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口普查数据看中国人口结构转变态势
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看人口变动的长期趋势及其影响PPT演示模版
![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看人口变动的长期趋势及其影响PPT演示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cab953f5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99.png)
秋日的街头,风舞轻扬,红花绿叶已 开始凋 零。从 夏天到 秋天, 我开始 爱上紫 薇花。 原来万 花收敛 时,唯 独它, 明媚盛 开,不 喧闹, 不争宠 ,朴素 端庄。 紫薇花 ,不占 那热闹 的场所 盛开, 偏挑那 偏僻的 角落悄 然吐露 芬芳。 秋日的街头,风舞轻扬,红花绿叶已 开始凋 零。从 夏天到 秋天, 我开始 爱上紫 薇花。 原来万 花收敛 时,唯 独它, 明媚盛 开,不 喧闹, 不争宠 ,朴素 端庄。 紫薇花 ,不占 那热闹 的场所 盛开, 偏挑那 偏僻的 角落悄 然吐露 芬芳秋。日的街头,风舞轻扬,红花绿叶已 开始凋 零。从 夏天到 秋天, 我开始 爱上紫 薇花。 原来万 花收敛 时,唯 独它, 明媚盛 开,不 喧闹, 不争宠 ,朴素 端庄。 紫薇花 ,不占 那热闹 的场所 盛开, 偏挑那 偏僻的 角落悄 然吐露 芬芳。
第七次人口普查
『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看人口变动的长期趋势及其影响』
中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与解读
![中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与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53a00e2b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71.png)
中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与解读中国人口普查是中国国家统计局定期进行的大规模人口普查活动,旨在全面了解中国人口情况,为国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最近一次人口普查在2020年进行,其结果涉及的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中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分析与解读,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人口发展现状。
一、人口总量和增长趋势根据202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中国人口总量为14.96亿。
相比上一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人口总量增长了约5500万人,增长率为4.5%。
这表明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已经逐渐趋缓,与过去几十年相比有所降低,这可能是由于中国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人口结构与性别比例中国人口普查数据还提供了人口结构及性别比例的详细信息。
根据数据显示,在中国人口中,男性数量为7.78亿,女性数量为7.18亿,男女性别比例为107.7:100。
这表明在整体上,男性人口略多于女性人口,这一性别比例在全球范围内属于正常情况。
此外,人口普查数据还显示了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的老龄人口比例持续上升,而年轻劳动力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这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应对。
三、人口城乡分布人口普查数据还提供了中国人口的城镇化情况。
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63.89%,相比上一次人口普查,城镇化率有所提高。
这表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不断推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这对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人口教育水平和就业情况人口普查数据还涉及中国人口的教育水平和就业情况。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口比例显著增加。
同时,就业率也维持在较高水平,这表明中国的教育和就业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果。
五、人口普查数据的意义与应用人口普查数据是了解和分析中国人口情况的重要依据,对于国家决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与解读,可以为制定相关政策、规划城市发展、推动教育改革等提供科学依据。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41c9674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c1.png)
第1篇一、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规定,我国于2020年11月1日零时起开展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本次普查全面查清了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城乡住房等方面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报告将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人口普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政府、社会和学术界提供参考。
二、人口总量与增长1. 人口总量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总人口为14.11亿人,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3.39亿人增加了7100多万人,增长率为5.38%。
其中,男性人口为7.23亿人,女性人口为6.88亿人。
2. 人口增长速度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从2010年到2020年,我国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53%,较上一个十年(2000-2010年)的0.57%有所下降。
这表明我国人口增长进入新常态。
三、人口结构1. 年龄结构(1)0-14岁人口:我国0-14岁人口为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54%。
与2010年相比,0-14岁人口比重上升1.35个百分点。
(2)15-59岁人口:我国15-59岁人口为8.96亿人,占总人口的63.35%。
与2010年相比,15-59岁人口比重下降6.79个百分点。
(3)60岁及以上人口: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0%。
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
2. 性别结构我国男性人口为7.23亿人,女性人口为6.88亿人,性别比为104.61。
与2010年相比,性别比有所下降。
3. 城乡结构我国城镇人口为9.01亿人,占总人口的63.89%。
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
四、人口分布1. 地区分布(1)东部地区:我国东部地区人口为4.44亿人,占总人口的31.82%。
与2010年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
2020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2020全国人口普查数据](https://img.taocdn.com/s3/m/71696550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e1.png)
2020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是中国政府进行的一项重要调查,旨在全面了解国家人口的基本情况和变化趋势。
这次普查是自2010年以来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对于了解中国人口结构、科学制定人口发展政策以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普查的统计数据,2020年全国总人口为14.93亿人,较上一次2010年的13.99亿人增长了9400万人。
这表明中国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并且增速逐渐放缓。
此外,性别比例方面,男性人口为7.67亿人,女性人口为7.26亿人,男女比例为105.7:100,稍有偏高。
这也引起了人们对于性别比例失衡的关注。
在人口结构方面,城市人口增长迅速。
从数据来看,2020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60.6%,达到了9.02亿人,而农村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9.4%,即5.91亿人。
这表明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失问题也较为突出,其中年轻人的迁徙现象尤为明显。
此次普查还对人口的年龄结构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
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继续增加,达到2.49亿人,占总人口的16.7%。
与此同时,15岁及以下的儿童人口为2.8亿人,占总人口的18.8%。
这一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口正逐渐老龄化,同时也面临着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压力。
从地域分布上看,中国人口的分布不均衡。
东部地区是人口密集的区域,约占全国总人口的37.7%,中部地区占比为32.1%,西部地区占比为30.2%。
这一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主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的影响。
东部地区的人口多是因为经济发达,各类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动。
而西部地区的人口相对较少,主要原因是经济相对落后,资源条件相对较差。
除此之外,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还提供了许多其他重要的数据。
例如,人口流动情况、受教育程度、劳动力状况、婚姻状况等方面的数据都能从普查中获得。
这些数据为制定相应政策和规划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简析中国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
![简析中国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a4d5a242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29.png)
简析中国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中国人口发展的现状进行简析,并探讨未来的趋势。
首先,中国人口的总量在近几十年间取得了巨大增长。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人口在1949年建国时约为5.5亿人,到2024年已经增长到14亿人以上。
然而,近年来中国的人口增长率一直在逐渐放缓。
这主要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生育率下降,而城市化进程则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这些因素导致了人口增长的减速,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的情况。
其次,中国人口结构也在发生显著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999年的10.9%增加到2024年的18.1%。
人口老龄化不仅对社会养老和医疗等方面提出了巨大挑战,也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中国人口发展还存在地区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的发达地区人口较为密集,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而西部内陆地区人口相对较少,但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这种地区差异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以及政策导向等因素的不同所致。
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地区间的人口均衡发展,避免资源和环境的过度集中。
未来,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变化。
首先,人口老龄化问题将进一步加剧。
根据预测,到2035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3.4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4.9%左右。
这意味着中国将面临更大的养老和医疗压力,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并制定更加全面的老龄政策。
其次,人口净增长呈现负增长趋势。
中国的人口净增长已经出现负值,这意味着人口出生率已经低于死亡率。
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执行,人口规模或将进一步缩小。
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采取措施促进人口增长,合理安排生育政策。
最后,人口结构优化将成为重要任务。
中国人口结构分析
![中国人口结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f73ed21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1a.png)
中国人口结构分析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人口结构的演变以及未来发展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人口结构的演变中国的人口结构在过去几十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上世纪中叶以前,中国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农业占据了经济的大部分。
这导致了人口的大量增长,并且人口密度在农村地区较高。
但随着城市工业化的推进,大量的人口开始从农村流动到城市,导致了人口结构的变化。
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农村人口逐渐减少。
二、人口结构的现状目前,中国的人口结构呈现出以下特点:1.城市化程度提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末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0.6%,城市化水平超过了50%,城市人口超过8亿。
2.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根据2024年末的数据,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8.1%,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1.9%。
老年人口的增加对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3.性别比例失衡: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
根据2024年末的数据,我国男性人口约为7.81亿人,女性人口约为7.62亿人,男女比例为103:100。
这种失衡的性别比例可能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一定影响。
三、人口结构的影响中国的人口结构对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1.经济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另外,老年人口的增加也对经济产生了影响,需要提供更多的养老服务和医疗资源。
2.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和性别比例失衡等问题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老年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养老问题的加重,养老金和医疗资源的压力加大。
性别比例失衡可能会导致婚姻市场紧张,性别差异问题的加剧。
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与影响分析
![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与影响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0e23825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56.png)
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与影响分析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其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对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人口数量、年龄构成、性别比例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
一、人口数量中国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世界上最多的,然而近年来,中国的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
2019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总人口数量为14.4亿,比上次普查时增加了5.38%,增速较上次普查下降了0.57个百分点。
尽管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但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二、年龄构成中国的年龄构成呈现老龄化趋势。
2019年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为2.568亿,占人口总数的18.1%;15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为9.793亿,占人口总数的68.6%;0至14岁的未成年人口数量为2.039亿,占人口总数的14.3%。
可以看出,中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和比例逐年增加,而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和未成年人口数量逐年下降。
这种年龄构成的变化将会对经济产生很大影响。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需要养老保险、医疗保健、生活福利等资源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企业和政府应加强对老年人口的照顾和保障。
同时,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和未成年人口数量的下降,将会影响到企业的用工需求和教育资源的投入。
三、性别比例性别比例也是人口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数据显示,全国男性人口为7.364亿,女性人口为7.047亿,男女性别比例为104.5:100。
可以看出,男性比女性多出很多,这主要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不过,近年来,中国的性别比例呈现逐渐平衡的趋势,这得益于“两孩政策”的实施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未来,性别比例的均衡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这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四、人口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对社会经济产生广泛的影响。
从人口数量变化来看,随着人口数量逐渐下降和老年人口数量逐渐增加,中国经济社会将迎来一个新的转型期。
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分析
![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524c60f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41.png)
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分析中国是一个拥有巨大人口数量的国家,人口数量也在不断变化。
人口结构变化对于经济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本文将从人口结构的角度探讨有关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一、人口结构的变化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人口总数为13.96亿,其中,男性人口为7.22亿,占总人口数的51.7%,女性人口为6.74亿,占总人口数的48.3%。
从年龄结构上看,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8.7%,而15-59岁的成年人口占总人口的63.4%,未成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7.9%。
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趋势,人口老龄化加剧,家庭规模减少,劳动力资源收缩,教育和医疗资源紧张等问题将日益凸显。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1. 增加社会保障负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金和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将会增加。
国家将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以保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但这需要消耗巨大财力。
对于国家财政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2. 缩小劳动力规模人口老龄化还将导致劳动力规模的缩小。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国家将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这将危及国家的产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劳动力的缩小也将导致企业员工数量的不足。
3. 减缓经济增长速度劳动力的缩小不仅影响企业的发展,同时也会对经济增长速度产生影响。
劳动力的不足会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最终导致经济增长率的下降。
三、人口数量减少对经济的影响1. 人口减少导致人力资源短缺因为人口的减少,国家将面临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
未来的经济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才来支持,如果人力资源不足,有可能影响企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这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2. 增加社会保障负担当人口数量减少时,社会保障问题可能愈发明显。
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实现需要很多的财力,而人口减少后,对于社会保障资金的要求会增加,这将对国家的财政造成压力。
3. 降低消费水平当人口数量减少后,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均消费水平的降低。
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分析与人口发展趋势预测
![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分析与人口发展趋势预测](https://img.taocdn.com/s3/m/80a662c1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db.png)
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分析与人口发展趋势预测人口普查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规模、人口分布、人口结构和特征等进行全面调查和统计的重要工作。
在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是于2020年底进行的,其结果分析以及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对于政策制定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第三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未来人口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三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数据。
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4.96亿人,相较于2010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的13.86亿人,总人口增加了1100多万人。
其中,男性人口为7.67亿人,女性人口为7.29亿人,男女比例为105.2:100。
这意味着中国仍然存在较大的性别失衡问题。
另外,第三次人口普查还显示了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
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继续增长,占总人口的18.7%,而16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口比例为17.95%。
这表明中国正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未成年人口相对稳定。
另一方面,参加工作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至63.35%,这可能会对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产生一定影响。
在人口发展趋势的预测方面,我们可以参考当前的数据和现实情况。
首先,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预计未来中国的总人口增速将继续放缓。
另外,随着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平均预期寿命将进一步延长,而且老年人口的比例也会持续上升,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将逐渐加剧。
在性别失衡问题上,政府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来解决,如加强对胎儿性别确定性检查和人工终止妊娠的监管,以及推进婚姻法和婚育政策改革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望逐步缓解性别失衡问题,但需要长期努力。
此外,劳动力市场也将受到人口变化的影响。
随着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下降,劳动力供应可能会受到压力。
为应对这一挑战,政府应加强对职业培训和教育的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和适应性,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人口将继续向城市迁徙。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9cf5cec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dd.png)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简介
本文档旨在对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关的发现和观察。
以下是对一些重要结果和趋势的概述。
人口总数
根据普查数据,中国在第七次人口普查中的总人口为X亿人。
与上一次人口普查相比,人口总数增加了X%。
城乡分布
根据数据分析,城市地区的人口呈稳步增长的趋势。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上一次人口普查的X%增加到本次人口普查的Y%。
这显示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在同一时间,农村地区的人口比例有所下降。
农村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上一次人口普查的X%减少到本次人口普查的Y%。
年龄结构
对人口年龄结构的数据分析显示,中国人口普遍呈现老龄化的趋势。
6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人口比例从上一次人口普查的X%增加到本次人口普查的Y%。
这说明中国社会面临着日益加重的老龄化问题。
与此同时,15岁以下年龄段的人口比例也略有下降。
这可能是由于生育率的下降以及教育改革的推进所导致。
性别比例
数据显示,男性和女性的比例变化不大,男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本次人口普查中为X%,女性人口占比为Y%。
结论
根据对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中国人口总数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在加速,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这些结果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洞察,对未来的政策制定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上是对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的简要概述,详细的数据和分析结果请参阅完整的人口普查报告。
热点01 中国人口转变的趋势和问题-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
![热点01 中国人口转变的趋势和问题-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c23dfd84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e1.png)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热点01 中国人口转变的趋势和问题热点指引热点概述——中国人口现状——中国人口转变的趋势——中国人口转变的问题名师解读热点集训(40分钟)【中国人口现状】中国已经进入后人口转变时期,新常态背景下人口呈现出老龄化、少子化等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3》提出,近12年来,中国先后出现了劳动年龄人口达峰和人口总量达峰两个重大转折点,当前我国的人口总量已处于峰值期,未来较长时间内将保持下降趋势。
而在人口总量仍然较大的背景之下,人口发展新形势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正面影响,但也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同时还存在不确定的影响,在变局中孕育着机遇。
人口情况始终是我国最重要的国情之一,中央已经明确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我国正在陆续出台包括生育支持、人力资本提升以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在内的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
【中国人口转变的趋势】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
人口出生率的变化受到育龄妇女人数、生育意愿、生育政策、初婚初育年龄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
当前,我国处在“生育政策转制、生育观念转型、生育率发生结构性与交错性变化”的时期,因婚育年龄的大幅推迟,育龄妇女的生育模式正由“窄峰型”向“宽峰型”转变,加之育龄妇女人口规模下降,我国人口出生率在近一段时期内保持着较低水平。
同时,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死亡率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保持稳定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
较低水平的生育率和平稳上升的死亡率叠加影响,导致未来我国人口规模将呈现持续萎缩态势。
预测结果如图2所示:在中方案下,即使总和生育率到2050年提升至更替水平,2023-2050年我国人口总量仍将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人口增长率保持“零”以下先升高后下降趋势。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知识调查报告(一)2024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知识调查报告(一)2024](https://img.taocdn.com/s3/m/2d7cc8eb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57.png)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知识调查报告(一)引言概述: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是中国政府进行的一项重要调查,目的是全面了解国内人口情况、助力制定相关政策。
本文将从社会人口特征、人口发展趋势、人口结构变化、家庭状况和城乡差异等五个大点阐述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相关调查结果。
正文内容:一、社会人口特征:1. 总人口规模增长: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规模继续增长,达到了亿人。
2. 性别比例: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比例保持相对平衡,男性占总人口的比例略高。
3. 年龄结构:我国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少年人口比例下降。
二、人口发展趋势:1. 城市化进程: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城市人口比例继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
2. 移动人口增加: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农民工和外来人口占比增加,劳动力流动性增强。
3. 教育水平提高:普查结果显示,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占比增加。
三、人口结构变化:1. 少数民族人口: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占比略有上升,但主体人口仍为汉族。
2. 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城市常住人口较多为流动人口。
3. 婚姻状况: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未婚人口占比增加,已婚人口占比略有下降。
四、家庭状况:1. 家庭户籍分布:普查数据显示,户籍人口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而非户籍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
2. 家庭结构类型:核心家庭和普通家庭仍然是主要类型,但单身家庭和单亲家庭比例有所上升。
3. 家庭人均收入: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家庭人均收入有所增长,但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存在。
五、城乡差异:1. 城乡人口比例: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城市人口比例继续增加,城乡人口差距继续缩小。
2. 就业状况:城市就业机会相对多于农村,城市就业率高于农村就业率。
3. 城乡社保保障: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城镇居民社保保障相对完善,农村社保保障有待加强。
总结: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城市化进程加速,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明显。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一)2024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一)2024](https://img.taocdn.com/s3/m/20e74b22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ba.png)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一)引言概述: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普查,于2020年进行。
本文将重点介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情况,包括总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城乡人口分布、人口增长率和人口性别比等方面。
通过这些数据,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及其变化趋势。
正文:1. 总人口数量:-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的总人口数量为 x 亿人。
- 在过去十年中,我国总人口数量相比于上一次普查有所增加/减少。
- 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受到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徙等因素的影响。
2. 人口结构:- 我国的人口结构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趋势,中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加。
- 相比于上一次普查,年轻人口的比例相对较小。
- 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教育和医疗资源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3. 城乡人口分布:-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 x%。
- 城镇化水平相比上一次普查有所提高/下降。
- 城镇化进程对于优化人口分布、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4. 人口增长率:-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口增长率为 x%。
- 人口增长率相比上一次普查有所增加/减少。
- 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受到全球经济形势、社会政策和人口迁徙等因素的影响。
5. 人口性别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口性别比为 x。
- 人口性别比的变化反映了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的趋势。
- 人口性别比失衡对于社会稳定和性别平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总结: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揭示了我国人口的主要情况。
从总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城乡人口分布、人口增长率和人口性别比等方面来看,我国人口正经历着一系列的变化和挑战。
这些数据为我国未来的政策制定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助于实现人口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2023年度中国人口趋势分析及经验教训
![2023年度中国人口趋势分析及经验教训](https://img.taocdn.com/s3/m/3a72306a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34.png)
2023年度中国人口趋势分析及经验教训随着2024年的到来,中国的人口结构再次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分析这一年度的中国人口趋势,并从历史和经验中汲取教训,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一、中国人口趋势分析老龄化加剧:中国正迅速步入老龄化社会。
根据统计数据,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逐年上升,而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则呈现下降趋势。
这一趋势对社会福利、医疗保障和劳动力市场都带来了巨大挑战。
出生率下降:受多种因素影响,中国的出生率连续多年低于2.1的维持人口平衡的水平。
尽管政府推出了多项鼓励生育的政策,但效果并不显著。
城乡人口流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寻求更好的教育、医疗和就业机会。
这种流动加剧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差距。
性别比例失衡:受传统观念和生育政策的影响,中国的性别比例长期失衡。
尽管政府已经采取了措施进行干预,但这一问题仍然存在。
二、经验教训坚持可持续发展:面对人口老龄化和资源短缺的挑战,中国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确保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深化改革,优化政策:政府应进一步深化生育、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改革,制定更加合理和有效的政策,以应对人口结构的变化。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针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中国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养老金的支付能力和医疗保障水平,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促进城乡均衡发展: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提高农村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吸引更多人口回流农村。
加强性别平等教育:为解决性别比例失衡问题,中国需要加强性别平等教育,提高公众对性别平等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从源头上改变传统的性别观念。
三、经验教训2023年的中国人口趋势呈现出老龄化加剧、出生率下降、城乡人口流动和性别比例失衡等特点。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从历史和经验中汲取教训,坚持可持续发展,深化改革,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并加强性别平等教育。
我国人口总量增长与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
![我国人口总量增长与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e1000bddad51f01dc281f16e.png)
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第13期29●社会发展一、我国人口总量与年龄结构现状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在城乡全面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控制人口数量的效果。
自1998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低于1%,2003年大约在6—7‰之间。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3年我国人口总数为12.9亿。
而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对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年龄组进行的统计,人口总数比国家统计局数字多1000万。
在出生水平下降的同时,人口的年龄结构相应发生变化。
首先是少儿人口比重逐渐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并且在很长时期里,老年化程度的提高并不显著。
例如,从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少年儿童(0—14岁)占人口比重从36.3%降低到22.9%,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比重从59.3%提高到70.2%,而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比重从4.4%上升到7.0%。
人口结构的这种变化,大大减轻了人口抚养负担,提高了人口结构的生产性。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老年抚养比(65岁及以上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提高并不明显的情况下,少儿抚养比(14岁以下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大幅度降低。
总体抚养比从1978年的69%降低为2002年的42%。
二、未来人口总量和结构预测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按照1.8的总和生育率假设所进行的预测,总体看,本世纪中叶之前的人口动态有三个转折点:第一,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从2006年开始进入稳定期,而从2010年起趋于下降。
第二,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量从2011年即趋于稳定,2022年以后则大幅度减少。
第三,总人口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为14.39亿,随后绝对减少。
也有预测显示人口总量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可见,我国人口总量增长和结构的转折点,很可能比预期的要来得更早。
相应地,人口转变形成人口年龄结构三个阶段的交替也较早来临,有利的人口结构将会提前发生逆转。
中国人口普查趋势分析
![中国人口普查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a260617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cb.png)
中国人口普查趋势分析本文旨在分析中国人口普查的趋势,以了解中国人口的变化和演变情况。
人口总体趋势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人口总体呈现出以下趋势:1. 人口增长:中国的人口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增长。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0年,中国人口已经超过14亿,位居世界第一。
然而,近年来,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正在放缓。
人口增长:中国的人口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增长。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0年,中国人口已经超过14亿,位居世界第一。
然而,近年来,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正在放缓。
2. 人口结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变化,中国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与过去相比,中国的老年人口正在逐渐增加,而劳动年龄人口相对减少。
这种变化也带来了养老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挑战。
人口结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变化,中国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与过去相比,中国的老年人口正在逐渐增加,而劳动年龄人口相对减少。
这种变化也带来了养老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挑战。
3. 城市化趋势:中国人口在过去几十年中正在不断向城市迁移。
这是由于城市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机会和生活条件改善的吸引力。
这一趋势导致了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农村人口的减少,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压力。
城市化趋势:中国人口在过去几十年中正在不断向城市迁移。
这是由于城市提供了更多的经济机会和生活条件改善的吸引力。
这一趋势导致了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农村人口的减少,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压力。
社会影响中国人口普查的趋势变化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 经济发展:中国的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可能导致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从而影响到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中国的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可能导致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从而影响到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报告
![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d06d3b4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7d.png)
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报告人口普查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体居民进行数量、质量和结构的调查统计。
通过对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可以获得对人口情况的全面了解和深入认识。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最新一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探讨人口变化趋势、社会经济发展等相关问题。
一、人口总量及增长趋势根据最新发布的人口普查数据,我国人口总量为X亿人。
相较于上一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增长了X%。
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其中一、二线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城市。
二、城乡人口分布情况根据数据,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XX%,农村人口占XX%。
这一数字显示出城市化进程在逐渐推进,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带动了城市发展,但也给城市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三、人口结构特点分析1. 年龄结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明显呈现出老龄化趋势。
与上一次人口普查相比,老年人口比例上升明显,青年人口比例略有下降。
老年人口增加的原因主要包括长寿人口增多以及生育率下降。
2. 性别比例根据数据,我国男性人口占总人口的XX%,女性人口占XX%。
性别比例失衡的现象依然存在,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更加突出。
需要加强对性别平等的关注和保护。
四、人口流动状况分析1. 农民工流动数据显示,农民工流动性依然较高,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然而,农民工流动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就业权益保护、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足。
2. 城市间人口流动城市间人口流动呈现出一定的趋势,不同城市之间的人口变动情况差异明显。
一线城市吸引力持续增加,而一些小城市则面临着人口流失的问题。
五、人口普查数据对政策制定的影响人口普查数据对政府的政策决策具有指导作用。
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需要加强城市规划与人口控制的衔接,合理安排城市承载能力,提供足够的公共服务。
另外,也需要关注老龄人口的养老、医疗等社会福利问题。
六、人口普查数据的局限性人口普查数据是逐年搜集的,所以一些数据可能存在滞后性。
中国人口现状分析
![中国人口现状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166a677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d8.png)
中国人口现状分析
中国本来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24年有1.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8.5%。
2024年,中国人口突破13亿。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质量一直在提高,城镇化率也不断提高,比一开始就比较高。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中国人口也向城镇迁移,城镇居民人口大大增加,而农村人口则减少,城镇居民的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59.6%。
城镇化率提高,表明中国的经济正在向产业化和服务业化过渡。
在人口结构上,中国的老龄化现象已经十分明显,老龄化的速度快于经济发展。
2024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7%,这是古代中国从未有过的现象。
老龄化不仅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负担,而且也可能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
由于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中国的出生率有所改善。
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2024年中国出生率达到1.44%,略高于2005年的水平,但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城市的出生率,全面二孩政策效果也有待观察。
未来,中国人口将继续增长,但全球人口占比将不断下降。
根据UN 报告,由于预计到2050年,中国人口将下降到1.36亿,这将使中国的全球人口占比从2024年的18.5%下降至17.2%。
中国人口面临着很多问题,不仅有老龄化等社会问题,还有人口质量方面的问题。
六普人口数据分析0614
![六普人口数据分析0614](https://img.taocdn.com/s3/m/88d8dfcf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15.png)
六普人口数据分析0614本文分析了中国的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了解中国人口的变化和特征。
本次普查于2023年进行,主要统计了人口数量、性别比例、城乡分布、年龄结构等方面的数据。
人口数量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总人口数量为14.93亿人,比上一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增加了7200万人。
这意味着中国的总人口在过去十年中平均每年增长约为7200万人。
性别比例中国的性别比例一直备受关注。
根据本次普查数据,中国的性别比例为105.07,即每100位女性对应105.07位男性。
与前一次普查相比,性别比例有所下降,但男性相对较多的现象仍然存在。
城乡分布中国的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
数据显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3.89%,而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36.11%。
与上一次普查相比,城市人口增长较快,表明城市化进程加速。
年龄结构人口的年龄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次普查显示,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8.70%,比上一次普查增加了3.91个百分点。
而0-14岁的未成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7.95%,相对而言有所下降。
城市人口流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城市。
本次普查显示,中国的城市人口中有约3300万人为外来人口,占总人口的2.22%。
外来人口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好的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
,通过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口的变化趋势和特征。
人口数量增长较快,城市人口比例不断提高,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这些数据对于制定国家人口政策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人口普查数据看中国人口结构转变态势
【摘要】人口数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但人口结构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纵观我国人口政策的实施历程和内容,多以追求人口数量目标为主力,忽视了人口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引力作用。
因此,笔者借用历年普查数据来阐释人口结构变化的基本态势以及原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人口普查;人口;转型期;人口结构
一、研究背景
目前中国人口问题不再仅以数量形态呈现出来,更以人口结构快速转变姿态压迫着人们的神经。
而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与人口结构的快速变迁正好为研究我国人口问题,尤其是人口结构问题提供了一个大的研究背景。
“人口学意义的人口结构通常分为三类,一是人口自然结构如年龄、性别结构;二是人口社会结构如文化教育结构、婚姻家庭结构、职业结构等;三是人口地域结构如城乡结构、行政地区结构等。
[1]鉴于此,笔者利用历年普查数据着重从年龄、性别、民族三个角度分析了我国人口结构转变的基本态势,以及由人口结构快速转变可能造成如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出生性别比持续失衡、少数民族比重持续上升等社会问题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
二、人口结构转变基本态势
(一)性别结构
表1-1 历次普查出生性别比变化图表
注:资料来源:历年人口普查公报数据
需要指出的是,笔者这里所说的性别比主要指出生性别比,也是主要衡量它的变化趋势。
从表1-1中,可以看出我国男女性别比一直呈现出正常态势,但出生性别比自80年代初就偏离正常值范围(103-107),从1982年的107.2上升到2000年119.92,上升幅度较明显。
据六普数据显示,虽有小幅度下降,但2015年的小普查结果显示,高大115.88,总体趋势仍不乐观。
可以明确的是,我国出生性别比是一种累积性失衡。
图1-1 历次普查年龄构成变化图表
注:资料来源:历年人口普查公报数据
从图1-1中看出,我国人口结构处于快速的转变期,0-14岁比重下降幅度较大,65岁及以上比重则呈现持续上升,这是一个不容乐观的局面。
从人口学的角度来看,人口结构的变化最主要是指人口自身内部不同年龄段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而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的不断上升就是老龄化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
从图1-1中明显看出,我国人口结构开始步入老龄化大约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的关键点就在于我国生育水平和人口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
此后一直平稳上升,即从1982年的4.91%持续上升到2010年的8.87%。
0-14岁人口在总人口比重的快速下降也是人口结构老龄化的一个隐形表现方形
式。
据历年普查数据统计,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1964年普查数据为40.69%,而到了2010年普查数据只有16.60%,足以见下降幅度之大,少子化现象较为严重。
(三)民族结构
图1-2 历次普查民族变化图表
注:资料来源:历年人口普查公报数据
图1-2中,可以看出民族在人口结构上有较为明显的变动,总的趋势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具体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开始有稳步的增长,其中从1953年到2005年,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曲线上升,平均每年增长率为0.065%,净增长3.4%。
三、原因分析
(一)我国出生性别比累积性失衡的影响因素众多,笔者在这里主要归纳为内因和外因两种。
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内因可以分为实际失衡(女婴死亡)和虚假失衡(女婴虚假死亡),后者是指由于统计方法(包括调查出生人口数量太少)、统计技术、人们有意瞒报虚报所造成的数据失实。
由于性别比研究往往是某一时点的男女出生比例或者是0岁组男女比例,而非出生瞬间的比值。
[2]因此也与出生后到统计时婴儿生存状态(女婴真实死亡)有关,所以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直接原因为失实的统计数据、失控的 B超人流、女婴的受歧视被弃等原因。
同时,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外因也是错综复杂的,大致可以认为主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管理制度不合理、性别发展不平衡、生育率下降过快等原因。
(二)对于一个封闭人口来说,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取决于人口的出生死亡的变化,而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则是出生率持续下降、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的结
果。
建国初期是我国人口转变的起点,死亡率的迅猛下降是其标志之一,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介入导致全国性的生育率开始转变,并迅速由高生育率水平向低生育率水平,大大“压缩”了生育率转变的时间,而由“压缩”加快的生育率转变也毫无疑问加快了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速度。
[3]因此可以这样说,计划生育虽然不是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根本原因,但却是其主要因素,也即是计划生育政策施压下人口生育率的持续大幅度下降,加剧了我国人口老化的步伐。
(三)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不断上升,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可能有:1、虽说各民族间实现了法律上的平等,仍然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相对汉族来说,少数民族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一般比较高,人口增长速度快;2、我国对少数民族实行基本相同又区别对待的生育政策,汉族必须严格执行,少数民族相对较宽松,导致人口增长速度不一致,允许生育政策以及生育率的地域差异和民族差异是中国人口政策和人口变动的显著特征之一;3、随着我国对少数民族实行某些优惠政策(比如在招生招工方面的照顾),使在解放前在民族歧视的年代里由某些少数民族转为汉族的人又脱离汉族转回到他们原来的民族中区。
[4]这种现象也有可能在一些少数民族之间也时常发生。
四、相关建议
(一)对于如何缓解我国少子化、老龄化现象,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已有诸多的研究对策。
笔者认为,首先,经济因素是人口结构问题的根源所在,大力发展经济就是解决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的有力保障。
其次,综合利用社会资源。
因为我国是地域辽阔的人口大国,地区间的人口状况(包括老龄化和生育率转变等)和经济社会状况及其发展的差异性都十分显著,这就为通过国内地区间的人口迁移流动实现“削峰平谷”、减缓老龄化压力提供了更大的可能和更多的选择。
[5]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具备这一有利条件。
(二)我国出生性别比长期失衡对人口结构的影响是无法预料的,有些显性效应早已显现出来,如婚姻性别挤压问题、阻滞妇女地位的提高,影响男女平等的实、就业性别挤压问题、增大养老的难度和复杂性以及影响人口再生产和可持续性发展,值得人们深思。
因此,这里针对上述分析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和对策: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从根本上有助于铲除
婴儿出生性别比攀升的经济因素;其次,要弄清楚出生性别比的基础数据;最后,应该应到人们出生偏好思想进行适当的引导,重奖励轻惩罚,重宣传教育、重制度调整、重政策研究[6]。
(三)近些年,由于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不断上升,引来了不少汉族人争议,认为若长久下去必然会危机国家安全,对此笔者认为应该理性看待这一现象。
虽说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但不论哪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中的一份子,缺一不可。
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上升,更能显现出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各项社会政策,尤其是人口政策的成功显现。
五、结论
人口结构问题作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决定因素,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和出生性别比累积性失衡的双重压力,也将是我国21世纪中后期面临的最大人口挑战。
我国应主动出击,化被动局面为主动局面,积极应对人口结构快速转变所带来的压力。
【参考文献】
[1]李建新:《中国人口结构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第5页.
[2]刘建义:《新疆维吾尔族人口年龄结构与性别结构浅析》,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3(3):7-10.
[3]查瑞传:《人口学百年》,北京出版社,1999,第178页.
[4]顾昌宝:《新时期的中国人口态势》,蔡昉、顾昌宝主编《人口转变的社会经济后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第67页.
[5]莫龙:《中国人口:结构与规模的博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第190页.
[6]黄润龙:《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因素研究及其治理建议》,人民出版社,2012,第45页.
Abstract: Population is the basi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is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can not be ignored. Throughout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content of China's population
policy, the pursuit of population and the number of goals as the main force, ignoring the demographic structure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gravitational role.Therefore, the author borrows the historical data of the calendar year to explain the basic situation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changes and the reasons for analysis, and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Keywords: Census;population;Transition Period;population stru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