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 微波的传输特性和基本测量

合集下载

微波的技术实验

微波的技术实验

微波技术实验微波技术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尖端技术,以其高效、均匀、节能、环保等诸多优点受到普遍关注,在科学研究中也是一种重要的观测手段,并广泛应用于国防军事、科学研究、医疗卫生等领域。

随着社会向信息化、数字化的迈进,作为无线传输信息的主要手段,微波技术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测微波的产生和传播的特性,使同学们了解微波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微波元器件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学习若干种微波测量方法,并理解微波通信的基本原理,为从事与微波有关的工作打下基础。

一、微波的性质微波是无线电波中波长最短的电磁波,其波长在1mm~1m范围,频率范围处于光波和广播电视所采用的无线电波之间,为300MHz~300GHz。

微波又分为分米波、厘米波和毫米波。

微波具有电磁波的一切特性,但因其波长的特殊性,微波在产生、传输、接收和应用等方面跟其他波段很不相同,具有下述几个独特的性质,主要表现在:(1)波长短。

其波长比地球上一般物体的几何尺寸小得多或在同一数量级上,具有直线传播的特性。

利用这个特点能在微波波段制成方向性极强的无线系统,也可以接收到地面和宇宙空间各种物体发射回来的微弱回波,从而确定物体的方位和距离,广泛用于通信、雷达、导航等领域。

(2)频率高。

微波的频率很高,电磁振荡周期(10-9~10-12s)很短,与电子在电真空器件中的渡越时间相似。

因此,低频的电子器件在微波阶段都不能使用,而必须采用原理上完全不同的微波电子管、微波固体器件和量子器件来代替。

在不太大的相对带宽下可用带宽很宽,所以信息容量大。

此外,作为能量,可用于微波加热、微波武器等。

(3)量子特性。

在微波波段,电磁波每个量子的能量范围大约是10-6~10-3eV,能被很多的原子分子吸收或发射,成为研究物质结构的重要手段,发展了微波波谱学和量子电子学等尖端学科,并研制了低噪音的量子放大器和极为准确的分子钟与原子钟。

(4)似光性,微波介于一般无线电波与光波之间,它不仅具有无线电波的性质,还具有光波的性质,以光速直线传播,有反射、衍射、干涉等现象。

微波实验

微波实验

【实验题目】微波传输特性和基本测量【实验目的】1.学会使用基本微波器件,了解微波振荡源的基本工作特性和微波的传出特性。

2.掌握频率,功率以及驻波比的测量。

【实验仪器】固态源,隔离器,衰减器,频率计检流计微瓦功率计和驻波测量线等【实验原理】1.耿氏二极管振荡器耿氏二极管振荡器的核心是耿氏二极管。

主要是基于n型砷化镓的导带双谷——高能谷和低能谷。

在n型砷化镓样品的两端加上直流电压,当电压较小时样时,随电压增高电流反品电流随电压的增高而增大;当电压超过某一临界值Vth而减小(这种随电场的增加电流下降的现象称为负阻效应。

)2.微波传输线常用的微波传输线有同轴传输线,波导传输线,微带传输线等。

由于辐射损耗,介质损耗,承受功率和击穿电压的影响,同轴线和微带线的使用受到一定限制,而波导传输线由于无辐射损耗和外界干扰,结构简单,击穿强度高等特点在微波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矩形波导是一个横截面为矩形a*b的均匀,无耗波导管,实验室常用波导管,宽边a=22.86mm,窄边b=10.16mm。

3.微波谐振腔谐振腔是一段封闭的金属导体空腔,具有储能,选频等特性。

常用的谐振腔有矩形和圆柱形两种。

矩形谐振腔由一段长度L为λg/2的整数倍的矩形波导管,两端用金属片封闭而成。

其输入和输出的能量通过金属片的小孔耦合。

4.微波传输特性在微波波段中,为了避免导线辐射损耗和趋肤效应的影响,一般采用波导作为微波传输线微波在波导中传输具有横电波TE,横磁波TM和横电波与横磁波混合波三种。

矩形波导是较常用的传输线之一,它能传输各种波形的TE,TM波。

波。

微波实验中使用的标准矩形波导管,通常采用的传输波型是TE10波导中存在入射波和反射波,描述波导管中匹配和反射程度的物理量是驻波比或反射系数。

依据终端负载的不同,波导管具有三种工作状态。

(1)匹配负载——不存在反射波,波导中呈现行波状态(2)短接片——终端全反射,波导中呈现纯驻波状态(3)一般情况下——混波状态。

微波基本参数的测量—原理

微波基本参数的测量—原理

微波基本参数的测量一、实验目的1、了解各种微波器件;2、了解微波工作状态及传输特性;3、了解微波传输线场型特性;4、熟悉驻波、衰减、波长(频率)和功率的测量;5、学会测量微波介质材料的介电常数和损耗角正切值。

二、实验原理微波系统中最基本的参数有频率、驻波比、功率等.要对这些参数进行测量,首先要了解电磁波在规则波导内传播的特点,各种常用元器件及仪器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方法,其次是要掌握一些微波测量的基本技术。

1、导行波的概念:由传输线所引导的,能沿一定方向传播的电磁波称为“导行波"。

导行波的电场E 或磁场H 都是x 、y 、z 三个方向的函数.导行波可分成以下三种类型: (A ) 横电磁波(TEM 波):TEM 波的特征是:电场E 和磁场H 均无纵向分量,亦即: 0=Z E ,0=Z H 。

电场E 和磁场H ,都是纯横向的.TEM 波沿传输方向的分量为零。

所以,这种波是无法在波导中传播的。

(B) 横电波(TE 波):TE 波即是横电波或称为“磁波”(H 波),其特征是0=Z E ,而0≠Z H 。

亦即:电场E 是纯横向的,而磁场H 则具有纵向分量. (C) 横磁波(TM 波):TM 波即是横磁波或称为“电波”(E 波),其特征是0=Z H ,而0≠Z E 。

亦即:磁场H 是纯横向的,而电场E 则具有纵向分量。

TE 波和TM 波均为“色散波”。

矩形波导中,既能传输mm TE 波,又能传输mm TM 波(其中m 代表电场或磁场在x 方向半周变化的次数,n 代表电场或磁场在y 方向半周变化的次数)。

2、波导管:波导管是引导微波电磁波能量沿一定方向传播的微波传输系统,有同轴线波导管和微带等,波导的功率容量大,损耗小。

常见的波导管有矩形波导和圆波导,本实验用矩形波导.矩形波导的宽边定为x 方向,内尺寸用a 表示.窄边定为y 方向,内尺寸用b 表示。

10TE 波以圆频率ω自波导管开口沿着z 方向传播。

规范版微波测量实验报告

规范版微波测量实验报告

(规范版)微波测量实验报告微波测量实验报告引言:微的用途极为广泛,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

微通常是指波长从1米(300MHZ)到1毫米(300GHZ)范围内的电磁波,其低频段与超短波波段相衔接,高频端与远红外相邻,由于它比一般无线电波的波长要短的多,故把这一波段的无线电波称为微,可划分为分米波、厘米波和毫米波。

微的基本特性明显,如波长极短、频率极高、具有穿透性、似光性等。

基本特性明显使得微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领域。

微技术不仅在国防、通讯、工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当代尖端科学研究中也是一种重要手段,如高能粒子加速器、受控热核反应、射电天文与气象观测、分子生物学研究、等离子体参量测量、遥感技术等方面。

近年来,微技术与各类学科交叉衍生出各类微边缘学科,如微超导、微化学、微生物学、微医学等,在各自领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微技术是一门独特的现代科学技术,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因此掌握它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方法变得尤为重要。

一、实验目的:1、了解微传输系统的组成部分2、了解微工作状态及传输特性3、掌握微的基本测量:频率、功率、驻波比和波导波长二、实验原理:1.微的传输特性.在微波段中,为了避免导线辐射损耗和趋肤效应等的影响,一般采用波导作为微传输线。

微在波导中传输具有横电波(TE波)、横磁波(TM 波)和横电波与横磁波的混合波三种形式。

微实验中使用的标准矩形波导管,通常采用的传输波型是TE10波。

波导中存在入射波和反射波,描述波导管中匹配和反射程度的物理量是驻波比或反射系数。

依据终端负载的不同,波导管具有三种工作状态:(1)当终端接"匹配负载"时,反射波不存在,波导中呈行波状态;(2)当终端接"短路片"、开路或接纯电抗性负载时,终端全反射,波导中呈纯驻波状态;(3)一般情况下,终端是部分反射,波导中传输的既不是行波,也不是纯驻波,而是呈混波状态。

1微波工作波长和波导波长测量

1微波工作波长和波导波长测量

实验3.1 微波工作波长和波导波长测量微波技术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尖端科学技术,且应用极为广泛,因此对微波(波长1㎜到1m的电磁波)的研究很重要。

通过本实验可了解微波的传播特点,微波在波导中的分布,及微波的基本测量方法。

一、 实验目的⒈了解微波在波导中的传播特点; ⒉学习驻波法和共振吸收法测量波长; ⒊ 掌握微波的基本测量方法。

二、实验仪器微波源、测量线、吸收式波长计、测量放大器、波导等。

三、实验原理:引起微波传播的空心金属管称为波导管。

常见的波导管有矩形波导管和圆柱形波导管。

在实际应用中,总是把波导设计成只能传输单一的波型:横电波TE 或横磁波TM 。

我们实验用的是矩形波导,它传播的是横电波TE 10 ,沿波导传播方向没有电场分量,磁场可以有纵向和横向分量。

⒈TE 10 型波在一个均匀、无限长和无耗的矩形波导中(长边宽度为 a =22.86mm,窄边宽度为 b ,如图1所示),沿Z 方向传播的TE 10 型波的各个场分量为:,)()sin(z t j x e a x a jH βωππβ-= ,0=y H ,)()cos(z t j z e axH βωπ-=0=x E ,)(0)sin(z t j y e axa j E βωππωμ--= ,0=y E 其中:ω为电磁波的角频率,f πω2= ,f 是微波频率;β为微波沿传输方向的相位常数g λπβ/2=;g λ 称为波导波长,2)(1cg λλλλ-=,f c /=λ称为工作波长即自由空间波长;a c 2=λ称为临界波长,只有c λλ<的微波才能在波导中传播。

TE 10型波的结构如图1z由以上分析可知工作波长λ是微波源发射的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中传播的波长 。

波导波长λg 则是电磁波在波导中两侧壁来回反射,所形成电磁场场强沿波导传播方向的周期性分布,这种周期长度就对应于波导波长λg 。

⒉吸收式频率计:如图2所示,我们采用圆柱形吸收式频率计 测量工作波长。

微波技术实验指导书

微波技术实验指导书

微波技术实验指导书内蒙古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系2009年8月目录实验一、微波传输线频率和波长的测量................................... - 2 - 实验二、微波传输线驻波比的测量 .......................................... - 8 -实验三、衰减的测量............................................................... - 16 -实验要求一、预习要求:实验前必须充分预习,完成指定的预习任务。

1.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分析、掌握实验电路的工作原理,并进行必要的计算。

2.复习实验中所用各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熟悉实验任务,完成各实验“预习要求”中指定的内容,写好预习报告。

二、实验要求:1.使用仪器前必须了解其性能、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在使用时应严格遵守。

2.实验时应注意观察,若发现有破坏性异常现象(例如有元件冒烟、发烫或有异味)应立即关断电源,保持现场,报告指导教师。

找出原因、排除故障后,经指导教师同意再继续实验。

3.在进行微波测试时,终端尽量不要开口,以防止微波能量泄露。

4.实验过程中应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纪录实验结果(数据、波形、现象)。

所纪录的实验结果经指导教师审阅签字后再拆除实验线路。

5.实验结束后,必须关断电源,并将仪器、设备、工具等按规定整理。

6.实验后每个同学必须按要求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并按时上交。

实验一、微波传输线频率和波长的测量一、实验目的1.学会使用基本微波器件。

2.了解微波振荡源的基本工作特性和微波的传输特性。

3.学习利用吸收式测量频率和波长的方法;4.掌握用测量线来测量波长和频率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1.微波的传输特性为了避免导线辐射损耗和趋肤效应等的影响,采用标准矩形波导管为微波传输线,并用TE10波型。

波导管具有三种工作状态:①当终端接“匹配负载”时,反射波不存在,波导中呈行波状态;②当终端接“短路片”、开路或接纯电抗性负载时,终端全反射,波导中呈纯驻波状态;③一般情况下,终端是部分反射,波导中传输的既不是行波,也不是纯驻波,而是呈行驻波状态。

微波的传输特性和基本测量

微波的传输特性和基本测量
4 、波导波长和驻波比的测量.关于驻波比,定义为波导中驻波极大值点与驻波极小值点的电场之比.即
其中Ema和Emin分别表示波导中驻波极大值点与驻波极小值点的电场强度.
实脸中通常采用测量线来测定波导
波长和驻波比,其结构如图8.11所示.
使用驻波测量线进行测量时.要考虑探针在开槽波导管内有适当的穿伸度,探针穿伸度一般取波导窄边宽度的5℅~10℅.实验前应注意驻波测量线的调谐.使其既有最佳灵敏度, 又使探针对微波通路的影响降至最低.一股是将测量线终端短接.形成纯驻波场.移动探针置于波腹点.调节测量线,使得波腹点位置的检波电流最大,反复进行多次.
a)大驻波比(p>6),的测量.在大驻波比的三种情况下,检波电流Imax与Imin相差太大,在波节点上检波电流极微,在波腹上二极管检波特性远离平方律,故不能用(8.1 .2)式计算驻波比p,可采用“二倍极小功率法”.如图8.1.2所示,
利用驻波测量线测量极小点两旁功率为其二倍的点坐标,进而求出d,则
3.微波功率的测量.微波功率是表征微波信号强弱的一个物理量.通常采用替代或比较的万法进行测量.也就是将微波功率借助于能量转换器转换成易于测量的低频或直流物理量.来实现微波功率的测量.实验室中通常采用吸收式微瓦功率计(如GX2A).在功率计探头表面。用两种不同金属喷镀在薄膜基体上形成热电堆,放在同轴线的电场中间.它既是终端吸收的负载,又是热电转换元件.在未输入微波功率时.热电堆节点之间没有有温差,因而没有输出;当输入微波功率时,热电元件吸收微波功率使热电堆的热节点温度升高..这就与冷节点产生温差而引起温差电动势(微弱的直流电势),且该元件产生的直流电势是与输入微波功率成正比例的.热电堆输出的微弱直流讯号再输入到一只高灵敏度的直流放大器作功翠直读指示.

实验5微波的传输特性和基本参数测量

实验5微波的传输特性和基本参数测量

实验五微波的传输特性和基本测量0 前言在微波测量技术中,微波测量的主要内容是频率、驻波比、功率等基本参数。

在微波工程设计中,多数情况下由于边界条件的复杂性,理论分析往往只能获得近似解,最终要通过微波测量来解决,因此,掌握微波测量技术对今后实际科研工作是非常有用的。

1 实验目的(1)初步了解微波测量系统,了解微波器件的使用和特性。

(2)了解微波测量技术,微波的传输特性。

(3)熟悉测量微波的基本参数:频率、驻波比。

(4)了解微波波导波长以及自由空间波长之间的关系。

2 原理2.1 频率的测定由于波长与频率满足关系λ=c/f,因此波长的测量和频率的测量是等效的。

在分米波和厘米波波段,频率的测量常采用谐振腔式波长计,而谐振腔波长计又可分两种:即是传输型谐振腔波长计和吸收型谐振腔波长计。

传输型谐振腔有两个耦合元件,一个将能量从微波系统输入谐振腔,另一个将能量从谐振腔输出到指示器。

当谐振腔调谐于待测频率时,能量传输最大,指示器的读数也最大。

吸收式波长计的谐振腔只有一个输入端与能量传输线路衔接,调谐是从能量传输线路接收端指示器读数的降低看出。

本实验所用的是吸收式波长计:如图(5—1)所示。

此波长计由传输波导与圆柱形谐振腔构成。

连接处利用长方形孔作磁耦合,螺旋测微计(读数结构)在旋转时与腔内活塞同步。

利用波长表可以测量微波信号源的频率。

当构成波长计的空腔与传输的电磁波失谐时,它既不吸收微波功率,也基本不影响电磁波的传输。

这种当谐振腔内活塞移动到一定位置,腔的体积正好使腔谐振于待测信号的频率,就有一部分电磁波耦合到腔内并损耗在腔壁上,从而使通过波导的信号减弱,即旋转波长表的测微头,当波长表与被测频率谐振时,将出现吸收峰。

反映在检波指示器上是一跌落点,此时读出波长表测微头的读数,再从波长表频率对照表上查出对应的频率。

如图(5—2)为不同谐振腔波长计的谐振曲线。

图5—1 吸收式波长计图5—2 谐振腔波长计谐振曲线(a)为传输型谐振腔波长计谐振曲线 (b)为吸收型谐振腔波长计谐振曲线2.2 波导波长以及驻波比的测量:关于驻波比,定义为波导中驻波极大值点与驻波极小值点的电场之比。

完整微波基本参数测量实验报告

完整微波基本参数测量实验报告

(完整)微波基本参数测量实验报告微波基本参数测量实验报告【引言】微波是指频率为300MHz-300GHz的电磁波,是无线电波中一个有限频带的简称,即波长在1米(不含1米)到1毫米之间的电磁波,微波的基本性质通常呈现为穿透、反射、吸收三个特性。

微波成为一门技术科学,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

微波技术的形成以波导管的实际应用为其标志,若干形式的微波电子管(速调管、磁控管、行波管等)的发明,是另一标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微波技术得到飞跃发展。

因战争需要,微波研究的焦点集中在雷达方面,由此而带动了微波元件和器件、高功率微波管、微波电路和微波测量等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至今,微波技术已成为一门无论在理论和技术上都相当成熟的学科,又是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学科。

【实验设计】一、实验原理1、微波微波是指频率为300MHz-300GHz的电磁波,是无线电波中一个有限频带的简称,即波长在1米(不含1米)到1毫米之间的电磁波,是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的统称。

微波频率比一般的无线电波频率高,通常也称为“超高频电磁波”。

微波作为一种电磁波也具有波粒二象性。

微波的基本性质通常呈现为穿透、反射、吸收三个特性。

对于玻璃、塑料和瓷器,微波几乎是穿越而不被吸收。

对于水和食物等就会吸收微波而使自身发热,微波炉就是利用这一特点制成的,而对金属类东西,则会反射微波。

2、微波的似声似光性微波波长很短,比地球上的一般物体(如飞机,舰船,汽车建筑物等)尺寸相对要小得多。

使得微波的特点与几何光学相似,即所谓的似光性。

因此使用微波工作,能使电路元件尺寸减小,使系统更加紧凑;可以制成体积小,波束窄方向性很强,增益很高的天线系统,接受来自地面或空间各种物体反射回来的微弱信号,从而确定物体方位和距离,分析目标特征。

由于微波波长与物体(实验室中无线设备)的尺寸有相同的量级,使得微波的特点又与声波相似,即所谓的似声性。

3、波导管波导管是一种空心的、内壁十分光洁的金属导管或内敷金属的管子。

实验二微波元件特性参数测量实验报告

实验二微波元件特性参数测量实验报告

实验⼆微波元件特性参数测量实验报告微波技术基础实验实验名称:微波元件特性参数测量班级:通信学号:U2013姓名:2016年3⽉31⽇⼀实验⽬的1、掌握利⽤⽮量⽹络分析仪扫频测量微带谐振器Q 值的⽅法。

2、学会使⽤⽮量⽹络分析仪测量微波定向耦合器的特性参数。

3、掌握使⽤⽮量⽹络分析仪测试微波功率分配器传输特性的⽅法。

⼆实验原理1. 微波谐振腔Q 值的测量品质因数Q 是表征微波谐振系统的⼀个重要的技术参量,品质因素Q 描述了谐振系统频率选择性的优劣及电磁能量损耗程度。

它定义为0022T ll W W W Q W PT P ππω=== 其中l P 为腔的平均损耗功率,W 为腔内的储能。

品质因素Q 的测量⽅法很多,例如:功率传输法、功率反射法、阻抗法等等,通常可根据待测谐振腔Q 值的⼤⼩、外界电路耦合的程度及要求的精度等,选⽤不同的测量⽅法。

本实验主要运⽤扫频功率传输法来测量微带谐振器的Q 值。

功率传输法是根据谐振腔的功率传输特性来确定它的Q 值。

图2-1表⽰测量谐振腔功率特性的⽅框图。

图2-1 测量谐振腔功率传输特性的⽅框图当微波振荡源的频率逐渐改变时,由于谐振腔的特性,传输到负载的功率将随着改变,它与频率的关系曲线如图2-2所⽰。

图2-2 谐振腔传输功率与频率的关系曲线根据功率传输法测量谐振腔的等效电路可推得,谐振腔两端同时接有匹配微波源和匹配负载时的有载品质因数为0021L f fQ f f f==-?(2-1)式(2-1)中0f 为谐振腔的谐振频率,1f 、2f 是传输功率2P ⾃最⼤值下降到⼀半时的“半功率点”的频率。

2f 与1f 之间的差值f ?为谐振频率的通频带。

2.微波定向耦合器2.1 ⼯作原理与特性参数定向耦合器是⼀种有⽅向性的微波功率分配器件,通常有波导、同轴线、带状线及微带线等⼏种类型。

理想的定向耦合器⼀般为互易⽆损四⼝⽹络,如图2-3所⽰。

定向耦合器包含主线和副线两部分,在主线中传输的微波功率经过⼩孔或间隙等耦合机构,将⼀部分功率耦合到副线中去,由于波的⼲涉和叠加,使功率仅沿副线中的⼀个⽅向传输(称正⽅向),⽽在另⼀个⽅向⼏乎没有或极少功率传输(称反⽅向)。

微波技术实验报告

微波技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微波技术的原理和基本概念;2. 掌握微波元件的基本特性及测量方法;3. 学习微波网络分析仪的使用方法;4.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原理微波技术是研究频率在300MHz至300GHz范围内电磁波的产生、传播、辐射、调制和接收等问题的学科。

本实验主要涉及微波元件、微波网络分析仪等设备的使用,以及微波参数的测量。

1. 微波元件:微波元件是微波技术中的基本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传输线、谐振器、滤波器、衰减器、隔离器、定向耦合器等。

这些元件在微波系统中起到传输、选择、匹配、隔离等作用。

2. 微波网络分析仪:微波网络分析仪是一种用于测量微波网络性能的仪器,可以测量网络的S参数、衰减、相位等参数。

三、实验内容1. 微波元件特性测量(1)实验目的:掌握微波元件的特性测量方法,了解其基本参数。

(2)实验原理:利用微波网络分析仪测量微波元件的S参数,通过S参数计算出微波元件的反射系数、传输系数、驻波比等参数。

(3)实验步骤:a. 将待测微波元件接入微波网络分析仪;b. 调整微波网络分析仪的频率,进行扫频测量;c. 记录微波元件的S参数;d. 分析S参数,计算反射系数、传输系数、驻波比等参数。

2. 微波网络分析仪的使用(1)实验目的:掌握微波网络分析仪的基本操作,了解其功能。

(2)实验原理:微波网络分析仪通过测量微波网络的S参数,可以分析微波网络的性能。

(3)实验步骤:a. 打开微波网络分析仪,进行自检;b. 设置测量参数,如频率、扫描范围等;c. 连接待测微波网络,进行测量;d. 分析测量结果,了解微波网络的性能。

3. 微波系统调试(1)实验目的:了解微波系统的调试方法,掌握调试技巧。

(2)实验原理:通过调整微波系统中的元件参数,使系统达到最佳性能。

(3)实验步骤:a. 连接微波系统,设置初始参数;b. 进行系统测试,观察性能指标;c. 根据测试结果,调整元件参数;d. 重复测试和调整,直至系统性能满足要求。

微波的传输特性和基本测量数据处理

微波的传输特性和基本测量数据处理
所以两个极小值点的横坐标分别为:X1= cmX2= cm
波导波长:λg=2×(X2-X1)=2×(15.29-13)=4.58cm
六、实验结果陈述与3GHz,计算的到中驻波比为ρ=1.60,波导波长为λg=4.58cm。
通过本实验,我学会了使用基本微波器件,了解了微波振荡源的基本工作特性和微波的传输特性,掌握频率、功率以及驻波比等基本量的测量。实验的误差来源主要是:仪器本身产生的系统误差、人为调节及读数产生的误差。
五、数据处理
1、测得微波频率:
f=9.343GHz
2、驻波比的计算:
由测得的数据,画出X-I曲线如下图:
X/cm
I/μA
中驻波比:ρ=
合理的中驻波比为1.5≤ρ≤6,说明测得的结果是合理的。
3、波导波长的计算:
结合X-I曲线和数据,可知在第二个极小值附近纵坐标相同的两点的横坐标为X11=12.9cm,X12=13.1cm,在第三个极小值附近纵坐标相同的两点的横坐标为X21=15.1cm,X22=15.48cm。
2、驻波测量线测定波导波长的方法.波导波长λg与自由空间波长λ的大小关系如何?
驻波测量线测定波导波长的方法:λg=(X21+X22)-(X11+X12),其中X21、X22,X11、X12分别是两个极小值点两旁输出幅度相同的两点,通过测量空间位置与输出电流大小关系,波导波长入g大于自由空间波长入。
3、为什么有时晶体检波器在速调管和检波二极管都完好的情况下,会出现输出信号很小的现象,如何调节?
当调节频率计时,使其自身空腔的固有频率与微波信号频率相同时,产生共振,此时信号幅度会明显减小,因此,应该调节频率计,使其自身固有频率不等且与信号频率相差很大。
指导教师批阅意见:

微波技术实验

微波技术实验

微波技术实验微波技术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尖端技术,以其高效、均匀、节能、环保等诸多优点受到普遍关注,在科学研究中也是一种重要的观测手段,并广泛应用于国防军事、科学研究、医疗卫生等领域。

随着社会向信息化、数字化的迈进,作为无线传输信息的主要手段,微波技术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测微波的产生和传播的特性,使同学们了解微波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微波元器件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学习若干种微波测量方法,并理解微波通信的基本原理,为从事与微波有关的工作打下基础。

一、微波的性质微波是无线电波中波长最短的电磁波,其波长在1mm~1m范围,频率范围处于光波和广播电视所采用的无线电波之间,为300MHz~300GHz。

微波又分为分米波、厘米波和毫米波。

微波具有电磁波的一切特性,但因其波长的特殊性,微波在产生、传输、接收和应用等方面跟其他波段很不相同,具有下述几个独特的性质,主要表现在:(1)波长短。

其波长比地球上一般物体的几何尺寸小得多或在同一数量级上,具有直线传播的特性。

利用这个特点能在微波波段制成方向性极强的无线系统,也可以接收到地面和宇宙空间各种物体发射回来的微弱回波,从而确定物体的方位和距离,广泛用于通信、雷达、导航等领域。

(2)频率高。

微波的频率很高,电磁振荡周期(10-9~10-12s)很短,与电子在电真空器件中的渡越时间相似。

因此,低频的电子器件在微波阶段都不能使用,而必须采用原理上完全不同的微波电子管、微波固体器件和量子器件来代替。

在不太大的相对带宽下可用带宽很宽,所以信息容量大。

此外,作为能量,可用于微波加热、微波武器等。

(3)量子特性。

在微波波段,电磁波每个量子的能量范围大约是10-6~10-3eV,能被很多的原子分子吸收或发射,成为研究物质结构的重要手段,发展了微波波谱学和量子电子学等尖端学科,并研制了低噪音的量子放大器和极为准确的分子钟与原子钟。

(4)似光性,微波介于一般无线电波与光波之间,它不仅具有无线电波的性质,还具有光波的性质,以光速直线传播,有反射、衍射、干涉等现象。

微波传输特性的基础知识

微波传输特性的基础知识

微波传输特性的基础知识“微波”通常是指波长在m 1—mm 1的电磁波,对应的频率范围为:MHz300—GHz 300,它介于无线电波和红外线之间,又可分为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亚毫米波。

微波与低频电磁波一样,具有电磁波的一切特性,但由于微波的波长较短、频率高因此又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主要表现在:1、 描述方法:由于电磁波的波长极短,与使用的元件和设备的尺寸可以相比拟,在低频段由于能量集中其传播性质用“路”的概念来描述,使用的元件称为集中参数元件(电阻、电容、电感等);而微波的传播应利用“场”的概念来处理,使用的元件为分布参数元件(波导管、谐振腔等)。

因此低频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等不再适用,而是采用等效方法处理;微波测量则以功率、波长、阻抗取代了电流、电压、电阻等。

2 、产生方法:微波的周期在910-—s 1210-与电子管内电子的渡越时间(约为s 910-)相近,因此微波的产生和放大不能再使用普通的电子器件,取而代之的是结构和原理完全不同的微电子元件——速调管、磁控管、行波管及微波固态器件。

3、 光似性:由于微波介于无线电波和红外线之间,因此不仅具有无线电波的性质同时具有光波的性质:以光速直线传播、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

4、 能量强:由于微波的频率高,故可用频带宽、信息容量大,且能穿透大气层因此可广泛用于卫星通讯、卫星广播电视、宇宙通讯和射天天文学的研究。

由于微波的这些特性,使微波在通信、雷达、导航、遥感、天文、气象、工业、农业、医疗、以及医学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一、 微波元件简介1. 固态振荡器(固态信号源)微波振荡器(信号源)是产生微波信号的装置,常见的有磁控管振荡器、速调管振荡器和固态振荡器几种。

磁控管振荡器功率大体积大,常用来提供大功率信号;速调管振荡器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但效率低一般只有0.5%—2.5%,输出功率小一般在,因此比较适合实验室使用。

固态振荡器则是一种较新型的信号源,可分为微波晶体管振荡器、体效应管振荡器、雪崩二极管振荡器等。

实验七微波技术解读

实验七微波技术解读

实验七微波的传输特性和基本测量微波通常是指波长为 1mm 至 1m ,即频率范围为 300GH Z至 300MHz 的电磁波。

其下端与无线电通讯的短波段相连接,上端与远红外光相邻近。

根据波长差异还可以将微波分为米波,分米波,厘米波和毫米波。

不同范围的电磁波既有其相同的特性,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下面对微波的特点作简要介绍。

1.微波波长很短,比建筑物、飞机、船舶等地球上一般物体的几何尺寸小得多,微波的衍射效应可以忽略,故,微波与几何光学中光的传输很接近,具有直线传播性质,利用该特点可制成方向性极强的天线、雷达等。

2.微波频率很高,其电磁振荡周期为 10-9—10-12秒,与电子管中电子在电极间渡越所经历的时间可以相比拟。

因此,普通的电子管已不能用作微波振荡器、放大器和检波器,必须采用微波电子管(速调管、磁控管、行波管等)来代替。

其次,微波传输线、微波元器件和微波测量设备的线度与微波波长有相近的数量级,因此,分立的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等全不同的微波元器件。

3.微波段在研究方法上不象低频无线电那样去研究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而是研究微波系统中的电磁场。

以波长、功率、驻波系数等作为基本测量参量。

4.许多原子、分子能级间跃迁辐射或吸收的电磁波的波长处在微波波段,利用这一特点研究原子、原子核和分子的结构,发展了微波波谱学、量子无线电物理等尖端学科,以及研究低嘈声的量子放大器和极为准确的原子、分子频率标准。

5.某些波段的微波能畅通无阻地穿过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因此微波为宇宙通讯、导航、定位以及射电天文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由此可见,在微波波段,不论处理问题时所用的概念、方法,还是微波系统的原理结构,都与普通无线电不同。

微波实验是近代物理实验的重要实验之一。

微波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深入到国防军事(雷达、导弹、导航),国民经济(移动通讯、卫星通信、微波遥感、工业干燥、酒老化),科学研究(射电天文学、微波波谱学、量子电子学、微波气象学),医疗卫生(肿瘤微波热疗、微波手术刀),以及家庭生活(微波炉)等各个领域。

微波实验报告心得

微波实验报告心得

一、实验背景微波技术是一门涉及电磁场、微波电路、微波系统等方面的综合性学科。

在当今信息时代,微波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通信、雷达、遥感、医学等领域。

为了更好地掌握微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我们进行了微波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微波技术的理解和认识。

二、实验目的1. 理解微波的基本原理,掌握微波传播、传输和辐射的特性。

2. 掌握微波测量技术,包括S参数测量、阻抗测量、衰减测量等。

3. 学习微波元件和微波系统的设计方法,提高动手能力。

4.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三、实验内容1. 微波基本原理实验通过实验,我们学习了微波传播、传输和辐射的基本原理。

实验中,我们观察了微波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掌握了微波在传输线中的传输特性,了解了微波在空间中的辐射特性。

2. 微波测量技术实验在微波测量技术实验中,我们学习了S参数测量、阻抗测量、衰减测量等基本方法。

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使用矢量网络分析仪进行S参数测量的操作步骤,了解了S参数在不同频率下的变化规律;同时,我们还学会了使用阻抗测量仪和衰减测量仪进行阻抗和衰减测量,为后续的微波元件和微波系统设计奠定了基础。

3. 微波元件和微波系统设计实验在微波元件和微波系统设计实验中,我们学习了微波元件的设计方法,包括阻抗匹配、滤波器设计、耦合器设计等。

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使用阻抗匹配器实现负载匹配的方法,了解了滤波器、耦合器等微波元件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四、实验心得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微波实验,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不仅加深了对微波技术的理解,还提高了动手能力。

2. 团队协作与沟通实验过程中,我们分成小组进行操作,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协调,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3. 严谨的实验态度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波导传输及基本测量

波导传输及基本测量

2.微波沿普通的双股导线传输时,会大量地向周围空间辐射,同时由于
电流的趋肤效应,导线的热损耗也急剧增大,这些都使微波能量无法有 效地传输,因此,一般不用双导线来传送微波。常用的微波传输线为同 轴线、波导管、带状线等,本实验采用波导管传输线,以下简称波导. 波导是截面为矩形或圆形的金属管,如图1<a>所示。电磁场在金属 管内传播,损耗很小。
三、实验内容 本实验将采用两种方法对速调管的特性进行观察研究。 第一种方法是逐点描述法(即静态法),方法是逐点改变反射极电压, 测量在不同反射极电压时振荡器的输出功率和振荡频率,这样就可以绘制 出速调管的工作特性曲线,即 P … Ur 曲线和 f … Ur 曲线。这是一个比较 精确的方法,但由于本实验所用的XFL—2A型信号源中反射极电压调节 范围较窄,用这种方法只能观察到两个振荡模,因而只适用于研究最佳振 荡模的特性,实验线路见图13(用虚线连接的仪器在第二种方法时才用)。 在对系统调匹配,并适当调节可变衰减器使示数合适后,即可进行测量。
1、小驻波比(1.005<P <1.5) 在这种情况下,驻波波腹和波节都不尖锐,需多测几个波腹和波节的 场强,求其平均值:
E max 1 E max 2 E max n
当检波器工作于平方率特性区时:
E min 1 E min
2 E
min n

Im ax1 Im ax2 Im axn Imin1 Imin 2 Iminn
三、实验内容
1. 微波是一种频率很高的电磁波,按目前的划分,频率在300兆赫至300千兆赫 之间属于微波波段。对应的波长为1米到1毫米。一般将它再细分为三个小的波 段,即:分米波段、厘米波段、毫米波段,本实验中将使用厘米波段微波,波 长为3厘米。 波长在1毫米以下至红外线之间的电磁波称为“亚毫米波”,这是一个正在开 发的波段。测量原理图如下:

微波技术试验

微波技术试验

微波的传输特性和基本测量1、微波基本知识微波及其特点微波技术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尖端科学技术,它不仅在通讯、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量子电子学以及农业生产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科学研究中也是一种重要的观测手段,微波的研究方法和测试设备都与无线电波的不同。

从图1可以看出,微波的频率范围是处于光波和广播电视所采用的无线电波之间,因此它兼有两者的性质,却又区别于两者。

与无线电波相比,微波有下述几个主要特点图1 电磁波的分类1.波长短(1m —1mm):具有直线传播的特性,利用这个特点,就能在微波波段制成 方向性极好的天线系统,也可以收到地面和宇宙空间各种物体反射回来的微弱信号,从而 确定物体的方位和距离,为雷达定位、导航等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应用。

2.频率高:微波的电磁振荡周期(10-9一10-12s)很短,已经和电子管中电子在电极间的飞越时间(约10-9s)可以比拟,甚至还小,因此普通电子管不能再用作微波器件(振荡器、放大器和检波器)中,而必须采用原理完全不同的微波电子管(速调管、磁控管和行波管等)、微波固体器件和量子器件来代替。

另外,微波传输线、微波元件和微波测量设备的线度与波长具有相近的数量级,在导体中传播时趋肤效应和辐射变得十分严重,一般无线电元件如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都不再适用,也必须用原理完全不同的微波元件(波导管、波导元件、谐振腔等)来代替。

3.微波在研究方法上不像无线电那样去研究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而是研究微波系统中的电磁场,以波长、功率、驻波系数等作为基本测量参量。

4.量子特性:在微波波段,电磁波每个量子的能量范围大约是10-6~10-3eV ,而许多原子和分子发射和吸收的电磁波的波长也正好处在微波波段内。

人们利用这一特点来研究分子和原子的结构,发展了微波波谱学和量子电子学等尖端学科,并研制了低噪音的量子放大器和准确的分子钟,原子钟。

(北京大华无线电仪器厂)5.能穿透电离层:微波可以畅通无阻地穿越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为卫星通讯,宇宙通讯和射电天文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途。

微波基本参量实验报告

微波基本参量实验报告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微波基本参量学院班级姓名学号时间微波基本参量【摘要】本实验让我们学习微波基础知识和掌握微波基本测量技术;同时学习用微波作为观测手段来研究物理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最后了解微波测量系统的基本组成,学会用谐振腔波长表测量微波频率,掌握了微波功率、驻波比测量的基本实验方法与技术。

【关键词】微波、功率、驻波比、频率、特性阻抗【引言】微波是一种波长较短的电磁波,频率范围约为300 MHz-300GHz,对应波长范围约为1m-1mm。

在电磁波波谱表中,微波的波长介于无线电波与光波之间,如图1 所示。

微波波段还可以细分为“分米波”(波长为1m 至10cm),“厘米波”(波长10cm 至1cm)和“毫米波”(波长为1cm 至1mm)。

波长在1 毫米以下至红外线之间的电磁波称为“亚毫米波”或超微波,这是一个正在开发的波段。

波长较长的分米波和无线电波的性能相近,波长较短的毫米波则与光波的性质相一致。

微波技术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门尖端科学技术,其重要标志是雷达的发明与使用。

微波技术不仅在国防、通讯、工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高能粒子加速器、受控热核反应、射电天文与气象观测、分子生物学研究、等离子体参量测量、遥感技术等当代尖端科学研究中也是一种重要手段。

例如,微波所辐射的能量可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使用微波直线加速器和微波频谱仪可对原子和分子结构进行研究,微波衍射仪可用来研究晶体结构;微波波谱仪可测定物质的许多基本物理量,微波谐振腔又可用来测量低损耗物质的介质损耗及介质常数,等等。

因此,微波测量技术是一门基本的实验技术。

【实验方案】一、实验原理1.微波的特点与波导传输特性微波的特点:与低频无线电波相比,微波频率很高,波长很短。

因此,微波具有许多特点。

(1)与几何光学中光波类似,波长很短的微波也具有直线传播的性质。

因此,在微波波段可制成方向性极高的天线系统,通过检测发射微波和接收空间各种物体反射回来的微波,从而确定物体的方向和距离。

微波基本参数的测量

微波基本参数的测量

实验六微波基本参数的测量实验目的1.了解微波传输线的传输特性;2.熟悉波导测量线的使用;3.学会驻波、衰减、波长、波导波长等基本参数的测量。

实验原理由于微波的工作频率很高(300MHz-300GHz),用普通导线已无法克服传输微波时引起的辐射与趋附效应,所以微波有其专用的传输线,常见的微波传输线有同轴线、波导、微带线;其中尤以波导传输线最为常见它是矩形或圆形的金属管,管的两端装有法兰盘,以便于互相连接。

波导具有传输功率大,衰减小的优点。

微波在波导中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前传输。

一、矩形波导的电磁波微波能量的传输是应用波导,它是无内导体的空心金属管。

通常其横截面形状为圆形和矩形。

金属管实质上起屏蔽作用。

强迫微波在波导内沿轴向前进,向负载传输电磁能量。

由电磁场的基本特性可知,电力线与磁力线永远交链,并且在导体表面上磁力线总是与导体表面平行,而电力线必与导体表面垂直。

因此,在无限长波导内满足条件的可能传输微波只有两种形式:一类电磁场波型是沿传播方向(Z方向)无电场分量,即E Z = 0,电场只存在波导的横截面上,称横电波,也称为TE波;另一类则是沿传播方向无磁场分量,即E Z = 0,磁力线在截面上闭合,称横磁波,也称TM波。

TE波或TM波在波导中的形成(称为激励)和微波的激励方法及频率都有关系。

我们以实际应用上最重要的矩形波导内的TE波为例说明之。

今在矩形波导的宽边中央开一小孔并插进一电偶极子(或探针),它通常是微波振荡器向波导传递能量的同轴线内导体的延续部分。

显然探针相当于一个小天线,它能向四周辐射电磁波,由于波导管壁对微波的反射作用,在波导内便形成杂乱的波形,若其中存在这样的一个平面波,它从某一方向入射到波导的窄壁,并在两窄壁上往复反射,形“之”字形沿Z轴前进,如果波导的尺寸和入射方向恰当,正好使入射波和反射波的合成波在金属表面处形成电场的波节,而在波导的宽边中央形成电场驻波的波腹,正好满足电磁场的边界条件,这样的合成波就是TE波,它可在这个波导中激励和传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 微波的传输特性和基本测量
实验目的
1、 了解电磁波在矩形波导中传播的特点,学会用驻波测量线测量波的纵向分布。

2、 掌握一些微波基本量的测量基本技术,学会测量驻波比、波导波长、检测信号频率等。

3、 学会阻抗调配。

实验仪器
微波窄带扫频信号源、衰减器、频率计(波长计)、驻波测量线等。

一、实验原理
微波是指波长范围在11mm m ,即频率范围在300300MHz GHz 的电磁波。

微波信号系统
中最基本参数有频率、驻波比、功率等。

1. 矩形波导及其中的10TE 波:
矩形波导是一个横截面为a b ⨯矩形的均匀、无损耗的波导管。

如下图1。

本实验室使用的是国际通用的标准波导,其内壁尺寸为:22.86,10.16a mm b mm ==。

波导中传播的电磁波被完全局限在波导管内。

假设矩形波导管内壁为理想导体且波导沿z 轴方向为无限长,由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可求得矩形波导中10TE 波的各电磁场分量为:
0x E = ()
0sin j t z y x E E e
a ωβπ-⎛⎫=
⎪⎝⎭
图1 矩形波导结构图
0z E = ()
0sin j t z x x H E e a ωββ
πωμ--⎛⎫=
⎪⎝⎭
0y H = ()
02s j t z z x H j
E co e a a ωβππωμ-⎛⎫= ⎪⎝⎭
波导中电磁场的电场强度分布如图2所示。

电磁场的结构具有以下特性: ⑴0,0z E H =≠,电场在z 方向无分量,为横电波; ⑵电磁场沿x 方向为一个驻立半波,沿y 方向为均匀分布;
⑶电磁场沿z 方向为行波状态,在该方向,电磁场分量y E 与x H 的分布规律相同。

2.实验装置
其它元件:
x
E
图2 10TE 波的电场分量分布图
标准短路片 待测阻抗 匹配负载 阻抗调配器
3.传输线的特性参量与工作状态:
在波导中常用相移常数、波导波长、驻波系数等特性参量来描述波导中的传输特征,对于矩形波导中的10TE 波:
自由空间波长:c f λ= 截止波长:2c a λ=
波导波长:g λ=
相移常量:2g βπ= 反射系数:E E Γ=入反 驻波比: min Max E E ρ=
由此可见,微波在波导中传输时,存在着一个截止波长c λ,波导中只能传输c λλ<的电磁波。

波导波长大于自由空间波长。

在实际应用中,传输线并非是无限长,此时传输线中的电磁波由入射波与反射波迭加而成,传输线中的工作状态主要决定于负载的情况。

波导终端接上负载后,由于负载反射电磁波性质的不同,电磁波在终端产生不同程度的反射。

微波技术中,常用驻波比ρ来描述传输线阻抗匹配的情况。

驻波比ρ与反射系数Γ之间的关系为:
11ρ+Γ
=-Γ
由于01Γ=,则ρ的值在1
∞之间。

⑴波导终端接匹配负载时,微波功率全部被负载吸收,无反射波,波导中呈现行波状态。

此时有:0,1ρΓ==;
⑵波导终端接标准短路片(即理想导体板)时,形成全反射,波导中呈现出纯驻波状态,此时有:1,ρΓ==∞
⑶波导终端接一般性负载时,形成部分反射,波导中呈现出驻波状态,此时01,1ρ<Γ<<<∞。

二、实验内容
实验测量过程中,打开信号源的电源, 调节与波导连接的衰减器,使在波导中传播的电磁波能
量大小适中。

调节方法:在波导终端接上标准短路片,将驻波测量线的探针移至使电流表示值为极大时对应的位置,此位置即为波导中驻波的波腹,调节衰减器使电流计示值达到最大,但不超出量程。

1.微波频率的测量
微波的频率是表征微波信号的一个重要物理量。

本实验中采用吸收式频率计进行测量。

吸收式频率计的测量工作原理:当调节频率计,使其自身空腔的固有频率与微波信号频率相同时,则产生谐振,吸收式频率计对微波有最大的吸收,此时连接在微波通路上的电流计的示值有明显的减小,以减幅最大作为判断频率测量的依据。

微波频率的测量过程:在波导终端接上标准短路片,将探针移至某一波腹位置处,此时作检测用的电流计的示值为最大,仔细调节频率计,当电流计示值减小到最小时,吸收式频率计对通过的微波达到谐振吸收状态,频率计对应的读数即为微波信号的频率。

2.驻波比的测量
驻波比,定义为波导中驻波极大值点与驻波极小值点的电场之比。

即 min
Max
E E ρ=
式中min ,Max E E 分别表示波导中驻波极大值点与驻波极小值点的电场强度。

实验中通常采用驻波测量线来测定波导波长和驻波比。

驻波测量线的探针是用于探测波导中的电场分布,由探针探测,经检波晶体(微小二极管)转换成检波电流由电流计显示。

实验前应注意驻波测量线的谐振,使其有最佳灵敏度。

实验中微波信号比较弱,驻波测量线中的检波二极管符合在平方律检波,即2
I E ∝。

则驻波比测量依据公式为
min Max E E ρ=
= 即使用驻波测量线测量驻波比,是通过移动测量线的探针分别处于驻波波腹及波节位置,由对应的
Max I 和min I 求得驻波比。

①短路测量:在波导终端接上标准短路片,测量此时的驻波比;
②观察行波状态:在波导终端接上匹配负载(又称为终端负载),测量此时的驻波比。

3.波导波长的测量
波导波长在数值上为相邻两个驻波极值点(波腹或波节)距离的两倍。

在波导终端接上不匹配的负载(例如:标准短路片)时,波导中形成驻波,使用测量线探针的移动,测出相邻两个波节点位置坐标1D 和2D ,即可由下式计算波导波长
211
2
g D D λ=- 实际采用测定驻波极小点的位置来求出波导波长。

考虑到驻波极小点附近变化平缓,因而测量值不够准确。

为此,测量时通常不采取直接测量驻波极小点位置的方式,而是通过平均值法(也称为等电位法)间接测量,亦即测极小点附近两点(此两点检波显示电流计上的读数相等)的坐标,然后取这两点坐标的平均值,即得极小点坐标。

如上图所示。

两相邻极小点的距离为半个波导波长,测量计算式由上式可改为
()()2211211
222
g z z z z D D λ''''''++=-=-
由上面实验测得的波导波长,通过公式
g λ=
计算出待测微波信号在自由空间的波长,再由波长与频率的关系式求出微波信号的频率,将计算的频
率与前面实验测得的频率进行比较分析。

4.(选做)练习阻抗调配技术
在波导终端依次相继接上待测阻抗、阻抗调配器、匹配负载,观察驻波比值。

分别反复调节阻抗调配器的两个短路活塞,使驻波比尽可能小(实验要求达到小于1.5)。

在实验报告中写出调节体会。

1
2z。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