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输链路计算

合集下载

无线链路计算

无线链路计算
发射功率 发射端电缆损耗: 功分器 [3.8 dBm] RG-58 Thin Cable[1db/m]: RG-214 Thick Cable[0.6db/m]: Andrew Heliax[0.15dB/m] 发射端天线增益: 两点之间距离[km]: Frequency [MHz]:
空中衰减 : 接收端天线增益: 接收端电缆损耗: RG-58 Thin Cable[1db/m]: RG-214 Thick Cable[0.6db/m]: Heliax[0.15dB/m] 接收信号强度: 54 Mbps 接收灵敏度 48 Mbps 接收灵敏度 36 Mbps 接收灵敏度 24 Mbps 接收灵敏度 18Mbps 接收灵敏度 12Mbps 接收灵敏度 6 Mbps 接收灵敏度
系统总增益 链路余量
5.8GHz 天线增益 2.4GHz 天线增益
电磁波计算(频率 MHz) 2400 300
无线不可用度计算U 天气因子 A 地形因子 B 频率 GHz
两站之间的距离 Km 链路余量 dB
无线可用度计算 M%
无线系统链路计算
无线的可用度计算
0.25 0.5
0.75 1
1.25 1.5 1.75
0.3 0.4 0.5 2.4 3.5 5.8 13 0.8.0 81.9
2feet--29dBi 3feet--32dBi 4feet--35dBi 5feet--38dBi 6feet--41dBi
0.1 0.2
2feet--24dBi 3feet--28dBi 4feet--30dBi 5feet--32dBi 6feet--34dBi
无线的可用度计算
0.0003486101 0.1 4 5.8 30 20
99.96513899%

[教育]移动信道电波传播及无线链路计算

[教育]移动信道电波传播及无线链路计算

图 2 - 6 反射波与直射波
不同界面的反射特性用反射系数R表征, 它定义为反射 波场强与入射波场强的比值, 可表示为
R=|R|e-jφ 式中, |R|为反射点上反射波场强与入射波场强的振幅 比, φ代表反射波相对于入射波的相移。
对于水平极化波和垂直极化波的反射系数Rh和Rv, 分别由下列公式计算:
图2 - 1 移动通信场强实测记录(f=160 MHz)
2.1.1 电波传播方式 现代移动通信已广泛使用150 MHz(VHF)、 450
MHz、 900 MHz(UHF)频段, 因此, 必须熟悉它们的 传播方式和特点。
发射机天线发出的无线电波, 通过不同的路径到 达接收机, 当频率f> 30 MHz时, 典型的传播通路如 图2 - 2所示。
经辐射后, 能量均匀地分布在以O点为球心, d为半径 的球面上。 已知球面的表面积为4πd2, 因此, 在球面 单位面积上的功率应为PT/4πd2。 若接收天线所能接收 的有效面积取为 A = λ2/4π, 则接收功率为
图 2 - 3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
通常, 定义发射功率与接收功率的比值为传播损 耗。 所以,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Lbs为
•由此可得到
•(2 - 6)
由路径差Δd引起的附加相移为
•式中, 2π/λ称为传播相移常数。 • 这时, 接收场强E可表示为
• (2 - 7) • (2 - 8)
2.2 移动通信环境中的电波传播特性
2.2.1 场强测试曲线显示的电波传播特性 1. 固定通信环境中的电波传播特性 固定无线通信的接收点测试的模拟信号的场强特
(2) 移动台以速度v运动, 周围无散射体。 由于移 动台的运动产生多普勒效应, 因此会引起接收信号电 平的起伏。 接收信号可表示为

wifi速率传输计算方法

wifi速率传输计算方法

wifi速率传输计算方法
Wi-Fi理论带宽的计算方式有多种,一种常用的公式为Wi-Fi理论带宽 =(符号位长×码率×子载波数量×空间流)÷ 传输时间。

其中,符号位长指
的是一个Symbol能承载的bit数量,这个与调试有关;码率指的是Wi-Fi
在传输时,根据空口环境的好坏,会加入不同数量的纠错码,用来提高传输的可靠性,空口环境越差,纠错码越多,真是数据占比越少,码率越低,反之亦然;子载波数量指的是传输时间,传输时间是传输一个Symbol需要的时间加上一个间隙(GI)。

为了避免Symbol之间的干扰,相邻两个Symbol之间需要有一定的间隙。

不同Wi-Fi标准的间隙也不同;空间流指的是Wi-Fi通过多个天线同时发送数据,从而提高传输速率。

Wi-Fi理论速率的另一种计算方式为Wi-Fi理论速率=编码方式码率最大信
道有效子载波数量单位时间符号传输数量(1/符号传输周期)空间流数量。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专业书籍或者咨询专业人士了解更全面的信息。

关于无线信号传输距离和衰减问题

关于无线信号传输距离和衰减问题

关于无线信号传输距离和衰减问题什么是无线CPE?CPE的英文全称为: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无线CPE就是一种接收wifi信号的无线终端接入设备,可取代无线网卡、无线AP和无线网桥!可以接收无线路由器,无线AP和无线打印服务器的无线信号!是一款新型的无线终端接入设备!大量应用于医院,单位,工厂,小区等无线网络接入,节省铺设有线网络的费用!搭配14DBI的原装平板定向天线!按照理想的状况来说户外直线传输距离达到2000米是没问题的!理想的情况所指的是无干扰无障碍的情况下,而在我们生活的城市这种情况基本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在一般的生活小区,医院和单位的较为稳定接收距离是500米左右!如果接收的距离内有墙体阻隔,按照每堵墙衰减3DBI来算(具体衰减值跟墙的参数有很大区别)此款无线USB CPE还搭配3米的USB延长线,如果要接受户外的无线信号,CPE天线最好是外置于户外,这样搭配的3米USB延长线是不可缺少的了!"穿墙能力"与设备使用的频段有直接的关系。

微波的最大特点就是近乎直线传播,绕射能力非常弱,因此身处在障碍物后面的无线接收设备会被障碍物给阻挡。

所以对于直线传播的无线微波信号来说,只能是"穿透"障碍物以到达障碍物后面的无线设备了。

"穿透"了障碍物的无线信号将逐渐变成较弱的信号,至于这个信号还有多强,这就是穿透能力或直接说是"穿墙能力"了。

对于用户来说,都希望无线信号能至少穿透屋内的墙壁和地板。

墙壁的材质有多种,有木质墙、玻璃墙、砖墙、混凝土墙等;地板一般是钢筋混凝土。

每穿透一道隔离墙,无线的接受信号或多或少都有衰减,上面的建筑结构依次从低到高的衰减。

一旦选用了发射功率过低、接收灵敏度不够、天线增益不够的无线设备,无线信号会衰减得很利害,传输速率急速下降,甚至会容易出现无线的盲点。

无线设备的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这是双向的)、天线增益、有效传输距离都直接与隔断穿透能力和连接是否稳定以及最终实际传输速率有关,是能否实现稳定速度无缝连接十分关键的指标。

微波链路计算

微波链路计算

微波链路计算
天线接收电平:G G
=++---
P P L L L
r t t r f
t r
P r接收天线电平
P t发射功率
G t发射天线增益
G r接收天线增益
L t发射天线线损
L r接收天线线损
L f自由空间损耗
自由空间损耗:[]=32.44+20lgd+20lgf
L f
d传播距离,单位km
f微波频率,单位GHz
计算1:传输距离d=450公里,f=2.6GHz,发射功率P t=20w=13dB,发射
G t=15dB,接收增益G r=25dB.
由已知条件得:[]=32.44+20lgd+20lgf=32.44+53+68=153dB
L f
带入接收电平的:-100=13+15+25-153-(L t发射天线线损+L r接收天线线损)
当接收线损为0时,接收电平为-100dB.
计算2:传输距离d=400公里,其它条件同计算1。

[]=32.44+20lgd+20lgf=32.44+52+68=152dB
L f
带入接收电平的:-100=13+15+25-152-(L t发射天线线损+L r接收天线线损)
当接收线损为0时,接收电平为-99dB.
计算3:当接收电平为-93dB,f=2.6GHz,发射功率P t=20w=13dB,发射增益
G t=15dB,接收增益G r=25dB.计算此时的传输距离。

接收电平的:-93=13+15+25-自由空间传输损耗自由空间传输损耗=146dB
代入公式得:[]=32.44+20lgd+20lgf
L f
d=200公里。

链路计算

链路计算
工作频率改为14GHz,重新计算3米天线的上述两个参数
解:
λ
=
c
=
3 × 108
= 0.05 m
f 6 × 109
G
=
4π(π × ) 1.52 0 . 65

23094
0.05 2
于是,[G ]=43dB
θ 1=70
2
0 . 05 3
≈ 1.17 °
对于 10米天线,[G ]=54dB
θ 1=70
+ 10
lg⎜⎛ ⎝
4π λ2
⎟⎞(dBW ⎠
/
m2
)
22
总输出功率(dBW)
卫星链路计算-FCA
FCA(Flux Control Attenuator ):通量衰减控制器
FCA HPA
可变增益放大器
FCA≠0 FCA=0
总输入功率(dBW)
23
卫星链路计算-FCA设置
通量衰减控制器是用来控制转发器的增益灵敏度 转发器的增益灵敏度的设置是根据转发器用户上
27
链路计算的基本任务
一般线路计算中主要是对地球站天线尺寸、发射功放 、占用的卫星功率及链路可用度进行优化设计。
天线口径小,则天线及其基座的造价便宜,安装方便,但对 HPA输出功率、卫星EIRP、抗雨衰等问题带来不利影响; HPA通常按发射功率分为几种规格。HPA的发射功率增大一级 ,其价格增加较多,而减小发射功率又会导致天线增大
25
链路计算的基本原则
功带平衡的原则 使用转发器功率与转发器总功率的比值等于租用带 宽与卫星转发器带宽的比值,即:
使用转发器功率
租用带宽
转发器的总功率 = 转发器的总带宽

WCDMA链路计算浅析

WCDMA链路计算浅析
-23
3、接收机灵敏度: 接收机灵敏度即对于某种业务,基站能够正确解调所需的最小 C/N,本项应按照如下公 式计算: Sensitivity of Recevier=PN+C/N 业务门限 =PN+Eb/No 业务门限-处理增益 =PN+Eb/No 业务门限-10lg(W/R) 其中: Eb/No 业务门限:为某一种业务的解调门限,如 12.2K 语音业务为 5dB。 W:取值为 3.84MHZ。 R:业务速率。 计算到这里,我们就要用上第一部分的计算内容了,即根据用户数量和业务类型,拟定 一个合适的底噪抬升,如 50%负载为 3dB,60%负载为 4dB,75%负载为 6dB,根据这样的 关系,在将本项的计算结果进行修正。 4、背景噪声干扰余量: 实际测试表明,在 2GHZ 频段,背景干扰存在较多,约为-104dBm,假设我们 3 项中计 算出的接收机底噪为 XdBm,而自然界背景噪声干扰为 YdBm,则噪声余量为:
噪声底
0
5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92
系列2 -103 -103 -103 -102 -101 -101 -100 -99 -97 -94 -87 -76 用户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用户数量,小区的 ITOT 的值也相应的发生变化,间接的可以认 为基站接收机灵敏度的变化,用户越多,干扰越大,相当于基站接收机灵敏度降低,UE 需 要更大的发射功率才能保证连接正常。 以本图为例, 负载因子为 1 时, 对应于 ITOT 为无限大, 此时 UE 无法通信,这时的用户数约为 96 个,称为极限容量,实时上我们工程实践一般不能 超过极限容量的 75%, (负荷概念)即最多允许 72 个用户。 为了便于计算,一般我们将上图进一步简化,设定一个噪声抬升因子 NoiseRise,表示 为

无线传输链路计算

无线传输链路计算

无线传输链路计算在无线传输链路中,信号强度是指发送端发出的无线信号在接收端接收到的强度,通常以单位为dBm(分贝毫瓦)表示。

信号强度的计算可以通过传输距离、传输介质和天线增益等参数来进行估算。

传输距离是指信号从发送端到接收端所需通过的距离,传输介质是指信号在传播过程中所通过的环境,比如空气、水或建筑物等。

天线增益是指天线辐射或接收信号的效果与理想点源相比的增益。

在无线传输链路计算中,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确定传输距离:根据应用场景和传输需求,确定信号需要传输的距离。

2.确定传输介质:根据传输环境,选择适当的传输介质,比如空气、水或建筑物等。

3.选择合适的天线:根据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天线类型和天线增益,天线增益高则可以提高信号传输的距离和覆盖范围。

4.计算自由空间传输损耗:自由空间传输损耗是指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由于衰减而丢失的信号功率。

根据传输频率、传输距离和天线增益等参数,使用公式进行计算。

5.考虑多径效应:多径效应是指信号由于在传播过程中经历多个路径的反射、绕射和衍射等导致的信号传输差异。

根据信号的传播环境和频率等参数,进行多径效应的估算和校正。

6.考虑干扰和噪声:在无线传输链路中,存在其他信号和干扰源引起的干扰和噪声。

根据应用需求和传输环境,对干扰和噪声进行估算和抑制。

7.估算传输速率:根据信号强度和传输距离等参数,结合无线传输技术的特性,估算无线传输链路的传输速率。

8.进行实际测试和调整:根据计算结果进行实际测试,验证计算模型的准确性,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需要注意的是,无线传输链路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和参数的综合影响。

实际的计算中,还需要考虑信号衰减、功耗、信噪比、误码率等因素,并选择合适的无线传输协议和调制解调方式。

此外,还需要考虑无线传输链路的抗干扰性、容量、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

前向链路传输速率计算公式

前向链路传输速率计算公式

前向链路传输速率计算公式在网络通信中,前向链路传输速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它决定了用户在网络上的体验质量。

在网络设计和优化中,了解和计算前向链路传输速率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前向链路传输速率的计算公式,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分析。

前向链路传输速率是指从服务器到客户端的数据传输速率。

它通常以每秒传输的数据量来衡量,单位为Mbps(兆位每秒)。

在计算前向链路传输速率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网络带宽、信道利用率、传输距离、信号衰减等。

前向链路传输速率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前向链路传输速率 = 带宽信道利用率传输距离 / 信号衰减。

其中,带宽是指网络传输介质的最大传输能力,通常以Mbps为单位;信道利用率是指网络中实际传输数据的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传输距离是指数据传输的距离,通常以千米为单位;信号衰减是指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的衰减,通常以dB 为单位。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前向链路传输速率时需要考虑以上多个因素,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下面将对每个因素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分析。

首先是带宽。

带宽是网络传输介质的最大传输能力,它直接影响到数据传输的速率。

带宽越大,传输速率越高。

在计算前向链路传输速率时,需要准确地了解网络的带宽情况,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其次是信道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是指网络中实际传输数据的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

它反映了网络的利用效率。

在计算前向链路传输速率时,需要考虑信道利用率对数据传输速率的影响,以确保网络的利用效率和传输速率的平衡。

再次是传输距离。

传输距离是指数据传输的距离。

它直接影响到数据传输的速率。

传输距离越远,信号衰减越大,传输速率越低。

在计算前向链路传输速率时,需要准确地了解数据传输的距离,并考虑传输距离对数据传输速率的影响。

最后是信号衰减。

信号衰减是指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的衰减。

它是由于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传输介质的损耗、传输距离的增加、信号干扰等。

在计算前向链路传输速率时,需要考虑信号衰减对数据传输速率的影响,以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无线传输距离计算公式

无线传输距离计算公式

⽆线传输距离计算公式转⾃⼀篇⽂档⽆线传输距离计算Pr(dBm) = Pt(dBm) - Ct(dB) + Gt(dB) - FL(dB) + Gr(dB) - Cr(dB)Pr:接受端灵敏度Pt: 发送端功率Cr: 接收端接头和电缆损耗Ct: 发送端接头和电缆损耗Gr: 接受端天线增益Gt: 发送端天线增益FL: ⾃由空间损耗FL(dB)=20 lg R (km) +20 lg f (GHz) + 92.44R是两点之间的距离f是频率=2.4⾃由空间通信距离⽅程⾃由空间通信距离⽅程设发射功率为PT,发射天线增益为GT,⼯作频率为f . 接收功率为PR,接收天线增益为GR,收、发天线间距离为R,那么电波在⽆环境⼲扰时,传播途中的电波损耗 L0 有以下表达式:L0 (dB) = 10 Lg( PT / PR ) = 32.45 + 20 Lg f ( MHz ) + 20 Lg R ( km ) - GT (dB) - GR (dB)[举例] 设:PT = 10 W = 40dBmw ;GR = GT = 7 (dBi) ; f = 1910MHz问:R = 500 m 时, PR = ?解答: (1) L0 (dB) 的计算 L0 (dB) = 32.45 + 20 Lg 1910( MHz ) + 20 Lg 0.5 ( km ) - GR (dB) - GT (dB)= 32.45 + 65.62 - 6 - 7 - 7 = 78.07 (dB))(2) PR 的计算PR = PT / ( 10 7.807 ) = 10 ( W ) / ( 10 7.807 ) = 1 ( μW ) / ( 10 0.807 ) = 1 ( μW ) / 6.412 = 0.156 ( μW ) = 156 (mμW ) # 顺便指出,1.9GHz电波在穿透⼀层砖墙时,⼤约损失 (10~15) dB⽆线传输距离估算传输距离估算⽆线⽹络系统的传输距离或覆盖范围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信号源的发射功率、天线的增益、接 收设备的灵敏度、频率、⾃由空间衰减、噪声⼲扰外,还有现场环境的影响,例如建筑物、树⽊和墙壁的遮挡,⼈体、⽓候等对电磁波的衰减,纯粹⾃由空间的传输环境在实际应⽤中是不存在的。

72. 无线通信的传输距离如何计算?

72. 无线通信的传输距离如何计算?

72. 无线通信的传输距离如何计算?72、无线通信的传输距离如何计算?在当今高度互联的世界中,无线通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手机与基站之间的信号传输,到智能家居设备之间的无线连接,再到飞机与地面控制中心的通信,无线通信无处不在。

然而,你是否曾经想过,这些无线信号能够传输多远?它们的传输距离又是如何计算的呢?要理解无线通信的传输距离计算,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原理。

无线通信是通过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

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信号强度的衰减。

这些因素包括发射功率、接收灵敏度、工作频率、传播环境等等。

发射功率是指无线信号发射端所输出的功率。

一般来说,发射功率越大,信号能够传播的距离就越远。

但需要注意的是,发射功率并不是可以无限制增大的,它受到法规和设备性能的限制。

接收灵敏度则是指接收端能够检测到并正确解调的最小信号强度。

如果接收灵敏度越高,那么能够接收到的微弱信号就越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通信的距离。

工作频率也是影响传输距离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较低频率的电磁波具有更好的绕射能力,能够绕过障碍物传播更远的距离。

但较低频率的频谱资源有限,而且传输速率相对较低。

较高频率的电磁波虽然传输速率快,但绕射能力差,传播距离相对较短。

传播环境是影响无线通信传输距离的最复杂因素之一。

在理想的自由空间中,电磁波的传播遵循自由空间损耗公式。

但在实际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障碍物,如建筑物、山脉、树木等,这些障碍物会对电磁波产生反射、折射、散射和吸收等作用,从而导致信号强度的大幅衰减。

在计算无线通信的传输距离时,我们通常会使用一些数学模型和经验公式。

其中,最简单的模型是自由空间传播模型。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假设电磁波在没有任何障碍物的理想空间中传播。

根据这个模型,信号强度的衰减与距离的平方成正比,与工作频率的平方成正比。

具体的计算公式为:\L = 3244 + 20\log_{10}(d) + 20\log_{10}(f)\其中,L 表示信号的损耗(单位为 dB),d 表示传输距离(单位为千米),f 表示工作频率(单位为 MHz)。

链路计算

链路计算

5.8GHz链路计算
路径长度50.00Km
(英里)31.08MI
参数单位数值备注
发射功率dBm23.0
射频电缆长度M 1.0
电缆每米损耗dB/M0.117(见备注1)
电缆损耗dB0.1
发射天线增益dBi34.9(见备注2)
EIRP发送dBm56.8
自由空间损耗dB141.7
发射节点损耗dB 1.0
所期望的可用度%99.99(见备注3)
地形因子0.25(见备注4)
气候因子0.5(见备注 5)
雨衰dB27.3
总损耗dB170.0
接收天线增益dBi34.9(见备注 2)
射频电缆长度M 1.0
电缆每米损耗dB/M0.117(见备注 1)
电缆损耗dB0.1
接收接点损耗dB 1.0
链路余量dB 6.5应大于5 dB
1:RG8/U = 0.382dB/M; 低损耗 RG8/U = 0.22dB/M;
1/2" Heliax = 0.117dB/M; 7/8" Heliax = 0.063dB/M
2:.6M = 24dB;.9M=32dB; 1.2M = 33.4dB; 1.5M = 34.9dB
3:可用度与每天非工作时间及应用说明
99.900%1.44 分钟典型商业应用
99.990%8.6 秒高可靠商业应用
99.999%0.86 秒特殊应用
4:0.25 1.0 4.0
5:0.10 = 干燥; 0.25 = 一般; 0.50 = 潮热。

链路及空间无线传播损耗计算

链路及空间无线传播损耗计算
(d) 类地区一般可设小规模定向基站,如2/2/2站型,站间距为3~5km;若基站位于城市边缘或近郊区,且站间距在5km以上,可设以全向基站。
上几类地区内都按用户均匀分布要求设站。郊县和主要公路、铁路覆盖一般可设全向或二小区基站,站间距离5km-20km左右。
结合当地地形和城市发展规划进行基站布局:
5.2 各类损耗的确定
◆建筑物的贯穿损耗
建筑物的贯穿损耗是指电波通过建筑物的外层结构时所受到的衰减,它等于建筑物外与建筑物内的场强中值之差。
建筑物的贯穿损耗与建筑物的结构、门窗的种类和大小、楼层有很大关系。贯穿损耗随楼层高度的变化,一般为-2dB/层,因此,一般都考虑一层(底层)的贯穿损耗。
4.1 天线高度的调整
天线高度直接与基站的覆盖范围有关。一般来说,我们用仪器测得的信号覆盖范围受两方向因素影响:
一是天线所发直射波所能达到的最远距离;
二是到达该地点的信号强度足以为仪器所捕捉。
900MHz移动通信是近地表面视线通信,天线所发直射波所能达到的最远距离(S)直接与收发信天线的高度有关,具体关系式可简化如下:
下行链路(DownLink)是指基站发,移动台接收的链路。
上行链路(UpLink)是指移动台发,基站接收的链路。
上下行链路平衡的算法如下:
下行链路(用dB值表示):
PinMS =PoutBTS -LduplBTS -LpBTS +GaBTS +Cori +GaMS +GdMS -LslantBTS -LPdown
在完成基站初始布局以后,网络规划工程师要与建设单位以及相关工程设计单位一起,根据站点布局图进行站址的选择与勘察。市区站址在初选中应作到房主基本同意用作基站。初选完成之后,由网络规划工程师、工程设计单位与建设单位进行现场查勘,确定站址条件是否满足建站要求,并确定站址方案,最后由建设单位与房主落实站址。选址要求如下:

传输带宽计算方法

传输带宽计算方法

传输带宽计算方法传输带宽是指在同一时间内,通过传输介质(如网络)能够传输的数据量。

计算传输带宽的方法取决于所使用的传输介质以及所需的传输速率。

对于有线传输介质(如以太网、电信网),传输带宽的计算可以基于以下参数进行:1. 传输速率:传输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通常以bps(bits per second,每秒位数)或bps(bytes per second,每秒字节数)为单位。

传输速率可以通过网速测试软件或硬件设备进行测量或查询。

2.信道利用率:信道利用率是指实际传输的数据量与传输介质理论最大传输能力之比。

一般情况下,信道利用率小于100%。

可以根据网络类型和拓扑结构确定最大信道利用率。

传输带宽的计算公式如下:传输带宽=传输速率*信道利用率例如,以太网的传输速率为100Mbps(兆比特每秒),信道利用率为80%。

则传输带宽为:传输带宽 = 100Mbps * 0.8 = 80Mbps对于无线传输介质(如Wi-Fi、移动网络),计算传输带宽的方法与有线传输介质类似,但考虑到无线信号的传输特性和干扰情况,计算较为复杂。

无线传输带宽的计算可以包括以下参数:1.信噪比(SNR):信噪比是指信号的强度与背景噪声的比值。

信噪比越高,传输质量越好。

可以通过信号质量指示器或专业测量设备进行测量。

2.编码率:编码率是指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所采用的编码方式。

编码率越高,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越大。

一般情况下,通过测量设备可查询编码率。

3.带宽利用率:带宽利用率是指实际传输的数据量与无线信道理论最大传输能力之比。

由于无线环境的复杂性,带宽利用率通常不能达到100%。

传输带宽的计算公式如下:传输带宽=信噪比*编码率*带宽利用率这个公式是一种简化的计算方法,实际的无线传输带宽计算可能会更复杂,需要考虑更多的参数。

总之,传输带宽的计算方法取决于所使用的传输介质和所需的传输速率。

有线传输介质使用传输速率和信道利用率来计算传输带宽,而无线传输介质则需要考虑信噪比、编码率和带宽利用率等参数。

隧道无线信号链路损耗计算公式

隧道无线信号链路损耗计算公式
频率(MHz) 距离(m) 无线链路损耗(dB) 混凝土(承重墙)(dB) 砖墙(dB) 玻璃(dB) 钢筋混凝土(有门窗)(dB) 木门(dB) 石膏板(dB) 天线入口功率(dBm) 天线增益(dBi) 人体阻挡(dB) 多径衰减(dB) 衰减因子(n) 接收电平(dBm)
GSM链路损耗计算公式
3
3
3
3
3
2.1
地下室
2.1
地下室
2.1
ANT6-B1F ANT6-B1F ANT6-B1F
-67
-53
-62
ANT6-B1F
墙厚 30cm 20cm 2cm 30cm 带窗 15cm
墙面数量 0 2 0 0 0 0
全向吸顶天线
地下室 ANT6-B1F
墙厚 30cm 20cm 2cm 30cm 带窗 15cm
0
0
0
0
1
10
0
0
0
0
0
0
墙厚 30cm 20cm 2cm 30cm 带窗 15cm
10
墙面数量 52.5
0
0
0
10
1
0
0
0
0
0
0
0
墙厚 30cm 20cm 2cm 30cm 带窗 15cm
10
墙面数量 52.5
0
0
1
20
0
0
0
0
0
0
0
0
15.6
10.5
11.4
11 对数周期天线
5 全向吸顶天线
5
3
2100
2100
2100
150
墙面数量 84.2
0

天线基本知识及应用--链路及空间无线传播损耗计算

天线基本知识及应用--链路及空间无线传播损耗计算

∙天线基本知识及应用--链路及空间无线传播损耗计算∙ 1 链路预算上行和下行链路都有自己的发射功率损耗和路径衰落。

在蜂窝通信中,为了确定有效覆盖范围,必须确定最大路径衰落、或其他限制因数。

在上行链路,从移动台到基站的限制因数是基站的接受灵敏度。

对下行链路来说,从基站到移动台的主要限制因数是基站的发射功率。

通过优化上下行之间的平衡关系,能够使小区覆盖半径内,有较好的通信质量。

一般是通过利用基站资源,改善网络中每个小区的链路平衡(上行或下行),从而使系统工作在最佳状态。

最终也可以促使切换和呼叫建立期间,移动通话性能更好。

上下行链路平衡的计算。

对于实现双向通信的GSM系统来说,上下行链路平衡是十分重要的,是保证在两个方向上具有同等的话务量和通信质量的主要因素,也关系到小区的实际覆盖范围。

下行链路(DownLink)是指基站发,移动台接收的链路。

上行链路(UpLink)是指移动台发,基站接收的链路。

上下行链路平衡的算法如下:下行链路(用dB值表示):PinMS = PoutBTS - LduplBTS - LpBTS + GaBTS + Cori + GaMS + GdMS - LslantBTS - LPdown式中:PinMS 为移动台接收到的功率;PoutBTS为BTS的输出功率;LduplBTS为合路器、双工器等的损耗;LpBTS为BTS的天线的馈缆、跳线、接头等损耗;GaBTS为基站发射天线的增益;Cori为基站天线的方向系数;GaMS为移动台接收天线的增益;GdMS为移动台接收天线的分集增益;LslantBTS为双极化天线的极化损耗;LPdown为下行路径损耗;上行链路(用dB值表示):PinBTS = PoutMS - LduplBTS - LpBTS + GaBTS + Cori + GaMS + GdBTS -LPup +[Gta]式中:PinBTS为基站接收到的功率;PoutMS为移动台的输出功率;LduplBTS为合路器、双工器等的损耗;LpBTS为BTS的天线的馈缆、跳线、接头等损耗;GaBTS为基站接收天线的增益;Cori 为基站天线的方向系数;GaMS为移动台发射天线的增益;GdBTS为基站接收天线的分集增益;Gta为使用塔放的情况下,由此带来的增益;LPup为上行路径损耗。

5天线基本知识与应用-第五讲 链路及空间无线传播损耗计算

5天线基本知识与应用-第五讲 链路及空间无线传播损耗计算

您的位置:技术精粹>>技术讲座>>天线基本知识与应用 本文发布时间:2003.10第五讲 链路及空间无线传播损耗计算5.1 链路预算上行和下行链路都有自己的发射功率损耗和路径衰落。

在蜂窝通信中,为了确定有效覆盖范围,必须确定最大路径衰落、或其他限制因数。

在上行链路,从移动台到基站的限制因数是基站的接受灵敏度。

对下行链路来说,从基站到移动台的主要限制因数是基站的发射功率。

通过优化上下行之间的平衡关系,能够使小区覆盖半径内,有较好的通信质量。

一般是通过利用基站资源,改善网络中每个小区的链路平衡(上行或下行),从而使系统工作在最佳状态。

最终也可以促使切换和呼叫建立期间,移动通话性能更好。

图5-01是一基站链路损耗计算,可作为参考。

图5-01上下行链路平衡的计算。

对于实现双向通信的GSM系统来说,上下行链路平衡是十分重要的,是保证在两个方向上具有同等的话务量和通信质量的主要因素,也关系到小区的实际覆盖范围。

下行链路(DownLink)是指基站发,移动台接收的链路。

上行链路(UpLink)是指移动台发,基站接收的链路。

上下行链路平衡的算法如下:下行链路(用dB值表示):P in MS = P outBTS - L duplBTS - L pBTS + G aBTS + C ori + G aMS + G dMS - L slantBTS - LP down 式中:P in MS 为移动台接收到的功率;P outBTS为BTS的输出功率;L duplBTS为合路器、双工器等的损耗;L pBTS为BTS的天线的馈缆、跳线、接头等损耗;G aBTS为基站发射天线的增益;C ori为基站天线的方向系数;G aMS为移动台接收天线的增益;G dMS为移动台接收天线的分集增益;L slantBTS为双极化天线的极化损耗;LP down为下行路径损耗;上行链路(用dB值表示):P inBTS = P outMS - L duplBTS - L pBTS + G aBTS + C ori + G aMS + G dBTS -LP up +[G ta]式中:P inBTS为基站接收到的功率;P outMS为移动台的输出功率;L duplBTS为合路器、双工器等的损耗;L pBTS为BTS的天线的馈缆、跳线、接头等损耗;G aBTS为基站接收天线的增益;C ori 为基站天线的方向系数;G aMS为移动台发射天线的增益;G dBTS为基站接收天线的分集增益;G ta为使用塔放的情况下,由此带来的增益;LP up为上行路径损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客户的需求,要求在31.7公里(以下按照32公里计算)内提供一条无线链路,并能够保证实时稳定的传输。

所以根据无线波的直线传输特性,我们按照用户提供的条件,经过计算得出天线所所需高度20米,考虑到环境影响我们取实际值为:25m;为了传输4路话音一路数据,根据无线传输的原理我们推荐LEDR无线电台,并可以根据以下几条来保证LEDR电台能够满足需求。

1、在传输环境为海平面的空间里我们只需提供20m高的铁塔;
2、按照4路话音,每路8K计算,为32K的数据量,而一路数据为工业控制信号,数据量非常小,19.2K就可以了,所以无线设备只要提供64K的链路通道就可以客户的需求。

当前用户选用768K的电台为将来留有很大的余地,符合用户对系统具有扩展性的要求;
3、海平面传输最主要的是多经干扰问题,在我们从以前的实际应用中已证明LEDR400有很好的抗多经的功能,不会因为多经和气候恶劣而造成系统中断的现象。

(具体可以参照技术说明部分);
4、因为海上的风浪和盐雾问题,天线的要求比较高,我们也采用目前常用方式,将铝制天线改为全不锈钢的天线,虽然不能保证长期的使用,但比以前的铝制天线的寿命延长的许多,抗风能力也较强。

用户目前最担心的还是传输距离的问题,因为在一些环境中目前还没有传输超过30公里的地方,我们可以根据理论计算出来,具体如下:
1、高度是否满足要求
超短波特别是微波,主要是由空间波来传播的。

简单地说,空间波是在空间范围内沿直线方向传播的波。

显然,由于地球的曲率使空间波传播存在一个极限直视距离R max 。

在最远直视距离之内的区域,习惯上称为照明区;极限直视距离R max以外的区域,则称为阴影区。

不言而语,利用超短波、微波进行通信时,接收点应落在发射天线极限直视距离R max内。

受地球曲率半径的影响,极限直视距离R max 和发射天线与接收天线的高度H T与H R间的关系为:
R max=3.57{ √H T (m)+√H R (m) } (km)
考虑到大气层对电波的折射作用,极限直视距离应修正为:
R max=4.12 { √H T (m)+√H R (m) } (km)
根据上面所提供的公式计算得出最大可视距离为:
R max=3.57{ √25(m)+√25(m) }=35.7公里
修正值=4.12 { √25(m)+√25(m) }=41.2公里
也就是说这两端是完全可视的,中间无任何阻挡的。

2、如果高度满足要求了,是不是这个高度能满足波的传输要求呢
一般情况下波是有角度的,也就是距离越远其要求的高度就越大,否则波会被海平面所阻挡,当被阻挡40%以上,那就不能算自由空间衰减,也就是说两端不是可视的,是有阻挡的。

1)地球的曲率半径计算公式:
d=地球曲率半径所造成的障碍高度(米)
d1=障碍物到第一个天线的距离(公里)
d2=障碍物到第二个天线的距离(公里)
c=常数0.079
k=绕射系数(=1.33)
一般情况下我们实测的环境中,都要以障碍物的高度再加上地球曲率半径的d才是我们实际阻挡的高度,又称附加高度,根据客户需要传输32公里,其阻挡视为中间阻挡d1 =d2=16公里,则可以计算出地球的曲率半径造成的阻挡在15.2米。

2)Fresnel(菲涅尔区)
要明白菲涅耳区,我们先明确几个概念:
•可视:一条想象中的直线可以将两边的天线连接起来;
•清晰可视:从一个天线到另外一个天线之间没有实际的物体遮挡;
•净空:视觉可视和最近的障碍物之间的距离;
•Fresnel区:可视的圆周范围。

要保证无线电波在空间传输中无线链路的稳定,天线高度和菲涅耳区直径的比值必须大于60%,即信号能量必须保持在60%以上,因此在有阻挡物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考虑菲涅耳半径的影响,菲涅尔半径的计算公式如下:
R=0.5√ (λD)
R为FRESNEL半径;λ为波长,计算公式为λ=v/f,其中v为光速,f为设备的工作频率,假设设备工作在400MHz,则λ=0.75m;D为两点之间的距离,单位为m;根据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得出菲涅尔半径为:
R=0.5√0.75*32000=77.5米,也就是波的最大圆周范围为77.5×2=155米3)结论:
我们提供的高度为25米,被地球的的曲率半径阻挡了15.2米,所以也就相当于仅提供了10米的高度,也就是说波的下半部分被阻挡了77.5-10=67.5米,所以根据阻挡部分与菲涅耳半径的比值可以得出,67.5/155得出被阻挡部分占整个波束的43%,没有被阻挡的为57%,低于60%;如果我们能够安装的更高一点如30米,那样有62.5/155得出被阻挡的为40%,没有被阻挡的为60%左右;这就基本上可以视为自由空间衰减,保证无线数据的正常传输,这样我们可以按照自由空间的衰减来计算是不是满足需求。

如果无线传输两端之间无阻挡那就简单了,直接算出所需的安装高度即可。

3、自由空间损耗算法:
自由空间损耗= 32.4 dBm+ 20logF + 20logR
公式中F 为频率,单位为MHz;R是两天线间的距离,单位为公里
例如400M,欲传32KM时:(可视的情况下)
自由空间损耗=32.4+20lg400+20lg32=32.4+52+30=114.4dBm
4、接收灵敏度算法:
天线自由波的无线链路预算公式如下:
Pr (dBm) = Pt (dBm) + Gt (dBi) – PL (dB) + Gr (dBi) – Lc (dB) 其中,Pr为接收电平(dBm),Pt为最大发射功率(15dBm),Gt为发射天线增益(15dBi),PL为路径损耗,Gr为接收天线增益(9dBi),Lc为综合损耗
所以接收灵敏度=电台输出功率+发射天线增益-电缆损耗-自由空间损耗+接收天线增益-电缆损耗,因此,在传输32KM,两点可视的情况下:
接收灵敏度=32dBm+12 dBi-2 dBm-114.4 dBm+12 dBi-2 dBm=-62.4dBm
用此计算值与电台的标准接收灵敏度(LEDR768K的电台为-92dBm)比较,仍然有信号余量为29.6 dBm;通常只要大于电台的的接收灵敏度就可以正常通信,如果两点不能可视,则根据实际的阻挡情况,空间损耗相应增大,但没有具体的值可参考,因此无线工程要求工程前现场环境勘测和实际测试。

一般我们在两端点基本可视的情况下计算值应多加上20dB的衰减,保证留有信号的余量,如果这样我们仍然有9.6dB的余量。

能够保证信号稳定可靠的传输。

给予以上的论述,我们在无线设备工程中,必须要考虑几点要求如下:
1、根据地球曲面计算天线高度H;
2、如果有障碍物,需要考虑进去它的高度D;
3、菲涅耳区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4、无线链路的传输损耗;
5、设备接头及馈线的损耗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