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讲课稿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机制;3. 能够分析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优缺点;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机制教学难点:理解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优缺点二、教学准备教具准备:PPT、显微镜、实验材料学具准备:学生实验报告册、笔记本、笔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物质跨膜运输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质跨膜运输以及其重要性。
2. 讲解:讲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介绍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实例和机制。
3. 实验观察: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实验材料,观察不同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4. 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并记录在实验报告册上。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机制,强调其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实例和机制,并能够分析其优缺点。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实验观察和思考能力,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
五、课后作业1. 复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实例;2. 深入研究一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了解其具体机制;3. 思考物质跨膜运输在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其他生物体的物质跨膜运输实例,如植物、微生物等;2. 探讨物质跨膜运输在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应用,如基因工程、药物输送等;3.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跨膜运输的研究对人类健康和疾病治疗的重要性。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请学生回答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实例;2.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并分享给全班;3.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请学生分析其中的物质跨膜运输机制。
八、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2.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填写实验报告册;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提供实验操作建议。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高中教案范文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物质跨膜运输的几种方式和特点。
3. 能够分析实际例子,理解物质跨膜运输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1. 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意义。
2. 物质跨膜运输的几种方式。
3. 实际例子中物质跨膜运输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物质跨膜运输的机制和特点。
2. 实际例子中物质跨膜运输的推理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机制和特点。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物质跨膜运输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3. 利用多媒体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
五、教学内容1. 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意义:介绍物质跨膜运输的基本概念,解释其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
2. 物质跨膜运输的几种方式:介绍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等几种方式,并解释其特点和区别。
3. 实际例子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如水分子跨膜运输、葡萄糖跨膜运输等,让学生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和机制。
4. 物质跨膜运输的生理意义:分析物质跨膜运输在生物体内的生理作用,如维持细胞内外的物质平衡、实现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等。
5. 物质跨膜运输的研究方法:介绍目前研究物质跨膜运输的主要方法,如膜片钳技术、荧光标记技术等,并解释其原理和应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如何跨越细胞膜。
2. 探究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分组讨论,每组分析一种跨膜运输方式,如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等。
3. 实例分析:各组汇报所选实例,其他组成员提问,共同探讨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及机制。
4. 总结物质跨膜运输的生理意义:引导学生从实例中归纳物质跨膜运输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方式和生理意义。
七、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课程做好准备。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案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案【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分类;掌握物质跨膜运输的具体实例。
2.能力目标:能够解释物质跨膜运输的原理;掌握应用跨膜运输实例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分类;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2.教学难点:解释物质跨膜运输的原理;应用跨膜运输实例解决生活中问题。
三、教学准备PPT、黑板、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实验材料、生物教材。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的实例引出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分类。
例如: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如何进入我们的细胞;细胞内部的废物,如何排出细胞外等。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如何跨过细胞膜的?有哪些不同的方式?Step 2 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分类1.将学生分成小组,分配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分类。
2.每个小组负责一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例如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小分子的跨膜运输、大分子的跨膜运输等。
3.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评论,教师进行总结概括,确保每个学生都理解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分类。
Step 3 探究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1.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请举例说明。
2.教师提供几个实例供学生思考:水分子的跨膜运输;甘蔗汁在植物体内的运输;盐在海水中的扩散等。
3.针对每个实例,教师可以提供背景知识,例如跨膜运输涉及的分子结构、运输方式、调控机制等。
4.分析每个实例中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解释其原理和意义。
5.让学生展示他们自己整理的物质跨膜运输实例,其他学生进行提问和评论。
Step 4 进行相关实验1.教师进行简单的实验演示,如利用玫瑰花颜色变化的实验演示原子扩散、利用土豆切片演示渗透作用等。
2.学生在实验室或家庭中进行相关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解释物质跨膜运输的原理。
生物《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案
生物《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能够掌握生物体内不同类型的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和机理。
3. 能够举出物质跨膜运输的一些实例,并分析其重要性。
【教学重点】生物体内不同类型的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和机理。
【教学难点】能够举出物质跨膜运输的一些实例,并分析其重要性。
【教学方法】1. 复述法、演示法和探究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答疑解惑和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介绍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学习(30分钟)1. 告诉学生跨膜运输的两种基本形式: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2. 介绍两种类型的被动转运方式:扩散和渗透压。
3. 介绍两种类型的主动转运方式:原位转运和现位转运。
4. 举例说明各种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和机理。
三、讨论(15分钟)1. 组织学生讨论有哪些物质在生物体内跨膜运输。
2. 从学生中选取一些例子,让学生分析其重要性。
3. 讨论不同跨膜转运方式对生物过程的贡献。
四、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内容,明确学生获取的知识点和能力,梳理思路,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复述法、演示法和探究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了生物体内不同类型的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和机理,并举出了物质跨膜运输的一些实例,并分析其重要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留出充足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从中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互动性和参与度。
同时,教师还应该及时收集和整理学生讨论的观点和问题,以便在下一节课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解答。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案)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几种常见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如扩散、渗透、主动运输等。
3. 能够分析实例中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及过程。
二、教学内容1. 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扩散的原理和实例。
3. 渗透的原理和实例。
4. 主动运输的原理和实例。
5. 其他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简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原理和实例。
2. 教学难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机制和调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2. 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图像和动画,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
3. 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例引出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原理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 分析:分析实例中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及过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 练习: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评估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概念、原理和实例的理解及应用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中问题的理解和解答准确性。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中的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测试成绩:通过书面测试评估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知识掌握的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和参考书:提供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基础知识和深入讨论。
2. 多媒体课件:使用动画和图像来展示物质的跨膜运输过程。
3. 实验材料:准备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跨膜运输。
4.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的在线课程、视频和文章,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八、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研究人员进行讲座,分享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实际应用。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4章第1节。
本节主要介绍以水和无机盐的跨膜运输为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其中的“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通过这项活动,学生可以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环节得到一定的体验和感悟,为研究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基础。
本节课与前面研究过的组成细胞的分子和细胞的基本结构等内容相联系,同时为即将研究的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掌握渗透作用的概念及发生条件;②了解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与失水;③举例说明动物细胞膜和植物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④概述水的跨膜运输方向与水浓度的关系。
2.能力目标①能够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②能够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
3.情感目标①通过参与课堂研究,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研究态度;②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①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难点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②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
四、课时安排本节课教学内容分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包括渗透作用、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及“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第二课时包括探究实验方案的实施及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实例。
五、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做过或见过泡在盐水中的萝卜条会软缩,泡在清水中的萝卜条会更加硬挺的实验,这些生活经验对研究本节内容有帮助。
本节内容需要学生从微观水平上理解细胞吸水、失水的过程,理解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内容本身较抽象,难以理解,学生研究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
高于外界溶液时,细胞会吸水,细胞膜会扩张;当细胞质浓度低于外界溶液时,细胞会失水,细胞膜会收缩。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说课稿 教案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说出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和失水。
(2)举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3)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操作显微镜观察。
2.过程与方法(1)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学习进行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参与课堂讨论与交流。
(2)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如及时清洗和摆放实验用具,爱护实验室卫生等。
●教学重点1.如何进行探究实验,其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
2.渗透作用;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3.细胞膜不仅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教学难点1.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如何设计实验过程(材料、实验用具、试剂的选择,实验结果的预测,操作的细节)。
3.细胞膜不仅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教具准备1.渗透演示实验。
2.萝卜条吸水和失水的演示实验。
3.渗透原理的多媒体演示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探究细胞的吸水与失水●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课前老师准备好萝卜条吸水和失水的演示实验,取三块形状大小相同的萝卜条,一块置于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一块置于盛有盐水的烧杯中,一块用培养皿盛放以作对照。
此实验一般需要半小时就可以有明显的结果。
[情境创设]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无论是从个体层次还是细胞层次来看,生命系统并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系统,它要不断与外界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包括从外界摄入物质(如我们吸入氧气、吃饭等),同时也包括及时地把代谢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如呼出二氧化碳,排尿,出汗等)。
那么这一章我们着重探讨在细胞层次上物质是如何输入和输出的。
首先我们来看这样几个生活中的例子:(1)你吃比较咸的食物时,例如腌制的咸菜、连续嗑带盐的瓜子等,你的口腔和唇的黏膜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学生:会有干燥难受的感觉,因为口腔和唇的细胞失去水分,即水分的输出。
(2)当你把白菜剁碎准备做馅时,常常要放一些盐,过一段时间后就可见有水分渗出,这些水分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菜馅细胞失去的水分,即水分的输出。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案)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物质跨膜运输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涉及到生物体内部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等生命活动。
通过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过程。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目标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意义。
掌握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及其原理。
1.2.2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物质跨膜运输实例中的关键因素。
能够运用物质跨膜运输的知识解释生物学现象。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讲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第二章:气体交换2.1 实例介绍以人类呼吸系统为例,介绍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跨膜运输过程。
2.2 教学内容2.2.1 氧气跨膜运输了解氧气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掌握氧气在肺泡和血液之间的交换过程。
2.2.2 二氧化碳跨膜运输了解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掌握二氧化碳在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的交换过程。
2.3 学生活动2.3.1 观察和分析人类呼吸过程中的气体交换现象。
2.3.2 讨论氧气和二氧化碳跨膜运输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第三章:水分子的跨膜运输3.1 实例介绍以植物根吸收水分为例,介绍水分子的跨膜运输过程。
3.2 教学内容3.2.1 水分子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了解水分子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掌握水分子在植物细胞膜两侧的交换过程。
3.2.2 根毛的吸水机制了解根毛的结构和功能。
掌握根毛吸水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3.3 学生活动3.3.1 观察和分析植物根的吸水现象。
3.3.2 讨论水分子的跨膜运输原理及影响因素。
第四章:营养物质跨膜运输4.1 实例介绍以葡萄糖进入红细胞为例,介绍营养物质的跨膜运输过程。
4.2 教学内容4.2.1 葡萄糖的跨膜运输了解葡萄糖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掌握葡萄糖通过红细胞膜的运输过程。
4.2.2 载体蛋白的作用了解载体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掌握载体蛋白协助葡萄糖跨膜运输的原理。
4.3 学生活动4.3.1 观察和分析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现象。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案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机制。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跨膜运输的定义和类型。
2.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机制。
3. 物质跨膜运输在生物体内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机制。
2. 教学难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机制和调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机制。
2.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物质跨膜运输的图像和动画,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 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盐水渗透到细胞内部,引发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好奇心。
2. 讲解:介绍物质跨膜运输的定义和类型,解释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机制。
3. 互动: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 实践: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物质跨膜运输的现象。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机制,并强调其在生物体内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实例和机制的理解,评估学生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评估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应用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生物体内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如气体交换、水分运输等。
2. 探讨物质跨膜运输在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如药物Delivery、基因调控等。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讲解、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的反馈等方面。
2.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教材,提供丰富的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知识。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高中教案范文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不同类型的物质跨膜运输实例及其机制。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质跨膜运输现象。
二、教学重点1. 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
2. 不同类型的物质跨膜运输实例及其机制。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机制。
2. 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质跨膜运输现象。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教学素材(如实验视频、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渗透作用)引入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介绍物质跨膜运输的定义、重要性以及不同类型的物质跨膜运输实例(如主动运输、被动运输等)。
3. 实例讲解:针对每种类型的物质跨膜运输,选择一个具体的实例进行详细讲解,包括其机制和实例中的应用。
4.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物质跨膜运输的理解和实例,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合作意识。
5. 练习与应用: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质跨膜运输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探讨物质跨膜运输在生物体内的应用和意义,如细胞摄取营养物质、药物输送等。
2. 引入一些前沿的物质跨膜运输研究,如纳米技术在物质跨膜运输中的应用。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互动中的表现,评估其对物质跨膜运输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练习题:评估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和解答过程,了解其对不同类型物质跨膜运输实例的理解程度。
3. 作业: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解答的准确性、思路的清晰性以及对生活实例的解释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清晰易懂,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物质的跨膜运输》教案(精选7篇)
《物质的跨膜运输》教案(精选7篇)《物质的跨膜运输》教案 1教学目标本节课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内容。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是:“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我理解这项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2、另外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分析,本节课制定的技能方面的目标是:能够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强调积极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回答问题;(2)参与讨论与交流,学会合作;(3)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模块的第2章和第3章的内容分别是细胞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本章和第5章的内容都属于细胞的功能。
第3章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大致的功能,本章着重介绍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其中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通过性膜,而这种功能与膜的结构有关,这样进入本章的第二节内容,能进入膜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否相同,这正是本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都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可见这节内容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意义。
另外,本节内容又与本模块第五章的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以及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2、教学重点(1)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2)图表数据的解读确定的依据:该重点是由本节所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
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围绕物质进出细胞膜的几种方式展开的,因此应该将其确定为教学的重点。
另外根据《标准》所提倡的“落实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的观点,本节内容在对坐标图表分析上有较好的教学价值,因此我将“图表数据的解读”也作为了本节课的一项重点内容。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内容及其解析1.内容:掌握细胞的吸水与失水的条件;理解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2.解析:水分的跨膜运输是一个探究实验,通过对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实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十分接近生活,学生对水进出细胞膜的知识较为熟悉,因此采用研究性学习较好。
通过实验多媒体手段突破难点,为学生更好的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做好铺垫。
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1)描述半透膜的特征;(2)举例说明动物细胞膜和植物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理解水的跨膜运输是顺浓度梯度进行2.解析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问题:1、探究水分进出细胞是沿相对浓度梯度进行的。
2、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解析: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为帮助学生获取直观形象的知识,可采用挂图、模型等教具。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基本流程(二)教学情景1.复习、资料分析导入新课问题1细胞是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这个系统的边界是什么?设计意图:温故知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师生活动:教师提问,积极思考回答2.细胞的吸水与失水(1)渗透吸水原理问题2:由于边界的存在,进而将细胞与外界物质分隔,这种分隔是不是意味着细胞需要的物质不能进来,细胞不需要的物质不能出去,为什么?例1:演示实验:烧杯中是清水,漏斗内是30%的蔗糖溶液,两种不同的溶液被一层卵壳膜隔开,实验开始时,漏斗内外的液面在同一水平面上,静置2小时后,漏斗内的液面上升。
问题3:为什么漏斗内的液面会上升?〖提示〗由于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量多于从长颈漏斗渗出的水分子数量,使得管内液面升高。
问题4: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液面还会升高吗?〖提示〗用纱布替代玻璃纸时,因纱布的孔隙很大,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通透,因而液面不会升高。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教材内容及立意分析教材第2章和第3章分别讲述了细胞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第4章关于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则属于细胞功能的内容。
本节是第4章的第1节,通过对水分及其他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分析,得出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一结论。
与以往教材不同的是,本节没有将细胞的吸水失水放在新陈代谢一章里,而是将水的跨膜运输作为一个实例来分析,由物理现象过渡到细胞,先分析动物细胞的水分进出,然后通过一个探究性实验来说明植物细胞的水分进出情况,得出水是顺相对含量梯度运输的结论。
通过对其他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分析得出物质的跨膜运输并不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最终得出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一结论。
另外,教材安排了一项探究活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这是必修课中的第一个“探究”,通过这项探究活动,重在使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各个环节能够有所体验和感悟,从而为以后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二、学习目标设定根据考纲要求,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并渗透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知识方面:1.描述半透膜的特征,理解渗透作用产生的两个条件。
2.举例说明动物细胞膜和植物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3.理解水的跨膜运输是顺浓度梯度。
4.举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1.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证明水分进出细胞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
教学难点: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四、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观察法、比较法、实验法、推理法、分析法、讨论法等,设置思维坡度,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推未知,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等。
本节教材难度较大,教师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五、教学过程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交换。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说课稿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说课稿《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说课稿1一、说教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4章第1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基础上对细胞功能的认识,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奠定了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在全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课中主要学习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探究实验,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探究实验,学好本节内容能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开拓道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讲好本节课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二、说学情本节课所面对的学生为高中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再加上之前已经学习了渗透作用以及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为这节课打下了基础,但由于他们是在高中阶段第一次学习探究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所以在作出假设和提出问题的环节会有一定的困难。
同时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也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的问题,因此需要老师进行引导并且要耐心的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1.知道原生质层的概念,说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步骤。
2.通过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
3.在探究活动的参与过程中,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感受生物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本节课的重难点定为:【重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五、说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本课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并引发学生思考:夏天家里做凉拌黄瓜时会有水出现,腌萝卜条时撒上一些盐时会出水,而卖菜的阿姨会在青菜上洒一些水使菜显得硬挺,这些生活现象说明了什么生物学原理呢?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现象,所以很容易回答出植物细胞也会吸水和失水。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教学设计 说课稿 教案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能力方面:1、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对探究活动进行设计2、进行关于职务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相当于半透膜。
解决方法:(1)通过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渗透现象。
归纳总结渗透作用的概念、条件、原理、结果,指出半透膜的特性。
(2)通过分析水分进出红细胞的状况,总结出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2、教学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解决方法:(1)通过名人名言使学生认识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有关知识现象深入思考,提出相关问题,开展合作学习,利用小组活动讨论确定有价值的问题。
三、教学用具:ppt、实验材料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述法、启示法、演示法自学讨论法六、教学程序引言: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每时每刻与环境进行着物质的交换,物质的进进出出都要细胞的边界——细胞膜。
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水分进出细胞的情况。
首先我们来探究渗透现象。
(一)、渗透现象[问题探讨]:演示“渗透作用实验”——介绍实验装置,指导观察实验结果。
在屏幕上打出渗透现象示意图提问:⑴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⑵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⑶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学生讨论总结。
教师归纳讲述:⑴半透膜的特性:水分子等小分子可以通过,蔗糖等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⑵渗透作用的概念: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⑶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有浓度差。
⑷原理:当溶液浓度A>B时,水分子就通过半透膜由B流向A;当溶液浓度A<B时,水分子就通过半透膜由A流向B;当溶液浓度A=B时,则处于动态平衡。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说课稿(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生物《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说课教案苗英焕汤阴一中《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一节的知识,题目为《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基础上对细胞功能的认识;同时也是为进一步学习细胞膜结构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奠定了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在全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另外,本节课中,"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探究实验,学好本课知识能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开拓道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讲好本节课有重要的教学价值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能够说出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2)能力目标: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3)德育目标: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培养质疑、求实、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流、懂得尊重他人。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举例说明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探究实验的设计。
二、说教法1、直观教学法本节课充分利用现代声像技术及多种媒体工具,借助多媒体动画,把渗透作用等知识直观的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学习积极性2、点评法和点拔法本节课把点评法和点拔法自始自终贯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中,目的在于强化学生主体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提,同时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
同时,适时得当的点拨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
3、自学导思法本节课依据“自主学习”的原则,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归纳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质壁分离的条件、三种跨膜运输的区别等,有利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比较和表达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案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三种主要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被动运输、主动运输和膜孔运输。
3. 能够分析不同物质跨膜运输实例,并解释其机制。
二、教学内容:1. 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被动运输:简单扩散、滤过、扩散。
3. 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分为载体介导的主动运输和泵介导的主动运输。
4. 膜孔运输:大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方式和实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物质跨膜运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其机制。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异同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案、PPT、教学素材。
2. 投影仪、白板、教学用具。
3. 网络、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方式和实例。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物质跨膜运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其机制。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异同和应用。
5. 总结:总结物质跨膜运输的重要性和应用。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方式和实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认识到物质跨膜运输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实际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概念和方式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理解。
3. 练习题:布置课后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如胞吞和胞吐。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及其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跨膜运输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跨膜运输的定义和类型。
2. 实例一:水分子跨膜运输(渗透作用)。
3. 实例二:离子跨膜运输(离子通道)。
4. 实例三:葡萄糖跨膜运输(载体蛋白)。
5. 实例四:氧气和二氧化碳跨膜运输(简单扩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及原理。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物质跨膜运输的微观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植物吸水,引发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思考。
2. 讲解:介绍物质跨膜运输的定义、类型和原理。
3. 分析:分析每个实例的跨膜运输过程,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跨膜运输。
4. 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验或案例分析,验证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概念和实例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3. 实验报告或案例分析:评价学生运用跨膜运输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如脂肪酸、氨基酸等。
2. 探讨物质跨膜运输在生物体内的意义和应用,如营养物质吸收、废物排出等。
3.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跨膜运输在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应用,如膜分离技术、膜生物反应器等。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类型和实例。
3. 强调物质跨膜运输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八、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分析一个实例,阐述物质跨膜运输的原理及其实际意义。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步骤,确保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考虑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运城中学冯建宇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的分析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4章第1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介绍的是以水和无机盐的跨膜运输为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其中的“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通过这项探究活动,学生可以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环节得到一定的体验和感悟,从而为学习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一定的基础。
本节课既与前面学习过的组成细胞的分子和细胞的基本结构等内容相联系,同是又为即将学习的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说出渗透作用的概念及发生条件;②说出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与失水;③举例说明动物细胞膜和植物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④概述水的跨膜运输方向与水浓度的关系。
(2)、能力目标①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②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
(3)、情感目标①通过参与课堂学习,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②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①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②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难点:①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②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
4、课时安排本节课教学内容分2课时完成,为了适应教学实际,我把渗透作用、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及“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作为第一课时,探究实验方案的实施及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实例作为第二课时。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做过或见过这样的实验:泡在盐水中的萝卜条会软缩,泡在清水中的萝卜条会更加硬挺。
学生也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做菜馅时加入一些盐,蔬菜中的水分会大量渗出;对农作物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现象等,这些生活经验对学习本节内容都有帮助。
而本节内容需要学生从微观水平上理解细胞吸水、失水的过程,理解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内容本身较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课堂上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增强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现象。
另外,学生在初中曾经接触到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但在如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设计实验等环节都还缺乏训练,在本节课中可让学生就生活现象提出探究问题、作出假设并设计实验,通过训练可以让学生得到一定的体验和感悟,从而为学习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设计思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由“问题探讨”引入,通过渗透现象的分析,学生自主构建渗透作用的概念及发生的条件;回忆细胞膜制备的实验,分析“水分进出红细胞的情况”认识到红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吸水或失水取决于细胞内外的浓度差;进而引导学生讨论“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情况,以生活中相关现象和科学家们的故事为背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作出假设,并根据所做的假设来设计实验,考虑实验操作的具体细节(材料、试剂、用具的选择,操作步骤,结果预期,设计记录表格等)。
四、教学方法及教学媒体的设计1.教法:采用启发式及问题驱动法相结合。
2.学法:学生利用课本和多媒体课件提供的资源开展自主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对比等方法达成学习目标。
3.教学媒体的设计: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组织与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章引言:问题1: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这个系统的边界是什么?由于边界的存在,进而将细胞与外面物质分隔,而细胞进行生命活动需要与外面进行物质交换,那么物质分子是如何跨越细胞膜输入和输出的呢?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节引言:教师简介本章的三节内容及联系,引出学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问题2: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什么?下面我们以水为例,共同探讨水分是怎样进出细胞的。
学生倾听思考,在脑中建立联系,形成框架。
章引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寻找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简介本章三节内容及联系,让学生对本章内容有个整体认识,便于形成知识网络。
节引言从学生很熟悉的也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水入手,来探讨物质是如何进出细胞的。
渗透作用(问题探讨)1、让学生自主阅读“问题探讨”内容及示意图,描述渗透装置及渗透现象,教师课件演示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
2、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1)渗透作用进行时,蔗糖分子和半透膜两侧的水分子是否都通过半透膜?(2)水分子向哪些方向移动,总体向哪一个方向移动? 为什么?(3)漏斗的液面会无限上升吗?为什么?(4)如果用一层纱布(或塑料袋)代替半透膜,结果会怎样?原因?(5)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又会怎样?原因?3、构建模型,引导学生分析渗透现象。
4、启发学生自主构建渗透作用的概念和条件:(1)概念: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单位体积中多的一侧向少的一侧进行运输。
(2)条件:①要有半透膜;②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
学生自主阅读、口述渗透现象,观察演示。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得出答案学生倾听思考学生归纳渗透作用的概念及条件通过演示动画,增强直观感,利于学生理解微观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调动其思维。
设计“问题串”是为了以问题驱动学习,引导学生去思考,层层剖析现象后面的本质建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难点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为进一步学习“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打下基础,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动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 1、从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例如,当我们吃比较咸的食物时,如腌制的咸菜、连续嗑带盐的瓜子等,你的口腔会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 有什么办法解决?教师归纳:这些现象说明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从而引出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2、动物细胞类比渗透装置思考①:若把渗透装置中的装有蔗学生回答:会有干燥、口渴的感觉,因为口腔细胞失去水分,即水分的输出。
这时及时的喝水,可以缓解口渴。
采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让学生大胆想象糖溶液的长颈漏斗换成哺乳动物的红细胞,结果会怎样?思考②:若把渗透装置中烧杯中的清水换成浓盐水,红细胞形态会发生什么变化?思考③:将动物细胞类比成渗透装置,有哪些相似之处?思考④:细胞膜是否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引导学生总结:生活着的动物细胞就像一个渗透装置,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质和外界溶液构成浓度差。
3、图片展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小组讨论:什么情况下,哺乳动物红细胞膨胀、皱缩或形态不变?师生共同总结: 水分进出细胞与细胞质的浓度和外界溶液是否存在浓度差有关,水是顺浓度梯度运输的。
4、师生共同总结:动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水进出细胞是顺相对含量的梯度,通过渗透作用进行的。
学生思考:输液为什么要用0.9%的生理盐水?学生思考回答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并发言:当细胞质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膨胀当细胞质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皱缩当细胞质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形态不变学生回答将微观事物直观展现,为学生的推理提供依据。
引导学生怎样把无生命的物理装置与有生命的动物细胞联系在一起,并利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学会大胆猜想,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总结,进而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体验学以致用的快乐。
植物细胞的1、教师举例:在日常生活里,夏天家里做凉伴黄瓜时有水出现,腌萝卜条时洒上一些盐会出水;而卖菜的阿姨经常向青菜上洒水,青菜变得硬挺,说明植物细胞也会吸水和失水。
教师提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情况又怎样呢?2、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从生活中的现象,结合上面这些例子,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将问题写下来。
教师: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提的问题哪些是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
学生提出问题:①细胞会失水吗?(渗出的水是细胞内的水还是间隙的水)②细胞在什通过联系生活实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吸水与失水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教师引导: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的现象发现新的问题,提出问题。
许多科学家都善于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例如,牛顿从苹果掉下来的现象中提出地球引力的问题;细菌学家弗莱明从一个长了青霉的细菌培养皿中出现的现象,提出青霉的分泌物是否具有抑制葡萄球菌生活的作用,从而提取出青霉素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可见,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创造发明的良好开端。
教师可简介“什么是一个有价值的可探究的问题”。
下面我们以第④个问题为例,来学习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提出探究问题: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系统,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教师:好,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以后,我们如何去研究它呢?(2)作出假设(以下以“探究植物细胞中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为例)作出假设:当一个问题提出后,我们必须结合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必要时还要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并且作出尝试性的回答,这种尝试性的回答称为“作出假设”。
教师图片展示:“成熟植物细胞结构图。
”提供信息:①成熟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占整个细胞很大比例,因此成熟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考虑液泡中的细胞液。
②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各个小组可能会提出不同的假设,应引导学生讲述理由,最后确定一个较合理的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么情况下会失水,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呢?③水分是如何进出细胞的?④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系统,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⑤……学生: ②、③和④三个问题提得好,可以探究。
学生尝试根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假设细胞壁相当于原生质层;假设原生质层、细胞壁两者都相当于半透膜。
学素养和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能力,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善于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3)设计实验教师:怎样才能够知道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呢?教师:怎么去做实验,做实验之前我们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基本思路:类似于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先把植物细胞放在浓度较高的溶液中,观察细胞的大小变化;再将细胞放在清水中,观察细胞的大小变化。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细胞液中的水分流失,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但由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离开来,也就发生了质壁分离。
将发生了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时,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引导学生预测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考虑这个实验设计上的一些细节问题,例如:①实验材料、试剂、用具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有颜色的还是没有颜色的,细胞小的还是相对比较大的,为什么?教师补充:洋葱表皮细胞有紫色液泡,而且表皮容易撕取获得,我们可以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