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双瘫康复训练个案分析
康复治疗师案例—痉挛性脑瘫2
![康复治疗师案例—痉挛性脑瘫2](https://img.taocdn.com/s3/m/c48bfa2ca5e9856a561260c5.png)
东莞市康复实验学校东莞市康复实验学校治疗师面试个案分析表治疗师面试个案分析表康复治疗师康复治疗师::黄婷黄婷 报考专业报考专业报考专业::OT OT儿童姓名儿童姓名::何某某何某某 性别性别性别::男 年龄年龄年龄::3岁诊断诊断::痉挛型脑瘫伴随障碍伴随障碍::语言障碍、认知能力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低、心理情绪问题、听觉(左侧功能障碍)病史病史:(:(:(儿童资料儿童资料儿童资料))何某某,2007年4月出生,已三岁,早产,体重2000g,生后无窒息、黄疸,出生6个月后发现儿童运动发育落后。
诊断依据诊断依据::1、病因病因::早产早产,,出生出生体重低体重低体重低。
2、症状表现症状表现::①肌张力异常肌张力异常::四肢及躯干肌张力增高(双上肢肩、肘、腕肌张力(以屈肌为主)左侧1+级,右侧1级;双下肢髂腰肌左侧1+级,右侧1级,蝈绳肌左侧2级,右侧1+级,小腿三头肌左侧2级,右侧1+级)。
②运动控制障碍和运动控制障碍和运动控制障碍和姿势异常姿势异常姿势异常:双上肢呈“W ”样异常姿势,左侧张力增高明显;双下肢交叉尖足。
翻身可,体干回旋能力不充分。
不能够腹爬,俯卧位头控能力可,双手支撑能力差。
坐位呈拱背坐姿平衡能力差,四点支撑不能完成,跪立位、立位不能完成。
手部精细运动能力差,前臂呈旋前位。
手部只能够完成掌心抓握动作。
③反射异常反射异常反射异常:立位呈尖足阳性支撑,V ojta 姿势反射 Collis 水平反射异常,左侧明显。
立位悬垂反射异常。
膝腱反射亢进,跟腱反射亢进。
FOR 、上肢移位、足把握、围巾症左侧、踝阵挛左、右侧、Bsbinski 左、右侧均为阳性。
立直反射:迷路立直、落下伞反射均为阳性。
平衡反射: 坐位 左、右、后方异常,跪立位、立位均为异常。
④语言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迟缓::理解能力尚可,表达能力欠佳,言语发育能力落后,能够说单字音,说话声音小,发音欠清晰。
⑤认知认知认知能力低能力低能力低::对身体部位及五官、常见颜色、大小、空间等感官认知能力不能够识认和辨别。
运动治疗改善脑性瘫痪痉挛型双瘫患儿平衡功能的个案研究
![运动治疗改善脑性瘫痪痉挛型双瘫患儿平衡功能的个案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fcd39cf763231126edb11cf.png)
运动治疗改善脑性瘫痪痉挛型双瘫患儿平衡功能的个案研究摘要:目的:分析在对患有痉挛型脑瘫疾病的儿童平衡功能进行恢复的过程中应用运动治疗的方法所能取到的临床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患痉挛型脑瘫儿童应用运动治疗的方法对其平衡功能进行改善。
结果:在对患儿进行为期六个月的治疗之后,其静态平衡功能以及姿势转换能力都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和改善。
结论:对患有痉挛型脑瘫儿童应用运动治疗方法可以使其平衡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
关键词:运动治疗;脑性瘫痪痉挛型双瘫;平衡功能;个案研究一、资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本次个案研究的患者为2周岁,被确诊为脑性瘫痪痉挛型双瘫患儿的时候仅1周岁,进入本院治疗的目的在于寻求使其能够站立并独立行走的可能。
入院检查时发现该患儿的屈曲肌张力呈现出增高的情况,并且肢体活动受限较为明显。
上肢也有屈曲肌张力增高的表现,肩关节表现出内收的状态,肘关节与腕关节均有不同程度的形变,手指紧握拳状的时候有屈曲表现,拇指表现为内收状,并且紧握在掌心之中。
该患儿的下肢大腿呈现出内收肌张力增高情况,髋关节表现为内旋,大腿向外展比较困难,踝关节表现出一定的变形情况。
患儿的卧姿表现为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取俯卧位的时候抬头比较困难,仰卧位时头后仰。
由于患儿的平衡性相对较差,所以站立时需有人搀扶,由此便造成该患儿无法独立行走。
2.研究方法对患儿家属进行问询,对患儿的病征表现加以观察,了解患儿的疾病发生情况以及日常生活情况,在此基础之上决定应用运动治疗的方法协助其平衡功能的恢复。
二、运动治疗方法1.康复目标结合患儿家属的需求本次治疗将康复目标定为:争取在患儿接受六个月的治疗之后使其平衡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并且能够实现独坐,最大程度上争取其可以独自站立。
整个治疗的过程中为每天治疗一次,每次治疗时间持续四十分钟。
2.康复训练2.1跪位及单膝跪位训练该康复训练以单膝负重训练为主,本文简述患者的右膝训练内容:由于患儿出现左侧髋关节内收以及膝关节越过正中线向右侧倾斜,所以判定患儿的跪位能力不充分。
【康复学术】针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的步态训练
![【康复学术】针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的步态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3989e509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fb.png)
【康复学术】针对痉挛型双瘫患儿的步态训练很多脑瘫患儿由于肌肉张力异常、肌肉痉挛以及共济失调出现各种各样的异常步态。
这些异常步态如果不加以纠正,会导致步态随着年龄增加越来越严重,最终会影响患儿行走,甚至站立都会出现问题。
本章节主要介绍三个大方面内容:1>正常人步行周期及时相2>痉挛型双瘫典型步态剖析3>痉挛型双瘫患儿的治疗思路及治疗方案正常人步行周期及时相什么是步行周期?当宝宝在行走时,从一侧足跟着地起到该侧足跟再次着地为止所用的时间称为一个步行周期。
一个步行周期分为站立相和迈步相两个阶段。
>站立相:指从足跟着地到足趾离地的过程。
>迈步相:指从足趾离地到同侧足趾再次着地的过程。
常用步行参数有这些>步宽:指通过双脚跟部中心,且与进行方向平行的两条直线间的距离。
>步长:步行时,一侧足着地位置到对侧足跟着地位置间的距离。
>步频:步行时每分钟迈步的步数。
正常步行周期中骨盆和下肢各关节的运动情况痉挛型双瘫患儿存在的主要问题1、骨盆分离运动差;2、髋关节、膝关节屈曲、下肢内收、内旋及踝关节趾曲导致下肢分离运动受限;3、足底接触地面时下肢支持体重困难;4、躯干稳定性欠佳,平衡功能差。
痉挛双瘫患儿步态训练治疗思路及方案一、促进骨盆分离运动1)三点撑+重心前后移动2)双膝到单膝间的转换3)双膝位,前方垫物或者治疗师辅助,一侧膝盖向前抬起4)一脚在前一脚在后站立重心前后移动二、缓解髋关节周围和下肢的肌肉痉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1)仰卧位,握住其双膝关节向上屈曲,当髋关节达到一定的屈曲度时,双下肢会被轻轻分开,然后固定牵拉数分钟,缓解内收肌痉挛;2)仰卧位,分开其双下肢,充分外展、伸展及外旋,使屈曲的膝关节牵拉呈伸展位并固定数分钟,缓解内收肌及腘绳肌痉挛;3)仰卧位,双下肢外展外旋,控制患儿踝关节牵拉足跟部,使跟腱延长,抑制尖足缓解小腿三头肌痉挛;4)仰卧位,一侧下肢伸展,将另一侧下肢屈曲至最大,保持数分钟,抑制尖足缓解小腿三头肌痉挛;5)俯卧位趴球,将双下肢分开跨于治疗师身体两侧,固定臀部向下牵拉,缓解髂腰肌痉挛。
痉挛型脑瘫个案课堂康复训练效果及影响因素思考
![痉挛型脑瘫个案课堂康复训练效果及影响因素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f6668a9f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48.png)
痉挛型脑瘫个案课堂康复训练效果及影响因素思考痉挛型脑瘫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多表现为肌肉痉挛、僵直、姿势畸形等症状。
针对这一类型的脑瘫患者,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改善肌肉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围绕痉挛型脑瘫个案的康复训练效果及影响因素展开讨论,并给予一些思考。
一、个案情况介绍小王,6岁,被诊断为痉挛型脑瘫。
小王的家人对他的康复治疗非常重视,经常陪同他进行康复训练。
小王在接受康复治疗前,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行走困难、手部功能受限等症状。
二、康复训练效果1.改善肌肉功能通过定期的康复训练,小王的肌肉痉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肌肉力量也有所增加。
这为他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一定的便利,比如能够更灵活地行走、做一些简单的动作。
2.促进神经发育康复训练有助于促进小王的神经发育,使他的运动功能得到一定的改善。
通过训练,小王开始能够自主控制一些简单的动作,比如抓握物品、行走等。
3.提高生活质量康复训练对小王的生活质量影响非常明显,他的独立生活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他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日常生活中,比如自己穿衣、自己吃饭等,这对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影响因素思考1.家庭支持小王能够获得良好的康复训练效果,与家人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家人的关心、陪伴和鼓励是小王最大的动力,家庭的融入对他的治疗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专业团队小王接受的康复训练来自专业的康复团队,他们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临床技能,能够有效地帮助小王进行个性化的康复训练。
专业团队的支持对小王的康复效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治疗环境小王接受康复训练的环境也对治疗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治疗环境的舒适度、安全性对小王的康复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一个舒适、安全的治疗环境可以使小王更好地投入到治疗中。
4.个体因素小王的个体因素也是影响康复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
比如他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态度等都会对康复训练效果产生影响。
不同的个体情况需要不同的康复方案,康复训练师需要根据他的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训练。
痉挛型脑瘫个案课堂康复训练效果及影响因素思考
![痉挛型脑瘫个案课堂康复训练效果及影响因素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3e395148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d9.png)
痉挛型脑瘫个案课堂康复训练效果及影响因素思考
痉挛型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脑瘫类型,其特点是患者肌肉痉挛、紧张和运动障碍。
针对痉挛型脑瘫患者的个案康复训练在临床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讨论痉挛型脑瘫
个案课堂康复训练的效果及影响因素。
个案课堂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者的效果是显著的。
个案课堂康复训练可以提供个
性化的康复计划,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康复目标进行调整和优化。
通过针对具体问题
的训练,患者的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可以通过
逐渐增加患者的肌力、平衡和协调性训练来减轻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
个案课堂康复训练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个案本身的特点、个案家庭的支持和康复师
的经验和技能等。
个案本身的特点是影响康复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
年龄较小的患者通常
康复效果更好,因为他们的神经可塑性较强,恢复能力较强。
个案家庭的支持和参与也是
影响康复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
如果患者家庭对康复训练持积极态度并且积极参与,患者
的康复效果通常会更好。
康复师的经验和技能也对训练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康复师需要具
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性化训练,并及时调整康复计
划以适应患者的需求。
痉挛型脑瘫个案课堂康复训练在改善患者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个案本身的特点、个案家庭的支持和康复师的经验和技能等因素也会影响康复训练的效果。
在进行痉挛型脑瘫个案康复训练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以达
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痉挛型脑瘫个案课堂康复训练效果及影响因素思考
![痉挛型脑瘫个案课堂康复训练效果及影响因素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68eede2be1e650e53ea992a.png)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个案分析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个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140987b5901020207409cd8.png)
Bobath反射性抑制手法
X X1、XX上半身(头、躯干)反射性抑制屈曲姿势手法
2、下半身(髋、膝、踝)反射性抑制伸展姿势手法。
XXXX
大脑中央前回肢体反射区图解
大脑中央前回肢体反射区图解
分开双腿 放些东西在小儿的头和肩下面,使头、 肩向前。 握住小儿的双膝关节向上屈腿。 当髋屈曲时,腿就会分开
Vojta疗法:是由反射性俯爬与反射性翻身组成的、 诱导出反射性移动运动的促通治疗方法。
Bobath三阶段治疗
第一阶段:使肌张力恢复或接近正常状态,采用
X抑X制X异X常紧张性姿势反射,逐渐获得正常的肌张
力。 第二阶段:促进立直反射与平衡反射发育。
X第X三X阶X段:向随意动作移行阶段,引导患儿出现
共济失调型:病变主要在小脑,平衡功能差,随意运动协调性差,在运动 中表现为低张力性
混合型等
大脑解剖图
大脑中央前回肢体反射区图解
详细图解
锥体系解剖图
存在的异常反射
X1X、X对X称性紧张性颈反射(STNR):颈屈曲—上肢屈
肌优势,下肢伸肌优势 2、紧张性迷路反射(TLR):仰卧位—上下肢伸肌优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个案分析
☞ 主要内容 :
1
2
3
4
病案介绍 病案分析 康复计划
PT治疗
病案介绍
患儿:谢依然,女,2岁3个月
X诊X断X:X脑瘫(痉挛型)
患儿具体情况:母亲妊娠期有缺氧史,剖宫产,术中 脐带绕颈,运动发育迟缓,于2017年1月入我院进行
X康交X复叉X治呈X疗剪,刀入腿院和时尖不足能,爬改行良、As独hw站o、rt行h分走级,:下2肢级内(收肌
康复科病例报告
![康复科病例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656ec52227916888486d7de.png)
痉挛型双瘫患儿的病例报告实习地点:实习学生:指导老师:1、前言:1)此次评价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以及患儿的姥姥、奶奶、各医生、护士的配合和帮助下才得以完成,特在此表示感谢。
2)选择该病人的理由:(1)该患者为CP痉挛型双瘫患儿,比较典型,需要一个OT师去更全面的去考察患者,对OT师来说更具有挑战性。
(2)该患者虽有注意力不集中,但能配合训练,而且主动性比较高。
(3)该患者入院时间不长,在本院进行OT训练的时间不长,因此OT的干涉会比较明显。
(4)痉挛型双瘫为小儿脑瘫中的常见病例,通过对其的评价、治疗、研究,能更好的掌握该病种及其治疗方法以及以后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5)通过治疗该患者能使自己更好的处理与患者及其家属的关系。
2、患儿情况:1)基本情况:性别:男年龄:4岁2个月申请做OT时间:2005年8月30日2)医学情况:诊断:脑性瘫痪痉挛型双瘫(中度)现病史:患儿系第一胎第一产,经剖宫产,胎龄8月早产。
出生体重3100克,出生后窒息,入保暖箱10天。
孕期患“糖尿病”“羊水过多”。
患儿因至今不能独站、独走入我院进行康复治疗既往史:患儿9月在西安市儿童医院诊为“脑瘫”,一直予以对症治疗。
2005年3月至8月初在北京市儿童医院予以“PT、OT、ST”、水疗、针灸、按摩等训练,病情好转。
3)个人社会生活史:家庭构成:父亲、母亲、患儿、奶奶、爷爷五口之家。
经济状况:父亲是一个士兵,母亲是工厂的职工,家中仅能维持其康复治疗费用。
爱好:玩,看电视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自费4)其他科室相关情况:Dr:患儿属中度痉挛型双瘫,治疗目标:坐位平衡、站立、生活自理。
Ns:已交待其奶奶在空闲时间教患儿练习坐、站、穿脱袜子等。
Pt:手法牵张改善其内收肌和腘绳肌的短缩,改善其ROM,提高其骨盆控制能力,提高其站立、步行能力。
St:提高其言语清晰度,使其很好的交流。
3、作业治疗的评价:1)整体印象:性格欠活泼、不太爱动,能进行简单的短句水平的交流,但不太爱说话,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经常注意突然出现的人或事。
痉挛型脑瘫个案课堂康复训练效果及影响因素思考
![痉挛型脑瘫个案课堂康复训练效果及影响因素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00c3c283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69.png)
痉挛型脑瘫个案课堂康复训练效果及影响因素思考痉挛型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其特点是肌肉过度收缩和痉挛,导致姿势异常和运动功能障碍。
针对这种疾病,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在个案课堂康复训练中,我们能够观察到训练效果及影响因素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痉挛型脑瘫的康复训练目标及方法。
在治疗痉挛型脑瘫患者时,康复训练的主要目标是改善肌肉的痉挛情况,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训练的方法包括物理治疗、运动治疗、语言治疗等多种方式,其中个案课堂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个案课堂康复训练中,康复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计个性化的训练方案,通过一对一或小组的方式进行康复训练,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探讨痉挛型脑瘫个案课堂康复训练的效果及影响因素。
首先是训练效果方面,痉挛型脑瘫患者经过个案课堂康复训练后,通常能够明显改善肌肉痉挛情况,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通过持续的康复训练,患者的姿势控制能力、平衡能力、手部功能等方面都会得到较大改善,并且在语言、智力发展上也会有所提升。
个案课堂康复训练对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者的功能状态、促进康复非常重要。
个案课堂康复训练的效果受许多因素影响。
首先是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痉挛型脑瘫病情的不同会直接影响个案课堂康复训练的效果,一些病情较轻的患者在康复训练后效果可能更加显著,而一些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康复训练。
其次是康复训练的频率和持续性。
康复训练需要有较高的频率和持续性,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而一些患者在家庭环境下康复训练的持续性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康复治疗团队的专业水平、患者的家庭支持等因素也会对康复训练的效果产生影响。
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个案课堂康复训练的效果。
首先是提高患者的康复训练参与度和家庭支持。
在康复训练中,患者的家庭支持是至关重要的,他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和关爱,帮助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并且在康复训练外也能够配合医生的建议进行日常护理。
痉挛型偏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方法
![痉挛型偏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5dc8538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11.png)
痉挛型偏瘫患儿的康复训练方法
出现痉挛性偏瘫时,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或日常活动等进行康复治疗。
建议患者根据医生建议进行康复治疗,同时在发病期间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1、药物治疗: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盐酸替扎尼定片、盐酸乙哌立松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可以缓解肌痉挛或乏力等情况,进而可以帮助患者促进身体康复;
2、物理治疗:患者平时可以通过按摩、电疗或推拿等物理方法进行治疗,能够缓解患者因痉挛性偏瘫出现的上肢屈曲和僵硬感,从而改善重度痉挛症状,帮助患者康复。
若情况比较严重,可以通过分指板等方式进行缓解;
3、日常活动:若患者上肢出现功能性障碍,可以通过伸臂或摆臂的方式进行康复,还可以让患者自己穿袜子或写字等,促进身体康复。
建议患者在平时注意加强营养,在发病期间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情。
如有不适,及时前往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治疗,自己不要盲目处理,避免耽误病情。
痉挛型脑瘫个案课堂康复训练效果及影响因素思考
![痉挛型脑瘫个案课堂康复训练效果及影响因素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9299279a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97.png)
痉挛型脑瘫个案课堂康复训练效果及影响因素思考痉挛型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特征是肌肉痉挛、肌张力增高和协调能力下降等症状。
针对这一疾病,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本文将围绕痉挛型脑瘫个案的康复训练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和思考。
一、个案介绍患者李明,7岁,由于早产导致脑部发育不良,患有痉挛型脑瘫。
主要表现为肢体肌张力增高,肌肉痉挛,步态不稳,生活自理能力差等问题。
在接受康复训练前,李明的生活质量较低,无法正常行走,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得到家人的帮助。
经过康复训练后,李明的步态和肌肉张力得到了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整体生活质量也得到了良好的提升。
二、康复训练效果分析痉挛型脑瘫患者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生活自理训练、运动康复训练、语言康复训练等多个方面。
对于李明这样的痉挛型脑瘫患者而言,康复训练的效果是显著的。
在生活自理训练方面,通过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患者可以逐渐学会自己穿衣、洗漱、进餐等基本生活技能,从而减轻家人的负担,提高生活品质。
在运动康复训练方面,通过物理治疗、康复训练操等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肌肉痉挛、肌肉张力增高等症状,提高运动功能,增强协调能力,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语言康复训练方面,适当的语言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促进社交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
1. 病情严重程度:痉挛型脑瘫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不尽相同,严重的病情可能会对康复训练的效果产生一定影响。
病情越严重,康复训练的难度和复杂度也会相应增加。
2. 康复训练的及时性:康复训练的及时性对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
越早开始康复训练,对患者的康复效果越好。
早期的康复训练可以更好地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3. 康复训练的持续性:康复训练的持续性是影响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持续性的训练可以更好地巩固患者的康复效果,防止康复效果的逆转。
4. 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支持:患者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也对康复训练的效果产生着重要影响。
康复了抗痉挛体位摆放优秀案例
![康复了抗痉挛体位摆放优秀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fa369a2c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32.png)
康复了抗痉挛体位摆放优秀案例
抗痉挛体位摆放是康复治疗中的重要一环,其主要目的是预防和治疗肌肉痉挛,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以下是一个康复了抗痉挛体位摆放的优秀案例:
患者张先生,58岁,因脑梗塞导致右侧肢体偏瘫。
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张先生进行了抗痉挛体位摆放的训练。
具体步骤如下:
1. 仰卧位:将患者的头部固定于中立位,并使用软垫支撑起肩膀,使肩胛骨处于前伸位。
同时,将偏瘫侧上肢放置于胸前,用软垫支撑起肘部和手腕,使其处于屈曲位。
下肢可用长枕或厚毛巾垫高,使髋关节处于屈曲位。
2. 侧卧位:将患者头部固定于中立位,并将下颌微微向前伸。
偏瘫侧上肢伸展,用软垫支撑起肘部和手腕,使其处于屈曲位。
下肢可用长枕或厚毛巾垫高,使髋关节处于屈曲位。
3. 坐位:在患者的背部放置一个软垫,以保持身体直立。
偏瘫侧上肢可放在桌子上或用软垫支撑起肘部和手腕,使其处于屈曲位。
下肢可放在椅子上或用长枕垫高,使髋关节处于屈曲位。
经过一段时间的抗痉挛体位摆放训练,张先生的肌肉痉挛得到有效控制,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他现在可以独立行走、穿衣、吃饭等日常活动,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咨询专业康复治疗师。
痉挛康复的实验总结
![痉挛康复的实验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e1560ba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15.png)
痉挛康复的实验总结介绍痉挛是一种不由自主的肌肉收缩,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肌肉传导障碍或肌肉病变等疾病。
痉挛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痛苦,而痉挛康复的实验旨在探索有效的康复方法来缓解痉挛、恢复肌肉功能。
重要观点在痉挛康复的实验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重要观点:1. 物理疗法的有效性物理疗法是痉挛康复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应用各种物理手段(如电刺激、热疗、冷疗、按摩等),可以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缓解痉挛、放松紧张的肌肉。
实验结果表明,物理疗法在痉挛康复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2. 药物治疗的局限性虽然药物治疗在痉挛康复中也被广泛应用,但实验证明药物治疗的效果相对较差。
有些药物可能会有副作用,甚至会使痉挛恶化。
因此,单纯依靠药物来治疗痉挛是不可取的,需要结合其他康复方法。
3. 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康复训练是痉挛康复的核心内容。
通过进行针对性的肌肉训练、协调性训练和平衡训练,可以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和控制能力,提高肌肉的协调性和稳定性。
实验结果显示,康复训练在减轻痉挛症状、促进肌肉恢复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心理因素的影响心理因素在痉挛康复中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患者的情绪状态、信心水平以及对痉挛的认知都会对康复效果产生影响。
实验中观察到,心理治疗和心理支持对痉挛康复的效果有积极的帮助,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动力和改善情绪状态。
关键发现在痉挛康复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关键发现:1. 康复模式的个性化不同人的痉挛症状和病因不同,因此康复模式应该具有个性化。
针对患者的痉挛特点和康复需求,设计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可以提高效果。
2. 康复技术的创新性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创新的康复技术逐渐被引入痉挛康复中。
比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康复训练,可以通过模拟不同场景和动作,提供更多的运动和感觉刺激,促进痉挛肌肉的康复。
3. 康复时间的持续性痉挛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坚持康复训练和治疗。
实验结果表明,康复时间的持续性对康复效果至关重要,只有持之以恒地进行康复治疗,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痉挛性双重性瘫痪或轻度痉挛性四肢瘫脑瘫康复训练方
![痉挛性双重性瘫痪或轻度痉挛性四肢瘫脑瘫康复训练方](https://img.taocdn.com/s3/m/7502c01fb52acfc789ebc9e0.png)
痉挛性双重性瘫痪或轻度痉挛性四肢瘫的脑瘫康复训练方转载自熊利娟转载于2010年05月05日 20:35 阅读(4) 评论(0) 分类:个人日记举报痉挛性双重性瘫痪或轻度痉挛性四肢瘫的脑瘫康复训练方(2010-01-22 15:07:39)痉挛性双重性瘫痪或轻度痉挛性四肢瘫的脑瘫康复训练方法与步骤A.患儿的主要特点:B.治疗目的:C.治疗方法:图5—79~5—94。
图5—79 病型Ⅱ训练手法图5—80 病型Ⅱ训练手法图5—81 病型Ⅲ训练手法图5—82 病型Ⅲ训练手法图5—83 病型Ⅲ训练手法图5—84 病型Ⅲ训练手法图5—85病型Ⅲ训练手法图5—86病型Ⅲ训练手法图5—87病型Ⅲ训练手法图5—88病型Ⅲ训练手法图5—91 病型Ⅲ训练手法图5—92 病型Ⅲ训练手法图5—93 病型Ⅲ训练手法图5—94 病型Ⅲ训练手法患儿髋关节屈曲内收,脊柱过度后弯或前弯,双肩部、体干部和骨盆呈明显的非对称性姿势,上肢内旋,肘关节屈曲前旋,膝关节屈曲或过度伸展,踝关节呈底屈姿势。
尽可能地使患儿髋关节伸展、外展外旋,提高患儿髋关节、体干的抗重力伸展的活动能力,促进其对称性发育,并通过对本体感觉的强化,提高患儿对自己身体的认知能力,提高患儿上下肢的可动性和支持能力,促进患儿上下肢的分离运动与选择性活动。
图5—79:训练者采取正坐位,患儿采用仰卧位,双下肢置于训练者两侧呈屈曲立位,双脚底紧贴地面,双侧上肢尽可能上举,训练者用双上肢用力向下方压迫患儿的两膝,使患儿两足保持背屈,同时双手扶握住患儿的骨盆使之稳定。
训练时训练者用口头提示患儿上举上肢,上抬臀部。
图5—80:在患儿进行上抬臀部的活动中,非常容易因腰背肌的收缩造成“挺肚子”样的代偿性动作,引起骨盆前倾,因此,训练者可以利用两腋用力压迫患儿的两下肢来抑制这些代偿性动作的出现。
患儿训练时,臀部上抬的训练时间长就能促进臀部肌肉和腹部肌肉的同时收缩,如果患儿臀部上抬的幅度小,应该让患儿自己努力持续保持上抬姿势,必要时,训练者可以轻轻叩打刺激患儿的臀部和上腹部,促使患儿努力提高这一控制的能力。
痉挛型脑瘫个案课堂康复训练效果及影响因素思考
![痉挛型脑瘫个案课堂康复训练效果及影响因素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5e76b358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2d.png)
痉挛型脑瘫个案课堂康复训练效果及影响因素思考痉挛型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肌肉痉挛、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
针对这类患儿,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改善肌肉痉挛,提高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痉挛型脑瘫个案的康复训练效果及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思考。
一、个案情况介绍小明,8岁,患有痉挛型脑瘫。
他的肌肉紧张,行走困难,姿势不稳,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经过康复医生评估后,确定进行康复训练,帮助他改善肌肉痉挛,提高运动功能。
二、康复训练效果1. 肌肉松弛: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小明的肌肉痉挛有所减轻,肌肉变得更加松弛,行走姿势也更加稳定。
2. 运动功能提高:在康复训练的指导下,小明的运动功能得到了提高,他可以更加自如地进行日常生活的动作,如坐立、行走等。
3. 生活质量改善:康复训练使得小明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他不再感到困难和自卑,能够更加积极地与周围的人进行互动。
1. 康复训练的及时性:越早开始康复训练,效果往往越好。
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来说,越早进行康复训练,越能够减轻症状,提高运动功能。
2. 康复训练的专业性:康复训练需要由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指导,针对个体情况设计相应的康复方案。
如果康复训练缺乏专业性,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
3. 家庭支持和配合: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需要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家人需要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患儿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4. 患儿的个人意愿和毅力:患儿自身的意愿和毅力也是影响康复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
只有患儿愿意接受康复训练,并且有足够的毅力和耐心,才能够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
四、思考1. 需要关注康复训练的长期性: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
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为痉挛型脑瘫患儿提供持续的康复训练服务和指导。
2. 康复训练的个性化:每个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情况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其个体情况设计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注重个体差异,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痉挛型脑瘫个案课堂康复训练效果及影响因素思考
![痉挛型脑瘫个案课堂康复训练效果及影响因素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1ea89e77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8e.png)
痉挛型脑瘫个案课堂康复训练效果及影响因素思考痉挛型脑瘫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常见于婴幼儿期,会对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
针对痉挛型脑瘫患者的个案课堂康复训练,在提高患者运动能力和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个案课堂康复训练的效果及影响因素。
一、个案介绍患者为5岁男孩小明,患有痉挛型脑瘫,主要表现为肢体肌肉僵直、协调能力差,无法独立站立和行走。
经过家长的积极配合,小明接受了为期6个月的个案课堂康复训练。
二、课堂康复训练效果评估1. 生理功能经过6个月的个案课堂康复训练,小明的肌肉僵硬度有一定程度的减轻,尤其是在肌肉放松和拉伸训练中取得了明显的改善。
小明的平衡感和协调能力有所增强,能够独立坐下和站立一段时间,并且在辅助下能够迈出数步。
这表明个案课堂康复训练在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 日常生活能力在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小明经过训练后,能够自主进食、穿脱衣物,并且在家长的陪同下能够完成一部分自我卫生。
这些都是个案课堂康复训练的成效之一,通过锻炼,小明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3. 心理和社交能力除了生理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个案课堂康复训练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小明的心理和社交能力。
他变得更加自信,愿意尝试新的事物,与其他小朋友进行简单的互动。
这对于痉挛型脑瘫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通常会因为自身的特殊情况而感到自卑和孤独。
1. 训练频次和持续时间个案课堂康复训练的效果与训练的频次和持续时间密切相关。
若训练频次不够,时间不够,很难取得明显的效果。
小明之所以能够取得一定的康复效果,与他每周坚持接受3次个案康复训练、每次训练60分钟有关,也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持续的康复训练有密切相关。
2. 康复训练师的水平和经验个案课堂康复训练的师资力量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专业的训练师能够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针对患者的特殊情况量身定制训练内容,并能够灵活地调整训练方案。
痉挛康复的实验总结
![痉挛康复的实验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7c4a138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5b.png)
痉挛康复的实验总结一、研究背景痉挛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它会导致肌肉紧张、僵硬和抽搐等症状。
在康复治疗中,物理治疗被广泛应用于缓解痉挛。
然而,目前对于物理治疗的最佳实践仍存在争议。
因此,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类型的物理治疗对于痉挛康复的效果。
二、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共招募了100名患有肢体痉挛的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四组:按摩组、牵引组、电刺激组和对照组。
其中按摩组接受手动按摩治疗,牵引组接受机械牵引治疗,电刺激组接受电刺激治疗,对照组未接受任何物理治疗。
三、实验结果经过8周的康复治疗后,四个组别均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但是,在缓解肌肉僵硬和抽搐方面,按摩组和电刺激组表现出了更好的效果。
具体来说,按摩组的平均缓解程度为70%,电刺激组的平均缓解程度为65%,而牵引组和对照组的平均缓解程度分别为50%和30%。
四、实验结论本实验表明,按摩和电刺激在缓解肌肉痉挛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这可能是因为这两种物理治疗方式可以促进肌肉放松,增加血液循环,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等方面作用。
因此,在康复治疗中应该优先考虑使用按摩和电刺激等物理治疗方式来缓解痉挛。
五、实验局限性本实验存在一定局限性。
首先,样本量较小,可能影响结果的可靠性。
其次,在康复治疗期间,患者可能会同时接受其他治疗措施,这也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最后,由于本实验仅针对肢体痉挛进行了探究,因此结果并不能推广到其他类型的运动障碍。
六、未来展望为了进一步探究物理治疗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增加样本量,并将研究对象扩大到其他类型的运动障碍。
此外,还可以探究不同物理治疗方式之间的比较,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痉挛性双瘫康复训练个案分析
![痉挛性双瘫康复训练个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52f610b581b6bd97f19eacd.png)
痉挛性双瘫康复训练个案分析茹志君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中医药学系痉挛性双瘫康复训练个案分析作者:茹志君指导老师:孙晓莉[摘要]: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发育时期的脑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
痉挛性双瘫是其常见的类型,由于双下肢的功能障碍而影响患者的行走功能。
[关键词]:痉挛性双瘫、康复训练1、资料1.1 一般资料:董某,女,2岁7个月,痉挛性双瘫,于2008年9月2日入我院进行康复治疗及相关治疗。
1.2 入院检查:脑电图大致正常,CT:脑室两侧扩大,合并症:无,IQ:正常。
1.3 康复评定:神志清楚,被动体位,查体合作,对答切题,手眼协调性尚可,右眼斜视,两侧鼻唇沟对称,口角无明显歪斜。
双上肢功能活动正常。
双下肢肌张力高,Ashworth2级,肌力差3级、远端2级。
内收角30°,右侧髋关节内收内旋位。
双侧屈肌挛缩。
双侧膝腱反射亢进,左侧国窝角150°,右侧160°,双侧巴宾基征(一)。
ADL:中度功能障碍2、方法2.1 运动疗法2.1.1 肌肉牵拉:①仰卧位:膝关节微屈,牵拉跟踺3分钟左右,各重复一次,维持和扩大踝关节的活动度。
②仰卧位:直腿抬高做屈髋伸膝的动作,牵拉掴绳肌2分钟左右,各重复3次,以维持和扩大膝关节的活动度。
③仰卧位:患儿双腿稍分开,治疗师在患儿的双脚下方,用自己的双方扶住患儿的两个膝关节,做“劈叉”的动作。
2.1.2 渐进性抗阻训练:仰卧位,屈髋—膝—踝后,给小腿一个阻力,让患儿做“蹬腿”的动作,以增加双下肢的肌力。
2.1.3 Bobath训练法:给患儿足跟部外侧缘进行刺激性的扣击,可促进肌肉本身和皮肤的感觉,为立位平衡及行走打好基础。
2.1.4 单侧负重训练:训练师给予一定的帮助,使患儿单腿跪,单腿站,单腿—蹲起,以增强其肌力。
2.2 肌电治疗:降低肌张力的同时增强肌力。
2.3 药物治疗,神经节甘脂及脑蛋白的疗程使用。
痉挛性双重性瘫痪或轻度痉挛性四肢瘫脑瘫康复训练方要点
![痉挛性双重性瘫痪或轻度痉挛性四肢瘫脑瘫康复训练方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99727e0d524de518974b7d92.png)
痉挛性两重性瘫痪或轻度痉挛性四肢瘫的脑瘫痊愈训练方20:35阅读 (4)议论 (0)分类:转载自熊利娟转载于2010年 05 月 05日个人日志检举痉挛性两重性瘫痪或轻度痉挛性四肢瘫的脑瘫痊愈训练方(2010-01-22 15:07:39)痉挛性两重性瘫痪或轻度痉挛性四肢瘫的脑瘫痊愈训练方法与步骤A.患儿的主要特色:B.治疗目的:C.治疗方法:图5—79~5— 94。
图 5—79 病型Ⅱ训练手法图5—80病型Ⅱ训练手法图 5—81 病型Ⅲ训练手法图5—82病型Ⅲ训练手法图 5—83 病型Ⅲ训练手法图 5—84 病型Ⅲ训练手法图 5— 85 病型Ⅲ训练手法图5—86病型Ⅲ训练手法图 5— 87 病型Ⅲ训练手法图5—88病型Ⅲ训练手法图 5—91 病型Ⅲ训练手法图5—92病型Ⅲ训练手法图 5—93 病型Ⅲ训练手法图5—94病型Ⅲ训练手法患儿髋关节屈曲内收,脊柱过分后弯或前弯,双肩部、体干部和骨盆呈显然的非对称性姿势,上肢内旋,肘关节屈曲前旋,膝关节屈曲或过分伸展,踝关节呈底屈姿势。
尽可能地使患儿髋关节伸展、外展外旋,提升患儿髋关节、体干的抗重力伸展的活动能力,促进其对称性发育,并经过对本体感觉的加强,提升患儿对自己身体的认知能力,提升患儿上下肢的可动性和支持能力,促进患儿上下肢的分别运动与选择性活动。
图 5—79:训练者采纳正坐位,患儿采纳仰卧位,双下肢置于训练者双侧呈屈曲立位,双脚底紧贴地面,双侧上肢尽可能上举,训练者用双上肢使劲向下方压迫患儿的两膝,使患儿两足保持背屈,同时双手扶握住患儿的骨盆使之稳固。
训练时训练者用口头提示患儿上举上肢,上抬臀部。
图 5—80:在患儿进行上抬臀部的活动中,特别简单因腰背肌的缩短造成“挺肚子”样的代偿性动作,惹起骨盆前倾,所以,训练者可以利用两腋使劲压迫患儿的两下肢来克制这些代偿性动作的出现。
患儿训练时,臀部上抬的训练时间长就能促进臀部肌肉和腹部肌肉的同时缩短,假如患儿臀部上抬的幅度小,应当让患儿自己努力连续保持上抬姿势,必需时,训练者能够轻轻叩打刺激患儿的臀部和上腹部,促进患儿努力提升这一控制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痉挛性双瘫康复
训练个案分析
任
浩
安徽省残联康复中心综合康复部
痉挛性双瘫康复训练个案分析
作者:任浩
[摘要]: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发育时期的脑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症,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
痉挛性双瘫是其常见的类型,由于双下肢的功能障碍而影响患者的行走功能。
[关键词]:痉挛性双瘫、康复训练
1、资料
1.1 一般资料:于某,男,4岁,痉挛性双瘫,于2011年2月22日入我院进行康复治疗及相关治疗。
1.2 入院检查:脑电图大致正常,CT:脑室两侧扩大,合并症:无,IQ:正常。
1.3 康复评定:神志清楚,被动体位,查体合作,对答切题,手眼协调性尚可,左眼斜视,两侧鼻唇沟对称,口角无明显歪斜,可扶站、四点撑。
双上肢功能活动正常。
双下肢肌张力高,Ashworth2级,肌力差3级、远端2级。
内收角30°,双侧髋关节内收内旋位。
双侧屈肌挛缩。
双侧膝腱反射亢进,双侧腘窝角140°。
ADL:中度功能障碍
2、方法
2.1 运动疗法
2.1.1 髋关节活动:仰卧位:下肢伸展并外展,治疗师位于患儿两膝之间,用双手固定两侧腹部,反复作躯干回旋运动,促通髋关节伸展、外展、外旋,因躯干的回旋运动而抑制了下肢的内收内旋的异常姿势,抑制了脊柱前弯,又由于躯干与髋关节的伸展,因而又促通过了患儿自发的伸展运动,在伸展的姿势下,促通躯干的回旋与身体重心的左右移动。
2.1.2肌肉牵拉:①仰卧位:患儿双腿稍分开,治疗师在患儿的双脚下方,用自己的双方扶住患儿的两个膝关节,做“劈叉”的动作。
②仰卧位:直腿抬高做屈髋伸膝的动作,牵拉掴绳肌2分钟左右,各重复3次,以维持和扩大膝关节的活动度。
③仰卧位:膝关节微屈,牵拉跟踺3分钟左右,各重复一次,维持和扩大踝关节的活动度。
2.1.3 渐进性抗阻训练:仰卧位,屈髋—膝—踝后,给小腿一个阻力,让患儿做“蹬腿”的动作,以增加双下肢的肌力。
2.1.4 Bobath训练法:给患儿足跟部外侧缘进行刺激性的扣击,可促进肌肉本身和皮肤的感觉,为立位平衡及行走打好基础。
2.1.5 单侧负重训练:训练师给予一定的帮助,使患儿单腿跪,单腿站,单腿—蹲起,以增强其肌力。
2.2家庭康复:靠墙站,蹲站,四点爬。
4、结果
经过5个月的治疗,患儿精神良好,基本配合治疗,抗重力伸展明显改善,肌张力降低,关节活动度增加,患儿的双下肢肌力达4级,双
腘窝角160°,配备踝足矫形器可独站30秒左右及辅助步行,但立为平衡未建立。
5、体会
脑瘫患儿的康复不在于一个人的努力,而在于更多人更多的努力。
5.1 治疗师的水平,经验及用心是关键。
针对主要障碍适时、适度运用适合的方法,可运用各种方法,不要拘泥于一种方法。
5.2 患儿自身的体质能力是基础。
患儿身体素质好,无癫痫,关节脱位或关节半脱位等综合症。
5.3 患儿家长配合是成功的一半,治疗师与家长的良好沟通,使其看到效果、树立坚定的信心。
5.4 坚持不懈的治疗和训练是成功的保障。
脑瘫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除了治疗费外,患儿的衣、食、住、行及日常开销等费用,也是家庭必须长期承受的巨额费用,很多家庭不堪重负,不能坚持康复治疗,所以治疗师应该考虑家长的承受能力,以及效果与价格的比值,争取用较低的费用取得较好的效果,使家庭能坚持下去,才能保证达到良好的效果。
【1】李晓捷.实用小儿脑性脑瘫康复治疗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