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认识地球 ppt
小学科学探索地球课件ppt
地质年代划分及意义
地质年代的划分
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将地球历史划分为不同的地质年代 ,如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
地质年代的意义
地质年代是研究地球历史和生物演化的重要依据,也是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的 重要参考。同时,了解地质年代还有助于我们认识地球环境的变化和预测未来 发展趋势。
03
影响
全球变暖会导致气候变化加剧,极 端天气事件增多,海平面上升,生 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极端天气事件及其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
极端天气事件包括暴雨、洪涝、干旱、台风、龙卷风、热浪等,这些事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会造成严重影 响。
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会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大气层能够保护地球免受外来天体的撞击, 维持地球表面的温度稳定,以及为地球上的 生物提供必要的氧气和水分等。
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问题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指地球大气层能够让 阳光透进来照射地面,而阻止地
面热量散发出去的自然现象。
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面温度不断升 高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导 致的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增加所致 。
地球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包括热 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大 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等。每种 气候类型都有其独特的温度和降
水特征。
气候变化与影响
地球气候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这种变化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 因素的共同影响。气候变化会对 地球生态系统、人类社会和经济
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海洋污染需要从源头控制污染排 放,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研发,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等方面入手。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前景
小学科学认识地球的形状课件ppt
测绘技术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了精确的测量数据,有助于人们更加准确地了解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虚拟现实技术让我们更直观了解地球
虚拟现实技术
利用计算机生成的三维环境,模拟地球的真实场景,使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 地球。
地球模拟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人们可以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运动,更加深入地了解地 球的运动规律和形状特征。同时,还可以模拟不同地理位置的气候、环境等条件 ,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古代中国哲学家
如庄子等,也对天地形状 进行了哲学思考,但并未 形成明确结论。
古代天文学家观测方法及结论
肉眼观测
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肉眼观测太阳 、月亮和其他星体的运动,来推
测地球的形状。
仪器观测
虽然古代缺乏现代天文仪器,但一 些文明如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已 经能够使用简易的观测设备来观测 天体。
观测结论
多数古代天文学家认为地球是球形 的,但这一结论在当时并未得到广 泛认可。
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对于地球观念影响
丝绸之路
通过丝绸之路等贸易和文化交流 渠道,东西方文明开始相互了解
和交流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佛教传播
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也将印度的 地球观念带到了中国、日本等地
。
西方科学传入
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和西方列强 的入侵,西方的地球观念开始传 入中国等东方国家,并逐渐取代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04
地球形状变化原因及影响因素
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形变
地球自转
01
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导致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高出约21千米,
形成椭球体形状。
地球公转
小学科学课堂认识地球的大气层
降水分类:根据降水形成的过程和特点,可以将降水分为锋面雨、对流雨、地形 雨等。
雷电的形成:由 于地球表面的水 分子在蒸发过程 中会携带电荷, 当电荷积累到一 定程度时,就会
形成雷电。
雷电的分类:根 据雷电的形态和 发生频率,可以 将雷电分为单次 雷电、多次雷电 和连续雷电等类
气温在冬季最低,夏季最高,春秋两季介于两者之间。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 一年中,赤道附近地区最热,两极地区最冷。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
低纬度地区气温较高,高纬度地区气温较低 地球自转导致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公转导致季节温差变化 大气层厚度和成分影响气温变化
对流层:贴近地面,厚度大约为10-12公里,是天气现象的主要发生地 平流层:距离地面大约50-55公里,是飞机主要飞行区域 臭氧层:距离地面大约20-30公里,能够吸收对生物有害的紫外线 外太空:距离地面1000公里以上,是太空探索的主要区域
氮气:约占大气总量的78% 氧气:约占大气总量的21% 氩气:约占大气总量的1% 二氧化碳:约占大气总量的0.04%
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逐 渐降低
盆地气温:可能较周围地区偏低, 形成“冷岛”效应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平原气温:较为稳定,受地形影响 较小
沙漠气温:白天炎热,夜晚寒冷, 温差较大
大气层的运动
风向:风吹来的方向,用箭 头表示
风:大气层中的水平运动, 由气压差异引起
风速:风吹过的速度,用数 字表示
气象灾害对人类 生活的影响
气象灾害的预警 和防范措施
气象灾害的监测 和预测技术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时- 地球的形状
1 感受古人在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 探索的兴趣。
2 积极参与模拟实验,乐于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的实验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 多的自然规件。
2 感受自然规律的发现需要经历不懈的探索。
科学 部编版 三年级 下册
太阳和月球是两个星球,它们的形状都是球体,我们生活的 地球也是一个球体。然而在古代,人们不是这么认为的。那时 人们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的 呢?
1519年,麦哲伦船队朝一个方向航行,3年 后又回到了出发地。
科学 部编版 三年级 下册
模拟实验2:对比观察正方体和球体投影的影子。
太阳光
实验材料
地球
月球表面
手电筒
正方体
小球
白板
想一想,手电筒、正方体、小球、白板分别模拟什么?
科学 部编版 三年级 下册
对比观察,你 看到的现象有
什么不同?
实验过程:用手电筒分别照射圆球和正方体,观察它们在白板 上的影子。
科学 部编版 三年级 下册
实验结论:只有地球是球体的时候,在白板上的影子才是圆弧 形的。
科学 部编版 三年级 下册
1
很久很久以前,绝大多数的人认为天是圆的,地 是方的。这和人们观察到的现象基本相同。
我国古代对于天地的认识
科学 部编版 三年级 下册
我国古代对于天地的认识十分丰富,在观察自然的基础上, 古人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地提出了他们对宇宙的看法。大 致说来主要有三种影响较大的学说——盖天说、浑天说、宣夜 说。
科学 部编版 三年级 下册
我国古老的数学书《周髀算经》中,有“方属地,圆属天, 天圆地方”的记载。在《晋书·天文志》中也有“天圆如张盖, 地方如棋局”的说法。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宇宙学说——盖天说。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2-7《总结我们的认识》教学课件PPT
新知探索
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
我们发现: 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比有植物覆盖
的土地受到的侵蚀程度严重。
新知探索
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
基于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你能试着解释我国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治理的建 议吗?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新知探索
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
恢复地表植被;合理放牧、
研讨
1、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会给地 表带来哪些变化? 2、当水流过有植物覆盖的小山丘时,会有什么现 象发生?为什么? 3、人类的活动对加剧或减小土地受侵蚀程度 有什么影响?通过今天的实验,你有什么想 法?
课堂总结
1、地球内部力量如地壳运动产生的力,与外部 因素如风、水等,都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 2、斜坡上有无植被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7.总结我们的认识
知识回顾
回顾学习内容,说说哪些因素会影响地球表面的 变化?
地球内部力量
地球外部力量
知识回顾 重新观察第1课的5幅图片,根据我们所学,
对每种地形特点的形成原因做出解释,并与先 前的猜测进行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
地形地貌记录表
我们猜测的原因
知识回顾
弯曲的岩层
(位于香港地质 公园内)
土在水、风、重力
等作用下,被破坏 风和的搬走水的现作象用叫做 作侵用蚀。
敦煌 的雅 丹地 貌
黄土高 黄河入 原的沟 海口的 壑(降 沙洲 雨) (河流)
地球外部力量
缓慢
问题聚焦
雨水对土地具有侵蚀作 用,怎样可以减少雨水 对土地的侵蚀呢?
新知探索
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
这些物体 分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拟 什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的表面的内部》单元课件:地球的表面
《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地球的变迁》中的第1课本课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认识地球表面陆地地形特点。
先借助摸地形地球仪让学生感受地球并不是一个光滑球体,它的表面高低起伏,有陆地和海洋两种表现形式。
再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种陆地地形,用卡通人物提示海底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
第二部分是描述各种地形的主要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四种地形,从地势高低和起伏大小两个方面准确描述它们的特点。
第三部分为制作一个包含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
教材呈现了两种立体地形模型的表现技法,学生可以参考这两种立体模型的材料和做法来设计制作自己的地形模型。
通过制作活动,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地形特征,培养学生设计与物化地形模型的能力二、学习目标●能整体描述地表特征,能识别常见的陆地地形。
●能细致观察各种地形,学会描述地形主要特征。
●能制作立体地形模型,学会运用常见材料表现地形特征。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描述五种典型地形的主要特征。
难点:设计制作立体地形模型。
四、教学准备政区地球仪地形地球仪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本25页第3单元的一首小诗:世界上最高的山是什么山?——当然是喜马拉雅山呀!世界上最大的洋是什么洋?——当然是太平洋啊!那喜马拉雅山上怎么会出现海洋生物的化石呢?2.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初步了解这首小诗的内容。
3.通过朗读这首小诗,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山是什么?4.提问: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什么?5.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的化石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地球的表面和内部的奥秘。
6.揭示课题二、学习新课活动一:触摸两种地球仪,说说他们有什么不同1.教师出示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球仪,引导: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两种地球仪吗?这两种地球仪,一个是政区地球仪,一个是地形地球仪。
2.学生分别观察两种地球仪,初步了解两种地球仪的不同之处。
新大象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转动的地球《昼夜的交替》优质课件
搜集证据
7
得出结论
地球在不停地自转,从而 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地 球自转一圈刚好是一天。
8
一、选择题
1.地球自转一圈刚好是( A )。
A.一天
B.一个月
C.一年
2.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 C )
A.地球围着太阳转 B.太阳围着地球转
C.地球自转
9
3.地球上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周期大约是( A )。
A.24小时 B.30天 C.365天
4.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这也说明地球是( C )。
A.圆形 B.球形 C.球体
10
二、判断题 1.傅科摆的故事能够说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 √ )
2.在进行昼夜交替模拟实验时,不能让手电筒发出的光直接
照射同学的眼睛。( √ )
4.我们地球上的昼夜变化,是日月星辰围绕地球旋转而形
成的。(× ) 5.由于太阳围绕地球转,导致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11
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 有哪些收获呢?
12
谢谢观看 !
2023/4/3
13
学好小学科学的具体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 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 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新大象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3.1 昼夜的交替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7 总结我们的认识》课堂教学课件PPT小学公开课
科学 教科版 五年级 上册1地球内部力量如地壳运动产生的力,与外部因素如风、水等,都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形态。
斜坡上有无植被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2能回顾并梳理影响地球表面地形和地貌的因素。
能够通过对比实验,研究植被对侵蚀的影响。
3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4意识到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成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有所了解。
现在就让我们对学习的有关科学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吧!(1)观察我们的活动记录,总结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
地球内部力量地球外部力量地震火山喷发风的作用水的作用影响地表变化的因素剧烈的缓慢的回顾学习,梳理记录表。
1(2)重新观察第1课的5幅图片,根据我们的所学,对每一种地形特点的形成原因做出解释,并与先前的猜测进行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
1、弯曲的岩层2、长白山天池4、黄土高原上的沟壑3、敦煌的雅丹地貌5、黄河入海口的沙洲图片编号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1弯曲的岩层2长白山天池3敦煌的雅丹地貌4黄土高原高上的沟壑5黄河入海口的沙洲地震(岩层受到挤压)火山喷发形成风的作用水(降雨)的作用水的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
2实验材料:我们的方法小组: 日期:实验材料:实验步骤:他们分别模拟什么?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
2地面有植物的地方地面没有植物的地方模拟降雨带草皮的泥土泥土喷壶的水 探索植物对侵蚀的影响。
2实验过程:(1)动手制作两个小山丘模型,一个有植物覆盖,一个没有植物覆盖。
(2)用喷壶分别对两个小山丘从顶部喷水,观察“雨水”对小山丘的影响。
(3)比较两个小山丘“降雨”后的变化。
下雨的量也要相同要从同样的高度降雨要检查两边的地形是不是一样的一个小山丘有植物覆盖;一个小山丘没有植物覆盖。
不同条件:同样的小山丘模型同样的降雨量同样的高度进行“降雨”相同条件:实验结果:实验组对照组发现结论有植物覆盖,“径流”量小,颜色较浅,里面的泥沙含量少,土地受侵蚀的程度小有无植物覆盖对侵蚀程度有影响:有植物覆盖的土地被侵蚀程度小,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土地被侵蚀程度大。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的表面的内部》单元课件:地球的内部
《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中的第3课。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认识地球内部结构与地壳运动。
先让学生根据火山喷发、地热、地震中的物质和能量推测地球内部可能是怎样的,再通过阅读资料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内部的主要方法和成果,以及科学家对地球内部圈层运动模式做出的猜测。
第二部分是模拟地球板块的漂移与碰撞,通过观察进一步理解地壳运动时板块之间的碰撞、分离与交错,意识到能量来自地壳下方处于对流运动状态的岩浆。
第三部分是认识地壳运动导致海陆变化,遵循从局部到整体的认知规律,先让学生根据喜马拉雅山上发现的海洋类生物化石推测喜马拉雅山地区很久以前的情况,建立陆地和海洋会转化的意识;再观察地球大陆板块变化示意图,认识陆地的变化趋势,从而认识海陆变迁、大陆漂移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为今后继续认识地表变迁理论打下基础。
二、学习目标●通过资料学习,能说明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与特点。
●通过阅读、模拟实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模式,能解释地壳缓慢移动的原因和结果。
●借助研讨与交流,认识海陆变换、大陆漂移也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能说明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与特点。
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推测、解释地壳运动的原因和表现。
四、教学准备酒精灯烧杯泡沫块烧杯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 出示图片,提问:通过前几课的学习,你对地球有了哪些认识?2. 谈话:大家对地球表面有所了解。
那么,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的?学生根据课外知识谈谈自己的认识。
3. 揭题板书二、地球内部的结构与特点(一)根据自然现象推测地球内部的样子1. 出示火山和地震的图片,提问:你能从下面这些现象中推测一下地球内部的样子吗?火山:地球内部温度高、压力大、有岩浆。
地震:地球内部会运动、岩层会承受很大压力,积聚的能量需要释放。
(二)用钻探的方法探索地球内部1. 提问:除了通过自然现象进行推测之外,你觉得了解地球内部,最好的方法是什么?谈话:钻探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可以直接看到地球内部的结构。
小学科学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课件探索记录表微课)
小学科学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课件探索记录表微课)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历史是一段充满了探索和发现的旅程。
自古以来,人们对地球运动的了解逐渐深入,通过观察和研究,我们得以认识到地球自转和公转带来的影响,理解了季节变化、地球引力和日食月食等自然现象。
本文将带您了解小学科学中有关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1. 人类对地球自转的认识人类对地球自转的认识是最早的地球运动认识之一。
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天空中的星体运动发现,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再从西方落下,同时夜晚星轨也呈现东升西落的现象。
通过这些观察,人们开始推测地球是否自转。
在古代,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他行星围绕地球运行。
这一观点主导了数百年的时间,直到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日心说的提出者哥白尼,是一位波兰天文学家。
他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了一系列与地球自转相关的现象,最终得出结论: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而是绕着太阳自转。
这一认识揭示了地球的运动方式,为人类认识地球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突破。
2. 人类对地球公转的认识地球除了自转外,还有公转的运动。
地球绕着太阳运行一周,这一现象被称为地球的公转。
人类对地球公转的认识起源于古代对季节变化的观察。
科学家发现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太阳高度角和日照时间随季节而变化,这种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
在北半球夏季,地球的北极倾向于太阳,阳光直射的范围更广,太阳高度角也更高;而冬季则相反,地球的南极更接近太阳,所以北半球冬季日照较少,太阳高度角较低。
这样的季节变化现象进一步证明了地球的公转。
3. 地球引力的认识历程古代人们对于地球引力的认识或多或少地受到神话和传说的影响。
然而,人类在科学实证上对地球引力的了解要等到近代才逐渐清晰起来。
伽利略是17世纪初期对地球引力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他通过进行实验研究,提出了自由落体的理论。
他通过将不同质量的物体同时从斜面滚落,发现它们最终会以相同的速度落地。
伽利略的实验结果反推了地球具有引力的可能性,这成为后来牛顿引力定律的基础。
最新人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认识我们的地球》优质课件
知识,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 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教学计划
1、要求学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三年级的观察认识活动以定性为主,很少涉及物质的量。而在四年级的的活动设 计中,不仅要求学生更为准确和细致地观察物体,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要求使用测量 的方法,并选择适当的词汇、数据和图表来描述物体和有关现象。例如,云量和雨量、 气温、天气、声音的高低等。 2、要求学生不仅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 抽象和概括。 这也是本册教材在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方面提出的新要求。观察和收集事实上只是 探究活动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对搜集到的事实进行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以 形成新的认识才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全部。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以及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渐进的,需要我们引领他们 经历一个又一个具有科学意义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才能逐渐获得发展。在新学期的教 学中,希望老师们勇于探索,积累更多的经验,将以探究为核心的小学科学教学提高 到一个新的水平。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家长和某些 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 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 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 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PPT课件
感谢您的聆听
昼夜交替一次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1号地区 2号地区 3号地区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 不同地区昼夜交替是不同时的。
再次做昼夜交替模拟实验, 与前一次相比,有什么不同?
《昼夜交替现象》
初步 解释
阅读 文献
修正 模型
模拟 实验
形成 解释
课后任务
改进模型,进行Leabharlann 验,完成记录。做好《谁先迎来黎明》一课学习准备
模型
解释
地球围绕太阳转。 地球绕轴自转,24小时自转一周。
昼夜交替的哪个假设更符合事实?
1
2
3
4
3 正确
1 错误
2 错误
4 错误
3
改进地球模型,完善模拟实验
假设3
改进地球模型,完善模拟实验
地球绕轴自转。
改进地球模型,完善模拟实验
改进地球模型,完善模拟实验
注意安全!
改进地球模型,完善模拟实验
1
1号地区 自转3/4周后
1
1号地区 自转一周后
1
自转前
1号地区的昼夜变化
自转1/4周 自转半周 自转3/4周 自转一周
昼夜交替一次
2号地区的昼夜变化
自转前
2号地区的昼夜变化
自转1/4周 自转半周 自转3/4周 自转一周
昼夜交替一次
3号地区的昼夜变化
自转前
3号地区的昼夜变化
自转1/4周 自转半周 自转3/4周 自转一周
建立 模型
检验 模型
形成 解释
不同 观测仪器
更可靠的 观测数据
伽俐略
自制望远镜。 木星的卫星以木星为中心 旋转,而不是围绕地球旋转。 否定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 说法。
小学科学认识地球ppt课件
季 节 变 化 对 动 植 物 的 影 响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自然界的特点 植物的变化 动物的变化
春季
气温升高,天气 转暖,白天变长
发芽、生长、开 冬眠中苏醒、迁
花
徙回来、换毛、
夏季
日照时间长、气温 生长茂盛,结出
高、雷雨多……
果实
产卵、繁殖
秋季 冬季
气温降低,天气变 凉,白天变短
果实成熟,有些 植物枯萎,有些 植物落叶
迁徙到南方、换 毛
日照时间短,气温 低,有雪……
地球是怎样在 太空中运动的 呢?
1.模拟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
❖ 概念:
❖ 地球自转——地球绕着地轴旋转,自转一周
❖
需23小时56分4秒。
❖ 地球公转——地球沿着椭圆轨道绕着太阳旋
❖
转,公转一周需365.25天。
❖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由西向东(逆时针转)
地球的自转和公 转导致什么现象 的发生呢?
停止生长,叶子 有些动物冬眠、 落光
小资料
❖ 地球形成了46亿年的历史了,大约在16亿年 前地球每昼夜只有9个小时,比现在自转快得 多,每年约有800多天;到6亿年前,每昼夜 延长到了20个小时,每年缩短到440天,地 球正逐渐放慢自转速度,原因主要是月球的 潮汐引力作用。地球是一个均匀的球体演变 成现在的“圈层”结构。
的黑夜。整个夏天,太阳一直在天空中,从不( )。午夜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第一课
拓展 更多的地形地貌……
喀斯特地貌
丹霞地貌
视频1:海陆变迁
探索二 认识我国的地形地貌
观察我国的地形图,我国的地形地貌有什么特点?
西部高原
中部盆地 东部平原
西高东低
阶梯分布
深圳的地形 以丘陵为主 。你的家乡 在哪里?
探索二 认识5种主要地形
平 原 200米以下,平坦广阔
丘 陵 200-500米,地势起伏平缓
山 地 500米以上,坡
度陡峻,有耸立的山峰
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
1.地球的表面
聚焦
地球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地球现有的面貌是本来就有的 吗?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现在的样子?
探索一 认识地球的全貌
观察世界地形图,地球表面有什么特点?海陆分布怎样? 高低不平
陆地约29%
海洋约71%
不同颜色 代表不同 海拔高度
高 原 1000米以上,地
视频2:地球的表面地形
探索二 认识5种典型的地形地貌
香港地址公园 弯曲的岩层
你能描述它们 的特点吗?
长白山天池 黄土高原上的沟壑
敦煌的雅丹地貌 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探索二 推测测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
你能推测它们 的形成原因吗?
研讨
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课件《地球的表面》
1
弯曲的岩层
岩层受到挤压
2 伞状,四周山峰围绕
火山口积水
3 柱状,形态各异
风的长期作用
4
5
4 黄土高原的沟壑
编号 地形地貌特点 对主要形成原因的推测
1
弯曲的岩层
岩层受到挤压
2 伞状,四周山峰围绕 火山口积水
3 柱状,形态各异
风的长期作用
4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水的长期作用
5
5 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编号 地形地貌特点 对主要形成原因的推测
2 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 (1)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
中国地形多种多样 整体趋势西高东低 西部多高原,东部多平原
怎样区分高原和平原? 还有什么常见地形?
平原 高原 山地 丘陵 盆地
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面积广大,周边陡坡 地势较高,蜿蜒起伏 坡度较缓,低矮山丘 四周较高,中间低些?
地壳运动 火山喷发 风的作用 流水作用 ……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
选一选
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 A )发生变化的。
A.不断 B.没有 C.有时
2.吐鲁番是个( A )。
A.盆地 B.平原 C.高原
3.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 A )发生变化的。
高原
你能判断他们是什 么地形吗?
平原
你能判断他们是什 么地形吗?
山地
你能判断他们是什 么地形吗?
丘陵
你能判断他们是什 么地形吗?
盆地
你能判断他们是什 么地形吗?
2 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
(2)观察下面几幅图片呈现出的地形地貌,描述它们 的特点。
1
2
3
4
5
2 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
苏教版(2017)小学科学四年下册《地球》说课(附反思、板书)课件
苏教版(2017)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 新教材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苏教版(2017)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的第 1课《地球》。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 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 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 指正。
(二)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 过渡:既然很多证据都推测大地是球体,那么只要从起点出发必然可以 回到起点。基于这样的想法,1519年,航海家麦哲伦带领船队,朝着一个 方向航行,历经1082天又回到了出发地,用亲身实践证明地球是球体。这 样人们才开始接受地球是球体。
1.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材料了解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活动记录P5),并在 地球仪上找出麦哲伦航海路线的主要停靠点。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 师:下面正式开始 ,各小组随着老师的引述,在地球仪上找出麦哲伦航海 路线的主要停靠点并插上一面小旗。各小组请准备! 准备好了吗? 我宣布,模拟麦哲伦环球航行之旅启航啦!(PPT帆船鸣笛启航)
板块四、阅读与交流 1.师: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进入太空,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观察地球的 形状,请看视频(《人类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中国探索太空的脚步》) 从太空看到的地球是怎样的?(一颗蓝色的星球)这是地球卫星照片,确证 了地球是球体
师生共同小结:到此,我们了解到, 从地是平的——不平(弧形)——球 体——确证球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经历了猜想、由现象进行推测、 寻求证据修正认识形成新的猜想、环球航行亲身实践验证、到地球卫星 照片确证,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是漫长而曲折的(板书);是客观求真 的过程;无论什么时代,哪个国家、民族、地区都这样,这就是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小学科学课堂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物理学方法:利用物理原理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性质 地质学方法:通过观察和研究地壳上的岩石、矿物和古生物等来推断地球内部的信息 地球化学方法:通过研究地球内部的化学元素、同位素和化合物等来揭示地球内部的信息 地震学方法: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规律来推断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性质
地震预测和减灾
地球内部运动: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热能释放和地幔对流的结果,导致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震的发 生。
板块构造:地球表面由数个板块组成,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包括板块挤压、 俯冲和碰撞等。
地壳运动对地球的影响:地壳运动影响地球的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环境,了解地壳运动规 律有助于预测自然灾害和环境保护。
要场所。
地球自转: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 周,约24小时完成一次
地壳运动:地壳板块相互碰撞、分 离、平移等运动,形成地表形态和 地壳变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旋转,约一 年完成一次
地震: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引起的地 壳振动,具有破坏性
地球磁场是由地球内部的铁、镍等金属元素产生的 地球磁场对地球生物有保护作用,能够屏蔽来自太阳和宇宙的高能射线 地球磁场在地球表面形成磁力线,磁力线的方向从地球南极附近出发,进入北极附近 地球磁场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有关
板块构造理论的意义:板块构造理论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地震预测和矿产资源分布等方面具 有重要的意义。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气候变化,如 地震、火山爆发等
地球内部运动导致环境变化,如 地形地貌的形成与演变
地球内部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如资源开发与利用
地球内部运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 响,如物种分布与演化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0课海洋和陆地课件
20、海洋和陆地
新课引入 地球的颜色
地球上陆地和海洋 的分布到底是怎样 的呢?
从月球看地球
认识地球仪 地球的模型——地球定架
底座
认识海洋和陆地 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全貌
岛屿
大陆 洋
海
陆地: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包括大陆和岛屿等。 海洋:地球表面连成一体的海和洋的统称。
探究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 海陆面积比
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盖,海洋面 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10,陆地面积 约占地球总面积的3/10。
还可以用什 么方法表示?
海洋
陆地
拓展活动 制作海洋和陆地分布的模型
用彩笔绘制
你还有什么好 的方法?
用超轻粘土粘贴
总结 陆地:大陆和岛屿,占3/10
六大陆: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
综合探究
(1)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位置,估计 一下谁的国土面积大,再查找资料,看看真实情况与你估计的是否相符。
(2)小明从一个海岛上乘船出海,如果他一直向东,理论上他能回到起点吗? 为什么?
探究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情况 六大陆和四大洋
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海 陆分布不均
陆地名称
亚欧大陆 非洲大陆 北美大陆 南美大陆 南极大陆 澳大利亚大陆
陆地面积 (万平方千米)
5000 3000 2422.8 1797 1400 769
海洋名称
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海洋面积 (万平方千米)
18134.4 9431.4 7411.8 1225.7
南美大陆、南极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海洋:海和洋,占7/10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是怎样在 太空中运动的 呢?
1.模拟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
❖ 概念:
❖ 地球自转——地球绕着地轴旋转,自转一周
❖
需23小时56分4秒。
❖ 地球公转——地球沿着椭圆轨道绕着太阳旋 Nhomakorabea❖
转,公转一周需365.25天。
❖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由西向东(逆时针转)
地球的自转和公 转导致什么现象 的发生呢?
方向 (顺或逆时针) 地球的自转
自西向东
地球的公转 自西向东
周期
特点
23小时 昼夜交替 56分4秒 365.25天 四季的变换
我观察到的现象是: 地球的公转造成太阳直射点不断变化。
我的解释是: 太阳直射温度高,就是夏季,斜射温度低, 就是冬季,在中间就是春季和秋季。
假如地轴不是倾斜的, 太阳光直射地球的位置 会不会有变化?地球上 还会有四季的变化吗?
地球公转时,假如地轴不倾斜, 太阳直射地轴的位置没有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地球上没有四 季变化,因为这时地球同一点 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发生变化。
季 节 变 化 对 动 植 物 的 影 响
-
16
自然界的特点 植物的变化 动物的变化
春季
气温升高,天气 转暖,白天变长
发芽、生长、开 冬眠中苏醒、迁
的黑夜。整个夏天,太阳一直在天空中,从不( )。午夜时,
太阳会比较接近(
),然后又再度升高,却不会下落。
我知道:
7、地球的自转周期是(
(
)。
);地球的公转周期是
8、动物的哪些行为与季节的变化有关?
逃避天敌(
)
争夺领地(
)
冬眠(
)
迁徙(
)
脱毛( )
觅食( )
花
徙回来、换毛、
夏季
日照时间长、气温 生长茂盛,结出
高、雷雨多……
果实
产卵、繁殖
秋季 冬季
气温降低,天气变 凉,白天变短
日照时间短,气温 低,有雪……
果实成熟,有些 植物枯萎,有些 植物落叶
迁徙到南方、换 毛
停止生长,叶子 有些动物冬眠、 落光
小资料
❖ 地球形成了46亿年的历史了,大约在16亿年 前地球每昼夜只有9个小时,比现在自转快得 多,每年约有800多天;到6亿年前,每昼夜 延长到了20个小时,每年缩短到440天,地 球正逐渐放慢自转速度,原因主要是月球的 潮汐引力作用。地球是一个均匀的球体演变 成现在的“圈层”结构。
我知道:
1、地球以大约每秒( 速飞驰。
)千米的速度,带着我们围绕太阳高
2、地球上大部分地区季节明显,冬天,白雪皑皑,(
夏天,烈日炎炎,(
)。
);
3、地球转动的两种形式是(
)和(
)。
4、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都是(
)。
5、昼夜交替现象是地球的(
球的(
)造成的。
)造成的;四季变化是地
6、在南北极,白昼会持续( )个月,然后是长达( )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