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教案

合集下载

赏析《故乡的野菜》

赏析《故乡的野菜》

浅析《故乡的野菜》周作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周作人最早在理论上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文艺性的叙事抒情散文,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虽然周作人和鲁迅是两兄弟,但是性格上自小就属截然相反的两类。

鲁迅正直敢为,不平则鸣,在是非间是个不甘寂寞的人。

周作人则和顺平静,用心专注,不爱惹事,即使在不良的环境中也能随遇而安。

这一点从周作人的散文《故乡的野菜》中就可以充分体现出来。

《故乡的野菜》是周作人的名作之一,创作于一九二四年二月,发表于同年四月五日的《晨报副镌》。

这篇散文仅一千二百余字,记述了故乡的三种野菜,言简意深,意味深厚,典型体现了周作人美文的特点,也成为散文大师最初的“言志”经典之作。

它是周作人人小品散文的名篇之一,通过对家乡野菜的描写,勾勒了一幅幅浙东古朴清纯的民俗画卷,流露出品花赏草的闲适情趣,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

整篇文字就像一位长者在静静讲述,淡泊安详,但平淡的背后却有着用心的经营。

周作人善于世人所不言的小题材,信笔写来,皆成风趣。

《故乡的野菜》便写出了故乡的风俗,且带着清新的野趣。

文章的开头极力申述对故乡并无特别的情份,是一个“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周作人的这种极力的淡化感情的做法,其根本就在于他的审美标准,表现在文学上就是“爱好天然、崇尚简素”,也体现了他在文学艺术上的生活态度和审美理想,从作品来看,文中并非无情,相反地常常是有有一种情切温暖。

文章中,作者不厌其烦的介绍了故乡的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而展开的浙东民俗。

文中的用笔及其简练明净,从而传达出作者的审美情趣。

由此可见,以质朴的语言对民俗的东西忠实的记述,以存野趣,以独特的审美标准去表现,使得周作人的散文野趣转化为雅趣。

文章字虽少但引文却极多,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渊博的常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又把浙江的民俗放置在一个横向文化比较的剖面上,也使文章带有明显的笔记体散文的特色。

故乡的野菜赏析

故乡的野菜赏析

故乡的野菜赏析《故乡的野菜》发表于1924年2月,也是周作人“平和冲淡”小品文的代表作。

作品分析:主题:周作人是一位颇重雅趣的作家,然而他笔下的雅趣往往脱胎于野趣,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不惮其烦地介绍了习见于故乡的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而展开的浙东民俗,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民俗画卷,民俗风情的描绘与民谣、童谣相映成趣,成了本文最亮丽的风景线。

艺术成就:首先,具有平和冲淡的文体风格。

思乡之情人皆有之,可作者偏说故乡对于他“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这乡情似乎淡得不能再淡,但对故乡的几种野菜都念念不忘,写得还那没富于情趣,无形中透露出用情之深,浓郁的乡情偏以平淡出之,正是周作人散文的一贯风格。

其次,舒缓自然的语言表达,夹叙夹议的抒写体制,是谈话风文体的典范。

周作人自称写文章是和“想象的友人”闲谈,“只是我的写在纸上的谈话”,他的文章带有家常闲话的随意性和亲切感,所谓“信口信腕,皆成律度”,随兴而谈,毫无拘束。

《故乡的野菜》从他的妻子买菜看到荠菜,想到浙东乡间妇女小儿买菜的事情以及小孩们唱的歌,引《西湖游览志》《清嘉录》的有关记载,又联想到鼠曲草和小孩赞美的歌辞,以至清明扫墓时所供的麻果和草饼等,在即兴闲聊中传达出一种优游自在的恬淡趣味,写野菜,写民俗,一切皆如行云流水,自然而然,没有任何人工雕饰的痕迹,细细品味,又觉得意境深远,耐人咀嚼。

他用自己的个性和才华,将西方随笔的谈论风格、中国散文的抒情韵味,以及日本俳句的笔墨情趣,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夹叙夹议的抒写体制,“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

读周作人的散文,就象坐在“苦雨斋”中,听主人自由的,有趣的、温煦的闲谈,形成一种“名士谈心,野老闲游”式的自然节奏。

第三,具有言简意赅的结构章法。

短短三百字,简洁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地步,却又如层峦叠翠,层次、变化尽在其中。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教案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教案

故乡的野菜赏析周作人说:「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余秋雨说:「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

」我们也曾读过许多与故乡有关的作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有与乡情有关的成语:「落叶归根」;谚语:「人不离乡,鸟不离枝。

」一、作者简介1.学习多种语言鲁迅的二弟,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与鲁迅差不多。

少年时代,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受海军教育,侧重英文,因而广开接触外文的窗口;及去日本留学,前后六年,除对日本语文和人情有高深的研究外,同时受章太炎指导,中文更为精进。

此外,又学俄文,翻译俄国著名作家作品,后对基督教圣经中文译本不甚满意,因而学习希腊文,立意重译,其后虽未重译,却得以一窥希腊古典文学。

在日留学六年间,计独力翻译五种中篇长篇小说,共三十余万言。

“五四”前后,与鲁迅、陈独秀等人一起,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

他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的土地。

他自己也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写下大量叙事抒情散文。

2.学习范围广我的杂学一文明载作者学习的范围包括:非正轨的汉文、非正宗古书、非正统的儒家、欧洲文学、希腊神话、神话学、文化人类学、生物学、儿童学、性心理学、蔼理斯的思想、医学史与妖术史、日本的乡土研究、写真集与浮世绘、川柳、落语、滑稽本、俗曲、童谣、玩具图、外文与译书、佛经与戒律,足见其读书的趣味与选择背后,隐藏着治学道路与人生道路的根本抉择,既宽博通达,又不拘泥于正统正宗。

3.发表文章所用的别号:周作人发表文章所常用的别号,有岂明、启明、知堂等。

一般文人则喜欢用他书斋的名字,称他苦雨斋老人或苦茶庵主。

因为生活上,嗜喝苦茶,写苦竹,居「苦雨斋」,文章总也夹杂苦涩味。

“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同时有两类不同风格的散文:一类颇有“凌厉浮躁之气”,一类则表现出平和冲淡的韵味。

周作人散文艺术的主要成就,不在于“浮躁凌厉”的这类散文,而在于创造了“平和冲淡”的这种独特的散文艺术风格。

《故乡的野菜》教案【优质】

《故乡的野菜》教案【优质】

故乡的野菜一、教学要求1. 把握作者写作的大体思路,体会浓郁的乡土气息。

2. 引导学生掌握这篇散文的艺术特色。

3. 能与学过的周作人的散文《喝茶》进行比较,了解他们的差异。

二、学习要点1.仔细欣赏这篇充满乡土气息的散文《故乡的野菜》。

2.把握作家在《故乡的野菜》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

3. 掌握这篇散文在艺术上的特色。

三、作者生平汪曾祺(1920-1997),我国现代作家,江苏高邮人。

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

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

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海">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

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

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等刊物。

1962年调北京京剧团(后改北京京剧院)任编剧。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

另有一些京剧剧本。

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

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

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四、作家作品1.作品概述汪曾祺的作品深受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影响,绵延不断地传递着传统文化的气息。

一方面,他的创作中流露出古典士大夫的情感取向,譬如,喜欢寻访古迹,如《国子监》、《杨慎在保山》等,追慕先贤,如《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金岳霖先生》等,读古籍怀旧,如《桥边散文·午门忆旧》),欣赏自然界一切美好的风物,如《翠湖心影》、《香港的鸟》),等等。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将汪曾祺称为“本世纪最后一个士大夫”。

故乡的野菜教案

故乡的野菜教案

故乡的野菜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故乡野菜的种类、特点和营养价值;2.学会采摘、清洗、烹饪故乡野菜的方法;3.培养学生对故乡野菜的认识和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故乡野菜的种类和特点故乡野菜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野生植物,它们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独特的风味。

故乡野菜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蒲公英:味苦、性凉,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功效;•马齿苋:味辣、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芥菜:味辣、性温,具有温中散寒、开胃消食的功效;•韭菜:味辣、性温,具有温中散寒、补肾壮阳的功效;•茭白: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紫苏:味辣、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

2. 采摘、清洗、烹饪故乡野菜的方法2.1 采摘采摘故乡野菜要选择干净、无污染的地方,避免采摘在路边、工厂附近等污染严重的地方。

采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选择新鲜的野菜,避免采摘过老、过熟的野菜;•采摘时要轻拔轻扯,避免破坏野菜的根部;•采摘后要及时放入篮子中,避免野菜受到损伤。

2.2 清洗采摘回来的故乡野菜要先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用流动的清水冲洗干净。

清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用流动的清水冲洗,避免用手搓揉,避免野菜受到损伤;•清洗时要反复冲洗,直到野菜表面的泥沙全部清除干净;•清洗后要放在干净的盆子里,避免野菜受到二次污染。

2.3 烹饪故乡野菜的烹饪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炒、煮、炖、拌等。

下面介绍一种简单易学的烹饪方法:•热锅凉油,放入葱姜蒜爆香;•放入野菜翻炒,加入适量盐、味精调味;•加入少量清水,盖上锅盖焖煮几分钟即可。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实践”的教学方法。

首先通过讲解故乡野菜的种类、特点和营养价值,让学生了解故乡野菜的重要性和价值。

然后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采摘、清洗、烹饪故乡野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过程1. 讲解故乡野菜的种类、特点和营养价值教师通过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介绍故乡野菜的种类、特点和营养价值。

平和冲淡、雅趣盎然——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

平和冲淡、雅趣盎然——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

平和冲淡、雅趣盎然——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故乡的野菜》是中国现代散文家周作人于1924年2月创作,该散文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民俗童趣在平淡中娓娓道来,其语言平和冲淡、淡雅悠远。

文风飘逸潇洒、雅趣盎然,堪称一幅淡雅悠远的风俗画。

《故乡的野菜》文笔质朴,立意新奇,通篇都透出一股精巧的艺术魅力,思乡怀旧是文章的主题,而贯穿全文的线索却是野菜。

野菜是最被贱视的,它登不得大雅之堂,又不为一般富有阶级所爱。

在作者心中,“故乡”是极富吸引力的字眼,野菜成为作者笔下抒情之物,然而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怀旧之感,在文章中并没有象火山岩浆一般地喷发出来,而是如同一位丹青妙手把一幅清淡的浙东风俗画展现在读者眼前,使人睹景思情,油然而生思乡之心,而点缀画面的便是平凡的野菜。

1、在《故乡的野菜》一文中,作者周作人说他有四个故乡新华字典中,故乡的意思是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家乡,老家。

所以,我们惯常的理解,人只能有一个故乡。

而作者却在文章一开头就写道:“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是不是感到作者对故乡的理解不正确呢?并非如此,周作人先生自己理解的故乡就是: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这充分说明了,他对每个住过的地方都有着浓厚的情感。

2、“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1)浙东:住过十几年(2)南京:住过六年(3)东京:住过六的(4)北京:写《故乡的野菜》一文时,周作人先生住在北京,还没有离开,就又称北京为他的家乡。

其实每个地方,作者住的时间都算不长,最长的是浙东,也就是作者出生并成长的地方,也不过十几年,而南京、东京材各六年,北京是正在住的地方。

1924年,周作人先生39岁了,才39岁,已经在外面住了多年了,离开浙东时十几岁,后来去南京东京,又到北京,可以说住所更换得极为频繁,难怪周作人先生没有词典里所解释的“故乡”,而他还说“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分”。

[故乡的野菜教案]故乡的野菜

[故乡的野菜教案]故乡的野菜

故乡的野菜深秋的一个周日上午,我和妻子回老家看望父母亲。

妻子临时提议说:山坡上的野菜好吃,天气也放晴了,不如我们去剜一些野菜带到学校去吃,好吗?我说好啊,反正也无事,出去转转挺好的,就权当一次秋游好了。

于是,妻子和我,还有老母亲做向导,我们一起去了山坡。

我背着挎篮在前面走,婆媳俩跟随在我身后,有说有笑的。

久雨初霁的故乡,天空格外的蓝。

山坡上显得很空旷,没有了夏天的碧绿与浓荫。

秋风吹过,落叶纷纷飘飞,如蝶似鸟,似乎在忙着传递秋的信息。

漫山遍野的山菊花盛开了,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竞相媲美,绽放一朵朵甜美的笑脸。

此时,天高气爽,阳光朗照,我的心情也很爽快,很阳光。

我回头征询,问妻子道:我们要剜什么野菜啊?她说:只要苦麻菜和油菜。

我学韩国人说话,笑着用温顺的语气说:是。

为夫遵命。

对于这两种野菜,以前也多有食用。

也记得曾百度过,比较了解它们。

苦麻菜,又名苦麦菜、山苦荬,为菊科植物,生于山地及荒野,每年春秋两季都可采摘。

其味辛、苦,微寒,清热解毒,含有铁、钾、钙、镁、锌、铜等多种元素,营养丰富。

虽然有点苦,但经过加工处理,食用则别有风味。

鲜嫩的苦麻菜,去根洗净,放在锅里烧开水浸泡一下,然后用香油、大蒜泥、凉菜调料凉拌,即可食用,无不促进食欲。

以它入药,可治疗多种疾病。

《神农本草经》说,苦寒,主治五脏邪气,厌谷胃痹,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

据说还可把它晾干,炒制成茶叶泡水喝,或炒肉吃。

油菜,是往年曾种植过油菜的地里自然散落的种子而零零星星生长出来的菜,也深受人们喜爱。

虽然它的医药价值也许没有苦麻菜高,但是将它制成酸菜炒着食用,的确比起苦麻菜好吃得多。

可以炒菜吃,也可以用它来搅苞谷糊汤吃。

这种野生油菜有一个特点,就是种过一次之后就不用种植,年年生长,满山遍岭。

一般生长在熟地或二荒地里。

民间传说昭君姑娘出塞前,曾采药,种下菜籽,并嘱连发连发连年发,所以野生油菜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不管怎么说,它们可都是农家饭桌上的一道独具特色的绿色食品,乡村的美味佳肴,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

《故乡的野菜》教学设计

《故乡的野菜》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王帅教学部长审批签字课程名称语文授课班级16酒店邮轮合并班授课时间第4周授课地点老区303 主要教学方法阅读法、诵读法、活动法课型理论课教学内容《故乡的野菜》训练任务通过阅读赏析,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目标知识通过对文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的总体把握,引导学生掌握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

技能体会赏析文中描述故乡的民俗童趣,进而感受故乡之情。

情感体会故乡的民俗风情,感受作者思乡怀旧的情感和对清淡而甘香生活境界的向往。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运用比较、烘托方法所抒发的眷念故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用民歌、谚语来点染、抒发情感的作用。

教学步骤教学设计时间分配(分钟)引入导入故乡是每个人心中的一种怀念,故乡的民俗风情让我们不禁一次又一次回首往念,特别是对于一个无法久居,不得不远离故土的人们,故乡便成了休息之余的美美回念。

1作者简介周作人(1885-1967),原名櫆寿,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翻译家。

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自己的花园》、《雨天的书》、《泽泻集》等和回忆录《知堂回想录》等。

5实施步骤布置任务1、阅读全文,给全文标注序号,复述故事情节2、划分段落层次3、品读文章的每个部分,体会作者笔下的故乡。

1教学步骤教学设计时间分配(分钟)实施步骤一、阅读文章,整体感知(一)温故知新:1.什么是散文?2.散文的特点有哪些/(二)旧知新用:1.阅读文章,画出作者都写了故乡的什么?2.故乡里的野菜有哪些?二、精品细读,掌握要点1.作者写了这么多的故乡野菜,有何用意?2.作者用了这么多的谚语为了什么?和描写故乡野菜会不会起反作用?3.周作人在荠菜的回忆中,说浙东的荠菜和吴地有关荠菜的风雅传说有何不同?4.「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此句文意为何?三、课文深究1.本文由北京的现实生活情境转入对故乡的回忆,引子是什么?回答:由妻子买菜买回荠菜引入家乡吃荠菜的风俗.2、作者在文中想起了哪些野菜,作者的叙述有什么特色?回答: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在叙述上象一个老人在拉家常,由一件事想到和他相关的一件事,很随意地娓娓道来,那随意道来而亲切自然的语句更多地写出了生活中的一切细微而又引起感触的小事小物,用人所不言的小题材,信笔写来,无不成趣。

《故乡的野菜》解析

《故乡的野菜》解析

一是表明他的故乡观念是淡漠的(凡住过的地方都可 算故乡);二是声言故乡在念想中是轻淡的(正如乡 村里的邻舍一样)。
其实,他是“冷中有热”,把很在意的事说得似乎很
不在意,把很有情的事写成似乎颇不经心,这一点要 联系到下文作者对故乡风物的津津乐道来思考,一联 系就会发现作者对故乡的亲近之情和怀念之情。 由妻子买菜买回荠菜引入家乡吃荠菜的风俗。
艺术特点
平和冲淡的风格——情感节制,艺术 上力求平淡的境界。
格调闲适,意味隽永——似在拉家常, 随意地娓娓道来。
浓郁的书卷气息——引用童谣、顾禄 清嘉录、日本俳句大辞典。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情分,只因钓于斯 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 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 念到他。
引用日本的《俳句大辞典》是由于作者独 特的生活体验,喜欢以东洋的习俗与中土 的进行比照,同时体现作者渊深的常识和 丰富的生活经验,又把浙东的民俗放置在 一个横的文化比较的剖面了。
这样就使得本文雅趣与野趣融合,提炼出 闲适冲和的艺术真趣,是周作人散文的个 性和灵魂。
阅读作品片段,并回答问题。
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 不复见过茧果,近来住在北京,也不再见黄花麦果 的影子了。日本称作“御形”,与“荠菜同为春天 的七草之一,也采来做点心用,状如艾饺,名曰: “草饼”,春分前后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 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散文集:
《自己的园地》 《雨天的书》 《苦茶随笔》等
周作人与妻子羽太信子合影, 左一为羽太信子,左二为周作 人。
“两个鬼”
周作人曾用“两个鬼”来比拟自己的人格矛 盾,一个是“流氓鬼”,一个是“绅士鬼”,也 可以称为“叛徒”与“隐士”。

周作人言志散文与故乡的野菜活动教案 人教课标版

周作人言志散文与故乡的野菜活动教案 人教课标版

公开课教案·课题:周作人的言志散文与《故乡的野菜》·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把握周作人散文自然隽永,冲淡平和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风格;《故乡的野菜》作品分析·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时数:课时·教学步骤: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上一讲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作品,鲁迅先生的忧国忧民的人间情怀令我们深深感动,这一讲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二弟周作人的作品,领略另一种风格和意旨。

二、讲授新课(一)周作人生平简介周作人(——),原名魁寿,字启明,浙江绍兴人,鲁迅先生的二弟,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理论家、批评家。

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年东渡日本留学,家乡生活十多年,南京、日本各生活六年,年回国后在绍兴任教,年到北大担任文科教授。

“五四”时期担任新潮社主任编辑,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从事散文新诗创作和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

《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美文》等一系列文章为新文学理论的建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对小品散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而提倡也有不可轻视的意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五四”以后,周作人作为《语丝》的主编和主要撰稿人写了大量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思想渐渐脱离了时代主流,主张闭门读书。

年代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沉溺于“草木虫鱼”的狭小天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留在沦陷后的北平,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等伪职。

年以叛国罪入狱,年出狱后定居北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日本、希腊文学作品的翻译同时写一些关于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文章,年死于文革。

(二)周作人散文创作分期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一代宗师,“美文”的首倡者。

他的散文创作极其丰富,从“五四”前后到年,二十二部散文集加上未成集的总计有三千多篇,大多数为小品散文,有小品散文之王的美称。

周作人的全部复杂性在于他受到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又不能调和统一起来”,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

故乡的野菜教案

故乡的野菜教案

故乡的野菜教案教案标题:故乡的野菜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认识故乡的野菜,包括名称、特点和食用价值。

2. 培养学生对野菜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健康饮食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故乡的野菜的名称、特点和食用价值。

2. 学会观察和分析野菜的外形、颜色、味道等特征。

3. 学会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野菜的感受和认识。

教学准备:1. 图片或实物展示故乡的野菜。

2. 野菜的相关资料和介绍。

3. 笔、纸和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展示一张故乡野菜的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并回忆故乡的野菜,如有哪些野菜他们了解或曾经吃过。

探究(15分钟):1. 分发野菜的相关资料和介绍,让学生阅读并了解野菜的名称、特点和食用价值。

2. 让学生观察展示的野菜图片或实物,让他们描述野菜的外形、颜色、味道等特征。

3.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野菜的特点和食用价值与人们的健康有何关系。

实践(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野菜进行观察和分析。

2. 学生可以用绘画、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记录并分享他们对野菜的观察和认识。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选择的野菜,并简要介绍其特点和食用价值。

总结(10分钟):1. 整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结果,让学生共同总结故乡野菜的特点和食用价值。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保护和传承故乡野菜的文化是重要的。

拓展活动:1. 邀请家长或长辈来学校,分享他们对故乡野菜的认识和经验。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野菜种植基地或农田,亲身体验采摘野菜的过程。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故乡的野菜,培养了对野菜的兴趣,提高了对健康饮食的认识。

通过观察和分析野菜的特征,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

同时,通过与家长和社区的互动,学生对故乡野菜的文化传承有了更深的认识。

故乡的野菜教案

故乡的野菜教案

故乡的野菜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自己故乡的野菜种类及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故乡野菜的兴趣,增加对故乡的喜爱和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内容:1. 野菜的定义及特点2. 故乡的野菜种类及特点3. 野菜的挑选和采摘方法4. 野菜的加工和烹饪方法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野菜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它们是野菜还是普通蔬菜,以及野菜与普通蔬菜的区别。

Step 2:了解野菜(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野菜的定义和特点,解释野菜与普通蔬菜的区别。

学生通过听讲和讨论的方式,掌握野菜的概念。

Step 3:故乡的野菜(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故乡常见的野菜种类及其特点,可以配合图片或实物进行展示。

学生通过观察和听讲的方式,了解故乡野菜的种类和特点。

Step 4:学习野菜的采摘(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野菜的采摘方法,包括何时采摘、如何挑选以及要注意的注意事项。

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的方式,学习野菜的采摘方法。

Step 5:学习野菜的加工(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野菜的加工方法,包括清洗、切割、腌制等。

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的方式,学习野菜的加工方法。

Step 6:学习野菜的烹饪(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野菜的烹饪方法,可以通过图示或实际操作展示。

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的方式,学习野菜的烹饪方法。

Step 7:小结与复习(10分钟)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回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进行小组或全员互动,让学生展示所学技能。

教学资源准备:1. 丰富的野菜图片或实物2. 故乡野菜的相关资料及介绍3. 采摘和加工野菜的道具和材料4. 野菜的烹饪器具和调料教学评价方法: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表现。

3. 学生对故乡野菜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4. 学生对野菜加工和烹饪技能的掌握程度。

5. 学生对故乡野菜的兴趣和喜爱程度。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到野外参观野菜生长的环境,了解野菜的生长过程。

【精品】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

【精品】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

【精品】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
《故乡的野菜》这首词曲堪称道家地道的落叶画廊,让读者穿行于青葱山野之间,领
略淳朴的气质,捕捉本土的美好,凸显周作人一贯的大自然色彩。

起首一句,把人带入传统隐雅的青葱山野之间:“归故乡山,野菜香满屋。

”他将山
野带入了居室,加上去声“忆乡恩,少不得愁”,又使气愤情之情乡之情溢于言表。

接着,周作人营造出山林之间野菜飘香的意境:“羊肚韭,仙熏草” ,怀着尊敬的眼光审视这
野菜之美,联想到自然的变化,给后续的诗句色彩升华。

他以一种淡泊但又揉加含蓄地情
绪述说:春风袭,芝兰蔽,莎草长,桃熟夏。

这幅山野叙事画面,焕发着夏日年轮的洒脱情愫,令读者注意到自然宁静之火,沉思
欣慰于大自然的宁静质朴。

后如,作者让山野盛放着入古至今的滋味:“棠梨花,野韭菜;山牛蹄,岭笋头。

”牛蹄笋头等野菜历经岁月,由昔至今,它们带出了历史的变迁及带给
人的历史的沉淀的广袤情怀。

此段诗句简练且犹如照片般的描述,让人想起幼时本土的美味,历经岁月至今仍然品尝着其滋味。

下文中,作者以山野之色再展示家乡的象征,而又
张扬向往故乡之情:“天汉青,洞庭秋;鱼苴芒,雨露秀”,打里思绪饱满,使得后续叙
述明白而充满情调。

最后,作者用一首最美的歌来形容家乡落叶画廊野菜之美:“故乡香,野菜香;歌乐响,二月芳。

”他将段落完结于最活跃的词组,有如最耀眼的曲高和寡,使读者尝到周作
人傅雷传统的淳朴美好。

整首词曲,气势宏伟,情调活跃,以自然为主线,反复展示着历
经岁月仍然历史深厚的故乡;乡愁俨然,流露着对故土淳厚之情。

《故乡的野菜》解析

《故乡的野菜》解析

3.三种野菜
荠菜 黄花麦果 紫云英
荠菜
黄花麦果
紫云英
文章结构
第一段:阐明自己的故乡观。 第二段:回忆荠菜,说浙东的荠菜和吴地 有关荠菜的风雅传说。 第三、四段:回忆黄花麦果(鼠曲草)以 及相关的民俗。作者提浙东的黄花麦果时, 又提起北京、东京的草饼,将现实情境与 故乡的回忆交错在一起。
第五段:详细介绍故乡的另一种野菜—— 紫云英,引证日本的相关文献记载,结合 故乡上坟民俗的描写,传递出浓郁的乡土 气息。
作者在叙述野菜的时候,行文上有什么特色?
表现出一种耐人咀嚼的“闲话风”与“简单 味”。在叙述上象拉家常,由一件事想到相关的 另一件事,很随意地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又无 不成趣,使人们如品香茗,回味无穷。这种叙述 风格就是闲话体散文的行文特色。
通篇感知
1.本文作者处处念家却又极其怀乡的情怀, 在本文何处可见?由此可见作者的哪种文 章风格?
——《乌篷船》
《故乡的野菜》不过千字左右,引文却占据了将 近六分之一。无论是明人田汝成的《西湖游览 志》,清人顾禄的《清嘉录》,日本《俳句大辞 典》,还是童谣(“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 头”)、谚语(“三月三蚂蚁上灶山”),周作 人都随手拈来,旁征博引,使这篇短小的散文充 满了浓郁的书卷气息。
他的作风,可用龙井茶来打比,看去全无 颜色,喝到口里,一股清香,令人回味无 穷。
《语丝》周刊,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散文集:
《自己的园地》 《雨天的书》 《苦茶随笔》等
周作人与妻子羽太信子合影, 左一为羽太信子,左二为周作 人。
“两个鬼”
周作人曾用“两个鬼”来比拟自己的人格矛 盾,一个是“流氓鬼”,一个是“绅士鬼”,也 可以称为“叛徒”与“隐士”。
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同时有两类不同 风格的散文:

故乡的野菜

故乡的野菜

故乡的野菜[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冲淡平和的散文特点。

2.体会本文的感情。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内容]一、作家作品周作人人格的堕落与自我的失落:中庸主义、个人主义、叛徒到隐士到汉奸。

周作人(1885-1967):原名周櫆寿,号起孟,后改作起明。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作家、学者。

周作人的早期散文创作也就印刻着他人格的两个侧面:一方面是反叛旧社会、旧思想的印迹,他称这为“叛徒”、“流氓鬼”,另一方面是沉静自守、消极遁世、远离尘世的色彩,他称这为“隐士”、“绅士鬼”。

鲁迅认为周作人是最好的散文杂文家。

(一)周作人的早期文学活动始于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至1928年11月发表《闭户读书论》为止,其间,他在1923年9月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自己的园地》,以后陆续出版了《雨天的书》(1925)、《泽泻集》(1927)、《谈虎集》(上、下册)(1927)、《谈龙集》(1927)、《永日集》(1929)六部散文集。

自从1918年《新青年》开辟“随感录”专栏以后,周作人就在上面发表针砭时弊的批判文章。

或抨击封建伦理道德、迷信思想、封建文化,张扬科学、民主与个性解放;或揭露军阀、官僚对人民的压迫、残杀,表达作者的愤激之情和对于被摧残者的人道主义的同情。

这类文章,内容广泛,事无巨细,举凡婚姻恋爱、妇女问题、儿童教育、爱国运动、时事政治、社会新闻、迷信习俗、落后意识等,都有议论和针砭。

在文艺观上,周作人主张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个性文学。

(二)周作人是“美文”的倡导者,他早期的散文谈自己,谈自我的情致、意绪和心境之作,也就是他内心矛盾和思想轨迹的剖白。

这就是他曾多次提出的生活艺术化的主张,在他看来,生活的艺术化就是一种把“叛徒”与“隐土”两方面截然相反的处世态度调剂在一种艺术的平和冲淡之中。

周作人在1925年11月写的《雨天的书·自序二》里说:“我近来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景地,但是看古代或外国文学才有此种作品,自己还梦想不到有能做的一天。

故乡的野菜 分析

故乡的野菜 分析

故乡的野菜分析故乡的野菜分析[故乡的野菜]分析《故乡的野菜》分析《故乡的野菜》通过对故乡几种野菜的介绍,描绘了浙东乡间的民情风俗,表达了对故乡的怀想和对童年的眷恋。

文章虽短小却很精辟。

我们大都就是只有一个故乡的,故乡就是我们长大或长期定居过的地方,而周作人第一段先用淡淡的笔墨掩饰起至浓浓的乡情。

说道“我的故乡远不止一个,我居住过的地方都就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什么特别的情分,”于是乎,在浙东居住过十几年,南京、东京都居住过六年,现在在北京,这些按照作者观点,都称得上他的故乡,表面看看,作者对故乡似乎真的没什么“特别的情分”,其实,“故乡”、“家乡”界定,已经唤起了作者浓郁的故乡之思。

从这短短的结尾进一步介绍作者,增进对这篇文章的观后感。

浙东毕竟是周氏从小到大的故乡,第二段由妻子说西单有荠菜,便想起浙东的野菜,引起对故乡的追忆。

当看到描述春天,妇女小儿各拿着剪刀和苗篮的时候,一股乡土田野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看到生气盎然的春天,荠菜布满田野,三五一群的妇女小儿在割着荠菜的情景。

当看见小儿关于荠菜的歌谣,“荠菜马兰头,姊姊娶至后门头”,极具地域特点。

而自己仿佛也就是剥荠菜的人群里的一员,一股纯真无邪欢乐的童趣油然而生。

吴地与浙东风俗相同,凸显的与众不同。

我们写下状物的通常习惯就是详尽的去叙述它的特点,比如说它的花色,行状之类的,抑或割去荠菜的场景,而周作人却简洁的救火队员,反而给了我们无尽的玩味,在我的童年时光里,也存有过至野外割去野菜的经历,童年时光真是直观、欢乐、享、而又令人难忘的缅怀。

而令我钦佩的就是,关于荠菜存有风雅的传说,作者没轻易用自己的话语去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思念,而是提及了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怨繁盛”和提及顾禄的《清嘉录》,既写下荠菜不仅美丽,中看看,独有,可以佩带在妇女簪髻,又写下荠菜的促进作用,可以厌虫蚁,还可以当作做菜、炒年糕。

直截了当的写下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情。

平和冲淡、雅趣盎然——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

平和冲淡、雅趣盎然——周作人《故乡的野菜》赏析
文 艺评 论
平和 冲淡 、雅趣盎然
周作人 《 故乡的野菜 》赏析
邱贵芹 ( 河北省邢 台学院 0 40 ) 5 00

摘要 :周作人 《 乡的野 菜》 ,融知 识性趣味 性 于一炉 ,民俗 嫩 茎瀹 食 ,味 颇鲜 美 ,似 豌豆 苗 。花 紫红 色 ,数 十亩 接连 不 断, 故 片锦 绣 ,如 铺着 华 美 的地毯 , 非常 好看 ,而 且花 朵状 若 蝴蝶 , 童趣在平淡 中娓娓道 来,典籍 掌故 于信手 间旁征 博引 ,其语言平和冲 淡 、淡 雅 悠 远 ,其 文 风 飘 逸 潇洒 、雅 趣 盎 然 , 堪 称 一 幅 淡 雅 悠 远 的 风 又 如鸡 雏 ,尤 为 小孩所 喜 。 间有 白色 的花 ,相 传 可 以治痢 ,很 是 俗画。 珍 重 ,但 不易 得 。 ”写紫 云英 重 点在传 闻,不 仅 写 出了小孩 对 花 关键词 :周作人 ;故 乡的野菜 ;平和 冲淡;雅趣盎然 的欢 喜 之 情 , 还 写 出 了它 的 “ 以治 痢 ”, 乡土 气 息 浓 郁 。当 可 然 ,更 具文 化 意味 的还 是 紫云 英作 为上 坟 船 的装饰 ,在 这种 文化 ‘ 有人 评 价周 作 人 《 乡的野 菜 》是 一 幅淡 雅悠 远 的风 俗 画 。 仪 式 中, 紫 云 英 明显 地 被 剥 去 了物 质 外 壳 , 获得 一 种 符 号 的 意 故 文 中 的淡雅 悠远 似 乎指 向了作 品所 描绘 的艺术 境 界 ,然而 我 却 以 义 ,这 个符 号 是相 对浙 东 文化 系统 而 言 的,只 有放 在这 个特 定 系 为 ,与 其说 作 品所 描绘 的 艺术境 界 淡雅 悠 远还 不 如说 它 的语 言淡 统 中,才 能有 正确 的解 码 。 通 读 《 乡 的 野 菜 》 其 结 构几 无 “ 故 匠心 ”可 言 , 其 语 言也 雅 悠远 更为 贴切 。说它 的语 言淡 雅 , 是 因为其 语 言素 白耐 嚼 ,有 着平 和 、冲 淡 、闲 逸 的情调 ;说它 的语 言 悠远 , 是因 为其 素 白的 无 惊人 之笔 ,无 一 处不 弥漫 着平 和 冲淡 的气 息 ,正 象作 者所 描述 语 言背 后蕴 含着 浓 浓 的乡情 ,蕴 含 着浙 东 民俗 风情 。如 ,作 者用 的一样 : “ 住过 的地方 都 是故 乡 ”,可 见作 者 的故 乡观 念是 淡薄 正 白 的 手法 介绍 了故乡 的野 菜 : “ 描 黄花 麦 果通 称 鼠 曲草 ,系菊 科 的 ; 而 故 乡对 于 作者 “ 如 乡 村 里 的邻 舍一 样 ” ,不 难 看 出故 故 植物 ,叶小 微 圆互 生 ,表面 有 白毛 ,花 黄色 ,簇 生梢 头 。春 天采 乡 在作 者 的念想 中是轻 淡 的 。 《 乡 的野菜 》 出语 极为 平淡 ,似 嫩 叶 ,捣 烂 取汁 ,和粉 作糕 ,称 黄 花麦 果糕 。小孩 们 有歌 赞 美之 乎 作 者 对每 件 事 都颇 不 经 心 、 很 不 在 意 ,然 而 细 细 品 味 ,其 言 云 : 黄花 麦果韧 结结 ,关得 大 门 自要 吃:半 块拿 弗出 ,一对 故 乡 的 亲 近之 情 和 怀 念 之 意 都 蕴藏 在 这 极为 平淡 的语 言 之 中 了。这平 和 冲淡 的语 言 不仅 是 《 乡的野 故 吃。 清 明 前 后扫 墓 时 ,有 些人 家要 — — 大 约 是 保 存 古 风 的 人 家 菜 》的 语言 特色 ,也构 成 了其淡 雅 悠远 的情 调 ,展 示 了浙东 的 民 用 黄 花 麦 果 作供 ,但 不作 饼 状 ,做 成 小 颗 如 指 顶 大 ,或 细 俗风 情 , 同时也 使 得作 品 的语 言洋 溢着 浓烈 的 乡土 气息 。作 者把 条 如 小 指 , 以五 六 个 作 一 攒 , 名 曰 茧果 ,不 知 是 什 么 意 思 ,或 荠菜 、 黄花 麦果 、 紫云 英作 为一 种特 定 的文 化现 象 来考 察 ,从 中 因 蚕上 山 时设 祭 ,也 用 这 种 食 品 , 故有 是称 ,亦 未 可 知 。 自从 透视 浙 东特 有 的乡 土风 味 ,这对 远 在北 京 的游子 来 说 ,别有 一种 十二 三 岁时 外 出不参 与 外祖 家扫 墓 以后 ,不 得 见过 茧 果 ,近来 住 意 味 。笔下 是故 乡 的野 菜 ,心头 实 是浓 得化 不 开 的乡情 ,纠 缠在 不 在北 京 ,也 不再 见黄 花 麦果 的影 子 了 。 日本 称 作 ”御形 ”, 与荠 对 故乡 风物 的欣 赏 与赞 美之 中 ,但 回顾 总有 种 “ 复是 儿时 的黄 菜 同为春 天 的七 草之 一 ,也 采来 做 点心 用 ,状如 艾 饺 ,名 日 “ 草 花麦 果糕 了 ”的遗憾 与 依恋 。短 短 篇幅 展示 着故 乡 的风 物 ,负载 饼 ”,春 分 前后 多食 之 ,在 北京 也 有 ,但是 吃 去总 是 日本 风味 , 着 的沉 甸甸 的乡 情 ,一 支笔 ,绘 物 抒情 ,景 情互 现 ,雅俗 并 存 , 在对 故 乡三 种野 菜饶 有 趣味 的追 忆 中再 现 民俗风 情 ,抒 写对 故乡 不复是 儿时 的黄花 麦果糕 了。 ” 这 里 ,作 者 不 仅 用 白描 的手 法 介 绍 了黄 花 麦 果 的 形 状 、特 的怀 想和 对 童年 的眷 恋 ,在 浓烈 的 乡土 气息 中展 示浙 东 文化 。这 点 、俗名 、 学名 、用 途 ,还 仔细 描 写 了关得 大 门 自要 吃 的生活 趣 所有 的 一切 ,又 都 隐匿 在平 白朴 素 的言 语背 后 。话题 从 故乡 的辩 事 , 以及 清 明前 后扫 墓 时用 黄花 麦 果作 供 的 民风 民俗 ,这 就使 得 识打 开 ,故 乡被 推 为遥 远背 景上 朦 胧 的一幕 ,强 烈 的乡情 从 而淡 原 本平 淡 冲 和 的描 绘 富 有 浓 烈 的 生 活气 息 ,其 意 旨 当然 不 在 做 化 ,给全 文 定下 了感 情 基调 。妻 子 不经 意 的一句 话 竟勾起 作 者遥 纯植 物 学的研 究 ,而 是努 力 从 中挖 掘 出故 乡特有 的生活 情趣 。按 远 的记忆 ,荠菜 、黄 花 菜和 紫云 英 从记 忆 的深层 到 意识 的表 层 。 是一 种 很被 贱视 的植 物 ” ,但 作 者把 理 说 , 故 乡 的野 菜 很 多 , 作 者 却 单举 荠 菜 、黄 花 麦 果 、紫 云 英 三种 野 菜极 为常 见 ,甚 至 “ 三 种 , 是 因为 在 漫 长 的 历 史 演 化进 程 中 ,这 三 种 野 菜 不 仅 仅 是 它们 和浙 东 民俗 、 儿时 活动 结合 起 来 ,选择 不 同的 侧重 点 ,并注 区域特 产 ,在 它 们 身上还 积 淀着 浓 浓 的乡土 习俗 ,彰显 着特 有 的 意相 关材 料 的纵 横 比较 ,既 介绍 了野菜 ,又 避免 了重复 单调 的描 区域 文化 景观 。写荠 菜 ,作 者首 先抓 住 人们 常见 、常 吃 的特 点, 绘 ,在 构思 、行 文 、语 言 上 , 都 明 显体 现 了周 作 人 小 品文 的特 以及 妇 女小孩 边 采食 边歌 咏 的生 活场 面 ,这 是浙 东 特有 的产 物 , 色 ,其 幽远 、 明净 的境 界 ,平和 冲 淡 的语言 ,给 人 一种温 厚 而又 也是 浙 东特 有的 生活 情境 。接着 ,作者 又分 别 引述 了 《 西湖 游 览 淡泊 、绵恬 而又苦 涩 的感觉 。 《 乡 的野 菜 》融 知识 性趣 味性 于 一炉 , 民俗 童趣 在平 淡 中 故 志 》、 《 嘉录 》 中记 载 的 民风 民俗—— 用 黄花 麦 果制 成 的黄 花 清 麦果 糕或 茧 果这 一特 殊祭 祀 情景 ,又 引用 了一 首浙 东方 言 的儿 歌 娓娓 道 来 ,典籍 掌 故于 信手 间旁 征 博 引,传 递 出浓浓 的 浙东 乡土 来赞 美 ,就恰 切 地传 达 出 了浙东 儿 童那 种天 真 的馋 相 , 以及 黄 花 气息 ,也使 得他 的文风 更加腴 润 ,雅趣 盎然 。 麦果 糕 的诱 人 ,读来 令 人忍 俊不 禁 ,要 跟 随作者 去 领 略浙 东那 幅 淡 雅悠 远 的风 俗 画 。用 茧 果 做 扫 墓 的供 品也 应 是 浙 东 特 色 吧 , 参考文献 . 0 9 月。 不 然就 不会 有 作 者 “ 来 住 在 北 京 , 也 不再 见 黄 花 麦 果 的 影 子 1周建忠 《大学语文 》,北京交通 大学 出版社 ,2 0年3 近 . 04 月。 了 。”的感慨 ,也 不会 有 日本 “ 草饼 ”的风 味的联 想 ,更不会 有 2孟庆枢 《西方文论选 》修 订二版 ,高等教育 出版社 ,20 年6 . 叶朗 《 中国美学 史大纲 》,上 海人 民出版社 , 0 5 B。 2 0 年6 “ 复 是儿 时 的黄花 麦 果糕 了”的 慨叹 。而 作者 对 紫 云英 的描 绘 3 不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教学课件

周作人《故乡的野菜》教学课件

2、艺术风格: 闲适,亲切,自然
3、艺术特点: 闲适,亲切,自然
(1)状物时调动各种多种艺术手法


叙事手法简洁
说明手法精要


对比手法巧妙
运用儿歌传神
(2)移情于物,情景交融
(3)语言朴实、通达,笔调清新、 明快。
周作人极力主张作品的“真实简
明”,给新文学开辟出了一片新 天地。
1、从周作人写故乡和“自己的园地”
的散文体会其散文的“闲适趣味”。
2、比较与鲁迅作品的风格差异。
3 、阅读周作人同类散文,如 《乌篷船》、《谈酒》、《喝 茶》、《北京的茶食》等,体 会周作人“谈”某一物的通常 思想和结构。
为什么说《故乡的野菜》贯穿 全文的线索是作者爱恋故乡的情感 表露?
《故野菜》了解周作人 与鲁迅散文的差异
1、现代散文个性解放色彩
2、散文范围的扩大
3、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 4、语言的多样化
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 历了三个阶段:
“五四”时期 三十年代散文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散文
故乡的野菜文本赏析
1、内容
由野菜写故乡浙东的民俗、民 情和民俗。

《故乡的野菜》优秀教案

《故乡的野菜》优秀教案

故乡的野菜【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把握文章的思路。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掌握本文自然质朴、平和冲淡的艺术特色。

情感目标:体会浓郁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思路。

【教学难点】鉴赏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法】品读法【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汉《古诗十九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异乡的天空,你是断线的风筝;异乡的水面,你是无根的浮萍;异乡的夜晚,月亮很瘦,怎么也装不下想家的心情;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怎么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

故乡的一草一木,都能牵动心底的那抹柔软。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鲁迅之弟,周建人之兄。

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之一。

五四运动之后,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语丝》周刊。

他在新文学理论的倡导及创作实践两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品有散文《北京的茶食》、《喝茶》、《乌篷船》、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等,回忆录《知堂回想录》,另有多种译作。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4年2月,当时作者担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住在北京西城新街口南八道湾十一号。

文中所指故乡指浙江绍兴。

这时“五四”的高潮已过,周作人感到梦想破灭的悲哀,常常产生避退的思想,于是创作了不少充满着恬淡、闲寂韵味的随笔小品,希望通过对情感的抑制,在平和冲淡的文风中去寻求内心的平静。

3.理清思路第一段:阐明自己的故乡观。

第二段:回忆荠菜,介绍浙东的荠菜和吴地有关荠菜的风雅传说。

第三、四段:回忆黄花麦果以及相关的民俗。

第五段:详细介绍故乡的另一种野菜——紫云英,引证日本的相关文献记载,结合故乡上坟民俗的描写,传递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4.字词积累荠菜姊姊灶陉簪髻一攒嫩茎俳句瀹食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1.课文开头说“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的野菜

故乡的野菜

三种野菜
1.荠菜
记述浙东的荠菜和吴地 有关荠菜的风雅传说
2.黄花麦果
吃法:黄花麦果糕 勾起故乡的回忆
3.紫云英
吃法:嫩茎滴食 引证日本文献 ,结 合故乡民俗
五、艺术特色

文风自然质朴,写野菜、
写民俗,一切皆如行云流
水,不事雕琢。

对三种野菜的写法各不相 同,文笔变化多姿,引人 入胜。
六、比较阅读

阅读汪曾祺的《故乡的野菜》,比较 两篇散文写法上的异同。
七、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周作人和他的孙子 周作人
周作人(1885-1967)
周作人的作品
《喝茶》中 提到的三脚桥
八、延伸阅读

朱光潜《雨天的书》
周先生在《自序》里说:“今年冬天特别的 多雨。……想要做点正经的工作,心思散 漫,好象是出了气的烧酒,一点味道都没 有,只好随便写一两行,并无别的意思, 聊以对付这雨天的气闷光阴罢了。”……

周作人最早在理论上从西方 引入“美文”的概念

周作人所说Essay,可译作 随笔、小品文、絮语散文、 家常散文、随笔散文。
小品文
“有关人生与自然巨细都谈,虫鱼
之微小,谣俗之琐屑,与生死大事 同样看待,却又当作家常话的说给 大家听。”
(阿英:《周作人的小品文》)
四、课文分析
主要内容:
通过对家乡野菜的描写, 勾勒了一幅幅浙东古朴清纯 的民俗画卷,流露出品花赏 草的闲适情趣,也表达了作 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
故乡的野菜
教学目标: 1.了解周作人所倡导的“美文”运动 2.理解文章运用比较、烘托方法所抒发的眷 念故乡的情感。 3.把握文章运用民歌、谚语来点染、抒发情 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运用比较、烘托方法所 抒发的眷念故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运用民歌、谚语来点染、 抒发情感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乡的野菜赏析周作人说:「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余秋雨说:「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

」我们也曾读过许多与故乡有关的作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有与乡情有关的成语:「落叶归根」;谚语:「人不离乡,鸟不离枝。

」一、作者简介1.学习多种语言鲁迅的二弟,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与鲁迅差不多。

少年时代,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受海军教育,侧重英文,因而广开接触外文的窗口;及去日本留学,前后六年,除对日本语文和人情有高深的研究外,同时受章太炎指导,中文更为精进。

此外,又学俄文,翻译俄国著名作家作品,后对基督教圣经中文译本不甚满意,因而学习希腊文,立意重译,其后虽未重译,却得以一窥希腊古典文学。

在日留学六年间,计独力翻译五种中篇长篇小说,共三十余万言。

“五四”前后,与鲁迅、陈独秀等人一起,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

他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的土地。

他自己也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写下大量叙事抒情散文。

2.学习范围广我的杂学一文明载作者学习的范围包括:非正轨的汉文、非正宗古书、非正统的儒家、欧洲文学、希腊神话、神话学、文化人类学、生物学、儿童学、性心理学、蔼理斯的思想、医学史与妖术史、日本的乡土研究、写真集与浮世绘、川柳、落语、滑稽本、俗曲、童谣、玩具图、外文与译书、佛经与戒律,足见其读书的趣味与选择背后,隐藏着治学道路与人生道路的根本抉择,既宽博通达,又不拘泥于正统正宗。

3.发表文章所用的别号:周作人发表文章所常用的别号,有岂明、启明、知堂等。

一般文人则喜欢用他书斋的名字,称他苦雨斋老人或苦茶庵主。

因为生活上,嗜喝苦茶,写苦竹,居「苦雨斋」,文章总也夹杂苦涩味。

“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同时有两类不同风格的散文:一类颇有“凌厉浮躁之气”,一类则表现出平和冲淡的韵味。

周作人散文艺术的主要成就,不在于“浮躁凌厉”的这类散文,而在于创造了“平和冲淡”的这种独特的散文艺术风格。

影响所及,形成了与鲁迅为代表的战斗杂文相对峙的另一散文流派。

二、文学特色1.主张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本五四运动前后,周作人先后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系列杂文,主张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本,是一种「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具人性化的特征,故文学创作不仅表现人的生物欲望,也表现人精神世界的「内面生活」(艺术与生活人的文章)。

2.文学以表现自己为主体,所以要用自己的文句与思想主张「文艺以自己表现为主体」之「个性的文学」(自己的园地文艺上的宽容)。

而个性的文学,则建基于「须用自己的文句与思想」(思想革命)。

3.推崇晚明的小品散文由于尊重个性,强调心灵自由,故而十分推崇晚明信腕信口,皆成律度的小品散文,并编选明人小品集。

4.文学内容:在家常絮语中,纵谈文史,描摹风物,细究人情物理,针砭社会时弊,兼具知识性、哲理性、生活性与趣味性。

5.文风:具体表现出一种耐人咀嚼的「闲话风」与「简单味」。

6.文学语言:融文言、白话、方言及外语于一炉而极雅致。

周作人的平和冲淡的散文小品,如《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喝茶》、《乌蓬船》、《鸟声》、《谈酒》等,描写的都是日常生活琐事或风土人情,着意表现归返自然,顺乎天性的生活情趣。

如《乌蓬船》,采用书信形成,先向友人介绍故乡的乌蓬船这种江南水乡特有的交通工具,继而笔锋一转,叙写如何坐乌蓬船,描写乘船游乐的无限情趣,抒发一种士大夫的闲情逸致;但他展示出江南水乡的浓郁风情,颇耐人寻味。

这类散文的内容无甚社会意义,但却吸引了众多的读者,为周作人获得散文大家的声誉,为周作人奠定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

究其原因,在于它有两个不可忽视的价值。

其一,它有文化上的价值,它写的是生活琐事、风土人情,实际上是从不同侧面描写中国的传统文化。

茶酒之类均为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凝聚着民族的情趣,体现出特定的文化心理结构。

周作人这类散文既可以给人以美感,又可引导人们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其二,它有艺术上的价值。

周作人在艺术表现上追求感情的倾泄与控制、语言的谐谑与端庄、描述的平淡与深刻的统一;追求知识性、哲理性、趣味性的统一。

他的散文艺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和仿效。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中说:周作人的文体,又来得舒徐自在,信笔所至,初看似乎散漫支离,过于繁琐,但仔细一读,却觉得他的漫淡,句句含有分量。

这一类作品的成功,就在彻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了。

朱光潜评其散文:第一是清,第二是冷,第三是简洁。

二、课文分析第一段:1.文中所谓的「故乡」、「家乡」,定义为何?2.「钓于斯游于斯」意指什么?《故乡的野菜》中的第一段,集中体现出一个学者的“家园情结”。

诺瓦利斯所说:“哲学就是随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家园”,这个家园不是狭义的出生地,而是“来源与归属”。

从理性而言,故乡是一个偶然的地点,与异地无异,但人生根本疑问的跟随,“来源与归属”的探求,使人无法摆脱故乡的影子。

理智的周作人、虚无感很强的周作人要上述文章中极力淡化对于故乡的眷念,却在另一面常常表现着对故乡的草木、风土熟悉至入微的境地,凸现着感情的丰腴沉着,显示出一腔深情。

在他的极大一部分作品,他频频描述故乡的乡土风情,创作出一批代表作,如《苦雨》、《乌篷船》、《北京茶食》……他童年的生活、故乡的点点滴滴,有着说不尽的话题。

人的最初存在境,总是较深的渗透于人的思想、观念、道德、乃至心理结构、思维方式中去。

故乡像肉体上一道擦不去的符咒,不时闪耀的灵光,如影随形。

第二段:1.周作人在荠菜的回忆中,说浙东的荠菜和吴地有关荠菜的风雅传说有何不同?2.「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此句文意为何?第三、四段:1.「黄花麦果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这首歌谣是在赞美什么?为什么「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2.作者提浙东的黄花麦果时,又提起北京、东京的草饼,这种现实情境与故乡回忆的交错中,透露什么情感?文中那随意道来的语言风格,很自然地把人带回了故乡。

文中提到的野菜及其典故都是大家熟悉的。

在家乡,即使现时,那些习俗都保留着。

如文中提到的黄花麦果糕,在家乡都是非常普遍的,而且也用它来做黄花麦果糕。

儿时,吃着母亲做的黄花麦果糕,正如作者说的韧结结,并不觉得如何味美。

但是现在想起,却禁不住直咽口水。

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平平常常的生活经周作人细细品味,其中便另有一番情趣与哲理。

周作人把妇女小儿采野菜说是一种有趣味的工作。

把乡间一种枯燥无味的劳作形容得如此意兴盎然,我相信许多读者都有一股亲下田间采野菜的冲动。

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们脑海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妇孺采菜图来,图中呈现的是一片其乐融融,生机勃勃的景象。

给人一种温馨,和谐的感觉。

自然而然地引起人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第五段:1.故乡的野菜中,作者所提到的三种野菜,何者花最美?哪些野菜花可以簪戴?三、课文深究1.本文由北京的现实生活情境转入对故乡的回忆,引子是什么?回答:由妻子买菜买回荠菜引入家乡吃荠菜的风俗.2、作者在文中想起了哪些野菜,作者的叙述有什么特色?回答: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在叙述上象一个老人在拉家常,由一件事想到和他相关的一件事,很随意地娓娓道来,那随意道来而亲切自然的语句更多地写出了生活中的一切细微而又引起感触的小事小物,用人所不言的小题材,信笔写来,无不成趣。

使人们如品香茗,回味无穷。

这种行文是典型的我手写我口,好象心中想到什么,口中想说什么,就随手而记,这是闲话体散文的行文特色。

3.本文作者处处为家却又极念旧怀乡的情怀,在本文何处可见?由此可见作者的哪种文章风格?回答:作者由荠菜想到家乡吃荠菜的风俗,进而想到马兰头、黄花麦果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展开的浙东的民俗,作者一一道来,如数家珍,看似家常口谈,其实却蕴含对家乡的极大热爱,没有这种热爱,不会对家乡的这种小事有如此深刻的记忆,不是这种热爱,不会对这些上不得台面的东西有这般钟情和文化的引申,作者从这些野菜身上看到了自己家乡的人情风俗,更看到了家乡的环境打在他身上的烙印.这正是作者行文的风格特色:冲淡平和.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谈中表达无限的深意.冲淡平和,在周作人的散文中就不只是写作上的特点,而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境界。

在《故乡的野菜》中,作者就是用这种艺术的态度品味生活的。

4.作者在文中,引用童谣、顾禄清嘉录、日本俳句大辞典,融合文言、白话,这样的引用好不好?为什么?近代作家,哪位也有类似的风格?《故乡的野菜》即写出了故乡的风俗,且带着清新的野趣。

在这篇散文里,作者不惮其烦地介绍了习见于故乡的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紫云英,它们的形状,颜色与用途,以及围绕它们而展开的浙东民俗。

而文中引述的“荠菜马兰头,姐姐嫁在后门头。

”“黄花麦果韧结结,关得大门自要吃:半块拿弗出,一块自要吃。

”野趣也真沸沸十足。

这正如周作人自己所说:“王阮亭评梦梁录,亦谓其文不雅驯,盖民间生活本来不会如文人学士所期望的风雅,其中不能中意自是难怪,而如实地记述下来,却又可以别有趣雅,但此则别为他们所不知者。

”然而如果全部“如实地记述”,大概要夹杂一些恶俗的东西,这就需要作者笔下长眼,要有分寸,要有取舍:“浙东扫墓用鼓吹,少年常随了乐音去看‘上坟船里的姣姣’;没有钱的不家虽没鼓吹,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紫云英与杜鹃的花束,”用笔极其简练明净,从而传达出作者的审美情趣。

由此可以见出,以质朴的语言对民俗的东西忠实地记述,以存野趣;以独特的审美标准去芜存精,是这篇散文以及周作人若干散文野趣为雅趣的契机之一。

还不仅仅如此,周作人往往把浙东的民俗推广到深厚的文化背景里去。

《故乡的野菜》虽然只不过千二百字,引文却占据了将近六分之一。

其中他征引了明人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顾禄的《清嘉录》,以古证今,把浙东民俗提高到文化史的层次从而古今打成一片。

由于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喜欢以东洋的习俗中土比附印照,譬如主到黄花麦花果时即以日本的“御形”做比,“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而在记述紫云英时又引证《诽句大辞内》充分体现了作者渊懿的常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又把浙东的民俗放置一个横的文化比较的剖面了。

这样,也使作品带有明显的笔记体散文的特色。

作者又写到一些关于野菜的典故或习俗,表面上是为故乡的野菜而写,实际上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

”将雅趣与野趣融合,提炼而成的闲适冲和的艺术真趣,是周作人散文的个性和灵魂。

一切都贯注着周作人的艺术趣味。

四、有关故乡的野菜1.周作人的作品,曾有人以“形散而神聚”来描述。

他面对现实的方式,曾有两种变化,一是批判;一是融会。

批判的角度,后来被归纳成“叛徒”的角色,融会的角度,则为“隐士”的角色,在属于“叛徒”的文章中,总是飞扬踔厉,有主题句可寻;但在属于“隐士”的纵谈文章中,主题是隐而不显的,故乡的野菜属于后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