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美育论文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加强美育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加强美育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也要加强美育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曾经一度被忽视的美育日益受到重视。

在全国教育会议中,美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次得到强调。

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近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现语文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

“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

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

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

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

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

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

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

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

“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论文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论文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如何在语文课中指导学生审美呢?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审美的内容,语文教材中,课文题材和题材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如小说和童话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诗歌和散文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因此,在备课中,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

其二是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的问题。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挖掘美育,引导学生感知美、导行美、创造美呢?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方法的尝试。

一、引导寻美、让学生发现美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语文教学要从词句入手,在品尝词句中发现美。

如教《望庐山瀑布》时,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

先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记忆中提调出瀑布从极高处倾泄而下的表象,脑子中出现了“真”有从天而降的图像。

接着,让学生在想一想,这可能吗?这样就会理解诗人用“疑”字的原因是:“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

体会到诗人把情景说的恍恍忽忽的,这种似假还真的写法反而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假如我们再来一个追问:诗人为什么不说“像”而“疑”?让学生更进一层地想象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惊叹这条瀑布的奇特。

因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怀疑它是从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呢?只有反复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当,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引导入境、让学生感受美要让学生感受美,首先要营造美的环境。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已成为引导学生人情入境教学的一种美育途径。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借用各种媒体设备,营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感官,领略意境之美:也可以让学生采用绘画、唱歌、表演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尽情感受写景之美,感受状物之美;还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意境。

小学语文教学与美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与美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与美育【关键词】美育潜移默化自然美科学美艺术美社会美结构美字形美当今社会,大多数父母对孩子溺爱有加,多数学生身上,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粗野、冷酷、蛮横、出口伤人、庸俗下流、出口成“脏”的现象。

如何用美的光辉驱逐未成年人心中的阴霾,让美的种子在未成年人心中生根、开出真善之花,结出真善之果,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严峻的问题。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牢固树立美育观念。

在整个教育中,美育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而且,它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智育、德育、体育相辅相成。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把美育融入到整个教学中,使他们不断地得到美感的熏陶,逐渐形成自觉地认识美,追求美,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树立起美的理想,养成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以大自然为审美对象感受和体验自然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诸多篇章都歌颂了祖国的秀丽山川、神奇美景、海阔天高。

这一篇篇、一课课,都充满着诗情画意。

通过教师的“精彩演出”,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能引导学生奇思妙想,从中产生愉快和美感,养成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丰富的情趣爱好。

这对小学生的品德修养、阅历增强无疑有着意想不到的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和体会科学美。

如《小蝌蚪找妈妈》通过形象有趣的故事介绍了青蛙的发育过程;《植物妈妈有办法》不直接介绍植物种子传播的方法,而说植物妈妈有办法;《我的旅游》利用一颗豆芽在一小孩体内的“旅游”介绍了人体的消化食物的过程;还有不说水有浮力而说:“捞皮球、捞铁牛”小故事。

这些课文都是寓科学于生活、寓科学于故事、寓科学于形象既利于小学生理解,又益于小学生接受,充分体现了情趣美,科学美。

这些课文轻而易举地使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对开发学生智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蒙作用。

教师通过对这些课文的讲解,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科学之美。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论文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论文

浅谈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占主要,而课堂上他们的注意状态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易为生动新异的刺激所激动而兴奋起来,电化教育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具形象性和直观性,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利于提高语文能力,更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夕阳真美》一课上时,我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夕阳的美,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表现的美。

一、观画面,感受夕阳整体美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课文,都要设计一个艺术的开头。

运用“美”的语言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展示,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追求美”的兴趣。

《夕阳真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第三册的一篇美文。

本文生动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而有变化的景色。

感受夕阳西下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夕阳西下的美景,大多数学生未能亲眼目睹或平时缺乏观察夕阳西下这一自然美。

所以,在教学刚开始,我凭借多媒体电脑无比强大功能,演示夕阳西下的美景,配以轻柔、悠扬的背景音乐,再加上教师诗情画意的讲解,让图像、声音、文字融入一体,将学生完全带入一片色彩鲜艳的夕阳美景中。

欣赏完,教师问:“你觉得夕阳怎样?”学生根据画面的感知,马上回答:“我觉得夕阳美极了!”“我觉得夕阳红红的,很可爱。

”“日落的太阳比日出的太阳还要好看。

“夕阳西下,晚霞真美!”……我让学生把看到的美景自由、开放的说,把心中看到夕阳的整体美用语言表达出来。

紧接着,我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夕阳的美文。

”学生能够积极性极高,打开课本,有滋有味的朗读起来,沉浸在夕阳的美中。

多媒体的运用,能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通过音响,色彩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加活跃,让学生自主、积极、多样、充分地参与到语文的朗读中来。

二、品词句,体会文章语言美《夕阳真美》是一篇用词精美,语句生动的文章,只有让学生朗读品味,才能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用词精当,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锻炼-----读中品位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力。

论中学语文教学美育问题论文

论中学语文教学美育问题论文

论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问题【摘要】美育,也叫审美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本文通过谈论感知美,发展审美鉴赏力,发展审美创造力等三个方面谈论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感知;鉴赏;创造中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角度反映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

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语言、意境的分析,让学生感知美,进而达到鉴赏美、创造美对提高中学生的素质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一、感知美审美感知是指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主要指审美主体(学生)对审美对象(教材)的整体性把握。

中学语文美育就是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阐释,让学生凭直觉获得美感。

1.感知情感之美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态度的体验。

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酝酿情绪、创设情境,迅速将学生引入审美境界,引导学生调节和滋养自己的情感。

比如《春》,学生首先齐诵“春风绿江南岸”,“两个黄鹂鸣翠柳”等诗篇,并且深情演绎描摹春色、赞美春天的导语,一开场就奠定激情的基调,马上把学生带入欣赏春色美景的特定情感氛围中,收到较佳的美育效果。

2.感知语言之美作家用来创造形象的就是语言,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捕捉美、理解美,从而掌握语言艺术。

文学大师朱自清的语言:“腴厚从平淡中来,”有丰腴的神采和醇厚的情味,叙事、写景、状物、抒情无不娓娓动人。

《背影》于淡淡的哀愁中见舐犊情深,他怀念父亲,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通过车站送别,以特写镜头勾勒出父亲迈着蹒跚的步伐为自己买橘子的背影,父子情深在看似淡淡的背影中泛出,这“背影”凝聚了父亲的爱,儿子的情。

3.感知意境之美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创设特定的意境,理解它,就能把握作品脉搏,了解作品的神韵。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摭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摭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摭议[摘要] 美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材是很好的美育载体,语文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端正对美的观念,感受作品中的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等丰富多彩的美学内容,把审美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以语文教学为手段,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以审美教育为方式,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关键词] 美育语文观念内容过程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有利于学生端正对美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评价美的能力,从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理想,进而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第一、美育的前提是端正学生对美的观念这是因为不同的人对美的观念存在不同的认识,在这些观念中,正确的观念固然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但错误的观念也必然会给学生以消极的影响。

加上学生由于受到知识领域、生活经验、年龄等方面的限制,缺乏正确识别事物的能力,也容易曲解美丑,甚至颠倒美丑,这是需要端正学生审美观念的根本原因。

为了使学生认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就应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其懂得美是客观存在的,从而激发其审美感受。

不仅美的事物能引起人们感情上的激动,使人产生美感;丑的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转化为审美对象,引起读者感情上的激动,使之产生美感。

作家通过描写正面的美好事物,从而引起读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作家通过对丑的事物的描写,对丑的本质的揭露,引起读者的厌恶和憎恨,从而激起读者对美好事物、美好理想的追求。

选入课本的文学作品都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并且经过精心选择的文质优美的典范文章,他们或赞美真、善、美,或鞭挞假、丑、恶。

只有端正对美的观念,具备了审美能力的人,才能感受、理解和评价蕴含于作品之中的美。

第二、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内容丰富多彩美育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对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的正确的审美观点,对美的兴趣爱好以及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论文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摘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

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

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

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

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教师语言揭示艺术美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

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

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

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

二、创设情景感受语言文字美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

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

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

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

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

三、利用插图感受形象美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

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美育教育[论文]

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美育教育[论文]

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美育教育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通过品味、挖掘、探究、领悟等环节,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培养学生审美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新课标;审美情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发,令语文教育界欣喜万分,它与以往的教育大纲相比,更加突出了语文审美教育的功能,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此可见,中学语文教学肩负着审美教育的重任,要完成此任务,就需将美育教育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由于审美心理中极其重要的因素是审美情感,它具体表现为审美感知的愉悦,审美想象必然是以一定的形象为主。

基于审美对象的形象特征和审美心理的情感性特征,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求教师把握审美对象的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在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积极利用新教材中信手可得的审美素材,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一、品味作品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感知力义教课标说:“品味作品中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去赏读课文。

只有在美的品味与鉴赏中,才能培养起学生感官感觉的审美能力,形成审美趣味,树立起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

教师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审美感官,使他们能够透过文字对其所展示的色彩、音韵、节奏、结构等形式因素有敏锐感知力,拥有分辨音律的耳朵,能欣赏形式美的眼睛。

语言文字是作品、作家思想感情的载体,是蕴藏美的物质外壳。

赏析语言的重要方式是强化朗读。

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语言,是感知课文美情美意的桥梁。

纵观新教材选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很适合学生诵读。

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力求做到语音抑扬顿挫,语调富有变化。

如此美读,品味语言,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他们的美感,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心灵的洗涤。

二、挖掘作品的形象美,增强学生的评判力好的文学作品,都极其注重对事物的形象描写。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论文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论文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有着独特的魅力,在教材中,我们可以随处可见一些写得相当优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表现着美,如能在语文课上由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去细细体味,那么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会有大大的提高,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效果。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审美意识,让他们能融入文章去感悟文章的内涵。

(一)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一层不变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厌倦而产生疲劳影响美感,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教学模式也应该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相应地改变教法,推陈出新,使学生永远保持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在导语、结语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都应该具有多样化。

如在教学《景山公园》一课,我就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让我们跟着文中的小朋友去神游景山公园,欣赏一下那里的美景”;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我就采用渲染情境的方法,用低沉的语调再现1976.1.11日首都人民扶老携幼送别总理灵车的情景,让学生感受“悲”的美。

(二)教学活动要有节奏节奏是指均称的有规律的进程,强烈的节奏感是美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规律的传达和感受活动,应有高低起伏,强弱快慢,急缓张驰的变化,也只有这样才能扣住学生的心弦,引人入胜,我认为教学活动的节奏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1、教学语言要富有节奏感富有音乐感的节奏性语言能给人以愉悦感,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单调的声音刺激会使大脑皮层很快进入抑制状态。

教师的语言要富有节奏感,教学语言节奏感是指在教学进程中,由教师内心情感而引起口头语言快慢、强弱、断续有致的变化,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的结合。

其语速应快慢适中,语调要高低有别,节奏要板眼分明,做到快而清晰,慢而紧凑,高而不躁,低而不咽,疏密相间,张弛适宜。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开头一部分应用低沉的语调叙述,在人们哭泣着追赶灵车时,教师的语调应是急促的。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美育教育论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美育教育论文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美育教育语文教学只有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认识人物美、体会人情美、欣赏艺术美,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美的殿堂里生情悟道,对所学知识愉悦耳目触发情思,从而形成整体创造能力,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更能通过美感、审美、美学等教育,来建构学生人格,让学生在浓郁的美育环境中,感知美,欣赏美,追求美,学习做完美的人。

一、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开掘教材丰富的美育资源(一)开掘课文中的自然美我们通常把山光水色等大自然中存在的美,称之为自然美。

作家在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不仅再现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美,而且也表达了作家的审美观点。

反映自然美的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文中,占有一定的数量。

朱自清的《春》,老舍的语文论文《济南的冬天》,峻青的《海滨仲夏夜》,刘增山的《秋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这些作品犹如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画卷,生动地再现了壮丽的祖国河山和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景色。

这类写景作品易于理解,学生也喜爱阅读。

(二)开掘课文中的创造美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显示劳动人民伟大创造力的作品,或古或今,或园林或建筑,都写得极富魅力,从一个重要方面展示了劳动创造美。

如《中国石拱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苏州园林》等,作者以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文笔、高超的美学眼力,在介绍中国的园林、建筑、文物的同时,也无不渗透着赞叹之情,讴歌人民的劳动美、创造美。

读这些作品,有一种很高的美感享受,在享受的同时,心头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赞颂之情和民族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

(三)开掘课文中的艺术美艺术美最容易唤起读者的美感。

许多课文是文学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结合得较好的优秀之作。

课本所选的古代写景诗词,艺术性很高,常用一两个诗名就画出一幅鲜明的图画,造成一个令人难忘的美好的境界。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杜甫的《望岳》,还有上面提到的一些诗作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仔细领略、欣赏这种经过作者加工改造了的自然美———艺术美。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美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美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美育摘要: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塑造和谐完整、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语文教材中的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展现生活中的美,而且还凝聚着作者的审美理想。

教师通过语文教学正确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之美,并激起他们对于丑的憎恶,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人格关键词:美育阅读语言的意境插图美育是指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

它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正确地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

”学校实施美育,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认识力的需要,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需要。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发展阶段,较容易接受各种教育影响,可塑性极强。

我认为学校要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就要抓住小学生这一有利的人生阶段,在加强道德教育(德育)和学科教育(智育)的同时要着力实施美育,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沟通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思想性和审美性,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的审美特征,遵循儿童的心理规律,寻求正确的途径和方法。

下面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通过阅读教学进行美育渗透声情并茂,从阅读中体会美育。

有人问我,“小学语文教学什么最重要?”我说:“美感最重要,阅读教学中美感的培养更为重要。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

因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美育渗透的主渠道。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

如我在教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七课《春雨》一文时,先让学生在课前观察牛毛、果林、桃花、树梢、田野、池塘、庄稼、青蛙等物景,使学生对这些物体留下深刻的印象,认识它们的美。

然后,上课伊始,从歌曲导入,活泼自然,体现了诗歌轻松优美的特点。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应用论文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应用论文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引导人、鼓励人、感染人。

美育是人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重要方面,它对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的形成是深入的、全面的、持久的。

但是中学课程中没有专门开设美育这一课程,只能把它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而中学语文是实施美育功能的绝好科目之一。

要把美育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之中,以实现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可从了解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四方面加以运用。

一、帮助学生了解美赶时髦、追求时尚的新新人类——中学生对美更是情有独衷。

但他们对美只是一种朦胧的认识,甚至以怪为美、以丑为美。

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选用适当的时间和方式,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传授一点美的知识,帮助他们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美育等常识。

在教学中,我重点强调了美一定是真的、自然的、善的,并从定义、举例两方面介绍了美育的三种方式。

在讲授美育三种方式时,或先找出一个美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什么美,然后再说定义;或先讲定义,后由学生从语文课文中找出相应的美的例子进行佐证。

由于方法灵活,学生接受较快。

二、启迪学生发现美“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要在语文教学中陶冶情操与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目标,就必须引导学生发现语文教材中的美。

中学语文教材中包含非常丰富的审美对象和审美内容,因此,把审美教育贯穿到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要通过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选文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引导学生去鉴赏、体验、领会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从对审美对象的感受中获得美感享受。

实现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重点应放在对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因素和审美价值的挖掘上,即从情操美、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四者和谐统一之中去挖掘。

三、引导学生欣赏美审美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

通过鉴赏优秀作品,领悟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感受力,培养对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修养。

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论文

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论文

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随着课改的步伐,学校教育逐步从应试教育向全面的素质教育推进。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师的任务不在于教,而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

”我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的培养,而且要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教育。

让学生学会如何看待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美”。

感受社会主义的欣欣向荣,感受祖国的美好;从小树立热爱家乡,关心别人的观念;塑造他们身心上的“美”。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呢?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美无处不在,处处可寻。

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文质兼美,美的内涵贯穿其中,让小学生在愉乐的课堂中欣赏美、享受美、渗透美。

通过语言、形象、情感的熏陶,丰富和净化学生的感情。

一、用情感架起桥梁——找准美的渗透点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他们的无意注意还占优势。

对于事物的感知还较笼统,以机械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情感表现较明显,意志比较薄弱。

因此,找准教材中蕴含的与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最贴近、最吻合的美育因素;以此为渗透点,用情感和他们交融、进行沟通;把握好教材的教学目的、要求、分析学生的实际,做出科学的判断和选择;使学生受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的辨证统一。

例如:在教学《花园果园》一文时,学生对“我们村成了花园”和“我们村成了果园”这两个句子中的“成了”一词不理解,他们不明白“成了”是作者用了比喻的写法,也是让学生感知美的所在。

教学时我从实际生活着手和他们进行情感的交流,发挥他们想象的翅膀,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的村庄种满果树,到了春天,你会发现什么?村子会成什么样子的呢?那到了秋天又会怎样呢?有了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思想就活跃起来了,脑子里就会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片。

再让他们实际动手,把心中的村庄画下来。

然后结合课文,从而让学生从图、文、具体的形象中引发感知,架起了语文教学与思想感情的桥梁。

图:由于季节的不同,村子就呈现不同的画面;文:感受村子春、夏季节的差异;体会:我们村“成了”花园,我们村“成了”果园。

语文教学美育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美育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高中语文新课标规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语文教材不乏名家名篇之作,蕴含着很大的审美价值,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挖掘美育因素,寻找规律,就不难完成审美教育任务。

一、挖掘教材审美因素,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文中都蕴含着丰富的美,我们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感受出作品中的真、善、美,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得到教育。

1、设计导语,创设美的氛围在导入新课时,要创造一个美的氛围。

新课伊始,切忌一上课就板书课题、阅读分析,不妨精心设计三五句导语,创造一个和谐、新奇的气氛,从而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追求美感的欲望。

如教学《长江三峡》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你们去过三峡吗?那里不仅有激流险滩,也有名胜古迹,更有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三峡水电站,现在就让我们学习刘白羽的《长江三峡》,领略一下三峡旖旎险峻的美丽风光吧!”这样就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情景交融的境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随之而来了。

在讲授散文,小说等作品时,还可以引用诗词作为导语。

如吟咏杜甫的《望岱》引出学习《雨中登泰山》,吟咏鲁迅的《自嘲》引出学习《琐忆》,引咏苏轼的《引湖上初晴后雨》引出学习《西湖漫笔》等,这样由此及彼、由诗到文,学生一开始上课就能感受到熟悉的诗词所表现出来的美的情趣,激发他们对陌生课文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创设意境,引发兴趣的效果。

2、朗读教学,获得音韵美的享受朗读是一种语言艺术,它可以使枯燥的视觉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听觉声音。

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且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从而更好的理解、领悟文章内容和所体现的美的意境。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论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论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摘要: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语文教师应紧扣教材,启发学生从文章中挖掘美;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针对年龄,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笔表达美;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用自己的手创造美。

关键词:中学语文审美教育途径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是由语文课的特点、性质、内容决定的。

语文教学不仅肩负着全面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任,更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既”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又正确而积极地实施审美教育呢?我的做法是:紧扣教材,启发学生从文章中挖掘美;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针对年龄,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笔表达美;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用自己的手创造美。

一、紧扣教材,启发学生从文章中挖掘美中小学语文课本选入的文章,绝大多数是名家名篇,其余的也是优秀佳作,遵循着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原则,体现了美的多种风格,具有丰富的美学因素,为语文教师实施美育提供了天然的有利条件。

只要我们善于使用教材,把课文中蕴含的美充分地挖掘出来,就能使语文课堂变成美育的一块重要基地。

从美学的角度看,语文教材中的美大致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类,这三种美的感染教育作用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

语文教材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为我们提供了这些美的典范。

如: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毛泽东的笔下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开阔与磅礴,在苏轼的笔下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奇和豪迈,在李健吾的笔下又是那样朦胧而瑰丽,在刘白羽的笔下显得雄伟而险奇,在柳永的笔下又显得悲怆而伤感。

这些作者通过自己的笔,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幅引人入胜的自然画卷,令人身临其境,油然而生爱慕向往之情。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作用论文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作用论文

浅议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理念的更新,素质教育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新世纪对人的基本素质赋予了新的要求:21世纪的一代新人的教育应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人的素质培养,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主题。

尤其突出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精神。

如何真正高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我认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泓清泉,给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

美育以情感教育为主,与德育、智育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全身心地协调发展,使之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完美的人。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融“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为一体,语文教学除了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智能训练,培养其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借助语言美的、形象美、意境美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高尚情操的陶冶,也就是以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去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审美情感,去塑造学生的心灵,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塑造独立而开放的人格。

审美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审美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的基本途径。

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活动原本是智慧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

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无数成功的教学实践表明: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美无时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

孩子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学生的智育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一句话,孩子的发展不能没有“美”,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没有“美”。

一、美育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教师运用教学艺术、按照“美”的规律来设计课堂教学,以最大限度师生的创造性为核心,突出教学中的激励机能,高效功能和美育功能,寓教于美、寓教于乐。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优秀4篇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优秀4篇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优秀4篇中学语文教学论文篇一一、语文教学美的本质及重要意义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美应该是语文教师运用多种能力和创新精神,对语文学科所包含的各种生活、语言、艺术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和谐、简洁、新奇独特发现和传达,使语文学科中所包含的情感通过教师情感的中介,同学生的情感自然汇流。

从教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客体关系来看,语文教学美分为“教之美”和“学之美”。

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美的本质,对于教师的语文教学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是有重要意义的。

首先是为我们评价语文教学提供了依据。

简单地说,评价语文教学的重要标准是教学效果,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效果决定了教学品级。

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越高,教学效果越明显,其教学品级就越高。

其次是体现了语文教师素质品味的高低。

语文教材具有内容美和形式美,语文教学具有节奏美和结构美,从信息的传输和反馈的角度看又具有语言美和情境之美。

这些都对语文教师的美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就目前而言,这样的品位恐怕还是“阳春白雪”,但是我们不应该永远甘做“下里巴人”。

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另外,认识语文教学美的本质,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可以深化美育的落实,深化和丰富教育学理论、美学理论的研究。

二、语文教学美的几种形态语文教学的美存在于语文教师各自的教学过程中,具有美感的语文教学,因教师的风格、个性的差异而独具各自不同的形态。

1.情境美。

情境美的主要特征是:借助一定的语境或场境,再现或渲染一种语文教材中用语言符号表达的特定情感和境界,给人以亲沐其情、身临其境的享受,从而使学生忘其身,迷其情,恋其境,悟其真,识其美。

创造情境美要把握三个关键:一是情要真;二是心要热;三是意要远。

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形式上的新异性;二是内容上的实践性;三是方法上的启发性。

要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凭借情境理解知识;二是运用情境训练语言;三是进入情境陶冶情操;四是体会情境学会鉴赏。

高职语文教学美育论文

高职语文教学美育论文

高职语文教学美育初探【摘要】美育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门学科教学都应尽其职责开展美育。

语文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比较具体详尽的总结探索,提出一些的开展美育教学的方法,与同仁共同商讨。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社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一切教育教学围绕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美育是开展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为能提高人的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教学,有着进行美育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它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情操,积淀高尚的感情,形成科学的审美观,激发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创造美。

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也积累了一些开展审美教育的方法,提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选好诱发学生感情的突破口。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的积极愉悦的审美情趣,是带有主观倾向性的情感体验。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既有理性的分析判断周围事物,也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感知评价体验。

我们对美好纯洁的事物向往追求,对崇高坚贞的品质击节赞叹;我们也对腐朽罪恶的事物愤慨不已,对悲痛阴郁的事物泣不成声……老师教学时要抓住时机,在关键处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诱发学生的感情,引起共鸣,产生回旋激荡,爱作者之所爱,狠作者之所狠。

要诱发感情,选好突破口很重要。

对一篇文章要研究从什么地方讲起,最让学生感兴趣,最吸引学生,怎样能启开他们的心扉,打开他们的思路,激发他们的感情。

比如讲《茶花赋》这篇散文,教师可以这样启发:这篇散文具有醉人的美,是一篇赞美祖国的颂歌。

那么作者怎样把茶花和祖国连起来的呢?学生就能在老师的诱导下,对这篇文章产生浓烈的感情。

选好入口,或则“执钥匙”开心扉,或则“牵牛鼻”抓住主要矛盾;或则占领“制高点”燃烧起感情的火焰;或则“打开闸门”倾泄感情的潮水……总之因文而异各得其妙。

老师要诱发情感,首先讲课语言应该有感情。

声调抑扬顿挫得当,轻重缓急适宜,让字字句句撞击着学生的心灵。

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实施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实施论文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要求语文教学活动表现出更高、更丰富的审美性。

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同时也是审美教育的过程。

一、分析形象感知形象美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的,它既保留着生活形象的具体可感性,又渗透着作家的审美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艺术形象无不感染着人、教育着人,表现出艺术美。

分析形象,引导学生感知形象美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具体可感的形象。

教材中的形象大部分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人物形象和与生活有关的情境。

只要学生把握住课文中的具体形象,就会受到作者思想感情的影响。

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感知生动鲜明的具体形象。

如《清澈的湖水》,作者不仅描绘了一幅宜人的风景画,还刻画出小洁这个爱护环境讲文明的小女孩形象。

课文展示的美景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洁的行为美更是感染着孩子们,在他们心里烙上了深深的印记。

创设情境调动感官感受美。

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形象具有具体可感性,像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事、景、物一样以其光、色、声、形或运动态势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显得真切而生动。

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

虽然初步具备了审美感知的身理条件,但由于知识经验有限,影响了学生对审美对象的感知。

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受情境美。

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形象具有强烈的情感感染性,既再现情感、释放情感,又作用于人的情感并唤起情感使人感动。

高尚的情感把人引向美好的境界,获得对现实的自我超越,在自由自觉的心境中得到精神的快乐和健康的休息。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激发审美情感是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又一途径。

情感迁移激发情感。

从“以情动人”出发,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情感上的感染,从而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唤起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小学阶段的儿童生活经验少,缺乏亲身体验,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距离,学习起来经常无动于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与美育
【摘要】如何根据语文课教学的特点,把审美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成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公民呢?这实为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谈几点浅略的做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关系做法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里的“人文性”就是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因此,语文课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有“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而且“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那么,如何根据语文课教学的特点,把审美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成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公民呢?这实为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几年来,我用美学的观点研究语文教学,运用审美的手段陶冶学生的情操,使语文教学出现了较为理想的课堂效果。

一、描绘艺术形象,使学生鲜明的感受美
怎样使学生鲜明的感受美?要认识美感的突出特征,就是美的直觉性。

当你看到一轮明月高悬在夜空中,当你听到悠扬洞箫声从远处传来,你就会凭直觉自然地产生一种愉快的心情。

这就是一种美
的感受。

要使作品的艺术境界活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会凭直觉感受到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让学生感受美的基本形式应该是表情朗读课文和生动形象地描绘课文内容。

这样引导的美感能使学生倾心于课文本身,有助于培养阅读课文的兴趣,从课文中自然地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

比如,朗读朱自清的《春》,“小草从土里偷偷地钻出来……花满地是的,红的象火,粉的似霞……”这样描述,就可能将生动的画面映入学生的脑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便能引起强烈的兴趣,并受到教育。

再如,我们讲《沁园春·雪》,可以先将准备好的“雪景”与“雪后天晴的景色”利用幻灯显出,让学生有个直观的享受;然后让学生朗读古代描写“雪景”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再放《沁园春·雪》的配乐朗读录音,引导学生感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雄伟壮丽景象。

从而使学生热爱美丽的大自然,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伟大的祖国,也激起他们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责任感。

二、寻找美德题材,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
新编语文教材中,只要潜心研究,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题材比比皆是。

教材中的传统美德思想,要依据教材中自身的内容,有意强化,但不生拉硬扯,要自然而然,潜移默化,顺理成章地进行教育。

学生自然在长时间反复接触中,逐渐形成崇高的传统美德,分辨是非,净化自己。

例如《我的老师》中体味出一个教师纯真的爱。

《小麻雀》的作
者同情弱者,救助弱者,与那种以强凌弱的霸道行径形成了强烈而鲜明对比的美德流露于字里行间。

语文课进行美的教育不是外加的,而是从语文本身挖掘出来的。

这种美的因素,有时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而且在相当多的议论文中也有。

教师要帮助学生去找课文中的因素,运用文章的魅力,去加强对学生的教养与情操的熏陶。

语文教材离不开情和意,要使学生接受,主要从打动感情人手,从中引导学生领悟文中的主旨。

通过情的感染,使其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并深刻的感受美。

又如,《荔枝蜜》的结尾这样写道:“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这里蜜蜂酿造生活的含义,仅靠词汇及其搭配本身是难以理解的。

教师要启发学生把蜜蜂和老梁等劳动者联系起来,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比照,从而对蜜蜂的赞美之情便会自然而然地上升到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这样,不仅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升华,而在审美活动中也领悟到了全文的主旨。

三、培养想象能力,丰富审美享受
美感过程中的认识与体验是统一在想象中的。

想象越活跃,理解越深刻,情感体现就越强烈,人们的审美享受也越高。

一篇有高度表现力的作品,通过想象,可以把人带进无限的时间与空间,引进光彩夺目的想象世界。

这是想象中的“再想象”,即根据语言的表达在头脑中所形成的有关事物的想象。

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写反映生活的文章是培养创造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全诗不见一个“喜”字,而处处皆显喜意。

好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多么温柔,多么有人情味呀!言简意丰,余味无穷。

学生也许还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教师却要因势利导,诱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以《春雨》、《雨中情》等题目进行写作,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可面对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的生活,学生却感到没啥可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是对生活素材进行概括、提炼、再创造的能力不高,形象思维能力不强。

培养审美能力,就要让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感受生活的美,写他们生活中感受至深的人和事,特别是写新人新风,学生就会在创造和想象中得到美的享受。

当他们完成一篇作文,写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物的时候,他们自己也就受到了美的陶冶。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审美情感教育更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篇教材中只要潜心研究,对学生循循善诱加以点化,有意强化,升华,就会收到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正是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天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