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9199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会生活自理,从事简单的自我服务的能力,如:自己穿衣服、独立入厕、独立进餐、自己整理衣物等。孩子有了一定的自理生活能力,不仅会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更是孩子在以后社会中赖以生存及发展的根本。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能够促进孩子独立性、自信心的增强,并为其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幼儿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起始站,我们非常注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孩子能否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我们对完成此项任务的困难和可能性进行了分析。
一、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弱原因分析
第一,家长过度爱护,许多应该孩子自己去做的事,家长习惯包办代替、亲历亲为。孩子是家庭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心肝宝贝”,在家许多大人围着他转,哄他们开心,认为只要孩子吃好、健康就好。因此许多小朋友吃饭要喂,有些爷爷奶奶为了哄好孩子一餐饭,要跟着走好多路,或边喂饭边让孩子看电视;帮他们解小便,穿脱衣服,大人认为这是义不容辞的事。却不知处处包办代替,孩子的独立愿望会渐渐消失,养成依赖心理,从而导致发展迟缓。
第二,认为孩子小、能力差,以后学习也不晚。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孩子的这些请求:“我来洗,我来拿,我自己……等等”。但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行,你还小,不会做。”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到了一定年龄,自然而然地就学会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现在孩子小,不必急于让他们自己动手,而且越小越难教,孩子大了,学得也快。因此这样教养的孩子在家中一切需要自己动手的事,几乎全由大人包办,养成了严重的依赖心理,使得在各方面的发展,与其它小朋友都有明显的差距。
第三,怕麻烦,嫌孩子动作慢,或吃得脏。由于孩子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手眼协调还不够。让孩子自己吃饭常常桌上地上都是,家长嫌脏,认为还不如自己喂得快;有的孩子要自己洗手,结果手没洗干净,还弄湿了衣服,家长后悔没帮他洗;孩子非要自己
穿衣服,结果衣服穿反了,还要重穿,耽误了上班时间……所以许多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做,不如自己做,节省时间,减少避免麻烦。其实,家长这种拒绝孩子动手做,包办代替的做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了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
二、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幼儿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通过孩子的学习参与、训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利于他们动作的发展。幼儿又是能力培养的最佳期,良好的生活能力将使其终身受益。
(一)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是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的需要。
孩子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置身到一个新的天地,扩大了生活圈,新的环境,好玩的玩具,强烈地吸引着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在幼儿园学习、生活。但不会洗手,不会吃饭,不会穿衣等生活自理上的问题,使他们不能很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爱哭鼻子的小男孩”仰仰是个内向偏于孤僻的孩子,是哭得较“韧”的孩子,开学直到10月底才适应了幼儿园集体生活。可是已经是快接近学期尾声了,依旧每天来园时要哭,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我曾经分析过仰仰的个性,他的先天气质偏于抑郁质,心理表现为敏感,畏缩,孤僻。但从他的行为,语言,思维各方面分折,却有其特殊性:仰仰的自理能力较弱,比如中午吃饭,饭菜都放在桌上了,他却用手支着头,一脸不高兴地看着饭碗,要是我们要求他:“仰仰要自己吃饭了”他就别过脸,一滴一滴开始掉眼泪了。问他怎么了,不是“菜我不要吃”就是“太多了,我吃不光”但只要老师提出:“仰仰,老师来喂你。”他就张大嘴一口一口地把饭菜都吃光了,在家里就更不用说了。我认为造成仰仰种种行为性格问题的,是后天教育影响,尤其是家庭教育影响的结果。仔细分析仰仰的家庭情况:他自幼是爷爷奶奶带大的,最亲最依赖是爷爷奶奶,吃、穿、睡都是奶奶照料的,连假期也跟着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只是一味依着他,任何事一手包办,所以造成大脑思维发达,动作行为缓慢,性格自尊又相对孤僻的现状。对于这种类型的孩子,首先确定采取的教育手段是以鼓励为主,但不能纵容,要求他做的,必须
去做,至于做的结果,不管如何都应得到老师的表扬,以滋长他的自信,教师的态度也会影响别的孩子愿意主动找他玩。对于孩子的家长,多与他们交流,解释如何对孩子适度的放手,给其适当的锻炼机会,多与孩子沟通,给孩子更多的时间等等,以便让孩子尽快的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二)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孩子成独立自信,不依赖成人的性格。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就是要学会独立用勺吃饭,拿杯子喝水,会洗手,会穿脱简单的衣裤等,然而刚开始时孩子不会穿衣服,袖子伸不进,钮扣扣不好,在家里都由成人帮助。上幼儿园该自己学着穿了,钮扣洞对不齐,硬是对上一遍,二遍,直到对齐,裤子拉不上,硬是哎哟,哎哟用力拉,直到穿上为止。在孩子学习自理能力技能过程中,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在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勇于面对困难,敢于克服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抗挫能力及独立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这种坚强、独立、自信,正是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的良好个性品质。
三、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培养教育方法的探索。
近年来,我们坚持保教结合,循序渐进,并结合孩子的年龄特征,注重实效、扎扎实实地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做法是:
(一)把生活能力培养寓于易读易记的儿歌中,寓于有趣的情景中。
好奇、好模仿、想说话是孩子的年龄特征,我们把生活自理技能设计成有趣的情景故事,形象的儿歌,让孩子在看看、说说中理解内容,懂得粗浅的道理,从而掌握动作技能。
例:学吃饭:我们在培养小朋友自己吃饭时尊重和培养让其自己吃饭的欲望,让孩子自己吃饭,虽然边吃边掉饭粒,但老师还是坚持让小朋友自己吃,随时帮助纠正拿勺的姿势。我们老师还不时提醒孩子:“小调羹,拿拿好,小饭碗,扶扶牢,小眼睛看好碗,吃得干净真正好。”“吃饭时,要坐好,慢慢吃,细细嚼,不掉饭,不洒汤,好好吃,长得胖。”现在孩子进餐时偏食现象较多,有的则是咀嚼能力不够所致,多数幼儿不喜欢吃菜是嫌老,不愿多嚼。
我们就在吃饭前设计成兔妈妈请客的情节,先请喜欢吃菜的小朋友来吃,请其它小朋友看,他是怎么嚼的,看着小朋友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其它小朋友也被勾起了食欲,纷纷说:“妈妈我也要吃。”在进餐时,“兔妈妈”及时鼓励吃得好的“小兔子”。有的孩子不会啃骨头,不会吃鱼,老师则分别扮演“狗妈妈”、“猫妈妈”,教孩子怎样吃肉骨头和鱼,孩子在愉快的气氛中边学边吃,渐渐地使孩子感到吃饭也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好地进餐。
可见,语言的参与,使学前儿童的认识过程发生质的变化,孩子在说说学学做做中掌握了自理技巧。
(二)把生活能力的培养寓于游戏之中。
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对孩子说来,最高兴事莫过于游戏了,游戏是孩子幸福的源泉,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先生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
在日常的生活活动中,由于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我们随机运用拟人化的语言和游戏的口吻提出要求,孩子乐于接受而且印象深刻。如:在午睡前,我告诉孩子们说:“鞋子宝宝也要睡觉了,它就在自己的小椅子下”。在孩子们将鞋子放进去的时候,我还提醒说:“别让鞋宝宝露出脑袋啊,要不下雨了会淋湿的。”孩子们都会把鞋子都放置在小床下面,这样,睡后找不到到鞋子的现象不再出现了。
为了使幼儿熟练掌握生活技能,教师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幼儿反复练习。我们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学习途径。如我们利用午睡前后的机会让孩子练习自己穿鞋,当发现很多孩子不能区分鞋子的左右时,我们组织了“认识鞋子正反”这一活动,特别是午睡前的一段时间,我们对前几天午睡活动中穿脱困难、动作慢的个别幼儿,重点加以指导,请能干的幼儿来示范。让能力弱的幼儿学习并练习,并进行“看谁穿得又快又好”的游戏竞赛,表扬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通过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的练习,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大部分幼儿掌握了这些生活技能。
孩子特别喜欢边说边玩,抓住这一特征,我们就让孩子在游戏中,在自己动手操作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