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称谓

合集下载

称谓名词解释

称谓名词解释

称谓名词解释
称谓是指人们因亲属或其他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称呼、名称。

称谓的使用,多种多样。

以下是称谓的一些例子:
1.皇帝:在中国古代,皇帝是最高统治者的尊称。

2.皇后:皇帝的妻子,通常被称为皇后。

3.妃子:皇帝的妾,地位低于皇后。

4.太子:皇位继承人,通常是皇子的长子。

5.公主:皇帝的女儿。

6.公子:对年轻男子的尊称,通常用来称呼贵族或富家子弟。

7.先生: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通常用于称呼学者、文人或教
师。

8.女士:对女性的尊称,通常用于称呼贵妇或任何女性。

9.夫人:对已婚女性的尊称,通常用于称呼贵妇或官员的妻子。

10.姑娘:对年轻女性的称呼,通常用于称呼未婚女子或丫鬟等
下层女性。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称谓例子,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称谓也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中国古代称谓大全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其它有自称、他称、鄙称、专称、代称、惯称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国古代称谓大全,欢迎大家参考!中国古代称谓1一、人的称谓:(一)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二)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三)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四)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五)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六)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

如岑参:岑嘉州柳宗元称柳柳州。

(七)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二、谦称:1、自称:愚、敝、卑、臣、仆2、帝王自称:孤、寡、朕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6、其他自谦词:尊长者自称:在上晚辈自称:在下老人自称:老朽、老夫女子自谦:妾三、敬称: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对将军:麾下。

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

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

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中国的古称有哪些

中国的古称有哪些

中国的古称有哪些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古称和别名。

以下将介绍一些中国的古称。

一、中华:中华是中国的古称之一,源于古代华夏族的部落名称。

相传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他的名字中的“华”成了后来的称谓。

中华一词也出现在《诗经》中,意味着中国的尊严和荣耀。

中华是中外通用的称呼,代表着华夏文明和中国的独特地位。

二、中国:中国是当前最常用的称谓,是以秦朝统一中国为标志的时期所采用的大一统的国名。

中国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战国策·楚策一》中,并逐渐成为中国这片土地的代称。

这个名字既指国家,也包含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地理上的范围。

三、天朝:天朝是中国古代一种封建社会中皇帝的称号,也可以看作是对中国的另一种称谓。

天朝一词流传于东汉末年,意味着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及中国是“天下”的中心。

四、中土:中土是中国佛教中对中国的称呼,与佛教概念中的“西天极乐世界”相对应。

佛教将中国看作富饶、可胜任佛法传播的地方,因此称之为中土。

这个称呼也常常用来代指中国这个国家。

五、赤县:赤县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谐音称呼,源于春秋时期赤翟国(今河南省西华县)的名字。

后来赤翟国灭亡后,人们用赤县来指代中国。

这个称呼主要出现在文学作品和诗词中,意味着对中国乡土之情和红色的象征。

六、炎黄:炎黄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也是对中华民族起源的称呼。

相传黄帝是中国人的祖先,他在黄河流域传播了火的文明,所以被称为炎黄。

炎黄一词体现了中国民族的尊严和自豪。

七、天下:天下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一种权力象征和称呼,被称为“天下”是指统一的国家疆域。

这个称号体现了古代帝王的霸权意识,表明他们具有统治全国的权威。

以上是中国的一些古称,每个称呼都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充分展现了中国这个古老国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这些称谓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紧密相连,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中国的古称有哪些

中国的古称有哪些

中国的古称有哪些
华夏、中华、中夏、诸华、神州等。

1、华夏
华夏也称夏、诸夏。

是中国古代周王朝的自称。

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圣洁,华夏是礼仪之邦,与外族胡人相对。

2、中华
中华China。

中原华夏大地,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古时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

3、中夏
释义:1、指华夏;中国。

2、指中原地区。

3、夏季之中,指农历五月。

后亦指盛夏。

4、即仲夏,夏季的第二个月,就是阴历五月。

出自:《文选·班固》: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吕向注:中夏,中国。

译文:眼睛中原而广布恩德,俯瞰四方而抗棱。

“吕向注:”中国,中国。

4、诸华
由于周朝人自称为华,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许多诸侯国,就称作诸华。

出自:晋代杜预为《春秋左传》作的注释上说:诸华,中国也。

译文:华夏,中国的。

5、神州
古时称中国为赤县神州;后用神州做中国的别称。

在《淮南子》中所列的九个州中,其中位於东南方的神州即是中国,因为中国是位于一块被大海所包围的大陆的东南方。

先秦的华夏之域仅限於鲁、晋、齐、郑、蔡、卫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诸国及行周礼的宋、陈等中原诸国。

汉代在先秦诸国的基础上萌芽出后世汉族九州的概念。

汉代以后的华夏之域与九州之域的地理范围等同,其范围相当於汉地,又有东夏、南夏、西夏等词称呼汉地内的局部地区。

作为名山大川的四渎五岳五镇也是在神州(汉地)的范围之内。

中国传统特定称谓大全

中国传统特定称谓大全

中国传统特定称谓⼤全中国古代⼈物并称、特定称谓、民俗说法⼤全:⼈物⼆圣:(1)周⽂王、周武王 (2)周公、孔⼦。

⼆王: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

⼆陆:西晋⽂学家陆机、陆云兄弟。

⼆乔:三国时期⼀对姐妹花,以美貌出名。

⼤乔为孙策妻⼦,⼩乔为周瑜妻⼦三皇:燧⼈、伏羲、神农。

三圣:(1)尧、舜、禹。

(2)禹、周公、孔⼦。

(3)⽂王、武王、周公。

三杰:西汉张良、萧何、韩信。

三曹:三国曹操、曹丕、曹植⽗⼦。

三李:唐朝李⽩,李贺,李煜称为“诗家三李”三袁:明代⽂学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被称为“公安三袁”三苏:北宋散⽂家苏洵(号⽼泉,字明允)和他的⼉⼦苏轼、苏辙被称为“三苏”三绝:唐⽂宗时,诏以李⽩之歌诗,裴旻之剑舞,张旭之草书为三绝四君:春秋孟尝君(齐)、平原君(赵)、春申君(楚)、信陵君(魏)。

四杰:唐代⽂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被称为初唐四杰。

四家:北宋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芾、蔡襄被称为宋四家。

四才⼦:明朝祝枝⼭、唐寅、⽂征明、周⽂彬被称为江南四才⼦。

四学⼠: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称为“苏门四学⼠”四圣:草圣张旭,诗圣杜甫,画圣吴道⼦,茶圣陆⽻为唐朝四圣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五圣:孔⼦及其弟⼦(含再传弟⼦)颜⼦、曾⼦、⼦思和孟⼦的合称。

孔⼦,儒家学派的创始⼈,被后世尊为“⾄圣”;颜⼦,即颜渊,孔⼦弟⼦,被后世尊为“复圣”;曾⼦,孔⼦弟⼦,被后世尊为“宗圣”;⼦思,孔⼦之孙,被后世尊为“述圣”;孟⼦,孔⼦再传弟⼦,被后世尊为“亚圣”。

五霸:两种不同的说法:⼀说“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五⼦: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

六君⼦: (1)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害死杨涟、左光⽃、魏⼤中、周朝瑞、袁化中、顾⼤章等六⼈于狱中,号称“六君⼦”。

(2)清戊戌变法运动失败时,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弟、杨深秀、康⼴仁同遭杀害,世称“戊戌六君⼦”。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人物称谓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人物称谓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人物称谓
一、男子称谓。

1、名谓:任何男子出生或成年后,父母给他起的名字就叫做名谓。

2、尊称:以父亲的字或自己的名字取一个大的字作为尊称,如:父亲叫张云,尊称可以取“万”字作为尊称,称为“万彦”,“云”字也可以作为尊称,称为“云彦”等。

3、对僚称谓:当男子超过30岁时,家人和同伴就以“僚”为尊称,如“老僚”,“子僚”,“师僚”等。

4、大人称谓:男子超过50岁以后,家人称他为“老人”,同伴尊称他为“大人”等。

5、贵族称谓:皇室的父辈或他的后代,称他们的称谓为“宗室”、“宗派”或“族长”等。

二、女子称谓。

1、名谓:女子出生或成年后,父母给他起的名字就叫做名谓。

2、尊称:以母亲的字或自己的名字取一个大的字作为尊称,如:母亲叫沈雪,尊称可以取“安”字作为尊称,称为“安雪”,“雪”字也可以作为尊称,称为“雪安”等。

3、对僚称谓:当女子超过20岁时,家人和同伴就以“娘”为尊称,如“老娘”,“子娘”,“师娘”等。

4、大人称谓:女子超过40岁以后。

中国古代四大名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四大名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四大名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四大名谓高高在上,是古代中国文化、法制的重要的构成部分。

这四
个“大谓”分别是:天子、诸侯、卿士、大夫。

首先,天子是中国帝王统治的重要象征,其最高权威拥有权力、礼仪、宗教和
法律等全部机构。

即使在这种伦理社会模式下,天子仍然是当权者最高荣誉的头衔。

其次,诸侯也是古代社会历史上中国特有的头衔,据通俗来说,诸侯是指拥有
一定程度自治权、实行主宰统治的君主,他们自治领域内的一切事务,与中央帝国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但最终回归于天子的统治,地域边界得到比较稳定的划分。

再次,卿士是指地方诸侯机构的重要成员、贵族家族的特殊头衔,它是诸侯行
政机构的统治组织。

它在古代代表着地方诸侯王室的官职,配有的爵位较下流的大夫爵级要高,而且一般职位大多位于中央政府中,所以地方贵族、有权势者被尊称为卿士。

最后,大夫是古代政治和社会待遇最高的未贵族,仅次于卿士地位。

大夫也担
任着古代政治社会的重要职能,即参与政府事务议事,与卿士是由天子一代代推荐或亲自任命的老年官员,大夫的行使权力,可以看到当时的礼仪和宗法,是当时中央政治的重要支撑。

总之,天子、诸侯、卿士、大夫这四个“大谓”象征着中国古代帝国社会的秩
序与统治模式,它们不但是古代中国文化和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政治上历史性的遗产,不容忽视。

请收集五个古代文言文中表示称谓的词语

请收集五个古代文言文中表示称谓的词语

请收集五个古代文言文中表示称谓的词语文言文中称谓的词语,可以说是一种表达敬意和尊重的方式,它们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重视礼节文化的心态。

在这里,我将介绍五个经典古文言文中表示称谓的词语。

首先,“爵”是一个很常见的古代文言文中的称谓,它指的是一个等级较高的人,它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的一些史料中。

例如,《史记姜尚传》中写道“姜尚当时是一位大夫,被封为爵”,可以看出爵是一个高等称谓。

此外,《史记孔丘传》中有:“孔丘当时被封为孺子爵”,说明孺子爵也是一种高等的爵位。

其次,“夫人”是古代礼仪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个称谓是对妻子的尊称,一般以“小主”、“夫人”、“公主”等来称呼妻子,表达对女性的尊重。

例如,《汉书马续传》中提到:“马续的妻子是秦王官的女儿,被称为夫人”,说明夫人是一个很重要的称谓。

再次,“大夫”是古代政治官员中比较高的一种职位,这个称谓表示官员的职位地位较高。

比如《论语阳货》中写道:“阳货被封为大夫,给予大赏”,说明大夫是一种较高的官职。

第四,“君”是古代贵族中传统的称谓之一,表示官员地位较高,且受人尊敬。

例如《左传季十三年》中写道:“当朝的君是西施,太后是梁氏”,说明“君”是一种尊贵的称谓。

最后,“令尹”也是古代文言文中重要的称谓,它表示古代政治官员的地位较高。

比如《左传襄公四十三年》中提到:“襄公任命令尹考为令尹”,暗示令尹是一种高级职位。

总之,以上这五个古代文言文中表示称谓的词语,都表达了古代中国重视传统礼仪文化的心态。

它们不仅标志古代贵族等级的不同,也展现了其荣辱节操的精神,直到现在仍被人们所遵循。

回顾这些古代文言文中的称谓,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给我们带来的价值。

一方面,它们反映了古人文化礼仪的心态,让我们了解古代中国政治等级制度;另一方面,这些称谓也倡导我们尊重他人,遵守礼仪,因此,我们要借鉴这些礼仪,维护良好的社会风气。

通过本文,我们不仅掌握了古代文言文中表示称谓的词语,也了解到了中国古代用来尊重他人的优良传统。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称谓1.谦称与尊称(1)自谦称谓古代的自谦称谓,大都带有“卑、下、鄙、贱、愚、小”等语素,如“卑人、下愚、鄙人、贱子、小可”等;或者是带有这种意思的词语,如“仆、臣、不肖、不才、不佞”等,表明自己地位卑微,才疏学浅。

不但称呼自己有谦称,称呼自己的亲属也有谦称。

如:“家”常用作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人,如家父、家母、家兄。

“舍”常用作称比自己年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

“先”常用作称已去世的己方长者,如先帝、先父、先母。

“亡”常用作称同辈的去世者,如亡妻、亡弟。

(2)尊称称谓自谦称谓是以卑己的方式间接向对方表示礼敬,而尊称称谓是直接向对方表达敬意。

其方法有四种:①称人之字。

例: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君实”是司马光的字。

②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君”“子”“公”“先生”等。

③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

④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

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2.年龄称谓襁褓(qiǎnɡbǎo):未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总角:幼年泛称。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jī):女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半百:五十岁。

耳顺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

期颐(jī yí):一百岁。

3.亲属关系称谓过去曾有人把中国古代的社会叫宗法社会。

宗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

先解释两个概念:六亲:父母妻子兄弟。

九族:有两种解释,一是纵向的,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一是横向的,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古代一人犯罪,常常牵连到亲属也被杀戮,所谓灭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所谓诛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

这是封建专制时代惨无人道的刑法。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制度非常复杂,人们之间的称谓也非常讲究。

在古代,称谓不仅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中国古代的称谓大全。

1. 君。

君,是对君主的尊称,也可以用来称呼贵族。

在古代,君主是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被称为君。

2. 臣。

臣,是对君主的臣民的称谓。

臣民对君主效忠,尊敬君主,称自己为臣。

3. 王。

王,是比君还要高一级的尊称,是对国家的统治者的尊称。

在古代,王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4. 帝。

帝,是对皇帝的尊称。

在中国古代,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被尊称为帝。

5. 太子。

太子,是对皇帝的儿子的尊称。

太子是未来的继承人,地位非常高。

6. 公。

公,是对贵族的尊称。

贵族是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享有特权和地位,被尊称为公。

7. 侯。

侯,是对封建社会中的贵族的尊称。

侯是封建社会中的地方统治者,地位高于一般的贵族。

8. 伯。

伯,是对贵族的尊称。

伯是封建社会中的地方统治者,地位低于侯。

9. 子。

子,是对封建社会中的贵族的尊称。

子是封建社会中的地方统治者,地位低于伯。

10. 士。

士,是对有学问、有才华的人的尊称。

士在古代是非常受尊敬的社会阶层,他们通常是文官,担任重要的政治和文化职务。

11. 庶民。

庶民,是对一般平民百姓的称谓。

庶民是封建社会中的最底层阶层,地位低下,没有特权。

12. 婢女。

婢女,是对女性奴仆的尊称。

在古代,婢女通常是贵族家庭的奴仆,地位非常低下。

13. 郎。

郎,是对年轻男子的尊称。

在古代,郎是年轻有为的男子的尊称,通常是指有才华、有学问的年轻人。

14. 女子。

女子,是对年轻女子的尊称。

在古代,女子通常是指年轻的女性,地位低下,受到男性的支配。

15. 贤良。

贤良,是对有德行、有才华的人的尊称。

在古代,贤良是非常受尊敬的社会阶层,他们通常是文官,担任重要的政治和文化职务。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的一些称谓大全,这些称谓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古代称谓文化常识

古代称谓文化常识

古代称谓文化常识
古代称谓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古代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这里介绍一些古代称谓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常见的称谓主要分为尊卑、男女、亲疏、职业和习惯五类。

尊卑称谓是古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称谓之一,用于表示人们在社会地位和尊卑等级上的差别。

例如,皇帝被称为“陛下”,官员被称为“大人”,平民百姓被称为“老百姓”。

男女称谓是区分男女性别的称呼,男性被称为“公”,女性被称为“婆”。

古时候一些地方还有君主称位中女太监称之为“婢”。

亲疏称谓用于表示某人与自己的关系亲疏程度,亲近的人可用宗亲或亲贤尊长称之,如父亲、母亲、祖父母、岳父母、兄弟姐妹等。

对于自己非近亲却地位尊崇的人,也有一定的称呼,如师傅、恩公、养老大夫、大夫娘等。

职业称谓是用于表示人们从事的职业的称谓,古代社会中各种职业都有相应的尊称,如“医圣”、“文圣”、“华佗”等。

习惯称谓则是因地域、风俗、习惯等因素而产生的相应称谓,如巴蜀地区称师母为“师父夫人”,江南地区称太太为“夫人”。

以上这些称谓都有各自的文化含义和社会背景,对于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和礼仪制度以及了解古代人际关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之,了解古代社会称谓文化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还有助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维系社会关系,体现出我们中国人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温情。

古代公文称谓语

古代公文称谓语

古代公文称谓语
1.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秦朝以后只用以称皇帝。

2. 殿下:对皇太子、亲王的尊称。

3. 阁下:对一般官员的尊称。

4. 足下:对平辈或朋友的敬称。

5. 本官:官员对自己的谦称。

6. 卑职:下级官吏对上级官吏的自称。

7. 下官:古人对上级官员的自谦之词。

8. 臣: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

9. 小人:古代指地位低的人,后来也用于谦称自己。

10. 不才:对自己的谦称。

11. 老朽:老年人谦称自己。

12. 鄙人:对自己的谦称。

13. 愚兄:对同辈而年轻于己者的自我谦称。

14. 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谦称自己。

15. 小女:对别人称自己的女儿。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公文称谓语,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称谓,具体使用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对象而定。

这些称谓语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也体现了人们对他人的尊重和敬意。

中国传统称谓大全

中国传统称谓大全

中国传统称谓大全古代称谓大全1、古代年龄称谓总论: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2、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中国的在世界上的11个别称

中国的在世界上的11个别称

中国的在世界上的11个别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国家以对中国某一事物的具体印象,或以对中国的关系与态度为基础,给中国以各式各样的称谓,虽然不乏褒义的美称,其中也有一孔之见,有历史偏见,甚至有少数国家对中国的歧视和敌意。

1、Sinian(震旦):古印度称华夏大地为“震旦”,震旦是古印度语中对中国的称谓。

曾经认为这是一种鸦雀,是中国特有的鸟。

其实,震旦纪,是5亿7千万年前到18亿年前的地质年代,这段时间在生命演化历程中具有呈前启后的意义。

在震旦纪的漫漫等待之后,寒武纪的生物大爆发就创造了地球上美丽绚烂的生命世界。

2、Seres(丝国):也称塞里斯,古希腊和罗马对中国西北地区及其居民的称呼,意思是“丝的”或者“丝来的地方”。

长久以来,我国一直是世界上唯一能够织造轻柔美丽丝绸的国家。

汉代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向世界各国大量输出丝绸。

西方史书记载,古罗马共和国末期的凯撒大帝穿着中国丝绸袍子去看戏,引起了剧场的轰动,被认为是空前豪华的衣裳。

3、China:中国的英文名是China,陶瓷在英文中也是china。

有一种说法是,十八世纪以前,中国昌南镇(今景德镇,中文读音与英文读音十分接近)的精美瓷器在欧洲很受欢迎。

人们以能获得一件昌南镇瓷器为荣。

就这样欧洲人就以“昌南”作为瓷器(china)和生产瓷器的“中国”(China)的代称,久而久之,欧洲人就把昌南的本意忘了,只记得它是“瓷器”,即“中国”。

4、Chink(清国人):源于清朝的“Ching”,在英文的俚语中也是中国人的意思,但带有贬义的味道。

因为,中国在清末时是最受人欺负的国家,而中国人在外国人眼中也成了清国奴。

5、Chinoiserie(中国风):法语中的一个词,指18世纪中期非常流行的一种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就是很多设计师和工匠大量采用中国题材,如中国服饰、龙、宝塔,结合艺术家想象创造出新形象。

后来演化的意思较多,有古怪的,吹毛求疵的,繁琐;中国风格,中国工艺品;也有中国的,中国人的意思。

中国古代对人的十种称谓

中国古代对人的十种称谓

中国古代对人的十种称谓
一、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2)用于介绍或作传。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二、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三、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四、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五、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六、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
七、称郡望:如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八、称官名: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

如《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

九、称爵名:如诸葛亮曾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以武侯相称;南北朝诗人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
十、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

中国古代人物称谓

中国古代人物称谓

中国古代人物称谓1.人物姓名称谓(1)直称姓名①用于自称。

例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指南录〉后序》)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例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指南录〉后序》)③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

例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柳敬亭传》)④尊者对卑者称名。

例如:求,尔何如?(《论语》)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

例如:夫子何哂由也?(《论语》)(2)称字、号、谥号、斋名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①称字。

例如: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送东阳马生序》)②称号。

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③称谥号。

例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左忠毅公逸事》)④称斋名。

例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爵①称官名。

例如: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吏部”。

②称爵名。

例如: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

(《柳敬亭传》)(4)称籍贯例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

(“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5)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6)特殊称谓①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

例如: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

②职业+人名。

例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庄子·养生主》)③姓+之+人名。

例如: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左传·僖公三十年》)④封地+人名。

例如:商鞅姓卫,商为其封地。

2.谦、敬及贱称(1)谦称①王侯自称。

例如:孤不度德量力。

(《隆中对》)②臣子自称。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③一般人自称。

例如: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某自幼熟读兵书。

(《失街亭》)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

(《中山狼传》)④女子自称。

例如: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

古代称谓

古代称谓

从祖父(堂伯、堂叔) :父之从兄弟。
从祖母(堂伯母、堂叔母): 从祖父之妻。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 :祖父的伯叔。
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叔妻子。
族祖父(族祖王父): 族曾祖父之子。
族父:族祖父之子。
族兄弟:族父之子。
嫂:兄之妻。
弟妇:弟之妇。
从子(侄):兄弟之子。
从女(侄女):兄弟之女。
小:对人常用来称己一方的谦词,如自称自己儿女为小儿、小女等。
六亲:六亲即六种亲属。对六亲的说法,历来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一说指父子、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姻亚。二说指父子、兄弟、夫妇。三说:指父母、兄弟、妻子。四说指父母、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五说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三弟之子、从父母亡子女之子。隶巍,指父、母、兄、弟、妻、子,是现代比较通行的说法,现代汉语中六类也泛指亲属。
古今对父母的称谓:父母又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考妣等。
古今对夫妻的称谓:夫妻在古今有结发、鸳鸯、伉俪、配偶、伴侣、连理、秦晋、百年之好等。
“鸳鸯”:原指兄弟,我国古代曾把鸳鸯比作兄弟。鸳鸯本为同命鸟,双栖双宿,所以古人用它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后用鸳鸯来比夫妇,始于唐人卢照邻。
到了唐代,唐玄宗后期好声色,宠杨贵妃,杨贵妃在后宫中的地位无与伦比, 宫中号称为“娘子”。这里的娘子,显然已不是指少女了,但也不能理解为是对妻子的称呼。
到了元代,社会上已普遍称呼已婚妇女为“娘子”。到了明代,一般习惯称少妇为“娘子”,而且带有娇爱的味道。
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如对已离世的父亲称先父、先人、先严、先考,对母尊称先母、先妣、先慈,对祖父称先祖,等等。
亡:用于对已死卑幼者的称呼,如亡妹、亡儿。对已故的丈夫、妻子、挚友,也可称亡夫、亡妻、亡友。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的称谓种类繁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称谓及其解释:
1.帝王自称:孤、寡、朕。

这些都是古代帝王常用的自称,用以表
示其威严和尊贵。

2.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这些称谓体现了古代官吏的
谦虚和自谦。

3.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这些称谓显示了
读书人的谦逊和自知之明。

4.对亲属朋友的称呼: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些称谓用于称呼自己的亲属朋友,体现了亲近和尊重。

5.其他自谦词:老人自称老朽、老夫;女子自谦称妾。

这些都是古
人在特定场合下的自谦称呼。

6.对帝王的敬称: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这些敬
称表达了对帝王的崇敬和尊重。

7.对将军的敬称:麾下。

这是对将军的一种敬称,表示对其的敬意
和尊重。

8.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
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这些敬称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以示尊重和敬意。

9.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的敬称:圣。

这是对品德高尚、智慧
超群的人的敬称,如“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

以上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一些称谓,它们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习俗和人际关系。

由于古代社会等级制度严格,称谓也往往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社会关系。

同时,这些称谓也体现了古代人的谦逊、尊重和礼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序卦》云:“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夫妻关系对等级社会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夫妻是国家形成的基石,“夫妇有义”然后“父子有亲”,夫妻子女递代接续构成直系亲属,而夫妻的兄弟姐妹则衍生出旁系亲属,进而构成整个社会;另一方面夫妇关系又是人类伦常的始源,有夫妇后才能“君臣有正”。

整个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天然纽带而形成的以夫妻关系为核心的庞大系统。

而汉字是世界最古老文字之一,它积淀了汉民族特定的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

其中贯穿女性一生的女性称谓,超越了语言符号本身的意义,反映了历代夫妻间的等级关系,更折射出整个社会结构。

1、母系社会——女性居于主导地位。

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先民的愚昧,他们将人类的繁衍完全归功于女性,从而对她们产生了生殖崇拜,同时也因为女性在生产力低下的环境中所具有的地位,女性成为了主导力量,从而出现了母系社会。

女性是氏族内部事务管理的主导者,他们实行不同氏族通婚,氏族内部禁婚的制度。

又由于女性的主导地位造就了“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现象。

在社会中需要区别每一个社会成员相互间有无直接血缘关系的必要,从而作为共同血缘的识别称号——姓,便出现了。

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起源于母系社会的姓,其中有许多古老的姓也都是“女”字偏旁,比如“好”、“姚”、“姬”、“赢”、“姜”、“姑”、“妫”、“姒”等。

由此可以看出,女性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是非常高的,属于主导地位。

“妻”是最古老的基本词之一,在甲骨文中就有记载,它大概就与早期的母系社会有关。

与“妻”对称的“夫”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用来指男性配偶。

据丁崇明、陈绂的《女性配偶称呼语的历时及共时考察分析》一文考证,“丈夫”的“老公”义最早出现在南宋;指称丈夫的较早称谓“良人”最初也是夫妻互称,而非丈夫的专称。

由此可见,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上古社会,“妻”的命名远比“夫”重要。

2、父系社会——女性被置于从属地位。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男性在生产部门中突出地位的出现,原来男女在氏族中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男性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于此同时,婚姻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父权制最家庭出现而产生,财产按照父系继承,世袭随父系计算。

由此,人们由原始社会渐渐进入封建社会,母系社会也被父系社会所取代。

封建社会妇女的生存价值仅限于家庭,对妇女的要求“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妇女没有自己独立的社会关系,从出生到死亡都是作为男性的从属关系而存在的。

先秦时期,伦理道德还处于朦胧阶段,宗法社会结构对其的控制力还十分有限。

又由于当时的统治者奉行的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政策,对民间的旧俗干预很少。

在平民百姓中,女性也是要参加劳动的,夫权对女性的束缚相对较弱。

由此,在民间,年轻女子对自己所爱男子的称呼就很大胆,在《诗经》中就出现过“狂童”、“狡童”等。

“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礼记》)过去的几千年中,传统的封建社会结构只有形态的改变,而无质的突破。

汉语“妻子”称谓也相应地有改变,内里所体现的东西却没有质的改变。

“丈夫”和“妻子”称谓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

封建社会中,“夫”的地位和身份是“上”而“贵”,在称谓中也大多是尊称、敬称。

借用官爵称谓来尊称丈夫也流行了几千年。

先秦是借用的有“君”,汉唐时有“卿”、“郎”,宋元明清借用的称谓进一步壮大,如“相公”、“官人”等。

将这一类称谓借用做丈夫的尊称都没有脱离权利的影子。

而相对的,妻子的称谓则是“下”而“贱”的,只有谦称或者是贱称。

最早出现于先秦的称谓“妾”,以及宋以后的奴、奴家、妾身等,其实它们原来都是用来指称奴隶的。

而丈夫对妻子的称呼就更加体现了女性“义同卑幼”的实际地位。

先秦和汉唐时代,这一类称谓不算太多,宋以后则显著增加,比如像“贱内”、“拙荆”、“山妻”、“寡妻”等。

这些称谓都包含歧视性的语素,男性的优越以及女性地位低下已经表现地淋漓尽致。

而在一夫多妻制度之下,男子的多个配偶的称谓也具有明显的等级差异。

春秋时代盛行“媵妾制”,正妻是“嫡”夫人,陪嫁而来的女子被称谓“媵”,比“媵”地位更低的是“妾”。

被称为“媵”和“妾”的女子和她们的“丈夫”实质上是奴婢与主人的关系。

女子进入婚姻之后,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她们的称号也随着男子身份的不同而有差异。

在盛行宗法制的周代,男子的社会身份有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之别,天子的配偶被称为“妃”,诸侯的配偶被称为“夫人”,卿的配偶被授以“内子”,大夫的授以“命妇”,士庶人的则称作“妻”。

我国最早的一部研究亲属关系的专著《尔雅·释亲》,里面的就有一些对女性带有歧视性的词。

如“考”和“妣”。

“父为考,木为妣”,“考”为“成”之意。

指一生德行有成,“妣”则是与“考”匹配之意。

这样看似乎女性只是男性的一个陪衬。

这时夏商周三代男娶女嫁,男尊女卑观念的反映。

女性在每个时期也都有特定的称谓,女孩称“婴”,逐渐长成人,但未出嫁,称“女”,婚后称“妇”,有子称“母”,老年称“媪”,死后称“妣”。

其中对已婚女子的称谓“妇“其字的文化内涵需要从它的繁体字入手。

其繁体字“婦”字左边是“女”字旁,右边是一个扫帚的“帚”字,字面意思就是一个女子拿扫帚跪着打扫卫生。

先秦时期,社会上正确立新的秩序,当时有“男外女内”的格局,所谓“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易经》)。

这种以性别分工的模式在封建社会不断发展巩固的基础上逐渐成为了一种性别歧视的“合理存在”。

在此基础上,“夫为妻纲”的理念被大众所认同,还出现了特别针对的女性的“三从四德”。

汉字是象形字,字形和字义之间的联系十分直接,像“妻”这个字,它的甲骨文像用手抓取一长发妇女型,“上古掳掠妇女以为配偶之俗,是为掠夺婚姻,甲骨文妻字即此掠夺婚姻之反映,后世以为配偶之称。

”汉代人以音释义的原则对“妻”进行的新的解释,为另一个谐音“齐”,所谓“妻与夫齐,与夫齐体”(《白虎通义·释姓名章》)。

这样的解释就显得十分牵强,其实,能这样解释的更多的是以为汉代流行的伦理道德——夫为妻纲。

像这样的词还有“夫”、“妇”等。

由汉至唐,夫妻之间地位差距越来越大。

但封建社会还处于上升时期,有来自正面的力量的有效抵抗。

夫妻称谓对此也有所反映。

在指称妻子的称谓前开始添加含有褒义语素的语素,如“仁妻”、“贤妻”、“良妻”、“娇妻”等。

宋元明清,规范夫妻关系的伦理日益苛严。

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在老百姓的心中根深蒂固。

这个时候,在指称妻子的称谓前加的语素大都是以贬低女性为目的,如“山妻”、“荆妻”、“贱内”“舍妻”等。

在宋以后,出现过社会等级观念不是很强的夫妻称谓,其中就有“娘子”和“太太”。

“娘子”其实在唐朝是就已经出现,但是在宋代之前专指未婚的少女。

唐代时,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杨贵妃在后宫中的地位无与伦比,宫中号称为”娘子”。

这里的娘子,显然已不是指少女了,但也不能理解为是对妻子的称呼。

一直到元代才正式成为指称“妻子”的常用称谓。

陶宗仪在《辍耕录》中记载的“娘子”:都下自庶人妻以及大官之国夫人,皆曰娘子。

”“太太”,源于汉哀帝尊祖母定陶恭王太后傅氏为“帝太太后”,后又尊为“皇太太后”。

“太”和“大”,在古代是音义相同的,所以“太”就是用于说长辈和地位最高的人。

汉哀帝尊祖母(大母、太母)为“帝太太后”、“皇太太后”,是对其辈分和地位的尊崇。

非帝后之家不能称“帝”称“皇”称“后”,但是却将中间的“太太”两字提出来以此为贵,所以到了明朝,“太太”一般用来尊称官员之夫人。

到了清代,它在普通家庭中被运用得越来越广了,“凡为人妇可以家居坐食者,亦无不称之矣。

”(《清稗类钞·称谓类》)。

然而,这两个称谓词并没有将平民化的脚步一直走到底,社会上所谓的下等的体力劳动者还是很少使用这些称呼。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民族和个少数民族的融合,促使思想领域与春秋战国之后再度出现争鸣,儒术的独尊地位也由此被撼动。

伦理道德的极强控制力在这时也有松动的时候,夫妻称谓也比两汉时期开放得多。

“卿”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

《世说新语》载:“王安丰妇常卿安丰,安丰日:‘妇人卿婿,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

’妇日:‘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遂恒听之。

”后来,“卿卿”二字连用,成为夫妻间的爱称。

到封建社会晚期,随着封建社会由盛到衰和统治阶级控制的弱化,导致了社会主体意识形态的变化,世俗文化开始占有重要的地位。

“老公”“老婆”这一类代表俗称也开始出现。

参考文献[1] 《从女性称谓看中国女性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地位》毕劲松邢燕萍梁兴莉[2] 《从新兴女性社会称谓语看现代女性时代特征》(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9月伦茜[3] 《从前女性社会称谓缺位现象探微》(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1月郝媛媛[4] 《东汉魏晋南北朝亲属称谓研究》(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3月马丽[5] 《夫妻称谓语演变之探究》(信仰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6月)钱倩[6] 《古代夫妻称谓演变》刘斌[7] 《汉英文化关照下的女性称谓探析》(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3月)孙雪波[8] 《汉语夫妻称谓的古今嬗变》(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年5月)吉凤娥赵利伟[9] 《汉语夫妻称谓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09 NO.07)许之所张文娟[10] 《两汉至隋唐女性称谓词汇系统浅探》(语文学刊2009年第8期)周凤娱[11] 《女部字及女性称谓》(语言文字修辞)王梅[12] 《女性头衔称谓和社会地位》黄莺[13] 《女性配偶称谓义场的古代历史概貌》(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1月)唐雷[14] 《歧视女性的汉语称谓词语》(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7月)周纯梅伍迪恒[15] 《浅析汉语中的女性称谓歧视》(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2月)张军[16] 《谈汉语女性称谓的社会阶级性》(辽宁大学学报2001年7月)宋燕[17] 《称谓语中体现出的性别歧视现象》(焦作大学学报2009年4月)刘彬[18] 《传统女性称谓词的历史文化内涵审视》(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9月)戴云[19] 《从两性称谓管窥女性地位的提高》(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3月)程饶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