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复习资料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至六年级复习资料,强烈推荐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至六年级复习资料,强烈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1b9bd393cc22bcd126ff0c88.png)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至六年级复习资料,强烈推荐1、(生物)一般可分为(植物)和(动物)。
2、(水)是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离不开水。
3、人体(65%)是水,一个鸡蛋中含有(76%)的水,一条鱼(85%)是水,蔬菜中(90%)是水。
4、我们能保持正常体温多亏了(水)。
5、生命离不开水,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6、一般情况下,如果连续(5天)不喝水,人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7、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8、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孔隙(越小),水爬得(越高)。
9、水有(压力)。
水(越深)压力(越大)。
10、把方糖放入水中,糖块不见了,而水却变甜了,像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
水能(溶解)许多物质。
11、可以溶解的物质有:(白糖)、(食盐)、(奶粉)、(洗衣粉)等。
12、保护家乡土壤的方法有:(不乱喷洒农药)、(积极回收垃圾)、(植树造林)、(环保宣传)、(保护蚯蚓)等。
14、能溶解的物质有:(面粉)、(沙土)、(塑料)、(石头)等。
15、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切碎)、(加热)。
16、大多数的水污染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
17、约用水的方法:(用完水关紧水龙头);(刷牙、洗碗不用流水);(洗衣、洗澡后的水用来冲厕所、洗车)等。
18、界联合国大会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呼唤地球的儿女珍惜(每一滴水)。
19、造纸术由(蔡伦)发明,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20、(尼龙)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合成纤维,它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
21、(白色污染)是人们大量使用(塑料)制品造成的污染。
22、减少白色污染的方法:(1)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制品(2)回收利用废旧塑料(3)研制可以分解的塑料(4)购物尽量用布袋或纸袋。
23、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全面系统的复习资料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全面系统的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41faa3ebd64783e09122bd1.png)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第1课1、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是(自东向西)。
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低—高—低)。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是:(自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长—短—长)。
3、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4、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是(低—高—低)。
第2课1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
2(日晷)也叫(太阳钟),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是根据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3、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
4、使用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第3课1、(地球自转)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2、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3、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心说”),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4、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他认为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5、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8点,那么,美国应该在(上午),德国应该在(中午),澳大利亚应该在(晚上)收看实况直播。
6、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7、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
8、月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
9(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
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第1课1、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如:太阳,闪电,萤火等属于自然光源,灯泡,蜡烛等属于人造光源。
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光在空气或水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资料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知识点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bdb2fc7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a8.png)
第一单元认识空气1.像粉笔、水一样,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具有弹性。
(挤压注射器里的空气,活塞会弹回原来的位置。
)2.将一团纸紧塞在杯底,再把杯子竖直向下倒扣在水中。
(纸团不会湿,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3.将两只充满气的气球吊在小棍的两端,并使小棍保持平衡。
放掉其中一只气球的气。
(放气的气球端小棍会上翘,说明空气有质量。
)4.压缩空气在生活中的用途:充气城堡、射钉枪、足球、喷水壶、轮胎、充气床垫。
5.伽利略实验证明:空气有质量。
科学家用精确的实验测得:在接近地面处,1升空气的质量约为1.29克,相当于3枚回形针的质量。
6.气球里面空气的多与少可以用物理学的质量来表示。
称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
7.使用电子天平时,要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打开电源。
电子天平准备就绪后,按一下“清零”,确保在称量之前显示为“0”。
将要称量的物体放在电子天平上,读取显示数字即可。
8.空气受热时会向上流动,受冷时会向下流动。
(暖气片安在房间低处,冷藏柜可以不加盖子)相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9.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第二单元研究土壤1.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2.观察土壤的方法有摸、看、捏、捻等。
观察土壤的特点,它们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软硬、颜色、干湿等方面。
3.土壤中大颗粒是沙粒,中等颗粒是粉粒,细小颗粒是黏粒。
土壤按照三种颗粒含量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4.黏质土——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好,渗水性、透气性最差——荷花、芦苇沙质土——渗水性、透气性最好,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差——芝麻、花生壤土——保水性、保肥能力、渗水性、透气性都比较好——蚕豆、苹果树5.土壤分为表层土、下层土、岩石层三层。
土壤中的小动物通过在土壤中打洞,帮助土壤通气;通过吞食和排泄,增加土壤的肥力;通过身体的活动,促进各种营养物质与土壤颗粒的混合……6.动植物遗体在土壤中腐烂分解后,形成了腐殖质。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每课知识梳理课件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每课知识梳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16bfe5b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5.png)
(2)水循环过程中最重要的三个环节是降水、蒸发和径流。
(3)模拟大自然中的水循环实验。 ①组装好水循环模型。 ②在“小池”内注入水,四周种上小草。 ③盖好罩子,放上冰块,视察模型内的水循环。
5单元 人体“司令部”
17 刺激与反应
(1)人的身体可以觉察到环境的改变或接收到某些信号,这 些环境的改变或信号就是刺激。
(3)脑负责存储和加工信息,脊髓负责下达简单的命令,并把 来自感官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再把大脑的指令传递给周围神 经。周围神经既要负责收集各种感觉信号,又要把大脑的指 令传送到肌肉,使其做出反应。
(4)在人的神经系统中,脊髓由一把类似电线的神经束组成, 连接着脑组织和周围神经。
5单元 人体“司令部”
10 火山和地震
(1)陆地上和海洋里都有火山。
(2)火山喷发时,炽热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冲破岩层, 从裂缝中涌出或喷出。
(3)当地壳深处的岩层因受到过度挤压而突然破裂或错动时, 会引起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长期积累的巨大能量。这是地 震形成的原因。
(4)海底地震还会引发海啸。
(5)地震逃生口诀;震来莫慌张,就近藏一藏。厨房有危险, 厕所把身藏。就近三角地,护头要牢记。高楼遇地震,电梯 不能乘。楼梯要通畅,沿墙安全撤。阳台不能站,顶层可上 房。切记胡乱跑,目标是广场。
2单元 热抟递
5 热辐射
(1)像太阳、筹火这样直接向周围发射热的方式叫做热辐射。
(2)热辐射不需要依靠空气、水等任何物质,即使在真空中 也能进行。
(3)太阳与地球之间有很大一部分空间没有任何物质,但是 太阳仍然能够将热传递给地球。
(4)热传递有传导、对流、辐射这三种方式。在实际的热传 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独立存在,而是两种或三种 同时存在。
六年级苏教版科学复习资料
![六年级苏教版科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613275e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31.png)
六年级苏教版科学复习资料
以下是六年级苏教版科学的复习资料:
1. 第一章节:大自然和人类
- 大自然:自然界的构成,自然灾害的种类及其防范措施。
- 人类及其活动:学习人类发明创造的重要发明,如电、电话、汽车等。
2. 第二章节:生物和环境
- 植物:植物的分类、结构和功能;植物的繁殖途径和繁殖器官。
- 动物:动物的分类、结构和功能;动物的繁殖途径和繁殖器官。
- 环境保护: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学习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方法。
3. 第三章节: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 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分类和组成,了解纯物质和混合物的区别。
- 物质的性质:学习物质的某些性质,如溶解性、燃烧性、导电性等。
- 物质的变化:学习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以及常见的物质变化过程。
4. 第四章节:能量的转化和运用
- 能源的分类:了解能源的种类和特点。
- 能源的转化:学习能量转化的过程和方式。
- 能源的合理利用:学习节约能源的方法和能源的合理利用方式。
5. 第五章节:地球和宇宙
- 地球:了解地球的结构和运动,学习地球上的地理要素和地理现象。
- 天体:了解太阳系中的行星和其它天体,学习月亮的运动和日食、月食的原理。
- 宇宙:了解宇宙的概念,学习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这是六年级苏教版科学的主要章节和内容,希望对你的复习有帮助。
如果需要更详细的资料,建议查阅教科书或参考相关的辅导资料。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85d8f68844769eae009edf6.png)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复习材料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一、填空题1、“东方红,太阳升、、、、”歌曲唱出了(日出东方,太阳升上天空)两个自然现象。
2、(光和不透明的物体)是形成影子的必要条件。
3、我们可以利用太阳和影子的关系来(辨别方向)和(推断时间)。
4.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影子在(西边);中午太阳升到正南方,影子在(北边);傍晚,太阳从(西方)落下去,影子在(东边)。
5.一天中太阳运动的规律是:(由东向西),太阳高度是(低—高—低)。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由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是(长—短—长)。
气温的变化是(低—高—低),测量气温时,温度计测量温度是要放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
6早晨、黄昏时,影子(长),说明太阳(斜射地面),此时温度(低);正午时,影子(短),说明太阳(直射地面),此时温度(高)。
6.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
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
(日晷)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日晷测出的时间(不准确)。
7.太阳钟是利用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人们利用太阳运动和投影变化规律来制造日晷。
8.(日晷)由(晷面)和(晷针)两部分构成。
9.日晷有(赤道日晷)、(地平日晷)和(极地日晷)。
10.使用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1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昼夜的形成原因是(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12.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13.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14.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在晚上8点,那么,美国应该在(上午),德国应该在(中午),澳大利亚应该在(晚上)收看实况直播。
最新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教科书)复习资料知识点整理
![最新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教科书)复习资料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fe1a66dcdd3383c4bb4cd2ee.png)
苏教版最新六年级(教科书)复习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自然界中取出的水里含有:水蚤、蓝藻、鼓藻、钓钟虫、草履虫、轮虫、细菌等。
2、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3、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他的业余爱好是制作放大镜和显微镜。
5、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
6、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有:细菌、霉、病毒。
7、各种各样的微生物有:变形虫、啤酒中的酵母菌、病毒、大肠杆菌、蓝鲸、硅藻。
8、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但是不能太久,不要吃变质的酸奶,否则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甚至中毒!9、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变成酸奶。
10、细菌的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11、有的细菌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细菌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
例如:牙齿表面的细菌靠食物的残渣生活。
12、细菌的功:生产腐殖质、生产新的食物、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
13、细菌的过:有的细菌会致病,腐生细菌能使食物变质。
14、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和细菌叫做病菌。
15、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的方法:捂住鼻子打喷嚏、用热水冲洗筷子、勤用肥皂洗手。
16、馒头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
17、怎样防止食物发霉?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暴晒。
18、霉的功有:制酱、做腐乳及生产农药、发酵饲料。
19、霉的过:造成食物和其他物品的变质。
有的霉还会危害人的健康,引起动植物病变。
20、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青霉菌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一些细菌,这种物质叫做青霉素。
其他的霉生产出治疗细菌性疾病的多种抗生素。
21、胡克发现了细胞。
是最早观察到细胞的科学家之一。
22、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也叫“积木”,大多数细胞都是非常小的,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楚,但个别细胞却很大,如鸡蛋中的蛋黄。
23、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
24、“脓”就是死亡的白细胞和病菌的尸体。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1、我国东汉时期的张衡认为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小学毕业班科学苏教版复习资料
![小学毕业班科学苏教版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cd4ef433c1ec5da50e270f1.png)
小学毕业班《科学》总复习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末重点复习题第1单元1、(身高)和(体重)是生长发育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指标。
2、(青春期)是我们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
3、女孩大约从(10岁)开始,将陆续进入青春期;而男孩要稍晚一些。
在这个时期,我们的(身体形态)、(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青春期除了身高突增外,另一个特点就是(性发育)的开始4、人的一生可以大致划分为(幼年)、(成年)、(老年)三个阶段。
5、预测自己长大后的身高可以根据(父母的身高)、(现在的身高)、(自己的脚长)。
6、人体发育可分为(胎儿期)、(婴幼儿期)、(学龄期)、(青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7、子女与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的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遗传现象的谚语或俗语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8、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变异现象的谚语或俗语有:(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9、变异有两种:(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10、(孟德尔)被人们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11、形态各异的金鱼是人们有意识的利用野生鲫鱼的后代与亲代存在的(变异)培育而成的。
12、(遗传)与(变异)是生命最基本的两个特征,13、第一块恐龙化石是在(1822)年发现的。
14、化石是在地层岩石中保存的百万年前死亡的生物的(遗体)或(或遗迹),如骨骼、外壳、叶子、脚印等。
15、化石告诉我们:(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是我们研究远古生物的重要线索)。
16、(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并于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一书。
17、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而(不适应者)则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18、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发展着,进化着。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下两册复习资料-dai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下两册复习资料-dai](https://img.taocdn.com/s3/m/f5bc8864011ca300a6c3909e.png)
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第一单元1、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2、水滴里的生物有鼓藻、草履虫、水藻、钓钟虫、轮虫等3、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4、微生物分布在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5、微生物的种类:细菌、霉、病毒等6、常见的微生物:变形虫、酵母菌、大肠杆菌、病毒、硅藻7、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8、细菌的特点:细菌体积微小,有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9、细菌的功与过:(背)①生产腐殖质②生产新的食物③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④有的细菌会致病10、哪些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背)①捂住鼻子打喷嚏②用热水冲洗筷子③勤用肥皂洗手11、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在寒冷干燥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12、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背):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暴晒13、霉的功与过①人类利用霉菌制酱、做腐乳以及生产农药、发酵饲料等②霉菌也会造成食物和其他物品的变质。
有的霉菌还会危害人的健康,引起动植物的病变③英国弗莱明发现青霉菌分泌的青霉素能杀死一些细菌。
青霉素属于抗生素14、英国人胡克发现了细胞生物体基本上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
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造成的。
15、伤口化脓是怎么回事?(背)当人体遇到病菌入侵时,白细胞便会与细菌展开激战。
在消灭这些入侵者时,这些细胞也会有很大的伤亡。
“脓”就是死亡的白细胞和病菌的尸体。
第二单元1、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认为: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景象分析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2、1519年9月-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进行了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3、人类的太空之旅我国明朝人万户是为升空而牺牲的第一人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搭乘“东方1号”进入太空。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下两册复习资料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下两册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20d8c6cddccda38376baf3e.png)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1、细菌、霉、病毒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我们不喝生水就是因为生水中含有会使我们致病的病菌。
2、绝大多数的微生物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3、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变成酸奶。
4、利用细菌可以(加工食品)、(生产药品)、(净化环境)、(生产燃料)。
但有的细菌会致病,如:(病菌)5、减少致病细菌的方法传播有:(捂住鼻子打喷嚏)、(用热水冲洗筷子)、(勤用肥皂洗手)等。
6、物体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
防止发霉的办法: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暴晒7、(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8、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
第2单元1、古代的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
2、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
3、地球赤道周长是(40091)千米。
地球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
4、我国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候风地动仪)。
5、地球表面主要地形地貌有:(高原)、(平原)、(湿地)、(峡谷)、(沙漠)、(海洋和岛屿)。
6、地球的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7、地球仪上黄色代表(山地、沙漠),蓝色代表(水),绿色代表(平原、耕地、森林),白色代表(冰川)。
第3单元1、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另一类是(会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2、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以及(发光发热)、(性质改变)等现象加以判断。
3、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
4、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有:(擦去水分)、(喷漆)、(覆盖搪瓷)、(电镀)、(涂沥青)、(制成不锈钢)。
5、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称为(酸性物质)。
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称为(碱性物质)。
6、你剧烈运动时,会感到肌肉酸痛,那是因为肌肉里产生了(酸性物质)。
第4单元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绕着太阳公转,公转一圈的时间为(一年)。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复习点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复习点](https://img.taocdn.com/s3/m/509deda5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a8.png)
单元 地球的表面和 内部
单元 地球的表面和内 部
/8.实验现象:页岩薄片在冷和热的不断作用下逐渐 碎裂。/ 实验结论:自然界中的岩石在冷热的不断 作用下会产生碎裂的现象。
/
//10.实验现象:/大小不等的橡皮泥圆球在压力的 作用下被挤压,形状完全产生了改变,并且各种不 同颜色的橡皮泥完全混合在了一起。/ 实验结论:/ 因为压力,小块橡皮泥都融会在了一起,橡皮泥的 形状、形态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实验体现了 岩浆岩、沉积岩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高温、高压 的作用,性质产生了改变,形成了变质岩。/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 验复习要点
演讲人
202X-01-01
目录
01. 单元《光与色彩》 02. 单元《热传递》 03. 单元 地球的表面和内部 04. 单元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01
单元《光与色彩》
光源
实验现象:①点燃蜡烛:点燃烛芯,蜡油受热融化,
融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细钢丝发光: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实验结论:从蜡烛和细钢丝发光过程中,我们可以
实验结论: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降 落,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 合,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对流。
单元《热传递》
物体的传热本领
AB
实验现象:铜棒 上的珠子最先脱 落,然后依次是 铝棒、钢棒、塑 料棒和木棒上的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三年级起点)全册复习资料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三年级起点)全册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c1c1b3c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01.png)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 (苏教版三年级起点)复习资料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重点复习题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空气的性质1、空气具有(会流动)、(要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性质。
2、被压缩的空气叫(压缩空气)。
压缩空气有(弹性)。
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34、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答:①给自行车轮胎打气。
②给篮球打气。
③玩空气枪。
④公共汽车的门。
⑤喷雾器。
5、用力吹瓶子里的气球,气球吹不大,说明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
6、往篮球里充入气体,再用手按一按篮球,你的感觉是(篮球很硬),把篮球抛出后篮球(弹起很高),这是因为(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2、热空气和冷空气1、(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即热空气(上升);空气受冷会(向下)流动,即冷空气(下降)。
2、三国时,中国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发明了(“孔明灯”)。
3、1783年,(法国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成功制造出载人的(“热气球”),(热气球)是最早的飞行器。
4、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5、制冷空调和取暖器安放在什么位置合适,为什么?答:制冷空调应该安装在房间的(上方),这样可以利用冷热空气的对流使冷空气下沉,较快降低室内温度;而取暖器应该安装在房间的(下方),让热空气上升,较快提高室内温度。
6、大自然中风是怎样形成的?答: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在自然界中,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都有冷热的不同,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各地的冷热程度也就不一样,冷热的差异造成了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即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7、用冰块冷却食物,食物应放在冰块上还是冰块下?为什么?答:应把食物放在冰块的下方,因为冰块周围的空气受冷会很快下沉,不断下沉的冷空气包围住要冷却的物体,从而达到尽快冷却的目的。
3、空气中有什么1、空气是由(氧气)、(氮气)和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苏教版小学科学复习资料
![苏教版小学科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ca2cbb2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e9.png)
苏教版小学科学复习资料苏教版小学科学复习资料科学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帮助孩子们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是国内小学科学教育的经典之作,其内容丰富、生动有趣,深受学生和老师的喜爱。
下面是一些关于苏教版小学科学的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小学生们巩固所学知识。
一、物质与能量物质和能量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
物质是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而能量则是物体运动和变化的动力。
在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很多有关物质和能量的知识点,比如物质的三态、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能量的转化等。
复习时,可以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比如水的沸腾、冰的融化等现象,来理解物质和能量的关系。
二、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关生物与环境的知识点很多,比如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活习性、环境保护等。
复习时,可以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行为等现象,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三、地球与宇宙地球与宇宙是地理科学的重要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关地球与宇宙的知识点很多,比如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季节的变化、天体的运动等。
复习时,可以通过观察日出日落、四季交替等现象,来理解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四、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很多有关科学实验的内容,比如通过实验观察物体的性质和变化、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等。
复习时,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实验进行操作,通过实践来理解科学原理。
五、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很多有关科学探究的内容,比如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做实验、总结规律等。
复习时,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问题进行探究,通过思考和实践来解决问题。
六、科学与生活科学与生活是将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很多有关科学与生活的内容,比如食物与营养、健康与安全、交通与通信等。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汇总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b49e20ea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fd.png)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重点知识清单第一单元神奇的能量1.什么是能量1、能量能够使物体工作或运动。
虽然你看不见它,却能感觉到它。
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发光或发声等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
2、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作动能。
3、位于高处的物体、发生形变的物体都具有能量,这是一种“储存”起来的能量,只有在释放后才能显现,这种能量叫势能。
4、动能、势能都是机械能,它们是能量的两种基本形式。
2.各种各样的能量1、能量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机械能,还有声能、光能、热能、电能、电磁能、化学能和核能等。
2、台灯、电风扇、电视机、电饭煲、录音机等电器有了电就可以进行各种“工作”,做各种运动或者发光、发声、发热……我们把电具有的这种能量,叫电能。
电能常见的作用:①照明,使电灯亮起来;②煮饭烧菜,使电饭锅、电磁炉、微波炉等工作;③通信,使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工作;④动力,通过电动机驱动电风扇、洗衣机、电动车等。
3、化学能是一种隐蔽的能量,它会储存在绿色植物、食物、电池、煤、汽油等物质中。
化学能只有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释放出来,变成热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
4、可见光是一种看得见的电磁波,微波、X光是看不见的电磁波,它们所具有的能量都属于电磁能。
5、核能是原子核在聚变或裂变的过程中产生的能量。
太阳等恒星发出的光是由原子核聚变产生的,核电站发电所用到的热能是由原子核裂变产生的。
3.能量的转换1、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
动能与势能、动能与热能、动能与电能、化学能与动能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转换。
2、快速搓手,人体的化学能转换为动能,动能再转换为热能(手心的温度升高)和声能(听到搓手的声音)。
3、电动机把电能转换为动能。
用烤箱烤面包是把电能转换为热能,热能转换为面包的化学能,从而把面包烤熟。
4、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时的能量转换形式:划着一根火柴,火柴的化学能转换为光能和热能。
点燃酒精灯,酒精灯的化学能转换为光能和热能。
苏教版小学《科学》重点复习题1--6年级大全
![苏教版小学《科学》重点复习题1--6年级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181f587647d27284b7351bc.png)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期末重点复习题第一单元:1、当听到“科学”这个词的时候,我想到了(农业研究)、(实验分析)、(医学研究)、(珠峰测量)、(航天探索)……2、我们做过的类似科学家的活动有:(看小鸡出壳)、(看自己的影子)、(观察蚂蚁)、(拆玩具)、(看电视机里有什么)等。
3、(好奇心)让我们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并驱使我们不断地寻找问题的答案。
4、(琴纳)发现了(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办法.5、科学探究的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6、我知道的科学家的名字有: (琴纳)、(爱迪生)、(居里夫人)、(李时珍)、(袁隆平)、(牛顿)……7、英国人(罗杰特)发现了人眼具有(暂时记忆能力)。
(电影)就是根据他解释的原理制作的。
8、纸鹦鹉站起来的秘密是(重物在支撑点的下面)。
第二单元:1、校园里(小花)、(小草)、(树木)、(小鸟)、(蝴蝶)、(毛毛虫)、(蚂蚁)、(蜻蜓)、(蜜蜂)等都是有生命的。
2、自然界中的物体可分为(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两大类。
(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没有生命的物体)叫做(非生物)。
3、有生命的物体的共同特征有:(能长大)、(会繁殖)、(会死亡)(要呼吸)、(要吃东西)、(都对刺激有反应)等。
4、(生物)一般可分为(植物)和(动物)。
5、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注意:(随时记录)、(注意安全)、(不惊动或伤害小生物)、(校外寻找要和大人打招呼)。
6、植物的共同特征是(依靠阳光独立生活,位置一般不移动)。
7、观察一种植物,我们可以用(语言)、(文字)和(图画)来描述。
8、树叶的生长形式有(对生)、(互生)、(轮生)。
9、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10、蜗牛的身体分为(壳)、(头)、(腹足)、(尾),头上有(两对触角),(腹足)可以运动。
11、金鱼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生活在(水中),靠(鳃)呼吸,靠(鳍)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检测题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一、填空题:1、细菌、霉、病毒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2、绝大多数的微生物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3、细菌、霉及病毒,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所以通常把它们称作(微生物)。
4、在适宜的温度(35℃~40℃)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变成酸奶。
5、利用细菌可以(加工食品)、(生产药品)、(净化环境)、(生产燃料)。
6、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和细菌叫做(病菌)。
7、许多传染病是由(病菌)引起的。
用(捂住鼻子打喷嚏)、(用热水冲洗筷子)、(勤用肥皂洗手)等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
8、青霉菌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做(青霉素)。
9、物体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
10、(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11、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
12、(荷兰)的(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英国)的(弗莱明)发现(青霉素),(英国)的(胡克)发现(细胞)。
13、人的身体是由(皮肤)、(骨骼)、(肌肉)、(血液)和(脂肪)等组成。
14、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头发那么粗,它们有三种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15、霉喜欢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防止发霉的方法有:(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曝晒)等。
16、服用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治疗因(细菌)导致的疾病。
二、判断题1、在空气中、水中、地下、动植物和人体里,都有微生物。
(√)2、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害的。
(×)3、电冰箱能保鲜食物,主要是利用它产生较冷的环境,创造使食物不容易发霉的条件。
(√)4、服用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治疗因病毒导致的疾病。
(×)5、生命体大都由细胞构成。
(√)6、注射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方法。
(√)7、大肠杆菌、变形虫、啤酒酵母菌都是微生物。
(√)8、病菌会通过各种途径侵入人体。
(√)9、在空气、土壤、动植物体内以及食物中都可以找到霉。
(√)11、电冰箱能保鲜食物,主要是利用它产生较冷的环境,创造使食物不容易发霉的条件。
(√)12、霉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13、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14、植物、动物的细胞是完全相同的。
(×)15、细菌和病毒一样,会引发和传播疾病。
(×)16、海洋中的硅藻也是一种微生物。
(√)三、选择题1、下面的细菌对人类有益的是(A)。
A、乳酸细菌B、结核杆菌C、双球菌2、细菌对人类(C)。
A、有益B、有害C、有益和有害3、“脓”就是死亡的(B)和病菌等的尸体。
A、红血球细胞B、白细胞C、神经细胞4、生物体的衰老、死亡是由(A)衰老、死亡引起的。
A、细胞B、细菌C、病毒5、霉有(C)种颜色。
A、1B、2C、多6、生命体大都由(A)构成。
A、细胞B、细菌C、霉7、熟透的苹果掉在地上,开始腐烂,主要是泥土里的(A)分解苹果。
A、细菌B、虫C、水8、下面不是水滴里的微生物是( C )A、鼓藻B、草履虫C、青霉菌9、下列属于微生物的是( C )。
.A、蜂鸟B、砂粒C、病毒10、晚上刷牙的主要目的是( C )。
A、牙齿变白B、容易睡觉C、清理微生物11、对于微生物的特点,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种类繁多B、生长繁殖慢C、分布广泛四、我来连线。
(6分)(用线把下面的科学家与他们的发现或他所在的国家连起来)列文虎克细胞弗莱明微生物胡克青霉素五、问答题:1在日常生活中,在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的踪迹?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答: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水滴中的那些小家伙,还有细菌、霉、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如瓜果上的霉菌、墙角地缝中的霉菌、人体皮肤上的细菌、空气中飘浮的病毒等等,比如发现物体上的霉斑在慢慢扩大等。
2用哪些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答:(1)、捂住鼻子打喷嚏。
(2)、用热水冲洗筷子。
(3)、勤用肥皂洗手3:你认为霉菌是有生命的吗?怎么证明?答:有,用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它们慢慢扩大。
4:除了下表列出的,你认为还有哪些实验条件的组合方式?答:还有两种组合方式,一种是寒冷、潮湿的条件组合;一种是寒冷、干燥的条件组合。
5:怎样防止食物和其他物品发霉?答:(1)真空包装;(2)放干燥剂。
6:你的身体是由什么组成的?答:细胞。
7使用显微镜时要注意什么?答:(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8、怎样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答:(1)真空包装;(2)放干燥剂(3)低温保存;(4)太阳暴晒。
9、你知道伤口化脓是怎么回事?答:当人体遇到病菌入侵时,白细胞便会与病菌展开激战。
在消灭这些入侵者时,白细胞也会有很大的伤亡。
“脓”就是死亡的白细胞和病菌的尸体。
六、实验部分:1、请你设计如何自制酸奶?答:材料:牛奶、玻璃瓶、酸奶、小勺、杯子、温度计、锅、高压锅等。
步骤:(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
(2)待牛奶冷却到35~40℃,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
(3)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
(4)保温5~6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现象:牛奶变成了粘稠的酸奶。
结论: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2、请你设计馒头发霉的实验。
答:材料:湿馒头、干馒头、塑料袋等。
步骤:(1)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2)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5天后观察它们。
现象:湿馒头发霉了,干馒头没有发霉。
结论:温暖、潮湿的馒头容易发霉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1、古代人们认为地球的形状是(平的)。
2、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有(高原)、(平原)、(山地)、(峡谷)、(海洋与岛屿)。
或(高原)、(平原)、(湿地)、(峡谷)、(沙漠)、(海洋和岛屿)。
3、地球的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4、当地震发生时,如果你在屋里,你应该(立即离开屋子);如果你在屋外,你应该(到空旷的地方去)。
5、沧海变桑田指的是地表发生的变化,引起地表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填海造陆)、(地层运动)等。
.6、地球的半径有(6000多千米),地球赤道半径有(6378千米),地球赤道周长有(40091千米),表面积有(510067866平方米)。
7、1800年前,我国(东汉)时期大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候风地动仪)。
8、我国(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他的著作《梦溪笔谈》阐述了关于(地球演变)、(地质变化)的精辟见解。
9、(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珠穆朗玛峰)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4.43千米)。
10、人类的(拦河筑坝)、(砍伐森林)、(围海造田)、(开采矿石)等活动改变了地表。
11、地震是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的。
12、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做(侵蚀)。
13、按照火山活动的历史,可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14、古代的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
15、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
16、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17、七大洲有:(北美洲)、(南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
18、四大洋有:(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
二、判断题。
1、地球表面的形态是高低起伏、千姿百态的。
2、地球表面主要由岩石、水、大气等物质构成。
(√)3、地球内部存在着不同的物质。
(√)4、地壳中岩层在巨大压力下会不断发生震动。
(√)5、地震波在坚硬的岩石中传播较慢,在较软的岩石中传播较快。
(×)6、科学家根据火山、地震、地热等现象来推测地球内部的情况。
(√)7、地震灾害可分为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
(√)8、1957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9、地震和火山是人类有益无害的现象。
(×)10、地球的地壳是静止不动的。
(×)11、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冰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做侵蚀。
(√)三、我会选择。
(每小题3分,共21分)1、第一个用实践证明脚下的大地是球形的科学家是( C )。
A、哥白尼B、布鲁诺C、麦哲伦2、目前人类在探地研究中最深的深度是( A )千米。
A、14B、20C、1003、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A )A、地壳的运动B、地下的温度太高C、人类的活动4、下面的做法正确的是( C )A、向大海倾倒垃圾B、乱伐森林C、改造沙漠5、我国宇航员杨利伟搭载“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 A )圈。
A、14B、15C、166、1969年美国人登上了月球,清楚地拍摄到了( B )照片。
A、太阳B、地球C、月球7、我国唐山大地震发生在( B )年。
A、1967B、1976C、1980四、问答题:1: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答: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识大体经历了由猜想到实践,再到精细观察三个阶段。
2:三个盒子里分别放有不同的物品。
不打开盒子,有什么方法能够猜出盒子里装有什么?答:用钻洞观看、摇晃听音、手拿掂重等方法,可以知道盒子里分别装有水、细沙和小石块。
3:你认为科学家会从哪些方面收集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答:科学家不但从火山、地震、地热等地表现象推测地球内部构造,而且还从地震波的偏转现象给地球内部分层,从而正确地描述出地球的内部构造。
4:仔细观察模拟火山喷发实验的过程,你认为哪些现象预示着火山将要喷发?答:火山冒出大量水汽和烟尘。
5:当地震发生时,你知道怎样保护自己吗?答:在发生强烈地震时应尽快跑到空旷处,如来不及,就应躲在桌下、床下等有遮盖物的地方,或者躲入像卫生间这样空间狭小而又有管道通气的地方。
6:根据上述资料,你能推测喜马拉雅山脉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吗?答:喜马拉雅山在远古是海洋。
7:什么力量使地球表面变得千姿百态?答:由于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大自然力量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地表面貌。
火山口湖是在火山的力量、岩浆和雨水的作用下形成的。
石林是由于风、流水、碳酸盐石材分解的共同作用形成的。
海岸边的礁石是由于受到海浪的冲击形成的。
风蚀石主要是强风对岩石的摩擦作用形成的。
8:岩石是坚硬无比的,为什么一些巨大的岩石最后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呢?答:。
这是因为天气冷暖变化、植物生长和冷冻、流水的搬运作用对岩石具有破坏作用。
9:岩石在昼夜、冬夏天气冷暖反复的变化下会发生什么变化?答:逐渐破碎。
10:下面这些岩石是被什么力量破坏的?答: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岩石逐渐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