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考总复习专题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教案地理

合集下载

版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广东专用大二轮专题复习第部分专题学案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版考前三个月高考地理广东专用大二轮专题复习第部分专题学案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下图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耕地、水资源对比图”和“我国 东部沿海地区水土协调度图”。读图回答问题。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注:水土协调度=本本区区水耕资地源规量模//全全区区耕水地资规源模量 (1)据图说明我国东部沿海南方与北方水土协调度的差异,并 说明原因。 (2)简述我国南方省区促进水土协调度更趋合理的主要措施。
少,故 A 项错误。大洋中部远离海岸,陆地上排放的含氮、
本 磷的污水难以到达,故 B 项错误。中、低纬近海水温较高、

案 陆地污水排入较多,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故 C 项正确。

目 开
高纬近海水温低,不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故 D 项错误。
关 答案 (1)B (2)C (3)C
第十七页,共37页。
(1)引发赤潮的污染物主要为
()

学 A.重金属盐
B.氮、磷营养物

栏 C.固体废弃物
D.泄漏的石油
目 开
(2)赤潮暴发的海域一般
()
关 A.水温偏高、风力偏大
B.水温偏低、风力偏大
C.水温偏高、风力偏小
D.水温偏低、风力偏小
(3)赤潮多发的海域位于
()
A.赤道附近
B.大洋中部
C.中、低纬近海
D.高纬近海
学案15
第二十六页,共37页。
材料三 经济与环境关系模式图
学案15





开 关
(1)读材料一,图中几家企业正在接受颁奖,你能发现这些企
业有什么特点吗?这幅漫画揭示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工业园区存在着一个工业“生态链”,这是“循环
经济”理念的一个产物。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发展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突破篇 九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3讲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突破篇 九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3讲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荷兰有“风车王国”之称,请分析荷兰风能资源开发的有利 条件。
解析:从图中可知荷兰位于西风带内,西临广阔海洋,风 力大,风能资源丰富;荷兰常规能源缺乏,消费市场广阔; 风能为清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基本不污染环境。 答案:荷兰处于西风带内,常年受西风影响;西临广阔洋 面,沿海无山脉阻挡,风力强劲;荷兰常规能源缺乏,对 电能需求量大,消费市场广阔;荷兰科技发达,对风能开 发利用历史悠久,水平高;风能为清洁可再生能源,开发 利用有利于保护荷兰环境。
3.目前制约我国煤炭调运的主要因素是( C ) A.科技 B.市场 C.交通 D.政策 解析:第1题,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成陆时间较早的北 方地区,南方地区相对匮乏。第2题,我国煤炭资源在区域 生产和消费上严重不均衡,导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势在必 行。第3题,由于区域生产和消费的差异,我国煤炭调运量 大,交通是目前制约我国煤炭调运的主要因素。
2.审图表材料,把握关键信息
油气
东北
[标准答案] (1)有利条件:油气资源储量丰富;位于大陆架浅海,便于开 采;接近能源消费市场;运输便利。 不利条件:位于西风带,终年风浪大;多阴雨天气,不利于 海上油气开采作业;开采成本高。
[变式训练]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矿产资源的分布 读我国煤炭流向示意图,回答 1~3 题。
1.我国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是( C )
A.东多西少
B.南多北少
C.北多南少
D.发达地区多,落后地区少
2.图中煤炭流向的形成原因是( A )
A.区域生产和消费的不平衡
B.劳动力资源区域分布的差异
C.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差异
D.能源消费结构的区域差异
(1)基础 好开资采源条:件储:量埋大藏、浅分、布露广天、开质采量等好、厚度大等

高考地理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课时)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高考地理 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课时)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区域可持续发展【考试说明要求】第1学时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设计思路】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由于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所要研究的主题也就不同,但都以“该区域在哪里?区域优势或问题是什么?成因是什么?采取什么措施扬长避短进行可持续发展?”为思路开展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本课涉及的是全球普遍关注的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时代性和综合性,能有效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试题多以区域图为载体,突出全球或国家高度关注的资源、环境问题,考查区域生态问题,资源开发利用,以非选择题为主,考查知识的跨度很大。

复习时应加强中国和世界、初中和高中、自然和人文等知识的联系。

本课复习时针对不同的区域案例,采取“掌握分析思路,提升答题能力”的方法,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或案例分析,指导学生运用“5W”的线索,找出区域的优势和问题,具体分析区域地理问题发生的原因,提出合理的区域综合开发治理方案,解决区域实际问题。

同时学会归纳区域分析的基本方法,形成思维模型,训练答题规X,提高复习课堂的有效性。

【知识构建】区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

本课重点构建区域环境问题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联,形成清晰的分析思路图。

(图1),造成的危害。

2. 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3. 针对区域的环境问题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措施。

4.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或矿产资源开发的区位优势与劣势。

5. 分析区域在能源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6. 结合热点问题、热点地区,学会分析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课前准备】课前检测:关于考试内容要求的自我诊断。

【课堂活动设计】诊断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2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学案课件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2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学案课件
第十八页,共27页。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育(yùnyù)着丰 富的自然资源。读图3.2-2-5,回答下列问题。
第十九页,共27页。
(1)简述甲地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其产生 (chǎnshēng)原因。 (2)说明黄河流域上、中、下游能源分布特点。结合所学 知识,从位置、资源、交通、市场四个方面分析山西能源 资源的开发条件。
【方法技巧】 研究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 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方法 分析区域特征(区位条件、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 的结构、地理环境状况)→探寻区域可持续发展 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选择发展战略和确定具 体策略,针对区域的优势条件进行开发,在开发 过程中对存在(cúnzài)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
第八页,共27页。
第(1)题,图中黄土高原的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区 位因素要从资源、交通、市场、水源等角度分析(fēnxī)。 第(2)题,该产业链体现了循环经济的模式,分析(fēnxī) 其意义要从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入手。第(3)题,分 析(fēnxī)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要把握它的地理背景: 我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区,黄土高 原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
第二页,共27页。
三、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1.资源: ______资源丰富;离法国东北部的铁矿较近;水资源 丰富。 2.交通(jiāotōng):水陆交通(jiāotōng)便利,位于欧洲中部陆 上交通(jiāotōng)的______ ;有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以及 人工运河。 3.市场:市场广阔;德国及西欧是主要市场。
(1)水土流失。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季 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人为原因:①植被的 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2)分布特点: 上游水能和煤炭资源丰富;中游主要是煤炭资源和水能;下游主要 是石油。开发条件:①位置:位于我国中部地带,临近工业城市 (chéngshì),距离市场近。②市场: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能源消费 量大,且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市场广阔。③资源:煤炭储量 大,埋藏浅,煤层厚,地质条件优越,且有多种矿产,综合开发效 益大,但水资源短缺。④交通:交通四通八达,但运力不能满足需 要。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14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1讲 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教学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第14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1讲 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教学案

第1讲区域能源资源的开发 (我国的山西省与德国的鲁尔区)最新考纲探究线索核心素养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1.区域认知:定位区域位置,分析区域的资源分布状况。

2.综合思维:综合分析区域资源的开发状况,评价开发条件及开发所带来的影响。

3.人地协调观:通过问题分析,探寻资源开发的合理措施,树立可持续的资源开发观。

我国山西省能源资源的开发1.能源结构与分类读中国与世界主要能源消费结构图(2007年),回答问题。

(1)结构:我国能源以A煤炭、石油为主;世界能源以B石油、煤炭、天然气为主。

(2)分类特点类型可再生能源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内可以再生,但开发利用超过其再生能力,会造成资源破坏甚至枯竭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非可再生能源是有限的,若开发利用不当,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2)市场广阔。

(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3.山西能源基地建设(1)扩大煤炭开采量:如上图中的①大同、②平朔、③西山、沁水、霍西、河东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的建设。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逐步形成了以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①建设坑口电站: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

②发展炼焦业:为冶金工业发展提供能源,并向外输出焦炭。

[特别提醒]变输煤为输电的不利影响:一是发电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加剧当地水资源紧张;二是加重本地区的环境污染,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4.能源的综合利用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1)工矿区生态环境建设①生态问题的成因⎩⎪⎨⎪⎧露天矿表土的剥离井矿巷道的建设矿区道路的铺设②治理措施:通过工程及生物措施,结合土地的复垦,建立集约经营的高效蔬菜、水果及肉蛋奶生产基地。

(2)提高煤的利用技术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大力推动以煤炭综合利用技术和废物利用技术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①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学案设计

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学案设计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一、学案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资源开发条件 1.能源资源的分类(1)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①__________、潮汐能、②________等。

(2)非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③______、石油、④________等矿物能源。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1)资源优势:储量⑤______、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⑥______、开采条件好。

(2)开采条件:多中厚煤层,埋藏⑦____,适于露天开采和大规模⑧________开采,富含煤层气(甲烷)。

(3)市场条件:我国以⑨______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供不应求,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

(4)区位条件:地处我国中部地区,邻近主要⑩__________市场。

(5)交通条件:有京包、石太、太焦、⑪______、神黄等铁路通过,交通比较便利。

(二)、能源基地建设 1.能源基地建设(1)扩大煤炭开采量。

(2)提高晋煤外运能力:逐步形成了以⑫______运输为主、⑬______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3)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⑭______________,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发展⑮__________,向外输出焦炭。

2.能源的综合利用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构建了⑯____________、⑰____________、⑱____________三条产业链,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

3.结果(1)单一结构转变为⑲________结构,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2) ______工业超过采掘工业而占主体地位。

(三)、环境的保护与治理1.提高煤的利用技术:以技术创新为先导,大力推动以21________技术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2.调整产业结构: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22________等。

2021广东省高三地理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总复习:专题9 第2讲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含解析

2021广东省高三地理学业水平合格考试总复习:专题9 第2讲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含解析

第二讲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考纲展示考情汇总备考指导1.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重点考查:(1)某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背景、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流域开发背景、开发方式及注意的问题由教材案例归纳总结出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流域开发的一般规律,理清开发背景、开发方式、存在问题和治理措施之间的联系能源资源的综合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1.资源开发条件(1)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有两大类: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

(2)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3)区域的能源资源开发要因地制宜,不仅要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而且要考虑市场和交通条件。

(4)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十分优越,主要表现在: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5)除储量丰富外,山西省煤炭资源还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好等。

2.能源基地建设山西省加强能源基地建设主要采取了扩大煤炭的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加工转化等措施,如下表所示:措施具体做法扩大煤炭扩大开采规模形成了大同、平朔、西山、沁水、霍西、开采量河东大型煤炭开采基地增加产量2007年产煤6.3亿吨,位居全国第一位提高晋煤外运能力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东西方向:大秦、京包、京原、神黄、石太、石德、胶济、焦-兖-日南北方向:同蒲-宝成-成昆、同蒲-太焦-焦柳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出电力发展炼焦业为冶金工业提供能源,向外输出焦炭(1)改革开放初期的产业结构(2)产业结构的调整(3)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4.环境的保护与治理(1)工矿区生态环境建设①生态问题的成因:露天矿表土的剥离,井矿巷道的建设,矿区道路的铺设。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教案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教案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区域自然资源的种类及其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方法和策略。

4. 提高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区域自然资源的种类及特点2. 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和策略3.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案例分析4.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应用5. 学生实践操作:制定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案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图片,引发学生对区域自然资源的思考。

2. 讲解:介绍区域自然资源的种类、特点及其开发利用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

4. 讨论:让学生围绕可持续发展理念,探讨如何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5. 实践操作:分组让学生制定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案,并进行展示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区域自然资源种类及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法和策略的了解。

3. 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应用的认识。

4.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表现,包括方案的制定和展示。

五、教学资源1. 自然资源图片素材库。

2. 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案例资料。

3.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资料。

4. 实践活动所需材料,如纸张、笔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问题。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和挑战。

3. 利用小组讨论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实施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区域自然资源的种类、特点及其开发利用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案例。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29讲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29讲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产业链条
煤炭生产—原煤输出
煤—电—铝、煤—焦—化、煤— 铁—钢
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读图,回忆下列知识。
(1)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①露天矿表土的剥离、井矿巷道的建设、矿区道路的铺设等,都需要大面积开 挖地表,排弃大量土石,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 生态 问题。 ②燃煤发电、洗煤、炼焦等重化工的发展,易造成 大气 污染、 水 污 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
(2)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①加强技术 创新 ,提高煤炭化工业
③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 ④治理“三废”(废气、废水、废渣)
发电
除尘
【关键能力突破】 资源型区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问题
原因或影响
应对措施
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当地的 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和产业转
【知识体系导学】
考点一 能源资源的开发
【必备知识落实】 1.能源结构与分类 读中国与世界主要能源消费结构图(2007年),回答问题。
(1) 结 构 : 我 国 能 源 以 A 煤炭 、 石 油 为 主 ; 世 界 能 源 以 B 石油 、煤炭、天然气为主。
(2)分类: ①可再生能源:包括 水能 、风能、 生物能 、潮汐能、__石__油___等。
答案:A
解析:山西省在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过程中,主要有三条产业链,即煤—电— 铝、煤—焦—化、煤—铁—钢,故选A。
2.形成该地产业链的主导因素是( )
A.原料
B.市场
C.交通
D.劳动力
答案:A
解析:该地的产业链均是以当地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为基础,因此主导因素为 原料,故选A。
3.山西省建设坑口电站,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主要是为了( ) A.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B.增加附加值,降低能源运输成本 C.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减少用工数量 D.降低大气污染,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广东省2021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9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讲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案.doc

广东省2021高考地理总复习专题9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讲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案.doc

第一讲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纲展示考情汇总备考指导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本专题考查点在荒漠化成因及防治、水土流失的原因及防治、森林的开发与保护等几种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上可通过图表、资料分析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发生过程、成因、危害,提出相关的防治对策和措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及次生盐渍地。

2.荒漠化的原因(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①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②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2)人为因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3.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存环境。

4.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措施防治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防治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2017·广东学业水平考试)若内蒙古自治区的荒漠化面积扩大,可能导致( )A.长江出海口出现咸潮B.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缓C.华北地区沙尘暴加剧D.塔里木河出现水体污染C[内蒙古自治区荒漠面积扩大,沙尘暴发生的沙源增多,导致华北地区沙尘暴加剧。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过度樵采(2)过度放牧(3)过度开垦[最新模拟快练](2019·广东省普宁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下图示意某国家部分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该国西部及西南部为温带荒漠。

读图,完成1~2题。

1.该国西南部形成温带荒漠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距海洋较远,受海洋影响小B.地处背风坡,焚风效应显著C.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蒸发旺盛D.太阳辐射强,地表土质疏松2.近年来,该国甲地区草地退化日趋严重,针对这一问题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①建设人工草场②控制载畜量③实施退耕还草④发展草原旅游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B 2.A[第1题,根据图示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国为南美洲的阿根廷,阿根廷地处安第斯山的东侧,该国西部及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地处盛行西风带的背风坡,安第斯山脉对西风带的阻挡作用显著,导致降水较少,形成雨影区,气候干旱,这是形成土地沙化的主要自然原因。

广东省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7 第18讲 区域可持续发展课件

广东省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7 第18讲 区域可持续发展课件

(7)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对东、西部地区的 影响:
①对西部的意义:a.改变西部的能源消费结构, 促进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 b.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c.增加就业 机会;d.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②对东部地 区: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消费结 构,保护环境。
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
减轻河水污染
例2:根据下图和下表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 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尼罗河三个源流流域年降水量分布。
构成% 流域
时段 全年
洪水期 枯水期
白尼罗 河
32 10 83
青尼罗 河
60 68 17
阿特巴拉 河
8 22 0
(1)分析尼罗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点及原因。 (2)为什么尼罗河枯水期径流主要来自白尼罗河? (3)简述尼罗河径流季节变化对其下游河谷及三角洲 古代农业生产的影响。
(3)我国主要的核电站:广东——大亚湾、岭澳; 浙江——秦山;江苏——田湾等。 建设原因:常规能源分布少;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 能源需求大。
(4)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①我国经济发展速度 快,能源需求量大;②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 剧了能源紧张;③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④能源 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⑤国际石油
第(3)题,审题,“雨季”是关键词。读图只读雨季 一段,两个旱季可忽略。第(4)题,工业区位分析, 从原料、动力、劳动力、市场、技术、交通等方面 综合分析。第(5)题,从“乌金三角”所处的自然环 境出发,考虑煤炭开采带来的环境问题。
答案:(1)煤炭 能源(煤炭、重化工) (2)半湿润区 向半干旱区(暖温带向中温带、森林向草原) 流水 风力(不分先后) 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 (3)降水集 中,以暴雨为主 流量大,含沙量大(呈正相关关系) (4)煤炭丰富;临近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市场广阔; 交通便利;国家政策支持。 (5)开发煤炭资源,导致植被破坏;加剧土地的沙漠 化、荒漠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产业结构偏重, 工业“三废”污染严重;重工业需水量大,加剧水 资源短缺。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课时)教案1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课时)教案1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课时)教案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1课时)教案1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考试说明要求】考试要点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具体考试内容要求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设计思路】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资源和能源开发为经济支柱的地区的长期经济发展往往难以持续。

当资源和能源枯竭或市场经济条件发生变化时,区域经济就会衰退。

因此,我们必须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德国鲁尔区是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工业区。

其区域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及综合治理措施对山西能源基地建设、东北老工业区可持续发展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典型的借鉴意义。

本次课堂复习的第一个思路是引导学生整理和拓展考点,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阐明分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本思路:即:,分析区域特征——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和制约因素,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第二,通过典型案例的问题解决训练,提高学生解决类似问题的思路、技能和方法。

第1课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知识建设]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发展的背景或条件;二是区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三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区传统产业调整产业区域区域域的衰落结构有利因素发展可持发过程续发展治理环境图1中遇展的的环境恶化污染到的制约因素主要背问题策略景发展科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对鲁尔区发展的背景、问题和整治等考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的缺漏。

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

3.利用近几年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2021年广东高考地理复习练习讲义:专题十五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2021年广东高考地理复习练习讲义:专题十五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专题十五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考情探究】课标解读考情分析备考指导内容解读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考查形式:均为综合题。

考查内容:能源资源的开发及能源基地建设、流域的综合开发。

考查频率:近5年课标卷考查2次,频率低。

考查能力:考查获取信息、运用知识与原理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考查素养:侧重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复习时应首先掌握流域开发与资源开发相关知识,结合典型题目,构建答题思路。

尽可能结合实例来强化知识,提高获取信息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河流的综合开发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真题探秘】基础篇固本夯基【基础集训】知识1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读“我国某省区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该省区成为我国能源基地的主要优势区位条件是( )①交通运输便利②农业基础好③能源资源丰富④劳动力素质高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 B2.该省区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应采取的措施有( )①提高能源外运能力②尽量减少能源加工转化③加速产业结构调整④加强能源综合利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C知识2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田纳西河为例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田纳西河流域位于美国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山清水秀,森林繁茂。

19世纪后期起,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发利用强度加大(图甲),致使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发,生产成本不断攀升。

到20世纪30年代初,该流域人均年收入只及美国平均水平的45%。

1933年开始,在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统一协调和严格管理下,实施了以治理田纳西河为核心的流域综合整治和开发(图乙),取得了全流域水电、火电、核电并网供电,合理利用土地,治理污染,改善水质,发展旅游业等一系列效益。

到20世纪80年代,该流域人均年收入已达到美国的平均水平。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3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专题16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课件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3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专题16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课件

Image
12/11/2021
第二十三页,共二十三页。
返回 12/11/2021
(fǎnhuí)
第十二页,共二十三页。
考法4 流域综合(zōnghé)开发原理应用
角度3 水利工程(shuǐlìgōngchéng)影响评价的典型案例
返回 12/11/2021
(fǎnhuí)
第十三页,共二十三页。
考法5 流域综合治理(zōnɡ 思路分析 hé zhì lǐ)
6.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的原则与措施 流域综合开发利用的一般原则:统筹兼顾上、中、下游三个地区; 综合开发水、土、矿产三种资源;协调发展第一、二、三三类产业;
充分发挥生态 、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一般包括以下措施: (shēngtài)
(1) 修建水利工程。 (2) 流域内的水土保持工作。
(3)流域内的防治水体污染。
占18%,风电和水电各约占10%,说明西班牙以热电为主;比较三个国家,西班牙的风
电比重最大,意大利的热电比重最大,法国的核电比重最大。注意(zhù yì)既要进行横向比较,
也要进行纵向比较。
2.曲线(折线)能源结构统计图
①思考横坐标与纵坐标所反映内容之间的关系。
②对曲线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
③对曲线的不同变化段进行分析、评价。
★★☆。自然因素主要是河流的水文、水系两个方面,经济因素主
No 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货运量)等。角度2 我国水资源的常见问题及分析思路 ★★☆。综合考
法1 区域(qūyù)资源利用热点分析。综合考法2 河流(流域)开发相关原理及问题分析。②追求能源 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利用技术,减少废弃物的排放。Thank You
(2)明确河流开发的共性:结合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如下图),让我们认识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讲区域自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讲区域自

2.环境保护与治理 (1)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必要性:
(2)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法手段: ①提高煤炭的利用技术: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三废”的治理:
由典例学方法
[典例]
(2014· 江苏高考· 节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庆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陆上油田和重要的石化基 地,截止2008年大庆油田已经开采出可采储量的75%。近年来 大庆重点发展了石化深加工、电子信息、机械及仪表仪器生产 等产业。下表是大庆市近年主要经济和产业指标值。
2.水资源短缺 ①收入少:山西省地处季风气候与非季风气候的过 渡地带,降水较少。 ②支出多:随人口的增加及灌溉农业和耗水工业的 快速发展,水资源消耗量日益增加。
(四)山西能源基地发展的 2大措施 1.能源的综合利用 能源综合利用的核心是围绕主体能源,调整相关产业结 构,延长生产链,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价值,实现由单一产 业结构向多元结构的升级。如山西煤炭的综合利用。
(2)能源基地建设 ①扩大煤炭开采量: 如图中的 a 大同 、 b 平朔 、 c 西山 、泌水、霍西、河东 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的建设。
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逐步形成了以铁路 运输为主、 公路 运输为辅的煤炭外运 路网体系。 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a.建设 坑口电站 :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 b.发展 炼焦业:为冶金工业发展提供能源,向外输出 焦炭 。
3.读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图,回忆下列知识。
(1)能源的综合利用 ①从图中可以看出,山西煤炭综合利用已形成三条产业 链:煤- 电 -铝;煤-焦- 化 ;煤-铁-钢。 ②从图中可以看出,山西省向省外输出的产品,除电力 外,还有煤气、液化气、 焦炭 、钢材、铝制品、化工产品、
水泥 等。 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纲展示考情汇总备考指导1.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重点考查:(1)某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背景、开发中出现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2)流域开发背景、开发方式及注意的问题由教材案例归纳总结出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流域开发的一般规律,理清开发背景、开发方式、存在问题和治理措施之间的联系能源资源的综合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1.资源开发条件(1)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有两大类: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

(2)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等;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

(3)区域的能源资源开发要因地制宜,不仅要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而且要考虑市场和交通条件。

(4)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十分优越,主要表现在: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市场广阔,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5)除储量丰富外,山西省煤炭资源还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好等。

2.能源基地建设山西省加强能源基地建设主要采取了扩大煤炭的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加工转化等措施,如下表所示:措施具体做法扩大煤炭开采量扩大开采规模形成了大同、平朔、西山、沁水、霍西、河东大型煤炭开采基地增加产量产煤6.3亿吨,位居全国第一位提高晋煤外运能力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东西方向:大秦、京包、京原、神黄、石太、石德、胶济、焦—兖—日南北方向:同蒲—宝成—成昆、同蒲—太焦—焦柳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出电力发展炼焦业为冶金工业提供能源,向外输出焦炭(1)改革开放初期的产业结构(2)产业结构的调整(3)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4.环境的保护与治理(1)工矿区生态环境建设1生态问题的成因:露天矿表土的剥离,井矿巷道的建设,矿区道路的铺设。

2生态措施:通过工程及生物措施,结合土地的复垦,建立蔬菜、水果及肉蛋奶生产基地。

(2)“三废”的治理1“三废”的产生:燃煤发电、洗煤、炼焦等。

2治理措施:A.加大科技的投入;B.改变传统的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模式;C.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技术和废弃物利用技术;D.推进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1调整原有重化工业,使其产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2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降低重化工业比重。

[学考真题对练](2019·广东学业水平测试)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石油消费国。

下图为我国石油供需状况示意图。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图中反映出我国石油供需变化特点的是()A.石油生产量增长较快B.石油进口量增长较快C.石油需求量增长缓慢D.石油出口量增长较快2.面对我国石油供需的形势,以下应对措施中不合理的是()...A.加快国内新的油气田勘探开发B.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C.加强与产油国的合作,多渠道进口石油D.提高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1.B2.D[第1题,由示意图可读出,石油生产量先增后减,且变化较小,需求量持续增长,供需差值增大,说明石油进口量增长较快。

第2题,煤炭在能源消费中污染严重,应降低其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应加快国内新的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加强与产油国的合作,多渠道进口石油,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利用新能源。

](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我国山西省能源与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其工业类型以重化工业为主。

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3.实现山西省区域可持续发展,应该()A.禁止煤炭资源的开采B.积极发展原料导向型产业C.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D.延长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D[对于矿业城市来说,资源有枯竭的一天,因此积极发展原料导向型产业,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会加快矿产资源的枯竭速度,并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延长产业链和发展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措施,故选D。

](2020·7月广东学业水平考试)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丰富,当地政府根据本地自然条件制定火电、风能、太阳能等多能源互补优化调度发电方案,着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与太阳能相比,风能的优势是()A.可再生B.清洁、无污染C.分布广D.昼夜更替影响小答案:D5.内蒙古自治区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有利于当地()1解决交通拥堵2充分利用资源3减轻环境污染4减少气象灾害A.12B.14C.23D.24答案:C区域的能源资源开发条件评价[最新模拟快练](2018·广东省学考模拟)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山西省向全国提供了上百亿吨煤炭,而在山西大地上积存的煤矸石已达12亿吨,形成了300多座大型矸石山,占地约1.667万公顷。

读煤矸石及粉煤灰综合利用产业链示意图,完成1~2题。

1.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最具优势的条件是()A.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B.交通运输便利C.消费市场广阔D.开采技术水平高2.煤矸石和粉煤灰的综合利用产生的综合效益有()1节约了土地资源2提高了煤炭利用的附加值,提高了经济效益3增加煤炭的输出量4优化了产业结构,延长了产业链A.123B.234C.134D.1241.A2.D[第1题,煤炭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是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最具优势的条件。

第2题,煤矸石和粉煤灰的综合利用产生的综合效益有:节约了土地资源;优化了产业结构,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煤炭利用的附加值,提高了经济效益;减轻了环境污染等。

](2019·广东省阳江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下图为德国煤炭巨头鲁尔集团将某煤矿地下采空区改造成抽水蓄能设施的示意图。

该煤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被用作储能设施的废弃煤矿。

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抽水蓄能站建设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矿产开采效率B.恢复地表生态环境C.提高能源利用效率D.促进矿产开发利用4.我国西北矿区如果借鉴该模式,则需要调整的是()A.封闭露天水库B.降低发电功率C.废除太阳能和风力发电D.缩小水库和蓄水池容量3.C4.A[第3题,根据材料“该煤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被用作储能设施的废弃煤矿”,该抽水蓄能站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C正确;该抽水蓄能站是利用废弃煤矿,不是为了提高矿产开采效率,也不是为了促进矿产开发利用,AD错误;不能恢复地表生态环境,B错误。

故选C。

第4题,参考抽水蓄能设施的示意图,我国西北矿区需要封闭露天水库,不是缩小水库和蓄水池容量,A正确,D错误;西北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丰富,废除太阳能和风力发电不合理,C错误;降低发电功率不准确,B 错误。

故选A。

]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1)河流开发的原则:既要考虑河流的特点,更要考虑流域的整体性特征,进行综合开发。

(2)自然背景的作用: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3)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1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陆路交通不便。

2气候:属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季节变化大。

3水系:优点——水系发达,大多可通航;缺点——河流落差大,水量很不稳定。

4矿产资源:丰富,包括煤、铁、铜、磷、锌、云母等。

2.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3.流域的综合开发(1)流域开发的核心:河流的利用与治理。

(2)具体模式:以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

(3)开发项目:在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了统一开发和管理。

(4)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和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学考真题对练](5年未考)我国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整治项目上游中游下游开发条件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基础较好自然条件优越,地理位置突出,经济基础雄厚开发现状1农牧业为主2草原退化、水土流失、1商品农业生产基地2冶金、机械、建材为主1商品农业基地2有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冰川退缩、河流断流,珍稀物种减少的制造业基地工业基地存在问题1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破坏2水能开发程度低1洪水威胁严重2毁林开荒和乱砍滥伐;围湖造田、湖泊萎缩、河床抬高水体和大气污染严重整治措施1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2封山育林、育草,对现有森林实行保护性经营与开发3建设三峡工程1退耕还湖、疏浚湖泊2搞好荆江分洪工程3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中上游防护林4发挥水利工程拦洪治沙的功能1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淘汰或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2加强环境保护,控制环境污染(2019·广东省广东仲元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如下图是“某河流干流和流域范围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河流的甲乙河段流域范围非常狭窄,其主要原因是()A.泥沙淤积使河床过高,支流难以汇入B.河流两岸被高山束缚,山高谷深C.上游气候寒冷干燥,支流较少D.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2.图中丙地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A.风力堆积B.风力侵蚀C.流水堆积D.流水侵蚀1.B2.C[第1题,图中的甲乙河段流经横断山区,流域范围非常狭窄,受地形的影响,河流两岸被高山束缚,山高谷深,B正确;该地位于河流的上游,以流水侵蚀为主,支流、气候及流速不是主要原因,故ACD不正确。

故选B。

第2题,丙地位于河流的中下游,该地多形成河漫滩,是由于地势变缓,流速减慢,挟沙能力减弱,导致泥沙沉积,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C对,ABD错。

故选C。

](2019·广东省中山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读我国部分区域示意图,完成3~4题。

3.黄河上游进行梯级开发的主要自然条件是()A.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B.降水量丰富,径流量大C.流域面积大,支流众多D.植被覆盖少,含沙量大4.据图推断,黄河上游宜优先发展的工业类型是()A.劳动密集型B.能源密集型C.原料密集型D.技术密集型3.A4.B[第3题,黄河上游流经第一级和第二级阶梯,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A对;上游主要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少,B错;上游流域面积不大,支流也不多,C错;上游地区植被覆盖良好,河流含沙量小,D错。

故选A。

第4题,黄河上游水能资源丰富,可以优先发展能源密集型工业,B对,ACD错。

故选B。

]一、选择题全球能源互联网是清洁能源在全球范围大规模开发、配置、利用的基础平台,其实质就是“特高压电网+智能电网+清洁能源”。

它可实现“两个替代”,即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电力替代煤炭和石油消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