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区区域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珠区区域分析
目录
一、海珠区概述 (1)
(一)、海珠区发展历史 (1)
(二)、“河南”与“海珠”得名由来 (2)
1、“河南”得名的由来 (2)
2、“海珠”得名的由来 (3)
(三)、海珠区户籍人口及经济现状 (4)
(四)、海珠区教育文化特点及市政设施 (4)
(五)、海珠区道路交通系统 (6)
(六)、规划与展望 (6)
二、海珠区房地产市场特点简述 (8)
(一)、历年房地产市场总结 (8)
(二)、住宅市场特点简析 (9)
1、海珠区住宅批准预售面积总体下降,成交量明显增大 (9)
2、海珠区预售住宅成交均价逐步回升 (10)
(三)、商铺市场特点简析 (10)
1、海珠区商铺供求变化不稳定 (10)
2、海珠区预售住商铺成交均价渐渐回升 (11)
(四)、写字楼市场特点简析 (12)
1、海珠区写字楼批准预售面积明显上升,成交量明显减少 (12)
2、海珠区预售住写字楼成交均价不呈线性分布 (13)
三、海珠区二级市场板块研究 (14)
1、滨江路板块 (14)
2、广州大道南板块 (16)
3、江燕路--工业大道板块 (16)
4、江南大道—宝岗大道板块 (17)
5、中大板块 (18)
6、赤岗板块 (19)
7、琶洲板块 (19)
8、南洲板块 (20)
9、革新路板块 (21)
一、海珠区概述
(一)、海珠区发展历史
广州市海珠区古称“江南洲”,位于广州市的中部,是四面环水的天然良壤,由珠江水系广州河段前后航道所环绕,是一个素有广州“南肺”之称的绿色岛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全区面积90.45平方公里,总人口123.73万,辖内有18条行政街。
海珠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海珠区是广州市唯一的岛区,四面环水,与荔湾、越秀、东山、天河、黄埔、芳村、番禺各区隔江相邻,江岸线长达47.3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有大面积的水网果林风景区,呈现出“山水城市”的格局。海珠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文物可考而比较确切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20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区内遗迹旧址、名人故居和纪念建筑众多,有民族英雄邓世昌的故居,有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两次设立的大元帅府旧址,有岭南画派祖师居廉的居所十香园,有建于明代的云桂桥、琶洲塔、赤岗塔,有见证海珠岛地貌形成历史的古海岸遗址等,颇具人文历史底蕴。
海珠区是广州市通往珠江三角洲各市、县和深圳、珠海经济特区的重要通道。区内河涌密布,水上交通方便,不但是广州市区内的重要水路航道,还可直通珠江三角洲各内河港口及沿海港口,区内有客运货运码头,船舶可直达汕头、海口、三亚、厦门等沿海城市。陆路有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路网遍布全区,12座跨江大桥与市内各区相连,内环路、环城高速公路和华南大道横贯全区,地铁二、三号线通过区的最繁华地段。路桥网络四通八达。
目前,海珠区致力建设的滨江路具有岭南特色和异国情调的旅游休闲、观光中心,江南大道、江南西路、宝岗大道的大型零售购物、商业服务中心,广州大道南地区以专业市场为主体的物流商品集散中心,琶洲赤岗地区的会展、信息、商贸服务中心,以中山大学为龙头,建设新港路沿线的科技中心,围绕万亩果树保护区,建设现代都市型的生态农业旅游中心等六大中心的建设,且已初具规模。
海珠区既有都市的繁华热闹,又有乡村的田园景色。以"江、涌、林、园"
为特色的江岛生态系统,使海珠区成为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生态城区"。
随着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国际生物岛等重点项目落户海珠,海珠区的区位优势日益突现。辉煌的前景,无限的商机,已成为有识之士投资发展的理想之地。
海珠区一贯坚持“经济强区,科教兴区,环境建区,文化立区,依法治区”的发展思路,实施“优先发展服务业,优化提高工业,积极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的产业发展战略,以房地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商业服务业、金融业、旅游业、仓储运输业和高新技术无污染工业,促进全区经济健康发展。海珠区已成为广州市新的中心区域,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将得到优先重点发展,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河南”与“海珠”得名由来
1、“河南”得名的由来
海珠区俗称"河南",建国初称河南区。河南之得名,一般人认为是因其位于广州珠江南岸的缘故;但尚有另一种说法,据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中所记:"广州南岸有大洲,周回五六十里江水四环,'河南',非也……河南之得名自孚(杨孚)始。"屈大均否定了"河南"得名是由于位于广州珠江南岸的说法,认为"河南"得名来源于距今1900多年的东汉时期杨孚。
杨孚是今广州市海珠区新滘镇人,在东汉章帝时期任朝廷议郎,曾提出"创业用武,守业尚文"的主张,著有《岭南异物志》,以诗体记述了岭南地区的物产,被称为"粤诗之祖"。据《广东新语》记述,杨孚从当时的东汉京都河南省洛阳辞官回到下渡村,带回几株洛阳松树,植于住宅前。有一年冬天,松树竟满树白雪,十分壮观,人们觉得很奇怪,都说是杨议郎把河南洛阳的瑞雪也带回来了,于是把杨孚居住的地方称为"河南"。清代陈昙有诗云"议郎宅前栽松柏,带得嵩阳雪意醋;今日万松山下过,不知南雪是河南"。
"河南"的范围在不同的时期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别。从东汉至明代以前,河南泛指整个河南地区,即今海珠地区。明清至民国时期,由于河南地区西北部的开
发,城区逐步发展,人们习惯将当时广州珠江南岸西起白鹅潭,东止"河南尾"(今草芳围),面积约3公里的城区称为"河南"。这是狭义上的河南。建国后,"河南"的范围习惯上是指整个海珠地区。
2、“海珠”得名的由来
海珠是现区名,得名于古代广州珠江中的海珠石。海珠石与海印石、浮丘石合称"广珠三石",又称"羊城三石"、"珠江三石"。在古代广州珠江河段中,海珠石居中,海印石在东,今海印桥、海印公园均因在海印石而得名。浮丘石在西。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李调元的《粤东笔记》、范端昂的《粤中见闻》中对"珠江三石"均有记载。
清乾隆年间范端昂的《粤中见闻》记曰"广城南海中,有片石涌出水面,广袤数十丈。相传有贾胡持摩尼球至此,珠飞入水,浦曰沉珠,其石曰海珠"。书中还记述了海珠石上有慈庆寺,种有古榕,清顺治年间筑有炮台等。宋代时海珠石羊城八景之一,"珠海晴澜"。
在1990年编纂的《名城广州常识》一书中的"掌故与传说"中,以一个古老的神话传奇故事,记述了海珠石的来源和珠江的得名。
传说秦汉时期,赵佗在广州建南越国,他有一颗镇国之宝,称阳燧宝珠。赵佗死后这颗宝珠成为陪葬品。当时有一位书生叫崔炜,很想见识一下这颗镇国宝珠,后来他因请神医救活了仙女玉京子,仙女为表谢意,让崔炜到赵佗的墓穴地宫中去探访,赵佗就把宝珠送给了他。后来,这颗宝珠被一位波斯商人重金购得,取名"摩尼珠",并准备把这颗宝珠带回波斯国。有一天,船至广州城南大江,两岸风景秀丽,他情不自禁地拿出宝珠欣赏,突然狂风大作,波浪翻滚,宝珠化作一道白光射入江中,变成一块巨石。到了夜晚,巨石如明珠一样闪闪发光,人们就把巨石称为"海珠石",同时把广州城南的这条大江称为"珠江"。
海珠石因长年受泥沙冲积,渐与珠江北岸陆地部分连接,1928年被辟为海珠公园,民国20年(1931)扩筑新堤(今沿江西路)时,与珠江北岸连成一片。1932~1933年分别修筑建成的海珠路和海珠桥均以此命名。建国后的1960年8月,河南区改名为海珠区,取其"海上明珠"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