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表面强化技术论坛——深层渗碳工艺——缓冲渗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以2Cr Mo 0 Mn 大模数齿 圈为例 ,分别采用
两段渗碳 ( 强渗 扩散 )一球化退火 一淬火一回火
工艺和缓冲渗碳 ( 强渗、多道扩散)一淬火一回火 工艺 ,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对比 ,详细阐述缓冲 渗碳工艺的推广价 值。
( 层深 ≥3S . mm)处理后 ,渗碳 层中的碳化物 往往 呈 网块状分布 。有资料表 明,渗后采用球化退火工 艺可改善碳化物分布 ,但工艺周期长 、设备成本 明
20C rM nM 、 O
( )缓冲渗碳 3
缓冲渗碳 工艺过程 曲线如 图2
所示 ,该工艺所选用的设备与两段渗碳 工艺相同。
缓 冲渗 碳 后 ,也 进 行 了淬 火 回火 处 理 。
17C iM 、 rN O 6
2 0Cr 2N i 4、 43 0、 2
适 用 层 深 深 层 渗 碳 (≥ 范围。 3m . m)推荐使用 5
注 :①以层深相 同为前提 。 ②对应适用材料 。
无层深 范围限制
D 时间m
图2 大模数齿圈缓冲渗碳工艺曲线
参} ~ 燕 《 I
笔 7 蠹
1 e nlyFrm c o g o h o u
由图3 可知 ,经两 段渗 碳+ b 球化 退 火 + 火 回火 淬
工 艺 处理 后 ,2 Cr M o 层组 织 由 回火 马 氏体 、 0 Mn 渗
碳+ 淬火 回火处理后 ,渗碳层 ( 距表面03 .mm)金
相 显 微组 织 如 图3 示 。 所
残 留奥 氏体 、小块状碳化物 组成 。由此可见 ,在
在对不同材料 的渗碳淬火工艺进行 了1 多年的 O 研究基础上 ,本文对缓冲渗碳与两段渗碳淬火工艺 特 点进行 了对 比分析 ,如附表所示 。
缓冲渗碳和两段渗碳工艺对 比
方案 工艺思路
渗 碳 保 温 时 间。
化退火处理。最后,进行了淬火、低பைடு நூலகம் 回火处理。
缓冲渗碳+ 淬火 回火 两 段渗碳+ 淬火 回火 包 含 多 个 ( 渗 强 仅包含 强渗+ 扩散 + 散 )循环过 程 , 两 个 阶 段 ,工 艺 思 扩 工艺思路 复杂 路简单
分布形 态,根据这一思路 ,我单位设计 了缓冲渗碳
工艺。
的大型井式渗碳炉 ,工艺曲线如图1 所示。炉膛有 效尺寸为 20 mm× 0 0 80 2 0 mm,热处理过程采用计 算机在线控制 ,炉温均匀性为 ±5 ℃,碳势均匀性为
02 . %。渗碳 后 ,又对渗碳 件及 随炉试棒 进行 了3 0 次球
2 试 验材料及渗碳 工艺 .
( )2 C Mn 大齿圈 1 0 r Mo 模数2 ,外形尺寸 5
显增加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设想在深层
渗碳的强渗 中间过程增加多道扩散工艺 ,从而控制
齿 圈表 面碳 势 ,以便 在 渗 碳 层 中获 得 理 想 的碳 化 物
2 6 mm X 10 mm × 4 mm,零 件重约8, 4 0 9 0 50 t 2 C Mn 渗碳试棒尺寸 4 mm×10 0 r Mo 0 mm。 1 ()两段渗碳 2 采用德 国S HME Z C T 公司制造
深层渗碳工艺
南京高精齿 轮集 团有限公 司 ( 江苏
缓冲渗碳
钮堂松 刘 臻
2 0 1 ) 朱百 智 汪正兵 1 0 2
1 缓 冲渗碳 工艺简介 .
2 C Mn 作为优质渗碳钢 ,具 有淬透性好 , 0 r Mo 韧 脆转变 温度低 ,价格 比高级优 质渗碳钢 低等优
点 。然 而 ,2 C M n 大 模 数 齿 圈 进 行 深 层 渗 碳 0 r Mo
() 深层渗碳+ b 球化退火
化退火工艺更能有效改善碳化物的分布形态。 ( )硬度梯度与零件齿面硬度 大模数齿 圈同 2 炉试棒经不 同渗碳+ 淬火 回火 处理后 , 4 mm试 0 棒硬度梯度 曲线如 图4 所示。
适用材料
17C r i O、 M N 2 2 Cr n i 8 2 等 0 M T及 82 碳 化 物 形 成 元 素 含 量较高的钢种
1 2C r2 N i4及 1 Cr Ni等 碳 化 物 2 2 3 形 成 元 素 含 量 较 低 的钢种
较长 较短
\ /
强 渗
6 0
扩 降 J 炉 散 温\
2 0 2 f
~
\§ \O 6 出
图1大模数齿 圈两 段渗碳 工艺 曲线
组 织 超 标 风 险 高 ,质量不稳定
20C N i r 2M 、 O
质 量 稳 定 组 织 形 态 良好 , 性 质量稳定
化物 ,但形 成 的 时 间很 短 ,碳 化 物不 致 长 大 ,在 这
4 0× 0
种情况下 ,及时进行扩散 ,网状碳化物能够重新溶 解。③与 c ±5  ̄球化退火相比 ,在90C 0C 3  ̄进行扩 散 ( 浓度08 碳 .%) ,碳 化物溶解的驱动 力要大得
多 。 因此 ,由 图3 和 图3对 比可 知 ,缓 冲 渗碳 比球 b c
r 技 术 论 坛 l 、
3 工 艺结果 与分析讨论 .
( )组织形态 大模数齿 圈同炉试棒经不 同渗 1
富集。因此 ,渗层表面 的碳浓 度容易超过临界值 , 碳化物首先在奥氏体的晶界上析 出,呈网状分布 。 随着时间的延长或碳浓 度进一步提高 ,网状碳化物 可能向晶内长大 ,碳化物也可能单独在晶内析出 , 呈角状、块状分布。
Ac±5 ℃的条件下 ,角状 、块状碳化物的尖角部 。 0
分溶解于基体 中,使碳化物呈小块状 、球 状。
由图 3 可 知 ,经 缓 冲 渗 碳+ 火 回火 工 艺 处 理 c 淬
()深层渗碳 a
后 ,2C Mn 渗 层组 织 由回火 马 氏体 、残 留奥 氏 0 r Mo
体以及弥散分布于 回火马氏体基体上的细颗粒状碳 化物组成 。这说明,缓冲渗碳获得 了理想的碳化物 分布形态。缓冲渗碳对碳化物形态的改善作用的原 因有 :①在深层渗碳 中增加 多道扩散过程 ,可有效 降低零件表面碳势 ,使奥氏体 中碳原子的浓度不易 超过临界值 。②如果在渗碳过程中已经形成网状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