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方位角位置随动系统的建模与分析
位置随动系统建模与分析--自控课设教材

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工作单位: 自动化学院题 目: 位置随动系统建模与分析 初始条件:图示为一位置随动系统,放大器增益为8=a k ,电桥增益2=εk ,测速电机增 益15.0=t k V.s ,Ω=5.7a R ,La=14.25mH ,J=0.0006kg .m 2, C e =Cm=0.4N.m/A, f=0.2N.m.s, 减速比i=10 。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1、 求出系统各部分传递函数,画出系统结构图、信号流图,并求出闭环传递函数;2、 当Ka 由0到∞变化时,用Matlab 画出其根轨迹。
3、 Ka =10时,用Matlab 画出此时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求出超调量、超调时间、 调节时间及稳态误差。
4、 求出阻尼比为0.7时的Ka ,求出此时的性能指标与前面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时间安排: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目录1 位置随动系统原理 (3)1.1 位置随动系统原理框图 (3)1.2 元件结构图分析 (3)1.3 位置随动系统各元件传递函数 (5)1.4 位置随动系统的结构框图 (5)1.5 位置随动系统的信号流图 (6)1.6 相关函数的计算 (6)2根轨迹曲线 (7)2.1参数根轨迹转换 (7)2.2绘制根轨迹 (7)3单位阶跃响应分析 (8)3.1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8)3.2单位阶跃响应的时域分析 (9)4系统性能对比分析 (11)4.1 新系统性能指标计算 (11)4.2 系统性能指标对比分析 (11)5 总结体会 (12)参考文献 (13)位置随动系统建模与分析1 位置随动系统原理1.1 位置随动系统原理框图图1.1位置随动系统原理框图工作原理:用一对电位器作为位置检测元件,并形成比较电路。
两个电位器分别将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位置信号转换成与位置比例的电压信号,并做出比较。
位置随动系统建模与频率特性分析报告

实用标准文案目录1位置随动系统的分析 (2)1.1位置随动系统建模分析 (2)1.2位置随动系统总体分析 (2)1.2.1随动系统的基本原理图 ...........................................21.2.2随动系统的基本原理结构图 .......................................21.2.3随动系统的基本原理分析 (3)2位置随动系统的原理 (4)2.1位置随动系统各部分基本工作原理 (4)2.1.1环形电桥电位器 .................................................42.1.2放大器 .........................................................52.1.3直流伺服电动机 .................................................62.1.4测速发电机 .....................................................72.1.5减速器 .........................................................82.1.6系统的信号流图 .................................................92.1.7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10)3位置随动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图像绘制与稳定性判断 (11)3.1开环传递函数伯德图像绘制 (11)3.2开环传递函数奈奎斯特图像绘制 (12)3.3由开环传递函数求出开环系统的截止频率、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
(12)4位置随动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在输入下的响应 (13)4.1闭环传递函数在单位阶跃输入下响应图像绘制 (13)4.2闭环传递函数在斜坡信号输入下响应图像绘制 (14)4.3闭环传递函数输入响应误差分析 (15)5当Ka由0到∞变化时根轨迹的绘制 (16)5.1等效开环传递函数的推导 (16)5.2根轨迹的绘制 (16)6对系统进行超前校正 (17)7心得体会及参考文献 (20)精彩文档.实用标准文案1位置随动系统的分析1.1位置随动系统建模分析在分析系统时由于所给的系统是其原理图,分析的时候很复杂,需要将系统进行建模分析,根据数学公式分析起来就会简单得多。
基于MEMS的角位置无线随动控制系统设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传感器 与微 系统 ( T r a n s d u c e r a n d Mi c r o s y s t e m T e c h n o l o g i e s )
2 0 1 3年 第 3 2卷 第 9期
基 于 ME MS的 角 位 置 无 线 随 动 控 制 系 统 设 计
a n d u s u a l l y r e a l i z e d b y s e l s y n . O n s p e c i a l o c c a s i o n s o f d i f f i c u l t wi r i n g , i t i s n e c e s s a r y t o a d o p t wi r e l e s s w a y t o r e a l i z e s e r v o c o n t r o l o n r e mo t e d — e n d me c h a n i c a l s t r u c t u r e . A w i r e l e s s s e r v o c o n t r o l s y s t e m i s d e s i g n e d, a n d a n t i —
i n t e r f e r e n c e a n d t r a c k i n g p r e c i s i o n p r o b l e m o f t h e s y s t e m i s s t u d i e d e x p e r i me n t a l l y . T h e d y n a mi c s i g n a l o f a n g u l a r
i mp l e me n t e d o n ARM M CU.Th e a n t i — i nt e r f e r e n c e o f s y s t e m i s i mpr o v e d b y f r e qu e n c y h o p pi n g p r o g r a m mi n g o n wi r e l e s s t r a ns mi s s i o n mo du l e nRF2 4L0 1. I n a dd i t i o n, u s e DC s e r v o mo t o r t o d iv r e t r a c k i ng me c ha n i s m, a nd r e mo t e
32位置随动系统建模与频率特性分析.

学号:课程设计位置随动系统建模与频率特题目性分析学院自动化学院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姓名指导教师2014 年 1 月18 日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指导教师: 工作单位: 自动化学院题 目: 位置随动系统建模与频率特性分析 初始条件:图示为一位置随动系统,测速发电机TG 与伺服电机SM 共轴,右边的电位器与负载共轴。
放大器增益为Ka=40,电桥增益5K ε=,测速电机增益2t k =,Ra=6Ω,La=12mH ,J=0.006kg.m 2,C e =Cm=0.5N m/A ,f=0.2N m s ,i=0.1。
其中,J 为折算到电机轴上的转动惯量,f 为折算到电机轴上的粘性摩擦系数,i 为减速比。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1) 求出系统各部分传递函数,画出系统结构图、信号流图,并求出闭环传递函数;(2) 用Matlab 画出开环系统的波特图和奈奎斯特图,并用奈奎斯特判据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3) 求出开环系统的截止频率、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
(4) 用Matlab 画出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和单位斜坡响应,并进行误差分析;(5) 对上述任务写出完整的课程设计说明书,说明书中必须进行原理分析,写清楚分析计算的过程及其比较分析的结果,并包含Matlab 源程序或Simulink 仿真模型,说明书的格式按照教务处标准书写。
时间安排:任务时间(天)审题、查阅相关资料,确定设计方案 1.5分析、计算 2.5编写程序2撰写报告 1.5论文答辩0.5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目录目录 (1)摘要 (2)1 系统建模 (3)1.1 系统机理分析 (3)1.2 系统方框图 (3)1.3系统各部分传递函数 (4)1.3.1 桥式电路 (4)1.3.2 放大器 (5)1.3.3 伺服电机SM (5)1.3.4 减速器 (7)1.3.5测速电机TG (8)1.4 系统信号流图 (8)1.5 系统结构图 (9)1.6 系统传递函数 (9)1.6.1 开环传递函数 (9)1.6.2 闭环传递函数 (9)2 系统频域分析 (10)2.1 用MATLAB绘制波特图 (10)2.2用MATLAB绘制奈奎斯特图 (11)2.3 用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分析系统稳定性 (12)2.4 用MATLAB计算稳定裕度 (12)3 系统在不同输入下的响应 (13)3.1 单位阶跃响应 (13)3.1.1 用MATLAB绘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13)3.1.2 单位阶跃响应误差计算 (14)3.2 单位斜坡响应 (14)3.2.1用MATLAB绘制系统的单位斜坡响应曲线 (14)3.2.2 单位斜坡响应误差计算 (15)结束语 (17)参考文献 (18)摘要本次课程设计的主题是位置随动系统建模与频率特性分析,通过将整个系统分为一个一个的环节,化整为零,逐个分析,对传递函数进行求解,从而得到整个系统的全貌。
天线方位角位置随动系统的建模与分析

天线方位角位置随动系统建摸系统的原理图如图2-7所示,其方块图如图2-8所示。
系统的任务是使输出的天线方位角θ0(t)跟踪输入方位角θi (t)的变化,试建立该系统的数学模型。
系统的参数值如下:电源电压V=10v ;功率放大器的增益和时间常数K 1=1,T 1=0.01s ;伺服电动机的电枢回路电阻R d =8Ω,转动惯量J a =0.02Kg ∙m 2, 粘性摩擦系数f a =0.01N ∙m ∙s/rad , 反电势系数C e =0.5V ∙s/rad ,转矩 系数C m =0.5N ∙m/A ;减速器各齿 轮的齿数为Z 1=25, Z 2= Z 3=250;负载端的转动惯量J L =1 Kg ∙m 2粘性摩擦系数f L =1N ∙m ∙s/rad 。
采用组合系统建摸法,根据原理图2-7可以将系统划分为六个环节:输入电位器,差分放大器,功率放大器,电动机,减速器和输出电位器。
首先建立各个环节的数学模型,然后将它们组合起来则可得系统的数学摸型。
1环节的数学模型(1) 输入电位器与输出电位器由于输入电位器与输出电位器的线路和电位器的结构均相同,故这两个环节的传递函数是一样的。
对电位器环节的输出电压与输入角位移的特性进行线性化处理则可视其为一比例环节。
由图2-7可知;当动触头位于电位器中心时其输出电压为零;朝前或朝后转动5圈其输出电压变化均为10V 。
于是可得它们的传递函数为00()()100.318/()52()i pot i u s u s k v rad s s θπθ====⨯(2) 差分放大器与功率放大器放大器通常工作在放大状态,可不考虑饱和的影响。
差分放大器的时间常数比起功率放大器以及系统的其他环节的时间常数要小得多,可以忽视不计。
故这两个环节的输入输出传递函数分别为差分放大器c e C K s U s U =)()(功率放大器 1()1()10.011do c i u s k u s T s s ==++(3) 电动机在小功率伺服系统中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图中,由于电动机的电枢回路电感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位置随动系统

(1)位置检测器
由电位器RP1和RP2组
成位置(角度)检测器,其
中电位器RP1的转轴与手轮 相连,作为转角给定,电位 器RP2的转轴通过机械机构 与负载部件相连接,作为转 角反馈,两个电位器均由同 一个直流电源供电,这样可 将位置直接转换成电量输出。
(2)电压比较放大器
由放大器1A、2A组成, 其中放大器1A仅起倒相作用, 2A则起电压比较和放大作用, 其输出信号作为下一级功率 放大器的控制信号,并具备
随动系统可以在调速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位置环,位置环是
位置随动系统的主要结构物征。因此,随动系统在结构上往往要比 调速系统复杂一些。
四、位置随动系统的分类
由于位置随机系统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位置上,体现在位置给定
信号和位置反馈信号及两个综合比较方面,因此可根据这个特征将
它划分两个类型,一类是模拟式随动系统,另一类是数字式随机系 统。 模拟式角位移随动系统的各种参量都是连续变化的模拟量,其 位置检测器可用电位器,自整角机,旋转变压器,感应同步器等。 一般是在调速系统的基础上外加一个位置环组成。 采用数学式检测装置来组成数字式随动系统。在这类系统中, 一般仍可采用模拟的电流环和速度环以保证系统的快速响应,但位 置环是数字式的。
鉴相器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给定相位 *和反馈相位 的比较,将它们的 偏差量 * 转变成模拟量电压,此模拟量电压的极性应能反映相
位差的极性。鉴相器的输出经变换处理后作为速度控制器的给定经过功率放 大,控制电机和机床工作台向消除偏差的方向移动,因而使 踪 *,也就可以使工作台精确地按指令要求运动。
转子绕组间的相对位置之变化,使输
出电压与转子角呈一定的函数关系。 在不同的自动控制系统中,旋转变压
一种天线水平方位角远程控制系统与实现方法

一种天线水平方位角远程控制系统与实现方法摘要:在通信领域当中,天线水平方位角远程控制系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机电一体化自动控制系统,其中包括了连接馈线、驱动单元、主板控制单元、通信控制器等部分,驱动单元则包括了校准机构、传动机构以及机壳部分。
对此,本文提出一种可用于对基站天线水平方位角进行远程控制的机电一体化系统与实现方法,从而实现对天线水平方位角的远程自动化调整,更好的实现基站天线的无线电波信号覆盖可调节范围,并可实现通过一个通信控制器输入发出指令调整天线的水平方位角度,可以在机房就可以对天线的信号覆盖进行调节。
关键词:天线;水平方位角;远程控制系统;实现方法一、天线水平方位角远程控制系统的驱动单元传动结构与设计实现方法在天线水平方位角远程控制系统当中,驱动机构单元包含了法兰转盘、动力输出轴,动力输出轴连接传动机构,在转盘上连接安装天线底板,利用驱动机构,带动天线底板(天线底板上装有电磁波发射单元)转动,从而实现天线覆盖信号波束水平方位转动。
驱动机构上的转盘设计有触碰块,机壳上凸设限位微动开关,触碰块安设计在限位微动开关之间,使其随着驱动机构转动而同步转动。
传动机构当中包含了蜗杆和马达,在马达中设置了传动轴,将传动轴、蜗杆连为一体,利用马达对传动轴进行驱动,从而实现传动轴和蜗杆的同步转动[1]。
传动机构当中的两组齿轮组相互啮合,第一组齿轮与蜗杆啮合,第二齿轮组则在动力输出轴上套设,并与第一齿轮组啮合,在马达驱动下,蜗杆和传动轴同步转动,两组齿轮组与蜗杆同步转动。
最后,动力扭矩传递至动力输出轴,动力输出轴与法兰转盘连接,从而从马达到法兰转盘之间形成一个传动链。
为了实现对天线运输、跌落或振动时对传动机构、齿轮等的保护,应当增设有包含防震锁定机构,其包括馈线帽手把、复位弹簧、锁销套筒等部分。
在转盘中上设置与锁销相配套的套筒,并在机壳中对锁销进行容纳设计。
将复位弹簧的一端顶在机壳上,另一端顶在止推平台上,形成一个常开机构。
基于MATLAB的随动系统的设计及仿真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基于MATLAB的随动系统的设计与仿真作者姓名张蔷薇指导教师李淑娥所在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届)2013届完成日期2013 年5 月4 日目录中文摘要、关键词...................................错误!未定义书签。
英文摘要、关键词. (I)第一章绪论 (1)1.1课题研究背景 (1)1.1.1随动系统现状及历史 (1)1.1.2随动系统的应用 (1)1.2随动系统发展方向及特点 (2)第二章雷达天线位置随动系统的设计 (4)2.1位置随动系统概述 (4)2.2雷达天线位置随动系统的工作原理 (4)2.2.1系统的基本组成 (4)2.2.2该位置随动系统的工作原理 (7)第三章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8)3.1 MATLAB语言简介 (8)3.1.1MA丁LAB语言概述 (8)3.1.2MATLAB语言的特点 (8)3.2 系统数学传函的建模 (9)3.3基于MATLAB的系统的性能分析及仿真 (11)3.3.1稳定性分析 (11)3.3.2系统时域性能指标分析与仿真 (12)3.3.3系统频域性能分析及仿真 (13)第四章系统的PID校正 (15)4.1PID校正参数的确定 (15)4.1.1比例系数的确定 (15)4.1.2微分时间常数TD的确定 (17)4.1.3积分时间常数TI的确定 (18)4.2加入校正环节后的系统结构图 (19)4.3校正前后系统性能比较及仿真 (20)4.3.1校正后系统稳定性分析 (20)4.3.2校正后系统时域性能分析与比较 (20)4.3.3校正后系统频域性能分析与比较 (21)第五章结束语 (23)致谢 (24)参考文献 (25)基于MATLAB的随动系统的设计与仿真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指导教师李淑娥作者张蔷薇摘要:随动系统,亦称为伺服系统,是一种用来控制被控对象的某种状态,使被控对象的输出能自动、连续、精确地复现输入信号变化规律的控制系统。
[VIP专享]位置随动系统建模与频率特性分析
![[VIP专享]位置随动系统建模与频率特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267db39d1f34693dbef3e19.png)
目录摘要 (I)1位置随动系统的分析 (1)1.1位置随动系统建模分析 (1)1.2位置随动系统总体分析 (1)1.2.1随动系统的基本原理图 (1)1.2.3 随动系统的基本原理分析 (2)2位置随动系统的原理 (3)2.1位置随动系统各部分基本工作原理 (3)2.1.1环形电桥电位器 (3)2.1.2测速电机部分 (4)2.1.3放大器部分 (5)2.1.4伺服电机部分 (5)2.1.5 减速器 (7)2.2系统结构图和信号流图 (8)2.2.1系统结构图 (8)2.2.2系统信号流图 (10)2.3 系统的传递函数 (10)3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图像绘制与稳定性判断 (11)3.1开环传递函数伯德图像绘制 (11)3.2开环传递函数奈奎斯特图像绘制 (11)3.3截止频率、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 (12)4 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的单位阶跃响应 (13)4.1闭环传递函数在单位阶跃输入下响应图像绘制 (13)4.2闭环传递函数输入响应误差分析 (15)结束语 (17)参考文献 (18)摘要自动控制技术是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也是许多高新技术产品中的核心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几乎渗透到国民经济的给各个领域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当代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最引人瞩目的高科技,是推动新的技术革命和新的产业革命的关键技术。
随动控制系统又名伺服控制系统。
其参考输入是变化规律未知的任意时间函数。
随动控制系统的任务是使被控量按同样规律变化并与输入信号的误差保持在规定范围内。
这种系统在军事上应用最为普遍.如导弹发射架控制系统,雷达天线控制系统等。
其特点是输入为未知。
本次设计任务是分析一个位置随动系统,本文通过开始的各个环节的数学建模,逐个推导各环节的数学传递函数,继而综合总的结构框图,计算出总的系统的传递函数。
在建立了传递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作频率特性分析,绘制出理论分析的系统的伯德图和奈奎斯特曲线。
再由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可以得到相应的暂态指标和稳态指标,然后通过指标分析,总结出系统的性能,再反思得出各种指标参数的原因和相互关系。
车载GPS定向天线云台随动系统设计与研究

车载GPS定向天线云台随动系统设计与研究前言在无线图像传输通信系统中,要获得较高的接收增益,需要定向接收天线对准信号发射源。
本文针对由指挥车和被控车辆组成的应用平台,利用磁罗盘和GPS的定向、定位技术设计了车载定向天线云台随动系统。
在该系统中,定向接收天线和磁罗盘固定在指挥车云台上,GPS接收机天线安装在指挥车上。
通过随动系统控制云台转动,使定向接收天线实时对准移动中的被控车辆,以达到图像的最佳接收效果。
系统结构设计该系统主要由GPS接收机、磁罗盘、定向天线云台和以PIC18F458单片机为核心的测控计算机组成,共分为数据采集、随动控制和机械传动三部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系统硬件设计及算法实现系统硬件设计该系统硬件的关键部分是以PIC18F458单片机为核心的测控计算机。
PIC18F458是美国微芯公司推出的采用RISC设计的增强型单片机,它指令周期短、处理能力强、运算能力高,并带有丰富的外围模块。
测控计算机具有丰富的外部接口,在本系统中,用到了两路串口,一路D/A输出。
测控计算机的配置框图如图3所示。
外围两路RS232串口分别用于磁罗盘、指挥车监控计算机(工控机)与测控计算机通信。
测控计算机的数字量控制信息经D/A 转换器,作为定向天线云台的模拟量转动信号,达到定向天线云台系统的随动功能。
方位角计算在随动功能的实现中,天线的指向由指挥车和被控车辆决定,根据两车接收到的GPS 数据来计算定向天线的方位角。
方位角是指以天线旋转轴为轴,以地理北极为起始点,顺时针方向旋转到天线指向的方位所经过的角度。
当指挥车上的定向天线对准目标时,此时图像的传输效果最佳。
按照地球模型画出GPS 方位角图示,如图4 所示。
图中,A 为指挥车,B 为被控车辆。
它们的坐标分别为(λ1,φ1),(λ2,φ2),θ1为两车的经度之差,θ2为两车的纬度之差,O 为地心,O1 为被控车辆的纬度平面圆的圆心,R 为地球半径,r 为被控车辆的纬度平面圆的半径。
7班自动控制原理___第一次实习作业jia

9.30 WB ( s ) 2 s 1.708s 9.30
参照典型二阶系统闭环传递函数标准式:
n 2 WB ( s ) 2 2 s 2 n s n
解得:
1 0.28 2 n
n 9.30 3.05
当输入量为单位阶跃函数时,系统输出量 (单位阶跃响应)
天线方位角位置随动系统时 域分析
• 小组分工:数据处理:张冉 张悦 • matlab仿真:杨洪日 郑清洁 • 数据及资料搜集:马晓光 张耘乾 • ppt制作及工作总结:陈俊佳张耘乾
专题介绍
天线方位角位置随动系统的主要 任务是使输出的天线方位角θ 0(t)跟 踪输入方位角θ i(t)的变化,实现输 出角度的实时自动跟踪。
Z J J a J z( 1
Z f fa fz( 1
Z2
Z2
)2
)2
于是可求得电动机的电枢(空载)电压与转子角位移 之间的传递函数为
m (s) Cm Cm / JRd ud (s) s[ Rd ( J s f ) CeCm ] s[s 1/ J ( f CeCm / Rd )]
1.4
1.2
1
0.8
0.6
0.4
0.2
0
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2
3
4
5
6
7
8
9
10
Matlab计算与理论计算一致
用软件对系统参数分析对系统优化处理 由系统Kc是差分放大器的放大系数,可以 调节 对于不同的Kc即对应不同的开环增益画 出阶跃响应曲线 取Kc=5 9.30 15 1.46(工程最佳参数 =0.707时)
位置随动系统课程设计

位置随动系统课程设计引言:位置随动系统是一种能够根据外部环境和任务需求自动调整位置和姿态的系统。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一个关于位置随动系统的课程设计。
通过这个课程设计,学生们将能够深入了解位置随动系统的原理、设计和应用,并通过实践项目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一、引入位置随动系统位置随动系统是一种智能系统,能够通过传感器和控制算法实现自动调整位置和姿态。
它可以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医疗器械、机器人等领域,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们了解位置随动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项目实践,学生们将能够独立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位置随动系统,并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一个应用案例。
三、课程设计内容1. 位置随动系统原理介绍:学生们将学习传感器原理、控制算法和运动规划等基础知识,了解位置随动系统的工作原理。
2. 设计与建模:学生们将学习如何设计和建模一个位置随动系统,包括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以及进行系统建模和仿真。
3. 控制算法设计:学生们将学习如何设计合适的控制算法,以实现位置和姿态的自动调整,并优化系统的性能。
4. 系统实现与调试:学生们将利用硬件平台和软件工具,实现他们设计的位置随动系统,并进行调试和优化。
5. 应用案例实践:学生们将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实际应用场景,设计和实现一个位置随动系统的应用案例,并进行演示和评估。
四、课程设计亮点1. 实践导向:本课程设计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实践,学生们将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2. 团队合作:学生们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实践,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创新思维:学生们将面临真实的问题和挑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们将能够全面了解位置随动系统的原理、设计和应用,并通过实践项目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天线方向图的理论分析及测量原理分析

实验四、电波天线特性测试一、实验原理天线的概念无线电发射机输出的射频信号功率,通过馈线输送到天线,由天线以电磁波形式辐射出去。
电磁波到达接收地点后,由天线接下来(仅仅接收很小很小一部分功率),并通过馈线送到无线电接收机。
可见,天线是发射和接收电磁波的一个重要的无线电设备,没有天线也就没有无线电通信。
天线品种繁多,以供不同频率、不同用途、不同场合、不同要求等不同情况下使用。
对于众多品种的天线,进行适当的分类是必要的:按用途分类,可分为通信天线、电视天线、雷达天线等;按工作频段分类,可分为短波天线、超短波天线、微波天线等;按方向性分类,可分为全向天线、定向天线等;按外形分类,可分为线状天线、面状天线等;等等分类。
选择合适的天线天线作为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通信系统的指标,用户在选择天线时必须首先注重其性能。
具体说有两个方面,第一选择天线类型;第二选择天线的电气性能。
选择天线类型的意义是:所选天线的方向图是否符合系统设计中电波覆盖的要求;选择天线电气性能的要求是:选择天线的频率带宽、增益、额定功率等电气指标是否符合系统设计要求。
天线的方向性发射天线的基本功能之一是把从馈线取得的能量向周围空间辐射出去,基本功能之二是把大部分能量朝所需的方向辐射。
天线对空间不同方向具有不同的辐射或接收能力,这就是天线的方向性。
衡量天线方向性通常使用方向图,在水平面上,辐射与接收无最大方向的天线称为全向天线,有一个或多个最大方向的天线称为定向天线。
全向天线由于其无方向性,所以多用在点对多点通信的中心台。
定向天线由于具有最大辐射或接收方向,因此能量集中,增益相对全向天线要高,适合于远距离点对点通信,同时由于具有方向性,抗干扰能力比较强。
垂直放置的半波对称振子具有平放的“面包圈”形的立体方向图。
立体方向图虽然立体感强,但绘制困难,平面方向图描述天线在某指定平面上的方向性。
天线的增益增益是天线的主要指标之一,它是方向系数与效率的乘积,是天线辐射或接收电波大小的表现。
胡寿松自控课后课后答案-12345章

lim
s0
s • En2 (s)
lim
s0
s • en2(s) • N2 (s)
0
根据叠加原理:ess(n1n2) essn1 essn2 0
[3-20]*设随动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T1
d2c(t) dt2
dc(t) dt
K2u(t)
u(t) K1[r(t) b(t)]
差动电位器
最大工作角度330o
30k Ω
20k Ω
+15v
ui
-15v10k
uo 10k
10k
u1 –
-K1Biblioteka 10k + ut-K2
u2
功放 K3
ua SM
TG
运放
+15v -15v
K0=30v/330o=1/11(v/o)=5.21(v/rad)
K1=3 K2=2
i K0 ui u K3 u1 K2
z
1
1(0 附加了零点)
( 由P.97式(3 - 45)至(3 - 50)
1
开系环统增型益别K2
10 1
由静态误差系数法:ess2
r(t)t
1 K
1 K2
0.1
[3-18]控制系统如图所示,其中
G(s)
KP
K s
,
F(s)
1 Js
输入r(t)、扰动n1(t)和n2(t)均为单位阶跃函数,求: (1)在r(t)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
(s
Ka (s 4) 12)(s 2)
闭环系统特征方程:
移动接收卫星电视的天线自动跟踪系统分析

移动接收卫星电视的天线自动跟踪系统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现在随着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接收卫星电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传统的卫星电视接收系统需要手动调整天线朝向才能接收到稳定的信号,但是随着人们对便利性的要求不断提高,自动跟踪系统应运而生。
移动接收卫星电视的天线自动跟踪系统能够实现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持续稳定地接收卫星信号,无需人工干预调整天线方向。
这一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在传统固定卫星接收系统的基础上,移动接收卫星电视的天线自动跟踪技术实现了天线方向的实时跟踪和调整,大大提高了卫星信号的接收质量和稳定性。
通过对系统工作原理、组成部分、不同天线类型的比较以及系统优缺点的对比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技术。
本文将对移动接收卫星电视的天线自动跟踪系统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在通信领域的应用前景,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移动接收卫星电视的天线自动跟踪系统是一项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的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移动接收卫星电视的需求越来越高。
由于卫星信号受到地面和大气条件的影响,传统固定天线往往无法满足移动接收的要求,因此自动跟踪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移动接收卫星电视的天线自动跟踪系统可以实现对卫星信号的高效捕获和稳定接收,大大提高了接收质量和用户体验。
自动跟踪系统的研究还能够推动卫星通信技术的进步,促进卫星通信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2. 正文2.1 移动接收卫星电视的天线自动跟踪技术移动接收卫星电视的天线自动跟踪技术是一种能够使天线自动跟踪卫星信号,并保持信号稳定的技术。
这种技术在移动卫星通信、车载卫星电视、船舶卫星通信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天线跟踪技术主要通过安装在天线上的传感器来实现。
传感器可以检测到来自卫星的信号,通过控制天线的方向和角度,使其始终对准卫星,确保信号质量稳定。
这种自动跟踪技术可以有效解决移动接收过程中因车辆运动或船舶摇晃而导致的信号不稳定的问题。
动中通天线方位角的自适应及其天线自动跟踪平台

8通信设计与应用2021年3月动中通天线方位角的自适应及其天线自动跟踪平台罗帆飞(深圳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东部电厂,广东深圳518000)【摘要】为解决动中通天线的实时跟踪问题,本文研究了目前使用的天线对星方法,提出一种动中通天线的方位角自动跟踪方法和新的天线跟踪平台遥将传统的天线安装在该平台上,可实现俯仰角和方位角的实时跟踪,提高运动中天线的对星精度并加快其速度,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动中通;天线;方位角;自适应;对星速度【中图分类号】TN8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222(2021)03-0008-020引言"动中通”是移动中的卫星地面站通信系统,英文简写为"Sat-com on the move,的俗称,为保证通信质量,理论上要求载体运动时,在三度空间任意点发生位置改变时,天线都能精准对星,且载体通过信号盲区后能立即完成重新对星,减少信号中断时间。
可见天线的对星精度和对星速度是“动中通”关键技术。
在决定对星精度的三个技术参数俯仰角、方位角和极射角中,载体运动时变化最大、最频繁的是俯仰角和方位角o 在“动中通天线的俯仰角自动跟踪方法”一文中对实时调整天线俯仰角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将讨论方位角的自适应方法以及如何构建天线自动跟踪平台构成。
1罗盘式天线座的主体结构及工作原理罗盘式天线座实质是方位角自适应装置,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中,旋转架(1)上端设有用于安装文献[1]中所述“悬浮式天线架”的平台,下端安装在底座(3)上。
底座上安装有旋转架驱动电机(4),旋转架电机的输出轴通过齿轮传动可驱动旋转架运动。
下面结合图1所示结构阐述其对方位角自适应的工作原理及其各个组件的功能。
图1罗盘式天线座结构1.1方位角自适应机理由于卫星位于地球同步轨道上,载体在较大范围运动时,实现精准对星所对应的最佳方位角基本不变,载体运动时,如何维持最佳方位角不变,是实现运动中精准对星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线方位角位置随动系统建摸系统的原理图如图2-7所示,其方块图如图2-8所示。
系统的任务是使输出的天线方位角θ0(t)跟踪输入方位角θi (t)的变化,试建立该系统的数学模型。
系统的参数值如下:电源电压V=10v ;功率放大器的增益和时间常数K 1=1,T 1=0.01s ;伺服电动机的电枢回路电阻R d =8Ω,转动惯量J a =0.02Kg ∙m 2, 粘性摩擦系数f a =0.01N ∙m ∙s/rad , 反电势系数C e =0.5V ∙s/rad ,转矩 系数C m =0.5N ∙m/A ;减速器各齿 轮的齿数为Z 1=25, Z 2= Z 3=250;负载端的转动惯量J L =1 Kg ∙m 2粘性摩擦系数f L =1N ∙m ∙s/rad 。
采用组合系统建摸法,根据原理图2-7可以将系统划分为六个环节:输入电位器,差分放大器,功率放大器,电动机,减速器和输出电位器。
首先建立各个环节的数学模型,然后将它们组合起来则可得系统的数学摸型。
1环节的数学模型(1) 输入电位器与输出电位器由于输入电位器与输出电位器的线路和电位器的结构均相同,故这两个环节的传递函数是一样的。
对电位器环节的输出电压与输入角位移的特性进行线性化处理则可视其为一比例环节。
由图2-7可知;当动触头位于电位器中心时其输出电压为零;朝前或朝后转动5圈其输出电压变化均为10V 。
于是可得它们的传递函数为00()()100.318/()52()i pot i u s u s k v rad s s θπθ====⨯(2) 差分放大器与功率放大器放大器通常工作在放大状态,可不考虑饱和的影响。
差分放大器的时间常数比起功率放大器以及系统的其他环节的时间常数要小得多,可以忽视不计。
故这两个环节的输入输出传递函数分别为差分放大器c e C K s U s U =)()(功率放大器 1()1()10.011do c i u s k u s T s s ==++(3) 电动机在小功率伺服系统中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图中,由于电动机的电枢回路电感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图中的J 与f 为折算至电动机轴上系统转动部分的等效转动惯量和等效粘性摩擦系数,其值分别为2212(/)0.021(25/250)0.03a L J J J Z Z =+=+⨯= 2212(/)0.011(25/250)0.02a L f f f Z Z =+=+⨯=将具体参数值代入,于是可求得电动机的电枢(空载)电压与转子角位移之间的传递函数为()/ 2.083()[()][1/(/)]( 1.708)m mm ddo d s e m e m d s C C JR u s s R J f C C s s J f C C R s s θ===+++++(4) 减速器齿轮减速器的传动比为21/i z z ==250/25=10,于是减速器的传递函数为()1/0.1()o m s i s θθ==2 系统的输入输出模型将个环节的数学模型按照信号的传递关系组合起来,则可绘制系统的结构图如图2-8所示。
应用梅森公式或结构图化简,由图则可求得系统的传递函数为32() 6.62()101.71170.8 6.62o ci cs k s s s s k θθ=+++天线方位角位置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在2-5b 已建立该系统的数学模型,其结构如图2-7所示,若系统采用比例控制(即其前置放大器的增益c K 是可调的),试求(1)当c K =1000时系统的时间响应特性;(2)若要求超调量20%pσ=,c K 应调整为何值?并分别应用MA TLAB 和近似估算的方法求系统的暂态性能,说明近似估算的适用条件。
(1)增益c K 的稳定取值范围 天下女子面目可憎言语无味 由系统的传递函数32() 6.62()101.71170.8 6.62o ci cs K s s s s K θθ=+++,可得系统的特征方程为32det()101.71170.8 6.620c sI A s s s K -=+++=于是可构造劳斯表如下:320S 1170.8S 101.71 6.62S 17372.07 6.620S6.62c ccK K K -减速器根据劳斯判据,为确保系统稳定必须使劳斯表第一列的元素不变号,即 17372.07-6.62K c >0 6.62 K c >0故可求得系统在比例控制时,放大器增益的稳定取值范围为0< K c <2624.18。
(2) 当K c =1000时系统暂态特性的分析由题2-5b 系统结构图2-7可得,系统的开、闭环传递函数为0.06620.0388()(0.011)( 1.708)(0.011)(0.591)cck K K G s s s s s s s ==++++32() 6.62()()101.71170.8 6.62o ci cs K s s s s s K θφθ==+++由于K c 远低于其临界值(K er =2624.18),在系统的3个开环极点中功率放大器的极点P o3=-1/0.01=-100远离虚轴(相应的时间常数T 3=0.01很小)可忽略不计,故系统的开、闭环传递函数可简化为22220.06620.06620.0662()'()(0.011)( 1.708)( 1.708)( 1.708)'()66.2()'()1'()1.70866.22cc k k k nk n nK K G s G s s s s s s s s G s s s G s s s s s ωφφξωω=≈≈=++++≈===+++++ (3-9)式中8.14/n rad s ω==, 1.708/(2)0.105n ξω==。
于是可按二阶规范系统的表达式,估算系统的暂态性能如下:0.39p t s == %77.71%100*21/==--ζπζσep44.68s nt s ξω==(3)当要求超调量20%p σ=时系统暂态特性的分析(a) 暂态性能的估算 由于系统响应的超调量远低于第(2)项的相应值(71.77%),可以预计这时的增益K c <<1000,故开环时间常数T3=0.01可忽略不计。
于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可简化为'()0.0662/[( 1.708)]k c G s K s s =+,从而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可近似为2222'()66.2'()1'()1.70866.22k cnk cn nG s K s G s s s K s s ωφξωω===+++++ (3-10)根据对超调量的要求0.2peπξσ-==,则可得系统的阻尼比为ln(1/)0.4558σξ==而2 1.708n s ξω=, 20.0662n c K ω=。
故可求得 1.708/(2) 1.8736/n rad s ωξ==,2/0.066253.03c n K ω==。
于是根据二阶规范系统的性能指标表达式,则可估算系统的暂态性能如下:' 1.88p t s == '20%p σ= 4'4.68s nt s ξω== (b )应用MA TLAB 进行时域分析由式(3-9)和(3-10)应用MA TLAB 程 序A3.1,则可求得系统的实际暂态性能 为p t =1.9s ,p σ=20.8546%,s t =4.4 (s );并绘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如图3-20所示。
图中实线为按式(3-9) 求得的准确相应曲线,用”.”标出数据点 的为按式(3-10)将系统视为二阶系统 的近似响应曲线。
由图中可见:当K c 远 比其临界值小得多时,忽略小环节时间 常数的影响并进行近似估算,在工程上 是可行的。
MA TLAB 程序A3.1G1=tf(0.0662*53.03,[1,1.708,0.0662*53.03]);G=tf(6.62*53.03,[1,101.71,170.8,6.62*53.03]);T=0:0.1:8;y=step(G ,t);y1=step(G1,t);plot(t,y,’-‘,t,y1,’.’),grid Xlabel(‘t(sec)’)Legend(‘y ’,’y1’)Y=dcgain(G);[yp,p]=max(y);peaktime=t(p) Percentovershoot=100*(yp-Y)/YK=length(t);while(y(k)>0.98*Y&(y(k)<1.02*Y),k=k-1;endSettingtime=t(k)(4)稳态特性分析由式(3-9)可知:系统为1型的,且开环增益K=0.0388K c =38.8(当K c =1000时)或2.06(当K c =53.03)。
于是系统的误差系数为p K =∞ v K K = 0a K =。
因此该系统跟踪阶跃输入信号没有稳态误差;跟踪单位斜坡输入信号的稳态误差为1/38.80.026100011/2.060.48553.03c s c K e K K τ=⎧==⎨=⎩当=时当=时 但无法跟踪抛物线函数或其它变化更快的输入信号,若勉强使用则跟踪误差将随时间而不断地增大,当t →∞时其终值误差将趋于无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