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第1课时)

合集下载

《第二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下册

《第二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下册

《原子结构的模型》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原子结构的模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原子的组成及其结构模型,理解原子内部电子的排布和运动规律,为后续学习化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原子的基本概念,了解原子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掌握现代原子结构模型——电子云模型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物图片、动画演示等教学手段,理解原子内部电子的排布和运动规律;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严谨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其对于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程度,包括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如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撰写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短文等,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 测试评价:通过期中、期末等阶段性测试,评价学生对原子结构模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从而引出原子的概念。

2. 新课讲解:通过PPT、实物图片、动画演示等方式,讲解原子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介绍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重点讲解现代原子结构模型——电子云模型的基本内容。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原子内部电子的排布和运动规律,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 实践操作:学生动手操作原子结构模型教具,加深对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原子结构模型的重要性。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如绘制原子结构示意图、撰写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短文等,巩固所学知识。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课件

《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课件

3.科学家将铅和氪的原子核对撞,获得了一种质子数为118、中
子数为175的超重原子。则该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
差是(A )
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汤姆生发现了电子(1897年)
•电子是种带负电、有一定 质量的微粒,普遍存在于 各种原子之中。 •汤姆生原子模型:原子是 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 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 子,中和了电荷,从而形 成了中性原子。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 (J.J.Thomson ,1856~1940)
知识讲解
道尔顿原子模型 1803年
汤姆生原子模型 1904年
卢瑟福原子模型 1911年
玻尔原子模型 1913年
电子云模型
1927-1935年
近代科学原子论(1803年) •一切物质都是由最小的 不能再分的粒子——原子 构成。 •原子模型:原子是坚实 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 (J.Dalton , 1766~1844)
α粒子散射实验(1909年) ——原子有核
•卢瑟福和他的助手做了著名α粒子 散射实验。根据实验,卢瑟福在 1911年提出原子有核模型。 •卢瑟福原子模型(又称行星原子 模型):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 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 子构成。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原 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原子核外空 间绕核做高速运动。
中子
原子
位正电荷,________不带电,所以整个________不显电性。
课堂练习1 核电荷数(Z)=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H
101
C
666
分子种类
H2 H2O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2
0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要点详解知识点1 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1.汤姆生的模型(又叫西瓜模型)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电子带负电),而原子是呈电中性的,即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物质。

因此,他提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样镶嵌在其中。

有人形象地把该模型称为“枣糕模型”或“西瓜模型”。

2.卢瑟福的模型(又叫行星模型)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甚至有极个别的α粒子被(如图所示)。

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即行星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那样。

3.玻尔的分层模型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如图所示)。

4.原子的构成原子核相对于原子来说,体积很小,但质量却很大,它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由于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例1 (绍兴中考)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生、卢瑟福和玻尔等提出的模型的过程。

(1)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利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下列能正确反映他的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是(选填序号)。

(2)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选填序号)。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C.玻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知识点2 揭开原子核的秘密1.原子核的构成(1)原子核是由更小的两种粒子——和中子构成的。

(2)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原子结构的模型(PPT课件(初中科学)26张)

原子结构的模型(PPT课件(初中科学)26张)

金金属箔
[1]大多数粒子不改变本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
原子内有较大的间隙。

[2]有小部分改变本来的运动路径,原因是: α粒子受到了同种电荷互相排挤作用而改变了运动方向。。
[3]极少数被弹射了回来,原因是: α粒子撞击到了带正电荷、质量大、体积很小的核。 。
自从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了金属箔后,使人 们对原子内部的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对 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更接近了它的本质。
2.汤姆生的原子结构模型
汤姆生模型 (西瓜模型)
探究: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 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 α粒子源 实验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 后仍保持本来的运动方向,但有 少量的α粒子产生了较大的偏转。
金金属箔
探究: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 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 α粒子源 实验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 后仍保持本来的运动方向,但有 少量的α粒子产生了较大的偏转。 问题思考:
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微粒是( B ) A.原子 B.分子 C.电子 D.原子核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B.原子和分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它 们都是在不停地运动的 C.原子既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构成物质 D.物质在产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产生了变化, 在产生化学变化时,原子产生了变化
原 子
原子核 (+)
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 中子: 中子不带电
电子: 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 —)
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简称为核电荷数。
说一说:以氧原子为例解说原子的结构
电子:8个,带8个单位负电荷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2.3原子结构的模型-第1课时(28张)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2.3原子结构的模型-第1课时(28张)

二、原子结构
问题: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由什么粒子构 成的呢?
实验证明,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 的微粒“夸克”构成。
有关夸克的结构和性质仍有探索和研究中……
二、原子结构
核外电子

质子
子 原子核
中子
夸克
思考与讨论 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为什么原子呈电中性?
质子 用高能粒子去撞击原子核,看看能不能得到更小的粒子。
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内都有中子。
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在原子中,带正电的质子数等于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数,所以呈电中性
反粒子:
如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 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 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
符号: 质子数(Z)+中子数(N)=质量数(A)
质子: Z 中子: N 质量数:A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 (J.J.Thomson ,1856~1940)
萄干那样镶嵌在其中。
1911年卢瑟福用α粒子(一种带正电的微粒)去轰击金属箔,
1911年卢瑟福用α粒子(一种带正电的微粒)去轰击金属箔,实验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 穿过金属箔,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的偏转或被反弹回去.
α粒子散射实验
核式结构模型
4.玻尔原子模型 (1913年)
分层模型
5.现代原子模型 (1927年)
电子云模型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 (J.Dalton , 1766~1844) 提出近代原子学说
道尔顿原子模型: 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1897年,汤姆森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电
的电子。而原子是呈电中性的,他认为
新知导入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

第三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1)

第三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1)

观点1:一切物质都是
由最小的不能再分的粒 子——原子构成。
观点2:原子是坚实
的、不可再分的实心 球。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 J.Dalton,1766~1844)
汤姆生原子模型
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
(J.J.Thomson ,1856~1940)
用一束高速运动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带正电 荷的粒子轰击一片很薄的金箔。
版权所有-
英国科学家卢瑟福 (E.Rutherford,1871~1937)
玻尔原子模型
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固定轨道上分层绕 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从而改进了卢瑟福的 模型。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 (N.Bohr,1885~1962)
分层模型
版权所有-
2如图是用带正电荷的a粒子轰击金属箔,发现 有极小部分a粒子甚碰到硬枋似的反弹了回来, 从而发现了原子中有一个核,进而勾画出了原 子核像太阳、电子像行星原子核运行的原子结 构模型,即“ 模型”。
3、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___和核外带负电的 ___构成的。
版权所有-
4、原子核一般又是由____和____两种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5、下列关于原子模型叙述,正确的是( ) A、现代科学家认为电子像西瓜子似地嵌在原子中 B、玻尔建立的“分层模型”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周围分层 运动 C、汤姆生建立的“汤姆生模型”认为原子核像太阳, 电子像行星绕原子核运行 D、卢瑟福建立的“卢瑟福模型”认为电子像云雾一样 出现在原子核周围
版权所有-
八年级下册浙教版
小越镇中学
罗仲钰
温故而知新
氧原子
水分子
氢原子

版权所有-
为了探索原子内部结构,科学家们进行了无数的 实验。他们用原子模型来表示原子,并通过实验来不 断地修正模型。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一、原子模型的建立1.道尔顿: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个坚硬的实心小球。

2.汤姆生模型: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提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样镶嵌其中。

3.核式模型: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提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一样。

4.分层模型: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即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的一定轨道上分层绕核做高速的圆周运动。

5.电子云模型:20 世纪20年代以来,科学家又建立了原子结构的电子云模型,即电子绕核高速运动时电子在核周围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区域出现的次数少,就像“云雾”一样笼罩在核的周围,形成一个带负电荷的云团,在一个确定的时刻不能精确地测定电子的确切位置。

巩固基础1、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A、α粒子受到金原子的作用,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B、α粒子受到金原子内的电子吸引,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C、α粒子中的绝大多数通过金箔并按原来的方向运动D、α粒子会激发盒原子释放出原子内的电子2、汤姆生最早发现了原子中存在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证明了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汤姆生发现的这一粒子是( )A原子核B.质子C.电子D中子3、20世纪初,科学家先后提出了如图①、②、③所示的三种原子模型,依照提出时问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 )A①②③ B. ③②①C.②③①D. ①③②4、为了探索原子内部的构造,科学家们进行了无数次实验。

他们使用原子模型来表示原子并用实验来校正模型。

其中提出“分层模型”的科学家是( )A汤姆生 B.卢瑟福C.波尔D道尔顿二、原子核内的秘密(质子、中子、电子)1.原子的结构(1)基本构成:原子是由一个居于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第一课时)

第3节 原子结构的模型(第一课时)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原子的结构(以碳原子为例) 质 子 原子核 原子
(电中性) (带正电荷) (带正电荷)
6个
中 子
(不带电)
6个
核外电子 6个 (带负电荷) 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以碳原子为例)
碳原子:
+6 2 4
2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 1.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 2.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 实心球模型 西瓜模型
3.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 行星绕太阳模型
4.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
分层模型
5.电子云模型(1927年—1935年) 电子云模型 二、原子的内部结构 质子(带正电荷) 1.6726×10-27千克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几个重要概念: 1. 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 2. 质子数: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的正电荷数。 3. 中子数:原子核内中子的数目。 4. 核外电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2.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
Copyright 2004-2015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 干那样镶嵌在其中
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 (Joseph John Thomson, 1856年12月~1940年8月)
枣糕或西瓜模型 电子 汤姆生在实验中发现了 . 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 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 性原子。

化学:1.1《原子结构模型(第一课时)》课件(鲁科版选修3)

化学:1.1《原子结构模型(第一课时)》课件(鲁科版选修3)

一、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
1. 连续光谱(continuous spectrum) 无数波长连续的光形成 2. 线状光谱(原子光谱)(line spectrum) 一些具有特定波长的光形成 3. 氢原子光谱
连续?线状
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 经典电磁学
围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的电子 会自动释放出连续的能量
作业布置: 教材P13 迁移应用题6 、7
实验结果
氢光谱实验表明:氢原子在一般情况下并不 辐射电磁波;氢原子光谱不是连续光谱,而是线状 光谱。
理论和实验事实 产生矛盾
完善理论
2、在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的基础上提 出玻尔(Bohr)的原子结构模型 (玻尔理论 的三个假设)。
(1) 原子中的电 子在具有确定半径 的圆周轨道上绕原
子核运动,并且不
为什么氢光谱是线状光谱?
n=4
n=3 n=2 n=1
吸收能量
释放能量
氢原子从一个电子 层跃迁到另一个电 子层时,吸收或释 放一定的能量,就 会吸收或释放一定 波长的光, 所以得到线状光谱
小结: 1、氢原子光谱
连续光谱 线状光谱 2、玻尔(Bohr)的原子结构模型 (玻尔理论的三个假设)。
3、解释、应用: 追根寻源、身边的化学等
辐射能量;
(2)不同轨道上运动的电子具有不同能 量,而且能量是量子化的,轨道能量依n 值(1、2、3、··· ··)的增大而升高,n称 为量子数。对氢原子而言,电子处在n=1 的轨道是能量最低,称为基态,能量高于 基态的状态,称为激发态;
(3)只有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能量为Ei) 跃迁到另一个轨道(能量为Ej)时,才会 辐射或吸收能量。如果辐射或吸收的能量 以光的形式表现并被记录下来,就形成了 光谱。

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第1课时)

2.3 原子结构的模型 (第1课时)
2. 如图所示,画出了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原子核和其中两个 α粒子的径迹,其中可能正确的是(A )
解析:α粒子轰击原子核时,受到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影响,应该 是背离原子核发生偏转,故选A。
随堂练习
考点二、构成原子各微粒之间的关系
3.下列关于原子中各种粒子的数量关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核内质子数一定等于核电荷数 B.原子序数一定等于核外电子数 C.核外电子数一定等于核内质子数 D.原子序数一定等于中子数 解析:根据原子,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从该等 式中我们可以知道A、B、C都是正确的,而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故中子数也不一定等于原子序数,因此D选项错误,选择D选项。
新知学习
二、揭开原子核的秘密
① 原子的构成及各微粒的质量
质子 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 1.6726×10-27千克 原子核
(带正电)
原子
中子 不带电 1.674×10-27千克
(电中性)
电子 带1个单位的负电荷 9.1176×10-31千克
(带负电)
② 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在整个原子质量中所占比重极小,原子的质 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
新知学习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历程
道尔顿实心球模型 汤姆生的西瓜模型 卢瑟福行星绕太阳模型
波尔分层模型
建立模型往往需要一个 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 过程,以使模型更接近 实物的本质。
电子云模型
新知学习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原子的构成
✓ 原子是由一个居于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以及带负电荷 的核外电子构成的。
新知学习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历程
③卢瑟福原子模型(行星模,说明原 子中存在着很大空间。少部分α粒子方向 发生了偏转,说明原子核带正电。极少 数α粒子被反弹,说明原子核体积小,质 量大。

《第二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下册

《第二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作业设计方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八年级下册

《原子结构的模型》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作业旨在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基本知识的理解,加深对原子模型的认识,并培养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提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预习准备学生需提前预习《原子结构的模型》课程内容,了解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基本概念,并准备回答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基础问题。

2.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听讲,记录教师关于原子结构模型的讲解内容,包括原子模型的历史演变、不同模型的特点等。

3. 实践操作(1)制作原子模型:学生需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如乒乓球、吸管、橡皮泥等)制作简易的原子模型,并标明质子、中子和电子的位置。

(2)小组讨论:学生需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制作的原子模型,讨论不同模型之间的异同,并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原子结构。

4. 课堂作业完成一份关于《原子结构的模型》的课堂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以检验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作业要求(1)预习准备: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主动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尝试寻找答案。

(2)理论学习:学生在听讲过程中要认真做笔记,确保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

(3)实践操作:制作的原子模型要符合科学原理,小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帮助,共同完成模型的制作和讨论。

(4)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作业,字迹工整,答案准确。

四、作业评价(1)评价标准:根据学生预习准备的情况、课堂听讲的表现、实践操作的成果以及课堂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教师评价:教师需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点评,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3)小组互评: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评,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五、作业反馈(1)反馈形式: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反馈。

(2)问题解答:针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需进行解答和指导。

(3)后续跟进: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教师需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跟进和辅导。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第1课时(能层能级、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课件 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第1课时(能层能级、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课件 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填入电子数
核外电子在能级中的排布顺序:
1s→2s → 2p→ 3s → 3p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巩固・评价】 根据构造原理分析19K核外电子在能级中的排布。
×

KL
MN
1s 2s 2p 3s 3p 3d 4s
KL
M
N
1s 2s 2p 3s 3p 3d 4s
核外电子在能级中的排布顺序: 1s→2s → 2p→ 3s → 3p → 4s → 3d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
① 电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② 电子运动空间相对很大(绝对空间小) ③ 电子绕核作高速运动 (接近光速,约为108m/s) ④ 电子是做无规则的运动,没有确定的轨迹。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1.能层
电子层: 人们把电子运动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称作“电子层”。
(1)能层:根据核外电子的能量不同,将核外电子所处的不同区域分成 不同的能层。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想一想
电子排布式也可以用于表示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试写出Na+、Cl-和 Fe2+的电子排布式。
写出原子 的电子排 布式
判断原子 得失电子 的数目
①(价层电子)失电子的顺 序由外向里 ②得电子时,得到的电子填 充在最外层的某个能级上
(“行星系式”原子模型)
(核式模型)
一、关于原子(“ατομ” atom)
话题2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必修1 P88科学史话)
4.玻尔原子模型(1913年)❖ 又称分层模型:当原子只有一个电子时,电子沿特定
球形轨道(线型轨道)运转;当原子有多个电子时, 它们将分布在多个球壳中绕核运动。 ❖ 不同的电子运转轨道是具有一定级差的稳定轨道。

【教学课件】《第3节原子的结构模型》(18张ppt )

【教学课件】《第3节原子的结构模型》(18张ppt )
A. 甲和乙是同一种元素 B. 甲和乙的核电荷数不同 C. 乙和丙核外电子数相等 D. 乙和丙互为同位素原子
4、 在①分子 ②原子 ③质子 ④电子⑤离子 ⑥原
子核 ⑦中子 ⑧元素中,选择: (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__①__②__⑤____ ,其
中__②__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它是由 __⑥___和___④__构成的。
20
17
氯离子
17
17
20
18
失电子 阳离子 带正电的离子
离子形成原因:原子
带电的原子 (或原子团
阴离子 带负电的离子
得电子
) 硫酸铜(CuSO4)是由铜离子Cu2+ 和 硫酸根离子SO42构成的。
金属元素:它们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一般 少于_4__个。在化学反应中易_失__去__电子,形 成_阳___离子。Ex:钠、镁、铝、铁
带负电荷 9.1176×10-31千克
(1)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为什么原子呈电中性?
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质量+中子质量 夸克
四、随堂练习
1.原子核( B ) 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 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 D.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2.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 B ) A.分子 B.原子 C.中子 D.质子
[3]极少数被弹射了回来,原因是: α粒子撞击到了带正电荷、质量大、体积很小的核。 。
α粒子散射实验
二、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
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1)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 (2)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中 在原子核里; (3)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 绕太阳运动那样。“行星模型”

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_原子结构的模型.doc

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_原子结构的模型.doc

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原子结构的模型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发展史1、道尔顿:实心原子结构模型(提出近代原子学说的科学家是道尔顿)2、汤姆森:“汤姆森模型”、“西瓜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的电子嵌在中间。

发现电子3、卢瑟福:“卢瑟福模型”、“行星模型”,实验过程一一用带正电荷的a粒子轰击金属箔,发现:大部分沿直线运动、极少发生偏转、有的被反弹金箔(a)4、玻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分层运动5、现代科学理论:“电子云模型”,电子像云雾一样笼罩在核的周围,有的区域多,有的区域少----- 说明建立模型往往需要一个不断完善和不断修正的过程二、原子的结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担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很小,但原子核更小。

若把电子运动的范围比作一个大型运动场的话,原子核就像运动声里的一粒芝麻。

二、原子核的结构⑴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⑵原子中电子的质量在整个原子质量中所占比重极小,可忽略不计,因而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⑶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不是所有原子核都有中子⑷质子和中子又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5)原子的相对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典型例题】例1.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中含有()A.质子、中子、电子B.质子、电子C.中子、电子D.质子、中子例2.有下列粒子①分子②原子③质子④中子⑤电子,其中带正电荷的有 ______________ ,带负电荷的有__________ ,不带电的有____________ ;在同种原子中,粒子数目一定相同的是 ______________ (质子和电子)。

例3.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微粒。

B. 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C. 一切原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第1课时)
A组基础训练
1. 关于分子和原子两种微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物质只能由分子构成
B. 相同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分子
C. 分子在不断运动,原子静止不动
D. 化学变化中分子数目一定发生变化
2. 绝大多数原子的原子核中含有()
A. 质子、中子、电子
B. 质子、电子
C. 中子、电子
D. 质子、中子
3. (重庆中考)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原子核由质子和电子构成
B.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
C.分子和原子都在不断运动
D.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永州中考)铈(Ce)是一种常见的稀土元素,已知铈原子的原子核内有58个质子和82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24B.58C.82D.140
5.(重庆中考)同一原子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质子和电子的数目相同
B.原子和中子的电性不同
C.原子核和电子的质量不同
D.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不同
6. 下列粒子不显电性的是()
A.质子B.电子C.原子核D.分子
7. (台州中考)在近代原子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有下列观点:①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②原子是实心球体;③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内。

1911年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
击原子,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绝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如图所示。

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否定上述观点中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8. (温州中考)如图为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该原子的原子核中有()
A.6个质子和8个中子
B.8个质子和6个中子
C.6个质子和8个电子
D.8个质子和6个电子
9. 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微粒
B.原子的质量等于原子核的质量
C.一切原子的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D.对原子而言,核内质子数必等于核外电子数
10. 从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可以发现()
A. 模型一经建立,就能正确反映客观事实
B. 现代的原子结构模型已不再需要完善和修正了
C. 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经过许多人艰苦探索的过程
D. 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依靠科学家聪明的大脑猜测思索,用不着进行科学实验
11. 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开创“飞秒(10-15秒)化学”新领域的化学家艾哈迈德·泽
维尔,他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

你认为该技术不可能观察到的是()
A. 水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B. 水分子分解成氧原子和氢原子的过程
C. 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的过程
D. 氧原子内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运动
12.在学完“原子的构成”后,小敏幻想自己变成一个精灵,进入到了原子内部遨游,写了如下的一篇游记。

原子奇遇记
当我进入铝原子,发现:①原子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的;②原子核的质量和电子的质量差不多;③与原子核相比较原子的体积竟然那么小;④核外13个电子围绕着原子核都按着固定的轨道慢慢地运动着;⑤……
(1)这篇游记中,对原子结构的描述错误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2)如果你是小敏,请你帮她继续正确描述原子结构的第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在①分子;②原子;③质子;④中子;⑤电子;
⑥原子核这些粒子中:
(1)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有____________。

(2)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有____________。

(3)显示电中性的粒子有____________。

(4)带正电的粒子有____________。

(5)带负电的粒子有____________。

(6)在同一原子里数目一定相等的是____________。

(7)参加化学反应时,一定发生变化的是____________。

(8)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____________。

B组自主提高
14.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美国三位科学家——格罗斯、波利泽和维尔泽克,他们在有关原子核内夸克之间存在的强作用力的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下列有关夸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夸克是目前原子核中发现的最小粒子
B.质子和中子都由夸克构成
C.不是所有分子中都存在夸克粒子
D.夸克是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15.下列粒子:夸克、原子、质子、原子核,按空间尺度由小到大进行排列正确的是()A.夸克、质子、原子核、原子B.原子、原子核、质子、夸克
C.原子、质子、原子核、夸克D.质子、夸克、原子、原子核
16. 如图所示为小明制作的原子模型,外圈上的小球为电子,内圈为原子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
B. 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4
C. 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2个电子上
D. 该原子的原子核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
17.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一切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些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α粒子是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氦原子)轰击金箔时(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9,相对原子质量为197),发现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是也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不可穿透的质点而被弹了回来(如图)。

(1)有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径,原因是α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稍微改变了运动方向。

(2)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现在对原子、分子的认识,你认为道尔顿提出的近代原子学说中不确切的地方,用下划线划出,并在下方加以改正。

(5)金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________,中子数为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5. BDABB 6—10. DCADC 11. D
12. (1)②③④(2)原子核中含有质子和中子
13. (1)①②(2)①②(3)①②④(4)③⑥
(5)⑤(6)③⑤(7)①(8)②
14—16. CAD
17. (2)α粒子通过原子内、原子间空隙
(3)α粒子撞击了金原子核而弹回
(4)划下划线的句子“一切物质是由……实心球”①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和离子,并不是所有物质都由原子构成;②原子可以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并不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5)79 1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