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介绍

合集下载

城镇体系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介绍城市规划是指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城市空间,达到优化城市结构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中两个重要的方面,本文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深入探讨。

城镇体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是指在国家、省、市等区域范围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制定城镇的区域空间布局和发展战略的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旨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间的合理协调和协同发展。

城镇体系规划的核心任务包括: - 城市定位和功能布局:明确城市的定位和功能,如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等,以便合理配置资源和引导城市发展方向。

- 区域协调和协同发展:通过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交通网络规划,促进城市间的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城市群和城市圈。

- 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考虑自然环境特点,保护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和利用城市资源。

- 城镇发展与城市化管理:制定城市化进程管理策略,控制城市规模和人口增长,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是以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为导向,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科学规划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功能设置。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2. 3. 4. 5. 6. 7. 8. 9.城市总体规划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特点和需求,确定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同时,城市总体规划还要与城镇体系规划相协调,促进城市间的合理协调和协同发展。

总结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中两个重要的方面。

城镇体系规划旨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间的合理协调和协同发展;而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性规划,科学规划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功能设置。

两者旨在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研究和制定,以推动城市发展走向更加可持续、宜居的方向。

【规划】双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规划】双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关键字】规划双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基本情况1、自然概况双城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松嫩平原东部,松花江中游南岸。

西北、北隔松花江与肇源、肇东两县相望;东北靠哈尔滨市;东、东南与阿城、五常县接壤;南、西以拉林河为界,与吉林省榆树、扶余县为邻。

市区位于哈尔滨市区西南 44 公里处,市域面积 3112.29 平方公里,东西长 85 公里,辖 9 镇 18 乡, 385 个行政村。

2、社会经济发展概况2004 年双城市市域总人口为 80.58 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17.36 万人,人口密度为 256.05 人/平方公里。

双城镇区人口为 18.19 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 13.59 万人。

双城市域经济发展水平在黑龙江省县及市中名列前茅。

2004 年双城市域国内生产总值为126.57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为 38.15 亿元;第二产业总产值为 43.06 亿元;第三产总产值为 45.35 亿元;一、二、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为 30.1:34:35.8。

二、规划期限依据城镇体系划编制办法,规划期限为2005 ――2022 年其中近期: 2005 年――2022 年远期: 2022 年――2022 年三、城镇发展与布局的综合条件分析评价(一) 有利因素1、区位条件优越双城位于黑龙江省南端,历来是联接内地和北部边疆地区的重要门户,是中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哈尔滨的近邻和强辐射区域,是形成中的哈尔滨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份,已经并可以继续强化与哈尔滨的对位同步发展关系。

另为作为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哈尔滨市第二产业的承接地对双城市经济影响巨大。

2、土地资源丰富双城全市呈平原地貌,无山,海拔高程 120 米-210 米,属中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土质肥沃,多为黄黏土,其次为黑黏土,宜于种植旱田。

市域内有林地及牧草地 467881 亩。

3、交通优势双城处在京哈铁路线、京哈速公路和 102 国道并行构成的东北地区生产力布局一级轴线上,并贴近京哈、绥满两大交通干线和城市产业带“T”形布局结构的交接点,市内的交通网已初具规模,铁路保持了原有的状况,公路交通得到了大力的加强。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PPT课件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PPT课件
第十一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 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 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 第三节 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四节 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第五节 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
1
第一节 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 一、城镇体系的概念 二、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三、域镇体系规划编制程序和工作方法
12
(二)区位与地理位置
作为城镇发展区域条件之一的区位条件,包括 整个区域城镇体系的区位和各城镇的区位。既有与 周围山川,水域等的空间关系,更重要的是与周边 区域位置对城市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三)影响区位条件的要素
1.自然要素。 2.运输要素。 3.吸引辐射影响 因素。 4.边缘区位效应。
13
(四)区位分析与区位图编绘
32
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中的部分城镇发展目标:规划 到2010年全省总人口控制在4530万以内,城镇人口 约为1900万,城市化水平为42%;到2020年,全省总 人口控制在4850万以内,城镇人口约为2600万,城 市化水平达55%左右。
33
项目
江 西
人均住宅建筑面积m2
2010年 25-30
省 县 城
9
三、 城镇体)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和访问座谈阶段 (三)调查内容的分析研究阶段 (四)规划方案的构思阶段 (五)与当地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协调规划方案、编写规 划报告和编制规划图件阶段 (六)组织专家评审和上报审批阶段
10
第二节 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
1.以区域地形图和行政区图为工具,同时掌握区域内 部及周边地区的资源、城镇、交通线路和港站,经济发展 水平和产业布局状况等基础资料;
2.通过客流,货流、金融流,信息流以及经济技术协 作关系等的调查,摸清区域内城镇之间以及与相邻区域和 中心城市之间的现状经济联系,分析这些联系对城镇体系 发展带来的影响;

[广汉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2019

[广汉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2019

[广汉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2019广汉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城市总体规划(2019-2030年)委托方:广汉市人民政府编制单位:广州科城规划勘测技术有限公司一、规划期限近期2019-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二、规划范围市域范围:“十六镇两乡”范围,总面积548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与市域范围一致。

中心城区:雒城镇、新丰镇、北外乡和西外乡等乡镇的主要地区以及新平镇、三水镇、南兴镇等乡镇的部分地区,总面积为118.9平方公里。

三、城市发展性质定位与目标城市性质:成都平原城市群的区域节点和高端制造业基地,传承古蜀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宜居的天府水木田园城市。

城市职能:成都平原重要的城镇集聚发展区、商贸物流枢纽和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保护、传承与弘扬古蜀文明的核心地区;国内领先的陆地石油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中国西部的航空教育与通用航空产业重镇;成都城市群中生态优越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城市形象定位:神秘古都文化名城城市发展策略:文脉、地缘、保育、魅力、低碳、社区。

图 1城市规划区与中心城区范围图四、生态环境保护(一)河流廊道河道(渠道)级别河道(渠道)名称蓝线控制范围一级廊道湔江、清白江、石亭江、绵远河堤岸线后退50m二级廊道马牧河、坪桥河、蒋家河、白鱼河堤岸线后退35m三级廊道干渠或平均宽度为15-30m河堰堤岸线后退15m支渠或平均宽度为5-15m河堰堤岸线后退10m(二)湿地保护鸭子河湿地保护区范围调整为鸭子河广汉市域全段。

五、产业发展总体布局——“两区四园·三带四基地”两区:国家级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四园:油气装备产业园、通用航空产业园、不锈钢产业园、三星堆文化产业园;三带:沿山观光农业带,特色水产养殖带,绿色农产品示范带;四基地:四川现代粮食产业(广汉)示范基地,双低油菜生产示范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优质水果生产示范基地。

图 2市域产业布局规划图六、市域城镇体系(一)市域人口与城镇化2020年82万人,城镇化率60.7%。

城市地理学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地理学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我国以往的城市规划基本上是以单个城市的 合理发展为目标制订的,城市发展的区域研 究常常被忽视,因此,在城市的发展建设中 带来了许多问题。大量的经验教训使人们认 识到就城市论城市的城市规划不符合城市发 展规律
二、城镇体系研究的兴起、发展
城镇体系的研究兴起于工业革命后期。 城镇体系原始的或早期的思想是由英国霍 华德在他1898年出版的《明日的花园城市》 一书中所提出的。 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 (W.Christaller)提出著名的中心地理论, 第一次把区域内的城市系统化。提出了城 镇体系的组织结构模式,被后人公认为城 镇体系研究的基础理论。
等级性或层次性:系统由逐级子系统组成。
如全国性的城镇体系由大区级、省区级体系组 成,再下面还有地区级或地方级的体系。 这就要求制订某一级城镇体系规划时要考虑到 上下级体系之间的衔接。如研究山西城镇体系 发展战略,首先要研究山西在全国地域分式中 的地位,山西城镇体系在全国、在环渤海经济 带、经济区中的地位作用,明确山西的发展, 同时还要理清与晋北、晋中、晋南、晋东南经 济区之间的关系
内容
一、什么是城镇体系? 二、 为什么要编制城镇体系规划? 三、 城镇体系规划做哪些事情? 四、 怎样编制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 城镇体系规划的提出
一、城镇体系的概念、特征
(一)概念及内涵 城镇体系(Urban System)也称为城 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的是在一 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 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职能分工, 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 的城镇所组成的有 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
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用于指导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 的编制。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 部门报国务院审批。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是指对城镇的空间布局、结构与功能进行科学规划,以达到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和人居环境的目标。

城镇体系规划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一个关于城镇体系规划的700字左右的文章:城镇体系规划旨在合理布局城镇资源,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人居环境。

城镇体系规划应该从城镇定位和城镇层级入手,以人口规模、经济基础、交通网络、生态环境等因素为依据,确定城镇的规模、位置和功能。

首先,根据城市定位和层级,确定城市群的空间布局和相互关系。

在城市群的规划中,应考虑城市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合理规划城市间的联系和关系,形成城市群的总体发展格局。

其次,要建立起合理的交通网络,在城市群内部和城市群之间提供高效便捷的交通服务,促进城市的互联互通。

交通网络可以是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形式的交通系统,要根据地理和经济条件进行规划确定。

同时,还要注重保护和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加强垃圾处理、水源保护等环保工作,避免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城镇体系规划还应该注重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

城镇体系规划的目标是城乡一体化发展,要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城市和农村的空间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一方面,要合理规划农村和城市的用地,将城市人口向农村扩散,发展新型农村业态,提升农村的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要加强城市和农村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农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方式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同时,还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镇体系规划还应该注重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遗产的保护。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城市的发展应该紧密结合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城市的文化资源,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

城市保护和发展应该注重保护城市的历史遗迹和传统建筑,传承和弘扬城市的文化底蕴,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

同时,还要加强城市的文化教育,提高居民的文化水平,增强居民的文化自信心。

总之,城镇体系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规划工作,涉及到城市的方方面面。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乡规划是指对城镇和乡村进行合理布局和发展的规划工作。

城镇体系规划是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优化城镇布局,提高城镇功能和服务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本文将从城镇体系规划的概念、目标、原则、内容和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概念城镇体系规划是指根据城镇发展的需要和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城镇进行合理布局和发展的规划工作。

它包括城市的空间布局、城市规模和结构、城市功能和服务设施等方面的规划。

二、目标城镇体系规划的目标是建立合理的城镇布局,促进城市间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的功能和服务水平;促进城市间的协调发展,避免城市过度集中;加强城市与农村的联系,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原则城镇体系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 综合协调原则: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统筹考虑各个城市的规模、功能、空间布局等因素,实现城市间的协调发展。

2. 适应性原则: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自然环境条件,制定相应的城镇体系规划,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适应性。

3. 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4. 公平公正原则:坚持公平公正原则,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权益,提高城市的社会公平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内容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包括:1. 城市空间布局:确定各个城市的位置、规模和空间布局,合理划定城市的发展边界,避免城市过度扩张。

2. 城市规模和结构:确定城市的规模和人口规模,合理划分城市的功能区,提高城市的服务功能和品质。

3. 城市功能和服务设施:确定城市的主导产业和功能定位,规划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市的服务水平。

4. 城市交通和交通网络:规划城市的交通网络,提高城市的交通便捷性和交通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

5. 城市环境和生态保护:注重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城市的绿地和生态空间,提高城市的生态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兰溪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兰溪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兰溪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县域概况1、地理位置兰溪市位于浙江省中西部,地处钱塘江中游,金衢盆地北缘,地理坐标为北纬2 9°1'20"~2 9°27'30",东经119°13'30"~119°53'50",东西长67.5公里,南北宽38.5公里,总面积1313平方公里。

兰溪市所处的浙中金衢盆地是我国沿海地区向中部内陆地区的过渡区域和中国发展地带,紧邻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随着规划期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与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等大中城市的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区位持续优化。

城市可利用这种中间区位优势,扩大与上海、杭州、宁波等沿海地区的横向经济技术合作和浙、赣边界地区经济联系的双向开放,形成有沿海向内路辐射的对外开放廊道。

2、历史沿革兰溪的历史从何时开始,没有文字记载,但从兰溪境内发现多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和石器来看,早在七千多年前,就有祖先在兰溪这块土地上生息。

自夏至周,兰溪都在越地,春秋时属越国,战国时属楚国。

秦实行郡县制,兰溪地属会稽郡之乌伤县,西汉因之。

东汉初平三年(192),分乌伤县西南置长山县,兰溪地属长山县。

三国吴在此设三河戊,吴宝鼎元年(266),于长山设置东阳郡,兰溪属东阳郡长山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长山为金华县,兰溪属金华县。

唐咸亨五年(公元674年)建兰溪县,元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升为兰溪州。

大历十三年(778)升为紧县。

宋熙宁六年(1073)升为望县。

元元贞元年(1295)升为属州(不辖县的州),仍属婺州。

明洪武三年(1370)复为县,属金华府。

清因之。

民国元年(1912)兰溪定为一等县。

民国3年(1914)废府设金华道,辖金、衢、严3府19县,道尹驻兰溪。

5年(1916)移驻衢县。

民国22年(1933)9月置兰溪实验县。

民国23年(1934)8月设兰溪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金华府8县及建德、桐庐、分水共11县。

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第十一条市域人口规模2010年全市总人口达到474万人左右,城镇总人口达到199万人左右;2015年全市总人口达到487万人左右,城镇总人口达到224万人左右;2020年全市总人口达到500万人左右,城镇总人口达到250万人左右。

第十二条市域城镇化水平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2%;2015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6%;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0%。

第十三条城镇化总体战略建立城乡人口有序流动机制,加快第二、三产业集聚发展;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先发展中心城市,培育和发展若干主导产业;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结构协调、规模有序、职能明确的现代化城镇体系。

第二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第十四条益阳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等级分市域中心、县(市)域中心、县(市)域次中心和一般建制镇四个等级。

市域中心:益阳市主城区;县(市)域中心:东坪镇、桃花江镇、沅江城区、南茅草城镇群和南洲镇;县(市)域次中心:平口、梅城、马迹塘、灰山港、兰溪、沧水铺、迎风桥、河坝和南大膳等。

(见附表6)第十五条益阳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人口规模分≥50万人、20-50万人、10-20万人、5-10万人、2-5万人、≤2万人等6个等级。

(见附表7)第十六条益阳市域城镇体系职能结构为综合型、工业型、交通工业型、工贸型、贸工旅游型、港口贸易型、商贸型、工矿型、旅游贸易型九个类别。

(见附表8)第十七条全市城镇体系采取“点-轴”开发的模式,形成“一点三线”的主要空间格局。

“一点”:以主城区为核心的益阳市区,“三线”:“益沅、益桃、益龙(衡龙桥)”交通沿线城镇。

此外,洛湛铁路沿线的灰山港、S207国道沿线的梅城、湘黔铁路沿线的平口、洞庭湖腹地的河坝、南茅草城镇群等城镇作为区域重要增长极,应积极扶植。

第十八条乡镇撤并规划和新城镇建设按照以下几种形式实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1)保留现有的乡镇;(2)并入中心城市;(3)并入县域中心城市;(4)并镇;(5)撤乡并镇;(6)撤乡设镇;(7)并乡设镇。

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目标是把重庆建设成为“一中心,多组团、城镇群集合”的现代化大都市,逐步形成由特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长江山峡生态功能区。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新总规》)。

重庆第一次被明确定位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重庆作为特大经济城市,将带动川东以及西南地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到2020年,重庆市将形成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小城镇,以多中心五个等级谋求市域城镇大发展。

重庆市域城镇分为五个等级:市域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次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

到2020年,重庆市将形成都市区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小城镇的城镇体系。

都市区是重庆市市域中心城市,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

突出其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和西部地区的核心地位,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体系,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加强交通运输、物流配送、资金融通、现代管理、综合服务、技术传递中心功能建设,提升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万州是重庆东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发展成为重要的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和辐射川东北、陕南、鄂西的区域中心。

涪陵是重庆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乌江流域物资集散地。

积极培育高科技产业,推进核能能源开发,强化对乌江流域的辐射作用。

江津是重庆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不断完善中心城市功能。

合川是重庆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大力进行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开发。

重点发展食品、轻纺、建材、商贸等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

永川是重庆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

发展商贸物流业,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产业和旅游业。

全国、省域、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内容对比

全国、省域、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内容对比

总体规划纲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内容包括:1.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2.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3.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方案和建设标准;4.原则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

(二)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

(三)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

(四)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

(五)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六)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提出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范围;(七)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

(八)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

(九)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

其中位于人口、经济、建设高度聚集的城镇密集地区的中心城市,应当根据需要,提出与相邻行政区域在空间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进行协调的建议。

(二)确定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

(三)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

(四)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

(五)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的布局。

(六)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

城市规划区的范围应当位于城市的行政管辖范围内。

(七)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中心城区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

(二)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三)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四)确定村镇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确定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庄,提出村镇建设控制标准。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概述城镇体系规划是指对城镇在空间上的布局、结构和功能进行规划、调整和指导的过程。

城镇体系规划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镇的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性城镇体系规划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合理的城镇体系规划,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目标:1.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城镇体系规划可以合理划定城市边界,确保城市的适宜规模和布局,避免过度扩张和无序发展,使城市的空间结构更加紧凑和高效。

2.提高交通运输效益:城镇体系规划可以科学规划交通网络,优化交通组织,减少交通拥堵和能源消耗,提高交通运输效益,方便居民出行和货物流通。

3.优化资源配置:城镇体系规划可以科学规划土地利用,合理分布城市功能区,进行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和资源循环利用。

4.改善人居环境:城镇体系规划可以合理划定城市绿地、公共空间和住宅区,并规划景观和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5.促进社会和谐:城镇体系规划可以合理划定城市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的发展。

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原则城镇体系规划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以下是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原则:1.可持续发展:城镇体系规划应当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因地制宜:城镇体系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地方特色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制定规划方案。

3.整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应当采取整体规划的方式,从整个城镇体系的角度进行规划和布局。

4.科学合理:城镇体系规划应当基于科学合理的依据和数据,遵循城市规划学的原理和方法,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5.参与民主:城镇体系规划应当广泛征求居民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市民的主体作用,确保规划的民主性和公正性。

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步骤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步骤:1.编制城镇体系规划方案:城镇体系规划方案是城镇体系规划的基础和主要成果,需要编制详细的规划方案,包括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的功能区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等内容。

城镇体系规划案例介绍

城镇体系规划案例介绍

20xx
城镇体系规划 案例介绍
温州市城镇体系规划
CHAPTER 1
温州市城镇体系规划
温州市城镇体系规划
温州市市况和发展概述
城市性质 温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 城市规模 规划确定温州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不宜超过350万人。2020年温州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 规模为300平方公里 市域空间布局 1.市域总人口和城镇化水平 2020年末温州市域总人口预计为980-105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0%左右 2.市域空间结构
温州市城镇体系规划
温州市城镇体系规划
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城市交通 城市轨道:规划布局3条城市轨道,即M1线、M2线和M3
城市骨架道路:规划"环+放射+联络线"9条快速路,服 务组团间快速机动化联系,衔接对外交通干线、高速公 路出入口和主要综合交通枢纽,服务对外快速集散。规 划预留环岛南路快速路。主干路衔接主要交通集散中心 ,服务片区用地布局和交通联系,形成片区间贯通性良 好的骨架性主干路网络。西片和中片规划"五纵五横"骨 架性主干路,东片及瓯江口片规划"五纵四横"骨架性主 干路
温州市城镇体系规划
东片:包括龙湾区茅竹岭以东 的部分和围填海区域。依托国 际空港和区域大通道,利用宝 贵的新增土地资源,发展科技 创新、新兴工业和新兴服务业 ,培育温州的国际化功能 瓯江口片:主要为洞头区。依托 海港,利用海岛资源,发展海洋 经济为主的临港产业和休闲旅游 业
温州市城镇体系规划
中心城区用地规划 1.温州中心城区 发展成为东南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工业、商贸、港口城市,成为辐射浙南、闽北地 区的经济、金融、交通、、科技、信息中心和我国大区域商品物质重要集散地区之一。 高起点考虑产业发展定位,以中心城市建设和基础产业为重点,加快应用高新技术改造 传统特色产业,着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和临海型工业,加速以商贸、金融、房 地产、展览、旅游和信息、服务等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2. 鳌江流域经济区 以鳌江、龙港为龙头,带动昆阳、灵溪、金乡、钱库、萧江等城镇组成温州南部鳌江流 域经济区。继续加强工贸基础,发展专业市场,开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以印刷、编 织、机械等第二产业和以金融、贸易、房地产、文化、娱乐为主的第三产业 3. 山区半山区经济区

普洱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普洱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普洱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普洱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简介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08年11⽉前⾔经国务院批准,思茅市于2007年4⽉8⽇更名为普洱市,原来的翠云区更名为思茅区,普洱哈尼族彝族⾃治县更名为宁洱哈尼族彝族⾃治县。

由于普洱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作是以2006年为基期年,规划年从2007年开始,分为近期(2007-2010年)、中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三个规划期限,因此本次规划根据普洱市更名这⼀变化特点,为体现规划的阶段性和延续性,规划报告中对现状部分(2006年)的城镇名称仍继续采⽤思茅市、普洱哈尼族彝族⾃治县和翠云区,规划部分(2007-2020年)的城镇名称则相应统⼀更改为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治县和思茅区。

第⼀章城镇体系现状略第⼆章次规划总则第⼀节规划重点⼀、普洱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普洱市旅游规划三、普洱市⽣态与环境规划四、普洱市社会服务设施规划五、普洱市基础设施规划第⼆节规划期限与范围⼀、规划期限现状:2006年;近期:2007—2010年;中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

规划⽴⾜现状,着眼于远期发展⽬标,注重近期建设安排,展望2050年的远景设想。

⼆、规划范围规划共涉及全市九县⼀区,45385km2的范围。

第三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第⼀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标⼀、经济发展⽔平普洱市各区县国内⽣产总值与三次产业构成(按当年价计算)单位:万元、%第⼆节产业发展规划⼀、普洱市⽀柱产业:(⼀) 林纸浆⼀体化产业(⼆)⽔电产业(三)热区⽣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四) ⽣态⽂化旅游业(五)矿产资源开发业(六)畜牧业⼆、经济区划分根据历史延续、交通联系、资源分布、原有产业基础和⾏政区划等情况,将普洱市经济布局划分为三⼤经济区:东部经济区,集中分布于昆曼公路沿线,包括思茅区、宁洱县、墨江县和江城县三县⼀区。

北部经济区,集中分布于弥宁公路沿线,包括景⾕县、镇沅县和景东县。

孝感市市域体系规划

孝感市市域体系规划

6、中心城镇职能定位
1、中心城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武汉城市圈西北部、鄂豫省际门户枢纽;武汉城市圈面 向西北腹地、鄂豫省际综合服务中心;武汉城市圈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和核心产业基地;中华 孝文化名城;具有水乡园林特色的生态宜居休闲城市。 2、云梦县城:孝感主城带的重要城市组团;汉十城镇发展带上重要的新型产业基地,以铁路集 装箱为特色的多式联运物流基地,重点发展塑料包装、盐化工及精细化工等产业;具有楚文化 特色的水乡园林城市。 3、汉川城区:汉江产业带的核心城市;湖北省现代工业城市,以发展金属制品、农副产品加工、 纺织服装为重点,适当发展化工、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休闲宜居的水乡园林城市 和旅游城市。 4、应城城区:打造全国重要盐化工基地、华中能源储备基地,适当发展食品饮料、高端装备制 造、家俱建材等产业;华中地区休闲旅游目的地和现代宜居城市。 5、安陆城区:汉十城镇发展带及武汉城市圈紧密圈层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以粮油机械、食品医 药、金属制品(小家电)为主的工业基地;山水园林城市。 6、孝昌县城:重点发展机械电子、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新能源等特色产业,建成对接武汉城 市圈的新型产业基地;以三河六岸为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 7、大悟县城:鄂豫边区的重要节点城市、鄂北高铁新城;以红色旅游、绿色能源、商贸物流也、 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为主的“两型”示范区;中国红色老区;养生宜居胜地。 8、其它建制镇:是本镇域内的行政管理、社会服务和经济中心。同时选取人口规模大、经济带 动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重点镇进行镇级市的试点建设,形成片区发展中心。 其中,马口镇是汉川市的经济中心,以纺织、光纤光缆、旅游度假等产业为主导;沉湖镇是汉 川市西南部的核心城镇,全省四化同步示范镇,重点发展金属加工及其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产业, 建立物流商贸中心;肖港镇是孝南区北部中心城镇,以旅游服务业为特色,打造集高效农业、 新型工业和商贸物流服务业于一体的综合型城镇;伍洛镇是实现云孝一体化的重要空间载体, 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并做好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建成对接孝感的产业基地。

秦皇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理解与分析汇报

秦皇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理解与分析汇报

全市常住人口为298.7万人 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39.17亿元 48.45%,全省第四




城 市 化 水 平

形势与机遇
京津唐经济圈的建立 沿海地区,距北京天津较近,东北与华北两大经 济区的结合部。 未来的水陆交通枢纽
发 展 条 件




农业与农村 高 科 技
有海洋养殖、葡萄酒、旅游等有发展前景的综合性 产业,是重要的农业经济区。
205 复合交通线 102 复合交通线 承秦复合交通线

构筑“一带两点三轴” 的市域城镇体系空间 结构。“一带”指市 域沿海“4+2”组团 式的滨海城镇发展带, 即沿京沈高速公路以 南、昌抚公路及沿海 高速公路以东区域, 由山海关、海港、北 戴河(含南戴河、牛 头崖)、西部滨海新 城(大蒲河)和昌黎 县城、抚宁县城以及 其它沿海建制镇等构 成的滨海发展带。 “两点”指据点式发 展的青龙和卢龙县城。 “三轴”分别指沿205 复合交通线(含205 国 道、京秦铁路)、102 复合交通线(含102 国 道、京山铁路、京秦 客运专线、京沈高速 公路)和承秦复合交 通线(含承秦高速公 路、秦青公路)构成 的三条小城镇发展轴。
自然资源

水利资源 流域面积大于500平方公里河流6条,大 于100平方公里河流23条,大于30平方公 里的河流54条。滦河在秦皇岛市境内流 域面积3773.7平方公里,地下水资源量 7.45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6.40亿立方 米(其中地表水12.54亿立方米、地下水 7.45亿立方米、两者重复量3.59亿立方 米)。兴建各类水库:含桃林口水库283 座,总库容14.86亿立方米。不含桃林口 水库282座,总库容6.27亿立方米。

全国和省域城镇的体系规划详解

全国和省域城镇的体系规划详解

《城市规划法》规定:“国务院城市规划⾏政主管部门和省、⾃治区、直辖市⼈民政府应当分别组织编制全国和省、⾃治区、直辖市的城镇体系规划,⽤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

”这是总结了国内外城市规划的历史经验,适应改⾰、开放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开展这项⼯作具有重要意义。

1.编制城镇体系规划是城市规划⼯作序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步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转向第⼆、第三产业,转向城市,也就是说,在我国的⼯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城市化⽔平将不断提⾼。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严格控制⼤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城市”的⽅针,拟定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各省、⾃治区、直辖市实际的城市化进程和⽬标,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是引导⽣产⼒和⼈⼝合理分布,落实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项重要基础⼯作。

城市的发展不是孤⽴的,在很⼤程度上受周围城市以及区域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城镇体系规划不仅是指导城市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也是国家设置市、镇建制和调整、变更⾏政区划的重要参考。

此外,城镇体系规划还是正确引导、合理控制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规模与标准,避免重复建设、盲⽬发展的重要⼿段。

2.组织编制全国和各省、⾃治区、直辖市城镇体系规划,是国务院城市规划⾏政主管部门和各省、⾃治区、直辖市⼈民政府的⼀项重要职责。

把组织编制城镇体系规划作为政府的⼀项重要职责,主要是考虑到该项⼯作所具有的综合性、区域性和宏观指导作⽤。

城镇体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表现形式,是政府对全国和省域经济社会发展实⾏宏观调控与引导的重要⼿段,它⼜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的⼴泛领域和许多部门,需要政府来组织并进⾏有效的综合、协调。

全国和省(⾃治区、直辖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先要在确定全国和省(⾃治区、直辖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城市化⽔平进⾏预测与规划;第⼆要根据⽣产⼒和区域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城镇的规模及其分布进⾏预测与规划;第三要分析全国和省域各级中⼼城市的影响范围,并确定各中⼼城市的职能及发展⽅向;第四要在分析各城镇历史改⾰及发展条件的基础上,规划新设置市、镇的数量;第五要提出近期宜重点发展的城市,明确其发展⽅向以及⼈⼝和⽤地的规模;第六要提出完善城镇体系所必需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标和布局;第七要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介绍
1
更多资料请访问.(.....)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简介
一、城市概况
1、地理位置
2
老河口市地处鄂西北,汉江中游东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0′—120°00′,北纬32°10′—32°38′,东西最大距离4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51公里,市域国土总面积1032平方公里。

老河口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处,东北依豫西南与邓州市和淅川县接壤,中心城区距河南省邓州市和南阳市分别为60公里和120公里。

省内南接襄樊市、西北连十堰市,分别与襄阳区、丹江口市和谷城县毗邻,中心城区距省会武汉市418公里,距襄樊市71公里,距丹江口市24公里,距谷城县和十堰市分别为24公里和133公里。

境内汉丹铁路贯穿南北,襄渝铁路和汉十高速公路从市域南部穿境而过;316国道、302省道从市境经过;全国六大军用机场之一的老河口机场属大(一)型机场,民航开通有至北京、佛山等5条航线。

2、自然条件
老河口市地处秦岭支脉伏牛山南支尾端,南阳盆地边缘,地貌形态多姿。

地势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丘陵、岗地、平原三种地形。

其中东部、中部为平岗地,高程(黄海高程,下同)在100米至150米之间,面积590平方公里;西北部为低丘,高程在150米至462米(为境内最高点)之间,面积225平方公里;南部为平原,高程在100米上下,面积217平方公里,分别占市域总面积的57.2%、21.8%、21%。

老河口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丰富、日照充分、四季分明。

全市年平均气温15.3℃,极端最高气温41.0℃(1977年),最低气温-17.2℃(1961年),最大冻土深度120毫米;年平均降雨量831.0毫米,最大日降雨量178.7毫米;日照时数1828.7小时,日照百分率41%;盛行风向东北风,平均风速1.4米/秒,最大风速17.7米/秒。

老河口市境内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164.09平方公里。

汉江是流经境内的最大河流,过境长58公里,最大洪流量57200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为384亿立方米(南水北调后年平均过水量259亿立方米);境内尚有10条发源于朱连山的小河流,源短流小,枯水期流量不到0.5米/秒;引丹灌渠所形成的人工水利系统使市域21座水库获得了丰富的水源,引水能力3.2亿立方米,可直接灌溉全境大部分地域;境内以排子河水库、孟桥川水库为骨干的大、中、小型水库50余座,水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5.64%。

老河口市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初步探明的有十一种,除粘土矿、河道砂石外,其它
3
资源主要分布在市域西北部。

西北部多为古生界和元古界沉积岩分布,在古生界地层中多为石灰岩,下部有赤铁矿和古煤,沿构造断裂带有宽达5米以上的方解石脉;在元古界地层中以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为主,夹有较宽的白云质大理石。

白云岩矿总储量500亿吨,河道砂石、石灰岩矿1亿吨以上,其中白云岩矿作为镁矿资源利用,具有很高的价值。

3、历史沿革
老河口市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距今已2700多年。

西周以前(公元前771年)称古阴国,春秋时期(公元前523年)为楚属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实行郡县制,设酂、阴二县。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 )封萧何为赞候,”食邑八千户于此”。

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设乾德县,至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始称光化县,历时900多年。

老河口旧城区原名”新镇”,清雍正三年(1725年)正式改称老河口,并逐渐成为”五方杂处、百货交集”之地,至光绪年间商业极盛,”集陕南、川东之山货,散鄂豫边区之粮棉,纳湘沪之百货,载苏皖之糖盐”,城市人口已达7—11万人。

4、社会经济
老河口市现辖洪山咀、光化、酂阳、李楼四个街道办事处,孟楼、竹林桥、薛集、张集、仙人渡五个建制镇和袁冲乡, 底市域总人口51.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68万人,非农业人口23.51万人,市域流动人口0.79万人,市域城镇人口达到24.3万人,城镇化水平46.75%,人口自然增长率5.5%。

老河口市中心城区实际居住人口20.64万人,占市域城镇人口的84.94%,城市建成区面积24.16平方公里(包括机场和马头山空军基地,此部分用地不参与用地平衡,面积202.67公顷),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7.24平方米。

二、规划指导思想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区域协同、城乡协调,以实现区域发展的最优化;人居环境的营造须以人为本,强调软硬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城市人性化和城市精神的要求。

三、规划期限
近期: ——
远期: ——2020年
4
远景展望至二十一世纪中叶。

四、规划区范围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整个老河口市域,面积1032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规划范围为光化、赞阳、李楼三个办事处,以及洪山咀办事处所属的洪山咀居委会、泰山庙村、苏家河村、袁庄村所辖区域。

具体范围是:北起苏家河,南迄邓岗;西临汉江,东止新店岗和杨家山。

面积208平方公里。

五、市域生产力空间布局
老河口市生产力布局框架表现为以中心城区为主体,以316国道和302省道为发展轴,仙人渡镇和孟楼镇为主要节点,以一般集镇、中心村和基层村为基础”扇形”分布的空间体系。

其中中心城区是以汽车(机电)、纺织、食品工业为主导,以建材、化工等产业为基础的经济中心;南部以仙人渡镇为主导,形成工业走廊;东部以孟楼镇为主导,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老河口市市域划分为三个经济区:
1、西南沿江经济区:以主城区为核心。

仙人渡镇为二级中心,两个城市工业组团为主要节点,形成市域多元化产业发展轴;
2、西北经济区:以孟楼镇为核心,包括孟楼镇和袁冲乡两个乡镇,以服务农业的工业项目为龙头,商贸业等第三产业为依托,促进畜牧业和林果业的发展,开展省际间的联合和协作。

3、东南经济区:包括张集镇、竹林桥镇和薛集镇,以张集镇为核心,其它两个镇为主要节点,以农副产品为资源的工业项目为龙头,大力发展商品粮基地,促进农、林、副、渔的综合发展。

六、市域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
1、市域总人口预测
底,老河口市域总人口51.98万人(含市域流动人口0.7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4.3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6.75%。

近期( )市域总人口54.2万人,平均增长率7‰;
远期(2020年)市域总人口58万人,平均增长率6‰。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