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吸光光度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吸光物浓度
k——比列系数
分析化学
其中,浓度c的单位有两种表示方法: 1、以质量浓度(g· -1)为单位,相应k称 L
为吸收系数用“a”表示,则:A=abc
2、以物质的量浓度(mol· -1)为单位,相 L
应k称为摩尔吸收系数,用“κ”表示,则:
A=κbc
较常用,下面 的讨论均为此 种关系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不同的物质,对光的吸收性能不同,其κmax 也不同。显然,κmax越大的物质,在相同浓度下 的吸光度越大,其测定的灵敏度也越高。即: κmax∝灵敏度。 通常情况下,为获得较好的测量效果,一般 要求:κmax>104 L· -1· -1 mol cm
吸光光度法的灵敏度除用摩尔吸收系数κmax表示外, 还常用桑德尔灵敏度表示。其定义见P280,常用符号S表示, S与κmax的关系为:
S=M/κ
M——被测物的摩尔质量
分析化学
二、吸光度A—浓度c的关系曲线:
按朗伯—比尔定律,当物 质一定,波长一定,吸收层 厚度一定时,A—c应呈线性 关系(如右图): 但实践中,若处理不好, 关系曲线常有偏离——分正偏 差、负偏差两种情况: 正偏差(A测>A理); 负偏差(A测<A理)。
分析化学
A A A
t0
t
t0
t
t1
t2
t
稳定型:产物一 旦产生,便非常 稳定(最理想的 类型,可在t0以 后测定)
不稳定型:产 物形成后逐渐 分解(不能用 于吸光分析)
半稳定型:产物较 稳定,经一段时间 放臵后才逐渐分解 (应抓紧时间在t1 至t2测定)
分析化学
④温度: 不同的显色反应需不同的温度,有的常温下即可 进行,有的需加热,有的在高温下要分解,故应根 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宜温度。
n=5 C
分析化学
②溶液酸度: 若溶液中被测离子或显色剂能与酸碱作用, 则改变酸度即可改变产物浓度,使其吸光度和灵 敏度发生变化。
A
pHmax
pH
解决方法: 让显色反应在不同酸度下进行,找出其最大 吸收酸度,即得最适宜的酸度条件。
分析化学
③显色时间: 当被测物与显色剂通过显色反应生成有色产 物后,按产物的稳定情况可分几种不同的类型:
不平行光 平行光 不平行光
解决方法:
使入射光严格平 行通过吸收层 (垂直于比色皿 的被照表面)
分析化学
③介质不均匀:
若被测物为溶液,溶质是分子或接近分子的 离子状态,颗粒很小,其直径远小于可见光波长, 则入射光通过时将发生绕射而非散射,微粒对A无 直接影响(吸收除外)。 若被测物颗粒较大,入射光通过时将发生散 射,使T 减小,A 增加,产生正偏差。
分析化学
但是,因T 与A、c 均非线性而呈现对数 关系,故在不同T 所对应的读数误差△T 导致 的吸光度A的误差△A 是不同的,由此造成的 浓度△c 也不同。
何处的△A、△c最小?
分析化学
1 按关系: A lg 0.434lnT bc T
解出: 微分:
0.434lnT c b
分析化学
极端情况:
若所有光均被物质吸收
若所有光均不被物质吸收
该物质呈黑色;
该物质呈白色。
同时,物质的颜色的深浅与其吸收的强弱有
关——吸收越强,颜色越深,由此可进行化学分析。
分析化学
三、吸收曲线
1、吸光度
定义: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常用“A”表
示。
显然,吸收程度越大,其颜色就越深,吸 光度A值也越大。
造成偏差的原因有两类:
物理因素 和 化学因素
1、物理因素:
①光不纯:
朗伯—比尔定律要求入射光应为单色光(具 有确定波长的光),且一般要求测定时的波长为 最大吸收波长(λmax或κmax)。 若入射光不纯,含有其他不同波长的光,则 此类光由于不易被所测物质吸收,必然导致A减 小,产生负偏差。
分析化学
第十一章
吸光光度法
分析化学
§11-1 概论
一、光的本质:
光的本质是电磁波,具有特定的波长和频 率。若ν、λ不同,其物理属性也不同。
10-2 nm 10 nm
射 线 x 射 线
102 nm 104 nm
紫 外 光 红 外 光
0.1 cm 10cm
微 波
103 cm
无 线 电 波
105 cm
可
λmax =525nm
分析化学
最大吸收波长λmax的意义 不同的物质,λmax不同 性分析。 曲线高度(吸光度A)的意义 据此可进行定
同一种物质,λmax相同,但若浓度不同,吸 收曲线的高度也不同 据此即可进行定量 分析。
分析化学
§11-2 光吸收定律
一、朗伯—比尔定律:
波长相同 或相近
溶液
显然要求物质的 颗粒小(光通过时
MnO4-(紫红)
②络合:
如: Mo5+(无色)+5SCN-→Mo(SCN)5(橙红)
分析化学
使用显色剂时需注意: ①选择性好:显色剂不与其它离子发生副反应; ②灵敏度要高:只需很少被测物即能显出明显颜色; ③对比度要大:显色剂与产物之间的颜色(波长) 相差较大(△λ在 60nm以上,即颜色不同)否则 显色剂将发生干扰;
分析化学
前一种误差可通过检修等方法提高质量,而 后一种则难以消除。 一般来说,读数器上最初读取的参数均为透 光度(再以此换算为A)。因测量条件所限,均 存在一定的读数误差。 通常情况下,读数误差△T处在0.002~0.01 之间,取平均值:
T 0.005
即每次显示的T值均 有0.005的误差,且 此值对0~1.0之间的 每个T值均相同。
⑤共存离子干扰:
a.共存离子与显色剂生成有色物。
消除方法:掩蔽或分离。
b.共存离子本身有颜色,且不易分离。
消除方法:适当调整参比溶液,如用不加显色剂的
溶液为参比,将其参比调零,即可消除。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二、仪器的测量误差
仪器的质量引起的误差 读数误差
如仪器不稳定, 显示不灵敏等
对仪器读数表上的刻 度读取不准造成(尽 管采用液晶显示,但 仍存在一定的显色误 差)
解决方法:
a.选择好的分光器以获得 较纯的单色光。 b.即使再好的分光器,也 难以获得绝对意义上的单色 光,但若混进的光的λ与选 测光的λ测相近,则对吸光 度A不影响;若相差较大, 需调整入射波长,减小灵敏 度,选择影响较小的λ分析 (见右图)。
A
max 测
分析化学
②入射光不平行:
测定时,是将被测 溶液臵于矩形的比色皿 内进行测试。若入射光 不平行,则难以保证光 线垂直通过被测溶液, 造成部分光线的光程增 大(相当于液层厚度b 增大),从而导致A增 加,产生正偏差(右 图) 。
④有色物要稳定,组成要恒定:保证重现性好,准
确度高;
⑤显色条件易于掌握。
分析化学
2、影响因素:
①显色剂的用量: 因显色反应可逆,故增大显色剂用量,可使 平衡右移,产物转换彻底,A增大,准确性和灵 敏度均可提高。 A
但个别物质,如Mo(SCN)n,显 色剂SCN-用量增大后,因生成配位 数为6的络合物[Mo(SCN)6-],颜色 反而变浅,A减小。
解决方法:
控制操作条件,使溶液 澄清透明,避免生成胶 体或产生浑浊现象。
被测物质
分析化学
2、化学因素:
①溶液浓度过高:
使溶液中微粒之间的间隙减小,同时使溶质间 的相互作用增加,溶液的粘度增加,导致T 、A 发生变化(这种改变与浓度增大时,被测物分子 数增多,吸光度增大毫不相关)。
解决方法:
稀释,使被测液在 较低浓度下进行。
§11-4 吸光光度法分析条件的选择
一、显色反应及影响因素: 1、显色反应:
若被测物有色——可直接测其A;若无色, 则需加入某种试剂使之显色。此类试剂叫“显 色剂”,其反应称“显色反应”,可表示为: 无色被测物+显色剂 有色物
分析化学
其显色机理有两类: ①氧化还原:
如: Mn2++S2O82过二硫 酸盐
分析化学
2、透光度(透光率、透色比)
定义:透过光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的比
值,常用“ T ”表示:
It T I0
I0 It
显然: ∵ 0≤It≤I0 故:T 的取值范围为: 0≤T≤1(或0≤T≤100%)
分析化学
3、二者的关系
若将一定强度(I0)的光照射某一溶液,透 过的光越多,T 越大,相应的吸光度A则越小,二 者呈现负相关的关系:
见
光
分析化学
波长在400~750nm的可见光:人的视网膜对 此类光尤为敏感,且在此范围内不同波长的光在视 网膜中的颜色不同。其规律为:
分析化学
特点: 两两互补
两种颜色的光以 一定的比例相混 合,即成白光。
常见的自然光为白
光,系由多种光混合互
补而构成。
分析化学
二、显色的机理:
按物理学的观点: 物质本身并不具有 颜色,之所以显色,系 物质吸收相应互补色之 故,如: 若显兰色: 系吸收了兰色的互补色——黄色; 若显红色: 系吸收了红色的互补色——青色。
κ=A/(bc)
显然,对于特定的物质而言,影响κ大小的唯一 因素只剩下测定时所用电磁波的波长:波长不同, κ值也就不同——因而应用κ时,需注明测定波长 (如选用λmax,也可不注明)。 3、κ的分析意义: 按吸收曲线的变化关系已知,波长不同,同一 物质的吸光度也不同——相应的κ也不一样。由关系 式κ =A/(bc)可知,若测定波长选择最大吸收波长 λmax,对应的吸光度A最大,相应的κ也最大——称 为最大摩尔吸收系数,写为κmax 。
分析化学
吸收池:
吸收池又叫比色皿,是由质料均匀的玻 璃构成,分0.5cm、1cm、2cm、3cm(均指 池的厚度,即液层厚度)几种规格。虽然无 色透明,但仍有一定的吸光度(A池)。 另外,虽然多数溶剂为水,表面无色透 明,但也有一定的吸光度,用A剂表示。
分析化学
若溶液中具有颜色的被测离子吸光度为A测,
A=κbc
κ=A/(bc)
对于κ,需注意以下两点:
1、κ的单位:吸光度A是无单位的量,故κ的 单位为:L· -1· -1 mol cm 2、κ的物理意义: 指当吸收层厚度为1cm,浓度为 1 mol· -1时对 L 应的吸光度。 可见,κ与浓度、厚度无关,只取决于测量波长、 物质种类。
分析化学
A=κbc
分析化学
由于吸光光度法是一种很灵敏的分析法(灵敏 度可高达10-4~10-5%,万分之一或十万分之一的 含量),故操作条件尤为关键,应注意以下几点 (针对吸收池): ①.各吸收池的规格和性能应一致。 ②.使用时应注意保持清洁。 ③.不要在吸收池上留下划痕。 ④.吸收池在比色槽中的位臵要固定。
分析化学
1 A = lg — T
由此可见: 当T→0,A→∞ 当T→1(或100%)时,A→0
故A 的取值范 围为:0→∞
分析化学
4、吸收曲线
不同的物质,由于分子结构不同, 其核外电子运动时所需要的能量也不 同,因而吸收的电磁波也不一样 — — 所需能量越大,吸收光的波长也 越短,反之则越长。
分析化学
如:KMnO4溶液主要吸收波长 为525nm附近的绿光,而使溶液呈 紫色。 若以不同波长(λ)的单色光 照射溶液,测其吸光度A,以此作 图(λ为横坐标,A为纵坐标),可 得其溶液吸光度A随λ变化而变化的 曲线 吸收曲线 曲线的最高点(A值最大处) 位于525nm,记为:
分析化学
②化学反应:
通过解离、缔合等形成其他化合物,使 被测物的浓度c 减小,A 减小,产生负偏差。
解决方法:
控制浓度、酸度,除 去其它易反应物质, 从而减小偏差。
分析化学
§11-3
吸光光度法的仪器
分光光度计
由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系统四部分 构成。
0.482
光源
单色器
吸收池
检测器
显示器
检测系统
不产生散射,而 是绕其而过)
当一束平行的单色光垂直地通过某一均匀的非
散射的吸光物质时,其吸光度A与相应物质的浓度c
和吸收层厚度(b)成正比。
有色 物质
分析化学
即:
Io 1 A = kbc = lg — = lg — It T
此即为朗伯—比尔 定律(光吸收定律) 式中:
A——吸光度
b——吸收层厚度(cm)
则当一束光照射至吸收池及其内部溶液时,所测
得的总吸光度为A总,则: A总= A测+ A池+A剂= A测+ AR AR
虽然按朗伯—比尔定律,A测= κbc,但 得到的却非A测而为A总,若由其算c,须知AR,这 样就略显复杂。
分析化学
解决方法:
先取同样厚度的吸收池盛同样的溶剂(注意: 不含被测离子),此类溶液称“参比溶液”。用同 样波长的光在相同条件下测定,其吸光度用“A参” 表示,显然: A参= A池+A剂=AR 若人为的将参比液的吸光度调节为0(亦即T参 =100%),即 A参=0,再对被测溶液进行测定: A总= A测+A参=A测= κbc 参比调零 由测出的A总即可直接计算c。
k——比列系数
分析化学
其中,浓度c的单位有两种表示方法: 1、以质量浓度(g· -1)为单位,相应k称 L
为吸收系数用“a”表示,则:A=abc
2、以物质的量浓度(mol· -1)为单位,相 L
应k称为摩尔吸收系数,用“κ”表示,则:
A=κbc
较常用,下面 的讨论均为此 种关系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不同的物质,对光的吸收性能不同,其κmax 也不同。显然,κmax越大的物质,在相同浓度下 的吸光度越大,其测定的灵敏度也越高。即: κmax∝灵敏度。 通常情况下,为获得较好的测量效果,一般 要求:κmax>104 L· -1· -1 mol cm
吸光光度法的灵敏度除用摩尔吸收系数κmax表示外, 还常用桑德尔灵敏度表示。其定义见P280,常用符号S表示, S与κmax的关系为:
S=M/κ
M——被测物的摩尔质量
分析化学
二、吸光度A—浓度c的关系曲线:
按朗伯—比尔定律,当物 质一定,波长一定,吸收层 厚度一定时,A—c应呈线性 关系(如右图): 但实践中,若处理不好, 关系曲线常有偏离——分正偏 差、负偏差两种情况: 正偏差(A测>A理); 负偏差(A测<A理)。
分析化学
A A A
t0
t
t0
t
t1
t2
t
稳定型:产物一 旦产生,便非常 稳定(最理想的 类型,可在t0以 后测定)
不稳定型:产 物形成后逐渐 分解(不能用 于吸光分析)
半稳定型:产物较 稳定,经一段时间 放臵后才逐渐分解 (应抓紧时间在t1 至t2测定)
分析化学
④温度: 不同的显色反应需不同的温度,有的常温下即可 进行,有的需加热,有的在高温下要分解,故应根 据不同情况选择适宜温度。
n=5 C
分析化学
②溶液酸度: 若溶液中被测离子或显色剂能与酸碱作用, 则改变酸度即可改变产物浓度,使其吸光度和灵 敏度发生变化。
A
pHmax
pH
解决方法: 让显色反应在不同酸度下进行,找出其最大 吸收酸度,即得最适宜的酸度条件。
分析化学
③显色时间: 当被测物与显色剂通过显色反应生成有色产 物后,按产物的稳定情况可分几种不同的类型:
不平行光 平行光 不平行光
解决方法:
使入射光严格平 行通过吸收层 (垂直于比色皿 的被照表面)
分析化学
③介质不均匀:
若被测物为溶液,溶质是分子或接近分子的 离子状态,颗粒很小,其直径远小于可见光波长, 则入射光通过时将发生绕射而非散射,微粒对A无 直接影响(吸收除外)。 若被测物颗粒较大,入射光通过时将发生散 射,使T 减小,A 增加,产生正偏差。
分析化学
但是,因T 与A、c 均非线性而呈现对数 关系,故在不同T 所对应的读数误差△T 导致 的吸光度A的误差△A 是不同的,由此造成的 浓度△c 也不同。
何处的△A、△c最小?
分析化学
1 按关系: A lg 0.434lnT bc T
解出: 微分:
0.434lnT c b
分析化学
极端情况:
若所有光均被物质吸收
若所有光均不被物质吸收
该物质呈黑色;
该物质呈白色。
同时,物质的颜色的深浅与其吸收的强弱有
关——吸收越强,颜色越深,由此可进行化学分析。
分析化学
三、吸收曲线
1、吸光度
定义: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常用“A”表
示。
显然,吸收程度越大,其颜色就越深,吸 光度A值也越大。
造成偏差的原因有两类:
物理因素 和 化学因素
1、物理因素:
①光不纯:
朗伯—比尔定律要求入射光应为单色光(具 有确定波长的光),且一般要求测定时的波长为 最大吸收波长(λmax或κmax)。 若入射光不纯,含有其他不同波长的光,则 此类光由于不易被所测物质吸收,必然导致A减 小,产生负偏差。
分析化学
第十一章
吸光光度法
分析化学
§11-1 概论
一、光的本质:
光的本质是电磁波,具有特定的波长和频 率。若ν、λ不同,其物理属性也不同。
10-2 nm 10 nm
射 线 x 射 线
102 nm 104 nm
紫 外 光 红 外 光
0.1 cm 10cm
微 波
103 cm
无 线 电 波
105 cm
可
λmax =525nm
分析化学
最大吸收波长λmax的意义 不同的物质,λmax不同 性分析。 曲线高度(吸光度A)的意义 据此可进行定
同一种物质,λmax相同,但若浓度不同,吸 收曲线的高度也不同 据此即可进行定量 分析。
分析化学
§11-2 光吸收定律
一、朗伯—比尔定律:
波长相同 或相近
溶液
显然要求物质的 颗粒小(光通过时
MnO4-(紫红)
②络合:
如: Mo5+(无色)+5SCN-→Mo(SCN)5(橙红)
分析化学
使用显色剂时需注意: ①选择性好:显色剂不与其它离子发生副反应; ②灵敏度要高:只需很少被测物即能显出明显颜色; ③对比度要大:显色剂与产物之间的颜色(波长) 相差较大(△λ在 60nm以上,即颜色不同)否则 显色剂将发生干扰;
分析化学
前一种误差可通过检修等方法提高质量,而 后一种则难以消除。 一般来说,读数器上最初读取的参数均为透 光度(再以此换算为A)。因测量条件所限,均 存在一定的读数误差。 通常情况下,读数误差△T处在0.002~0.01 之间,取平均值:
T 0.005
即每次显示的T值均 有0.005的误差,且 此值对0~1.0之间的 每个T值均相同。
⑤共存离子干扰:
a.共存离子与显色剂生成有色物。
消除方法:掩蔽或分离。
b.共存离子本身有颜色,且不易分离。
消除方法:适当调整参比溶液,如用不加显色剂的
溶液为参比,将其参比调零,即可消除。
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
二、仪器的测量误差
仪器的质量引起的误差 读数误差
如仪器不稳定, 显示不灵敏等
对仪器读数表上的刻 度读取不准造成(尽 管采用液晶显示,但 仍存在一定的显色误 差)
解决方法:
a.选择好的分光器以获得 较纯的单色光。 b.即使再好的分光器,也 难以获得绝对意义上的单色 光,但若混进的光的λ与选 测光的λ测相近,则对吸光 度A不影响;若相差较大, 需调整入射波长,减小灵敏 度,选择影响较小的λ分析 (见右图)。
A
max 测
分析化学
②入射光不平行:
测定时,是将被测 溶液臵于矩形的比色皿 内进行测试。若入射光 不平行,则难以保证光 线垂直通过被测溶液, 造成部分光线的光程增 大(相当于液层厚度b 增大),从而导致A增 加,产生正偏差(右 图) 。
④有色物要稳定,组成要恒定:保证重现性好,准
确度高;
⑤显色条件易于掌握。
分析化学
2、影响因素:
①显色剂的用量: 因显色反应可逆,故增大显色剂用量,可使 平衡右移,产物转换彻底,A增大,准确性和灵 敏度均可提高。 A
但个别物质,如Mo(SCN)n,显 色剂SCN-用量增大后,因生成配位 数为6的络合物[Mo(SCN)6-],颜色 反而变浅,A减小。
解决方法:
控制操作条件,使溶液 澄清透明,避免生成胶 体或产生浑浊现象。
被测物质
分析化学
2、化学因素:
①溶液浓度过高:
使溶液中微粒之间的间隙减小,同时使溶质间 的相互作用增加,溶液的粘度增加,导致T 、A 发生变化(这种改变与浓度增大时,被测物分子 数增多,吸光度增大毫不相关)。
解决方法:
稀释,使被测液在 较低浓度下进行。
§11-4 吸光光度法分析条件的选择
一、显色反应及影响因素: 1、显色反应:
若被测物有色——可直接测其A;若无色, 则需加入某种试剂使之显色。此类试剂叫“显 色剂”,其反应称“显色反应”,可表示为: 无色被测物+显色剂 有色物
分析化学
其显色机理有两类: ①氧化还原:
如: Mn2++S2O82过二硫 酸盐
分析化学
2、透光度(透光率、透色比)
定义:透过光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的比
值,常用“ T ”表示:
It T I0
I0 It
显然: ∵ 0≤It≤I0 故:T 的取值范围为: 0≤T≤1(或0≤T≤100%)
分析化学
3、二者的关系
若将一定强度(I0)的光照射某一溶液,透 过的光越多,T 越大,相应的吸光度A则越小,二 者呈现负相关的关系:
见
光
分析化学
波长在400~750nm的可见光:人的视网膜对 此类光尤为敏感,且在此范围内不同波长的光在视 网膜中的颜色不同。其规律为:
分析化学
特点: 两两互补
两种颜色的光以 一定的比例相混 合,即成白光。
常见的自然光为白
光,系由多种光混合互
补而构成。
分析化学
二、显色的机理:
按物理学的观点: 物质本身并不具有 颜色,之所以显色,系 物质吸收相应互补色之 故,如: 若显兰色: 系吸收了兰色的互补色——黄色; 若显红色: 系吸收了红色的互补色——青色。
κ=A/(bc)
显然,对于特定的物质而言,影响κ大小的唯一 因素只剩下测定时所用电磁波的波长:波长不同, κ值也就不同——因而应用κ时,需注明测定波长 (如选用λmax,也可不注明)。 3、κ的分析意义: 按吸收曲线的变化关系已知,波长不同,同一 物质的吸光度也不同——相应的κ也不一样。由关系 式κ =A/(bc)可知,若测定波长选择最大吸收波长 λmax,对应的吸光度A最大,相应的κ也最大——称 为最大摩尔吸收系数,写为κmax 。
分析化学
吸收池:
吸收池又叫比色皿,是由质料均匀的玻 璃构成,分0.5cm、1cm、2cm、3cm(均指 池的厚度,即液层厚度)几种规格。虽然无 色透明,但仍有一定的吸光度(A池)。 另外,虽然多数溶剂为水,表面无色透 明,但也有一定的吸光度,用A剂表示。
分析化学
若溶液中具有颜色的被测离子吸光度为A测,
A=κbc
κ=A/(bc)
对于κ,需注意以下两点:
1、κ的单位:吸光度A是无单位的量,故κ的 单位为:L· -1· -1 mol cm 2、κ的物理意义: 指当吸收层厚度为1cm,浓度为 1 mol· -1时对 L 应的吸光度。 可见,κ与浓度、厚度无关,只取决于测量波长、 物质种类。
分析化学
A=κbc
分析化学
由于吸光光度法是一种很灵敏的分析法(灵敏 度可高达10-4~10-5%,万分之一或十万分之一的 含量),故操作条件尤为关键,应注意以下几点 (针对吸收池): ①.各吸收池的规格和性能应一致。 ②.使用时应注意保持清洁。 ③.不要在吸收池上留下划痕。 ④.吸收池在比色槽中的位臵要固定。
分析化学
1 A = lg — T
由此可见: 当T→0,A→∞ 当T→1(或100%)时,A→0
故A 的取值范 围为:0→∞
分析化学
4、吸收曲线
不同的物质,由于分子结构不同, 其核外电子运动时所需要的能量也不 同,因而吸收的电磁波也不一样 — — 所需能量越大,吸收光的波长也 越短,反之则越长。
分析化学
如:KMnO4溶液主要吸收波长 为525nm附近的绿光,而使溶液呈 紫色。 若以不同波长(λ)的单色光 照射溶液,测其吸光度A,以此作 图(λ为横坐标,A为纵坐标),可 得其溶液吸光度A随λ变化而变化的 曲线 吸收曲线 曲线的最高点(A值最大处) 位于525nm,记为:
分析化学
②化学反应:
通过解离、缔合等形成其他化合物,使 被测物的浓度c 减小,A 减小,产生负偏差。
解决方法:
控制浓度、酸度,除 去其它易反应物质, 从而减小偏差。
分析化学
§11-3
吸光光度法的仪器
分光光度计
由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系统四部分 构成。
0.482
光源
单色器
吸收池
检测器
显示器
检测系统
不产生散射,而 是绕其而过)
当一束平行的单色光垂直地通过某一均匀的非
散射的吸光物质时,其吸光度A与相应物质的浓度c
和吸收层厚度(b)成正比。
有色 物质
分析化学
即:
Io 1 A = kbc = lg — = lg — It T
此即为朗伯—比尔 定律(光吸收定律) 式中:
A——吸光度
b——吸收层厚度(cm)
则当一束光照射至吸收池及其内部溶液时,所测
得的总吸光度为A总,则: A总= A测+ A池+A剂= A测+ AR AR
虽然按朗伯—比尔定律,A测= κbc,但 得到的却非A测而为A总,若由其算c,须知AR,这 样就略显复杂。
分析化学
解决方法:
先取同样厚度的吸收池盛同样的溶剂(注意: 不含被测离子),此类溶液称“参比溶液”。用同 样波长的光在相同条件下测定,其吸光度用“A参” 表示,显然: A参= A池+A剂=AR 若人为的将参比液的吸光度调节为0(亦即T参 =100%),即 A参=0,再对被测溶液进行测定: A总= A测+A参=A测= κbc 参比调零 由测出的A总即可直接计算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