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文化对东亚一体化的影响_顾丽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11月
第26卷第6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 f Y unnan N a tiona lities U n i versity (So cial Sc i ences)V o l 26,N o 6N ov .2009
收稿日期 2009-08-02
作者简介 顾丽姝(1978-),女,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生,云南广播电视大学讲师。
基金项目 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 我国中小企业对东盟新四国直接投资问题研究 (编号:09Y 0342)阶段成果。
东亚文化对东亚一体化的影响
顾丽姝
(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连116025)
摘 要: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东亚文化是其重要的推动力量,又是其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东亚文化认同经历了建立、削弱、复苏与重建三个历史阶段,在价值观、包容性等方面促进着东亚意识的复苏,推动着东亚一体化的进程,同时也因为多元性、区域间大国的博弈、以美国为代表的异域文化的冲击制约着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东亚一体化;东亚文化;东亚意识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67X (2009)06-0069-05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
响日益突出。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东亚共同体 的正式提出,东亚一体化步伐逐渐加快。在这一进程中,东亚各国逐渐意识到东亚文化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基石,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没有意识形态的统一认识,就不可能有经济领域的融合,更谈不上政治领域的深入合作。
一、东亚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现状
传统上,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中、日、韩三国被视为一个东亚文化共同体。而现代的东亚文化是
一个以传统儒家文化为基础,东亚地区各种文化相互理解、和平共处、共存共融的和合体。地理范围上涵盖了东北亚的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的东盟十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老挝、泰国、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缅甸)。
(一)东亚文化认同的建立
传统意义上的东亚文化共性包括汉字、儒学、律令、中国的科技、中国式的佛教、中国式的教育制度、中国式的文化艺术、中国式的民俗等八个基本内容。显然,中国古代文化以其在东亚文化中的强势地位,对该地区其它国家的文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公元3世纪以后,中国周围逐渐出现一系列依附于中国的国家。这些国家在吸收甚至是照搬中国制度文明的基础上走向成熟,靠引进中国文化并使之本土化来建构本国文化,其结果是在9世纪前造
就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中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与朝鲜半岛、日本构成东亚文化圈的核心地区,保持游牧传统的蒙古草原、受中亚文明影响的新疆、具有独特文化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以及不断受到南亚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冲击的东南亚地区,构成了受核心区文化深刻影响的东亚文
化圈外环地区[1](P15)
。
应该说,处于东亚文化圈核心区的几个国家,在9世纪以前已经成为文化共同体。其后,经过9~14世纪的思想文化互动、14世纪后以政治、经济互动为主导的多层面互动,至明清时期,形成以中国为主导的宗藩朝贡体系 具有东亚特色的国
际体系[2](P69)
。通过区域内密切的政治、文化、贸易联系,建立了东亚文化认同。
(二)东亚文化认同的削弱
17世纪中叶明清易代后,由于对大明帝国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在李朝朝鲜延续,当时的朝鲜上层始终对于清帝国怀有鄙夷和偏见,并对其丧礼用乐、信仰佛道、男女无别、士人从商等进行批判,由此产生了朝鲜自认 小中华 的意识以及 明以后无中国 的说法。同样,日本人也觉得,汉唐时期纯正的中华文化在中国已经消失,却在日本延续下来了。他们从衣服、音乐、礼拜之制,万世一系的皇族与政治合法性的延续,以及知识阶层对中国经典与朱子之学的理解等方面,对中国进行
批判[3](P87)
。显然,17世纪中叶以后,处于东亚文化核心区的三国在文化上已经分道扬镳,那个曾经在汉唐时代建立在东亚文化共同体基础之上的认同
69
感已经逐渐削弱了。
特别是明治维新后,逐渐强大起来的日本在外交战略上选择了 脱亚入欧 ,在对待东亚的政策方面,最终也在 解放亚洲 与 侵略亚洲 之间选择了后者,最终形成所谓 大东亚共荣圈 理论。二战期间日本对东亚的侵略将古代的东亚共同体破坏殆尽,继之而来的冷战时期,美苏争霸又将东亚世界再次分裂。东欧巨变以后,冷战虽然作为一个时代宣告终结,但冷战时期两大阵营的对峙却在东亚留下了 后遗症 ,并在中美关系、朝核问题、台湾问题、美日同盟等问题上产生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与此同时,过去曾经维系东亚文化认同的基础已经成为历史,随之而来的是东亚各国之间在文化上的偏见、误解和不信任。
(三)东亚意识复苏与东亚文化的重建
二战结束以后,一度沉寂的东亚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开始苏醒。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跃升、70年代 四小龙 (中国台湾和香港、韩国、新加坡)经济腾飞、80年代中国和 四小虎 (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经济高速增长的文化动因似乎不能简单地归功于西化的结果,因为它们明显表现出了自己的特色,或者可以说是东亚特色,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提出了 亚洲价值观 和 儒家资本主义精神 。东亚一体化首先在经济领域起步,东亚文化也在人们毫无觉察的情况下悄无声息地发挥作用[4]。
东亚经济的奇迹从正面促使人们开始反思东亚文化的作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则从反面加快了这一历程。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东亚各国痛感缺乏地区合作机制所导致的抵御风险能力差和缺乏互动合作机制给每个国家(地区)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世界经济中的两极欧洲、北美都先后步入了一体化进程。东亚各国也开始并不得不从区域一体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东亚一体化问题。中、日、韩作为这个地区的重要国家,对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开始重视和积极响应东盟国家长期以来建立区域经济共同体的努力,开始积极参与东亚地区双边和多边的经济合作。东亚人也不再简单地把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原因,而是将它看作理解经济发展的契机、加强制度建设的背景和塑造地区认同感的基础。东亚文化开始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东亚意识也逐步复苏。
目前,东亚文化正处于重建过程中,还处于较低阶段。我们要看到,现代重建的东亚文化并非是对传统东亚文化的简单回归,而是东亚各种文化在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和平共处、和合相生、共存共荣。无论在文化内涵、结构和形式等方面都超越了传统,并呈现一种彼此贡献优秀价值观的螺旋上升。
二、东亚一体化进程及东亚合作机制的形成
东亚一体化进程无疑是围绕 东亚共同体 的酝酿、提出和具体实施来推进的。根据时间的进程和以阶段性的大事为标志,我们把东亚一体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酝酿阶段(1990~1997年)
早在1990年12月,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就敏锐地看到东亚面临着欧洲和北美两大经济集团的挑战,从而呼吁建立由东盟和中、日、韩三国组成的 东亚经济集团 (E AEG)。马哈蒂尔建议该集团由马来西亚出面组织,日本起主导作用,中国则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这一倡议遭到美国的反对,日本因此回避表态。
由于美国的打压、澳大利亚的强烈不满和 集团 一词本身所具有的封闭性和排他性, EAEG一直未被国际社会接受。为此,东盟于1992年10月将其更名为 东亚经济核心论坛 (E AEC),试图淡化 经济集团 的封闭性和排他性。尽管E AEC最终也未成功,但东盟没有放弃推动东亚一体化的努力。1994年,东盟倡议召开 亚欧会议 (ASE M),并得到欧盟的响应。而ASE M中的亚洲成员就是EAEG的预定成员。东盟巧妙地借助欧洲力量,排除美国的干扰,使东盟和中日韩作为一个集体,于1996年首次以地区的名义出席了首届亚欧会议,迂回地实现了 东亚集团 理想。这可视为东亚一体化的前奏曲。
(二)兴起阶段(1997~2002年)
1997年7月爆发的金融危机给东亚各国造成了灾难性的损失,同时也激发了各国推进区域合作的强烈愿望。1997年12月15日,东盟、中、日、韩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由此拉开了东亚合作的序幕。
1999年11月第三次 10+3 领导人会议的召开是东亚一体化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会议就推动东亚地区合作的原则、方向、重点领域达成了共识,发表了 东亚合作联合声明 。韩国总统金大
70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