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荧光的应用
荧光分析法检测原理及应用举例
1 荧光定义某些化学物质从外界吸收并储存能量而进入激发态,当其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过剩的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放射出去即发光,称之为荧光。
可产生荧光的分子或原子在接受能量后引起发光,供能一旦停止,荧光现象随之消失。
2 荧光分类由化学反应引起的荧光称为化学荧光,由光激发引起的荧光称为光致荧光,课题主要研究光致荧光。
按产生荧光的基本微粒不同,荧光可分为原子荧光、X 射线荧光和分子荧光,课题主要研究分子荧光。
3 光致荧光机理某一波长的光照射在分子上,分子对此光有吸收作用,光能量被分子所吸收,分子具有的能量使分子的能级由最低的基态能级上升至较高的各个激发态的不同振动能级,称为跃迁。
分子在各个激发态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并随时在激发态的不同振动能级下降至基态,在下降过程中,分子产生发光现象,此过程为释放能量的过程,即为光致荧光的机理。
光致荧光的过程按照时间顺序可分为以下几部分。
分子受激发过程在波长为10~400nm的紫外区或390~780nm的可见光区,光具有较高的能量,当某一特征波长的光照射分子时,是的分子会吸收此特征波长的光能量,能量由光传递到分子上,此过程为分子受激发过程。
分子中的电子会出现跃迁过程,在稳定的基态向不稳定的激发态跃迁。
跃迁所需要的能量为跃迁前后两个能级的能量差,即为吸收光的能量。
分子跃迁至不稳定的激发态中即为电子激发态分子。
在电子激发态中,存在多重态。
多重态表示为2S+1。
S为0或1,它表示电子在自转过程中,具有的角动量的代数和。
S=0表示所有电子自旋的角动量代数和为0,即所有电子都是自旋配对的,那么2S+1=1,电子所处的激发态为单重态,用Si 表示,由此可推出,S即为基态的单重态,S1为第一跃迁能级激发态的单重态,S2为第二跃迁能级激发态的单重态。
S=1表示电子的自旋方向不能配对,说明电子在跃迁过程中自旋方向有变化,存在不配对的电子为2个,2S+1=3,电子在激发态中位于第三振动能级,称为三重态,用Ti 来表示,T1即为第一激发态中的三重态,T2即为第二激发态中的三重态,以此类推。
荧光寿命_论文-自然科学论文
荧光寿命荧光寿命( FLT)检测摘要这个技术手册介绍了荧光寿命( FLT)这种新技术的基本原理。
从这本技术手册里,我们可以简单的了解与这项技术相关的理论基础和与之配合的实验条件,以及通过一项应用实例讨论了如何对实验中所获得的数据进行解析和归类的方法。
•微孔板技术在高通量筛选中的价值使用者利用一个 marker或者是标记物受光激发后,通过一台普通的微孔板阅读器,就可以监测生化和生物反应进程。
常用的读取模式包括检测吸收光,荧光强度(FI),荧光偏振(FP),时间分辨荧光(TRF)。
一般没有方法能够包含所有可能的分析模式,如果达到这样的高分析程度,需要一个配套的方法能够覆盖尽可能宽的实验范围。
尽管如此,,还是会有一种方法被优选选择,通过它能够得到更可靠的数据,更高端的信息,以及迅速的读取数据。
荧光寿命被定义成荧光分析在回到基态之前驻留在激发态的时间。
荧光寿命对荧光标记物周围的微环境高度敏感。
当标记一个反应对,由于化学反应改变这个反应对的状态(例如在酶反应体系中)或者是发生了与其他结合伴侣的结合(例如受体 -配体的结合),将影响到上面所提到的微环境。
无论如何,检测荧光寿命将直接指示反应环境。
这类信号要远远强于通常会影响其它探测方法的干扰信号,因此它将为市场需求加入巨大的推动力。
Tecan Ultran Evolution detection platform已经融入了对荧光寿命的检测。
除了已经发展的各种检测方法以外,这项新技术使得Ultran Evolution技术平台具有更强的市场应用前景。
2.荧光寿命测定的原理用 Ultra Evolution测定荧光寿命采用的一种方法,称作时间关联的单光子计数(TCSPC)。
实验的基本流程显示在图1。
一个脉冲激光器重复激发样品。
调节激发脉冲的强度,使得对于任何一个脉冲,在探测器上只有一个光子被计数。
按照测量的激光脉冲和探测器感应之间的这段时间,将计数值引入已用荧光计数和时间绘制的柱状图。
荧光理论
4.1 引言某些物质被一定波长的光照射时,会在较短时间内发射出波长比入射光长的光,这种光就称为荧光。
1852年,Stokes阐明了荧光发射的机制,认为荧光是由于物质吸收了光能而重新发出的波长不同的光,并由一种能发荧光的矿物 萤石(fluospar)而定名为荧光。
我们通常所说的荧光,是指物质在吸收紫外光后发出的波长较长的紫外荧光或可见荧光,以及吸收波长较短的可见光后发出波长较长的可见荧光。
除了紫外荧光和可见荧光,还有红外荧光、X射线荧光等。
这不是本章要介绍的内容。
荧光光谱有两个主要优点:第一是灵敏度高。
由于荧光辐射的波长比激发光波长长,因此测量到的荧光频率与入射光的频率不同。
另外,由于荧光光谱是发射光谱,可以在与入射光成直角的方向上检测,这样,荧光不受来自激发光的本底的干扰,灵敏度大大高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第二,荧光光谱可以检测一些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检测不到的过程。
紫外和可见荧光涉及的是电子能级之间的跃迁,荧光产生包括两个过程:吸收以及随之而来的发射。
每个过程发生的时间与跃迁频率的倒数是同一时间量级(大约10-15秒),但两个过程中有一个时间延搁,大约为10-9秒,这段时间内分子处于激发态。
激发态的寿命取决于辐射与非辐射之间的竞争。
由于荧光有一定的寿命,因此可以检测一些时间过程与其寿命相当的过程。
例如,生色团及其环境的变化过程在紫外吸收的10-15秒的过程中基本上是静止不变的,因此无法用紫外吸收光谱检测,但可以用荧光光谱检测。
4.2基本概念和原理4.2.1荧光的产生吸收外来光子后被激发到激发态的分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丢失能量,回到基态,这种过程一般称为弛豫。
在很多情况下,分子回到基态时,能量通过热量等形式散失到周围。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能量能以光子发射的形式释放出来。
***Figure 5.3 Some pathways of relaxation from the excited state.***(P96)上图(Campbell书中图5.3)表示了激发态分子的几种弛豫过程。
叶绿素荧光理论概述
.55
.50
.45 .6 (C) .5
.4
.3
.2
.1 0 100 200 300
NaCl (mmol/L)
Ca2+ 对NaCl胁迫下杂交酸模 叶片PSII光化学反应的影响
●: ck ○: 8 mmol/L Ca2+
Ca2+ 对不同浓度NaCl胁迫 下杂交酸模叶片光化学猝灭 (qP),PSII反应中心光 能捕获效率(Fv’/Fm’)和 PSII光量子效率(ΦPSII, ) 的影响
荧光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称为 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
Fluorescence intensity Fluorescence intensity
5000 P
4000
3000
2000
1000 O
0 0
100
200
Time (s)
5000
A
B
P
4000
3000
T O
2000 T
1000
0 300 10-6 10-5 10-4 10-3 10-2 10-1 100 101 102 103
用连线激发式荧光仪测定的荧光诱导曲线
Relativ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1.2
O
KJ I
P
1.0
c
.8
a()
.6
c'
b
.4
.2
b'
0.0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Time (s)
连续激发式荧光仪有:Handy PEA, PEA,Pocket PEA, PEA Senior, M-PEA 等
荧光成像的原理和方法
荧光成像的原理与方法荧光成像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生物学领域应用中的独特优势:高灱敏度:灱敏度进超比色法,在大部分应用中其灱敏度近乎放射性同素。
多组样品一次成像:将不同样品(如:对照、处理)通过不同发射波长的荧光素标记(如 Cy3或 Cy5等)可以同时检测多样品荧光信号。
稳定性高:较放射性同位素相比,荧光素标记的抗体、杂交探针、PCR引物等的信号稳定性优势明显,可稳定存在数月以上,这使需要大规模标记并多阵列之间的标准化比较成为了可能。
低毒性成本低:多数情况下,荧光标记和检测的全过程试验用手套即可对实验者提供足够的保护。
易于运输和实验后处理,多数情况下实验成本低于放射性同位素。
商业可获得性:许多重要的荧光标记型生物大分子如各种单抗、多抗、CAT等及荧光标记用试剂盒都可以方便获得,同时一些公司提供荧光标记的外包服务。
荧光信号的产生及信号捕获原理:荧光物质被特定外界能量激发(如激光等高能射线),引起其电子轨道向高能轨道跃迁,并最终释放能量回归基态的过程中会产生可被检测的荧光信号。
当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被激发产生荧光,只有当该物质与激发光具有相同的频率并在吸收该能量后具有高的荧光效率而非将能量消耗于分子间碰撞过程中,其荧光信号才可被光学设备所检测(Fig.1)。
Fig.1 ①激发能②无辐射弛豫能③荧光发射能。
三种荧光素(绿色:fluorescein;黄色:DNA-bound TOTO TM;红色:DNA-bound EB)的激发光波长(a)和发射光波长(b)。
荧光成像系统的组件和工作原理:荧光物质被激发后所发射的荧光信号的强度在一定范围内是与荧光素存在的量成线性关系的,这是荧光成像系统应用于生物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激光扫描系统的性能指标主要有:系统分辨率、线性范围、均一性、灱敏度。
为了实现荧光信号的激发、捕获和放大的检测过程,按照顺序荧光成像系统主要包括以下组件:激发源(Excitation resource)、激光传输组件(Light delivery optics)、荧光收集组件(Light collection optics)、发射滤镜(Emission filter)和信号检测放大组件(Detection and amplification)(Fig.2)。
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所有元素的最大计数率不超过 20000 计数/秒,仪器灵敏度差
高能端(Ag/Sn/Sb K系光谱),能量色散分辨率优于波长色散 中能端(Fe/Mn/Cr K系光谱),分辨率相同 低能端 (Na/Mg/Al/Si K系光谱),能量色散分辨率不如波长散射
3.2 定性与定量分析——半定量分析
半定量分析样品过程:
o 对未知样进行全程扫描 o 对扫描谱图进行Search and Match(包括谱峰的识别, 背景扣除,谱峰净强度计算,谱峰的匹配) o 输入未知样的有关信息 (金属或氧化物;液体,粉末压 片或熔融片;已知浓度组分的输入;是否归一) o 进行半定量分析
光电吸收,非相干散射,气体电离 和产生闪光等现象,以一定的能量 和动量为特征;
E=h , =c /
微粒性
能量、电离、光电吸 收、非相干散射
能量色散X荧光分析
能量单位:eV
同一切微观粒子一样,X射线也具有波动和微粒的 双重性;无论是测量能量还是波长,都可以实现对相应 元素的分析,其效果是一样的。
在停机状态时使用,保护光管免受粉尘污染,还可避免检 1000um Pb 测器的消耗。
2.3 准直器
准直器由一组薄片组成,目的是使从样品发出的X射线以平行 光束的形式照射到晶体。薄片之间的距离越小,越容易形成平 行光,产生的谱线峰形也更锐利,更容易与附近的谱线区分。
准直器以薄片间距来分类
薄片间距
4
一、基础理论与知识
X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荧光的产生
碰撞
内层电子跃迁↑
空位
X射线荧光
外层电子跃迁↓
一、基础理论与知识
X射线荧光分析的分类
荧光材料的发展及应用论文
荧光材料的发展及应用论文荧光材料是指在受激光或电子束激发下产生可见光的材料。
它具有激发离子、共振能级和电子能级的电子激发态,从而发射出可见光。
荧光材料的发展与应用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荧光材料最早的应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主要用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组织和生物质的染色。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对荧光材料性能需求的不断提高,荧光材料的种类和性能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目前,荧光材料已广泛应用于荧光增白剂、荧光显示器、LED技术、生物医学成像等领域。
在荧光增白剂领域,荧光材料主要用于增加光泽和改善白色材料的白度。
荧光增白剂通过吸收紫外光,并转化为可见光,从而使衣料、塑料和纸张等白色材料看起来更白更亮。
同时,荧光增白剂也具有抵抗紫外线照射和增加耐久性等特性。
在荧光显示器领域,荧光材料被广泛用于电视、计算机显示器和手机屏幕等平面显示设备中。
荧光显示器中使用的荧光粉能够将电子束或激光束产生的紫外光转化为可见光,从而显示出彩色图像。
近年来,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也开始成为荧光显示的新兴技术。
在LED技术领域,荧光材料作为LED照明的关键组件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室内和室外照明。
荧光材料通过吸收LED发出的紫外光,并转化为可见光,从而实现照明效果。
相比传统的白炽灯泡,LED照明具有更高的能效、更长的使用寿命和更好的调光性能。
在生物医学成像领域,荧光材料被用于制备荧光探针,用于细胞和组织的成像。
荧光探针具有高的亮度和较长的寿命,可以用于实时观察和研究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同时,荧光探针还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如癌症检测和荧光导航手术。
除了以上应用,荧光材料还在安全标志、防伪技术、生物传感器和光电器件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材料性能的不断要求,研究人员正在不断探索新的荧光材料,并改善现有材料的性能。
总而言之,荧光材料的发展与应用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可以期待荧光材料在更多领域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并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创新和进步。
夜光材料发光原理
夜光材料发光原理夜光材料,又称荧光材料,是一种能够在暗处发光的特殊材料。
其发光原理主要是通过吸收光能,然后在光的作用下激发电子,最终导致发光的过程。
夜光材料广泛应用于夜光钟表、夜光标识、夜光绘画等领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夜光材料的发光原理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激发态电子的能级高于基态电子的能级,当激发态电子退激发至基态时,会释放出光子而发光。
具体来说,夜光材料在光的照射下,其内部的电子会被激发到一个较高的能级,形成激发态。
当外部光源停止照射后,这些激发态电子会逐渐退激发回基态,释放出光子,产生发光效应。
夜光材料的发光原理主要有两种,荧光发光和磷光发光。
荧光发光是指夜光材料在受到光激发后,能够立即释放出光子而产生发光效应。
而磷光发光则是指夜光材料在受到光激发后,能够暂时存储能量,并在光源停止照射后,才释放出光子而产生发光效应。
夜光材料的发光原理还涉及到激子和能带结构等物理概念。
激子是指由电子和空穴相结合所形成的复合粒子,其在夜光材料中的形成和迁移对于发光效果起着关键作用。
而夜光材料的能带结构则决定了其能级分布和电子跃迁的规律,直接影响着发光效果的稳定性和亮度。
在实际应用中,夜光材料的发光原理对材料的选择、制备工艺和发光效果的调控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选择材料成分和结构,优化制备工艺,可以实现夜光材料的发光效果的提升和稳定性的改善。
同时,对夜光材料的发光原理进行深入研究,还可以为开发新型的夜光材料和提高发光效率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总的来说,夜光材料的发光原理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趣的物理过程,其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发光现象的本质,也为夜光材料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希望通过对夜光材料发光原理的认识,能够更好地推动夜光材料领域的科研和产业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和乐趣。
试论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TERC基因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
试论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TERC基因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目的分析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检测人类端粒酶(TECR)基因应用于宫颈癌筛查的作用。
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患宫颈癌的患者100例,所有患者经过阴道镜、细胞学、杂交捕获以及FISH TERC检查后确诊,研究细胞学与FISH TERC 与组织学三者之间存在的联系,分析细胞学、FISH TERC与杂交捕获这三种筛查手段的优势与劣势,评价TERC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可行性。
结果在对比中发现,FISH TERC的敏感性与阴性预测值比杂交捕获检测值低,和细胞学基本一样,但是FISH TERC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检值与准确性比细胞学与杂交捕获明显要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FISH TERC准确性较高,可以有效的应用与宫颈癌的筛查中,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荧光原位杂交法;TERC基因;宫颈癌;筛查方法宫颈癌病因较明确,引发宫颈癌重要因素是高危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
宫颈癌是一个缓慢的连续性发展过程,具有较长并可逆的癌病变时期,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使得女性在宫颈上皮内瘤变发展成浸润性宫颈癌需要5年至20年时间[1],所以宫颈癌能够预防并治疗,在癌病变前期发现并治疗,能阻断宫颈癌的恶性发展,因此,筛查并治疗癌病变是减少宫颈癌恶化的重要手段[2]。
本文采取FISH ECR)方法对宫颈癌进行筛查,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择我院收治的患宫颈癌的患者100例,年龄20~67岁,所有患者经过阴道镜、细胞学、杂交捕获以及FISH TERC检查后确诊,所有患者在半年内没有任何的宫颈筛查及治疗,并排除妊娠、内科疾病、宫颈上皮内瘤变、恶性肿瘤及全子宫切除术等病例。
对所有患者进行细胞学、杂交捕获及FISH TERC检查,并在1~2月后进行阴道镜检查与诊断。
1.2 方法细胞学检查:在进行宫颈细胞取样的过程中,要保证细胞刷在宫颈口的鳞柱交界同一方向的地方旋转3圈至五圈,把所有脱落的细胞移到细胞保存液当中,固定不少于15分钟。
荧光相关光谱的原理、技术及应用
荧光相关光谱也可用于测定具有多个扩散系数 的组 分其 各 自的扩 散 系数 ,比如 测定 标记 有荧 光 团
的配 体与 蛋 白质 的结合 作用 。设溶 液 中 自由配 体 的
亡 ( ( ) (, C4g) x(, r/D ) () 扩 散 系数 为 J。 S r 6 , = ( z p 『 ’4z 6 C,c’ 0 T M e -. r 一
达为 以下形 式 :
c 』
=
rs o y F )技 术是一 种利用 荧光 强度 随时 间的 o c p , CS 涨 落进行 分析检 测的荧光 光谱 技术 。荧光 相关光 谱 技术 具有 极高 的灵 敏度 ,可 测定微 区 内 ( 1。 L) < 0’ 荧光 团 由于布 朗运 动或化 学反 应而导 致 的荧 光强 度
U
、 ,
应
、
\
6 ,= , 九 } )
‘ F
0 ++
、
0
/ 、
.
,,
\, / /\ ’ 。
一t f ) ) ) ’c ,6 ’ ( 0c , 6
.
㈣
0-- 一 , -7 - 』 流动
、 散
、
、 ~ 一 一
/
J
其 中 ,r f 为 =0时刻荧 光 团的位置 ,r 为
图 1 徽 区 内 荧 光分 子 的运 动 及 荧 光 涨 落
时 刻荧光 团 的位置 。
微 区 内的荧 光分 子在 任 一时 间 , 的变化 导致 的 荧光涨 落为 :
从 () 中可 以看 出 ,0一 时 刻的平均 荧光 5式 强 度 可表 示 为 荧 光 团 亮度 B与平 均 浓 度 C以及 仪 器 的检 测分 布 函数 p 在微 区 内的积分 的 乘积 。荧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的基本原理和应用_理论说明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理论说明1. 引言1.1 概述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简称FISH)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技术。
它通过在细胞或组织水平上定位和检测特定DNA或RNA序列的分布情况,可以提供关于基因组结构、功能和表达的有价值信息。
该技术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被开发出来,并且经过不断改进与扩展,如今已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DNA探针的选择与设计、杂交反应条件的优化以及检测与可视化方法。
然后,我们将深入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植物遗传研究领域和动物进化研究领域的应用实例。
接下来,我们将评述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包括其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等优势以及对样本处理要求高、无法确定基因功能等局限性。
最后,我们将给出结论并展望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系统地介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一重要技术。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对该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有所了解。
此外,本文也将探讨该技术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为读者提供展望与思考。
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基本原理:2.1 DNA探针的选择与设计: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是一种利用DNA或RNA分子作为探针,通过特异性互补配对识别和定位目标序列的方法。
在进行FISH实验时,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DNA探针。
DNA探针通常由由人工合成的寡聚核苷酸(oligonucleotide)或从天然来源提取得到的全长DNA片段构建而成。
选择DNA探针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首先是目标序列的特异性,即该序列在待检测样品中是否具有较高的丰度,并且只存在于感兴趣的目标区域中。
其次是探针长度和两个主要互补区域之间核苷酸序列的碱基组成比例。
显微荧光光谱成像技术及应用_理论说明以及概述
显微荧光光谱成像技术及应用理论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显微荧光光谱成像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高分辨率光学成像技术,它可以同时获得样品的形态信息和荧光光谱信息。
通过将样品置于激发光源下,并利用样品中荧光分子特异性的发射特征,显微荧光光谱成像技术能够提供关于样品组成、结构和功能的详细信息。
这一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材料科学与环境监测等领域都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来介绍显微荧光光谱成像技术及其应用。
首先,在引言部分进行概述,简要介绍该技术的背景和意义。
接着,在第二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显微荧光光谱成像技术的原理,包括激发与发射过程以及影响信号质量的因素。
然后,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探讨该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材料科学与环境监测领域中的实际应用案例。
接下来,在第四部分我们将讨论该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包括技术改进与创新、实验条件优化和数据解释方法等方面。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展望显微荧光光谱成像技术的未来。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全面介绍显微荧光光谱成像技术及其应用领域,并探讨其发展趋势和挑战。
通过深入了解这一技术,我们能够更好地应用它来研究样品的结构与功能,促进生物医学研究、材料科学和环境监测等领域的进步。
同时,通过探讨其发展趋势和挑战,我们可以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并促进该技术在更广泛领域中的应用与创新。
2. 显微荧光光谱成像技术:2.1 原理介绍:显微荧光光谱成像技术是一种利用物质在受激发光下发射特定波长的荧光信号进行图像获取和分析的方法。
其原理基于样品中的荧光染料或标记物能够吸收外界激发光源的能量并发射出不同波长的特定荧光信号。
通过选择适当的激发波长和检测窗口,可以获取具有空间信息的多色荧光图像,从而实现对样品内部结构和组成的高分辨率成像。
2.2 仪器设备和操作流程:显微荧光光谱成像技术通常需要配备一台荧光显微镜、高性能探测器以及相关软件来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X荧光光谱仪的原理结构及应用
X荧光光谱仪的原理结构及应用【摘要】X荧光分析是一种快速、无损、多元素同时测定的分析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材料、冶金、地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天体物理、文物考古、刑事侦察、工业生产等诸多领域,可为相关生产企业提供一种可行的、低成本的、及时的检测、筛选和控制有害元素含量的有效途径。
本文就X荧光光谱仪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做简单阐述。
【关键词】X荧光;光谱仪;原理;应用一、X荧光的基本原理:当一束高能粒子与原子相互作用时,如果其能量大于或等于原子某一轨道电子的结合能,将该轨道电子逐出,对应的形成一个空穴,使原子处于激发状态。
此后在很短时间内,由于激发态不稳定,外层电子向空穴跃迁使原子恢复到平衡态,以降低原子能级。
当较外层的电子跃迁(符合量子力学理论)至内层空穴所释放的能量以辐射的形式放出,便产生了X荧光。
X荧光的能量与入射的能量无关,它只等于原子两能级之间的能量差。
由于能量差完全由该元素原子的壳层电子能级决定,故称之为该元素的特征X射线,也称荧光X射线或X荧光。
X荧光光谱法就是由X射线光管发生的一次X射线激发样品,试样可以被激发出各种波长的特征X射线荧光,需要把混合的X射线按波长(或能量)分开,分别测量不同波长(或能量)的X射线的强度,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该方法是一种非破坏性的仪器分析方法,常用的有能量色散型和波长色散型两种类型。
广泛应用于钢铁、铁矿石、炉渣、石灰石、萤石、耐火材料、地质等行业的多种元素的测定。
下面我以波长色散型X射线光谱仪为例讲一下它的原理及构造。
二、X荧光光谱仪的原理与仪器构造:使用X荧光光谱法的仪器叫X射线荧光光谱仪。
X荧光光谱仪是一种相对测量仪器,它是通过测量一定数量已知结果的标准样品,建立相应的正确的数学模型后,才能得到准确分析结果的测量。
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必须依靠一组好的标样,代表性好,有一定的跨度范围,有准确的结果。
1、激发光源—X射线管X光管可以分成端窗和侧窗二种,但是近代X光荧光光谱仪几乎都只采用端窗一种类型,因为它能接近试样安放,有利于提高测定灵敏度。
荧光粉的发光原理、发展历史及应用前景
荧光粉的发光原理、发展历史及应用前景引言荧光粉是一种能将外部能量转变为可见光的发光材料,是照明、显示领域中重要的支撑材料,它是现今生活中极其重要的材料。
因此有必要对荧光粉进行深入了解。
1.荧光粉的发光原理与热辐射相比,荧光是一种产生具有很少热量的光的过程。
适当的材料吸收高能辐射,接着就发出光,所发光子的能量比激发辐射的能量低。
当发光材料是固体时,该材料通常称为荧光粉。
激发荧光粉的高能辐射可以是电子或具有高速度的离子,也可以是从γ射线到可见光范围的光子。
1.1常见照明用荧光粉的发光原理目前 ,实际用于照明用途的荧光粉 ,大部分是粉末状的以汞原子发出的紫外线 (主峰波长 253.17nm) 为激发源的光致发光荧光粉 ,它们是利用氧化物晶体中孤立离子的电子跃迁来发光的。
图1-1 原子的结构和光的转换由量子理论可知 ,孤立的单个原子或离子中具有多个能级 ,如图1-1(a) 所示 ,当原子或离子中的束缚电子由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 ,会形成自身固有的发光。
下面以最简单的氢原子为例进行说明。
氢原子中含有 1 个电子 ,并且从原子核向外依次为称作 1s、2s、3s ……的电子轨道 ,各电子轨道对应不同的能级 ,氢原子的这 1 个电子通常位于最内侧的 1s 轨道上 ,该电子的状态称为基态。
若该电子受到电子碰撞或光等外来能量的刺激(激发) ,它就会吸收激发能量而向其外侧的轨道如 2s 轨道迁移。
2s 轨道的能量高于 1s 轨道的能量 ,如图1-1(b) 所示 ,电子的这种状态称为激发态。
原子发光就是电子由激发态返回到基态时产生的(见图1-1(c) ) 。
这类以光束激发的荧光粉主要用于荧光灯、等离子体显示屏 (PDP) 和白光LED 中。
1.2阴极射线管(CRT)用荧光粉的发光原理用于 CRT等装置中的荧光粉是以加速的电子束作为激发源的 ,这称为阴极射线致发光。
阴极射线致发光的原理为:射入固体中的电子慢慢失去能量。
由于 CRT 中以几十千伏高压使电子加速发射 ,当能量消失时会使周围产生电离 ,从而产生大量新的电子(二次电子) 。
论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论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分析化学技术,它通过原子或离子的特征荧光光谱信号来确定样品中元素的存在和含量。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为各个领域的分析化学提供了更为精确和可靠的手段。
本文将对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其在分析化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一、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是一种基于原子荧光的光谱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原子或离子受到激发后,通过发射特征荧光信号进行元素的检测和定量分析。
具体来说,该技术首先将样品原子或离子激发至高能级,然后在退激发的过程中发射出特定波长的荧光光谱信号,通过检测和分析这些荧光光谱信号来确定样品中元素的存在和含量。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分辨率好、检测速度快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医药卫生、材料分析等领域。
1. 光源技术的创新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光源技术的创新。
传统的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主要采用空弧或水冷阴极灯作为光源,其发射线较为有限,灵敏度和分辨率都有一定的局限。
近年来,随着LED和激光技术的不断进步,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光源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LED光源具有波长可调、光强均匀等特点,在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激光技术的突破也为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的发展也为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2. 数据处理技术的创新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需要对采集到的荧光光谱信号进行精确的检测和分析,而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往往存在分析速度慢、精度不高等问题。
数据处理技术的创新对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处理技术在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论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论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摘要】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首先介绍了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概述和应用价值,接着对其发展历程和关键技术创新进行了详细探讨。
结合研究进展,分析了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在环境监测和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情况。
展望了该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探讨了它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关键词: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创新、发展、历程、关键技术、研究进展、环境监测、生物医学、未来发展方向、影响、应用价值。
1. 引言1.1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概述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是一种基于原子的分析方法,利用原子在光激发下吸收特定波长的能量并发射特征光谱的特性进行元素分析。
其原理是原子在高能级激发后会回到基态并发射特定波长的光谱线,每种元素都有独特的谱线,通过测量这些谱线的强度和波长可以确定样品中元素的种类和含量。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好、分析速度快、不需预处理样品、非破坏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药品分析、地质勘探等领域。
随着仪器设备的不断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在分析精度和灵敏度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创新,为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1.2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价值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分析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其主要应用领域包括环境监测、生物医学领域以及工业生产等方面。
在环境监测方面,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环境中的各种重金属和有机物质的含量,包括汞、铅、镉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通过该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分析出环境样品中的各种成分,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重要依据。
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可以用于检测人体内的微量元素含量,如铁、锌、镉等,帮助医生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
荧光法在药物应用论文
荧光分析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摘要:作为灵敏度较高的荧光分析法,在医药以及生物领域已经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关于荧光分析法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荧光分析法应用技术主要有:同步荧光分析技术、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及流动注射分析法。
另外作为一种新的非同位素标记分析技术, 分辨荧光分析法的主要优势是拥有高度的灵敏度、选择性佳以及避免放射性污染的产生。
该技术通过消除背景荧光以及杂质的方式提升信噪比,已经在药物含量测定、dna检测以及酶活性测定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以上几种荧光分析法进行分别阐述。
关键词:荧光分析法;药物分析;非同位素标记【中图分类号】r9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297-01荧光指物质分子因吸收外来辐射的光子能量进而基态激发至激发态,然后从第一电子激发单重态所产生的辐射跃迁返回到基态并且伴随的发光现象。
荧光分析法也就是凭借物质的荧光性能针对不同物质进行分析的方法[1]。
但是,该方法也会受到检测物质特性的影响,因为能够拥有发射荧光特性的物质不是很多,同时有些药物的分子会部分吸收荧光光谱,这样引起荧光减弱甚至熄灭;同时许多药物之间荧光光谱互相重叠,会产生一定的干扰等等因素限制了荧光分析法的应用,所以近年来一些新型的荧光分析技术得以发展,阐述如下。
1 同步荧光分析技术传统的荧光分析技术由于受到荧光光谱互相干扰等因素的影响,检测受到限制,同步荧光分析法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较的主要优势为谱图简化、选择性增加、光散射干扰降低等, 对于多组分混合物的分析尤为适用。
1.1 同步扫描技术与同步荧光光谱:同步扫描技术较传统的荧光测定方法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对激发以及发射两个单色器波长进行同时扫描,做到了光谱的简化、谱带的窄化、光谱的重叠现象减少以及减小了散射光。
该方法根据不同的光谱扫描方式分成恒基体法、恒波长法、可变角法以及恒能量法。
1.2 同步荧光与化学计量法的结合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导数-同步技术及结合化学计量手段能够针对光谱重叠非常严重的物质进行监测,分辨程度更有优势。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理论及其在逆境生理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理论及其在逆境生理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理论是指研究叶绿素分子光能吸收、跳级和释放过程的动力学变化的理论体系。
叶绿素是植物和藻类中主要的光合色素,光合作用的关键物质,对于光合作用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理论通过研究叶绿素分子的激发态和基态之间的相互转换过程,可以揭示光合作用的效率、活性氧产生、光抑制等生理过程。
叶绿素分子在吸收光子能量后,会被激发到高能态激发态,然后跳级到中间能态激发态,最后再通过荧光的方式释放掉多余的能量。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理论的关键参数有:叶绿素激发态寿命、叶绿素激发态量子产量和叶绿素受体数量。
这些参数可以通过测量叶绿素的荧光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来获得。
在逆境生理生态学研究中,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理论可以用来评估植物对逆境胁迫的响应和适应能力。
逆境胁迫包括高温、干旱、盐碱、重金属等环境条件对植物的不利影响。
通过测量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可以揭示植物对逆境胁迫的光合作用效率、光抑制程度和活性氧产生情况。
首先,可以评估植物对逆境胁迫的耐受性。
逆境胁迫使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损害,导致叶绿素分子的跳级速率加快、激发态寿命缩短和荧光量子产量下降。
通过测量这些参数的变化,可以评估植物对逆境胁迫的耐受性。
例如,在干旱条件下,植物叶片的叶绿素激发态寿命缩短,荧光量子产量下降,这表明植物光合作用受到了抑制。
通过比较不同植物对干旱的耐受性,可以为选择和培育耐旱品种提供依据。
其次,可以评估植物的生理状态和光合效率。
逆境胁迫会导致植物的生理和光合系统发生变化,通过测量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可以评估植物的生理状态和光合效率。
例如,在高温条件下,植物叶片的叶绿素激发态寿命缩短,荧光量子产量下降,这表明植物光合作用受到了抑制。
通过测量这些参数的变化,可以及时监测植物的生理状态,预测植物对高温的敏感程度,提前采取相应措施,保护植物生长和发育。
总之,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理论在逆境生理生态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荧光的应用制浆造纸学院10轻2班韩旭刚1010421223摘要:荧光,又作“萤光”,是指一种光致发光的冷发光现象。
当某种常温物质经某种波长的入射光(通常是紫外线或X射线)照射,吸收光能后进入激发态,并且立即退激发并发出比入射光的的波长长的出射光(通常波长在可见光波段);而且一旦停止入射光,发光现象也随之立即消失。
具有这种性质的出射光就被称之为荧光。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广义地把各种微弱的光亮都称为荧光,而不去仔细追究和区分其发光原理。
正文:1.1原理测荧光一定要有仪器。
通常用来检测物质所含荧光量的仪器我们称之为荧光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是用于扫描液相荧光标记物所发出的荧光光谱的一种仪器。
其能提供包括激发光谱、发射光谱以及荧光强度、量子产率、荧光寿命、荧光偏振等许多物理参数,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分子的成键和结构情况。
通过对这些参数的测定, 不但可以做一般的定量分析, 而且还可以推断分子在各种环境下的构象变化, 从而阐明分子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荧光分光光度计的激发波长扫描范围一般是190~650nm,发射波长扫描范围是200~800nm。
可用于液体、固体样品(如凝胶条)的光谱扫描。
由高压汞灯或氙灯发出的紫外光和蓝紫光经滤光片照射到样品池中,激发样品中的荧光物质发出荧光,荧光经过滤过和反射后,被光电倍增管所接受,然后以图或数字的形式显示出来。
物质荧光的产生是由在通常状况下处于基态的物质分子吸收激发光后变为激发态, 这些处于激发态的分子是不稳定的,在返回基态的过程中将一部分的能量又以光的形式放出,从而产生荧光.不同物质由于分子结构的不同,其激发态能级的分布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这种特征反映在荧光上表现为各种物质都有其特征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因此可以用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的不同来定性地进行物质的鉴定。
在溶液中,当荧光物质的浓度较低时,其荧光强度与该物质的浓度通常有良好的正比关系,即IF=KC,利用这种关系可以进行荧光物质的定量分析,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类似,荧光分析通常也采用标准曲线法进行1.2用途1.2.1生化和医疗荧光在生化和医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人们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把具有荧光性的化学基团粘到生物大分子上,然后通过观察示踪基团发出的荧光来灵敏地探测这些生物大分子。
用于对DNA进行自动测序的链末端终止法:在原初的方法中,需要对DNA的引物端进行荧光标记,以便在测序凝胶板上确定DNA色带的位置。
在改进的方法中,对作为链终止剂的4种双脱氧核苷酸(ddTBP)分别进行荧光标记,电泳结束后不同长度的DNA分子彼此分开,经紫外线照射,4种被标记的双脱氧核苷酸发出不同波长的荧光。
通过分析荧光的光谱便可以分辨出DNA的序列。
DNA探测:溴化乙啶是一种荧光染料,当它在溶液中自由改变构型时,只能发出很弱的荧光;当它嵌入核酸双链的碱基对之间与DNA分子结合后,便可以发出很强的荧光。
因此在凝胶电泳中,一般加入溴化乙啶对DNA染色。
DNA微阵列(生物芯片):需要对基因组探针进行荧光标记,最后通过荧光信号确定靶标序列。
免疫学中的免疫荧光检查法:对抗体进行荧光标记,从而可以根据荧光的分布和形态确定抗原的部位和性质。
流式细胞仪(又称荧光激活细胞分选器,FACS):对样本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再用激光束激发使之产生特定的荧光,然后用光学系统检测并将信号传输到计算机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细胞相应的各种特性。
荧光技术还被应用于探测和分析DNA及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尤其是比较复杂的生物大分子。
水母发光蛋白最早是从海洋生物水母(Aequorea victoria)中分离出来的。
当它与Ca离子共存时,可以发出绿色的荧光。
这一性质已经被应用于实时观察细胞内Ca离子的流动。
水母发光蛋白的发现推动了人们进一步研究海洋水母并发现了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
绿色荧光蛋白的多肽链中含有特殊的生色团结构,无需外加辅助因子或进行任何特殊处理,便可以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发出稳定的绿色荧光,作为生物分子或基因探针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所以绿色荧光蛋白及相关蛋白已经成为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萤光显微成像技术: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很多生物分子具有内禀的荧光性,不需要外加其他化学基团就可以发出荧光。
有时侯这种内禀的荧光性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从而可以利用这种对环境变化敏感的荧光性来探测分子的分布和性质。
例如胆红素与血清白蛋白的一个特殊位点结合时,可以发出很强的荧光。
又如当血红细胞中缺少铁或者含有铅时,会产生出锌原卟啉而不是正常的血红素(血红蛋白);锌原卟啉具有很强的荧光性,可以用来帮助检测病因。
1.2.2宝石和矿物宝石,矿物,纤维以及其他一些可以作为犯罪取证的材料可以在紫外线或者X 射线的照射下发出不同性质的荧光。
红宝石、翡翠、钻石可以在短波长的紫外线下发出红色的荧光,绿宝石、黄晶(黄玉)、珍珠也可以在紫外线下发出荧光。
钻石还可以在X射线下发出磷光。
由光照(通常是紫外线或X射线)激发所引起的发光称为光致发光,例如荧光和磷光;由化学反应所引起的发光称为冷光,演唱会上用的荧光棒是通过两种化学液体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发光的;由阴极射线(高能电子束流)所引起的发光称为阴极射线发光,电视机显现管的荧光屏发光就是阴极射线发光;生物体的冷发光现象是生物发光,比如萤火虫发出的光,是“萤光”,“萤”字在古汉语中与“荧”字通假,部分华文地区,“萤”字与昆虫有关。
荧光在台湾多称萤光;在中国大陆多称荧光,而“萤光”则通常是指萤火虫发出的光。
1.2.3其他方面荧光灯常见的荧光灯就是一个例子。
灯管内部被抽成真空再注入少量的水银。
灯管电极的放电使水银发出紫外波段的光。
这些紫外光是不可见的,并且对人体有害。
所以灯管内壁覆盖了一层称作磷(荧)光体的物质,它可以吸收那些紫外光并发出可见光。
可以发出白色光的发光二极管(LED)也是基于类似的原理。
由半导体发出的光是蓝色的,这些蓝光可以激发附着在反射极上的磷(荧)光体,使它们发出橙色的荧光,两种颜色的光混合起来就近似地呈现出白光。
荧光笔荧光笔有荧光剂,它遇到紫外线(太阳光、日光灯、水银灯比较多)时会产生荧光笔荧光效应,发出白光,从而使颜色看起来有刺眼的荧光感觉。
荧光笔的荧光跟我们手表、荧光棒的荧光原理不相同,荧光棒是内部发生放射性反应,产生的射线激发外周的荧光粉发光,因此它们在夜里没有任何紫外线的情况下都能发光。
而荧光笔则一定有紫外线情况下才会发荧光,这一点你只要把荧光笔的笔迹靠近捕蚊灯、验钞机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具有荧光性的分子吸收入射光的能量后,其中的电子从基态S0(通常为自旋单重态)跃迁至具有相同自旋多重度的激发态,即,这里h = 普朗克常数,νEX = 入射光光子的频率。
处于激发态的电子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释放其能量回到基态。
比如电子可以从经由非常快的(短于10? 12 秒)内转换过程无辐射跃迁至能量稍低并具有相同自旋多重度的激发态:,紧接着从以发光的方式释放出能量回到基态S0:,这里发出的光就是荧光,其频率为νF。
由于激发态的能量低于,故在这一过程中发出的荧光的频率νF低于入射光的频率νEX。
荧光态的寿命为10? 8 至10? 5 秒,这就是前面提到的"立即"退激发的具体含义。
通常电子从激发态跃迁至的内转换过程非常的快,而且产生荧光的物质的分子可以通过所谓的振动弛豫过程很快地(约10? 11 秒)经由碰撞达到热平衡,这两个效应使得绝大部分荧光源自于振动基态。
总结产生荧光的反应过程为:。
电子也可以从激发态经由系间跨越过程无辐射跃迁至能量较低且具有不同自旋多重度的激发态(通常为自旋三重态),再经由内转换过程无辐射跃迁至激发态,然后以发光的方式释放出能量而回到基态S0。
由于激发态和基态S0具有不同的自旋多重度,这一跃迁过程是被跃迁选择规则禁戒的,从而需要比释放荧光长的多的时间(从10? 4 秒到数分钟乃至数小时不等)来完成这个过程;而且与荧光过程不同,当停止入射光后,物质中还有相当数量的电子继续保持在亚稳态上并持续发光直到所有的电子回到基态。
这种缓慢释放的光被称为磷光。
又称荧光手写板、LED电子手写荧光板、LED荧光板、电子荧光板、索彩荧光板、柜台双面透荧光板,明荧光板,是用荧光笔写在荧光板上,插上电源,通过荧光板侧面的LED高亮贴片光源照射到亚克力面板或是超白玻璃面板上,通过荧光笔写出的字来发出不同颜色,和不同模式的效果,非常吸引人的眼光。
本品可用于:电子行业/餐饮行业/休闲场所/零售行业/服装行业/通信行业/文具行业/l礼品饰品行业/娱乐夜场。
荧光板产品使用中的效果展示采用面光源显示荧光效果较佳的光学导光面板(电子级超白导光玻璃或钢化超导光玻璃),用彩色的荧光水笔直接在导光面板上随意写字和画面展示可同时进行,字迹清晰,画面生动,并可随意更换画面;荧光板通电后面板即可呈现出彩色霓虹灯绚丽效果,具有节能,环保,发光匀称,使用时间长等优点;边框采用豪华铝合金,永不氧化,不退色,凸显高档华丽,现在主要有两款厚度1.2cm和2.2cm。
光源主要采用有RGB5050贴片 RGB3528贴片和LED草帽灯珠,目前在LED光源行列5050是处于高端的,但价格也比较高。
荧光板主要用其从事商业促销,产品内容展示,趣味性内容,勾画各种图案,从而使顾客记住,加深记忆,并能起到马上成交的效果!也是荧光板价值所在!参考文献1.认识荧光灯的基本常识2 led荧光板制作原理3中国科学网.4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北京)化学出版社5王鹏,袁艺,朱国义,张密林,发光体的新进展。
分析化学,1999,27(10):1219-1225 6中国抗生素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