满楼”等经典名句的象征意义与情感内涵。
•分析诗歌意象,把握诗人对历史变迁与自然景色的感慨之情。
三、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历史感与哲思,体会诗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引导学生将个人情感体验融入对诗歌的解读中,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咸阳城东楼》原文、注释、背景介绍、配乐朗诵等)•许浑生平及唐代诗歌背景资料•相关古诗词鉴赏文章或视频资料五、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多次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与情感。
•讨论法:小组合作,探讨诗歌意象与情感表达。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背景与情感。
•讲授与引导相结合:教师讲解关键知识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讲述一段与咸阳城或唐代历史相关的简短故事,引发学生兴趣,引出《咸阳城东楼》这首诗。
•设疑激趣:“在历史的长河中,咸阳城见证了无数朝代的兴衰更替。
今天,让我们跟随唐代诗人许浑的脚步,登上咸阳城东楼,一同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壮美。
”2. 新课教学•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节奏与停顿,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字词疏通: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扫清阅读障碍。
•意象分析:•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如“蒹葭”、“杨柳”、“夕阳”等)与人文意象(如“秦苑”、“汉宫”等),分析它们各自承载的情感与象征意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d7cb98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67.png)
今天在教授《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尝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韵律特点,但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部分内容可能还需要更生动的例子或者更直观的演示来帮助他们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考虑使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展示,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具象,便于学生吸收。
2.培养审美情趣: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学会品味和欣赏诗词艺术,提高审美能力;
3.提升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朗读技巧与节奏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词,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包括它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意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这首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这首诗如何通过短短的几行字,展现出壮阔的景象和深刻的哲理。
举例:《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句的平仄和节奏。
(2)诗词基本意思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掌握诗词的主题思想。
举例:《望庐山瀑布》中描绘了瀑布壮丽的景象,要求学生理解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分析古诗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效果。
人教版(2017新版)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版(2017新版)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3af501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1a.png)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讨论古诗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演示古诗词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直接输出: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因看到某个景象而想起古诗词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词的魅力。
-诗词的艺术特色:分析每首诗词的韵律、对仗、意象等,如《望岳》中杜甫运用雄浑的词汇和壮丽的意象描绘泰山,以及《春晓》中孟浩然细腻的春景描绘。
-诗词的诵读技巧: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停顿、重音、语调等,以传达诗词的情感和节奏美。
-文学文涵。
1.《静夜思》: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让学生领悟诗人李白在异乡思念家乡的情感。
2.《登高》:引导学生理解杜甫借助登高表达的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3.《望岳》:以诗眼、诗心去体会诗仙杜甫对泰山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4.《春晓》:让学生感受诗人孟浩然对春天美景的赞美,学习其描绘自然景色的手法。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章节,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思考,大家表现得非常积极。但在理论介绍部分,可能因为内容较为抽象,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困惑。针对这一点,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运用生动形象的例子来解释抽象的理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5caa5f3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60.png)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古诗词诵读》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使学生领略到古人的文化与思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有所反思,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准备不充分在进行《古诗词诵读》教学时,我发现自己在准备方面不充分,只是草草地看了一下教材内容,就放下了。
教学时,我才意识到对于古诗词这样的内容,应该提前多下些功夫去研读,去了解古人的背景和意境,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吸收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不够生动在《古诗词诵读》教学中,诗词内容都十分古老,学生们可能会觉得枯燥乏味。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生动的表现方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比如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来展示,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诗词里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三、学生参与度不够高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热情并不像其他内容那样高涨,很多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课堂,缺少积极的表达和思考。
我认为,这也是我教学需要改善的一个方面,我应该多从学生自己的生活出发,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词,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提高参与度和热情。
四、教学方式不够多样在教授古诗词时,我只是简单地念出来,然后简单地解释一下文化背景和意境,但是我没有用更多更丰富的方式去呈现,也没有考虑到学生们的个性化差异,比如音乐、形象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
五、教学内容缺少创新古诗词是重要的文学遗产,但对于当下的年轻学生来说,可能无法很好地理解和接受。
在教学中,我应该注重内容的创新,让学生产生更多的兴趣和好奇心。
比如可以连接当下时事,从诗词中找到与之相关的点,让学生去探索和理解,从中提高兴趣。
以上就是我对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教学的反思。
对于我来说,这个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宝贵的经验,让我更好地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我会在今后的课堂中尽力改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到中华文化的精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https://img.taocdn.com/s3/m/f71f228e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a9.png)
-诗词写作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对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理解不透,难以将其应用到实际的诗词分析中。
-文化内涵的挖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有限,需要通过具体的诗词实例来感受和领悟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举例解释: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挺高的。通过导入环节的问题,他们能够迅速地被吸引到课堂上来,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在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时,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掌握得不是很好,这可能是我们接下来需要重点练习的地方。
课堂上,我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写作特点,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朗读练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我也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可能会偏离主题,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明确讨论的方向和目标。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通过课外古诗词的诵读与实践,使学生能够:
1.提高古诗词朗读技巧,把握诗词节奏与韵律,增强语感;
2.感知古诗词的意境美,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3.运用课本中学到的古诗词知识,分析诗词的写作特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包括它的韵律、节奏和意境。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精炼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传承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李白的《将进酒》为例,分析其豪放的情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感受古诗词在情感表达上的魅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辞手法和写作特点,我会通过对比和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93ab76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e1.png)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被一首诗或一句词所触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词的魅力。
-诗词的关键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学习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运用了夸张手法,突显了诗人豪放的个性。
2.教学难点
-诗词意境的理解: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往往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和讲解。
-例如:《卜算子·咏梅》中“香雪海”的意境,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寓意,教师需进行详细解释。
1.诵读四首古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分析诗词的主题、背景和作者情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3.学习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激发他们课外自主阅读古诗词的热情。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通过学习古诗词,使其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主要包括以下四首古诗词:《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卜算子·咏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围绕这四首诗词展开,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欣赏、分析,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情感及艺术特色。具体内容包括: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稿公开课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稿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a9d16baa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85.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说课稿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了多首古诗词,如《春晓》、《泊船瓜洲》、《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这些诗词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他们对古诗词的语言、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作者的情感态度等方面仍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所学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意思。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诗词的深层含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乐等,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图片、音乐等形式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学:学生自主朗读诗词,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基本意思。
3.讲解:教师讲解诗词背景、作者生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5.展示:各小组代表发言,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
6.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总结诗词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7.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诗词的题目、作者、主要内容、情感等方面,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现诗词的基本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肯定的回答记不பைடு நூலகம்。
我又问初一上学期《观沧海》初三必考,直到初三下学期中考复习时再来记背,记得否?记不住。
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何为精准?精准早读到底要决解什么问题?能不能构想一个宏大的语文关,构想一堂超级高效快乐的大语文课堂?
每个初三的老师都深有体会,在如此紧张的复习中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古诗词的复习上,学生提起来就头痛。
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避而远之,毫无兴趣,谈何继承和发扬?
我们提倡高效快乐的语文课堂,或许我们只注重一节课的教学,只注重一个学期教学任务的关联。
假如把初中三年的所有语文课当做一节语文课,每一天的语文课只是极小的一个环节;假如我们把初中所有的古诗词当成一大首诗来背诵,平时的每一首诗就好比一个字节。
只有真正打通学生学习语文的"任督二脉",让他有兴趣有热情去学习,他才可能变成语文高手。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反思
作者冯忠贵
一、思教学理念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古诗词对学生思想情感具有熏陶感染作用。
但是古诗词的诵读教学不容乐观,在平时的考试默写题中就能体现,丢分严重,学生苦于奔命的记背,忘了再背,背了再忘。
关注学生体验,关注学生感受,从学生认知、兴趣出发,真正让学生做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科学的指导教学。
注重知识的积累,注重初中各学期知识的联系和有机整合,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这些是我最大的教育理想。
据于以上原因,结合本次工作坊"精准早读"这个主题,我从自身实际教学中深思反省。
知识与能力目标中,让学生用楷书默写其实考虑到现在好多学生书写不过关、质量差,说到底还是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原本我想在课堂上用毛笔现场楷书书写一首给学生看,考虑时间关系省去了了这一步。
本节课的重点目标是让学生运用合理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高效记忆古诗,在原来的设计中,我是想让学生感知不同的诵读法韵脚法、理解记忆法、情景想象法、诵读记忆法、分析记忆法、对仗记忆法、歌曲串唱记忆法、反复朗读加尝试背诵法。
要让其和原来的知识发生联系,形成整合,从而抗拒遗忘。
遗忘是很正常的,要在课外及时复习,按时复习,循环复习,真正让古诗记在心里,进而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四、思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
教学环节分为三部分导入新课,诵读四首古诗词并感知方法,增强古诗诵读信心提升感情。
在实际教学中,感觉课前准备和导入新课学生是比较接受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尝试做一些诵读古诗词的探究,希望以此改善一点点学生古诗词诵读的现状,希望能够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把握古诗词诵读的方法,让"精准早读"精准早读插上理想的翅膀,让学生记住的东西能保持更长远,是我这堂课生命的归宿。
二、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我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设计如下能背诵并用楷书默写知识与能力;运用合理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高效记忆古诗过程与方法;能调动原有的古诗词储备,积累诗文,增强古文背诵信心情感态度价值观;我认为这三个目标的设置定位是比较准确的比较朴实的,因为这仅仅是古诗词诵读的目标而不是古诗赏析目标。
记得牢,便于课外复习,随时随地哼唱起来就把古诗复习了,决解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
三、思教学内容
我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分两层,一层是通过我总结的精准诵读古诗词的口诀来引领学生背诵《竹里馆》《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晚春》这四首古诗,让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节奏、整体感知诗意和感情的基础上通过高效的方法识记、理解记忆、拓展记忆古诗,让学生知道学古诗不仅是为了考试,还可以修养身心,提升境界。
如果我的教学目标只设计一个知识与能力目标,这节课单就是组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让其背诵的话,我可以上一堂漂亮的早读课,但我又于心不甘,我想我不仅要教学生语文,更要通过语文去教人。
好多专家和同仁都发觉我把早读课上成正课,我非常接受专家的批评和指正。
因为我想语文课就是语文教师的人生,人生语文,语文人生。
课就是我的生命,它承载了我对语文对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很多感情,通过这堂课我想让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略有感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或许柳暗花明又一村。
另一层,就是通过四首古诗的诵读的步骤和过程让学生领悟我总结的精准诵读古诗词的口诀火眼金睛音和形,读通诗词有韵味;整体感知意和情,各显神通忆比拼;理解默写来巩固,积累拓展再延伸;课外复习抗遗忘,古诗从此记心上。
让学生知道,背诵古诗是讲方法的,讲过程的,是讲技巧的,是有方法指导的,是讲层次和梯度的。
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不是背完就放之大江让之东流不管不问的。
课前白板播放我教班级学生唱歌记古诗词的视频并和学生谈话,导入中展示马龙汶河边的柳树,并手拿《唐诗三百首》,创设情景诵读贺知章的《咏柳》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明白有诗歌生活就有诗意。
诵读四首古诗词这一环节,按照我整理的诵读古诗词的口诀分布展开,但是因为我所设置的教学目标过大,太在乎一堂课的延展性,所以到后来和"精准早读"的主题相背离,此时我才知道,教学目标就是一堂课的指南针,课的好坏大部分取决于次。
但在实际教学中,时间紧,考虑到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悟如何去精准诵读古诗词,做了取舍,仅仅展示了后两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设置实际上是对这堂课的一个延生,说到底它跟这堂课的内容关系不大,但我认为,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是会整合的,更何况语文就是整合性较强的课程,让学生能调动原有的古诗积累形成整体,此处主要指的是相同意象、相同主题和相同作者的诗词形成整体。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培养学生自主记忆古诗的意识很重要,所以我想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乐意接受的方式让学生渐渐喜欢上古诗词,我的方法是用流行歌串场的方式,学生现在的心理特点是喜欢耍酷、喜欢另类、喜欢追星……所以用这种比较"潮"的方式去唱,在不同的班级我做过调查,学生比较喜欢,我实践下来效果相当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