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

合集下载

高等本科院校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本科院校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本科院校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摘要:随着我国对高素质创新型模具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等学校实施模具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分析了高等学校模具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并实践了基于典型案例分析的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调查和总结。

关键词:高等本科院校;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现代工业产品零部件的60%~80%,都是依靠模具成形,模具已经成为机械、电子、汽车、家电、通讯、航空航天及国防军工等领域产品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是实现少、无切削或近净成形的重要工艺方法。

模具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产品的制造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标志[1-2]。

尽管我国的模具工业近年来在不断发展,但模具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还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在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技术方面。

模具工业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掌握先进模具设计和制造技术的人才,而模具技术人才的培养是高等学校责无旁贷的职责。

因此,近几年,不仅高职院校,国内很多高等本科院校也相继开设了模具设计制造专业课程,争取为模具工业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一、高等学校模具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大连理工大学是国内最早成立模具研究所的两所高校之一,先后开设了“精密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高分子模具设计原理”、“模具概论”、“塑料成型技术”、“模具制造工艺”等一系列模具设计制造专业课程,并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在模具教学和科研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同时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模具专业人才。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发现,尽管包括我校在内的高等本科院校模具专业和模具课程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由于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致使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不能满足我国模具工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教学和实践脱节,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的讲解,实践教学内容不足,缺乏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融通,致使学生不能对知识进行全面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无法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本文从总结多年“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入手,就探究式教学法和相关的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索,并对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教学模式;探究式研究型大学以探究为基础,强化学习、思考、创新、合作和表达能力;以探索、调查和发现为核心,强化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发现的能力。

一、探究式教学法的建立在课堂教学中,把知识满堂灌给学生,是常见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由于教师讲得过细、过全,而使学生无需动脑,结果实际上是“窒息”了学生的思维。

而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基于探索研究的教学模式。

教师把教学重点从传授知识转移到以探索、研究知识为基础的教学上来。

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探究为基础,而不是以盲目接受信息为基础进行学习。

探究机制的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教师是知识建构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才是建构的主体。

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创造各种利于不断刺激学生渴望探求知识的环境和条件,例如构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便是很重要的做法。

“多媒体技术”作为计算机硬件和扩展设备以及应用软件知识的基础,它是“计算机组成原理”、“信息论与编码”、“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的延续及深入,又是“数据压缩”、“数字图像处理”、“数字视频技术”等的前驱课程。

在授课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将知识点进行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全面探索和研究问题,有益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拓宽,从而帮助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够加以综合运用,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探究式教学法,实施互动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学生起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学生上讲台。

对于某些重点和难点内容,提前布置某个知识点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

整理思路,下次课时学生代表上台进行先行讲解。

课上教师就学生讲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指正,并对知识点加以延伸。

此举可使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刻苦钻研能力等综合素质。

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田径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

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田径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



前 言
论研究 , 合本专业教学理论 , 结 阐述 当前 传统实践教 学
方 法 存 在 的 不 足 及原 因分 析 , 讨 在 研 究 型 教 学模 式下 探 适 合 本 专 业 的实 践 教 学 方 法 。通 过 总 结 、 善并 提 出行 完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发展 , 教学 的观念在不断地更 新 ,现代教 学理念在体育教 学 中的指 导作用也 日渐 明 显 。研 究型教学是集 中体 现现代教学 理念 的一 种新 的 教学模 式 ,它 以培养学生 的创 新精神 和实践 能力为 目
【 教法研究 】
研究型教 学模 式下 田径课程实践教学 方法 的研究
卢 平 林
( 广西 师 范 大 学 , 西 广
桂林
5Hale Waihona Puke 10 ) 4 0 4 摘 要 : 用 文 献 资 料 法 , 研 究 型教 学模 式 的理 论 进 行 研 究 , 合 体 育 专 业 教 学 理论 特 点 , 述 当前 传 统 实践 运 对 结 阐
的, 是培养强能力 、 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 1 . 问题 的提 出。 国文化教育学 家斯普 朗格说 ,教 德 “ 育的最终 目的不是 传授 已有 的东西 , 而是要把人 的创造 力量诱导 出来 , 将生命感 、 价值感 唤醒 , 一直到精神生活 运动 的根 。这呼吁了时代对创新 型 、 ” 高质量型人才 的需 要, 而培养这一人才的教学模式就是研究 型教学 。 然而 , 长期 以来传统教学模式在 田径教学中 占主导地位 , 它强 调知识 的传承 , 忽视 了学生探究能力 的培养 , 且其弊 并 端 日益 凸现 。因此 , 我们要从传统 的知识传授型 向研究 型教学模式转变 。 纵观数年 来通过 对研究型教学模式 的 研究发现 , 大多数研究只是 停留在研究型教学模式 的定 义、 特征 、 价值方 面的阐述上 , 并且相关性 较大 , 深入 田 径课程教学方面 的研究较少 , 有关优化 田径研究 型教学 和实践 教学方 面的研究呈现不足。然 而 , 当今社会越来 越重视学生实践能力 的培养 , 教育 部把实践教学作为高 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关键指标 , 各高等学校积极开展 实践教学 。 虽然 , 一些高校实践教学取得 了一定 的成绩 ,

研究型教学在“仪器分析”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研究型教学在“仪器分析”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研究型教学在“仪器分析”课程中的实践探索“仪器分析”是化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涉及到多种分析仪器的原理、操作和应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只需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践操作和科研思维的培养。

而采用研究型教学方法,则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验设计是研究型教学的核心环节。

传统教学中,实验设计多由教师指定,并且基本只是简单地跟随实验操作步骤。

而在研究型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了仪器的基本原理和操作之后,要求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

学生可以根据已学知识,选择适当的仪器和方法,设计一个能够测定某种物质含量的分析方案。

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技术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问题解决是研究型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需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数据即可。

而在研究型教学中,学生需要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

在测定某种物质含量的实验中,如果学生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与预期不符,他们需要思考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正。

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探索是研究型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基本上只接触到教师提供的标准实验,缺少自主选择和探索的机会。

而在研究型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和开展小型科研项目,并自主选择合适的仪器和方法进行研究。

学生可以选择研究某种化合物的浓度与其吸光度之间的关系,并利用适当的仪器和方法进行实验和数据分析。

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研究型教学在“仪器分析”课程中的实践探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在实践中,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问题解决和自主探索,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并促进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摘要:研究型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采取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方式建立的新型教学模式。

通过研究型教学实践,对研究型教学的意义、模式与方法进行探索,以求开辟一条科研与教学互促互进、协调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模式;创新中图分类号:g642.0?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228-02我国高等学校“211”工程和“985”工程等国家重点建设、科技创新和创新性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初步建成了一批研究型大学,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型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积极倡导和开展研究型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

研究型教学是对目前课堂教学模式的挑战。

通过引入科研的基本方法,以提高学生利用前人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培养社会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实现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对研究型教学的理解和对测试课程的改革谈一点体会。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依据十多年的教学经验,理解所谓研究型教学是: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让学生了解和接触科技前沿、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教师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在当今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教师“灌输式教学模式”和学生“被迫式接受知识”的诸多弊端日益明显,也限制、制约了研究型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实施,主要表现在:1.教学理念陈旧,忽视实践环节。

受传统观念影响,在教学上表现为教学等同于传授书本知识,缺乏实践环节,不能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的真正含义与用途,束缚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教学模式呆板,缺乏师生互动。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习惯于把自己定位为知识的传输者,把教学看作我讲你听的灌输式过程,教室成了教师的一言堂。

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一种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课程研究、参与课程设计、实践实验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

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中,学生参与到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研究的方向,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实验,收集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素养。

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问题,参与课程设计和评价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需要教师对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设计与学生实际问题相关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教师还需要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和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发现不足,改进不足的地方,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光学课程研究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光学课程研究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Ab s t r a c t :Opt i c s i s a n i mpo r t a nt c o u r s e t o c u l t i va t e s t u d e n t s ’ a bi l i t i e s o f r e s e a r c h a n d i n no v a t i o n. Re s e a r c h— ba s e d t e a c h i ng i s a n e f ic f i e n t me t h od o f e n h a n ci n g t e a c hi n g e fe c t nd a ra t i n i ng r e s e a r c hi ng a bi l i t i e s .I n t hi s a r t i c l e ,r e s e a r c h— ba s e d t e a c h i ng i s d i s c us s e d o n c o n t e nt o f c o u r s e s , t e a c hi n g me t ho d a n d e xa mi n a t i on .
摘 要 :光学课程 是培 养学生科研和创新 能力 的重要课程之一 。研究 型教学是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研 究能力的有 效方式 。结合 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 核方式等方面对 理工科专业本科 学员的研 究型教学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 :研 究型教学 光学 思考 创新能力
Re s e a r c h a n d p r a c t i c e of r e s e a r c h . b a s e d t e a c h i n g o n t h e o p t i c s
Ke y wor ds : r e s e rc a h — b a s e d t e a c h i n g; o p t i c s ; hi t n k d e e p l y; i no va t i o n a bi l i t y

以研究为导向,打造高质量课程——探索八年级信息与技术教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以研究为导向,打造高质量课程——探索八年级信息与技术教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与技术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信息与技术教师,我们不仅要掌握科学的教学理念,还要通过不断的研究、探索和实践,打造高质量、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致力于帮助学生充分发掘自身的潜力和价值。

因此,本文将从“以研究为导向,打造高质量课程——探索八年级信息与技术教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为主题,结合实际教学实践,阐述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具体思路、方法和效果。

一、什么是研究型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是以研究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自主性、问题性和探究性。

它要求学生必须独立思考,积极探究,解决问题,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二、为什么要探索八年级信息与技术教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信息与技术课程的本质是学生发展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创新性、实践性等创新质量,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关注知识的传授,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探究者和实践者,从而真正掌握信息与技术的核心技能,使其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运用信息与技术技能,不断发展创新潜力和领导能力。

三、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具体思路和方法“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本质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解决问题,收获成长。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参照下面的教学流程,来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

第一步:课前导入。

我们可以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课程感到浓厚的兴趣和激情。

例如,通过利用视频、图片、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课程知识点、技能要点的实现方法,让学生连连惊叹并展开探究。

第二步:开展自主学习过程。

接下来,我们可以提供一系列和课程主题相关的自主学习任务,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任务,通过多方面的自主学习,探究所学知识的深层内容,并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

第三步:共享资源和协作过程。

在自主学习完成后,我们将学生们分为若干组别,每个组别分别分享资料和信息,并与他人协作,一起解决共性问题、交流心得和体会,并且发现自身不足之处尝试克服。

大学数学研究型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与实践

大学数学研究型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与实践

大学数学研究型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与实践摘要:本文就大学数学课程教学的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作业训练和学生考核等主要教学要素与环节,提出了一套教学方法改革和学生考核考试方法改革的具体思路和做法。

这些具体的思路和做法注重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有利于加速从单向知识传授向关注创新性教育的研究型教学转变。

关键词: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法改革;研究型教学;教学质量;创新能力培养如何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而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改革一直是教学改革当中的重要课题。

多年来,在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改革方面各高校进行过不少研究和改革实践,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但总体上来讲,都还没有取得大的突破。

我院从2002年开始进行学生研讨课和小论文训练的改革试点,近两年又开展了研究性、问题式等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试点,为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本文仅就我们的研究与教改实践情况,并结合我们在实践过程中的理解、认识和一些工作经验进行一个梳理和总结,主要涉及大学数学课程中的“微积分”(含“工科数学分析”)、“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数学建模”等数学基础课程。

一、探索研究型教学方法改革,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研究型教学是遵循当代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创新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一种教学模式。

作为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它不仅是思想、理念上的更新,更是方法、模式上的创新。

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研究”的本质特点,侧重的是科学研究精神、意识、态度、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坚持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强调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注重在探索和研究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强调师生互动,突出教学与训练方法的科学研究特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研究型教学的实践方法

研究型教学的实践方法

研究型教学的实践方法“冶金传输原理”是冶金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北京科技大学教务处和高等工程师学院的支持下,研究型教学模式得以在冶E13班和E14班的“冶金传输原理”课程教学中实践实践中,本门课程突破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采用小班化教学,以互动研讨式授课模式取代机械沉闷的“大课”形式;加强师生互动,建立动态式课堂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实施过程中,以层次分明的主线式课程知识为内容、启发式教学为方式、师生共同研究讨论为特色、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为创新点,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建立牢固基础理论知识框架,进而培养其研究型思维并锻炼其研究能力。

1.动态式课堂在教学中,“教”与“学”被有机整合为一个动态模式,师生在课堂中实现良好的互动。

一方面,教师的“教”从根本上做到了为学生的“学”服务,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再主导学生,不再为赶教学进度而忽略学生的理解程度,而是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进度,“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针对重点及难点内容,教师定期安排专门的答疑帮助学生理解疑难点,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需求。

另一方面,在教师创设的互动探究式课堂氛围中,学生敢于提问并发表见解,教学中学生的潜力得到挖掘,课堂也异常富有活力。

在动态课堂建设的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促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2.“主线式”讲授“冶金传输原理”课程中公式概念繁多,学习难度较大,也给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

针对这一特性,笔者充分调研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主线式”讲授这一教学方法。

主线式讲授顺应教学主线内容而有序展开,通过整体解读课程视点与各个教学点并实现断续互动、有效交融而建构的课堂教学形态,以此将碎片化知识点整体化,使得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将知识理论串联起来,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融入研究型思维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在课程中引入学科前沿知识和自身的科研案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1. 引言1.1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定义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扮演着引导者、促进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问题的提出、资料的收集、实验的设计和结果的分析。

研究型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掌握知识、培养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研究型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团队合作和自主性发展。

通过研究型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还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出现,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1.2 研究型教学的重要性研究型教学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教学模式。

在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研究型教学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实践和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研究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研究型教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知识领域,掌握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研究型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研究型教学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只有通过研究型教学,我们才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正文2.1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特点1. 强调学生参与:研究型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提出问题、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 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研究型教学模式倡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实践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型分析型研究型教学(3篇)

实践型分析型研究型教学(3篇)

第1篇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实践型、分析型、研究型教学在新时代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与价值,分析其特点、实施策略及效果,以期为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实践型、分析型、研究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价值。

二、实践型教学1. 特点实践型教学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其主要特点如下:(1)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2. 实施策略(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2)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3)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4)注重实践教学与课程内容的融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 效果实践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

三、分析型教学1. 特点分析型教学强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深入理解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其主要特点如下:(1)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3)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实施策略(1)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分析型教学内容;(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3)开展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4)注重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 效果分析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研究型教学在“仪器分析”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研究型教学在“仪器分析”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研究型教学在“仪器分析”课程中的实践探索作为化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仪器分析”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知识面和实验技能的培养,因此在这门课程中,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树立认知,加强实验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考能力。

本文介绍了在“仪器分析”课程中采用研究型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研究型教学是以学生为主导、以任务为驱动、以自主学习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在“仪器分析”课程中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应当注重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问题为中心研究型教学模式中的问题,一方面要紧扣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践,另一方面要关注实验结果解释和分析,并且可以重点关注实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任务为驱动研究型教学的任务驱动,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更好地了解学科知识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分析任务来规划实验方案、建立实验步骤,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实验技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独立思考的化学家。

(3)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研究型教学的本质,也是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体现。

在实验中如何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要积极解决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分析的问题,结合自己的课程知识,深入思考,不断总结和调整,不断尝试和实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验技能。

(1)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研究型教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可以根据案例分析的经验,了解到实验原理、实验分类、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分析和实验技能。

因此,“仪器分析”课程中可以采用一些案例进行真实性问题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2)探究研究探究研究是研究型教学的重要样式。

对于“仪器分析”课程,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探讨实验中的问题,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学生通过亲身实验和讨论,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刻的启示,积极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3)小组研究小组研究是研究型教学重要方式之一。

在“仪器分析”课程中,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参与探究任务,并共同制定实验方案及操作流程。

研究型实验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实践——以“结晶学与矿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为例

研究型实验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实践——以“结晶学与矿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为例
论 知识 ,而且 能为创 新与研究 意 识 人才 成 长 提 供最 佳 的 成长 环境 。近 年来 ,笔者 在 “ 晶学 与 结 矿 物学 ” 实验课 程教学 中对原 实 验课 程 教学 进 行 了改 革 ,初 步完 成 了从单 纯 的一 般实 验 课 程教 学 到研究 型实验 课程 教学 的转变 ,进行 了研究 型实验课 程 的设 计及 教学 实践 ,并获 得 了一定 的收
高等理 科教 育
28 0 年第6 ( 0 期 总第8期) 2
研 究 型 实验课 程 的设 计 与教 学 实 践

以 “ 晶学与矿物学” 实验课程教学为例 结
刘养杰
( 西北大 学 大陆动力学国家实验室/ 地质学系 ,陕西 西 安 7 06 ) 109

要 文章 指 出研 究型 实验课 程 的 设计 要 体 现主题 性 、 系统 性、 延展 性 、探 索性 、合作
在学习基础上提 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 。围绕主题分工经过师生讨论确定完成实验的方 式、方法 、时间安排 、实验步骤及实验成果表达方式等。但实验的安排必须依理论课程教学及基
收 稿 日期 20 0 2 07— 4— 4 资助项 目 西北大学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项 目 ( 目编号 :K 02 ). 项 T2 4 作者简介 刘养杰 ( 94一)男 .陕西礼泉人 ,副教授 ,主要从 事地球科学的教学与研究 15
效。


研究 型实验 课程 的设计
( ) 参加 研究 型实验课 程 的基 本条 件 一 研究 型实验 课程 教学是 在理论课 程与 基础 实验课 程 的教 学基础 上进行 的 。 因此 ,研究 型实验
课程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理论教学及课程的基础实验为出发点,使学生在经过课程理论教学和参加 基本实验后具有较扎实的课程基础知识与实验技能,即具备了参加研究型实验课程的基础与能 力 。因此 笔者设 计 的 “ 晶学与矿 物 学 ” 研究 型实 验课 程 的 出发点 是 建立 在 课 程 理论 教 学及 课 结

研究型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研究与实践新动向

研究型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研究与实践新动向

科学学院的霍益萍在研 究型教学方面成绩突 出, 其力作 《 研究性 学习 : 实验与探 索》 和其主编 的《 教师走进研 让 究性学 习》 等系列著作 , 俊峰的《 应 走进研究 性课程 》 和 t升的《 究性学 习的理论 与实践》 研 也对研 究型教学 的 普 及与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而 其 他 高校 进 行 研 究 型 教 学 并 发 表 研 究 成 果 论 文
“ 究 课程 ” 研 。
2 0 年教 育部杠 《 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 05 关 学 『 _ 作的若十意见》 中提 出 :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型教 “ 学,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 能力。”1 t 3 这应该是我 国高等教育
“ 究型教学” 研 正式 提 法 的开 端 与 标 志 。
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研究型教学的学习收
学 习收获一 :通过这几次研究型教学活动的开展 , 我们 收获 了许多 : ①我们 首先收获 的是我们更加懂 得了 什 么是团队精神 ,更加懂 得 了如何 与别人 沟通与合作 等 。②我们学会了更加合理地 ̄ , 十 珍惜时问 , q lj q 进行活 动 的时候我们都会协调好 时间, 使得每位同学都能够按
【 课题成果 】
研 究 型 教 学
— —
高校 思 想政 治理 论 课 程 研 究 与 实 践 新 动 向

黄 勇 樽
( 池学院 河
政法 系, 西 广
宜州
5 60 ) 4 3 0
摘 要 : 年 来学 界 对 高校 思 想政 治 理 论课 程 如 何 开展 研 究 型教 学 问题 逐 日关 注 , 现 出一 些值 得 透 视 的研 究 近 呈
研究型教学最早是在基础教育领域里提出的 ,9 8 19 年夏 , 上海市教科 院普教所组成课 题组开展研 究 , 于 并

研究型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研究型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化 环 境 的 正 确态 度 。教 学 内 容 要 符 合 学 生 的 需 要 , 近 学 生 贴
学 生通 过研 究 型课 程 的 学 习 , 自 己 的 理 解 力 、 断 力 和 学 使 判
习 能力 程 不 同于 其 他 的 本 科 教 学 模 式 , 师 是 从 学 生 教
的 兴趣 出发 , 学 生 的学 习 生 活 、 会 生 活 和 语 言 文 化 学 习 从 社
的 角度 选 择 和 确 定 研 究 专 题 。用 类 似 科 研 的方 式 , 过 讨 论 通
的 生 活 , 视 培 养 思想 情 感 和 提 高 文 化 素 养 。探 讨 的 话 题 要 重
具 有 时 代 性 、 想性 、 识 性 和 真 实 性 , 时 应 生 动 地 展 示 中 思 知 同
第 3 3卷 第 6 期
21 0 0年 1 月 1
辽 宁 师 范 大 学 学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u n lo a n n r lUn v r i ( o il ce c iin o r a fLio i g No ma i e st S ca in e Ed t ) y S o
让 学 生 从 理 解 自 己 的 青 春 文 化 发 展 到 鉴 赏 英 语 国 家 的 青 春
文 化 , 们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 重 突 出 了课 程 的 个 性 化 , 试 和 我 着 尝 探 索 了 研 究 型课 程 的教 学 观 念 与 教 学 方 式 , 注 课 程 内 容 的 关
了解 。
学生 可 以依 据 自己 的 兴 趣 爱 好 , 过 各 种 探 究 方 式 , 通 关 注 自己 的语 言 文 化 生 活 和 相 关 的 讲 英 语 国 家 的 社 会 生 活 。 研 究 型课 程 是 开 放 性 的 , 了让 学 生 研 究 与 专 题 有 关 的 文 化 除 知 识 , 要 指 导 学生 掌 握 丰 富 的 学 科 知 识 。 还

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1. 引言1.1 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一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教学方式,近年来在教育教学领域备受关注。

通过引入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参与到问题的探索和解决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作为教师,也需要不断探索适合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探讨,探讨其理论基础、实施过程中的挑战与解决办法,某高校的实践经验,教学效果评估与改进,学生参与度的提升等方面展开详细分析。

也将对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价值进行总结,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探讨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与探讨,希望能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2. 正文2.1 理论基础的建立与探讨正文: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实质上是建立在一系列教育学理论基础之上的。

首先,教育认知理论为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提供了指导和支撑。

根据认知理论,学生通过积极的参与和实践来构建知识结构,而不仅仅是passively 接受知识。

在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中,学生被鼓励探索问题、提出假设并加以验证,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其次,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也对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动的、积极的、建构性的过程,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来共同构建知识。

在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中, 学生通常会参与到小组研究、课程设计的过程中, 从而促进了知识的共建和交流。

总体来说, 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离不开教育学理论的支持和引导。

只有在充分理解和运用这些理论基础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动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发展和实践。

2.2 实施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实施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是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研究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的教学模式。

它不仅强调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这样的课程中,学生将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并通过实际的探索和研究来深入了解和解决问题。

首先,研究型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型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选择。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选择研究方向,并自主制定研究计划和方法。

这种自主性和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其次,研究型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研究型课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实践和探索来解决问题和回答研究问题。

这种实际操作和研究实践的经验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非常重要。

通过研究型课程,学生可以学会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加以总结和表达。

这种科学研究的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此外,研究型课程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的发展。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通常需要与同学一起开展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这种团队合作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

同时,学生还需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展示,这对于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也提出了要求。

最后,研究型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通常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少有机会进行实践和创新。

而研究型课程则提供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平台,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和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

这种实践和创新的训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研究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的教学模式。

通过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科研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的发展,并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型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型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型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累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研究型课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研究型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研究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

本文旨在探讨研究型课程建设的实践和探索,以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

在研究型课程的建设中,首先要确定合适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该紧密结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同时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小组探究、实践操作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此外,要注重课程的评估,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在实践中,研究型课程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同时,应该注重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总体来说,研究型课程的建设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注重实践和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 1 -。

研究型教学在“仪器分析”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研究型教学在“仪器分析”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研究型教学在“仪器分析”课程中的实践探索引言:仪器分析课程是化学类和材料学类本科生必修的一门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初步认识现代分析仪器,并学会运用其分析样品。

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及实验技能,许多学校采用研究型教学探索,努力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和胜任未来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本文将从“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研究型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实验内容和实验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1. 理论基础: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掌握现代分析仪器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原理。

2. 实验技能: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方法,并运用仪器进行样品分析。

3. 创新思维: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报告撰写,使学生锻炼创新思维、数据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4. 团队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使学生学会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和角色分工。

二、研究型教学的设计与实践1. 教学设计:(1) 实验小组的构建:根据教学班级的学生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4-5 名学生,每个小组的组长应由学生自己推选产生,以便于实验操作的组织和实验结果的控制。

(2) 实验方案的制定: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适合学生承受能力的实验方案,既要保证实验的可行性又要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实验报告的要求:在实验结束后,小组应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讨论和总结。

实验报告不仅考察学生对实验数据和结果的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同时也考察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科技论文写作规范。

(1) 实验操作环节:针对不同的仪器,由教师进行仪器的操作演示,让学生进行仪器的模拟操作练习,直到能够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为止。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生也会自主组织、分工协作,提高学生的团队沟通和协作能力。

(2) 实验结果分析环节:学生完成实验后,进行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时,小组内同学可以分工合作,各自分析自己负责的部分,并将结果进行汇总,最终小组负责人将结果汇报给全组并提交实验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教学Curriculum Teaching 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李力'呃方子帆⑵周海峰m([1]三峡大学研究生院湖北•宜昌443002;[2]三峡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摘要针对我校研究生课程教学本科化问题,提出研究生课程建设应注重研究生能力培养,将科研方法融入教学过程中,建立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指导学生通过课程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文章探讨了研究型课程的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和实施方法,并应用于机械工程专业的“机械故障诊断”课程,结果表明:研究型课程模式实现了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的综合创新,为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关键词研究型课程研究生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科研能力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9.03.055Teaching Pedagogy of Research-based Curriculum and PracticeLI Li[11[21,FANG Zifan BI,ZHOU Haifeng111([1]Graduate School,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Yuchang,Hubei443002;[2]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Power Engineering,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Yuchang,Hubei443002)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inclination of graduate course towards undergraduate course in our university,it is proposed that the framework of postgraduate courses should focus on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research ability,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into teachi n g process,and establishment of a research-based teaching model,so as to guide students to master research-based learning methods through the curriculum.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objectives,principles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s of the research-based curriculum,and applies it to the course of Mechanical Fault Diagnosis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earch-based curriculum model is a comprehensive inno v ation in the teachi n g framework,content and process,and provides an effective teaching pedagogy for the reform of the postgraduate curriculum.Keywords research-based curriculum;postgraduate student;course framework;teaching pedagogy;research ability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必要环节之一,不同于本科生课程,研究生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融入“研究”的元素,对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素质和能力训练。

文献"'认为研究生教学过程应使科研活动十分恰当地成为一种教学模式,让科研活动转变为一种学习模式。

然而,课程教学与科研活动分离是目前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a为此,教育部发布了幼口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15号)』'鼓励增加方法类课程,探讨研讨类、案例类和实践类等多种教学模式,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为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各高校开展了大量探索和实践。

e 三峡大学自2015年开始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并以教育部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项目(电气工程学科)为牵引,探索适合不同学科专业特点、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方法,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亠"本文拟以三峡大学研究型课程建设为例,探讨研究型课程的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和实施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为推动研究型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1研究型课程的建设方案研究型课程是指以激发研究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为主要目标,由高水平教授团队作为任课教师参与指导,以学科领域最新研究和前沿知识为内容,以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为主导,适合于师生互动,使学生有更大的思维空间的课程。

通过加强研究型课程建设,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以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为核心,将学习、研究和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内化为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1.1建设目标(1)从研究生方面,目标是转变学习方式,培养研究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

(2)从任课教师方面,目标是转变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1.2建设原则(1)实践性原则。

研究性课程内容要坚持从科学研究与实践中来,引导学生从科学前沿、工程需求、社会发展中选择问题进行研究。

(2)研究性原则。

研究性课程教学要尽可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注重训练研究生基本的研究能力,并不断地增强研究生的研究创造能力。

(3)创新性原则。

通过教学过程设计(选题、立项、实践与结题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正确解决问题能力。

1.3实施方法研究型课程建设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项探索性工作,需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

教 学内容应体现本学科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教学过程应2019年/第9期/3力(下)121课程教学Curriculum Teaching表1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教学与学习内容传统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研究型学习第1章绪论(2h)专题1机械故障与诊断基本概念(4h)选题第2章机械故障诊断的基本理论(6h)专题2机械故障与诊断基本理论(4h)立项第3章故障诊断的信号处理技术(6h)0题3故障诊断的信号处理技术(4h)第4章机械故障的振动诊断技术(4h)专题4机械故障的振动诊断技术(4h)实践第5章机械故障的油样分析技术(4h)专题5机械故障的油样分析技术(4h)第6章机械故障的无损检测技术(4h)专题6机械故障的无损检测技术(4h)第7章机械故障诊断的其他技术(4h)专题7机械故障诊断的前沿技术(4h)考核,提交3000字的综述报告(2h)专题8学生成果展示、评价与结题(4h)结题注:h表示学时。

传授规范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课堂应建立师生有效互动、共同探讨的研究性学习氛围。

因此,研究型课程教学应注重设计好四个方面的教学活动,即选题、立项、实践和结题,并将其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

(1)选题,为研究做准备。

选题在开课1-2周内,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涵盖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热点问题作为专题供学生参考选择,通过课堂讲授、名师讲座、专业网站等多种教学形式,指导学生熟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技能。

学生可根据兴趣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涉及知识面较宽的课题也可以采用课题组形式,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2)立项,为研究做规划。

学生选题后,需要充分了解和收集资料,形成课题论证依据,包括对课题意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预期成果等进行分析和规划。

教师可根据学生能力和客观条件,指导学生制订合理可行的研究计划。

立项在课程进程的1/4时间内完成,并提交课题立项报告。

(3)实践,为研究做训练。

学生按照立项方案,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包括论文研读与理论研究,实验与数据分析,调查与整理资料等。

实践是研究型课程教学的主要学习活动,至少占课程进程的1/2时间,与此同时教学过程需要注意兼顾课上与课下、学习与指导、研究与探索等多方面关系,并为学生留足一定量的课余时间。

(4)结题,为研究做总结。

学生将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结题报告,可以是论文或研究报告等。

报告要真实反映研究活动、实验数据、成果形成、失败原因等过程。

结题采用各课题组答辩和交流、研究成果展示、教师评价和同学的质询等方式。

通过结题后,学生获得课程考核成绩。

2教学应用情况“机械故障诊断”是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涉及振动检测、油液检测、无损检测、温度检测等不同领域的故障诊断理论、前沿技术和案例。

采用传统讲授的方法,因内容太多,学生很难全面掌握。

自2016年开始,课程进行改革,推行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思路:一是课程内容从传授型的章节式改为基于研究型的专题式;二是将科研方法融入教学,通过设计不同专题,指导学生结合自己兴趣选择其中一种诊断技术专题,按照选题、立项、实践和结题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在知识获取的同时掌握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提升。

2」课程内容改革“机械故障诊断”32学时(h),改革前后的教学体系见表1所示。

传统教学模式是通过章节式安排内容,注重以理论知识的逻辑性为主线展开,例如第2章和第3章的理论部分安排了较多课时。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采用专题形式,突出理论知识点与工程实例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学习与研究活动设计。

2.2教学应用效果按照课程内容体系方案开展教学应用与实践,以2017年秋季学期开课为例,选课硕士生12人(含学术型和专业型),课程安排是8周32h,每周4h o教学进度基本为每周1个专题,第1周教师公布一些课题供学生选择参考,同时介绍研究型教学、学习方法、以及考核要求等。

下面以专题4“机械故障的振动诊断技术”为例,对研究型课题的设计、教学、实践等应用情况进行介绍。

振动诊断技术是以机械振动信号作为信息源,在机械运行过程中,通过振动信号特征参数的变化诊断机械的运行状态。

据统计,基于振动监测可以诊断出运行中机械故障的60%,因此,振动诊断技术是一种机械工程领域常用的故障诊断技术,可参考的论文、文献和资料比较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