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渗透科学素养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教育改革浪潮的不断洗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社会对教育提出的全新要求。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的日益加大,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逐渐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科学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学校科技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重要途径。是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是提高学生整体创新素质的有效手段。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技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总体部置,以及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四有’公民”。由此,充分证明党中央对科技教育的高度重视。针对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和新世纪的要求,在迎接跨世纪,挑战的伟大历史时刻,世界各国都在部署和实施新世纪的发展战略,各国在未来的世纪中的竞争,无疑都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实力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没有大批有着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能够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合格人才,在未来的世纪激烈竞争中,是很难立足于不败之地,因此,重视和提高学校科技教育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了解中、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以便在科技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更适应他们的健康发展,使中、小学教育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克服消除“高分低能”的现象,摆正学科教学与科技活动的关系。借此推动学校科技教育的逢勃发展和各类人才的掘出。

(二)课题研究的基础

1.学校现实基础

我校学于1999年12月至2002年4月开展的《让数学贴近生活,以兴趣教

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课题研究。2000年2月开展了《优化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课题研究,为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研究成果,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素养。我校于2005年3月开始运筹创办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学校,在师生中进行了广泛宣传动员,同时进行了科技创新特色教育尝试。同年3月确立了“强化小学科学技术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教育科研课题。现该课题已被确定为国家级实验课题。在此基础上我们于2009年9月提出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的教育研究。

2.理论基础

(1)科学素养概念的发展

培养科学素养——从口号向目标的演进

科学素养一词一开始是被用作理想化的口号,没有特定的意义。多数人认为,首次使用“科学素养”一词来探讨科学教育问题的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者赫德,他于1958年发表了一篇《科学素养——对美国学校的意义》的论文中把科学素养解释为科学及其在社会中的应用,并探讨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自此以后,人们开始关注科学素养的问题,并把培养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口号经常提及;1971年美国的NSTA(国家科学教师协会)在其题为(70年代的学校科学教育)的情况报告中明确提出“科学教育的最主要的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1983年4月美国国家优质教育委员会发表了一份具有世界影响的报告《国家处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指出“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代具有科学素养的美国人”;1989年和1993年,AAAS(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分别发表了两个重要报告:《为所有美国人的科学:2061计划》、《科学素养的基准》中确立了“为全体学生的科学课程”的思想,全面系统地提出了科学素养的具体内容。

科学素养的内涵——由“科学”向“科学人文”的演进

20世纪50年代,把学生作为脱离日常生活的新一代科学家来培养,实施精英教育,此阶段的科学素养的内涵被理解为着重于科学知识的掌握,进入60年代以后,“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与人文”已扩充为科学素养的内涵,进入80年代,美国国家科学教师协会(NSTA)发表的“科学——技术——社会新尝试”中进一步认为科学素养对于一个人是否可以在社区里发挥功能是很重要的。从西方发达国家对科学素养理解的两方面历史演变过程中不难看出,科学素

养越来越成为科学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随着社会发展和地区差异的存在,科学素养的内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2)对科学素养内涵的一般理解

国际上普遍认为科学素养的主要内涵包括三方面:对于科学知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对于科学的技术、过程和方法:对于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到基本的了解程度。我国专家对科学素养的内涵也进行探讨,可把科学素养分为四个方面。一是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二是科学能力;三是科学观;四是科学品质。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国家级重点课题,在基础教育阶段倡导科学人文教育的实验研究”的专题研究中,可以发现科学人文教育目标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的人,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科学教育改革目标,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比较更加鲜明地强调了人文精神,由此可见:“科学素养具有特定的文化特征,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在我国学者对科学素养内涵理解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国家的关于科学素养发展的经验,我们认为科学素养是由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其中科学知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培养和形成其它要素的载体。科学能力是核心,包括各种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等内容。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形成,科学意识包括科学的世界观,在社会生产及生活中有理解和应用科学的意识等内容,科学品质主要指科学态度、精神以及对科学的兴趣、情趣、动机等内容。因此,我们提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教育研究。

三、有关概念的界定

1. 科技教育活动。科技教育活动是指学校教育系统协调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通过教师创设综合的、充分联系儿童实际的、以注重儿童亲身体验并以探究发现为宗旨的开放性教育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方法辅导和科学态度、创新精神等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活动,它包括校内学科渗透、课堂教学中的科技活动、课内外科技教育活动,也包括校外(家庭、社区)科技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