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佛教思想及其禅意诗
王维:虔诚礼佛,晚年的一首诗顿悟,成就了“诗佛”之美名
王维:虔诚礼佛,晚年的一首诗顿悟,成就了“诗佛”之美名这里有沉香千年的古诗词,亦有最精美的配图古人云:小隐于野,大隐于市。
而王维则更高,隐于“钩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朝堂,他才是盛唐时期真正的明白人。
最重要的是,王维并非没有才华,相反,我们看看他有多厉害:15岁时,王维便名满长安,受王公贵族追捧,就连玉真公主都忍不住倾慕他的“风流”,一度倒追王维,为野史留下不少“素材”。
可让王维出名的,反倒不是他的诗,而是他的音乐天赋和绘画能力(全才)。
17岁时,王维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0岁时,写下《李陵咏》、《西施咏》等,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21岁时,王维中进士,任太乐丞,掌管皇家司乐,此时他早已名满天下。
这样说可能不具体,也看不出差距,我们来和盛唐其他“大诗人”比较一下:李白和他同岁,44岁才奉诏翰林,还是贺知章推荐的;孟浩然参加科举时,已经39岁,且一生无官;杜甫40岁之前,依然在江湖飘蓬。
张九龄35岁中的进士;王昌龄28岁及第;白居易38岁登明经科;贾岛43岁中进士;孟郊46岁中的进士,欣喜若狂,写下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可就是这么“牛”的王维,突然在28岁的时候想做个“普通农民”,隐居淇上,3年后他的爱妻过世给了他莫大的打击,因感念妻子,余生未娶。
6年后,王维通过张九龄的提携,才又回到朝内。
之所以王维心性淡然,是因为他的母亲虔诚礼佛,从四五岁时起,王维就开始吃素,后自己也开始笃信佛法,所以王维的诗,都颇有禅意。
44岁时,李白正在宫中为贵妃作《清平调》的时候,王维已经开始建造“辋川别业”,再次为自己的归隐作准备。
可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王维一生中有两处“黑点”,也是被后世之人诟病最多的。
第一:张九龄被奸臣李林甫陷害时,王昌龄大骂张九龄弄权,并因此被贬官。
同样是受过张九龄恩惠的王维,此时却没有站出来。
于是很多人说,王维懦弱,不够仗义,甚至忘恩负义。
事实真的如此吗?要说清这件事,得从孟浩然说起。
王维写佛的诗及其禅意诗
王维写佛的诗及其禅意诗禅意和画意,是王维诗歌最突出的两大特色。
王维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画家,被后世推崇为“文人画”的始祖。
对祖国山水画的发展,有过杰出的贡献。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王维写佛的诗及其禅意,希望对你有帮助。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后,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广泛传播,到了唐代,便正式走向独立发展的阶段,佛教的影响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寺院经济蓬勃发展,具有不同特点的中国佛教八大宗派,都在这个时期相继形成。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进入唐朝,发展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高峰,整个文坛出现了自春秋战国以来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
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更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
顺应这一历史因缘,王维这位精通禅学,擅长诗歌,首创泼墨山水画,熟谙音律的艺术巨匠出现了。
据《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王维字摩诘,武则天长安元年(701)诞生于今山西省祁县。
其父王处廉,后迁居蒲州,遂为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
王维幼年聪颖过人,九岁知属辞。
其弟王缙,官至丞相。
王处廉去世较早。
其母崔氏,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王维成名后,在《请施庄为寺表》中写道:“故博陵县(今河北省蠡县南)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大照禅师即普寂,为禅宗北派祖师神秀(约606-706)的大弟子。
神秀示灭后,其法众即由普寂统领。
《宋高僧传》记述:开元十三年(725)即王维二十四岁时,普寂由洛阳移居长安,“王公大人,竞来礼谒”。
崔氏得拜这样一个高僧为师,守戒习禅三十多年,自然是一个颇有修养的居士了。
生长在佛教气氛如此浓厚的家庭,在母亲的影响下,王维和王缙“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菇荤血。
”(《旧唐书·王维传》)开元九年(721),二十岁的王维进士及第,授官大乐丞。
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贬为济州(今山东省茌平县)司库参军。
约在开元二十一年(733)回到长安,得到丞相张九龄的提拔,任右拾遗,累迁监察御史、吏部朗中、给事中等官职。
王维最有禅意的诗
王维最有禅意的诗
王维最有禅意的诗为:
秋夜独坐/冬夜书怀
唐代: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译文:独自坐着悲伤双鬓已白,在秋夜空堂上将近二更。
山间野果在秋雨中落下,草中虫子到灯下来低鸣。
头上白发始终难以变黑,炼丹中仙药也至今未成。
要知怎样消除衰老疾病,唯有学佛修成不灭不生。
说明:此诗是王维晚年的作品。
王维全家人虔信佛法。
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苦行斋心,除饭僧施粥外,“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诗人觉悟到的真理是万物有生必有灭,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万物都是短暂的。
人,从出生到老死的过程不可改变,诗人从自己嗟老的忧伤,想到了宣扬神仙长生不老的道教。
诗人感叹“黄金不可成”,就是否
定神仙方术之事,指明炼丹服药祈求长生的虚妄,而认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
佛教讲灭寂,要求人从心灵中清除一情六欲,是遭“无生”。
倘使果直如此,当然不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生苦恼也都不再觉得了。
诗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去皈依佛门的。
王维诗歌的禅意
王维诗歌的禅意1. 王维的诗啊,那禅意就像一阵清风,吹进你的心里。
你读他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好像跟着他走到了水源的尽头,没路可走了,嘿,人家不慌不忙地坐下看云卷云舒。
这哪里是没路了,这分明是一种豁达的禅意,告诉咱们生活中的困境都不是事儿。
2. 王维诗歌里的禅意就像是一盏灯,在黑暗中给人指引。
像“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能在安静里听到桂花落下的声音,你说神不神?这就是他内心的宁静啊,就像咱们在喧嚣的世界里,突然走进了一个静谧的小角落,那种感觉,真的很奇妙。
3. 嘿,你知道王维的诗禅意有多妙吗?他就像一个老禅师,用诗来给我们讲人生的道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花啊,自开自落,没人看它也不在乎,就像我们的生活,有时候不需要别人的关注,自己活得自在就好。
4. 王维的诗有那种禅意,就像深山里的清泉,凉凉的,润润的。
比如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空山之中,好像有人又好像没人,充满了一种空灵的感觉。
就像你走进一个古老的庙宇,那种神秘又宁静的氛围一下子就把你包围了。
5.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啊,那可不得了。
就好比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我们内心深处宁静的大门。
他写“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那深深的树林里,只有明月相伴,他却不觉得孤独,这就是禅意带给他的一种自得其乐,咱们是不是也该学学呢?6. 你要是读王维的诗,就像走进了一个禅意的世界。
像“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他独自在竹林里,又弹琴又长啸的,好像这世界就他自己,可他却很享受。
这就像我们有时候需要自己和自己相处,找到内心的宁静。
7. 王维的诗禅意满满,就像一个心灵的避风港。
拿“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来说,傍晚的山啊,飞鸟啊,在他笔下都有一种自在的感觉,仿佛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有它的规律,我们跟着走就好,不要太焦虑。
8. 哇,王维的诗中的禅意,就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脸上。
王维含禅意的古诗
王维含禅意的古诗王维含禅意的古诗在唐代诗坛里,王维是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诗人。
在中国诗史上,他的山水诗更是与画相通,达到「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
同时他又精通佛理,生前就被人们誉为「精禅上理」,逝后更有「诗佛」的称号。
下面给大家分享含禅意的古诗,欢迎欣赏!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简析:此诗把作者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
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
酬张少府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简析:此诗前四句全是写情,隐含着诗人伟大抱负不能实现的矛盾苦闷心情。
颈联写隐逸生活的情趣,情景浑成,物我两忘,以动写静,为高人达士作了传神的写照。
末联是即景悟情,以问答形式作结,故作玄解,以不管作答,含蓄而富有韵味。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简析: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简析: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
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
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蝠“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
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青溪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
简析:此诗描写了一条青溪的幽秀景色,诗人用多彩的画笔,绘出青溪流经不同地方时呈现的不同画面。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王维山水诗的禅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王维山水诗的禅意王维,这位盛唐诗坛杰出的诗人,以其卓越的艺术素养和才能,对“山水自然〞进行审美观照。
他笔下的山水诗,含蕴山水清音,心境与自然浑然一体。
物我两忘、空灵清幽,独具禅思画意、意境之美,在诗苑中独树一帜。
王维的这种将山水诗的审美艺术和禅意的空灵宁静结合起来的创作手法,将其创作推向了顶峰。
下面我们来看看王维山水诗的禅意,欢送阅读借鉴。
一、王维的生平及佛教信仰王维(701-762),字摩诘,是盛唐时代的杰出诗人。
诗人以在诗作中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表现诗情画意见长。
诗人一生与佛教有着特殊而紧密的联系,其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经典《维摩诘经》。
王维号摩诘居士。
王维信仰佛教,跟他的家庭有很大关系。
王维生长在一个佛教气氛很浓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在其母的熏陶下,王维年轻时即信奉佛教。
尽管如此,儒家的仁政学说和积极用世精神仍在其思想上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在历经一系列政治上的失意与挫折后,佛禅理念在他的信仰中终于占据了支配地位,以至诗人笃志奉佛,在禅诵中寻找寄托,在大自然中获得解脱。
王维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摆脱肮脏的政治,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又以澄净的心灵去体悟自然,在对自然的吟咏中,表达对禅理的深切体会。
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使诗作充满禅意、禅理、禅趣。
后清代诗论家王士祯在《香祖笔记》明确指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与净名默然,达摩得髓,同一关捩。
〞并在其后来的《居易录》中更强调指出:“会试论唐人诗,王维佛语,盂浩然菩萨语,刘虚、韦应物祖师语〞,皆以佛语评论之,透露出王维诗与禅教的内在渊源与紧密联系,其更被人尊称为“诗佛〞。
二、禅宗思想与王维思想的渊源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道、释三教并存、调和的方针,在入唐以后并没有大的改变,随着武后时代重佛教之风的盛行和大规模的寺庙建设、佛经翻译,佛教得到迅速的传播和开展。
王维最有禅味的一首诗
王维最有禅味的一首诗王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最有禅味的诗歌作品被誉为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他的诗中,很多都融入了禅宗的元素。
其中最能够代表王维禅意的诗句就是《山居秋暝》。
这首诗中赞赏自然的崇高,并表现出对神秘和深奥的渴望。
《山居秋暝》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在诗中王维表达了他对大自然中的大美和灵秀之感,同时也提出了对于人生真谛探索的追求。
整首诗由若干景物和情感的描绘交织而成,如同一篇论证,通篇洋溢着禅宗的哲思。
诗中,王维将自己的身处之地写的淋漓尽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描绘了一个在深山幽谷里的美丽的景色,这里为人们提供了清新的空气、如墨的山峦和一片沉淀的宁静。
每一个细节都在详细地描述自己所感受到的山林之美。
然而,王维在诗中并非仅仅描绘他所看到的自然画面,更是在通过自然景物向深层次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对山林,天际和清泉等景物的描绘,他牵扯出了此间人生的哲思和禅宗之学的智慧。
他通过描绘这些景物来表达他对于人生和世界的透彻认识。
他从内心深处看到的不仅仅是此间人世的苦难,还有短暂动人的美好和引人醒觉的真谛。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四句话表明了王维的归人的态度。
他不愿过着平凡的生活,也不愿受到各种繁琐的世俗环境束缚。
他要追求内心的自由,并从自然中汲取能量和智慧。
这首诗更像是他对于人生的教诲和指导。
总之,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充满禅宗味道的诗,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人生的真谛。
他通过精妙的诗句和优美的描写来赞美自然之美,深刻地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展现出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境界和生命力的惊人感召力。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像王维一样,去感受自然的美景,用心体会生活的真谛。
王维以禅入诗的作品
王维以禅入诗的作品王维是盛唐的一位杰出诗人,他多才多艺,尤其是他的诗与画极富禅意,禅语中也存诗味,达到了思与境谐的空灵境界。
诗人安禅静坐,借助佛法消除心中的无妄,同时身心也处于静思凝虑的氛围。
诗人自小深受母亲的影响,连 “摩诘”的名字也与佛教有关,晚年更是笃志向佛,心境恬淡。
王维将禅意渗透入作品,给人淡泊从容、静谧安宁的感受,备受诗词爱好者青睐。
他的诗作特别适合生活忙碌的我们,静下来,让身体得到休息、心灵获得释放。
下面就一起欣赏王维经典的禅诗,心迹自然流露,禅意绵远深厚。
《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
赏析:桂花自在开谢,秋月来惊飞鸟,如此夸张,用以表达山中四时的莫名寂静和处处皆空灵自在。
最妙处,秋月下一声鸟鸣,和响在春涧的潺潺流水中。
这样所写,是空性之如如,禅意也。
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描绘静谧的景象,但是通过引入花落、月出、鸟鸣等动态元素,诗人让整首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同时更加凸显了春涧的宁静。
这种创作手法充分展示了诗人的禅思和禅趣,让人感受到静谧中的生动和冥想中的灵动。
这首诗的诗眼是起首句中的闲字,这里写到的闲绝非赋闲,亦非指官员休假轻松之闲,而是指天下安定,朝野富足,臣民普遍之悠闲。
此等之闲,观数千年国史,唯看唐宋。
《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赏析:此诗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中年以后,厌倦尘世,隐居在风景秀丽的终南山,享受悠闲自在的生活。
每当兴致来临,就独自前往山中欣赏美丽的自然风景,陶醉于山林之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千古名句,禅意浓厚。
当他独自一人在山中游玩,走到水边时,不见前路,于是他索性坐下来,静静地观赏天空中云卷云舒。
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诗人游玩时的状态,但实际上却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处世之道。
生活的最佳状态是:顺其自然,认真体验每一天。
即使身处绝境,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
王维的10首佛系小诗,写出世间最美的孤独
王维的10首佛系小诗,写出世间最美的孤独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今天就与大家一起分享他的10首佛系小诗,感悟最美的孤独。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简析:这首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
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简析:这幅由小溪、白石、鲜艳的红叶、山间小路、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没有一丝一毫的萧瑟枯寂。
全诗意境空蒙,如梦如幻,写法从一般见特殊,达到新颖独特的效果,诗风清新明快。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简析: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简析: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
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
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
“鸟鸣山更幽”,这里面是包含着艺术辩证法的。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简析: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
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
他以音乐家对声的感悟,画家对光的把握,诗人对语言的提炼,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耐人寻味。
诗佛王维大有禅意的三首诗
诗佛王维大有禅意的三首诗
王维是唐代诗人,也是一位佛教信徒,他的诗歌作品常常带有禅意。
以下是他的三首带有禅意的诗歌:
1.《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是王维隐居终南山时所作,诗中表现了他对自然的崇敬和追求,以及他对禅宗的领悟。
诗歌中的“道”可以理解为禅宗所讲的“道”,即真理、本质的意思。
诗人通过在自然中漫步、观赏山水、坐看云起等行为,表现了他对禅宗的领悟和追求。
2.《酬张少府》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这首诗是王维送给好友张少府的作品,诗歌中表现了他对自然、音乐、艺术的追求和喜爱。
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喜好静谧、爱好自然、爱好音乐等特点,表现了他对禅宗的领悟和追求。
3.《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是王维夜宿鸟鸣涧时所作,诗中表现了他对自然、生命、宇宙的领悟和追求。
诗人通过描述春夜山涧中的景象,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神秘、宏伟、壮丽的感受,也表现了他对禅宗的领悟和追求。
王维最具禅意的经典诗
王维最具禅意的经典诗
王维是唐代诗人中最具禅意的一位,他的诗歌中充满了禅宗思想的韵味,用抒情的笔调表达生命的无常和自然的美好。
以下是王维最具禅意的经典诗。
1.《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胜游。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人独处于空山中,欣赏着秋天的美景。
王维把自然景观巧妙地融入到禅境中,描绘出一幅意境深远、富有禅意的山水画卷。
这首诗体现了王维“去国三年知音少,落日江边一字道”的悠然自得之境。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异乡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景。
王维将“逢佳节倍思亲”的愁绪融入到自然环境中,与茱萸这种象征丰收和幸福的植物相结合,将亲情与季节融为一体,展现了王维超脱尘世的禅意。
3.《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短小精悍的诗句措辞简洁,意境深沉。
王维用南国红豆,含蓄地表达了他对远离故土之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表达方式充满了禅宗诗歌的典型特征,不着痕迹地表达着王维对人生旅程中的无常和离散的看法。
综上所述,王维最具禅意的经典诗充满情感和禅宗思想,体现了王维对生命本身的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
他的笔调充满了深邃的禅意与思考,为我们揭示了修身养性,追寻内心自由的价值意义。
这样的价值观对今天的人也是非常珍贵的。
王维最具禅意的五首诗
王维最具禅意的五首诗
1.《静夜思》: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首诗以深夜的静谧为背景,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寄托了他对人生最深沉的感悟,既有禅宗精神的内省,又有饮食人生的豁达。
2.《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诗以红豆为象征,描绘了作者和爱人之间的感情,表达了一种融合于自然的情感,从而超越了物我之间的界限,达到了“一切归空”的境地。
3.《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这首诗以画为切入点,独具禅意的表达了王维对生活、自然和艺术的共同关注,将自己的人生境遇与自然、艺术融为一体,展现了一种无我无物的禅境。
4.《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以涧中鸟鸣为主题,反映了王维对自然的敏感和热爱,表达了他对生命中短暂的美好的珍视和感激,同时也表现了一种禅定的意境。
5.《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以送别游子为主题,描绘了渭城朝雨的美景,以及游子西去的离愁别绪,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中的短暂和离别的深入思考。
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王维对自然和人生的超越性思考和深邃的禅意。
- 1 -。
王维——空灵禅意的诗人,吟诗的禅者
王维——空灵禅意的诗人,吟诗的禅者王维——空灵禅意的诗人,吟诗的禅者发布者:境心雅韵来源:古典印象编辑部TAG:诗词文化王维的诗充满禅趣与空静之美,是一位禅意诗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蕴含着无边的禅意,恬淡清净的诗人,以其慧心灵性,常能领悟到风光旖旎的大自然的无穷机趣。
王维诗《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白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诗人喜欢禅修之道,晚年时就在终南山隐居修行。
他经常独自在山野间悠闲地游赏美景,不知不觉间,诗人来到了流水的尽头,于是随缘安坐,欣赏峰壑间正在飘浮升起的白云,在大自然中成就这一千古名句。
王维的诗洋溢着随缘任运、自由洒脱、无忧无虑的禅悦之乐。
王维长年的禅修和素食,也使他自己身心欣悦润泽:“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
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
云霞成伴侣,虚白侍衣巾。
”“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
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
”“绕篱生野蕨,空馆发山樱。
香饭青菰米,佳蔬绿芋羹。
誓陪清梵末,端坐学无生。
”“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
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
”王维的名诗《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诗人去深山怀抱中的香积寺参访。
山间的石径幽静无人,只有诗人在闲适地走向寺院。
路旁的古木苍翠遒劲,参天蔽日,杳远的群山深处隐隐传来的古寺钟声,在山林间萦绕回荡;香积寺还在数里之外云雾缭绕的山峰之上。
涧壑中的清溪泉水萦绕曲折,在山石间清泠作响,落日的余晖映照在青松上,更增其苍郁清凉。
身心清净愉悦的诗人仿佛已融入了山间的美景。
日暮时分,终于到达了香积寺。
寂静的山涧里杳无人迹,花开花落,一切来之于自然,又回归自然,一切随缘。
大自然的花开花落,松风明月,幽谷鸟鸣,溪涧清流……在多才多艺、灵气炳焕的诗人笔下,是那么生机盎然而又空灵静谧,于悠然忘机之际,显现出一派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禅悦之境。
“诗佛”王维的七首禅诗,句句皆禅
“诗佛”王维的七首禅诗,句句皆禅诗佛王维的山水诗,融禅于诗,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是我国唐宋时期的佛禅诗奠基人之一。
王维的佛禅诗,是我国古典抒情诗歌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它追求虚静幽寂的情趣,开拓出一种追求宁静、和谐、澹泊、清远的审美境界。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人写这首《鹿柴》时,已是晚年,对佛教已有进一步体会,因此,在诗文的笔墨之外,寓有禅意。
诗人在这青苔返照时,使他从这种境界想到大干世界就是这样不知下觉地生灭,生灭地无有常住,以一瞬为永恒,将生命熔入了这刹那的终古,一滴万川,有限无限的境界中。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见诗人超脱尘世立于禅之三时境界的身影。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诗,诗人王维因花悟道,物我两忘的禅诗。
诗诗文在叙述这个绝无人迹的地方,辛夷花正默默地开放,又默默地凋零。
既没有人对它们赞美,也不需要人们对它们的凋零一洒同情之泪。
它们得之于自然,又回归于自然,没有追求,没有哀乐,听不到心灵的一丝震颤,几乎连时空的界线都已泯灭了,这样的一种静谧空灵,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
在这个境界中,天与人、物与我、情与景、观照者与观照的对象,完全浑然一体,达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境界。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是说明诗人与空寂为伴的空寂之心,诗文写出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亦虚亦实的美丽自然景物,达到佛教那种“禅境”的空寂。
诗人独自在这幽深宁静的竹林里,弹琴长啸,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其它的声音,也没有人知道诗人的存在。
其寓意幽深,意境宁静安祥,淡泊空远,禅机悟境流露于字里行间,是王维禅理诗的佳作。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寂静的空山,它并下受世间的干扰,花落、夜静、山空、无声的月光惊鸣了山鸟,然而山鸟的鸣叫,却又给山中带来了更幽静的寂静,这是一个无声中颤动,寂中回旋的世界。
王维咏佛诗文集
王维咏佛诗文集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信佛者。
他的诗歌中常常表达着对佛教思想的尊重与信仰,以此反映出他的心灵境界。
以下是王维咏佛的诗文集。
《塔经》古塔高耸入云空,香烟袅袅草木中。
远望都城眉黛间,此间夙愿谩忘忧。
《赠僧》相期翠微寺,一听清莲响。
半生修行处,独立白云上。
《入行堂上禅和赠悠然》乃知禅道本无文,竹影穿簷在眼前。
一叶珍馐腹中足,灵源常在忽难得。
休言所见非常境,示汝元是言犹新。
赠卿悠然天地外,披草对月多清晖。
《送宏嵩扈赴新安宜卧维山途中入寺感怀一绝》行人到此盘山路,屈指从前此已孤。
万事自知人不问,莲花才合出池徐。
《和戎昭上人日处》夜静山寺钟三声,悠悠九月如霜清。
安排静室常依旧,梦见林泉自在情。
《酬僧智通》万事今已归无有,一身犹自负禅机。
云来雨往江山在,坐看红叶落空枝。
《新晋县南西华严峰寺塔影》青松影里紫霞明,古刹高耸凝碧空。
天上佛今无住处,念起西天万里东。
《观绝壁佛》绝壁孤云影,空广欲何投?少林无限景,天赐此奇沟。
坐来已有时,长缨拂石秋。
应忆旧禅客,笙箫极寂流。
《赋得三皈依》百生荣旦大忏完,圣主旗开希庙空。
无点无尘清复净,寻常混浊谔谔中。
禅心不用逢净土,佛语徒当识真宗。
道德山前玉壶见,偶然三皈即如同。
诗佛王维大有禅意的三首诗
诗佛王维大有禅意的三首诗诗佛王维(699年-759年),唐代诗人,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诗佛”。
他的诗歌多写山水田园、禅理人生等主题,具有深刻的禅意,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以下是三首大有禅意的王维诗歌。
《山居秋暝》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是在写晚秋的山野景色,但深层的含义则是表达了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
诗中提到“空山不见人”,意味着世界上并没有固定的存在,一切都是虚幻的;而“但闻人语响”则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存在感。
通过观察山林自然,王维达到了超越人类常规感知的境界,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诗中表现的是爱情。
但王维并没有描绘具体的形象,而是通过红豆、春天等象征意义进行抒发。
红豆象征爱情之火,春天则代表爱情的孕育和萌发。
他呼吁人们要珍惜感情,多采集这些美好的东西,让爱意在心底不断生发。
《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登楼望景的时候所思所感。
诗人没有直接描述美景,而是借助东南的地理位置以及日月轮转的概念,来表达人生无常的思想境界。
诗人有感于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几经波折,最终仍是孤独地一人面对风雨,面对内心的沉思和悲伤。
《山居秋暝》、《相思》和《登岳阳楼》这三首诗正是诗佛王维的代表作品。
他的诗歌不仅有美丽的山水、季节景色的描绘,更在此之上有了深厚的灵魂内涵。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通过景物描绘和挖掘,进一步显现出禅宗之精髓,是中国文化中难得的一笔财富。
王维的诗与佛家思想
王维的诗与佛家思想佛教经过魏晋南北朝的传播和发展,至唐代,已和中国的本土文化进一步融合,获得了独自发展的态势。
唐代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各宗派创立,并且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士大夫研习佛学理论成风,与各宗派名僧进行佛学义理的广泛交流,佛学理论逐渐渗透到他们文学创作的思想意识中。
被誉为“诗佛”的王维,其诗歌无不渗透着禅宗思想。
王维早年即习佛,他的名字就是由于崇佛而取典于佛教维摩诘居士的。
《新唐书》称其“与弟缙齐名……兄弟皆笃志奉佛,食不荤,衣不文彩。
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柳浪、茱萸沜、辛夷坞,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
母亡,表辋川第为寺,终葬其西。
”[1]王维信奉禅宗,尤其对南禅宗的佛理有深刻的理解。
《旧唐书·王维传》云:“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乾元二年七月卒。
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
”[2]在唐代崇佛风气的盛行,士大夫与佛教僧人普遍来往的环境影响下,王维亦与不少僧人结识。
这可见于他诸多反映与僧人往来的诗,如:《与苏卢二员外期游方丈寺而苏不至因有是作》、《过福禅师兰若》、《饭覆釜山僧》、《同崔兴公送衡岳瑗公南归诗序》等。
与王维结交的僧侣中,他与禅宗关系深厚。
[3]因此,禅宗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主张对王维的诗文创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尤其是经历安史之乱的动荡后,他一心想到佛教中去寻求自我解脱。
他表示:“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好读高僧传,时看辟谷方”,他感叹:“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许多诗文流露出他内心向往超离世事,得到思想解脱的渴望。
因此,王维被誉为“诗佛”。
王维的诗深受禅宗影响,他往往把佛典章句、佛学理论以及对佛学思想的理解融入到诗文的创作中,写了不少禅理诗宣扬佛理,表达他对佛教的理解和对人生的体悟。
王维和他的禅诗
王维和他的禅诗禅宗是中国人的佛教。
王维因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笃信佛,精通佛教义理,兼习大成空宗、有宗的各派经典,形成了自己的佛学体系,创作出大量具有佛理、禅趣的诗歌,现存佛教诗40余首,被后人誉为"诗佛"。
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不轻的分量,诗人们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生活背景以及不同的文人气质,使得他们在面对相同意象时产生不同的感受,决定了赋予意象不同的象征意义。
意象,也是我们探究古诗的最有效方式。
而“禅诗往往选用代表着禅宗思想的象征如莲花、兰若、精舍等等,文字上往往带有“空”、“寂”等代表禅宗思想的字眼,在意境上往往包含“生灭”、“空色” 等佛理禅趣,在场景上往往是与僧侣、居士的往来互答诗。
我们将具有这些元素的诗歌称作禅诗。
”其中的莲花就常在王维的诗中出现,“莲”字在王维的诗中共出现了14次,“荷”字在王维诗中共出现了7次。
“在王维的佛理诗和山水诗中,“莲花”意象在王维诗中有三种不同的指向:对大乘经典的理解与认识;对出淤泥而不染品性的标榜;证得佛法后融会贯通,只见禅味不见禅迹的呈现。
”当然除了莲花意象外为云、月、鸟、钟、深林、山涧等意象也常出现在王维的诗中。
也“正是因为云、月、鸟、钟、深林、山涧等特有的意象,先以各自的审美诉求与表述来展示不同的情感体验,或虚幻飘渺、或空灵澄澈、或悠扬深邃、或俊洁洒脱,在将这些丰满的、各异的意象聚合起来,便成就了独一无二的“诗佛”。
”禅宗思想贯穿了王维的一生,他逐渐经历了接触、修行、开悟三个阶段,在顿悟后,他的文学作品走向成熟。
王维从禅宗那里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空”性,其的禅修也是围绕“空”展开的王维的诗歌里也大量使用了“空”字,“空”字一共出现了98次。
“王维以禅宗的“空”观察世界万物,他诗中所描绘的自然万物都是他心灵的映照。
“王维诗歌里的“空”主要表现了三层意思:用虚幻不可捉摸的诗境衬托现实世界里事物的不实本质;以外界的空旷写心空;万法如幻,无有定相的世事无常。
王维最有禅意的一首诗
维富有禅意的一首诗,读后令人醍醐灌顶,不愧为“诗佛”《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首先,诗的前两句“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意思是说,枝条最顶端的辛夷花,在山中绽放鲜红的花萼。
辛夷坞,是辋川的地名,因盛产辛夷花而得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内。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木末芙蓉花”指的就是辛夷花,它并不矛盾。
由于辛夷花的花苞,是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且形如毛笔,所以王维这里用“木末”二字形容是极为贴切的。
而辛夷花开放的时候,无论是花瓣的形状还是颜色,都与芙蓉花相似,所以王维把辛夷花比作芙蓉花。
另外,芙蓉花,也就是荷花,是佛教神圣净洁的象征。
它有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故王维在这里,把辛夷花比作芙蓉花,还有借助芙蓉花的品格,来说明辛夷花净洁且傲世的品格。
它也是王维佛教思想与老庄思想融合的体现。
然后,诗的后两句“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意思是说,在山涧两崖相向的涧户中,一片寂静杳无人迹,辛夷花纷纷扬扬独自开了又落。
从这两句诗,我们可以看出,王维主要从辛夷花的生长环境,来描绘它的花开花落。
可以想象出,辛夷花在一个山深人寂的环境中,开放时使得整个山间一片火红,凋零时则毫无惋惜地谢落,花瓣如缤纷红雨洒落深涧。
当然,王维这里不是简单的描写景色。
这两句重点在于辛夷花的自开自败,这首它身为花朵的本性。
不企求有人欣赏,哪怕是在绝无人迹的环境中,也自满自足。
而这正是王维妙悟精神境界的体现,它是王维以清净的禅心来观照自然意象。
而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我们来说,这种精神境界,无疑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各种压力和纷扰。
清人刘宏煦在《唐诗真趣编》中说:摩诘深于禅,此是心无挂碍境界。
虽在世中,脱然世外,令人动海上三山之想。
总的来说,王维这首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营造了一种本心清净、空灵清澈的精神境界。
这种境界恐怕常人难以达到,不愧为“诗佛”。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 - 诗词名句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共6篇)-诗词名句篇1: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思想唐代诗人王维,幼年深受其母亲尚佛的影响,成年之后追随禅师潜修禅法,晚年更加笃信佛教归心于佛。
在其留存下来的三百七十多首诗歌中,多呈现出鲜明的佛理思想痕迹,同时又善于描绘山水田园景色与诗情画意见长,诗歌创作上常常“以佛入诗”,诗作充满禅意、禅理与禅趣。
一.王维尚佛的缘由及过程唐代是中国佛教全面成熟的阶段,诗人擅佛也是平常之事。
王维从小深受其母亲信佛思想的熏陶,他的母亲“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王维不到三十岁就拜道光禅师门下;公元740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大师神会相遇。
王维问及“若为修道得解脱”之法。
神会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于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
”自此,王维开始对神会顿悟的南宗佛法颇具倾心。
《旧唐书》记载王维: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
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档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王维曾为慧能大师作碑铭,任侍御使出使南阳时遇慧能弟子神会宣扬禅宗心要,一见倾心,又与慧能再传弟子马祖道一深有交情,禅宗思想对王维影响其深。
王维赞慧能大师:“举手投足,皆是道场,是心是性,同性怀海。
‘这也可以看作是王维自己的境界。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
”(《坛经》)除却家庭环境的影响之外,王维中年以后倾心于佛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生活及仕途上屡遭重创。
王维最早谈到佛的一首诗是《偶然作六首》,其三诗中有两句为“爱染日以薄,禅寂日以固”,表明其对佛教的信仰己日益牢固。
这首诗写于开元十五年,是王维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一事的六年之后,改官淇上,作于淇上为官期间。
当时,王维因为仕途的失意而萌生隐遁的思想,遂开始倾心于佛教,寻求解脱。
两年后,王维居长安,即从荐佛寺道光禅师学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的佛教思想及其禅意诗
作者:张婷
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23期
摘要:唐代,各宗派及佛学理论发展成熟,唐诗达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大诗人,与佛教因缘颇多,被众人称为“诗佛”,研究王维的禅意诗就要分析他佛教思想的来源、内容以及这种思想对其诗歌风格的影响。
关键词:王维禅意诗佛教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33-01
一、佛学影响的发轫与人生皈依
王维一生,受佛教影响十分深刻,他取名于《维摩诘经》,诗饶禅味。
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是佛教在唐朝盛行,佛学有着特殊的政治意义和社交意义。
他通过结识僧人,为接近权贵人物增加了机会,为他的仕途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其二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王维在《赞佛文》一文中称“以般若力,生菩提家”,王维之母崔氏在其小时候就带发修行,并师事一代名僧大照普寂禅师三十余年。
[1]他的弟弟王缙也是“奉素佛,不茹荤食肉,晚节尤谨。
”(《新唐书·王缙传》)这样的耳濡目染使王维对佛教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切感。
其三是他所面临的社会现实和个人的际遇。
王维成名于青少年时期,中期朝廷政治开明,国力强盛,王维对国家政治有着自己的见解和雄心。
开元十九年,王维状元及第得到大乐丞的官职,入仕颇为得意,但风光不久后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一直到开元二十三年,张九龄执政后,拔擢王维成为右拾遗。
开元二十四年,唐朝政治开始走向黑暗,面目全非。
王维看到政治的黑暗又无可奈何,内心的苦闷无处安放。
他作为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又不能放弃自己的官僚身份。
他离不开黑暗的官场,内心却充满了厌恶与反感,他的物质得到了满足,精神世界却格外空虚。
这种矛盾和挣扎让他难以面对现实世界,他不得不寻找一个麻痹、解脱自我的方式。
佛教成为他躲避现实的精神寄托。
二、禅宗美学与纯性自然的融合
(一)王维将禅宗的南宗作为自己学佛参禅、立身处世的依据
这对王维的思想发展和艺术创作是至关重要的。
王维禅意诗中的“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禅宗“否定之否定”认识原理的影响。
所谓“三十年前,山是山,水是水;三十年后,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再过三十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便是将“空”发挥到极致,最后“空”也空去。
这种将境界及认识建立推翻,化繁为简,产生了“否定之否定”的客观效果。
当然这种否定不是片面的,佛经在论辩说理时,常常以相对的、变化的观点来解释世界,以“中
道”观,“不落两边”的方法消除偏执。
王维效法维摩诘居士,出家亦在家,出世又入世,山色春光,人间好景,皆在心中。
他的诗歌虽然充满了禅光佛影,却也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他的笔下,寂静和生动,空灵和实在,山林和人间共同合成了一幅幅明朗安恬的图画,给读者以极大的美感。
他创作了一系列性质带有象征意味的封闭式世界,空山配以明月、清泉、翠竹、莲花。
空间无边无际,有限又无限,没有时间概念但却给人一种永恒的感觉[2]。
《竹里馆》中“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斤竹岭》中“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
”《渭川田家》中“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鹿柴》中“空山不见人,但见人语响”深远寂静的空林、暗色下绵延的山路、春日青秀的麦苗、广阔空寂的山川构成了一幅幅空明静默的图卷,其中优雅动人的明月、打柴回家的樵人、轻咬桑叶的卧蚕、人与人谈论的话语声又给画卷中增添了灵动活跃的生气。
万事万物符合自然之理,彼此和谐。
诗歌在空寂之外又有着独具特色的生命力。
(二)受禅宗“任性”、“无住”思想的影响
“任性”即任由本性,跟随本心而走,不矫情。
如马祖道一所云:“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者,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
”“无住”是对一切境遇不生优乐悲喜之情,不粘不著,都不“住”于心中。
慧能禅师曾说:“我此法门以无住为本。
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
”王维将这一宗旨运用到了诗境中[3]。
他诗中的形象无不都是浑然天成的,取于自然,归根于天地,无论是写景描物还是记事识人,其诗均是“冲淡”率性而为,毫无刻意雕饰之感。
三、诗意的栖居即是禅思
《终南别业》中“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这首诗以安闲自在的口吻表现了作者与大自然,与山中人亲切交流的态度。
“行到水穷处”常人到了水穷处往往会败兴而归,王维则不同,他的诗是放肆的、任性的、随意的,于是他坐于青石上看云卷云舒。
《归嵩山作》中“晴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就连归返住所时也是任意而行,信马由缰,一切都不放在心上,随遇而安。
黑格尔曾说“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
”用这观点解释王维诗中的禅意倒是十分确切。
王维的禅意诗便是用一些外在的意象,将佛理、禅思蕴含在其中。
参考文献:
[1]马缘园.王维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2]史双之.论王维的佛教思想及其禅意诗[J].法音,1986(4):29-35.
[3]许革晨.王维诗歌的禅宗美学思想及多样化诗风述评[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