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总结

合集下载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疾病的发生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在医学、公共卫生和防疫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篇文章将介绍流行病学的常用概念、常见研究设计和常见的流行病学方法。

一、常见流行病学概念1. 疫情:是指某一区域或某一时期内出现的疾病大规模暴发或流行。

2. 流行病学调查:是根据一定的调查方法和技术,对流行病学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的过程。

3. 暴发:是指相对于平时来说某种疾病在一段时间或一定的区域内快速、突然发生,且人数较多的现象。

4. 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包括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实验性流行病学研究和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

5. 预防措施:是指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通过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防止疾病的暴发和流行。

二、常见流行病学研究设计1. 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研究对某种疾病的描述和分类,包括人群的特征、疾病的发生和分布情况等。

例如对某地区某一时间段内发生的疾病的种类、人群的年龄和性别分布等的描述和分析。

2. 实验性流行病学研究:为了验证某一干预措施对某种疾病的有效性,通过实验性方法研究其效果,如药物的疗效试验、疫苗的效果试验等。

3. 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分布与各种可能因素的关系,探究某一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如吸烟与肺癌之间的关系、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等。

三、常见流行病学方法1. 人群调查方法:研究某一疾病在人群中的特征和分布。

包括交叉调查、纵向调查和横向调查等。

2. 病例对照研究法:研究某一疾病与接触到的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患者和非患者之间的比较来确定各种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3. 回顾性研究法:研究某一疾病发生的早期病例和非病例之间的比较,从而找出疾病可能的危险因素。

4. 前瞻性研究法:研究一定的人群在未来某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的疾病,以找出疾病的危险因素和预测疾病的发生。

总之,流行病学研究对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流行病学知识,有利于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从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流行病学重点知识总结

流行病学重点知识总结

流行病学重点知识总结一、什么是流行病学?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人群中某些健康问题的科学,主要关注疾病的发生、传播和控制。

其目标是了解人群中不同因素与健康问题之间的关系,以便预防和控制这些问题。

二、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1. 疫情:指某种疾病在某个时间段内在某个地区或人群中发生的情况。

2. 发病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特定人群中新发生该种疾病的人数与该特定人群总数之比。

3. 患病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特定人群中患有该种疾病的人数与该特定人群总数之比。

4. 死亡率: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特定人群中死于该种疾病的人数与该特定人群总数之比。

5. 确诊率:指在一定时间内,被确诊为某种疾病的患者数量与所有可能患有该种疾病的患者总数之比。

6. 爆发:指某种疾病在某个地区或人群中,发生了比平常更多的情况。

三、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1. 横断面调查:通过对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内的人群进行调查,来了解该人群中某种健康问题的现状。

2. 纵向研究:通过对同一群体在一段时间内进行多次观察,来了解该群体中某种健康问题的变化趋势。

3. 病例对照研究:通过比较患有某种疾病的患者和没有患有该种疾病的对照组,来探究该种疾病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

4. 队列研究:选择一组无特定健康问题的人群,并进行长期跟踪观察,以了解他们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及其相关因素。

四、流行病学中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1. 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用于描述数据集中每个变量在不同取值下出现频率和比例等基本特征。

2. 探索性统计分析:主要用于探索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通过绘制散点图、箱线图等图形来检查数据的分布情况。

3. 推断性统计分析:主要用于从样本中推断总体的特征,通过假设检验、置信区间等方法来判断样本统计量是否能够代表总体参数。

五、流行病学中常见的偏倚类型1. 选择偏倚:指研究对象的选择不具有代表性,导致结果不可靠。

2. 信息偏倚:指收集到的数据存在误差或缺失,导致结果不准确。

实验流行病学实训总结报告

实验流行病学实训总结报告

一、引言实验流行病学作为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对人群进行干预研究,以验证干预措施的效果,为疾病预防、治疗和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实训旨在使学生了解实验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及现场干预的实施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以下是对本次实训的总结报告。

二、实训内容1. 实验流行病学基本原理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实验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研究目的、研究类型、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等方面。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实验流行病学的研究目的是为了验证干预措施的效果,研究类型包括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研究,研究设计包括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等。

2. 研究方法实训中,我们学习了实验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现场调查、病例报告、实验室检测等。

通过现场调查,我们了解了干预措施的实施过程和效果;通过病例报告,我们掌握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通过实验室检测,我们验证了干预措施对疾病的影响。

3. 现场干预实训中,我们学习了现场干预的实施过程,包括干预方案的设计、干预措施的制定、干预效果的评价等。

通过现场干预,我们了解了干预措施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干预策略。

4. 数据收集与分析实训中,我们学习了实验流行病学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方法,包括问卷调查、病例收集、实验室检测等。

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我们掌握了实验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提高了数据分析能力。

三、实训成果1. 理论知识掌握通过本次实训,我们对实验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及现场干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2. 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实训过程中,我们亲身体验了实验流行病学的研究过程,掌握了现场调查、病例报告、实验室检测等实践操作技能,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3. 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实训过程中,我们分组进行实验流行病学的研究,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通过团队合作,我们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沟通与协作能力。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分布和控制的科学,旨在识别和量化人群中疾病的模式和风险因素。

以下是流行病学的重点总结:
2.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

观察性研究包括横断面研究、纵向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

实验性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和社区试验。

3. 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疾病发病率、疾病死亡率、疾病类型和疫苗接种率等相
关因素。

4.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可以提供疾病的基本信息,并有助于了解
疾病的发展和传播模式。

6. 流行病学中的基本概念包括疾病率、死亡率、感染率、特定风险人群和毒性等。

7. 流行病学中的主要研究设计包括生态学研究、交叉研究和队列研究等。

8. 流行病学研究可以帮助发现各种卫生问题,针对领域中的挑战和机会设计出合适
的干预策略。

9. 流行病学还可以帮助制定疾病预防和控制方案,改善健康状况,预测疾病的发展
趋势和研究药品安全性等。

10. 流行病学与公共卫生领域密切相关,目的是为人群提供健康、增强社会安全和提
高生活水平。

上半年流行病学工作总结

上半年流行病学工作总结

2023年上半年,我国流行病学工作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下是本年度上半年流行病学工作的总结报告。

一、工作背景2023年上半年,我国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各类传染病风险交织,防控任务艰巨。

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紧紧围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工作部署,积极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监测和防控工作。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1. 流行病学调查上半年,我们共开展了X起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涉及X个病例。

通过深入调查,明确了病例的感染来源、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

2. 传染病监测我们进一步完善了传染病监测体系,对X种传染病进行监测,共采集样本X份。

通过监测,及时发现疫情苗头,为防控工作提供预警。

3. 防控措施落实针对疫情风险,我们制定并实施了X项防控措施,包括加强病例报告、强化疫苗接种、开展健康教育等。

通过落实防控措施,有效降低了疫情传播风险。

4. 疫情宣传与培训我们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宣传,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渠道,普及疫情防控知识,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

同时,组织开展了X次疫情防控培训,提升了基层防控人员的业务能力。

5. 信息化建设为进一步提高流行病学工作效率,我们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开发了传染病监测系统、流行病学调查系统等,实现了数据实时上传、分析和管理。

三、存在问题1. 部分基层防控人员业务能力不足,对流行病学调查、监测和防控工作不够熟悉。

2. 传染病监测网络仍需进一步完善,部分地区监测数据存在滞后现象。

3. 部分地区疫情防控意识不强,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

四、下半年工作计划1. 加强培训,提高基层防控人员业务能力。

2. 完善传染病监测网络,确保监测数据及时、准确。

3. 强化疫情防控意识,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4. 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流行病学工作效率。

总之,2023年上半年流行病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在下半年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流行病学工作水平,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流行病学实践考核工作总结

流行病学实践考核工作总结

流行病学实践考核工作总结
在流行病学实践考核工作中,我们不仅仅是在分析数据和统计数字,更重要的是要深入了解疾病的传播规律和影响因素,以便有效地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现在我来总结一下我们的工作。

首先,我们深入了解了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了流行病学调查的技能和流程。

在实地调查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和数据分析等,以全面了解疾病的传播情况和影响因素。

其次,我们对疾病的传播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发现了一些疾病的传播规律和影响因素,这为我们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些预防和控制策略,并进行了实践和评估。

我们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包括加强宣传教育、改善卫生条件和加强监测等,通过实践和评估,我们发现这些策略是有效的,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的传播。

总的来说,流行病学实践考核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这项工作,我们不仅可以深入了解疾病的传播规律和影响因素,还可以有效地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为保障人民健康做出贡献。

希望我们的总结和经验可以对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也希望我们可以在未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
六、筛检
筛检是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
1、筛检的目的
早期发现疾病,以便早期治疗,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发现高危人群,以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2、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
真实性:包括灵敏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等。
2、地区分布
国家和地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水平、卫生条件、生活习惯等差异会导致疾病分布的不同。
城乡分布:城市和农村在环境、人口密度、卫生设施等方面的差异会影响疾病的发生。
3、时间分布
短期波动:短期内疾病发病频率的突然升高或降低,可能与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等有关。
季节性:某些疾病在特定季节高发,如呼吸道传染病在冬春季多发。
1、人群分布
年龄:不同年龄组的人群对疾病的易感性和抵抗力不同,某些疾病有特定的年龄发病高峰。
性别:一些疾病在性别上存在差异,可能与生理结构、生活方式、职业等因素有关。
职业:某些职业暴露于特定的危险因素,导致特定职业人群易患某些疾病。
种族和民族:遗传因素、生活环境和文化习俗等可能影响疾病在不同种族和民族中的分布。
充分病因:指有该因素存在,必定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促成病因:指某因素的存在只是增加疾病发生的概率,但不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必要因素。
2、病因推断的原则
关联的时间顺序:病因必须发生在疾病之前。
关联的强度:关联强度越大,因果关系的可能性越大。
关联的一致性:不同的研究在不同的人群、地区和时间中得到相同的结果。
关联的特异性:病因与疾病之间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选择患有某病的患者作为病例组,未患该病的个体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在过去暴露于某因素的情况。

流行病学实训课程总结报告

流行病学实训课程总结报告

一、引言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流行病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态的学科,其在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促进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学生对流行病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我校特开设了流行病学实训课程。

本课程旨在通过实地操作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实践技能,为今后从事公共卫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现将本次实训课程总结如下。

二、实训课程内容1. 实训目标(1)使学生了解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2)培养学生运用流行病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4)增强学生职业素养和责任感。

2. 实训内容(1)流行病学基本概念与原理:介绍流行病学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流行病学指标等基本概念,使学生建立对流行病学的初步认识。

(2)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讲解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步骤、调查类型、调查工具等,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疾病监测与控制:介绍疾病监测的意义、方法、指标和策略,结合我国疾病监测实际,分析疾病控制措施。

(4)健康风险评估:讲解健康风险评估的原理、方法和应用,使学生掌握如何进行个体和群体的健康风险评估。

(5)流行病学数据分析:介绍流行病学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如描述性分析、推论性分析等,通过实际案例进行操作演练。

(6)流行病学论文撰写:讲解流行病学论文的写作规范、结构要求和写作技巧,指导学生撰写一篇合格的流行病学论文。

三、实训课程实施1. 实训方式本次实训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课堂讲授:由专业教师进行理论授课,讲解流行病学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2)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流行病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数据收集和分析,使学生熟悉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4)论文撰写:指导学生撰写流行病学论文,提高学生论文写作能力。

流行病学实践考核工作总结

流行病学实践考核工作总结

流行病学实践考核工作总结
流行病学实践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通过对疾病的传播和影响进行研究,为公
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流行病学实践进行了考核工作,现在我来总结一下这项工作的成果和经验。

首先,我们对流行病学实践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使团
队成员都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运用了各种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包括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交叉研究等,对不同疾病的传播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其次,我们在流行病学实践中注重了团队合作和交流。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充
分发挥了团队成员的专业优势,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了一系列复杂的调查任务。

在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阶段,我们也进行了多次讨论和交流,确保了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最后,我们在流行病学实践中还注重了对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我们积极参
与了各种学术交流会议和研讨会,向同行和社会公众介绍了我们的研究成果,并就相关政策和实践提出了建议。

我们还利用各种媒体和网络平台,向公众普及了流行病学知识,提高了公众对疾病预防和控制的认识和参与度。

通过这次流行病学实践考核工作,我们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也为公共卫生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帮助。

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为预防和控制疾病做出更大的贡献。

流行病学总结

流行病学总结

一、绪论1、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 控制和消灭疾病即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2、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3、 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 (1) 群体的观点 (2) 比较的观点 (3) 概率论的观点 (4) 社会医学的观点 (5) 多病因论的观点、疾病的分布1、疾病的分布:是指某病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及不同时间的发病、死亡及患病水平等2、研究疾病分布常用的测量指标(1)发病指标1) 发病率 (IR) : 是指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①计算公式:发病率=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xk K=100%、10000/ 万或100000/10万分子:是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若在观察期间内一个人多次患病时,则应多次计为新发 病例数,如流感、腹泻等暴露人口数:是指可能会发生该病的人数②意义:发病率是用来衡量某时期某地区人群发生某种疾病危险性大小的指标 发病专率:某病的发病率还可以按年龄、性别、职业及地区等不同特征分别计算2) 罹患 率(A R) : 与发病率一样是测量新发病例频率的指标;与发病率相同之处是分子均 为新发病例数,不同之处是罹患率一般多用于衡量小范围、短时间的发病频率,是以月、周、 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①计算公式:罹患率=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x k K=100%、10000/ 万或100000/10万②优点:可以根据暴露程度精确地测量发病几率,适用于局部地区疾病的爆发、或食物中毒、 传染病及职业中毒等爆发的情况3) 患病率 (P R) : 亦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 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 所占的比例横断面研究比例死亡比研究究流,观察法;生态学研究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临床试验 实验法现场试验社区干预试验和整群随机试验理论法{流行学方法学理论流行病学研究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行学研①计算公式:患病率=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x kK=100%、10000/ 万或100000/10万②影响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因素③患病率与发病率、病程的关系当某地某病的发病率与该病的病程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时,患病率、发病率与病程三者的关系是:患病率=发病率X 病程,即P=IxD③意义:通常用来表示病程较长的慢性病发生或流行情况4) 感染率(IR): 是指在受检查的人群中某病现有的感染人数所占的比率,通常用百分率表示①计算公式:感染率=受检者中阳性人数/受检人数x100%②意义:可估计某病的流行趋势,也可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5) 续发率(SAR) : 也称二代发病率,指在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出现的百分率①计算公式:续发率=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数/易感接触者总数x100%②意义:可用于比较传染病传染力的强弱,分析传染病流行因素以及评价卫生防疫措施的效果等(2)死亡指标1) 死亡率 (M R): 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①计算公式:死亡率=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 xkK=100%、10000/ 万或100000/10万死于所有原因的死亡率是一种未经过调整的死亡率,所以通常被称为粗死亡率②应用:用于衡量某一时期、一个地区人群因病伤死亡危险性大小的指标,反映一个人群的总死亡水平,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卫生水平的综合反映死亡专率:按疾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或种族等分类计算的死亡率称为死亡专率2) 病死率 (FR ): 表示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①计算公式:病死率=一定期间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患某病的人数x100%②应用:常用于病程短的急性病,用以衡量疾病对人生命威胁的程度(疾病的严重程度)3) 生存率 (S R): 是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措施的病人)经n 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占观察病例总数的比例①计算公式:n 年生存率=随访满n 年尚存活的病例数/开始随访的病例数x100%②应用:反映了疾病对生命的危害程度,常用于评价某些慢性病如癌症及心血管病等的远期疗效3、疾病的流行强度(1)散发:是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2)流行:指某地区、某病在某时间的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该病的散发发病率水平(3)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4、疾病的地区分布:一方面可按行政区域划分,另一方面可依据自然地理因素进行地区划分(1)疾病在国家间的分布1)有些疾病只发生在世界某些地区,如黄热病只在非洲及南美洲流行,登革热则流行于热带、亚热带2)有些疾病虽然在全世界均可发生,但其在不同地区的分布不一(2) 疾病在国家内的分布:疾病在国家内的分布同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一方面表现为某些疾病的分布在一个国家内具有严格的地区性(3)疾病的城乡分布:许多疾病在地区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别,这与城乡间各种环境因素、人们生活习惯等因素不同有着密切关系5、疾病的时间分布(1) 短期波动:又称暴发或时点流行,是指在一个集体或固定人群中,短时间内某病发病数突然增多的现象;多见于传染病、食物中毒、化学毒物中毒等情况(2) 季节性:疾病在一定季节内发病频率升高的现象,称为季节性表现形式:1) 严格的季节性:指一些疾病的发生被严格地限制在一年四季的特殊季节里,而在其他季节不发生;多见于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2) 季节性升高:疾病在一年四季中均可发生,但在不同的月份,疾病的发生频率可出现较大的差异3) 无季节性:指疾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升高现象,表现为一年四季均可发病(3) 周期性:疾病依规律性的时间间隔发生流行,称为周期性;在无有效疫苗使用之前,大多数呼吸道传染病均可表现出周期性流行的特点(4) 长期趋势:又称为长期变异,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通常为几年、十几年或几十年),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临床表现、病原体种类及宿主等随着人类生活条件的改变、医疗技术的进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6、疾病的人群分布:疾病的发病率常随人群的不同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种族、民族及婚姻状况等不同而有差异(1)年龄分布: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免疫水平、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对致病因子暴露的机会不同,几乎所有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都与年龄有关研究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1) 横断面分析:适用于分析潜伏期和病例程短的急性病或传染病的年龄分布2) 出生队列分析:适用于分析潜伏期长的慢性病的年龄分布(2)性别分布:描述疾病在不同性别人群中的分布规律,一般是指比较男女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取决因素:1)接触致病因素的机会不同2)遗传、生理解剖及内分泌等因素不同(3) 职业分布:从事不同职业的人群,其疾病的分布可能有所不同(4) 种族和民族分布:许多疾病的分布常常会表现出种族和民族上的差异,其主要原因是不同种族和民族间遗传、地理环境、国家、宗教、生活习惯、卫生水平及文化素质有所不同(5) 婚姻和家庭状况:婚姻状况的不同可影响疾病的分布特征(6) 社会阶层:由于疾病的发生与社会因素有关,而社会阶层又正好能够体现各种社会因素的综合,因此,研究疾病在不同社会阶层人群中的分布特点,有助于发现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7)行为:不同行为人群其疾病的分布特征可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具有不良行为的人群7、移民流行病学:是通过比较移民人群、移居地当地人群和原居住地人群的某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分析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五、队列研究1、队列研究:是将研究人群按照是否暴露于某个因素或暴露的程度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追踪观察并比较两组成员在特定时间内与暴露因素相关结局(如疾病)发生率的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程度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2、特点:(1) 时间上是前瞻性的(2) 属于观察性研究(3) 研究对象按暴露与否进行分组(4)是从“因”到“果”的研究3、类型(1) 前瞻性队列研究:是队列研究的基本形式,即在研究开始时,根据每个研究对象的暴露情况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组,此时研究结局还没有出现,需要随访观察一段时间,收集每个研究对象研究结局发生情况的信息(2) 历史性队列研究:也称回顾性队列研究,是根据研究开始时研究者已掌握的有关研究对象在过去某个时点暴露状况的历史资料进行分组,研究的结局在研究开始时已经发生,不需要前瞻性观察(3) 双向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常常因为追踪的历史太短,结局还没有充分显现,需要继续对研究对象前瞻性随访观察一段时间,即在历史性队列研究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此即双向性队列研究4、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1)确定研究目的(2)确定研究因素及研究因素的定义(3) 选择研究对象1) 暴露组的选择:职业人群、特殊暴露人群、一般人群、有组织的人群团体2) 对照人群的选择:内对照、外对照、总人口对照、多重对照(4)确定样本含量(5) 确定结局(6)资料的收集与随访1)基线资料的收集:队列研究在选定研究对象之后,必须详细收集每个研究对象在研究开始时的基线资料,包括①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等等)以及可能的混杂因素信息,②暴露因素信息③结局指标信息2)随访:就是通过定期的访问或检查获取研究对象预期结局事件发生的情况或观察结局指标的变化,同时收集有关暴露和混杂因素变化的资料目的:1、确定那些人尚在观察之中,哪些已死亡,哪些已无法追踪,即弄清楚率的分母的信息2、确定终点事件的发生,即确定关于率的分子的信息观察终点:指研究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研究结局失访:由于随访对象多,时间长,不可避免会有中途不知不落的成员,也可能有拒绝继续受观察的人或因其他原因而死亡的人,这样就产生了失访5、资料整理及分析(1)首先要将所得资料整理成基本四表格形式:组别发病人数未发病人数合计累积发病率暴露组a b a+b=n a/n₁非暴露组 C d c+d=ne c/no合计a+c=m; b+d=mg a+b+c+d=n mjn(2) 结局发生率的计算1) 积发病率(CI) : 当观察人群的数量比较多,观察人口比较稳定(即固定队列)时,无论观察时间长短,以开始观察时的人口数为分母,整个观察期内发病人数为分子,计算该观察期的累积发病率;同理可计算累积死亡率(CM)计算公式:累积发病率=观察期内发病人数/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xk2) 病密度 (ID) : 当观察的人口不稳定,观察对象进入研究的时间先后不一以及各种原因造成研究对象在不同时间失访等均可造成每个研究对象被观察的时间不一样,这样的队列即为动态队列,此时应以人时为单位计算发病密度计算公式:发病密度=观察期内的发病人数/观察人年数xk(3) 关联强度的估计1) 相对危险度(RR) : 相对危险度是反映暴露与发病(或死亡)关联强度的最常用指标,也叫率比 (RR) 或危险度比(RR), 是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或死亡)率之比①计算公式:RR=11/10②意义:R R=1 表示两组的发病(或死亡)率没有差别RR>1 表示暴露组的发病(或死亡)率高于非暴露组,暴露可增加发病(或死亡) 的危险性,暴露因素是疾病的危险因素RR<1表示暴露组的发病(或死亡)率低于非暴露组,暴露可减少发病(或死亡) 的危险性,暴露因素是疾病的保护因素RR 值离1 越远,表面暴露的效应越大,暴露与结局关联的强度越大2) 因危险度(AR) : 又叫特异危险度、率差(RD) 和超频危险度,是暴露组发病(或死亡)率与对照组发病(或死亡)率相差的绝对值,说明发病(或死亡)率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即由于暴露因素的存在使暴露人群发病(或死亡)率增加或减少的程度①计算公式:AR=11-I0②意义:说明暴露者中完全由于暴露因素引起的发病或死亡率的高低3) 因危险度百分比(ARP,AR%) 又称病因分值(EF), 是指暴露人群中归因于暴露的那部分发病(或死亡)率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率的百分比计算公式:AR%=(11-10)/11×100%4) 人群归因危险度(PAR) : 是指总人群发病(或死亡)率归因于暴露的部分计算公式:PAR=It-10(It 代表全人群的发病(或死亡)率)5) 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P,PARP%) : 也称人群病因分值 (PE F), 是指总人群发病(或死亡)率中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率的百分比计算公式:PAR%=(lt-I0)/tx100%6、队列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1)优点1)暴露资料较正确2)可计算发病率及危险度3)可同时研究一种暴露与多种疾病的关系。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完全版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完全版

流行病学知识点总结完全版一、流行病学基本概念1. 流行病学的定义和任务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一门研究人群中疾病的发生、分布、传播规律及相关因素的科学。

其主要任务是揭示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规律,研究疾病的危险因素、病因、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传播规律,为预防控制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2. 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和分布规律,疾病的危险因素和病因,疾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以及人群特征、环境因素等。

3.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流行病学主要采用观察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观察性研究包括横断面研究、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实验性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干预试验等。

4. 流行病学的应用领域流行病学广泛应用于疾病预防、疾病控制、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评价等领域。

二、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1. 流行病学的基本指标疾病的发病率(incidence):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一疾病新发病例的数量,通常用每10万人年作为单位。

疾病的患病率(prevalence):指在特定时间点或时间段内某一疾病或危险因素存在的状况,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死亡率(mortality rate):指一定时间内某一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与总人口的比例,通常用每10万人年作为单位。

病死率(case-fatality rate):指某一疾病发病者中死亡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生存率(survival rate):指在特定时间内患病者存活下来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2. 流行病学三要素流行病学研究中有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宿主(host)、病原体(agent)和环境(environment)。

三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宿主:指可能成为某种疾病的发病对象,包括人、动物或植物等。

病原体:指导致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

环境:指影响宿主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的外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等。

流行病学总结

流行病学总结

第1.1章1.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研究疾病及健康有关状态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的规律,以及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这些疾病及促进健康的对策及措施,并评价其效果的科学。

第1.2章1. 疾病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 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及分布的现象。

2. 发病率 (incidence rate): 是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病新发病例的频率。

3. 罹患率 (attack rate):测量新发病例频率的指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内,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4. 患病率 (prevalence rate):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5. 死亡率 (mortality rate):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总死亡人数及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6. 病死率 (fatality rate):指一定时间内,患某病的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者的比值。

7. 散发 (sporadic):指某病发病人数不多,病例间无明显的相互传播关系,或在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

8. 流行 (epidemic):指某地区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9. 大流行 (pandemic):指某疾病的发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广,人口比例大,在短时间内可以越过省界国界甚至洲界形成世界性流行。

10. 爆发 (outbreak):指在集体单位或小居民区短时间内某病的发病人数突然大量增多的现象。

11. 周期性 (periodicity):疾病有规律地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后发生流行的现象。

12. 长期变异 (secular change):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多为几年或几十年),观察探讨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的变化或它们同时发生的变化情况。

13. 移民流行病学 (migrant epidemiology):是利用移民人群研究疾病分布,观察某病在移民人群、移居国当地人群及原居住地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以探讨该病的发生及遗传和环境的关系,从而找出病因的方法。

流行病科的工作总结通用版

流行病科的工作总结通用版

流行病科的工作总结通用版流行病科的工作总结流行病科是一门研究疾病的流行状况、发病原因、传播途径和控制措施的学科。

作为一名流行病学家,我在过去一年中积极参与了各类疫情调查和控制工作,以下是我对自己工作的总结与反思。

一、工作概况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参与了针对多种疾病的调查和防控工作,包括肺炎、流感、腹泻等。

通过对病例的调查和数据分析,我深入了解了各类疾病的传播特点和防控策略。

在工作中,我积极配合团队成员,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确保疫情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应对措施的落实。

二、疫情调查与监测在疫情调查方面,我根据指导方针,协助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和采样工作。

通过对病例的追踪和调查问卷的填写,我成功收集了大量的流行病学数据,帮助分析了疫情的传播途径和高风险群体。

同时,我还参与了疫情监测工作,负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风险评估与预警在疾病防控工作中,风险评估和预警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作为流行病学家,我通过对疫情的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并评估了潜在的风险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警建议。

为了确保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我积极与相关部门保持沟通,及时更新疫情动态,以指导各类防控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四、防控策略制定与推广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科学合理的防控策略是保障公众健康的关键。

我参与了多个疫情小组,根据现有数据和科学研究成果,制定了一系列可行的防控措施,并积极推广宣传。

通过与媒体合作和举办宣传活动,我成功提高了公众对疾病防控的意识和知识水平,有效减少了疫情的传播风险。

五、科研与学术交流作为一名流行病学家,持续的科研与学术交流对于提升自身能力和推动流行病科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过去一年中,我积极参加了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和研讨会,并提交了多篇关于疫情调查和防控的科研论文。

通过与其他专家的交流和学术争鸣,我不断进一步深化对流行病学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

六、经验与不足通过过去一年的工作,我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控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流行病学疾病的分布总结

流行病学疾病的分布总结

流行病学疾病的分布总结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类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影响因素的科学,通过疾病分布的描述和分析,可以为公共卫生工作提供指导,并帮助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

本文将对几种常见的流行病学疾病的分布情况进行总结。

1. 传染病的分布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引起的疾病,其传播速度和范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流感是一种高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在季节变化时易造成流行。

而艾滋病则主要通过性行为、血液传播和婴儿垂直传播途径,其在不同地区的传播方式和人群易感性有所不同。

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分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的发病风险受生活方式、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某些类型的癌症在吸烟或暴露于有害物质时的风险更高,而心血管疾病则与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密切相关。

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分布也存在差异。

3. 营养相关疾病的分布营养相关疾病主要由于个体的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导致,如贫血、肥胖等。

在发展中国家,供给不足导致的营养不良在某些地区较为普遍,而在发达国家,高能量、高脂肪饮食使肥胖等问题日益突出。

这些疾病的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饮食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

4. 残疾与健康影响的分布除了疾病本身,残疾和健康影响也是流行病学关注的重点。

某些疾病(如中风、交通事故等)可能导致短期或长期的残疾,对个体和社会造成重大负担。

同时,心理健康问题在不同群体中的分布也备受关注,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总之,流行病学的研究对于了解疾病分布的规律和特点至关重要,并为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分析不同疾病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可以制定相应的公共卫生策略,促进人类健康。

流行病学总结

流行病学总结

流行病学总结引言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分布和影响因素的科学。

通过流行病学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疾病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情况、疾病的风险因素、预防策略等,为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本文将对流行病学的概念、研究设计和应用进行总结。

流行病学的概念流行病学是一门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分布和影响因素的学科。

它关注研究疾病的发生、分布、发展、控制和预防等方面的问题。

通常,流行病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群,而不是个体。

通过对人群中疾病的分布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揭示出疾病的特点和可能的影响因素。

流行病学的研究设计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有几种常见的研究设计,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

•横断面研究:横断面研究也称为横断式研究。

它通过对一个特定时间点或时间段内的人群进行调查和观察,了解人群中疾病的分布和其它相关因素。

横断面研究可以提供人群中某一时间点的疾病患病率和因素的分布情况。

•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回顾性研究设计。

它选择已患特定疾病的病例和未患该疾病的对照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两组的曝露因素,评估可能的风险因素。

•队列研究:队列研究是一种前瞻性研究设计。

它选择一个没有患病的人群,对其进行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相关因素的观察和调查,然后随访这个人群,观察他们在随访过程中是否患上特定疾病。

通过比较各个因素的暴露情况和疾病的发生情况,评估可能的风险因素。

流行病学的应用流行病学研究对公共卫生的决策和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流行病学可以帮助控制和预防疾病的传播,制定健康政策和预防策略。

流行病学研究还可以揭示疾病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通过研究疾病的高发区域和高危人群,可以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此外,流行病学研究还可以评估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通过观察和比较实施不同干预措施前后的疾病发生情况,可以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和疾病防治工作的效果。

结论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分布和影响因素的科学。

通过流行病学研究,可以了解疾病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情况、疾病的风险因素和预防策略。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行病学重点总结

流⾏病学重点总结《流⾏病学》重点总结1.发病指标发病率(incidence rate)指⼀定时期内,特定⼈群中某病新病例新发⽣的频率。

常⽤来描述疾病的分布、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设和评价防制措施效果。

罹患率(attack rate)与发病率同样是测量新发病例的频率指标。

⼀般⽤于衡量⼩范围内、短时间内的发病频率,观察时间通常以⽉、周、⽇或⼀个流⾏期为单位,多⽤于描述⾷物中毒、职业中毒及传染病的暴发流⾏。

患病率(prevalence rate)亦称现患率或流⾏率,指在特定时间内,⼀定⼈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总数所占的⽐例。

计算公式: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感染率(infection rate)指在受检查的⼈群中,某病现有感染⼈数所占⽐率,通常⽤百分率(%)表⽰。

续发率( secondary attack rate,SAR)也称⼆代发病率,指在⼀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感接触者中的⼆代病例的百分率。

⾃原发病例出现后,在该病的最短⾄最长潜伏期之间发⽣的病例称为续发病例,即⼆代病例。

计算公式:继发率=易感接触者中的续发病例数/易感接触者总数×100%。

计算续发率要掌握的资料有:原发病的发病时间、接触者中易感者⼈数、观察期内的⼆代病例数。

2.死亡指标死亡率(mortality rate)指某⼈群在⼀定时期内,死于所有原因的⼈数在该⼈群中所占的⽐例。

是测量⼈群死亡危险最常⽤的指标,其分⼦为死亡⼈数,分母为该⼈群年平均⼈⼝数。

死于所有原因的死亡率是⼀种未经过调整的死亡率,所以通常被称为粗死亡率(crude death rate),是衡量⼈群因病伤死亡危险⼤⼩的指标,是⼀个国家或地区⽂化、卫⽣⽔平的综合反映。

按疾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种族等分类计算的死亡率称为死亡专率(specific death rate),常⽤于探讨疾病的病因和评价防制措施。

病死率(fatality rate)表⽰在⼀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中因该病⽽死亡的⽐例。

流行病学总结报告范文

流行病学总结报告范文

流行病学总结报告范文流行病学报告总结本报告对某特定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进行了总结,旨在评估该地区某种疾病的流行情况,为相关决策提供支持。

以下是针对该研究的总结:1. 背景信息本研究所涉及的地区为某特定地区,该地区的人口众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该地区近期发生了一种疾病的爆发状况,引起了广泛关注。

2. 研究设计与方法本研究采用了横断面调查设计,通过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该地区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

数据采集主要通过面对面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收集了个人基本信息、生活习惯、疾病症状等相关资料。

数据收集之后,经过整理、清洗和分析处理,得出了以下结论。

3. 流行病学指标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得出了以下的流行病学指标:- 疾病的患病率:通过对样本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该地区疾病X的患病率为10%。

该患病率较高,意味着该地区存在较高的疾病风险。

- 性别与年龄的差异:进一步分析数据,我们发现该疾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患病率存在差异。

男性的患病率为12%,女性的患病率为8%,这可能与生理差异、行为习惯以及社会角色等因素有关。

此外,年龄方面,我们发现45岁以上的年龄组患病率相对较高,为15%。

- 地理分布差异:将该地区按行政区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我们发现疾病X的患病率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中A区患病率最高,达到了18%;B区和C区的患病率相对较低,分别为9%和7%。

这表明该疾病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中存在差异性。

4. 影响因素分析除了疾病的流行病学指标,我们还对该疾病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 生活习惯: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该疾病的患病率与吸烟、饮酒以及不健康饮食等生活习惯存在关联。

吸烟和饮酒者的患病率相对较高,分别为14%和12%。

- 性别与年龄:如前所述,男性和年龄较大的人群患病率较高,这与其生理特点和行为习惯有关。

- 社会经济因素:研究发现,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人群,如高收入、高学历等,患病率相对较低。

5. 结论与建议本研究的结果表明该地区存在一种疾病X的较高患病率,并且该患病率在不同性别、年龄和地域上存在差异。

流行病学知识点范文

流行病学知识点范文

流行病学知识点范文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分布以及其相关因素的学科。

它的目标是识别和控制疾病的发生、流行和向社区传播的模式,以及疾病与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

流行病学研究在公共卫生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帮助他们制定有效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

以下是流行病学的一些常见知识点:1.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人群调查、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

人群调查常用于描述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了解其分布情况。

队列研究则可以观察一组人群在一段时间内的发病率变化,以确定其中一种暴露因素是否与疾病发生风险存在关联。

病例对照研究则是通过比较患者(病例)和非患者(对照)之间的暴露差异,来确定其中一种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2. 流行病学的测量指标:流行病学研究中常用的测量指标包括发病率(incidence rate)、死亡率(mortality rate)、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绝对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等。

发病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其中一种疾病在一定人群中的新发病情况;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其中一种疾病在一定人群中的死亡情况。

相对危险度是比较两组人群中患病风险的指标,绝对危险度则是描述特定暴露因素对患病风险的贡献。

3.流行病学的病因学研究:病因学研究旨在寻找疾病的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行为因素等。

病因学研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潜在的共同致病机制。

病因学研究的结果可以提供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依据。

4.流行病学的疾病模式研究:研究疾病的模式可以揭示其传播途径、传播速度以及流行趋势等。

流行病学模型可以预测疫情的发展趋势,为疫情防控提供决策支持。

常见的流行病学模型包括传染病模型、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等。

5.流行病学的公共卫生措施:流行病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为公共卫生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疫情预防和控制措施。

这包括制定疫苗接种计划、开展疾病筛查和早期诊断、推广健康教育和行为改变等。

流行病学总结

流行病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概论一、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二、流行病学定义的基本内涵1、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群,是研究所关注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人群;2、它不仅研究各种疾病,而且研究健康状态;(3、它的重点是研究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4、最重要的是,它的落脚点是为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第二节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分类第三节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关系}一、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临床医学以单个病人为研究对象,以解决单个病人的诊断、治疗为主要任务。

流行病学则从研究疾病或健康在人群中的频率分布人手,研究其分布的原因和有关影响因素以及疾病的原因等,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流行病学可称之为“群体诊断”(mass diagnosis)。

二、流行病学与基础医学的关系流行病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探讨病因。

在建立病因假设、设计、调查等过程中都涉及许多基础医学的知识,有时还需要直接应用基础医学的知识。

基础医学研究同流行病学研究互相补充,互相提供线索。

基础医学偏重于直接病因的研究,流行病学研究则侧重于病因线索的探讨。

第四节流行病学的用途流行病学的用途1、研究人群健康、疾病消长以及疾病特征变化的规律(2、对社区和人群健康做出诊断3、用于卫生决策和评价4、完整揭示疾病自然史5、利用流行病学方法探讨原因不明疾病的病因6、疾病预防7、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或措施的效果评价第五节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1、群体观点流行病学是从宏观的角度认识疾病和健康状态,研究疾病的发生及动态分布。

从群体角度宏观观察事物的动态变化,是流行病学区别于其他医学学科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群体和分布是流行病学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

2、社会医学和生态学的观点流行病学认为,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与环境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章1.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研究疾病及健康有关状态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的规律,以及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这些疾病及促进健康的对策与措施,并评价其效果的科学。

第1.2章1. 疾病分布distribution of disease: 通过观察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消退,描述疾病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的频率与分布的现象。

2. 发病率(incidence rate): 是一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病新发病例的频率。

3. 罹患率(attack rate):测量新发病例频率的指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内,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4. 患病率(prevalence rate):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5. 死亡率(mortality rate):指某人群在一定时期内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6. 病死率(fatality rate):指一定时间内,患某病的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者的比值。

7. 散发(sporadic):指某病发病人数不多,病例间无明显的相互传播关系,或在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

8. 流行(epidemic):指某地区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9. 大流行(pandemic):指某疾病的发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域广,人口比例大,在短时间内可以越过省界国界甚至洲界形成世界性流行。

10. 爆发(outbreak):指在集体单位或小居民区短时间内某病的发病人数突然大量增多的现象。

11. 周期性(periodicity):疾病有规律地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后发生流行的现象。

12. 长期变异(secular change):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多为几年或几十年),观察探讨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率、死亡率的变化或它们同时发生的变化情况。

13. 移民流行病学(migrant epidemiology):是利用移民人群研究疾病分布,观察某病在移民人群、移居国当地人群及原居住地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别,以探讨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和环境的关系,从而找出病因的方法。

第2章1. 现况调查:是在某一时点或短时期内,按照研究设计的要求,在一定的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有关疾病或健康状况的资料,以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观察某些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之间的关联。

2. 普查(census):对特定时间、对特定范围的人群中的每一个成员进行的全面调查。

3. 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人进行调查,以所得的结果估计该人群某病的患病率或某些特征的情况,即以局部推论总体的调查方法。

4. 调查问卷:通过把拟收集的数据项目用恰当的措词构成一系列问题的答卷,是资料收集的最主要工具。

第3章1. 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选择患有某病和未患某病的人群,分别调查其既往暴露于某个(或某些)危险因子的情况和程度,以判断暴露危险因子与某病有无关联及其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2. 配比(Matching):要求对照组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病例组保持相同。

目的:提高研究效率,排除配比因素的干扰作用。

3. 配比过度(Over-matching):把不该配比的变量加以配比。

4. 比值比(odds ratio, OR):来估计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联强度。

第4章1. 队列研究(Cohort Study): 队列研究是选定暴露及未暴露于某因素的两种人群,追踪其各自的发病结局,比较两者发病结局的差异,从而判断暴露因子与发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研究方法。

2. 暴露(exposure): 指接触过某种物质、具备某种特征或处于某种状态3. 观察终点(end point):指一个研究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结局,至此就不再对该研究对象进行继续随访。

4. 终止时间(end time):指整个研究工作观察的截止时间。

5. 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是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比值。

第5、6章1. 流行病学实验研究(experimental epidemiology):将来自同一总体的研究人群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者对实验组人群施加某种干预措施后,随访并比较两组人群的发病(死亡)情况或健康状况有无差别及差别大小,从而判断干预措施效果的一种前瞻性、实验性研究方法。

2. 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s):是运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试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给予前者某种治疗措施,不给后者该措施或给予安慰剂,经过一段时间同等地观察后评价该措施产生的效应,其目的是评价临床治疗和预防措施的效果和进行病因研究。

3. 随机分配Allocation at random: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以使两组具有相似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即两组具备充分的可比性。

4. 安慰剂(placebo):感官性状(剂型、大小、重量、颜色、气味和口味)与试验药物相似但完全没有药理作用的类似物。

4. 盲法blindness:盲法是减少研究对象和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信息偏倚)5. 单盲:研究对象不知道所接受措施的具体内容,从而避免了他们主观因素对疗效造成的影响。

6. 双盲:研究对象和观察检查者均不知患者分组情况和接受治疗措施的具体内容。

第7章1. 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不同类型(就研究的暴露、结局特征而言) 的个体入选研究的概率不同,使研究对象与目标人群的特征存在系统误差,而使效应估计值与真值之间发生偏差2. 信息偏倚(information bias):又称测量偏倚、观察偏倚。

是在收集整理信息过程中由于测量暴露与结局的方法(工具)有缺陷,使收集到的信息不准确(即不完全真实)造成的系统误差。

3. 混杂因素(confounding factor, confounder):与研究的因素和研究的疾病均有关,若在比较的人群组中分布不均可以掩盖或夸大因素和疾病之间真正联系的因素。

4. 混杂偏倚(confounding bias):由于混杂因素的存在,掩盖或夸大了研究因素与疾病(事件)之间的真实联系,这个现象叫混杂偏倚。

第8章1. 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risk factor),含义是使疾病发生概率即风险(risk)升高的因素。

2. 充分病因(sufficient cause):指有某因素存在,必定(概率为100%)导致某疾病的发生。

3. 必要病因(necessary cause):指有相应疾病发生以前,必定(概率为100%)有该病因存在。

4. 病因模型:是用简捷的概念关系图来表达因果关系,并以此提供因果关系的思维框架及分析路径(通径)。

5. 流行病学三角:即动因-宿主-环境模型,指疾病是三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6. 轮状模型:该模型为车轮状。

将宿主置于环境之中,遗传因素又放在宿主之内,即病因不存在于宿主体内便存在于各种环境之中。

7. 病因网络模型:根据生态学模型和疾病病因因素模型提供的框架可以寻找多方面的病因(危险因素或影响分布的因素),这些病因(危险因素)相互存在联系,串起来就构成一条病因链,多个病因链交错连接起来就形成一张病因网。

8. 求同法(method of agreement):被研究现象出现的若干场合中,如果仅有唯一的一个情况是在这些场合中共同具有的,那么这个唯一的共同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9. 求异法(method of difference):如果被研究现象出现的场合与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场合只有一个情况是不同的,其他情况完全相同;而两场合唯一不同的这个情况在被研究现象出现的场合中存在,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场合中不存在,那么这个唯一不同的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10. 共变法(method of concomitant variation):被研究现象发生变化的各个场合中,如果其中只有一个情况是变化着的,而其他的情况都是保持不变的,那么这个唯一变化着的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或结果)。

11. 剩余法(method of residues):对某复合结局事件(A,B,C),已知它的有关(暴露)因素在特定的范围内(a,b,c),通过先前的归纳又知道b说明B,c说明C,那么剩余的a 必定说明A。

第9章1. 筛检(screening):运用快速、简便的检验、检查或其它措施,在健康人群中,发现那些表面健康,但可疑有病或有缺陷的人。

2. 诊断(diagnostic test):是指在临床上医务人员通过详尽的检查及调查等方法收集信息、资料,经过整理加工后对病人病情的基本认识和判断。

3. 金标准(gold standard):即标准诊断方法,是可靠的、公认的诊断方法,能正确区分有病和无病的诊断方法。

4. 真实性(validity):是指试验的测量值与实际值(金标准的测量值)符合的程度,即正确地判定受试者有病与无病的能力。

5. 可靠性(reliability):是指在相同条件下重复试验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

6. 并联试验(parallel tests):又称平行试验,是指同时应用多项试验,其中任何一项阳性即视为阳性。

7. 串联试验(serial tests):又称系列试验,是指同时应用多项试验,当每一项试验均为阳性时才视为阳性。

第10章1.传染力:指病原体引起易感宿主发生感染的能力。

2.致病力:指病原体侵入宿主后引起临床疾病的能力。

3.毒力:指病原体感染机体后引起疾病严重程度的能力。

4.宿主(host):是指在自然条件下被病原体寄生的人或其他动物。

5.传染过程(infection process):也称感染过程,是指病原体进入机体后,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亦即传染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整个过程。

6.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7.病原携带者(carrier):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的人8.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临床症状出现这一段时间9.动物传染病(zoonosis) :自然疫源性疾病或人兽共患病,鼠疫、钩体病、狂犬病、炭疽10.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11.医源性传播(iatrogenic infection):即医院获得性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Hospital acquired infection),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12.易感人群:易感人群是指有可能发生传染病感染的人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