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法
地震第3章 反褶积
(3-1)
e(t ) 为地层脉冲响应,为震源是单位脉冲 (t ) 时零炮检距自
激自收的地震记录。
(3一1)式可视为一个滤波过程,如图3-1所示。
图3-1 褶积滤波过程 这个滤波过程的输入为地震子波。w(t ) 滤波器的滤波因子为地层 脉冲响应 e(t ) ,输出为地震道记录 x(t ) 。 或者输入为地层脉冲响应 e(t ) ,滤波器滤波因子为子波 w(t ) , 输出为地震道记录城 x(t ) 。
w
x(t )
w( )r (t )
0
(3-4)
实际的地震记录城 x(t ) 除了(3一4)式所表示的一系列反射波 S (t ) 而外, 还存在着干扰波 ,因此,地震记录双 的一般模型可以写为 x(t ) n(t )
x(t ) S (t ) n(t ) w( )r (t ) n(t )
式中。
—震源脉冲值,为一常数; r (t ) —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 但是,由于地层介质具有滤波作用,这种大地的滤波作用相当 于一个滤波器。因此,由震源发出的尖脉冲经过大地滤波器的滤波 作用后,变成一个具有一定时间延续的波形 w(t ) ,通常叫作地震 子波(图3一6)。这时,地震记录是许多反射波叠加的结果,即地震 记录 x(t ) 是地震子波 w(t ) 与反射系数 r (t ) 的褶积
1.直接观测法 这种方法是用专门布置在震源附近的检波器直接记录地震子波 w(t ), 此方法只适用于海上地震勘探。 在某些地区的海上地震勘探中,在地震记录上海底反射波到达之前曾 记录到一个地震波。经过分析知道这是由于海水含盐量有分层性所形成的。 由于海水的含盐量有分层性使海水明显地分成上下两层。下层的含盐量较 上层含盐量高,形成了一个较为清楚的界面。由震源出发的地震波到达这 个界面引起反射返回到海面下的检波器,被记录下来。由于这个波没有与 其他波干涉,所以可以作为地震子波 。使用这样求取的地震子波进 w(t ) 行反褶积,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基于褶积模型的动校正及其实现方法
1 引言
自从 Buchholtz 首次揭示常规 NMO 校正的拉伸 效应 以及 Dunkin 等对其进行研究[ 2 ] 以来 ,致力于 消除拉伸效应的研究一直十分活跃 。Rupert 等提出 了称作 BMS ( block2move2sum 分块移动合并) 的校正 方法[ 3 ] ,该方法根据同相轴的分布交错划分一系列数 据块 ,对不同的块实行静态平移 ,然后对平移后的块 再进行合并 ; 近年来 Brouwer 还对 BMS 法做了进一 步的研究 ,使其有了新的发展[ 4 ] 。Bazelaire 提出了双 曲线平移 ( shifted hyperbolae) 法[ 5 ] , 即使用双曲线的 焦点时间 tp 和替代速度 vnmo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 Perroud 等提出无拉伸动校正 ( Nonstretch NMO) 方 法[ 6 ] ,即从调整速度参数入手 ,实现接近传统动校正 方式的无拉伸动校正处理。 以上研究都是基于传统的地震记录动校正理 论 ,针对其中所固有的动校拉伸效应采取各种相应 辅助手段将其消除 。为了消除实际的和理论上固有 的动校拉伸畸变效应 , 本文从重新审视动校正的物 理意义开始 ,从数学上给出基于褶积模型的真动校 正概念 ,提出采用空间 — 时间 ( 滤波 ) 叠加法实现向 真动校正叠加的趋近 。
为空间 — 时间叠加道 , 其计算方法为空间 — 时间叠 加法 。定义
N d ( t) = f (t ∑∑∑
x i j ≠i
ti ) ×
×s ( t - t j ) R x ( t j + ( m x ( t i ) - t i ) ) 为本算法的衍生噪声 。式中 f ( t) 为子波系数 , 是人 为给定的 。我们把 S x ( t + ( m x ( t i ) - t i ) ) 称为空间 — 时间叠加道的 x , t i 分量 , 而当 t i 一定时的所有 x , t i 分量称为 t i 分量集 。 当 f ( t) ≡ 1 时 ,
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反褶积处理
在地震勘探中,我们认为地震记录是平稳随机过程,因而可以预测。
根据地震记录褶积模型的假设,地震记录x(t)由地震子波b(t)和地层反射系数 g(t)的褶积构成:
x(t) b(t) g(t) b(s)g(t s) s0
我们先假定b(t)为一物理可实现的最小相位信号, g(t)为白噪序列。在时刻 (t+τ),地震记录的振幅值可表示为:
于是上面的方程变成为:
rxx (0)
rxx (1) ... rxx (m) a(0) b(0)
rxx
(1)
........
rxx (0)
...
rxx (m
1)
a(1)
0
... ...
rxx (m) rxx (m 1) ...
rxx (0)
a(m)
0
再将方程两端同除以b(0),则有:
1、所有两项信号 都是最小相位延迟信号,则b是最小相位 2、所有两项信号 都是最大相位延迟信号,则b是最大相位 3、既有最大相位延迟也有最小相位延迟,则b是混合相位
信号的相位特征也可用其z变换来定义: 1、 z 变换的根都在单位圆外,信号是最小相位 2、 z 变换的根都在单位圆内,信号是最大相位 3、单位圆内外都有根,信号是混合相位
2、它在一个周期的值等于将X(f)以为
1 , 1 2 2
基础分为若干
小段,每段长1/ Δ,然后将各段的X(f)值相加。
由此可见,当采样率为Δ 时,离散序列的最大频率为1/2Δ, 这就是奈魁斯特频率,也称折叠频率。
频率折叠示意图
Z变换
序列(a0,a1,a2,…an)的Z变换定义为 A(z)= a0+a1z,+a2z2+…anzn (z是复数)
三维地震资料叠前连片处理技术.
三维地震资料叠前连片处理技术1 引言地震资料连片拼接处理技术对需要连片的地震数据有较多的要求。
当地震数据的前提条件能较好满足连片要求时,便能得到满意的拼接效果。
在以往地震资料采集时,由于受地质勘探目标、经济能力、勘探技术、勘探周期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相邻区块间地震数据往往不能满足连片拼接前提条件,势必给后来的拼接处理造成困难。
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海外业务部拉美数据处理中心(ADP)的处理人员,通过大量试验、分析、攻关,在综合软件环境下形成并采用了一套系统的连片拼接处理技术,该技术在三个不同大区块的三维地震资料连片拼接处理中获得了成功,取得了良好的拼接效果。
本文对这些实际连片拼接处理中取得的经验和认识进行归纳总结,以飨读者。
2 三维连片处理技术由于不同区块的地震数据采集年度不同、所采用的仪器、观测系统、施工参数(如采集仪器、震源类型、药量、井深、激发组合和接受组合等)和采集时的地表不同,导致不同区块的地震数据在观测系统和覆盖次数、面元大小、方位角、频率、相位和极性、各区块间的时差、原始数据品质、相邻区块间的重叠段长短以及重叠段的信噪比等方面存在差异。
为了更好地消除这些差异,一般连片拼接处理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在各个单区块内,分别根据各区块地震数据特征,针对性地定义网格,进行最小相位化、叠前去噪、球面扩散补偿、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和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处理。
利用单块内原始面元网格的优势,在合理统一处理参数的前提下,采用系列地表一致性处理,依次消除因地表因素造成的振幅不均衡、子波不一致、区域性的剩余静校正时差的影响,提高单区块地震资料的信噪比,为区块间的匹配整合奠定基础。
其次进行匹配滤波和地震数据整合。
通过在不同区块拼接处的水平叠加剖面上求取匹配滤波算子,将所得滤波因子应用于叠前地震数据,经过此项处理后,不同区块拼接处的叠前地震数据的振幅、频率和相位都能得到较好的匹配,深浅层的反射波数据都能达到无缝拼接。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
名词解释:1.褶积模型: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是当今地震勘探中三大环节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正演、反演和子波处理。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 ,即:式中:w(t)为系统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
2.分辨率:分辨能力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
度量分辨能力强弱的两种表示: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隔 dt 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
时间间隔 dt 的倒数为分辨率。
垂向分辨率是指沿地层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
横向分辨率是指横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宽度。
3.薄层解释原理:Dt<T/4 或 Dh 在 l/8 与 l/4 之间,合成波形的振幅与 Dt 近似成正比,可用合成波形的振幅信息来估算薄层厚度,这一工作称之为薄层解释原理。
4.时间振幅解释图版:我们把层间旅行时差Δ t 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 T 的关系曲线以及薄层顶底反射的合成波形的相对振幅Δ A 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 T 的关系曲线统称为时间-振幅解释图版。
5.协调厚度:在相对振幅ΔA 与实际地层时间厚度ΔT 的关系曲线上,ΔA 最大值所对应的地层厚度称为调谐厚度。
协调脉冲。
6.波长延拓:用数学的方法把波场从一个高度换算到另一个高度,习惯上称之为波场延拓。
7.同相轴:各接收点属于同一相位振动的连线。
8.波的对比:根据反射波的一些特征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工作,方法:相位对比、波组或波系对比、沿测网的闭合圈对比、研究异常波、剖面间的对比。
9.剖面闭合:相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反射波的 t0 时间应相等,是检验波的对比追踪是否正确的重要方法。
10.广义标定:是指利用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 (岩性、层厚、含流体性质等) 和地震属性参数(如振幅、波形、频谱、速度等)之间的对比关系,判别或预测远离或缺少井控制区域内地震反射信息 (如同相轴、地震相、各种属性参数等)的地质含义。
地震资料处理中串联组合反褶积方法及效果分析
地震资料处理中串联组合反褶积方法及效果分析作者:王博睿张雪纯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8年第19期摘要: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反褶积是一种常用的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处理方法。
但由于提高分辨率处理是一个多次试验和逐步提高的过程,因此经常采用串联组合反褶积的处理方式。
由于各种反褶积都有一定的假设前提和各自的适用范围,所以必须根据数据的特点和不同反褶积的使用前提,经过详细而充分的试验以便选取最合理的参数,才能最终得到较好的处理效果。
采用哪种反褶积,怎样组合,才能达到搭配合理、纵向分辨率高的处理结果,常常需要通过细致的多种组合试验来确定。
本文叙述了实际资料处理中的反褶积串联组合的基本流程和实际资料的处理效果,并对一些反褶积方法组合方式及参数选择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反褶积;分辨率;信噪比中图分类号:P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19-0185-031 引言反褶积是通过压缩地震子波来提高地震记录纵向分辨率的主要方法,是处理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反褶积前应对数据做好野外静校正、折射波静校正、尽可能地压制各种干扰、做好振幅补偿。
比较常用的反褶积方法有预测反褶积、俞氏子波反褶积、两步法统计子波反褶积、地表一致性反褶积、逐点反褶积等。
选用地表一致性反褶积、预测反褶积和统计子波反褶积作为此次组合试验的三种反褶积方法,试验了各种反褶积方法的参数选择以及它们不同串联组合方式下的效果,对结果进行频谱分析与自相关分析并结合剖面上的对比,最后选出频带宽、纵向分辨率高等综合效果好的串联组合方式,并在中国东部某地的实际资料处理中得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从而证明了本次处理采用的串联组合反褶积方法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2 反褶积的原理2.1 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地表一致性反褶积主要用于消除由于激发、接收等因素引起的地震记录间子波的差异,采用自回归谱分析方法,以对数方式计算每个输入道的对数功率谱[1]:(1)自回归过程的功率谱为:(2)其中:(3)以地表一致性方式分解对数功率谱成为震源、检波点、炮检距中点和偏移距分量。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3
rdx 的前 N 项;X(N)为 T(N)为托布里兹矩阵元素,即 rxx 的前 N 项;B(N)为方程右端项,即
所求的解,即滤波因子 h(t); 对于自相关和互相关函数可以用以下的子程序来计算 SUBROUTINE COR(X,M,H,N,Y) REAL X(M),H(N),Y(M) X(M)和 H(N)为输入,Y(M)为它们的相关值。若 H(N)=X(M) ,得到的 Y(M)是自相 关。相关的计算公式如下:
图3-2 反射系数与地震记录剖面的比较 上为 反射系数剖面,下为 地震剖面
§ 3.1 反褶积的概念
2, 实际模型 实际地震记录 x(t)由有效波 s(t)和干扰波 n(t)组成。
x(t ) s(t ) n(t )
a,地震子波 b(t)
……………...
(3-1-2)
b ( t ) o( t ) * g ( t ) * ( t ) * d ( t ) * i ( t ) o( t ) * f g ( t ) * f d ( t )
t
由此得出
h( ) x(t ) x(t s ) d (t ) x(t s )
t t
( s 0,1, m)
…..
(3-2-2)
令
rxx ( s) x(t ) x(t s)
t
rxx 就是 x(t)的自相关…….
(3-2-3) (3-2-4)
y (t ) a (t ) * b(t ) a ( )b(t ) ( y (0), y (1),......, y ( M )) ,
M mn
d (t ) (d (0), d (1),......, d ( M ))
e(t ) d (t ) y(t )
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方法浅析及应用
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方法浅析及应用佚名【摘要】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的重要手段是采用反褶积技术。
反褶积方法很多,如子波反褶积、脉冲反褶积和预测反褶积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在高分辨率资料处理中应用受到许多条件制约,不能有效地提高资料的分辨率,其效果不能满足解释人员的要求。
作地表一致性反褶积需要对记录进行频谱分析和频谱分解,同时要设计反褶积算子,然后在共炮点域和共接收点域分两步对资料进行褶积。
这种方法能够展宽频谱,压缩地震子波,并能校正地震信号的相位谱,输出零相位子波,较大程度地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
该方法在高邮西部地区地震资料处理中取得较好效果。
【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年(卷),期】2012(000)010【总页数】4页(P126-129)【关键词】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提高信躁比;设计反褶积算子【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
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的系统工程中,关键问题是新的噪音衰减技术、反褶积方法、动静校正方法和叠加成像方法四大环节和贯穿各种新技术于一体的处理流程。
反褶积方法是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的重要手段。
资料分辨率主要取决于地震波的频谱,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频带宽度和相位一致性。
高分辨率的地震资料应当有宽频带和零相位的频谱,改善地震波频谱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反褶积技术[1]。
资料处理中应用的反褶积方法很多,每一种反褶积方法都是建立在一定假设条件下的地震褶积模型之上。
所以,反褶积的效果大都取决于所采用的褶积模型与实际地震记录的符合程度。
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是基于经过噪音衰减、速度滤波和真振幅恢复后的地震记录,对记录进行反褶积的频谱分析、反褶积频谱分解、反褶积算子设计以及对记录进行反褶积算子的应用来完成。
处理过程中在共炮点域和共接收点域进行两次反褶积,能展宽频谱,压缩地震子波,校正地震信号的相位谱,输出零相位子波,较大程度地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2]。
1.1 反褶积应用公式经过噪音衰减、速度滤波和真振幅恢复后的地震记录可以表示为[3]:式中,S(t,x)为偏移距为X的地震道,r(t)为反射系数序列,T 1(t,τ)为时变传输和多次波效应,M (t,x)为与偏移距有关的时差效应,SL(t)为排列损失和球面发散损失,T2(t,τ)为时变吸收或非弹性衰减效应,R 1(t,x)为与偏移距有关的浅层混响记录系统响应,W(t)为震源子波,N(t)为噪音。
两步法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技术及应用
摘 要: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持续深入,对地震数据的分辨率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传统的地表 一致性反褶积方法,可有效消除子波波形的空间变化,使地震波的波形趋于一致,但无法有效消除 炮点和检波点产生的虚反射影响。炮检域两步法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技术,可对炮点和检波点产生 的虚反射分别应用不同的参数,有效消除虚反射并压缩子波,同时对道间振幅均衡补偿,保持相位 的一致性并有效展宽频谱,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在保幅的条件下得到有效提高。对松辽盆地的中浅 层地震资料进行了应用,保幅处理的地震数据可有效应用于后续的地震解释和勘探部署中,具有 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分辨率;反褶积;振幅补偿;拓频
lnAr(ω)
(6)
这是模型振幅谱的对数,该方程组无确定解,而
实际道振幅谱 A^s(ω)的对数与他有一个误差,这个
误差能量 E为:
E=i,Σj,ω[lnAs(ω)-lnA^s(ω)]2
(7)
即为炮点 i、检波点 j、频率 ω条件下两者之差
的平方和。
使能量误差为极小的条件为:
E [lnAs(ω)]
反褶积-地球物理学习基础
4、反褶积的一般定义 反褶积就是去掉地震记录中大地的滤波作用的一种处理
方法,所以反褶积也叫反滤波。它用的运算方法归根到底仍 然是褶积。
但现在的反褶积已不局限于去除大地的滤波作用,凡是对 地震子波进行改造的处理都叫它反褶积。
5、反褶积处理的目的
提高地震记录的分辨率是反褶积处理的目的之一,但对叠 前反褶积而言,它却不是主要目的。叠前反褶积的主要目的 是使地震子波波形一致,以便获得好的叠加效果。
rxx (0)
...
rxx (m
1)
c(1)
rxx (
1)
... ...
rxx(m) rxx(m 1) ...
rxx (0)
c(m)
rxx( m)
主要参数:1、确定时窗 的参数(起始时间、时窗长度): 根据资料情况和处理目的确定。
因 为 b(t) 为 一 物 理 可 实 现 的 最 小 相 位 信 号 , 因 此 有 : 当 t<0 时 , a(t)=0 将 g(t) =a(t)*x(t)带入x’(t+τ),得:
x'(t ) b( j )[a(t) x(t)] b( j )[ a(k)x(t j k)]
将以上方程写成矩阵形式就是:
rxx(0) rxx(1) ... rxx(m) c(0) rxx( )
rxx
(1)rxx (0)...rxx (m
1)
c(1)
rxx (
1)
........
... ...
rxx(m) rxx(m 1) ... rxx(0) c(m) rxx( m)
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
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我不是啥研究地震的大专家,但这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啊,我还真琢磨过一阵儿。
褶积这东西,就像是把好多乱麻拧巴到一块儿。
我就想象那地震波啊,像一群调皮捣蛋的小鬼,到处乱窜。
我有个朋友,是搞这个相关研究的。
有一回我去找他,他那屋子里啊,全是些图纸和仪器。
他就指着那些弯弯曲曲像蛇一样的线条给我讲这褶积模型。
他眼睛瞪得老大,像铜铃似的,特别认真,“你看啊,这每一个起伏,就像是地震波和地下那些个啥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
”他说这话的时候,手还在空中比划着,就好像他能抓住那些地震波似的。
我看着那些复杂的图,就觉得头疼。
我说:“你这图,看着比我老家那盘根错节的老树根还复杂呢。
”他就笑了,露出一口大白牙,说:“你不懂,这可有意思了。
你就想啊,这地震波像水一样,碰到不同的东西就会有不同的反应,这褶积模型就是把这些反应都给记录下来的一种方式。
”我听他这么一说,好像有点明白了。
我就想啊,这地下的世界得多神秘啊。
那些地层就像一个个不同性格的人,有的软得像棉花糖,有的硬得像石头块。
地震波这个小调皮鬼跑过去的时候,就像在跟这些地层玩游戏。
软的地层呢,可能就让地震波变得温柔一点,那记录出来的褶积模型的线条可能就比较平缓;硬的地层就不一样了,会把地震波撞得晕头转向,那褶积模型的线条就会像突然被扯了一下的麻绳,一下子就变得陡峭起来。
我就跟我朋友说:“你这研究就像在给地震波和地层的游戏做裁判呢,把它们的一举一动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我朋友听了直点头,又开始滔滔不绝地跟我讲起那些我听不太懂的专业术语。
不过我也不觉得烦,就觉得他在做一件特别了不起的事儿。
这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啊,就像是一把神秘的钥匙,能打开地下世界那扇神秘的大门呢。
地震褶积模型参数的估计
地震褶积模型参数的估计
张伟亚
【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年(卷),期】2000(014)003
【摘要】地震褶积模型在地震记录反演中被广泛采用.在数学上它是一般ARMA 模型的一种特殊情形.文中讨论了这类模型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并采用最陡下降法来求其近似解,模拟试验证实此算法是有效的.
【总页数】5页(P205-209)
【作者】张伟亚
【作者单位】华中理工大学数学系,武汉,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
【相关文献】
1.基于褶积理论的地震模型分析与探讨 [J], 朱青奇;刘英
2.基于动态褶积模型的动态子波估计 [J], 彭才;朱仕军;黄中玉;孙建库
3.基于褶积模型的地震振幅含义讨论 [J], 刘振东;张玺科;许杰;张珩智
4.褶积模型参数估计的递归算法及其收敛性 [J], 胡必锦;汪达成;雷鸣
5.基于修正褶积模型的地震反演方法 [J], 邓炜;印兴耀;宗兆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法
本科生实验陈述之答禄夫天创作实验课程数值模型模拟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专业名称勘测技术与工程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教师熊高君实验地点 5417 实验成绩2015年5月成都理工大学《地震数值模拟》实验陈述实验陈述一、实验题目: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法二、实验目的:掌握褶积模型基本理论、实现方法与程序编制,由褶积模型初步分析地震信号的分辨率问题。
三、原理公式1、褶积原理地震勘探的震源往往是带宽很宽的脉冲,在地下传播、反射、绕射到测线,传播经过中高频衰减,能量被吸收。
吸收过程可以看成滤波的过程,滤波可以用褶积完成。
在滤波中,反射系数与震源强弱关联,吸收作用与子波关联。
最简单的地震记录数值模拟,可以看成反射系数与子波的褶积。
通常,反射系数是脉冲,子波取雷克子波。
(1)雷克子波:wave(t)=cos(2ft)*(2)反射系数:(3)褶积公式:数值模拟地震记录trace(t): trace(t) =rflct(t)*wave(t);反射系数的参数由 z 酿成了 t,怎么实现?在简单水平层介质,分垂直和非垂直入射两种实现,分别如图 1 和图 2 所示。
图1 图21)垂直入射:t=2h/v;2)非垂直入射:t=2、褶积方法(1)离散化(数值化)计算机数值模拟要求首先必须针对连续信号离散化处理。
反射系数在空间模型中存在,分歧深度反射系数分歧,是深度的函数。
子波是在时间记录上一延续定时间的信号,是时间的概念。
在离散化时,通过深度采样完成反射系数的离散化,通过时间采样完成子波的离散化。
如果记录是 Trace(t),则记录是时间的函数,以时间采样离散化。
时间采样间距以Δt 暗示,深度采样间距以Δz 暗示。
在做多道的数值模拟时,还有横向Δx 的概念,横向采样间隔以Δx 暗示。
离散化的实现:t=It×Δt;x=Ix×Δx;z=Iz×Δz;或:It=t/Δt; Ix=x/Δx; Iz=z/Δz(2)离散序列的褶积trace(It)=四、实验内容1、垂直入射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2、非垂直入射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
最新地震处理教程——2 第二章 反褶积
第二章反褶积反褶积是借助压缩基本地震子波来改善时间分辨率的一种处理过程。
为搞清这一过程要求综合研究正演问题,即必须首先研究记录的地震道的积木式分段单元。
地层是由不同类型岩性的岩层组成的,每种岩石类型都有地球物理学家所可利用的某种物理特性。
至于地震勘探,则根据波传播速度和岩层密度确定岩层。
密度与速度的乘积称之为地震波阻抗,地震资料分析期望的最终成果就是地震波阻抗剖面。
我们有在井中直接检测岩层速度和密度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向我们提供地震波阻抗与深度的关系。
在地面上沿测线记录到的地震反射波就是由于两地层之间的波阻抗差引起的。
记录到的反射记录可通过反射率与震源子波的褶积来模拟。
下面分别对褶积模型、各种反滤波进行介绍,并给出应用实例。
2.1 褶积模型我们从图1给出的一个实际声测井记录入手,该声测井曲线是层速度与深度的关系图。
实际的速度测量是以 2英尺的采样间隔在1000-5400英尺之间的深度段内完成的。
借助简单的斜坡把速度函数外延至地面。
该声测井记录显示出明显突变和强低频趋势特征,这两者构成了总的速度变化。
实际上我们通常用CMP道集作速度分析进行估算的就是这种低频趋势。
对声测井曲线可通过人工分段提取其速度趋势,其结果可列表如下:由声测井记录确定的层速度趋势表1地层序号层速度(ft/s)深度范围(ft)1 21000 1000—20002 19000 ※2000—22503 18750 2250—25004 12650 2500—37755 19650 3775—5400※实际上该层速度是逐渐减小的。
我们所做的就是形成一组恒定层速度的层组。
把测井曲线进行这种分段多少有点类似于地质家对假想的地下模型所做的分层。
地质家是根据岩性分层,而我们根据声测井曲线的分段性质提取的分层则是以速度差为依据的。
下面对表1中所确定的地层的岩性分类:地层序号岩性1 2 3 灰岩泥质灰岩(泥岩含量逐渐增加) 泥质灰岩4 5 泥岩白云岩在声测井曲线的低频趋势上附加有高频分量。
地震数值模拟实验报告
本科生实验报告实验课程数值模型模拟学院名称地球物理学院专业名称勘查技术与工程学生姓名ZRY学生学号指导教师实验地点624实验成绩二〇一五年4月二〇一五年5月成都理工大学《地震数值模拟》实验报告实验二叠加地震记录的相移波动模拟实方程正演验摘要利用C语言编制地质模型的相移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改变绕射点位置、速度,再做正演模拟。
关键字:地震模型;正演记录1.1实验目的掌握各向同性介质任意构造、水平层状速度结构地质模型的相移波动方程正演模拟基本理论、实现方法与程序编制,由正演记录初步分析地震信号的分辨率。
1.2实验内容1、基本要求:(1)点绕射构造和水平层状速度模型(参数如图1 所示)的正演数值模拟;1)削波的正演;2)无削波的震正演;(2)计算中点和两个边界的信号位置,分析实验结果的正确性;(3)做同样模型的褶积模型数值模拟,对比分析分析两者的异同。
(4)改变绕射点位置、速度,再做正演模拟。
2、较高要求:(1)使用雷克子波做爆炸源,对三个不同的主频:25hz、50hz 和75hz 分别做点绕射模型的正演模拟;(2)设计复杂反射构造模型,再做正演模拟。
1.3实验原理1、地震波传播的波动方程设(x,z)为空间坐标,t 为时间,地震波传播速度为v(x,z),则二位介质中任意位置、任意时刻的地震波场为p(z,x,t):压缩波——纵波。
则二维各向同性均匀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的遵循声波方程为()2、傅里叶变换的微分性质p(t)与其傅里叶变换的P(ω)的关系:则有时间微分性质ω 为频率,ω=2π/T,T 为周期。
同理有空间微分性质:k 为频率,k=2π/λ,λ为波长。
3、地震波传播的相移外推公式令速度v 不随x 变化,只随z 变化,则利用傅里叶变换微分性质(3)和(4)式,把波动方程(1)式变换到频率-波数域,得:或:令:则(5)式的解为:包括上行波和下行波两项。
正演模拟取上行波:若和间隔为△Z ,速度v(z) 在此间隔内不随Z 变的常数,(7)式实现波场从到的延拓,即:在深度Zj+1 开始向上延拓到Zj,若延拓深度为零,即:∆Z= Z j+1-Z j=0,则对于任意深度Z j+1 到Z j 的延拓,可得正演模拟中地震波的传播方程(延拓公式)4、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按照爆炸界面理论,反射界面震源在t=0 时刻同时起爆,此时刻的波场就是震源。
一种基于时不变褶积的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制作方法
一种基于时不变褶积的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制作方法
陈可洋;赵宝山;李永臣
【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
【年(卷),期】2016(028)004
【摘要】目前地震资料合成记录的制作和标定工作主要是在时间域进行,而随着深度域地震成像技术的工业化推广应用,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与标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时不变褶积的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制作方法,并给出了具体的计算步骤,即基于线性时不变假设,先将深度域数据转换到伪深度域,与伪深度域地震子波进行褶积,然后再转换到深度域,解决深度域非线性时变褶积问题.采用层状介质模型和逆时偏移模型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准确有效性,并成功应用于标定实际深度域地震成像数据,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计算过程简单、易实现,制作的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准确可靠,可以为深度域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提供重要的方法指导.
【总页数】7页(P35-41)
【作者】陈可洋;赵宝山;李永臣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中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忻州分公司山西太原030000;中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忻州分公司山西太原0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32
【相关文献】
1.深度域子波分析及褶积研究 [J], 胡中平;林伯香;薛诗桂
2.深度域子波分析及褶积研究 [J], 胡中平;林伯香;薛诗桂
3.深度域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方法研究 [J], 张雪建;梁锋;王桂玲
4.基于褶积理论的深度域地震资料反演 [J], 彭军;周家雄;王宇;隋波;李海鹏
5.基于褶积理论的深度域地震记录制作方法研究 [J], 周东勇; 印兴耀; 宗兆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实验报告实验课程数值模型模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院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熊高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地点54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5年5月成都理工大学《地震数值模拟》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实验题目: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法二、实验目的:掌握褶积模型基本理论、实现方法与程序编制,由褶积模型初步分析地震信号的分辨率问题。
三、原理公式1、褶积原理地震勘探的震源往往是带宽很宽的脉冲,在地下传播、反射、绕射到测线,传播经过中高频衰减,能量被吸收。
吸收过程可以看成滤波的过程,滤波可以用褶积完成。
在滤波中,反射系数与震源强弱关联,吸收作用与子波关联。
最简单的地震记录数值模拟,可以看成反射系数与子波的褶积。
通常,反射系数是脉冲,子波取雷克子波。
(1) 雷克子波:wave(t)=cos( 2ft)*(2) 反射系数:的(z)二(3) 褶积公式:数值模拟地震记录trace(t): trace(t) =rflct(t)*wave(t) ;反射系数的参数由z变成了t ,怎么实现?在简单水平层介质,分垂直和非垂直入射两种实现,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图21) 垂直入射:t=2h/v ;2) 非垂直入射:t=2、褶积方法(1)离散化(数值化)计算机数值模拟要求首先必须针对连续信号离散化处理。
反射系数在空间模型中存在,不同深度反射系数不同,是深度的函数。
子波是在时间记录上一延续定时间的信号,是时间的概念。
在离散化时,通过深度采样完成反射系数的离散化,通过时间采样完成子波的离散化。
如果记录是Trace(t),则记录是时间的函数,以时间采样离散化。
时间采样间距以△ t表示,深度采样间距以△ z表示。
在做多道的数值模拟时,还有横向△x的概念,横向采样间隔以△ x表示。
离散化的实现:t=It X A t ; x=lx X A x; z=lz X A z;或:It=t/ △ t; Ix=x/ △x; lz=z/ A z(2)离散序列的褶积trace(lt)= 「今rflct (Itao) * waveflt - Itao i四、实验内容1、垂直入射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2、非垂直入射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
五、方法路线1、根据垂直入射褶积模型理论算法,填充程序(附后)的下划线部分,使程序完整,调试程序,算出结果,用“ Fimage”显示软件显示褶积结果;2、根据非零偏移距算法,编制非零偏移距褶积模型程序,算出结果,用“Fimage”显示软件显示褶积结果。
(参考垂直入射褶积模型理论算法和程序,子波与反射层不变);3、变换子波的主频:fm(10hz到300hz范围),重复1和2;4、变换子波的长度:Nw( 80m$到160ms范围),重复1 和2;5、改变反射层深度:h(800n到1600n范围),重复1 和2;6、改变介质速度:V (2000m/s 到7000m/s 范围),重复1 和2六、实验结果1、结果显示1)垂直入射31 ]IL I 质$1 111 I滋图3— 1 Nw=32,h=1000,v=3000,fm=10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左)和子波(右)im i制图3— 2 Nw=32,h=1000,v=3000,fm=20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左)和子波(右)国im izi口口O iu-图3— 3 Nw=32,h=1000,v=3000,fm=30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左)和子波(右)图3— 4 h=1000,v=3000,fm=25 , Nw=2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左)和子波(右)9 IQI图3—7 Nw=32,v=3000,fm=25 , h=100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图3— 6 h=1000,v=3000,fm=25 , Nw=4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左)和子波(右)5] ]01 曲5] ]0L 曲图3—8 Nw=32,v=3000,fm=25 , h=120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图3—9 Nw=32,v=3000,fm=25 , h=140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图3—10 Nw=32, h=1000,fm=25 , v=200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5] ]0L 曲图3—11 Nw=32, h=1000,fm=25 , v=400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图3—12 Nw=32, h=1000,fm=25 , v=600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2)非垂直入射图4— 1 Nw=32,h=1000,v=3000,fm=10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左)和子波(右)图4— 2 Nw=32,h=1000,v=3000,fm=20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左)和子波(右)图4— 3 Nw=32,h=1000,v=3000,fm=30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左)和子波(右)图4— 4 h=1000,v=3000,fm=25 , Nw=2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左)和子波(右)*51 IM图4— 6 h=1000,v=3000,fm=25 , Nw=4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左)和子波(右)图4—7 Nw=32,v=3000,fm=25 , h=100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15】SOL LZ95] ]0L 曲图4—8 Nw=32,v=3000,fm=25 , h=120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51 10L LZ3图4—9 Nw=32,v=3000,fm=25 , h=140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图4—10 Nw=32, h=1000,fm=25 , v=200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图4— 12 Nw=32, h=1000,fm=25 , v=600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子波振幅谱:圏表区i--- 系列10.4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25 27 29 31图5— 1 fm=100的子波振幅谱图4— 11 Nw=32, h=1000,fm=25 , v=4000地震记录数值模拟的褶积模型 】叽 ■0.50 ]I>LOS图5—2 fm=100的子波振幅谱2、对比分析a)由图3—1、图3—2、图3—3 (或图4—1、图4—2、图4—3)可知,当子波长度(Nw=32、深度(h=1000)、速度(v=3000)不变,子波频率变化时,褶积模型不变,且均在0.5到1s之间;b)由图3—4、图3—5、图3—6可知,当深度(h=1000)、速度(v=3000)、子波频率(fm=25)不变,子波长度变化,且垂直入射时,褶积模型为直线模型,是因为垂直入射时,时间与深度为线性关系;c)由图4—4、图4—5、图4—6可知,当深度(h=1000)、速度(v=3000)、子波频率(fm=25)不变,子波长度变化,且非垂直入射时,褶积模型前半部分为双曲线模型,后半部分为直线模型,是由于计算的褶积结果的实际长度小于所取的长度,计算机赋的随机数所致,所以,非垂直入射时的褶积模型只有图件上显示的前半部分的双曲线,是由于非垂直入射时,时间与深度为双曲线关系;d)由图3—7、图3—8 图3—9,当子波长度(Nw=32、速度(v=3000)、子波频率(fm=25)不变,深度变大时,垂直入射时,图件上显示的褶积模型的位置逐渐向下移,即地震波的旅行路程变大,旅行时变长;e)由图4—7、图4—8、图4—9可知,当子波长度(Nw=32、速度(v=3000)、子波频率(fm=25)不变,深度变大时,非垂直入射时,图件上显示的褶积模型的位置不变,这是由于非垂直入射时,相当于地下有一半圆形界面,在圆心处自激自收;当子波长度(Nw=32、深度(h=1000)、子波频率(fm=25)不变,速度变大时,图件上显示的褶积模型的位置逐渐向上移,这是由于随着速度变大,地震波的旅行时变小;g)由图5—1与图5—2可知,当子波频率变化时,其振幅谱不变。
七、讨论建议1、实验收获通过此次试验,初步掌握了褶积模型基本理论、实现方法与程序编制,由褶积模型初步分析地震信号的分辨率问题,掌握了褶积模型与子波主频、子波长度、界面深度、介质中地震波速度的关系。
2、存在问题对褶积模型的理论实现过程不是十分清楚,对结果的物理含义理解不够深入。
3、其他问题由于不同的计算机,计算精度不一样,计算得到的数据结果可能会有部分差异,但总体趋势不变。
4、心得体会在此次试验中,应特别注意褶积模型的理论实现过程的理解,以及程序调试时,要特别仔细地去检查每一个错误,每修改一处错误,就重新运行一次程序。
附程序代码://=================1. 预处理部分==============//#include<math.h> #include<stdio.h>#include<string.h> float Cnltn(float,float);float Rflct(float,float,float);float Wave(float,float);#define Nt 256#define Nw 32#define PI 3.1415926//==================2. 主程序波分==============// void main(){float dt=0.004,dx=20,fm=25,h=1000,v=3000;int iflag_Co,iflag_Re,iflag_Wv;if(iflag_Wv=Wave(fm,dt)!=1)printf("Wave is error");if(iflag_Re=Rflct(dt,h,v)!=1) printf("Reflection is error");if(iflag_Co=Cnltn(dt,dx)!=1)printf("Convosion is error");}// =================3.函数实现部分===============//// ==============3.1 Wave Formaing function=============// float Wave(float fm,float dt)FILE *fpw;int It;float Wa[Nw],t;if((fpw=fopen("wave.dat","wb"))==NULL) printf("Connot open file ""wave"""); for(It=0;It<Nw;It++){t=It*dt;Wa[It]=cos(2*PI*fm*t)*exp(-2*PI*PI*fm*fm*t);//fwrite(&Wa[It],sizeof(Wa[It]),1,fpw);}fclose(fpw);return(1);}// ============3.2 Reflect Formaing function===== float Rflct(float dt,float h,float v){FILE *fpr;int It,Ix,J,Ltdpth;float t,dx=20,x;float Re[Nt];printf(" 请输入J:\n");形成子波//scanf("%d",&J);if((fpr=fopen("Reflect.dat","wb"))==NULL)printf("Connot open file ""Reflect""");for(Ix=0;Ix<Nx;Ix++){for(It=0;It<Nt;It++){Re[It]=0.;}if(J==1)t=2*h/v;// 垂直入射反射界面由深度转换为自激自收时间if(J==2){x=Ix*dx;t=2*sqrt(h*h+x*x)/v;// 非垂直入射反射界面由深度转换为自激自收时间}if((J!=1)&&(J!=2))printf(" 输入错误\n");Ltdpth=(int)(t/dt);Re[Ltdpth]=1;fwrite(&Re[It],sizeof(Re[It]),1,fpr);}for(It=0;It<Nt;It++)fclose(fpr);return(1);}// =============3.3 Convolution function=============// float Cnltn(float dt,float dx){FILE *fpc,*fpw,*fpr;int It,Ix,Itao;float Wa1[Nw],Wa[Nw],Re[Nt+Nw+Nw],Re1[Nt],t;float Con[Nt+Nw];if((fpc=fopen("Convosion.dat","wb"))==NULL)printf("Connot open file ""Convosion""");if((fpw =fopen("wave.dat","rb"))==NULL)printf("Connot open file ""wave""");if((fpr =fopen("Reflect.dat","rb"))==NULL)printf("Connot open file ""Reflect""");for(Ix=1;Ix<2;Ix++){for(It=0;It<Nt;It++)fread(&Wa1[It],sizeof(Wa1[It]),1,fpw);for(It=0;It<Nw;It++)Wa[It]=Wa1[Nw-It-1];// 褶积前子波准备} fclose(fpw);for(Ix=0;Ix<Nx;Ix++) {for(It=0;It<Nt;It++){fread(&Re1[It],sizeof(&Re1[It]),1,fpr);}for(It=0;It<Nt+2*Nw;It++){Re[It]=0;}for(It=0;It<Nt;It++){Re[It+Nw]=Re1[It];// 反射系数准备}Con[It]=0;for(It=0;It<Nt+Nw;It++){t=0;for(Itao=0;Itao<Nw;Itao++){t+=Re[It+Itao]*Wa[Itao];//褶积运算}Con[It]=t;}for(It=Nw/2;It<Nt+Nw/2;It++){fwrite(&Con[It],sizeof(Con[It]),1,fpc);}}fclose(fpw);fclose(fpr);fclose(fpc);retur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