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第十二章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cyhc

第十二章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cyhc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 (一)按照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同分类: 1.优惠贸易安排 指在优惠贸易安排成员国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
对全部商品或一部分商品相互给予削减关税的优惠 待遇,而对区外各国仍然维持原有的关税水平,实行 独立的关税政策.
▪ 二、自由贸易区 由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在成员国间对
▪ 6.政治联盟 不仅仅要求在经济上达到一体化的最高程度,还要
求成员国在政治上的联合,以确保经济联合的持久性. 因而也进一步要求超国家机构进一步全面协调成员 国的社会及对外政策.
(二)按经济一体化的范围分类
▪ 1.部门一体化 指区域内各成员国就一种或几种产业(或商品),形
成内部市场.如欧洲煤矿钢联营共同体、欧洲原子能 联营共同体
▪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与发民的主要原因
▪ 第二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欧洲一体化进程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一、关税同盟理论: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完全取消参加国间的关
税,二是对来自非成员国或地区的进口设置统一的 关税,三是通过协商方式在成员国之间分配关税收 入。
(一)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 4.共同市场 指在成员国之间完全废除关税与数量限制,建立 统一对外关税,允许生产要素跨国界自由流动, 也就是说,除了商品自由流动之外,资本、服务、 人员均可以不受阻碍地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
建立共同市场要求成员国在财政、货币、就业政 策方面高度协调和合作。
▪ 5.经济与货币联盟
指在实施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同时, 统一各成员国货币或实现成员国间不可逆转的固 定汇率,并且对包括货币金融、财政在内的各种 经济政策通过共同的权力机构进行调和统一
相互的商品流动免除关税和数量限制,使区域内各 国之间的商品可以完全自由移动,但同时保留各自 对非成员国的贸易政策。

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理论浅析

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理论浅析

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理论浅析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在各个方面的边界逐渐模糊,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整体。

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推动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协同效应,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理论是一体化协调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差异化协同发展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不同地区之间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形成互补性,从而实现协同效应。

这要求各地区充分发挥自身的地理、资源、产业等方面的特点,通过合作与互补,实现经济的共同发展。

2.开放发展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不同地区之间的开放与合作。

通过开放,可以借鉴他地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

通过合作,可以扩大市场规模,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3.政府引导与规划理论:政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通过明确的规划和有效的引导,推动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参与一体化进程。

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推动区域间资源的均衡配置和优化组合,对一体化经济的发展进行有效的引导。

4.社会组织与结构调整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包括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

在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需要对社会组织和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经济一体化的需求。

通过合理的社会组织和结构,可以提高效益和效率,实现经济一体化的目标。

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理论是推动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指导原则。

通过差异化协同发展、开放发展、政府引导与规划、社会组织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理论支持,可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协调发展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面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只有通过合作与互补,共同推动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PPT 60页)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PPT 60页)

PW
L
b c dK e
M
t
DH
O
图8-2
DH
S1 S0
D0 D1
Q
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
三、自由贸易区理论
H 国的福利变动: 消费者剩余增加: a+b+c+d 生产者剩余减少: a 政府税收减少: c+e 整个社会福利净变动: b+d-e
三、自由贸易区理论
P 国的福利变动:
P 国的价格可以不变,就没有消费者剩 余的损失和负的生产效应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3. 关税同盟 (Customs Union)
指各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和其他壁垒,实现 内部的自由贸易,并对非成员国的商品进口建立统一 的关税制度。
结盟的目的在于使参加国的商品在统一关境以内 的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排除非成员国商品的竞争, 它开始带有超国家的性质。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t
e
PC
O
图8-1
DA
S1 S0
D0 D1
Q
关税同盟的贸易效应
一、关税同盟理论
1. 贸易创造效应
进口量增加:S1S0+D0D1
贸易创造效应通常被视为一种正效应。
因为A国国内商品生产成本高于A国从B国进口的 商品生产成本。关税同盟使A国放弃了一部分商品的国 内生产,改为由B国来生产这部分商品。从世界范围来 看,这种生产转换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⑵ 商品必须是能够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商品。 ⑶ 协议的国家要素比率差异不大,经济发展水 平大致相同。
第三节 世界主要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一、欧洲联盟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 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四、东南亚国家联盟 五、中国参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理论浅析

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理论浅析

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理论浅析
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理论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促进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益,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并通过协调各个地区的经济活动,达到经济发展的协调和均衡。

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推动地区间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结构调整,以及通过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和交流,形成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衔接和协同,实现各个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

该理论的关键要点如下:
1. 开放型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必须建立在开放型经济的基础上,通过减少贸易和投资壁垒,提高地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实现资源的自由流动和市场的自由化。

2. 产业转移和优化配置:地区经济一体化协调的重要手段是通过产业转移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一些发达地区可以通过转移部分产业到相对欠发达地区,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产业的协同发展。

3. 供应链和价值链的衔接: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需要通过建立供应链和价值链的衔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通过供应链和价值链的衔接,各个地区可以形成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4. 区域合作和交流: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需要各个地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通过政府间的合作机制和企业间的交流平台,推动各地区的经济合作和交流,共同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

简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区域一体化定义为:地缘相邻或相近的国家或地区集团,为了获得最大利益,组合成为更大规模的经济集团或共同体,其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理论包括:一、关税同盟理论对关税同盟理论研究最有影响的是以美国经济学范纳( Jacok Viner )和李普西( K·G·Lipsey )。

按照范纳的关税同盟理论,完全形态的关税同盟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 )完全取消各成员国间的关税;( 2 )对来自成员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进口设置统一的关税;( 3 )通过协商方式在成员国之间分配关税收入。

这种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相结合的结构,使得关税同盟对整个世界经济福利的影响呈现双重性,即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并存。

(一)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所谓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是指假定在经济资源总量不变、技术条件没有改进的情况下,关税同盟对集团内外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物质福利的影响。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主要是指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

1 、贸易创造效应( Trade Creating Effect )贸易创造效应是指由于关税同盟内实行自由贸易后,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往成本较低的成员国生产,从成员国的进口量增加,新的贸易得以“创造”。

此外,一国由原先从同盟外国家的高价购买转而从结盟成员国的低价购买也属于贸易创造2 、贸易转移效应( Trade Diversion Effect )假定缔结关税同盟前关税同盟国不生产某种商品而采取自由贸易的立场,无税(或关税很低)地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产品;关税同盟建立后,同盟成员国高产品转由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进口。

如果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不是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则进口成本较同盟成立增加,消费开支扩大,使同盟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这就是贸易转移效应。

(二)次优理论与关税同盟的其他静态效应1 、次优理论范纳认为关税同盟的建立既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成员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福利,而这取决于产生关税同盟的环境,这就是次优理论( Theory of the Second best )。

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理论浅析

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理论浅析

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理论浅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全球经济格局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协调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协调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理论角度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进行浅析,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某一区域内的经济体系通过产业、资本、技术、信息、劳动力和市场的整合,形成一个相对自给自足的闭环经济体系。

通常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包括经济合作、资源共享、市场统一、规则协调等方面,旨在通过整合各种资源,促进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全体居民的生活水平。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欧盟的形成过程。

欧洲国家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合作,最终实现了欧洲联盟的成立,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体系。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各种因素的协调发展十分重要。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市场需求等存在着巨大差异,如何调动各种资源,实现协调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1. 资源协调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资源的协调利用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有的地区资源丰富,有的地区资源短缺,通过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可以提高整个区域的资源利用效率。

资源的协调利用还需要考虑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以避免资源过度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

2. 产业协调产业协调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异,有的地区以重工业为主,有的地区以轻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如何实现产业的协调发展,促进产业链的完善、产业互补和产业升级,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任务之一。

3. 市场协调市场协调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础。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需要逐步建立起统一的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则,打破地区之间的壁垒,促进商品、资金、人力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一个统一的区域市场,以便更好地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情况
已签订协议
亚太贸易协定
2001年
内地与港澳
2003年
中国-东盟
2002年
中国-智利
2005年
中国-新西兰
2008年
中国-新加坡
2008年
中国-巴基斯坦 2009年
中国-秘鲁
中国-哥斯达黎加 大陆-冰岛
2009年
2010年 2013年
正在谈判
正在研究
中国-海合会
中国-印度
中国-澳大利亚 中日韩
3、大市场理论
❖ 系统提出大市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西托 夫斯基(T·Scitovsky)和德纽 (F·Denian)。
❖ 大市场理论在建立在共同市场一体化形式的 基础上的。其主要观点是:共同市场把分散、 孤立的小市场统一成一个大市场后,通过专 业化分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使成员国 获得规模经济利益。
2、协议性分工理论
❖ 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是由日本教授小岛清提出的, 认为在经济一体化内部仅依靠比较优势原理进行 分工,不可能完全获得规模经济,反而会导致各 国企业的集中与垄断,影响到经济一体化组织内 部分工和贸易的稳定发展,因此必须通过协议性 国际分工予以保证。
❖ 协议性分工,是指一国放弃某种商品的生产,把 国内市场提供给另一国。这种分工不是通过价格 机制自动实现的,而是通过成员国之间的协议安
❖ 是指签订自由贸易协议的成员国相互彻底取消了 在商品贸易中的关税和数量限制,使商品在各成 员国之间可以自由流动。但是,成员国仍保持各 自对来自非成员国进口商品的限制政策。
❖ (3)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
❖ 是指成员国之间彻底取消了商品贸易中的关税和 数量限制,对来自非成员国的商品采取统一的关 税政策。

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理论浅析

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理论浅析

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理论浅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经济发展趋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通过建立共同市场、自由贸易区、货币联盟等方式,实现经济政策、市场、产业和资源的整合,促进经济协同发展的一种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的是加强地区内部的合作与发展,提高地区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协调理论关注的是如何实现参与经济一体化的各方在政策、市场、生产力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协调与平衡。

下面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理论进行浅析。

市场协调理论。

市场协调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调节工具,通过市场的自由竞争和资源的自由流动,参与经济一体化的各方可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市场协调理论强调信号传递和信息共享对于合作各方的市场行为的影响,以及构建开放、透明、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确保市场协调机制的有效性。

政策协调理论。

政策协调理论认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各参与方的经济政策应该相互协调和配合,以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政策协调理论关注的是如何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解决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政策冲突和不协调的问题。

政策协调理论强调各参与方之间应建立有效的政策沟通和合作机制,加强经济政策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产业协调理论。

产业协调理论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各参与方的产业结构应该相互协调和互补,实现产业分工和价值链的整合,促进产业的协同发展。

产业协调理论强调建立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政策和产业规划,加强产业链的对接和协作,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合作效应。

资源协调理论。

资源协调理论认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各参与方的资源禀赋和利用应该相互协调和互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资源协调理论强调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要充分发挥各方的比较优势和特色资源,实现资源流动和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理论涉及到市场协调、政策协调、产业协调和资源协调等多个方面。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理论综述4000字》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理论综述4000字》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理论综述目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理论 (1)1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 (1)1.1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1)1.2关税同盟理论 (3)1.3 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 (3)2 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 (5)1 绝对优势理论 (5)2 比较优势理论 (5)3 简要评述 (6)区域一体化研究的相当一部分是基于1961年贝拉巴拉萨(Béla Balassa)提出的经济一体化理论。

本文也遵循文献的规范案例,同时涉及关税同盟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本章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经济一体化理论,第二部分介绍关税同盟理论,第三部分介绍比较优势理论,这三个理论是区域经济整一体化研究中较常见的基础理论。

巴拉萨说经济一体化是一个过程,同时是个状态,换句话说,静态和动态的结合概念。

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一般基于关税同盟理论,动态效应一般基于共同市场理论。

另外,由于经济一体化同时具有积极的效果和负面效果,既成为维护贸易自由化的理论基础,又成为反对的理论基础。

1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1.1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描述不同区域或国家间的经济开放水平之间差异的专业术语。

该理论的基础是1960年代由匈牙利经济学家巴拉萨撰写的,巴拉萨说,经济一体化是指基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分工签订的两国或多国间的协议,成员国间取消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地区贸易协定根据协定当事者之间的利害关系和交易自由化意志,合作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单纯地取消协定国之间的关税,贸易限制措施之外,还有共同对外关税,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自由移动等,根据协定国之间的利害关系决定。

根据巴拉萨提出的五个分类,再加上一个,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表1 经济学角度区域贸易协定的类型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提供资料自己整理(1) 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 ,PTA)特惠贸易协定是最低水平的经济一体化形态,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比非会员国的贸易壁垒更低。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将一个或多个地理相邻的经济区域,通过取消或减少贸易和投资壁垒、提高产业配套和资源整合水平等方式,促进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互动,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合作和发展。

其目标是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等方式,促进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提升全体居民的福利水平。

区域经济一体化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贸易和投资自由化:通过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等手段,促进区域内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通,并吸引更多的投资流入。

2. 产业转移和协同发展:通过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配套,促进区域内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提高整体产业竞争力。

3. 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加强区域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内交通运输效率和信息流通速度,促进区域内人员、物资、信息的互联互通。

4. 人才流动和文化交流:通过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区域内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加强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区域内各民族、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合作。

总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促进区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实现区域内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是一种指导我国(中国)实施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它指导我们在开展经济运作时以区域为单元,从区域发展、区域内部管理和区域内经济发展三个方面来开展经济全球化。

一是从区域发展的角度解析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区域发展的层面上,经济一体化就是指利用区域内部资源优势来促进经济发展,例如:区域产业合作、跨区域市场开放、从外部寻求资源和参与国际经济等。

区域经济一体化还体现在改变传统的地域隔阂,形成超越地域限制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如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和中国与欧盟经济一体化等。

二是从区域内部管理的角度论证区域经济一体化。

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不仅与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关,更与管理的合理有关。

对于经济一体化而言,其核心概念就是要求区域内部管理能够体现经济一体化的理念,主要体现在诸如新的格局形成的自下而上的管理结构;财政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管理方面的政策协调;以及对人才资源和对外贸易等市场机制的完整体系建设等。

三是从区域内经济发展的角度论证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意味着传统的地域经济发展模式正在逐步改变,从地域性狭隘到经济一体化,经济发展将呈现出一体化、多样化、网络化的发展态势。

经济一体化的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发展对等、共同繁荣的经济空间,使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它的潜力和优势,从而达到一体化与繁荣的整体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有助于推动以区域为单位开展经济全球化,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它不仅可以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一体化,也有助于改善区域的社会经济状况,使其繁荣昌盛,促进全国经济的和谐发展。

第8章区域经济一体化.pptx

第8章区域经济一体化.pptx
1994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建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
3、关税同盟 是指在在自由贸易区基础上,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方通 过签署协议,彼此减免关税,并对非成员方实行统一的 进口关税或其他贸易措施的一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如:东非共同市场\1958年建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
关税同盟比自由贸易区的排他性更强一些,所以其抵御 外来风险的能力也更强 。
4、共同市场
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方之间,不仅完全取消了 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实现了自由 贸易;而且还实现了服务、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 自由流动。(资本劳动力自由流动) 如,70年代由西德、法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 森堡6国建立的欧洲共同市场;
1981年安哥拉、布隆迪、科摩罗等19国成立的“东南 非共同市场”。
1、优惠贸易安排
是指在成员国之间通过签署优先贸易协定或其他安排形 式,对其全部贸易商品或部分贸易商品提供特别的关税 优惠,对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则设置较高的贸易壁垒的 一种区域经济安排。 如,英国与其自治领域成员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 1932年建立的英联邦特惠制;
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等建立的东南 亚国家联盟(ASEAN)
区域经济一体组织类型分类
四、关税同盟理论
(一)静态效应 提出者:范纳、李普西 1.贸易创造效应:由于关税取消,使成员国进口增加而
创造了新的贸易量; 其效果:(1)使消费者节约开支,福利增加;
(2)优化了资源配置 2.贸易转移效应:由于关税取消,使其改变了进口来源
国,即从非成员国转移至成员国的进口。 其效果:(1)降低了消费者的福利水平;
正面: 1.规模经济效应:”大市场” 2.加剧竞争:”鲶鱼效应” 3.刺激投资:”墨西哥成北美制造中心” 负面: 1、形成新的垄断,限制技术进步 2、内部形成地区经济差距

第7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7章 区域经济一体化

·
垂直一体化又称为纵向一体化,它由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
国家所组成,一般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构成,目的是通过贸 易实现优势互补。
2、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范围划分

(1)部门经济一体化(Sectoral Economic Integration) (2)全盘经济一体化(Overall Economic Intergration)
证实现商品实现商品、资本、劳务、人员的自由流动。
其二,逐步缩小成员国货币汇率波动的幅度,建立联合浮
动制,其三,建立欧洲货币储备金。
(3)建立欧洲货币体系
·
· ·
力。
第一,建立欧洲货币单位。
第二,扩大货币联合浮动体系,稳定成员国货币汇率。
第三,建立欧洲货币基金等,加强共同干预金融市场的能
(4)《单一欧洲文件》
· ·
欧盟原有成员国15个。
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盟
正式成立。
2、欧盟的组成机构
·
欧盟五大机构是欧洲理事会、欧盟理事会、欧盟委员会、
欧洲议会、欧洲法院。

(1)欧洲理事会,即欧盟首脑会 议,是欧盟的最高决策机构。
·

它由欧盟成员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及欧盟委员会主席组
2. 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1)产生竞争的效应。
(2)规模经济效应。


(3)扩大和深化效应。
(4)引进外资效应,地区经济一体 化组织地建立有利于外资。
7.2.2 大市场理论
·
大市场理论认为小市场的经济会出现恶性循环,通过建立
共同市场,可以消除贸易保护主义,把被贸易保护主义分割的国内 市场统一为一个大市场,获得规模经济。

区域经济一体化简介

区域经济一体化简介
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成员国之间在政策上进行协调,包括 贸易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等,以消除贸易壁垒和促 进商品、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组织多样性
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多种形式,包括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 、共同市场、经济联盟等,根据成员国之间的合作程度和 目标不同而有所区别。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性
促进经济增长
东盟自由贸易区
01
成立时间:2002年
02
成员国:东南亚国家联盟的10个成员国,包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 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
03
主要目标:通过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投 资。
04
成果:加强了东盟国家间的经济合作,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和一体化。
促进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 加大对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投 入,提高区域整体技术水平和人 才素质,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 内生动力。
推进规则对接与统一 促进成员国之间法律法规、技术 标准等方面的对接与统一,减少 贸易投资障碍。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加强与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共同应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助于促进成员国之间的 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贸易自由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助于推动全球范围内 的贸易自由化进程,促进世界经济的发
展。
经济增长动力
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助于为世界经济提 供新的增长动力,推动全球经济的稳
定和发展。
资源优化配置
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助于促进全球范围 内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世界经济的 效率和生产力。
国际政治经济格局重塑
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助于推动国 际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塑,促进 国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简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含义与形式

简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含义与形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体系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产业等方面实现有机衔接和协调发展,达到互补优势,共同发展的过程。

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由贸易区:通过降低或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促进区域内货物、服务、资金和人员的自由流动和交换。

2. 经济联盟:由政治、经济或地理等原因共同组成的国家或地区,旨在促进他们之间的经济合作、政策协调和资源共享。

3. 区域产业链:由不同地区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衔接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产业链体系。

4. 城市群:以城市为核心,周围的城镇和农村地区相互依存、联动发展的大都市群。

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经济规模扩大、成本降低等显著效果,可以带来更高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水平,是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区域一体化定义为:地缘相邻或相近的国家或地区集团,为了获得最大利益,组合成为更大规模的经济集团或共同体,其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理论包括:
一、关税同盟理论
对关税同盟理论研究最有影响的是以美国经济学范纳( Jacok Viner )和李普西( K·G·Lipsey )。

按照范纳的关税同盟理论,完全形态的关税同盟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 )完全取消各成员国间的关税;
( 2 )对来自成员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进口设置统一的关税;
( 3 )通过协商方式在成员国之间分配关税收入。

这种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相结合的结构,使得关税同盟对整个世界经济福利的影响呈现双重性,即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并存。

(一)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所谓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是指假定在经济资源总量不变、技术条件没有改进的情况下,关税同盟对集团内外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物质福利的影响。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主要是指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

1 、贸易创造效应( Trade Creating Effect )
贸易创造效应是指由于关税同盟内实行自由贸易后,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往成本较低的成员国生产,从成员国的进口量增加,新的贸易得以“创造”。

此外,一国由原先从同盟外国家的高价购买转而从结盟成员国的低价购买也属于贸易创造
2 、贸易转移效应( Trade Diversion Effect )
假定缔结关税同盟前关税同盟国不生产某种商品而采取自由贸易的立场,无税(或关税很低)地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产品;关税同盟建立后,同盟成员国高产品转由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进口。

如果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不是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则进口成本较同盟成立增加,消费开支扩大,使同盟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这就是贸易转移效应。

(二)次优理论与关税同盟的其他静态效应
1 、次优理论
范纳认为关税同盟的建立既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成员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福利,而这取决于产生关税同盟的环境,这就是次优理论( Theory of the Second best )。

这个理论认为,如果福利最大化或者帕累托最优所需要的条件不能全部满足,那么尽量满足尽可能多的条件是没有必要的,并且这样做通常会导致次优情况的发生。

因此,建立关税同盟并不仅仅在成员国之间消除贸易壁垒,并不必然产生次优的福利状态。

所以,要使关税同盟更可能产生贸易创造效应,增加福利,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2 、关税同盟的其他静态福利效应
第一,关税同盟使得各成员国的海关人员、边境巡逻人员等减少而引起的行政费用的减少;
第二,贸易转移型关税同盟通过减少对同盟成员国之外的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进口需求和出口供给,有可能使同盟成员国共同的贸易条件得到改善。

第三,任何一个关税同盟,在国际贸易投票中以一个整体来行动,较之任何一个独立行动的国家来说,可能具有更强大的讨价还价的能力;
第四,关税同盟建立后,可减少走私。

由于关税同盟的建立,商品可在同盟成员国之间自由移动,在同盟内消除了走私产生的根源,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查禁走私的费用支出,还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三)关税同盟产生的动态效应
所谓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是指关税同盟对成员国贸易以及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关税同盟的建立使成员国间的市场竞争加剧,专业化分工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使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更加优化;
2 、关税同盟建立后,成员国国内市场向统一的大市场转换,自由市场扩大,从而使成员国获取转移与规模经济效益 .
3 、关税同盟的建立、市场的扩大、投资环境的大大改善,会吸引成员国厂商扩大投资,也能吸引非成员国的资本向同盟成员国转移。

4 、关税同盟建立以后,由于生产要素可在成员国间自由移动,市场趋于统一并且竞争加剧,投资规模扩大,促进了研究与开发的扩大,技术进步提高,加速了各成员国经济的发展。

二、大市场理论
大市场理论的提出者认为:以前各国之间推行狭隘的只顾本国利益的贸易保护政策,把市场分割得狭小而又缺乏适度的弹性,这样只能为本国生产厂商提供狭窄的市场,无法实现规模经济和大批量生产的利益。

三、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
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是由日本着名教授小岛清提出的。

所谓协议性国际分工,是指一国放弃某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另一国,而另一国则放弃另外一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对方,即两国达成相互提供市场的协议,实行协议性国际分工。

协议性分工不能指望同通过价格机制自动地实现,而必须通过当事国的某种协议来加以实现,也就是通过经济一体化的制度把协议性分工组织化。

如拉美中部共同市场统一产业政策,由国家间的计划决定的分工,就是典型的协议性国际分工。

四、综合发展战略理论
综合发展战略理论认为,经济一体化是发展中国家的一种发展战略,要求有强有力的共同机构和政治意志来保护较不发达国家的优势。

所以,有效的政府干预对于经济一体化是很重要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是变革世界经济格局、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