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的永恒魅力

合集下载

《浮士德》书评(精选5篇)

《浮士德》书评(精选5篇)

《浮士德》书评(精选5篇)第一篇:《浮士德》书评评《浮士德》《浮士德》是德国最伟大天才歌德的代表作,从1733年开始创作,历经60年到大概1792年其逝世不久全部完成。

全书分为上下两部,每部各分5场。

而第二部分又分成5幕,一共12110行。

《浮士德》的原始材料是流传已久的德国民间传说。

传说中的浮士德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传教士。

但他向往世俗生活,甘愿以死后让魔鬼占有其灵魂为代价,换取省钱利用魔鬼做人生享受。

自从歌德将其改编后,后人已经自知其力,再也无法将其超越。

该作品是歌德所立的一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丰碑,可将其概括为是一部“哲学的心灵剧”。

全剧的情节结构为:一幕序曲,两场赌赛,一生追求,五场悲剧。

从上帝与魔鬼的赌赛到浮士德从知识悲剧开始,经历了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事业悲剧,最后又回到开始。

其内在的线索为:人性、人生(理想的生活状态,完美人格、知识人生的追求的思考)。

同时,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头号的精神历程。

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

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

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

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

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

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浮士德的形象还有更高的哲学涵义。

这主要表现在著名的“浮士德难题”以及面对这种困境所表现出来的“浮士德精神”上。

《浮士德》就算要出卖灵魂,也要找个付的起价钱的人

《浮士德》就算要出卖灵魂,也要找个付的起价钱的人

《浮士德》就算要出卖灵魂,也要找个付的起价钱的人作品简介作者:歌德(德国)《浮士德》是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

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

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

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浮士德》(Faust)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他毕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

《浮士德》的构思和写作,贯串了歌德的一生,1768年开始创作,直到1832年——前后一共64年,即歌德逝世前一年才最后完成。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经典语录1、仍然拥有的彷佛从眼前远遁,已经逝去的又变得栩栩如生。

2、有为者巍然看定四周,这世界对他几曾沉默。

3、今天做不成的,明天也不会做好。

一天也不能虚度,要下决心把可能的事情,一把抓住而紧紧抱住,有决心就不会任其逃去,而且必然要贯彻实行。

4、我要纵身跳入时代的奔走,我要纵身跳入时代的年轮:苦痛,欢乐,失败,成功,我都不问,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

5、就算要出卖灵魂,也要找个付的起价钱的人。

6、黑暗孕育了光明,而光明却背离黑暗。

7、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8、自由与命运只垂青每天努力的人。

9、……你到底是什么人物?有一种力量,它总是想作恶,又永远在造福,我就是它的一股。

10、靡菲斯特:听这番高论,先生实在很有学问,凡摸不着的,您便以为远在天边,凡抓不住的,您便根本不予承认,凡算不出的,您便否认真实确凿,凡没称过的,您便相信分量为零,凡非您铸的,那金币便不值分文。

《浮士德》:对知识与欲望的无止境探索

《浮士德》:对知识与欲望的无止境探索

浮士德:对知识与欲望的无止境探索
引言
《浮士德》是由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著名戏剧,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该剧以主人公浮士德为中心,通过描述他对知识和欲望的追求,展现了人类渴望超越常规束缚、不断探索的复杂心理。

浮士德与无止境的知识追求
浮士德是一个多才多艺、博览群书的学者。

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不满足于传统教育所能给予的知识。

他将自己视为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者,始终在寻找新的领域和更高深的知识。

这种对知识无限追求的态度使得他不断尝试各种方法来达到自己对智慧和经验的渴望。

知识与欲望之间的冲突
随着浮士德不断追逐知识,他也开始陷入了欲望与道德之间的矛盾。

他由于自己对知识的追求而放弃了传统道德准则,贪图权力、财富和享乐。

这种无止境的欲望导致了他深陷道德的困境,并逐渐失去了自我。

知识与幸福之间的关系
《浮士德》探讨了知识与幸福之间微妙的关系。

虽然浮士德通过不断追求知识获得了无数成就,但在修得仙药后仍感到空虚和不满足。

这暗示着只有通过满足内心的真正需求,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而单纯地追求知识和欲望并不能完全满足人类内心深处的渴望。

总结
《浮士德》是一部思想深刻、引人思考的文学作品,通过描述主人公对知识与欲望的无止境探索,向读者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性、道德以及追求真正幸福的问题。

同时也警示我们,在追求知识和欲望时要审视自己内心真正所需要的东西,并坚守道德,以求达到真正的幸福。

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上升

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上升

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上升
这话是《浮士德》全篇最后一句,注释:永恒的女性指的圣母玛利亚(部分人也认为还暗指了浮士德的初恋),这句话是歌颂圣母玛利亚指引人的灵魂上天堂。

1、【诗剧简介】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

它是歌德的主要代表作,初稿始于1768年,第一部问世于1808年,第二部问世于1832年,为完成它前后共花了60年的时间。

歌德说过,他一生的创作只是“一部巨大的自白的一个个片段”,《浮士德》无意识这些片段中最典型和最重要的一个。

这部不朽的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

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2、【作者简介】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

作为戏剧家、诗人、自然科家、文艺理论家和政治人物,歌德是魏玛的古典主义最著名的代表。

而作为戏剧、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创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也是世界文学领域最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之一。

歌德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当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

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

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文艺作品。

歌德的绰号为浪游者在法兰克。

歌德的《浮士德》

歌德的《浮士德》

歌德的《浮士德》《浮士德》是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

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

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

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浮士德》(Faust)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他毕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

《浮士德》的构思和写作,贯串了歌德的一生,1768年开始创作,直到1832年——前后一共64年,即歌德逝世前一年才最后完成。

[1]《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2.《浮士德》是用诗剧形式写成的,全书共有12111行,题材采自十六世纪的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

浮士德原是个真实人物,生活在十五世纪(198”年是他诞生五百周年,西德为他树立了纪念碑)。

他博学多才,在传说中人们添枝加叶,说有魔鬼帮助,才使他创造出那么多奇迹。

这些传说后来成为文学家们经常利用的创作素材。

刚出场的浮士德满腹经纶,久负盛名,但是却对长期的生活状态感到迷茫和不满,不知道应该向什么地方去。

学术上的成就不能使他收获内心的满足,理性和感性在这里发生了极大的冲突,在这时理性占据上风,压制了他的感性需要。

极端的迷茫和苦恼状态下浮士德想到的第一中解决方案竟然是自杀。

当然事情并没有真的这样发展,否则剧情就没法往下写了。

随着耳边传来的复活节的音乐,浮士德少年时期的美好生活记忆被唤醒,熙熙攘攘的复活节人群帮助他完成了思想上的转变。

[3]魔鬼和上帝之间打了一个赌,作为赌注的浮士德自己却尚未知晓这件事。

魔鬼引诱浮士德与他签署了一份协议:魔鬼将满足浮士德生前的所有要求,但是将在浮士德死后拿走他的灵魂作为交换。

《浮士德》:渴望知识和欲望的永恒对抗

《浮士德》:渴望知识和欲望的永恒对抗

浮士德:渴望知识和欲望的永恒对抗概述《浮士德》是由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著名戏剧作品,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该戏剧围绕着主人公浮士德展开,揭示了人类渴望知识与欲望之间不断冲突和对抗的内在斗争。

浮士德的渴望知识浮士德是一个博学多才、渴望获取无限知识的人物。

他投身于科学研究和哲学思考,试图找到生命意义和解答万事万物。

他追求超越常人的智慧,并购买魔鬼墨菲斯托费勒提供的无尽知识来满足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

知识与力量带来的挑战然而,随着浮士德拥有更多的知识,他也面临着力量过于强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他变得贪婪、自私,并逐渐与道德底线产生冲突。

他追求知识的同时,也不断挑战上帝的权威和人类伦理道德。

这种对自由的渴望与责任之间的矛盾开始使他陷入困境。

欲望与短暂享乐同时,浮士德内心深处存在着强烈的欲望。

他渴望感受世俗的快乐、享受物质财富和恋爱关系带来的刺激。

他追求无限满足,试图在愉悦中逃避内心的空虚和不安。

短暂欢愉背后的空虚然而,享受短暂欢愉只能给予浮士德一时的满足,无法填补他内心深处真正缺失的东西。

在与各种感官快乐追求中,浮士德渐渐体会到虚假和空虚。

欲望所带来的短暂快乐并不能真正满足其灵魂上对永恒幸福的追求。

知识与欲望之间的冲突浮士德在整个剧作中经历了知识和欲望之间的不断斗争。

他渴望超越人类的智慧与真理,但同时也被欲望束缚,无法摆脱物质享受的诱惑。

他试图通过知识满足欲望,却发现知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内心的对抗与矛盾浮士德内心深处存在着对抗和矛盾:一方面,他像探索科学和哲学一样渴望自由、真理和智慧;另一方面,他追求快乐、权力和物质欲望。

这种内心对抗是浮士德形象中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

结论《浮士德》通过刻画浮士德这个复杂而多维的角色,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渴望知识与欲望之间永恒对抗的现实。

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和满足欲望时需要权衡取舍,并找到平衡点,以免陷入精神上的困境。

只有当我们能够认识到知识与欲望之间的关系,并寻找更为全面和有意义的生活意义时,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幸福。

【名著选读】歌德《浮士德》

【名著选读】歌德《浮士德》

【名著选读】歌德《浮士德》《浮士德》是用诗剧形式写成的,全书共有12111行,题材采自十六世纪的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

浮士德原是个真实人物,生活在十五世纪(198”年是他诞生五百周年,西德为他树立了纪念碑)。

他博学多才,在传说中人们添枝加叶,说有魔鬼帮助,才使他创造出那么多奇迹。

这些传说后来成为文学家们经常利用的创作素材。

刚出场的浮士德满腹经纶,久负盛名,但是却对长期的生活状态感到迷茫和不满,不知道应该向什么地方去。

学术上的成就不能使他收获内心的满足,理性和感性在这里发生了极大的冲突,在这时理性占据上风,压制了他的感性需要。

极端的迷茫和苦恼状态下浮士德想到的第一中解决方案竟然是自杀。

当然事情并没有真的这样发展,否则剧情就没法往下写了。

随着耳边传来的复活节的音乐,浮士德少年时期的美好生活记忆被唤醒,熙熙攘攘的复活节人群帮助他完成了思想上的转变。

魔鬼和上帝之间打了一个赌,作为赌注的浮士德自己却尚未知晓这件事。

魔鬼引诱浮士德与他签署了一份协议:魔鬼将满足浮士德生前的所有要求,但是将在浮士德死后拿走他的灵魂作为交换。

体现出了文艺复兴之后的人们所追求的精神状态得到了最真实的展现:我生前当及时享乐,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

当摩非斯特与他签约时,他说“思想的线索已经断头,知识久已使我作呕”。

借助摩非斯特的帮助,久居书斋的浮士德开始了世俗生活,进入爱情生活阶段,尝试与体验另一种生活。

浮士德到达的第一个的地方是“酒吧”,返老还童后的浮士德在大街上追逐少女玛甘蕾。

一开始见到玛甘蕾,他就对摩非斯特表示:“你给我把那个小姑娘弄来”,“如果我今夜不能搂抱她,我们在午夜就分道扬镳。

”对此,甚至连魔鬼摩非斯特也无法看下去:“你开口象登徒子之流”。

可是甚至连玛甘蕾也无法满足浮士德对享受尘世生活的渴望,他又开始了新的追逐。

通过魔鬼摩非斯特与酒室小伙的饮酒作乐,歌德肯定了人类自身的现世享受。

然而又通过玛甘蕾肯定了爱情的无私与纯洁。

《浮士德》——不停的追求

《浮士德》——不停的追求

《浮士德》——不停的追求我是在1989年第一次读《浮士德》的,近三十年来,断断续续,反复阅读,从中受到了不少的教益和启迪,改变了自己人生的态度和轨迹。

《浮士德》是我难以忘怀的一本书。

1988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一个中等煤矿上工作。

在井下上了一段时间的夜班后,视力越来越不行了,不仅在井下看不清楚,就是看电影,屏幕上也是一片模糊,看不清上面的人的脸面。

我不能从事井下工作了,费尽周折,我到了矿上的子弟学校当了一名英语教师。

那时的矿区十分落后,矿区居民素质差,矿区的文化氛围、学习氛围更差。

矿区很多人喜欢聚在一起酗酒,经常发生打架斗殴事件。

街道上,到处是一群群、一堆堆打扑克、搓麻将的人。

他们大呼小叫,语言粗俗,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有。

学校里的教师大多是从工人中选出来的,不少是文革中的高中毕业生,文化水平低、个人修养差。

其中,不少人还保留着井下工人的习性,脾气暴躁,语言粗鲁,经常聚在一起喝酒。

晚上、周末,很多教师常常聚在一起打扑克,有时会玩一通宵。

我身边的很多人都沉迷于玩乐之中,满足于眼下的生活。

远在异乡他地的我,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既痛苦又迷茫,同时也在慢慢麻醉沉沦,时常随波逐流,和一些同事喝酒、打扑克。

好多次喝得酩酊大醉。

但是,当自己酒醒后或一个人独处时,我又会陷入虫噬般的痛苦之中。

我一遍遍地问自己,这就是自己追求的人生吗?自己就这样浑浑噩噩的过一辈子吗?我像陷入了沼泽之中,企图改变自己,奋力挣扎,可是却越陷越深。

我在痛苦中迷惘。

1989年的秋天,比我低一级的一位校友,在井下把脚砸伤了,不能到食堂打饭。

那时,我们都住在单身宿舍里,我每天帮着他去打饭。

有一天,他让我到学校的图书室里给他借本外国小说看。

我到了学校图书室,发现图书室有不少的外国名著,不过没人借阅。

我从小喜欢读书,四五年级时,就经常抱着《煤城怒火》、《长空雄鹰》等大部头的小说读,还囫囵吞枣地读了《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只是后来为了升学考试,很少读大部头的书了。

论文 浅谈《浮士德》与“完美的追求”

论文 浅谈《浮士德》与“完美的追求”

浅谈《浮士德》与“完美的追求”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摘要:人只有每天追求自由和生存,才配享有自由和生存!浮士德一生孜孜追求的是什么?是官能享受,能力?美?还是人生境界的完美?关键词:浮士德,人生追求,完美,辩证主义,人性正文:《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是欧洲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更可以形容为是一部对欧洲文明思想有深远影响的作品。

郭沫若译本的《浮士德》的小引里曾经提过:列宁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时候,在他所携带的不会太多的书籍中就有一部是“浮士德”。

这可保证了这部作品的生命。

几个世纪以来大家们对这部作品的各种解析,导读,见解,自然是源源不绝。

我只拜读过郭沫若的译本,和一小部分由Tom Griffith编译的英文版,其内容确实让人读起来深感艰深晦涩,但阖书细想,也是颇有感悟,不敢说对这部贴上各种标签的巨著悟出什么独到的见解,只是就自己所思所想的角度来浅谈浮士德——有关于什么是“人生最完美的追求”。

在这部长达一万两千余行的诗剧中,讲述了一个名为浮士德的老博士,在垂垂老矣的时候,为了追求此生未经历的事物将灵魂出卖给魔鬼梅菲斯特,从而在魔鬼的帮助下变身翩翩少年,经历了与年轻女孩玛甘泪的爱情,帮助皇帝解除财政危机的政事,对美神海伦的追求,填海造陆等等故事,但最终都以悲剧收尾。

最终,天神从梅菲斯特手中带走了浮士德,老博士在神秘之群“一切无常者,只是一虚影,不可企及者,在此事已成,不可名状者,在此已有实用,永恒之女神,领导我们走”的歌声中升入天堂。

看过一些对《浮士德》的学界研究,这个老博士经常会被形容为“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代表,德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这种概括在某些方面是恰当正确的,不过我觉得这些形容有些抽象和单一,我认为浮士德是个非常丰富的形象,他可以说既是个具象的,有血有肉的人,也是个抽象的符号。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图式将浮士德归类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以其创作背景是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来考虑,将浮士德定义为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

读歌德《浮士德》有感

读歌德《浮士德》有感

读歌德《浮士德》有感
《浮士德》是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一个博学多才、狂热追求知识的学者浮士德的故事。

浮士德为了追求无限的知识和满足内心的欲望,与魔鬼缔结契约,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

通过阅读《浮士德》,我深深感受到了人类对知识、欲望和力量的渴望,以及这种渴望可能带来的危险和后果。

浮士德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迷失自我,最终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和内心的挣扎。

这部作品让我深刻反思了人类追求权力和知识的悲剧性,以及在追求欲望和满足虚荣心的过程中可能失去自我和真正的幸福。

同时,也启发我要珍惜自己拥有的,谨慎追求自己的目标,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快乐。

《浮士德》是一部值得深思和反思的经典作品,带给人们启示和警示。

浮士德摘抄及感悟

浮士德摘抄及感悟

浮士德:一部灵魂的交响曲浮士德,这个名字自18世纪以来便在文学世界中闪烁着神秘的光芒。

歌德的巨著《浮士德》所呈现的并不仅仅是人类知识的追求,更是对人性、灵魂以及生命意义的深度剖析。

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对真理、美好和智慧的不懈追求,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中的矛盾、冲突和深不可测的欲望。

在《浮士德》中,主人公梅菲斯特与浮士德订下契约,由此展开了一场知识与灵魂的较量。

浮士德,这个对人生充满困惑的博士,用自己的生命作为赌注,展开了一场寻求真理和美好人生的冒险。

而梅菲斯特,作为浮士德的魔鬼形象,代表了人性的阴暗面,他诱惑浮士德走向堕落,但最终也帮助浮士德完成自我救赎。

对我而言,《浮士德》是一部对生活和人性有着深刻洞察的作品。

它让我明白,人生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追求,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面对自己的欲望、痛苦和困惑。

同时,《浮士德》也教导我们,只有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和外在的挑战,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

以梅菲斯特为例,他的存在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既是浮士德的诱惑者,也是他的救赎者。

通过他,我们可以看到人性中的光明面和阴暗面,也可以看到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进行自我斗争和抉择。

总的来说,《浮士德》是一部深度挖掘人性、灵魂以及生命意义的作品。

它告诉我们,人生虽然充满了困惑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勇敢地去面对、去斗争,就能在追求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正如歌德所言:“只有那些坚定地相信自己的人,才能找到他们的路。

”《浮士德》以其富有哲理的深度和艺术魅力,吸引并启迪了无数读者在这个充满奇迹与挑战的世界中寻找真理、美好和智慧。

它描绘了一个充满矛盾与冲突的世界,但同时也充满了希望与机遇。

浮士德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在知识的驱动下,人们如何追求真理、美好和智慧,以及如何在生命的旅程中不断成长、蜕变和自我超越。

通过深入剖析《浮士德》这部伟大的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性、生活和社会,也可以从中汲取力量,激励我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浅析《浮士德》'永恒女性'的内涵

浅析《浮士德》'永恒女性'的内涵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浅析《浮士德》“永恒女性”的内涵周丽丽 南京师范大学摘 要:《浮士德》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结束全剧的“神秘合唱”——“一切无常事物,无非譬喻一场;不如意事常八九,而今如愿以偿;奇幻难行笔楮,焕然竟成文章;永恒女性自如常,接引我们向上。

”[1]这一小节诗,是浮士德一生的总结,也是全剧的升华。

其中最令人费解、神往的关键词,即“永恒女性”。

本文试图解读“永恒女性”的内涵,挖掘歌德更深层的人文哲思。

关键词:“永恒女性”;海伦;歌德;女性解放[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134-01关于“永恒女性”所指,历来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永恒女性”指葛丽卿,是葛丽卿向圣母请求超度浮士德的灵魂:“请允许我将他指导,他还目眩于新的天光”;还有学者认为“永恒女性”指光明圣母;还有研究者指出剧中另一处所说的“永恒之爱”,两者实质上是一物而异名。

笔者倾向于将“永恒之女性”抽象为“永恒之爱”。

不特指某个女性,亦不是宗教性质的天国之爱,而是葛丽卿、海伦、光明圣母等女性所承载的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仁爱精神。

以《浮士德》第二部中“海伦”这一女性形象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神秘合唱”承载着歌德对于女性解放的努力和呼吁,是歌德人道、人权主义的先锋精神的体现。

一、“海伦”的另面塑造“两希”(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被称为西方文化的源头。

其中的两个故事,一是潘多拉的盒子,另一个是夏娃偷食禁果。

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潘多拉和夏娃这两位女性的好奇和轻信导致了人类走向灾难和堕落。

紧接着,长时间的文学艺术对“女性是罪恶的化身”这一观念不断予以“意识形态式”的强化,更是加剧了女性的“失势”与“失语”。

歌德处在教会压迫、世俗黑暗的社会中,“女性弱势”现象更加严重。

《浮士德》中就有展现:葛丽卿的哥哥瓦伦亭临死前声称妹妹与浮士德私交的行为是“私娼”,更有“一切正派市民,都回避你这妓女,如同回避传染的死尸”恶毒咒骂,女性地位之卑可见一斑。

《浮士德》:人类欲望与道德沦丧的永恒对抗

《浮士德》:人类欲望与道德沦丧的永恒对抗

浮士德:人类欲望与道德沦丧的永恒对抗
引言
《浮士德》是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戏剧作品以主人公浮士德为中心,探讨了人类欲望与道德沦丧之间的纠结关系。

故事情节引发了大量的思考和争议,成为现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一。

浮士德的角色
浮士德是一个多才多艺、富有智慧和野心勃勃的人物。

他追求着无限知识和各种欲望,试图突破人类的局限性。

然而,他在追求欲望时逐渐迷失了自我,丧失了道德约束力,并最终陷入灭亡。

欲望与满足
《浮士德》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无尽的欲望和对满足的追求。

浮士德通过交易魔鬼梅菲斯特费勒,得到了无穷无尽的权力、财富和享乐。

然而,这些物质的满足并没有带来心灵和精神上的满足,反而加剧了他内心的痛苦。

道德沦丧与后悔
浮士德为了追求欲望,不断违背道德准则。

他放弃了自己原本的理想、责任和爱人,并忽视了对社会的影响。

当他意识到自己已经超过了道德底线时,深感后悔和自责,但却无法挽回已经造成的后果。

人性的局限性
《浮士德》通过塑造浮士德这一形象,揭示了人类欲望与道德约束之间的无法解开的矛盾。

人类永远无法完全满足欲望,而且不受道德规范的制约时容易走向毁灭。

这表明人性存在着固有的局限性,在面对诱惑时常常难以抵挡。

结论
《浮士德》是一部充满思考和讨论价值的作品,通过描述一个深陷欲望陷阱中的主人公,引发了对人类欲望与道德约束之间关系问题的思考。

它提醒人们要警惕欲望的诱惑,常常反思自己的行为与价值观,以避免道德沦丧和灭亡的命运。

《浮士德》的思想价值与艺术成就。

《浮士德》的思想价值与艺术成就。

《浮士德》的思想价值与艺术成就。

《浮士德》是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创作的一部戏剧作品,被认为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一。

它不仅在艺术成就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思想价值上也有深远的影响。

思想价值:1.人性的探索与诱惑:《浮士德》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力量、名利和欲望的无尽追求。

通过主人公浮士德的人生旅程,作品对人类的内心冲突、道德选择和个人责任进行了深入思考。

2.文化与知识:作品涵盖了广泛的文化知识,包括哲学、艺术、宗教和科学等领域。

《浮士德》反映了作者对人类智慧的追寻和对文化的渴望,呈现了歌德对知识与经验的深刻思考。

3.自由意志与命运:《浮士德》探讨了人类自由意志与命运的关系。

浮士德在追求无尽知识和满足欲望的过程中,不断面临自由与命运之间的冲突。

这引发了有关个人选择、责任和宿命等重大哲学问题的讨论。

艺术成就:1.语言与形式:《浮士德》运用了丰富而精炼的诗歌语言,使得作品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歌德熟练地使用了各种文学形式,包括戏剧、诗歌和散文,使作品更具多样性和创新性。

2.剧情与角色:作品中的剧情丰富多样,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不仅主人公浮士德兼具复杂性和鲜明性格,其他角色也各具特色,展示了歌德在角色塑造方面的深厚才华。

3.艺术实验与题材创新:《浮士德》在题材和结构上进行了突破性的创新。

作品从传统的传奇故事中脱颖而出,再现了浮士德与魔鬼之间的契约故事,通过戏剧性和想象力来表达复杂的人性和思想。

《浮士德》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成为世界文学的珍宝之一。

作品不仅引发了无数的文学和哲学探讨,而且对后世的戏剧、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在形式上的创新和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使其成为艺术和思想的经典之作。

以《浮士德》为读后感

以《浮士德》为读后感

以《浮士德》为读后感
《浮士德》是一部经典作品,它深刻地反映了一个伟大的人物——浮士德的性格和人生,让我们感受到了内心的温暖。

浮士德拥有强烈的责任感,他不惜一切代价实现自己的理想,毅力令人佩服。

他善良,正直,勇敢,对好友也是如此,无畏地勇敢地去拯救他们。

而且他也时刻在对自己进行挑战,带着勇气和毅力,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前进,这种勇气是我们现代人梦寐以求的。

他也能够用双脚站在世界的悬崖边缘,勇于面对正义与邪恶,即使他要以生命成全别人,他也不计其数,这种不畏惧的精神令人钦佩。

《浮士德》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温暖的友谊,更让我们看到的是勇气、仁慈、正义和不懈的精神。

这个人物就是浮士德,他给我们的生活中注入了精神的力量,让我们从他身上学习到勇敢和毅力。

《浮士德》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完美的人物,一个具有强烈的道德操守的人物,他的一生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

看完这部小说,唇角不禁上扬,满溢着对勇气、仁慈、正义和不懈的赞美。

读完《浮士德》,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励志精神。

勇敢和毅力,正义和仁慈,是我们应该学习和模仿的人生态度。

虽然我们无法像浮士德一样一举成名,但我们可以每天都努力去学习,用心实现自己的理想,用勇气去面对挫折,努力追求理想的未来。

2023年《浮士德》读书心得

2023年《浮士德》读书心得

2023年《浮士德》读书心得2023年《浮士德》读书心得1一本好书,就如生命中一朵永不调谢的奇葩,而书中深刻的道理更令我们回味无穷。

《浮士德》是我至今最喜爱的书,书中蕴涵的道理令我永远自强不息。

《浮士德》是德国大文毫歌德的著名小说,《浮士德》现已构成文学领域里的独立学科,被称为“浮学”。

《浮士德》的主要资料是魔鬼靡非斯托和上帝打赌,由靡非斯托去诱引浮士德,看他是否会放弃自我所追求的,弃善从恶,成为靡非斯托的'俘虏。

靡非斯托到人间,对知识感到厌倦和永远不安于现状的老博士打赌,说他能够让浮士德永不安宁的心得到满足,条件是浮士德用鲜血作抵押,一旦一天浮士德说出“真美啊,请停下来”,就让靡非斯托带走他的灵魂。

浮士德同意了,他在魔鬼的帮忙下,恢复了青春,遨游了人间和神界,经历了宫廷中的权势财富,以及对艺术为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结果都没获得心灵的满足。

最终,在围海造田这一替大众着想谋福利的事业中,浮士德找到了心灵的家园,说出了那句话,然后倒地而死,然而他的灵魂升上了天堂。

我认为浮士德是个有野心,好高骛远的人,他也是个偶尔会走上歧途,但最终会走上正途的人,在靡非斯托诱引他走上歧途时,他做了欺骗他人,趋炎附势的坏事,可是没有获得心灵的满足。

就是说,当他没为人民着想时,他的灵魂极其难受,如同煎熬。

而在围海造田这一事情中,浮士德找到了自我心灵的归宿,所以才会心满意足的倒地而死。

人不可能没有缺点,浮士德也有缺点,而最重要的是他能不能为别人做有利于别人的事情。

而浮士德就做到了。

浮士德的缺点是:永远不安于现状,优点是自强不息、敢作敢为、为他人服务。

我们来学习浮士德的优点吧,做一个自强不息,为大众着想谋福利吧。

2023年《浮士德》读书心得2浮士德是歌德的著名长诗,这部作品花费了歌德大半生的努力,直到歌德垂暮之年才真正完成。

浮士德的故事其实在德国广为流传,浮士德可能是中世纪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物,他本事过人,发明了各种在当时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器具。

“永恒的女性”——歌剧《浮士德》中玛格丽特的形象塑造与寓意

“永恒的女性”——歌剧《浮士德》中玛格丽特的形象塑造与寓意

■李晶“永恒的女性”——歌剧《浮士德》中玛格丽特的形象塑造与寓意19世纪中期在法国喜歌剧院一种新型的歌剧正在崛起,受到法国各个阶层听众的欢迎,逐步替代了大歌剧的统治地位,这就是抒情歌剧(Opéra lyrique )。

古诺的《浮士德》(Faust,1859)、《罗密欧与朱丽叶》(Roméo et Juliette,1867)托马的《迷娘》(Mignon,1866)、马斯内的《玛侬》(Manon,1884)、《维特》(Werther,1892)、《黛依丝》(Thais,1894)等均为典型剧目。

其中,歌剧《浮士德》受到观众空前的欢迎和喜爱,1883年美国大都会歌剧院选择其作为歌剧院落成典礼上演作品。

古诺在当时受到了高度的尊崇,其地位体现在豪华的旧歌剧院中装饰舞台台口处的拱门上,他的名字赫然与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莫扎特、威尔第、瓦格纳等并肩排列。

作品自首演150多年以来,受观众欢迎的程度有增无减,被译成2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上演,20世纪中叶以前《浮士德》的演出数量往往多于剧院其他的保留歌剧作品。

时至今日,它仍然是全球最主要的歌剧院中重要的保留剧目之一,为观众所熟知。

一、古诺与歌剧《浮士德》的创作古诺的《浮士德》创作于1859年,脚本是由法国剧作家J.巴比埃[1](Jules Barbier,1825--1901)和M.卡雷(Michel Carre,1819--1872)撰写的。

后者原根据歌德原作写了一出名为《浮士德与玛格丽特》的话剧,颇受好评,亦成为歌剧脚本的直接来源。

1859年《浮士德》首演之后,古诺对其进行了修改。

1864年在英国伦敦演出时,在第二幕中加入了玛格丽特哥哥瓦伦丁的咏叹调,1869年在巴黎大歌剧院演出时,将对白改为宣叙调,并为第五幕中“瓦尔普吉斯之夜”谱写了芭蕾舞场景。

古诺之所以选择《浮士德》进行创作,源自于浮士德题材的吸引力。

在歌德的笔下,浮士德不再是传说中自私而诡异的术士,而被塑造成浪漫主义英雄的原型,是新时代奋斗不息的理想主义者。

浮士德课外阅读心得

浮士德课外阅读心得

浮士德课外阅读心得《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故事以一个科学家与魔鬼签订契约的方式展开,通过主人公浮士德的经历,探讨了人性、欲望、道德、命运等深刻的哲学主题。

对我而言,《浮士德》不仅是一部引人深思的文学作品,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首先,我被小说中浮士德这个角色深深吸引。

他是一个具有卓越智慧的科学家,对于知识的渴求使他无法满足于一般的学问,而是投入到对人生的思考中。

他渴望得到完美的满足,甚至为此与魔鬼签订契约,用自己的灵魂换取无尽的快乐与权力。

然而,在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和名声后,浮士德却感到内心的空虚和寂寞。

他逐渐觉醒,意识到权力和欲望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浮士德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既是对人类潜力的崇拜者,也是对人性的批判者。

他的经历告诉我,权力和欲望并不能真正满足人的内心需求,唯有追求真理和充实自己的灵魂,才能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另外,小说中的魔鬼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浮士德的交易对象,魔鬼以他的欺骗手段和诱惑力使得浮士德陷入了无尽的欲望和痛苦之中。

他以各种手法满足浮士德的欲望,使其失去了自我,沉溺于世俗的诱惑中。

通过魔鬼这一形象,作者想象人性中那些被压抑的欲望和冲动,以及人们为了满足这些欲望而不惜付出的代价。

魔鬼是那个引诱着我们犯错的小恶魔,他的存在使得我们面临选择的困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面临诱惑与欲望,需要学会警惕并抵制这些诱惑,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

此外,《浮士德》还通过描写人与自然的关系,让我意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亲密联系。

小说中,自然被描绘成一个美丽而神秘的世界,与浮士德内心的追求相呼应。

浮士德总是在寻找着一种更高尚、更纯粹的存在,而自然则成为他寻找这种存在的场所。

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浮士德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和力量,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和谐。

这给我启示,我们作为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剥削和破坏它。

歌德的作品《浮士德》XX推荐理由浮士德读后感

歌德的作品《浮士德》XX推荐理由浮士德读后感

歌德的作品《浮士德》XX推荐理由浮士德读后感《浮士德》是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

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

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 * 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

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浮士德》(Faust)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他毕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

《浮士德》的构思和写作,贯串了歌德的一生,1768年开始创作,直到1832年——前后一共64年,即歌德逝世前一年才最后完成。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歌德的作品《浮士德》推荐理由《浮士德》是歌德根据16世纪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悲剧,它花费了60多年的时间,倾注了毕生的心血。

全书长达一万两千余行诗句,分上下两部;它描写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

歌德的《浮士德》根据德国一个炼金术士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知识和青春的古老传说,反其意而之,演示了广阔、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内容,为人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唱了一出迄今响彻寰的凯歌。

在**部正文前面,还有一幕提纲挈领的“天堂序曲”,为全剧的主题思想奠定了基调。

《浮士德》不是读一两篇就能透彻理解的。

除了内容上博大精深,包括哲学、神学、神话学、文学、音乐等方面的知识外,更有形式上的错综复杂,其中有抒情的、写景的、叙事的、说理的种种不同因素,有希望式悲剧、中世纪神秘剧、巴洛克寓言剧、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假面剧、意大利的行会剧以及英国舞台的新手法、现代活报剧等等——这些五花八门的体裁几乎采用了每一种已知的西方格律。

论述《浮士德》的艺术成就。

论述《浮士德》的艺术成就。

论述《浮士德》的艺术成就
《浮士德》是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创作的一部长诗剧,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以其丰富的内涵、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备受赞誉。

下面是对《浮士德》的艺术成就的论述:
1,文学形式的创新:《浮士德》采用了诗剧的形式,将诗歌和戏剧结合在一起。

这种形式创新为作品赋予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使故事更加生动有力,情感更加丰富深沉。

2,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中的主人公浮士德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人物形象。


既是一个追求知识和力量的学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渴望的人。

通过对浮士德的描写,歌德成功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读者对浮士德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和思考。

3,主题的深刻探讨:《浮士德》涉及众多主题,如知识与欲望的冲突、人性的
复杂性、责任与自由等。

作品通过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托费勒的交易,揭示了人类对权力、享乐和永生的追求,并探讨了这些追求背后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这些主题的深入探讨使作品超越了个人的层面,引发了读者对人类存在和价值的思考。

4,语言的优美和音乐性:《浮士德》以其优美的诗句和流畅的叙述风格而闻名。

歌德巧妙地运用了韵律和音乐性,使作品具有动人的节奏感和魔力。

通过语言的魅力,作品传递了情感的力量和思想的深度,使读者陶醉其中。

综上所述,《浮士德》以其文学形式的创新、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深刻探讨以及语言的优美和音乐性,展现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它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魔鬼梅菲斯特虽然是作为至善的对立面出现的,但是他却 常常语出惊人,代表了洞察宇宙奥秘、尽知~切枉然的冷酷与 真实,通过他,歌德传达出一种非常可贵的现代洞察和反省。 他和上帝打赌,必胜的把握就是建立在对人本身、对世界的绝 对否定上。在他看来,人不过是“长腿蚂蚱里的一只”,目光 短浅却又要超越自身的局限,结局往往是“永远躺在草里”。 而且他认定这种状态即使是上帝也无法改变。这种对人生和世 界的根本认识,几乎与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见解同出一辙;
=、浮士德精神与浮士德难囊 歌德是将浮士德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 浮士德的形象有着深层的哲学涵义。浮士德精神是浮士德性格 的内核,也正是理想生命的特质。具体说来,“浮士德精神”
就是对现实永不满足、对理想和真理永远不断地追求,在理想 与现实的矛盾中不断发展,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辨明进取的方 向,并不断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克服各种障碍和困难,最终 实现人类的自我拯救。歌德具有坚定的启蒙主义的信念,相信 人类一旦从中世纪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就能无限地完善。在歌德 笔下,浮士德具有西绪弗斯般的毅力,却又比西绪弗斯具有更 高的理想和自由。浮士德提出了新时代的人生命题:自由是人 的本质,而自由的含义是欲望的永不满足和毫不间歇的追求; 没有终极意义上的理想,只有永恒意义上的追求。歌德认为: 人的“自我的源泉、活力和根本核心仍然是那欲无止境、永葆 青春的原始激情”。这种对真善美不屈不挠的追求。概括了从 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西方近代精神历程,构成了西方人文主 义精神的传统。
康德认为,道德必须脱离人的动物本能(去苦求乐)而诉 诸超人性的纯粹理性:在他看来,道德与情欲的冲突是绝对的, 而道德的崇高是在扼制人的情欲中实现的。歌德的浮士德面临 的正是这种两难心态,可粗略称为灵与肉的矛盾。从某种意义 上说,他与梅非斯特的矛盾冲突是他内心冲突的外在化体现。 在与梅非斯特这“一切的障碍之父”、恶的化身结为主仆,相 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前途可谓危杌四伏,随时皆有可能堕落 为恶魔的奴隶。但是,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 否定等性格特征,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而恶在这里却从反面 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歌德辩证地看 待善恶的关系,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 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进步。
从浮士德一生的五个奋斗阶段来看,我们会发现,浮士德 的意义蕴含在他对自我的否定中:他先是否定了死气沉沉的书
本知识,意识到人生意义在书斋之外;接着他便在品尝爱情的 醇美中酿出苦酒;他有政治抱负,却为腐朽的封建王朝服务: 他狂热地追求古典美,结出的硕果却早早夭折;他要建立赫赫 功勋,却把对自然的征服建立在非不断进取,表现 的正是人的追求与发展的必然过程。
到了20世纪,出现了这样三部作品,英国作家多萝西·塞 耶斯《魔乱》、法国诗人保罗·瓦莱里的《我的浮士德》、德
国作家托马斯·曼《浮士德博士》,各自以英语、法语和德语 解读着浮士德的传说。其中托马斯·曼的作品大概算是最复杂、 最具颠覆性的浮士德作品。他是以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 采的一生为原型来写。这使得浮士德的形象更加多元化起来。
《浮士德》的永,I:亘魅力
席亓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西青区300380
摘要:歌德的《浮士德》惩一部伟大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浮士德的形象有着超越时阊和空闫的 文学魅力.因此笔者希望从浮士德形象的演变,浮士德精神及难题等方面,来阐释这部作品的跨越时空 的魅力和意j乙
关键诵:滓士德形象浮士德精神浮士德难题现代漏察与现代反省
程本身是悲剧性的,而悲剧性的性格带来悲剧性的命运。这来 源于他的本性,他要在有限中得到他自己必须占有的一切东西, 又必须越过这一切。持久的东西他不想要,也不能要。于是他 失去安宁,生活中屡犯过错,而展望将来,只有在憧憬中的一
瞬间,才达到与宇宙一致。 兰、浮士德难墨中体现的现代洞察与现代反省
“浮士德难题”所体现的歌德对这种追求的悲剧性预感和 对人类存在悖论的隐忧,使《浮士德》穿越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超越启蒙时代形成了一种非常可贵的现代洞察和现代反省。
是在他75到82岁之间最后完成的。这部‘浮士德》也是至今 最为杰出的版本,所塑造的浮士德形象深入人心,人物独特的 形象魅力也成为中外文学界竟相研究的对象,从而产生了丰富 的论题。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被认为是西方资本主义上升和发展时 期的知识分子代表,或者说是西方启蒙运动时期人道主义的知 识分子的典型。然而浮士德是个德国人,德国当时虽然接受启 蒙运动的先进思想,但它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大大落后于英和法, 封建势力十分强大,资产阶级的力量还非常薄弱。这种先进思 想与落后现实的矛盾,也反映在浮士德身上,表现为充满矛盾 的精神。既有进步的方面,又有局限的方面,而进步的方面是 主要的。
浮士德的经历表明:人类总是给自己提出难以企及的高尚 目标,而每向这目标靠近一步,人类都要以自己的错误甚至牺 牲为代价;这种庄严的悲剧性,决定了人类进步的道路曲折而 又漫长,决定了人类必须一刻不停地努力向上。
虽然他的理想超出他的实践能力使他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但是在他的悲剧里面却充满着鲜明的乐观主义色彩;他对自我 的一次次否定成为追求新目标的起点,他的追求和努力最终使 他的灵魂获得了拯救。歌德曾这样解释说:“浮士德身上有一 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 永恒之爱的拯救。”歌德所说的浮士德身上有一种“活力”就
歌德曾在给友人的信中一再提到,第五幕将出现“不断的 进取的人的错误。”他说“我们要从事一项高尚的事业,一项 值得尊重的行动,却并无能力为之,我们努力奔向一个目标, 却永远无法达到。”这里一语道破浮士德悲剧的根源所在。目
标是不可及的,生命不可能趋向目标,人生本是在目标引领下 的反复与回旋。这种感受在现代主义文学中比比皆是,卡夫卡
如果说“哈姆雷特式的忧郁”是个体独立意识刚觉醒并意 识到自身的软弱的标记,那么“浮士德难题”则是对人类刚走 向成熟时对情感与理智、自然欲望与精神追求、个人发展与社 会改造等矛盾的严峻思考。人类一直在希冀以有限抗衡无限, 于是产生了痛苦,也激发了创造力;就个体而言,这种反抗是 失败的,就整体而言则仍在继续。《浮士德》的这种悲剧意识 反映了不断进取的奋斗者们共同的历史命运。浮士德的生活历
的“K”就是代表。启蒙主义的中心命题是对人自身力量、自我 价值的信任,而20世纪的失落正是从对人自身的失望开始的, 歌德通过浮士德与魔鬼签约时说的“我从前把我自己吹得过分, /我其实只能和你(指梅菲斯特)平衡”。这里将“人”降到 了“魔”,预先宣告了现代主义对人文传统的颠覆;并且让两 者联手入世,通过浮士德的嘴玩世不恭地喊出了: “让我在那 感官世界的深处,/疗慰我这燃烧着的一片热情!”非常像20 世纪着意破坏传统、挑战道德的“垮掉的一代”的言行。
动却始终坚持的努力,才使进步与发展成为可能;人生的意义 并不完全体现于善本身,还在于趋向善的过程和行为。人间既 不是至善的天堂,也不是至恶的地狱,而是包容了这两种属性 的多极世界;浮士德身上兼有双重人格,他把天帝的意志与魔 鬼的品行融为一身,天帝所代表的善和魔鬼所代表的恶一同发 挥作用。
由此,也引出了西方文学中那个有名的“浮士德难题”: 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接受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需的控 制和约束协调一致起来;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个人的灵 魂;从哲学上讲,就是康德所探讨的“自然欲求与道德律令” 之间的矛盾。
[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0)_05枷10-02
一、浮士德在历史上的形象由来及变化 浮士德博士的传说在欧洲是家喻户晓的,关于他的事迹众 说纷纭。从一些历史档案材料看来,似乎历史上真有浮士德其 人,他生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是一位流浪的学者,他曾经 给人卜卦算命,给人治病,又会施巫术。据说他曾经图谋一宗 不义之财,又说因为坚持真理而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一直以来, 就有许多有关浮士德的传说。从1570年起,这些传说渐渐形成 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 1587年在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出版《约翰·浮士德的一生》, 这被认为是第一部“浮士德书”。此书没有署名作者,标明的 出版者是约翰·施皮斯。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著作,书中生动 地描述了浮士德的趣闻,加入很多传说、寓言甚至打油诗,还 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和一连串奇遇。在这本书里,浮士德被塑造 成为一个堕落了的学者,与魔鬼订约,漫游世界,满足各种欲望, 最终惨死于魔鬼之手。 ,因为这书本写得很丰富,很吸引人,所以很多人都以它为 蓝本而创作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国作家马洛对浮士德 的故事进行了艺术加工写成的一个剧本《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这是零散的民间传说第一次以正统文学的形式——戏剧表现出 来,无疑是一个飞跃。马洛的剧作虽然基本上是以施皮斯的著 作为基础,但浮士德这个人物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他成了一个 孜孜不倦的学者,为追求真理敢于破除一切教条和经院哲学。 作者认为有了知识就可以获得一切,实现理想,从而肯定知识 的绝对力量。 1759年,莱辛发表了他创作的表现浮士德的戏剧片断—— 一场激动人心的严肃的浮士德剧。在这场戏里,莱辛勾画出了 一个“不带邪恶的浮士德”,描写他对知识的追求是高尚的行为, 并设法让他与上帝和解,为同时代的青年歌德及其作品《浮士德》 开辟了道路。 之后以浮士德为题材的艺术作品还有很多,但在文学和艺 术的领域里影响最深的当数歌德的诗剧《浮士德》。《浮士德》 写于1774年至1831年(歌德25岁至86岁,50年的时间)初 稿浮士德是歌德25岁时的作品,浮士德片段的发表在他40岁 左右,浮士德第一部的完成在他50岁左右,而浮士德第二部则
是后人一再研修参详的“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惊心动魄的一生并不旨在表明生命是一个毫无意义
的循环,而是要宣告生命应在超越中获得升华。 浮士德的欲求与五个奋斗的悲剧同时也构成了深层的隐喻
和象征,它展示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现状与永恒的二律背反规 律.人类正是因为具有出于本能的原始激情,具有那种虽是盲
万方数据
在诗剧的尾声,浮士德临终时从“我为千百万人开疆辟 士”的信念中获得安慰和支撑,而这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幻象, 与此同时,筑堤的工人们发出惨痛呻吟,一对老夫妇被剥夺了 生存的权利,最后听到的锄铲劳作声实际上是在为他自己挖坟 墓。这些情节的安排暗示,人高傲的改造自然的伟大“行动” 最后被证明是盲目的,无异于自掘坟墓。无限的欲望就是魔性。 十八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生的最为重大的事情,就是我们征 服自然的能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以科学技术 的创新为前提的。物质力量最终助长了人的狂妄,使人的自信 心无限膨胀,其结果就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被彻底颠倒了。 人将自己置身于生物圈之外,以自然的统治者自居,疯狂地攫取, 放肆地占有。人试图超越自然的终极界限,然而作为生物圈的 一个物种,人类不可能脱离自然独立生存,一旦我们要求的超 出了自然所能提供的,那么人类将开始作茧自缚。人类惊恐地 发现,自己创造的物质力量突然变成了一种恶魔性质的创造物。 它不但不受控制,相反,人却因自身的弱点——贪欲而受其奴役, 浮士德就是这种命运的缩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