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外科脑脊液引流的应用
脑室积血引流并脑脊液置换术的临床应用15例分析
3 体会
3 1 护理人员必须具备 高度的 同情 心和 责任心 对每一 位患 . 者都要热心服务 , 态度 和蔼 , 使患 者产生信任感 、 安生感 , 减少恐 惧心理。 3 2 工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操作原 则 操作要精 细, . 并认 真
观 察 创 面 的 情 况 , 予 恰 当的换 药室每 日进行 紫外线照 射一 . 次, 每天用施康 液拭治疗台及拖地 , 以避免交叉感染。 34 无齿镊首先用清水冲刷 再 有 2 %戍二醛浸 泡, 然后取 出 清水 冲洗 , 擦干 , 包扎送高压蒸 汽灭 菌。 35 对一次性用品集中送供应 室处理 。 36 污染材料及垃圾进 行无害处理 。 ( 收稿 20 一I一】) 01 2 5
脑 室积 血 引流并脑 脊液 置换 术 的临床应 用 1 5例 分 析
马 海 花 河南汝 州 市第一人 民 医院神 经 内科
汝州
4 7 0 6 50
4 讨 论
严重脑 室内出血预后扳差 , 单纯脑室引流 , 只能引流导 水营 以上脑室 内的血液 , 不能解决导水 管以下的积血 , 都可造成 急性 梗 阻 性 脑 积 水 致 丘脑 下 部 损 害 , 脑 疝 死 亡 , 以殖 室 引 漉 导 或 所 配合腰穿脑脊液置换 治疗脑室 出血疗效较佳 , 如脑室出血 量 但 较 大 , 液 易 在 脑 室 内形 成 血凝 块 则脑 室 引 流效 果 极 差 , 据 尿 血 根 激酶能溶解 脑脊液中凝血块 的原理 , 应用尿 激酶脑室 内灌注治 疗脑室 内出血疗效蒲意 , 中有 四大 优越性 :1 死 残率显著降 其 【) 低 ;2 血 块 消 失快 院 时 问 短 , 效减 少 了并 发 症 ;3 本 法 简 () 住 有 () 单易行 尤置 于老年及病情较重 者 ;4 可预 防或减轻急性 梗阻 () 性脑积水 的发生及血性脑脊液利激引趋 的脑血管痉挛 。 脑室 内血肿 自发吸收大 多在 3周 内, 动脉唐 破裂引起 的脑 室内出血血块持续 2 个月 , 应用率疗 法血块 消失时间 4 2 , —1d 第 三啊脑室出血铸型的病人无论其 出血原 因如何 , 预后极差 , 几乎 不可能用其它方法 巳 刻清除 血肿 。本法 对此类 铸 型十分 适台 , 9 可 改 善 严 重 脑 室 内出血 的 预 后 。 影响疗效的若 干因素: 1出血部位原发性脑室 出血较继发 () 脑室出血死亡率低 , 说明前者 预后较好 ;2 出血量继发性 脑室 () 出血 量 在 2 r /i ) d以上 预 后不 佳 , 如 能 早 期 用 本 法 治疗 , 后 仍 但 预 能令 』 满意 ;3 意识障 碍情况 , 深度 昏迷死 亡率极 高 , 、 () 中、 强烈 提 意识 障 薛 是影 响 预 后 的黄 键 , 在 治 疗 中 应 将 意 识 改 善 作 导 故 为拔 引流 僻 的重 要 参 考 ;4 引 流 部 分 和 时 机 选择 引流 应 在病 后 () 5 冈 , 脑 疝 出现 之 前 进 行 , 早越 好 , 于 出 血 侧 血 液 积 聚 多 h 在 越 由 而易 凝 成 血 块 较 易堵 塞 引 流 骨造 成 引 流 失 败 , 应 在 血 灶 对 栩 故 j 或双删行引流术, 同时 用 尿 激 酶 ;5 引流 管 高 度 和腰 穿压 力 , () 按 要求保持‘ 流管 高度u 保持 正常 脑脊裱循 环防 止脑萎陷 , 1 r 赎穿 压 力 多 在 l4 —16ka即 可 , 止蛛 网膜 下 腔 塌 路及 血 性 脑 脊 1 9P 防 液滞留, 叉可 遘 免 颅 压 『时脑 脊 液 分 。多 , 收 敞 少而 诱 发 血 主 氏 l. 峻 “. 符 痉 挛 和脑 积 水 。 脯 室 引 流术 世 脑 脊 液 置 换 术 是 治疗 脑 室 内 积 血简 便 有 效 的 方 法 , 效 肯定 . 得 推』 疗 值 。
血管外科脑脊液引流的应用
颅内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颅内感染是由于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入颅内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通常表现为发 热、头痛、呕吐等症状。
脑脊液引流可以帮助清除颅内感染病灶,减少病原体对脑组织的损害,同时可以监 测颅内感染的病情变化。
对于严重的颅内感染,脑脊液引流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帮助控制病情。
脑外伤治疗中的应用
脑脊液漏
总结词
脑脊液漏是血管外科脑脊液引流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头痛、低颅压综 合征等症状。
详细描述
脑脊液漏通常发生在引流管拔除后,可能由于引流管插入部位愈合不良、导管材 料与组织不相容等原因引起。治疗需要重新插入引流管或进行手术修补。
其他并发症
总结词
血管外科脑脊液引流还可能引起其他 并发症,如低颅压综合征、脑积水等 。
床情况。
个体化治疗的应用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 的脑脊液引流方案,以提高治疗效 果和减少并发症。
联合治疗的应用
脑脊液引流可以与其他治疗方法联 合应用,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以提高综合治疗效果。
研究方向与挑战
1 2 3
引流相关并发症的研究
针对脑脊液引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感 染、出血、脑疝等,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制 定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谨慎进行脑脊液引流。
04
血管外科脑脊液引流的临床应用
脑积水治疗中的应用
脑积水是由于脑脊液循环障碍或 生成过多而导致的脑室系统扩大 ,通常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
头水肿等症状。
脑脊液引流可以降低颅内压,缓 解脑积水引起的症状,改善患者
的生活质量。
脑脊液引流的方法包括脑室-腹 腔分流术、脑室-心房分流术等 ,其中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最常
神经外科多种引流管的用途及护理
• 护理
(1)引流管的固定。因引流管位于腰背部, 患者翻身时容易引起引流管牵拉、受压、扭 曲等。因此要经常观察置管情况和引流是否 通畅,并注意随患者的体位变化随时调整引 流管,同时对患者及家属加强对引流管护理 的宣教。 (2)控制引流量及速度。一般为2-5滴/分, 每日引流量在200-300ml左右。注意保持匀 速引流,防止引流速度大幅度变化引起颅内 压较大波动而导致脑疝等严重并发症。
流过速、过快。因患者原处于颅内高压状态, 骤然减压会使脑室塌陷,导致硬膜下血肿
(3)严格保持整个引流装置及管道的清洁和 无菌,各接头处应用无菌敷料包裹。 (4)保持头部创口或穿刺点敷料干燥,如发 现敷料潮湿,应立即查明原因,并及时更换。 (5)无菌引流袋定时更换,并记录色、质、 量。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术后1-2天脑脊液 可略带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 (6)定时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引流管不可 受压、扭曲、成角、折叠。如发现堵塞,应及 时查找原因,及时处理。
神经外科多种引流管的用途及护理
(优选)神经外科多种引流管 的用途及护理
(8)拔管前一日,可试行抬高引流袋或夹闭引流管,以便了解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颅内压是否有再次升高的情况。 (4)颅内感染经脑室注药冲洗,消除颅内感染等。 若引流液中有絮状物或由清变浊,则提示颅内感染的发生,应及早予处理。 部位:常选择半球额角或整角进行穿刺。 (2)控制引流量及速度。 (3)严格保持整个引流装置及管道的清洁和无菌,各接头处应用无菌敷料包裹。 由于病人终生带管,教会病人挤压引流管按压阀门的方法,即缓慢压下阀门后迅速放开,以保持分流管通畅. 拔管后除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外,还应注意置管处有无脑脊液漏。 注意保持匀速引流,防止引流速度大幅度变化引起颅内压较大波动而导致脑疝等严重并发症。 脑室引流早期要特别注意引流速度,切忌引流过速、过快。 对意识不清、躁动不安患者,应予约束,防止患者自行拔出引流管而发生意外。 (2)控制引流量及速度。 此时护理方面应等同于脑室引流管护理。 注意保持匀速引流,防止引流速度大幅度变化引起颅内压较大波动而导致脑疝等严重并发症。 术后1-2天脑脊液可略带血性,以后转为橙黄色。 由于病人终生带管,教会病人挤压引流管按压阀门的方法,即缓慢压下阀门后迅速放开,以保持分流管通畅. 拔管后切口处如有脑脊液漏出,要及时告知医师妥为缝合,以免引起颅内感染。 注意保持心情舒畅,保护伤口及避免分流管区受压和过度扭动,以免拉断拉脱分流管,半年内不能做过重的体力劳动和运动。 当引流量<50ml,术后1-2天可拔除引流管。 蛛网膜下腔引流管 蛛网膜下腔引流目的:
脑室穿刺和持续引流术(4)
脑室穿刺和持续引流术
一.定义: 是对某些颅内压增高病人进行急救和诊断的措施之一。通过 穿刺放出脑脊液以抢救脑危象和脑疝;同时有效地减轻肿瘤 液、炎性液、血性液对脑室的刺激,缓解症状,为持续抢救 和治疗赢得时间。 二.目的: 1.在紧急情况下,迅速降低脑室系统的阻塞和各种原因所致急 性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者的颅内压力,以抢救生命。 2.监测颅内压,反映颅内压变化情况。 3.引流血性或炎性脑脊液,以促进病人康复。
一.术前:
护理
1.病人准备:评估的文化水平、 合作程度以及是否进行过脑室穿 刺,指导病人及家属了解脑室穿 刺引流的目的、方法和术中、术 后可能出现的意外与并发症,消 除思想顾虑,征得家属的签字同 意与病人的积极配合;躁动病人 遵医嘱使用镇静剂。 2.用物准备:消毒剂、麻醉剂、 颅骨钻、脑室穿刺引流包、无菌 引流袋、硅胶导管及抢救药品等, 按需要备颅内压监测装置。
增加,但同时应注意补液,以避免水电解质失衡。
5.注意观察并记录脑脊液的性质和量.正常脑脊液 无色透明,无沉淀,术后1~2日内可稍带血性,以后 转为橙色.脑室引流时间不宜超过5~7天,时间过长 有可能发生颅内感染. 若脑脊液有大量血液或血色逐渐加深,常提示脑室 内出血;一旦脑室内大量出血,应及时报告医生行 手术止血.
神经外科多种引流管的用途及护理
•脑室引流管
•脑室引流:是经过颅骨钻孔或椎 孔穿刺侧脑室,放置引流管。将 脑脊液引流至体外。 •部位:常选择半球额角或流管:为预防开颅术后发生硬膜外 血肿,常规置入内径为2mm的引流管于硬膜 外,与颅骨内板相贴,外接引流袋或负压引 流器。当引流量<50ml,术后1-2天可拔除引 流管。当引流液性质为血性脑脊液时,不可 外接负压引流器,应接引流袋。否则会导致 脑脊液引流过度,速度过快,患者会产生低 颅压,严重者会产生脑疝。此时护理方面应 等同于脑室引流管护理。
• 护理 (1)引流管的固定。因引流管位于腰背部, 患者翻身时容易引起引流管牵拉、受压、扭 曲等。因此要经常观察置管情况和引流是否 通畅,并注意随患者的体位变化随时调整引 流管,同时对患者及家属加强对引流管护理 的宣教。 (2)控制引流量及速度。一般为2-5滴/分, 每日引流量在200-300ml左右。注意保持匀 速引流,防止引流速度大幅度变化引起颅内 压较大波动而导致脑疝等严重并发症。
(7)脑室引流时间不可过久。脑室引流过 久者有可能发生颅内感染,感染后的脑脊液 混浊,呈毛玻璃状或悬有絮状物,患者有颅 内感染现象或局部征象,故脑室引流时间一 般≤7-10d。 (8)拔管前一日,可试行抬高引流袋或夹 闭引流管,以便了解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 颅内压是否有再次升高的情况。拔管后切口 处如有脑脊液漏出,要及时告知医师妥为缝 合,以免引起颅内感染。
(3)脑脊液量和性质的观察。随时观察引流 脑脊液的量、颜色、性状,并做好记录。若 引流液中有絮状物或由清变浊,则提示颅内 感染的发生,应及早予处理。 (4)预防感染。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每 日更换引流袋,并注意保持置管部位的敷料 清洁干燥。 (5)及时拔管。随着脑脊液色泽的清亮、蛋 白含量的下降、细胞计数的减少、脑脊液漏 停止、脑脊液<50ml/d,应及时拔管。拔管后 除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外,还应注意 置管处有无脑脊液漏。
脑脊液引流(曾钧发)2
侧脑室下角穿刺 在耳廓最高点上方1cm
三角部穿刺 在外耳孔上方和后方各4cm处,垂直进针
EVD置管规范化流手术衣和戴无菌手套;
再次洗必泰消毒头皮;
将经利福平或米诺环素浸泡过的脑室引流管置入侧脑室;
一旦考虑置管引起颅内感染,应立即拔管。
拔管后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脑脊液渗漏,皮下隧道应加压包扎,如 有脑脊液渗漏及时报告医生做好处理并注意保持敷料整洁干燥。
EVD/LD置管的相关问题—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属重症感染之一,病死率高,可达25%-30%
1994~2006年31927例神经外科手术后患者,细菌性脑膜炎的发生 率为2.9%
脑脊液引流(EVD)管理流程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曾钧发副主任医师
美国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指南第四版
四、关于脑脊液引流: • 指经脑室外引流,而非经腰大池引流; • 可用于监测ICP,也可以通过引流CSF降低ICP; • 持续性CSF引流在儿童患者中常见,改善ICP管理及
损伤标记物;
脑脊液引流
缺神乏经足重够症证常据用支监测持与I,治Ⅱ疗级推荐,仅Ⅲ级
EVD/LD的应用
实施植入手术前的准备清单
重新梳理适应证,禁忌证(包括LP禁忌证) 评估可能并发症 患者准备和术前评估 转运患者 术中操作(含脑脊液监测和引流),预防抗菌素,皮下潜行,固定 在特定环境下(手术室、NICU、普通病房)的引流管理 围手术清单(引流管维护,可能的药物注射,引流高度,引流持续时间) 临床执行力和持续的医学教育(低年资医生及护理人员)
敷料
置管清单
推荐的EVD置管规范化流程
推荐
操作者应该最大限度地做好防护屏障工作,包括无菌手套、无菌大衣、 帽子和面罩 患者的头和身体必须用无菌布全覆盖 所有在操作间的人都得戴帽子和口罩 限制在操作间的人员数量
脑室外引流讲
引流管放置
引流管应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以保 证引流通畅,同时避免对脑组织造 成损伤。
注意事项
在放置引流管时,应严格遵守无菌 操作原则,避免感染;同时应确保 引流管的通畅和固定,防止脱落或 移位。
02 脑室外引流适应症与禁忌 症
适应症
01
脑室出血
脑室出血时,血液会阻塞脑室系统,导致颅内压升高,危及生命。脑室
缓解病情。
禁忌症
01
02
03
颅内肿瘤
颅内肿瘤时,脑室外引流 可能会引起肿瘤扩散或加 重病情。
颅内感染
严重颅内感染时,脑室外 引流可能会引起感染扩散 或加重病情。
严重出血性疾病
严重出血性疾病时,脑室 外引流可能会引起大出血 或加重病情。
注意事项
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在实施脑室外引流前,应严格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适应症、禁忌症,确保引流手术的安全性 和有效性。
目的
降低颅内压、缓解症状、预防并 发症,促进脑功能恢复。
引流方法与分类
引流方法
根据引流路径的不同,脑室外引流可分为脑室穿刺引流和脑 室-腹腔分流术。
分类
根据引流管放置时间的长短,脑室外引流可分为临时引流和 永久引流。
引流管的选择与放置
引流管选择
根据病情和手术需要选择合适的 引流管,如硅胶管、聚乙烯管等。
。
对于颅内感染患者,脑室外引 流有助于控制感染、减轻症状 ,提高治愈率。
然而,脑室外引流也存在一定 的并发症风险,如颅内出血、 感染等,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 应症和规范操作。
案例分享
患者张先生,因高血压导致脑出 血,出血量较大,出现颅内压升
高和昏迷症状。
经过脑室外引流手术后,张先生 的颅内压得到有效控制,病情逐
血管外科脑脊液引流的应用
无色透明液体
如云雾状混浊,常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细胞数增多所至,如各种化脓性脑膜炎,严重时可如米汤样;结核性脑膜炎时仅微混,放置后可有纤维蛋白薄膜形成
1
细胞数:
2
正常脑脊液白细胞数为0-5个/mm3,6-10个为界限状态,10个以上在成人即为异常。
3
白细胞增多见于脑脊髓膜或其实质的炎症,涂片检查如发现致病的细菌、真菌、脱落的瘤细胞等有助于病原诊断。
调节颅内压力的变化;
共脑、神经细胞的营养和排泄废物;
调节神经系统碱贮量等。
脑脊液引流的临床意义
01
多项临床研究显示,但目前尚无定论:
02
术中应用脑脊液引流可预防和减轻即发型脊髓并发症,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03
当发生迟发型脊髓并发症时应用脑脊液引流可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证明:脑脊液引流可以降低脑脊液压力改善主动脉嵌夹中的脊髓灌注
蛋白质:
正常定性试验为阴性,定量为15-45mg/dl。增高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肿瘤、脑出血、脊髓压迫症。
糖:
正常值mmol/L(50-75)mg/dl,约为血糖的1/2-2/3。糖量明显减少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轻至中度减少见于结核性或真菌性脑膜炎及脑膜癌病。糖量增加见于糖尿病。
氯化物:
正常值为120-130mmol/L,较血氯为高。细菌性和真菌性脑膜炎时含量减少,结核性脑膜炎时尤为明显。
4
如果两者同时存在,一旦发生截瘫预后很差
导致脊髓并发症的原因
即发型(IND):麻醉清醒后即发现截瘫或下肢轻瘫。发生率为20-30%左右
迟发型(DND):麻醉清醒后并被判断神经系统功能完整的几小时或几天后发生截瘫或下肢轻瘫。发生率为1-12%
脑脊液外引流的观察及护理
脑脊液外引流的观察及护理脑脊液外引流是神经外科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技术之一,特指将脑室或腰大池内的脑脊液向体外密闭系统持续引流,包括脑室外引流(EVD)和腰大池外引流(LD)。
其主要目的是将血性或污染的脑脊液外引流到颅外,有时也用于监测和控制颅内压以及经引流管注射药物。
美国平均1年约有4万余次EVD,而我国目前没有统计数据,但EVD和LD也广泛用于我国神经外科。
脑脊液外引流术后观察和引流管护理(一)术后观察实施EVD或LD后,应严密观察患者意识水平、瞳孔变化、有无头痛等主诉以及有无相关颅神经功能障碍。
可定期进行头CT扫描或者在有意识障碍加深、瞳孔出现异常等变化时立即行头CT扫描,以判断颅内病情变化、是否发生引流管移位或出血等。
可疑颅内感染者,可每1~2天留取脑脊液标本进行相关化验与培养检查,必要时行1 d内多次检查。
(二)引流管护理1.安静时管理:应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加强引流管口周围皮肤消毒。
观察引流管长度是否足够、是否打折受压以及引流管位置是否妥当,管内液平是否随呼吸、脉搏波动,若引流早期观察引流管中液平面无波动多半考虑管腔堵塞,可适当挤压引流管,以保证引流通畅,必要时重新置管。
记录单位时间引流液的量和引流液颜色变化。
适当限制患者头部活动范围,对躁动不能合作的患者应予以保护性约束及镇静镇痛治疗。
2.移动患者或变动体位时的管理:须先夹闭引流管,防止因体位变动引起引流量异常变动、逆流及脱出。
回到病房时应及时开放引流管,观察患者引流管是否脱出,引流管最高点、引流量及引流速度有无改变,患者意识水平、瞳孔及生命体征有无异常。
转运途中应备齐生命支持仪器及必要的抢救设备,持续进行生命体征监测。
3.引流量管理:脑室引流瓶应悬挂于床头,引流管最高点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 cm(平卧:外眦与外耳道连线中点的水平面;侧卧:正中矢状面)。
每天脑脊液引流一般不超过500 ml(正常人分泌400~500 ml/d),多数控制在全天引流量在200 ml左右,引流速度平均<15~20 ml/h。
脑室外引流的护理1
脑室外引流的护理1脑室外引流的护理脑室外引流是指经颅骨钻孔放置引流管,将脑脊液引流至体外,以降低脑室扩大引起的颅内压增高。
可通过脑室外引流采取脑脊液标本进行化验,必要时向脑室内注药治疗。
开颅手术后脑脊液持续外引流,目的是暂时接触颅内压增高及监测颅内压变化。
其护理要点是:1)妥善固定:将引流管及引流瓶(袋)妥善固定在床头,是引流管开口高于侧脑室平面10,15cm压以维持正常的颅内压。
2)控制引流速度和量:引流量以每日不超过500ml为宜,避免颅内压骤降造成的危害。
3)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管内不断有脑脊液流出,管内的液面随病人呼吸、脉搏上下波动表明引流通畅。
若引流管无脑脊液流出,其常见的原因有:?颅内压低于10,15cmHO,此时将2引流瓶降低能观察到有脑脊液流出;?引流管放入脑室过长而盘曲成角,提请医师对照X线片,将引流管缓慢向外抽出至有脑脊液流出,再重新固定;?管口吸附于脑室壁,可将引流管轻轻旋转,使管口离开脑室壁;?引流管被小血块阻塞,可挤压引流管或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用注射器抽吸,切不可用盐水冲洗,以免管内阻塞物被冲入脑室系统,造成脑脊液循环受阻。
4)注意观察引流量和性质:若引流出大量血性脑脊液提示闹室内出血,脑脊液混浊提示有感染。
5)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预防逆行感染,每天更换引流袋时先夹住引流管,防止空气进入和脑脊液逆流颅内。
6)拔管指征:引流时间一般为1,2周,开颅手术后脑室引流不超过3,4天;拔管前应行头颅CT检查,并夹住引流管1,2天,夹管期间应注意病人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以了解脑脊液循环是否通畅,是否有颅内压升高的表现。
若观察无颅内压增高症状可以拔管,拔管时先夹闭引流管,以免管内液体逆流入颅内引起感染。
拔管后要注意观察有无脑脊液漏出。
佛学经典励志语录,一、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二、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三、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神经外科脑室外引流术技术操作规范
神经外科脑室外引流术技术操作规范
【适应证】
1.病变引起脑积水,导致颅内高压危及生命而感染尚未控制者。
2.脑脊液蛋白较高或有病原菌,不适合行分流术者。
【禁忌证】
病人和家属拒绝手术,
【术前准备】
1.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脱水降颅压治疗。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根据须穿刺的部位(前角或后角)决定体位和手术切口。
4.常规消毒铺巾。
5.全层切开头皮各层和骨膜,乳突牵开器牵开。
6.颅骨钻孔一用骨蜡封闭骨窗边缘,
7.电灼硬脑膜后“十”字切开。
8.以脑室外引流管带芯向预定方向穿刺,有突破感后,拔出针芯可见脑脊液流出,继续将引流管送人脑室约2cm左右,将外引流管固定于头皮。
9.间断缝合帽状腱膜和皮肤,引流管接密闭外引流装置。
10术后积极抗感染,根据病原学检查调整抗生素。
【注意事项】
1.注意保护切口各层和颅骨板障,避免感染扩散。
11严格确定穿刺点和穿刺方向。
12不要过快、过多释放脑脊液,以免引起颅内出血或小脑带切迹上疝。
【手术后并发症】
1.切口不愈合,形成窦道。
13感染扩散。
14脑脊液漏。
15周围脑组织损伤致相应神经功能障碍。
16颅内血肿. 17癫痫。
神经外科脑脊液外引流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神经外科脑脊液外引流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脑脊液外引流是神经外科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技术之一,特指将脑室或腰大池内的脑脊液向体外密闭系统持续引流,包括脑室外引流(EVD)和腰大池外引流(LD)。
其主要目的是将血性或污染的脑脊液外引流到颅外,有时也用于监测和控制颅内压以及经引流管注射药物。
美国平均1年约有4 万余次EVD[1] z而我国目前没有统计数据,但EVD和LD也广泛用于我国神经外科。
-外引流的分类EVD和LD系统由体内引流管和体外引流装置组成。
理想的外引流系统应具有设计安全合理,安装和使用简单、材质柔软和组织相容性好以及较少发生并发症等特点。
大部分引流管的内径为1.0-2.5 mm,外径为2.0 ~ 4.0 mm o引流管材质可分为硅胶、聚氯乙烯(PVC)、聚氨脂和浸渍了抗菌素的硅胶等几种。
它们各有特点:硅胶管柔软、顺应性好,有弹性且可弯折,能最大程度减少放置、经导管治疗和取出等操作造成的组织损伤;聚氯乙烯和聚氨脂管较硬,顺应性比硅胶管差,但价格低廉。
克林霉素和利福平等抗菌药物浸渍的硅胶导管已被证实可显著降低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率(抗菌药物浸渍组 1.3%与对照组 6.6% , P<0.000 1),并显著延迟EVD相关颅内细菌性感染的发生的中位时间(抗菌药物浸渍组35 d 与对照组10 d , P = 0.009 1)[2]oEVD和LD的外引流系统通常是靠脑脊液自身压力来调节引流量大小, 但临床已开始应用可调节流量和监测颅内压的新型外引流系统。
该系统借助电动引流泵控制脑脊液流量,可设置每小时流量,具有自动报警、避免颅内压大幅波动、有效避免过度引流或引流不足的作用[可。
它可实时监测脑室内压和颅内压波形,可用来判断脑顺应性。
二、适应证与禁忌证㈠适应证1 . EVD 适应证[4f5,6,7,8,9,10,11,12,13]:EVD的主要目的是释放脑脊液、监测颅内压和必要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⑴急性症状性脑积水或脑出血的脑脊液释放和外引流,如伴意识下降的脑出血和脑室出血、因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或颅内占位导致的急性梗阻性脑积水;(2)急性脑损伤的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和治疗性脑脊液外引流;⑶神经肿瘤围手术期预防小脑幕切迹上疝和术前松弛脑组织;(4)正常压力脑积水测定脑脊液压力和脑脊液释放试验;⑸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抗脑血管痉挛治疗;(6)脑室炎、脑膜炎的抗菌药物或其他疾病的经脑室药物治疗。
侧脑室穿刺术及脑脊液引流
要同时进行?穿刺的先后对预后有无区别?侧脑室穿刺的
部位有无区别?
侧脑室穿刺术及脑脊液引流
2、颅内压过高时脑脊液不可一时引流过多过快,防止脑 组织塌陷,导致颅内或脑室内出血,或后颅凹占位病 变引起小脑幕裂孔上疝;
3、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引流瓶和引流管应隔日消 毒或更换;
侧脑室穿刺术及脑脊液引流
4、注意引流是否通畅,如引流管阻塞,应找出原因和及时 处理,否则可迅速出现高颅内压意外,如引流管被血块 或脑组织堵塞,可试用少量生理盐水轻轻冲洗,不能解 除时应及时更换引流管;
侧脑室穿刺术及脑脊液引流
禁忌征
(1) 穿刺部位有明显感染者 (2) 有大脑半球血管畸形或血供丰富的肿瘤时 (3) 脑室穿刺必须十分慎重,蛛网膜下腔出血者由于
出血来源不明,为了避免穿刺损伤引起出血和致病 菌感染,除了急救外,一般不作脑室穿刺 (4) 有明显出血倾向者禁作脑室穿刺 (5) 广泛性脑水肿,脑室狭小者
侧脑室穿刺术及脑脊液引流
优缺点: 侧脑室三角区最大,易刺中,发生移位机会不
多或不 严重,且该处皮质血管少。但可能伤及脉 络丛而引起出血。作脑室持续外引流时,头易将 引流管压瘪致不通畅,伤口易受压。
侧脑室穿刺术及脑脊液引流
侧脑室穿刺术及脑脊液引流
侧脑室穿刺术及脑脊液引流
操作方法与应用范围
侧入法(穿刺侧脑室下角或三角区) (1)应用范围:常用于脑室-心房分流术或脑室-腹腔分流术
等。 (2)方法:侧卧位 穿刺点:在外耳道上、后方各3-4cm处(我院4cm) 方向:穿刺针垂直刺入 深度:<5-6cm
侧脑室穿刺术及脑脊液引流
优缺点: 侧脑室三角区最大,易刺中,发生移位机会不多或不 严 重,且该处皮质血管少。但可能伤及脉络丛而引起出血 。 *右利手者禁经左侧穿刺,因易造成感觉性失语。
侧脑室穿刺术及脑脊液引流
感染的原因可能包括手术操作污染、术后护理不当、免疫力低下等。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 等症状。处理方法包括使用抗生素、引流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等,以指导抗生素选择。同时应加强术后护理, 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污染。
脑脊液漏
总结词
脑脊液漏是侧脑室穿刺术及脑脊液引流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颅内感染、低颅内压等严重后果 。
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侧脑室穿刺术及脑脊 液引流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02 目前的研究重点在于优化手术操作、减少并发症、 提高治疗效果等方面。
02 未来,侧脑室穿刺术及脑脊液引流有望在治疗其 他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带来 更好的治疗体验和生活质量。
THANKS
总结词
降低并发症风险
详细描述
对于急性或亚急性脑积水患者,侧脑室穿刺术可以迅速降低颅内压, 避免出现脑疝等严重并发症,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
在脑室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总结词
降低颅内压、控制出血
总结词
促进血肿吸收、减少并发症
详细描述
侧脑室穿刺术可以引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缓 解患者症状,同时可以引流出血性脑脊液,减少 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控制出血。
详细描述:侧脑室穿刺术可以实时监测颅内压的变化情 况,有助于医生及时了解病情进展,调整治疗方案。
详细描述:通过侧脑室穿刺术获取的脑脊液样本可以用 于各种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医生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 案。
在脑积水治疗中的应用
总结词
改善脑积水症状、恢复脑功能
详细描述
侧脑室穿刺术可以引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积水患者的症状, 如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等,并有助于恢复患者的脑功能。
脑脊液外引流用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分析
物的服 用 。对 照组 出现不 良反 应5 例 ,皮疹2 例 ,其 中l 例 出现呕吐 ,
腹泻 1 例 ,其余3 例均存在 胃肠反应 。 3讨 论
左 氧氟沙 星是 一种氧氟 沙星的左旋 体 ,具有很强 的抗 菌活性 ,与 氧氟 沙星相 比 ,约是 氧氟沙 星的2 倍 ,对黄 色葡萄球 菌 、表 皮葡萄球
性菌 以及抗 厌氧菌 的活性 ,同时对非典 型致病菌和分 支杆 菌具有 良 好 的活性 】 ,尤 其增强 了对难 治性 D 一 内酰胺类抗菌药 物耐药菌的疗效 。 莫西沙 星具 有 良好 的生 物利用度 、达 峰时间短 、组 织渗透性强 、半衰
期长、肝、肾双排泄途径、药物间相互作用少等药动学特点,因此,
察组 与对 照 组 ,对 照 组在 入院后 行 常规 药物 、栓 塞 、手术 夹 闭等 治疗 。观 察组 在常规 治疗 的基 础上 行脑 脊液 外 引流进 行治疗 ,比较 两种治 疗 方 法 的 临床疗 效。结 果 观 察 组的 总有 效率 8 5 . 0 % 显著 高于对 照 组的 6 2 . 5 % ;在 0 . 5 — 1 . 5 年 的 随访期 内 ,观 察 组 的并 发症 发生 率 5 . O % 显 著低 于对 照组 的 1 0 . 0 %;观察 组 的病死率 5 . 0 % 显 著低 于对 照 组的 2 2 . 5 %,且 ,均 < O . 0 5 ,结 果具 有统 计 学意 义。结 论 对 于动脉 瘤性 S A H 行 早期 脑 脊液 外 引流 ,可 以显著提 高治愈 率和 总 有效率 ,并且 降低 并 发症率 和病 死率 ,效 果显 著 ,且 操作 简单 ,值得在 临床 中推 广 。 ・
细菌培养也没有任何变化为无效。总有效率= 率治愈+ 显效率+ 有效率。 1 . 5统计学 方法
高亮教授专访:脑脊液外引流规范化管理的进展
高亮教授专访:脑脊液外引流规范化管理的进展编者按脑脊液外引流是神经外科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技术之一,特指将脑室或腰大池内的脑脊液向体外密闭系统持续引流,包括脑室外引流(EVD)和腰大池外引流(LD)。
其主要目的是将血性或污染的脑脊液外引流到颅外,有时也用于监测和控制颅内压以及经引流管注射药物。
在“首届神经外科高峰论坛”会议期间,神外资讯有幸采访到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高亮教授,请他就脑脊液规范化管理、预防脑脊液外引流并发症以及相关技术和最新设备进行了探讨。
▲ 高亮教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高亮教授简介高亮教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上海十院医疗集团神经外科联盟主席,国家卫生计生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神经外科学专家委员兼神经外科危重症学组长,国家卫计委脑功能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重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高亮教授:脑室外引流相关感染的诊断脑室外引流相关感染的诊断神经外科手术后发生细菌性脑膜炎的危险因素包括脑脊液漏、切口感染、长时间手术,涉及鼻旁窦的手术、疾病严重程度、长时间脑室外引流和多次手术。
高亮教授在会上详细介绍了脑室外引流相关感染的诊断,当患者出现发热、意识水平下降和脑膜刺激征等临床症状时,且脑脊液常规、生化异常和脑脊液生物学检查阳性,即可确诊为脑室外引流相关感染。
术后发生鲍曼不动杆菌脑膜炎的平均时间为12天,广谱抗生素的使用是鲍曼不动杆菌脑膜炎患者的共同点。
随后,高亮教授分别介绍了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以及各种类型的广谱抗生素,指出选择易于透过血脑屏障敏感抗生素的同时,及时清除颅内感染异物有利于控制鲍曼不动杆菌脑膜炎。
媒体问答高亮教授专访神外资讯:目前EVD和LD在我国神经外科应用情况如何?高亮教授:EVD和LD在美国病房非常常见,大部分患者在NICU 病房直接脑室穿刺做EVD手术。
据统计美国平均每年有4万余次EVD 手术,目前国内在这方面仍缺乏详细的流行病学研究,但高亮教授指出,就他个人经验而言,不管是上海华山医院还是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每年EVD手术不少于400例,LD手术在中国医院也非常普遍。
脑外科常见引流的观察与护理
脑外科常见引流的观察与护理引流的目的颅脑手术放置引流管其目的是引流出颅内残留的气体、血液、血性脑脊液,以减轻脑膜刺激症状,预防脑膜粘连、蛛网膜颗粒的闭塞,减轻脑水肿。
如果因引流管护理不当,影响脑脊液的正常循环及吸收功能,则会导致颅内压增高,发生并发症,严重者危及生命。
适应证引流管末端位置不同,名称也不同,包括硬膜下引流、硬膜外引流、脓腔引流、创腔引流。
硬膜外引流适用于各种疾病,预防出血及血肿的发生。
脑室引流是将脑脊液排出体外以调节和监测颅内压,适用于脑出血、脑积水、颅内压测定、脑疝的预防及抢救,还可用于脑脊液分流手术前的准备,目的是对各种疾病引起的颅内压增高起调节及减压的作用,使颅内压增高症状得以缓解。
置管期间的观察护理1. 严密观察,预防再出血: 置管后出血一般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注意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症状,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 术后体位: 仰卧位、侧卧位交替更换,引流管的位置视体位改变而定,避免受压,保持引流管通畅。
3. 引流装置的高度及压力要求: 侧脑室引流装置高度应相当于侧脑室额角水平10~15cm处,血肿腔和硬膜外引流管的高度与血肿处于同一水平或低于切口,交接班时要标记,不可随意调整引流袋的高度。
4. 引流管的固定及保护: (1)患者术毕回科室后,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将引流管接无菌袋,并将引流袋固定于床头,一般脑室引流高度(引流袋的最高处距侧脑室的距离)10~15cm,创腔引流应放置在与创腔一致的位置(通常放在枕边),脓腔引流应低于脓腔30cm,硬膜下、硬膜外引流低于创腔30cm。
术后24~48小时内,不可随意放低引流袋,否则腔内的液体被引出后,脑组织将迅速移位,有可能撕断大脑上动脉,引起颅内血肿。
术后24~48小时后,可以逐渐放低引流袋,以便较快的引流出腔内的液体。
因此时脑水肿进入高潮期,若引流不良将影响脑组织膨起,局部死腔也不能消灭,同时局部积液的占位性又可加重颅内高压。
(2)对烦躁患者,四肢应加约束带,防止牵拉误拔引流管,适当限制头部活动,禁止因体位改变而使头部高度改变,术后翻身、搬动或更换敷料时,注意防止引流管移位、扭曲。
医学论文:脑室外引流临床应用
【摘要】脑室外引流是颅脑外伤、脑出血、急性脑积水常用的引流方法,经颅钻孔脑室穿刺,使脑脊液外引流减压将脑脊液颅内出血排除体外,此方法可以降低颅内压、引流血性脑脊液、颅内给药,控制颅内压;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创口小,主要用于脑出血;以往的方法常用硅胶管接引流袋引流,易滑动、时间短、易感染,引流水平不易控制等缺点。
方法我科引用威海村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颅脑外引流器,通过虹吸原理用于脑室外引流。
结论归纳我科使用该引流器,病人的护理经验此种引流器适用于对于人体脑积液、脑出血等导致颅内压增高疾病需进行颅脑外引流的患者,取代的以往的引流装置的不足,及时有效的观察病情,减少并发症,有利于术后的正确护理,取得更好的疗效。
【关键词】脑室外引流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07——2010年钻孔引流患者135例,其中脑出血一侧脑室引流112例,双侧脑室引流23例,引流的时间为3——7天,未发现颅内感染。
1.2 方法使用威海村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颅脑外引流器型号为F12用于外伤、高血压、脑出血、血管瘤、脑积水等导致颅内压增高疾病需进行颅脑引流,通过虹吸原理将颅内积气、积血。
通过引流瓶下部导管排向集液袋由引流瓶上部带空气过滤的排气口排出;同时设有三通口便于临床加药,不会出现引流液回流和造成病人交叉感染。
以上135例患者均用我科采用的新型的颅脑外引流器引流,术后3——7天CT复查,其中积血、积液完全消失患者118例,大部分消失患者17例,通过无菌操作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1——3万u后,3——5天后复查CT ,大部分患者积血、积液完全消失,均未有患者出现行去骨瓣颅内血肿清除术。
2 讨论脑室外引流术是神经外科的常见技术,是抢救颅内高压、脑室出血、梗阻性脑积水等严重疾患的重要方法,可在床边进行,操作简单,作用迅速,效果明显,因此临床应用广泛,而脑室外引流器的应用能排除颅内积血、积气,有效降低颅内压,缓解脑水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脊液(CSF): 一种水样透明液体,主要由脑室脉 络丛(由软脑膜组成)血管中的血浆过 滤而成,从两个侧脑室经室间孔进入第 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最后经 第四脑室的中间孔及两侧孔,流到脑脊 髓表面的蛛网膜下腔及脑池。
脑脊液特性
动态平衡:总量成人平均约为100-150ml,其 生成速度约为每分钟0.35ml,它不断产生也不 断的被吸收,保持动态平衡。炎症、脑水肿时 分泌增多。 血脑屏障:血液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只能选择性 的进入脑脊液中,此种功能称为血脑屏障,氯 化钠、镁、钠、二氧化碳具有高度透过性。部 分透过的有蛋白、尿素、肌酐、氨基酸、乳酸、 葡萄糖等,不能或甚少透过的有胆红素、纤维 蛋白原、补体、胆固醇。随年龄、各种病理状 态而有不同。
血管外科的脊髓并发症
由脊髓缺血导致的截瘫和下肢轻瘫
是胸降主动脉及胸腹主动脉替换术 的最重要并发症
导致脊髓并发症的原因
术中脊髓缺血时间过长,常温不能 超过20-30分钟,低温下不能超过60分钟; 供应脊髓的主要肋间动脉和腰动脉 没有重建 由于脊髓血供是节段性的,手术范 围越广(超过30cm),发生脊髓缺血的概 率越大。 如果两者同时存在,一旦发生截瘫预 后很差
如在撤除引流管后又出现迟发型脊 髓功能不全应重新放置引流管,并取半 坐位以利脑脊液引流。
脑脊液引流的禁忌症: 低血压; 败血症及全身性感染; 凝血功能异常; 血流动力学紊乱; 近期有颅内出血的病史; 有脊柱手术和外伤史
脑脊液引流的并发症:
上过早活动脑脊液渗漏至硬膜外间隙导致颅内压降低,引起脑膜 及血管移位,刺激血管壁感觉神经引起头痛;迷路内压力减低可 引起耳鸣、耳聋、眩晕、呕吐。多在穿刺后数小时发生,立位时 加重,卧位可缓解或减轻,持续1-7天,长者可达两周。治疗应卧 床、多饮水,静脉滴注5%葡萄糖盐水。 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硬膜下血肿:为腰穿时损伤蛛网膜或硬膜静脉 所至。出血素质、抗凝治疗者容易发生。多发生在穿刺后4h内。 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症,脑脊液呈血性、 压力增高。硬膜下血肿为剧烈的悲痛及截瘫。 腰痛及神经根性疼痛:为穿刺时损伤椎间韧带及神经根所至。反 复穿刺,穿刺针斜面横向刺入易于发生 虚性脑膜炎:穿刺后出现头痛及脑膜刺激症,多无发热,CSF中 白细胞和蛋白可轻度升高,对症处理后1-2周症状可消失。 感染:为穿刺时消毒不严、穿刺器具污染等原因所致。常见的有 硬膜外脓肿、感染性脑、脊髓膜炎等。
血管外科脑脊液引流的应用
一大恢
脊髓的血液供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特点:节段性的血液供应 锁骨下动脉---椎动脉---脊髓后动脉 脊髓前动脉---T4节段以上 胸主动脉---肋间后动脉---脊髓支---T4至L1节段 腹主动脉---腰动脉---脊髓支---L1节段以下 以上的脊髓动脉互相吻合,但某些部位有时 吻合不良或一方供血不足,则此部脊髓易缺血受 损。临床上常见的易损区多是上胸段,特别是T4 和L1节段
细胞数: 正常脑脊液白细胞数为0-5个/mm3, 6-10个为界限状态,10个以上在成人即 为异常。 白细胞增多见于脑脊髓膜或其实 质的炎症,涂片检查如发现致病的细菌、 真菌、脱落的瘤细胞等有助于病原诊断。
蛋白质: 正常定性试验为阴性,定量为15-45mg/dl。 增高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肿瘤、脑出血、脊 髓压迫症。 糖: 正常值2.5-4.4mmol/L(50-75)mg/dl,约为血糖的 1/2-2/3。糖量明显减少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轻至中 度减少见于结核性或真菌性脑膜炎及脑膜癌病。糖 量增加见于糖尿病。 氯化物: 正常值为120-130mmol/L,较血氯为高。细 菌性和真菌性脑膜炎时含量减少,结核性脑膜炎时 尤为明显。
CSF常规检查
压力: 侧卧位正常的压力为6-12cmH2O; 6-20mmHg,测定穿刺孔与液面的垂直距 离,测量时应让病人安静,咳嗽、腹压、 哭泣、坐位可使液压升高5-10mmHg 高颅压:20cmH2O 低颅压:8cmH2O
性状:
无色透明液体 如为血性或粉红色,可用三管连续接取脑 脊液,前后各管为均匀一致的血色,则为出血 病变,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如前后各管红色依 次变淡,则为穿刺损伤出血。 如云雾状混浊,常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细胞 数增多所至,如各种化脓性脑膜炎,严重时可 如米汤样;结核性脑膜炎时仅微混,放置后可 有纤维蛋白薄膜形成
功能:
保护脑和脊髓不受外来的机械性的损伤; 调节颅内压力的变化; 共脑、神经细胞的营养和排泄废物; 调节神经系统碱贮量等。
脑脊液引流的临床意义
多项临床研究显示,但目前尚无定论: 术中应用脑脊液引流可预防和减轻 即发型脊髓并发症,促进脊髓功能的恢 复;
当发生迟发型脊髓并发症时应用脑 脊液引流可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
禁忌症: 穿刺部位皮肤有感染时; 结核性脊柱炎,败血症或全身感 染时(如猩红热、肺炎) 颅内压显著增高时,穿刺可引起 脑疝造成死亡,若诊断或治疗必要时, 可选用脱水剂减低颅内压,再以细针头 穿刺,缓慢放数滴至1ml。 在穿刺中应注意病人的生命体征,如遇 到呼吸突然停止时,应立即注入等量无 菌生理盐水,同时进行抢救工作。
脑脊液引流常规: 主要应用于胸降主动脉及胸腹主动 脉替换的手术病人。于术中放置脑脊液 引流管给与引流维持到术后三天。
通常需要引流10-15ml/h以保持脑脊 液压力低于10mmHg。应于术前置管并测 基础脑脊液压力。
常规 当引流不通畅或有血性脑脊液时, 需要立即停止并更换脑脊液引流管。
脊髓并发症的分类
即发型(IND):麻醉清醒后即发现截瘫 或下肢轻瘫。发生率为20-30%左右 迟发型(DND):麻醉清醒后并被判断神 经系统功能完整的几小时或几天后发生 截瘫或下肢轻瘫。发生率为1-12%
脑脊液生理
脑和脊髓外面包着三层膜,最外面 是硬脑膜,其次是蛛网膜,最内为软脑 膜。 蛛网膜和软脑膜之间为蛛网膜下腔, 它和脑室相通,容纳脑脊液。
脑脊液引流的临床应用
临床操作
腰穿要点:一般选择第三与第四或第四与第五 腰椎间隙为穿刺点。为检验可留取3-4ml即可, 为防止凝固可预先加抗凝剂 一般临床诊断性腰椎穿刺,可用18号或19号针 头,长度为8-10cm。如欲减少硬脑膜损伤或达 到减压目的时,可采用较小的20号或22号针头。 但不适于做压力测定。 外科的脑脊液引流具备专用管道,但目前国内 没有
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证明:脑脊液引流 可以降低脑脊液压力改善主动脉嵌夹中 的脊髓灌注 许多文章表明:应用脑脊液引流可明显 改善病人的神经系统功能
脑脊液引流的作用机制: 脊髓的缺血与否取决于其血流量, 而血流量的大小取决于灌注压及血管阻 力。手术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和脊 髓缺血,导致严重的水肿,自身体积增 大,脑脊液生成增多,椎管腔内压力增 加,脊髓受压,血管阻力增大,血流量 明显减少,加重脊髓缺血,形成恶性循 环。引流脑脊液,可以降低椎管内压力, 改善脊髓缺血状况。
腰穿后低颅压综合症:由于脑脊液放液较多或穿刺孔形成瘘管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