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ITP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ITP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ITP治疗临床研究进展ITP(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小板计数下降,导致出血倾向。

ITP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完全治愈的方法。

然而,随着对ITP病理生理的深入理解和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临床研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以下是ITP治疗临床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

1. 免疫抑制剂疗法:目前,免疫抑制剂已成为ITP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免疫抑制剂通过抑制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减少对血小板的破坏,从而提高血小板计数。

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糖皮质激素、环孢素、环磷酰胺等。

近年来,临床研究已经探索了新的免疫抑制剂,如雷立替尼(Rituximab),这是一种抗CD20抗体,已在ITP治疗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2. 血小板生成素:血小板生成素是一类刺激骨髓产生血小板的药物。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两种血小板生成素是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s),包括罗莫库珠单抗(Romiplostim)和艾柏仙单抗(Eltrombopag)。

这些药物可以刺激骨髓中的血小板生成,并提高血小板计数。

临床研究表明,血小板生成素在ITP治疗中具有很高的疗效和安全性。

3. 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或抑制免疫反应,以达到治疗效果的药物。

最近的临床研究表明,一些免疫调节剂在ITP治疗中具有潜力。

例如,丹华替尼(Danazol)是一种合成的雄激素类似物,已被证明在提高ITP患者血小板计数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此外,一些免疫调节剂还在临床试验中,如Fostamatinib,这是一种靶向骨髓激酶(SYK)的抑制剂,已在II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改善血小板计数的有效性。

4.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兴领域,旨在通过操纵目标基因来治疗疾病。

在ITP治疗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干扰素-γ,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上。

干扰素-γ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其作用机制是抑制免疫反应。

临床研究表明,干扰素-γ可以提高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并增加血小板的生存时间。

免疫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概况

免疫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概况

免疫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概况摘要:疫病是指具有传染性、慢性或非感染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率较高,可造成严重后果。

本文首先分析了免疫抑制剂的生物学功效及其化成分,然后从他克莫司胶囊、吗替麦考酚酯胶囊以及雷帕霉素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免疫抑制剂的具体研究进展情况,以此充分发挥免疫抑制剂在医学上的临床效应,为患者的身体健康奠定基础,同时推动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进步。

关键词: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胶囊;雷帕霉素;研究进展疫病是造成我国疾病的重要来源,严重影响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也会导致一些重大经济损失。

因此我们需要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国内外对疫病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由于受到科研技术条件以及资金等因素制约而未能在临床中得到很好地应用与推广;并且国内缺乏相应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相关检测及治疗工作,同时我国对于疫病的防控机制不够完善、疫苗种类单一,导致药物滥用现象普遍发生且难以根治和预防,最终导致我国疫病的发生。

因此,加强对疫疾问题进行研究,是防治疾病、预防和控制感染等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一、免疫抑制剂生物学功效的研究进展免疫抑制剂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在动物疾病治疗方面,有很大发展前景,近年来对免疫系统、抗病毒和肿瘤作用等生物学功效研究逐渐展开。

张玉红等采用生物试验法通过测定抗体水平来探讨了免疫抑制活性与抗原浓度之间关系,利用细胞学方法研究了猪类青霉素B5类药物低毒性疫苗中阿托品胺类抗生素的药理特性以及疗效,并指出其在动物疾病上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及发展前景。

刘华红(2013)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免疫抑制剂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缺陷: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较大且易造成二次污染;治疗效果差;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容易引起耐药性发生,并且副作用大,半衰期短。

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的使用频率并不高,但它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很容易地从体内提取出来。

芮新(2022)指出:雷帕霉素作为一种新型抗生素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清内氨糖水平、促进血小板凝集蛋白原及蛋白质合成等相关酶活性从而达到减少动物感染性疾病的目的,可有效地防止或减少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应用,减少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1]。

临床研究新型药物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突破

临床研究新型药物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突破

临床研究新型药物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突破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类由免疫系统失调导致的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等。

这些疾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困扰,长期以来医学界一直在寻找治疗这类疾病的有效方法。

近年来,新型药物的开发和临床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一、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免疫抑制剂是一类药物,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活动来减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症状和损害。

临床研究表明,免疫抑制剂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例如,一项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发现,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显著减少关节炎的发作频率和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二、生物制剂的研发生物制剂是一类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制备的药物,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具有针对性和较低的副作用。

近年来,生物制剂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逐渐增多。

例如,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生物制剂已被广泛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治疗。

临床研究显示,TNF-α生物制剂能够显著减少炎症反应,改善关节功能,减轻疾病症状。

三、基因治疗的前景基因治疗是一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通过修改患者的基因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基因治疗是一个颇受关注的领域。

临床研究已经证明,通过植入能够抑制或增强免疫系统功能的基因,可以显著改善免疫系统的失调状态。

例如,一项针对多发性硬化症的基因治疗研究表明,通过植入免疫抑制基因可以减少疾病发作频率和病情恶化的可能性。

四、新型药物的临床实验除了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和基因治疗等治疗手段,还有许多新型药物正在进行临床实验,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结果。

其中,一种叫做靶向治疗的药物备受关注。

靶向治疗是指通过作用于特定的分子靶点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临床研究已经发现,靶向治疗可以改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情,减少疾病的症状和损害。

这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免疫抑制剂在原发性小血管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免疫抑制剂在原发性小血管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免疫抑制剂在原发性小血管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摘要:原发性小血管炎称为局灶节段坏死性肾炎,其属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通过显微镜进行观察,会发现多动脉炎以及韦格内肉芽肿,中老年人属于该疾病的多发群体,患者会出现体重下降、发热等非特异性症状。

免疫抑制剂属于该疾病较为常见的一种治疗手段,经多年研究,学术界累积了众多研究成果,本文针对原发性小血管炎免疫抑制剂治疗做出综述,具体如下。

关键词:原发性小血管炎;免疫抑制剂;应用进展引言血管炎可以是单发疾病,也可与其他疾病并发,患者会出现血管炎症与破坏问题。

该疾病可局限某一器官,也可是系统性的,受累血管位置不同、类型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会有所不同[1],原发性血管炎发病初期,患者会出现肌肉关节疼痛、发热、贫血等症状,对于多系统侵犯者,还会出现皮疹、头痛、鼻塞等问题,临床中主要以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主。

1免疫抑制剂类型免疫抑制剂具有免疫抑制作用,主要治疗自身免疫反应性疾病,常见类型为:第一,抑制IL-2类药物。

包括环孢素、他克莫司、雷公藤总苷等,应用环节可能存在一些副作用,如食欲减退、胃肠道反应等。

第二,抑制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类药物。

包括泼尼松龙等糖皮质激素,抗炎、抗免疫效果良好,若使用剂量过大,会出现消化道溃疡等不良反应。

第三,抑制嘌呤或嘧啶合成类药物,包括氨甲蝶呤、硫唑嘌呤等,可能存在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

第四,阻断T细胞表面信号分子类药物,如单克隆抗体等,不良反应为寒战、发热、呼吸困难等。

2. 原发性小血管炎治疗中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进展2.1环磷酰胺环磷酰胺属于一种盐酸氮芥类烷化剂,初期属于抗肿瘤药物。

环磷酰胺应用环节,能够对B、T淋巴细胞增殖产生抑制作用,降低其对抗原刺激的反应,还能达到良好的抗炎作用。

其属于当前治疗原发性小血管炎的有效药物,宁跃君[2]将原发性小血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双盲法对30例患者进行分组,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一组15例,一组患者选择非甾体抗炎药与肾上腺皮质激素药联合治疗的方式,另一组以此为基础,应用环磷酰胺进行治疗,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两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以及副作用情况。

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研究进展

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研究进展
在治疗肝移植患者中环孢菌素a治疗组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表面cd28cd152分子表达均明显高于他克莫司治疗组p005他克莫司可同时抑制t细胞正性共刺激分子白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28和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表达并促进t细胞负性调节分子相关抗原cd152表达而环孢菌素a对t细胞免疫抑制作用????83????发酵科技通讯第49卷主要是通过促进cd152分子的高表达介导这从另一个方面解释了他克莫司药效比环孢素强的原因
第 49 卷第 1 期
2020 年 3 月
发 酵 科 技 通 讯
Bu
l
l
e
t
i
no
fFe
rmen
t
a
t
i
onSc
i
enc
eandTe
chno
l
ogy
Vo
l.
49No.

Ma
r.2020
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研究进展
金美英1 ,方晨捷2 ,陈 燏2 ,张 博2 ,刘 平1 ,柳志强2
(
1.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1;
科学家们就发现一些真菌代谢产物具有很强的免疫
后其 经 FDA 获 准 后,相 继 在 多 个 国 家 上 市 使 用.
越来越受到广 泛 重 视 [1].早 在 20 世 纪 70 年 代 末,
囊在日本首次批 准 上 市,商 品 名 是 “普 乐 可 复”. 随
收稿日期:
2020

01

22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重点研发计划(
o
l
imu
si
sa23
Gmemb
e
r
e
dma

基因治疗中的免疫抑制治疗技术研究进展

基因治疗中的免疫抑制治疗技术研究进展

基因治疗中的免疫抑制治疗技术研究进展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兴的医学技术,通过引入外源基因到人体内部,以修复或改善患者的基因缺陷或异常,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然而,在使用基因治疗技术时,免疫反应常常是一个挑战。

免疫系统可能会识别外源基因并发起攻击,导致治疗效果的减弱或甚至失败。

因此,免疫抑制治疗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成为了基因治疗的重要方向。

目前,免疫抑制治疗技术在基因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

一种常用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法是使用免疫抑制剂,例如环孢素A和沙利度胺。

这些药物能够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减少免疫反应对外源基因的攻击。

然而,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可能会导致免疫功能的抑制,增加感染的风险。

因此,寻找更安全有效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法是当前的研究重点之一。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创新性的策略包括使用特定的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调节剂,以选择性地抑制免疫系统对外源基因的攻击。

例如,研究人员发现,某些免疫抑制剂可以选择性地抑制炎症反应中的特定免疫细胞,而不会对整个免疫系统产生广泛的抑制作用。

这种选择性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法有望降低患者的治疗风险,提高基因治疗的效果。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也为免疫抑制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直接修改人体细胞的基因序列,例如通过敲除或修复关键基因。

通过修改特定的免疫相关基因,研究人员可以改变免疫细胞的功能和反应,从而减少免疫系统对外源基因的攻击。

这为基因治疗中的免疫抑制治疗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此外,特定的免疫干预可能会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和数量,来抑制免疫系统对外源基因的攻击。

例如,研究人员已经发现,通过增加T细胞调节功能的干预,可以降低免疫反应的强度,从而减少对外源基因的攻击。

这种免疫调节治疗方法可以在基因治疗过程中使用,以增强治疗效果并减少免疫反应相关的不良反应。

基于基因治疗中的免疫抑制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目前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如何平衡免疫抑制和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

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越来越深入人心。

免疫抑制剂是一类能抑制T细胞的活性的药物,它们用于预防或治疗移植物抗排斥反应、自体免疫性疾病、炎症性肠病等疾病,并且在肿瘤的治疗方面也有较为显著的作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对免疫系统及其药物的研究不断深入,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也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大多是针对T细胞的,这是因为T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增殖和活化是许多免疫反应的关键。

免疫抑制剂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发挥作用:1. 抑制T细胞激活T细胞在受到细胞因子等刺激后会被激活,开始分泌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从而引起炎症、自身免疫反应等一系列免疫反应。

而某些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这些刺激信号的传递,进而减少T细胞的活化,从而达到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

2. 干扰T细胞增殖T细胞在受到刺激后会迅速增殖,产生大量细胞并扩大免疫反应范围。

一些免疫抑制剂可以干扰T细胞的DNA合成和细胞分裂过程,从而降低T细胞的增殖速度,达到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

3. 诱导耐受性免疫系统中的免疫耐受性是指机体对自身组织或外来抗原的免疫反应能力被抑制的状态。

一些免疫抑制剂可以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性,从而达到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

二、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1. 移植免疫抑制剂在器官移植中,因为移植物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不兼容性,易引起宿主机体对移植物的免疫排斥反应。

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适当剂量的免疫抑制剂可以有效降低移植物排斥反应发生的概率,提高移植物的成活率和功能。

2. 免疫性疾病免疫抑制剂当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时,便会发生自体免疫性疾病,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炎症性肠病等。

使用适当剂量的免疫抑制剂可以有效抑制T细胞免疫反应,减轻自体免疫疾病症状。

3. 免疫抑制剂对肿瘤的治疗作用免疫系统能够通过免疫监视的方式识别和杀死异常细胞,例如癌细胞等。

动物主要免疫抑制病防治及其研究进展

动物主要免疫抑制病防治及其研究进展

动物主要免疫抑制病防治及其研究进展动物主要的免疫抑制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后的免疫抑制、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免疫抑制治疗和遗传免疫缺陷等。

针对这些免疫抑制疾病的防治,科学家们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发起攻击而引起的,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免疫治疗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目前常用的免疫治疗手段包括免疫抑制剂、生物治疗和体外免疫治疗等。

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减轻自身免疫反应,如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等。

生物治疗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特定分子来干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可以抑制B细胞的活性。

体外免疫治疗则是通过提取患者的免疫细胞进行体外处理,再将处理后的细胞重新注入患者体内,如CAR-T细胞治疗。

感染后的免疫抑制是机体在感染一些病原体后,免疫系统能力下降所导致的。

例如,HIV感染可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受损,使机体易感染其他病原体。

对于感染导致的免疫抑制,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抗病毒药物治疗,如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此外,还可以通过免疫增强剂来提高机体免疫抵抗力,如免疫球蛋白和重组因子。

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通常是由于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导致的。

比如,病毒感染常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来保持繁殖,如乙型肝炎病毒的核心蛋白可以抑制天然杀伤细胞的活性。

针对这种免疫抑制,科学家们致力于研究病原体的免疫逃逸机制,并开发相应的疫苗和药物。

例如,对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目前已经有了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

免疫抑制治疗是指通过人工干预减弱或抑制宿主免疫系统,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这种治疗方法常用于器官移植术后、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一些恶性肿瘤的治疗。

对于免疫抑制治疗,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更有效的免疫抑制剂和更安全的免疫治疗方案。

遗传免疫缺陷是由遗传突变导致免疫系统功能缺陷的疾病。

这些疾病通常由于免疫细胞发育异常或免疫信号通路缺陷而引起。

免疫抑制分子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免疫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免疫抑制分子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免疫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免疫抑制分子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免疫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探讨近年来,免疫抑制分子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并且在免疫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和应用实践。

一、免疫抑制分子的分类和作用机理免疫抑制分子是一种可以抑制或调节免疫反应的分子。

按照作用机理和结构特点,可将其分为多种类型。

其中,常见的免疫抑制分子包括胞内信号转导分子、配体受体分子、相关细胞因子分子等。

具体来说,针对免疫反应的不同环节,常用的免疫抑制分子有以下几种。

1. 抑制T细胞活性的分子:包括CTLA-4、PD-1、LAG-3等。

它们可以抑制T 细胞活性,降低免疫反应程度,阻止自身免疫病发生。

2. 抑制B细胞活性的分子:包括CD20、CD19、CD22、BAFF等。

它们在治疗自身免疫病、移植物排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 抑制细胞因子产生的分子:包括IL-2Rα、CD25等。

它们可以抑制细胞因子IL-2的产生与信号传导,降低T细胞的活性。

二、免疫抑制分子在自身免疫病治疗中的应用自身免疫病是一类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异常反应引起的疾病。

常见的自身免疫病有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硬皮病等。

由于其病因复杂,临床治疗效果不太理想,因此使用免疫抑制分子进行治疗是目前治疗自身免疫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以自身免疫性肝炎为例。

目前广泛应用的免疫抑制剂主要有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使用抗CD20单克隆抑制B细胞活性的药物,在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中有良好的效果。

同时,PD-1和CTLA-4分子抑制剂也已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病的治疗中。

三、免疫抑制分子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器官移植是目前治疗器官衰竭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然而,移植手术后的排斥反应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方面需要抗排斥药物来抑制患者免疫系统的反应,另一方面则需要协调受体和供体之间的免疫反应。

而在这个过程中,免疫抑制分子也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晚期膀胱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研究进展

晚期膀胱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研究进展

晚期膀胱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膀胱癌概述膀胱癌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起源于膀胱内皮组织。

据统计,膀胱癌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在发达国家。

膀胱癌的主要症状包括血尿、尿频、尿急、尿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膀胱癌根据组织学类型不同可分为非肌侵袭性膀胱癌和肌侵袭性膀胱癌两大类,其中肌侵袭性膀胱癌的治疗远比非肌侵袭性膀胱癌更为复杂和困难。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为晚期膀胱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也为膀胱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机遇。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晚期膀胱癌治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1.2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作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一种通过抑制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的机制,从而激活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的药物。

在免疫系统中,存在着一些受体和配体,它们可以通过相互作用来调控免疫细胞的活性。

肿瘤细胞常常利用这些免疫检查点来逃避免疫攻击,进而生长和扩散。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作用就是阻止这种逃避机制的发生,让免疫系统能够重新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主要作用于PD-1、PD-L1和CTLA-4等免疫检查点,通过阻断它们之间的信号传导通路来激活免疫细胞,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攻击能力。

这种治疗策略不仅能够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还能够诱导长期的免疫记忆,防止肿瘤复发和转移。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复杂而多样,其治疗效果已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得到验证。

在晚期膀胱癌治疗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显示出了潜在的应用前景,为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2. 正文2.1 晚期膀胱癌的治疗难点1. 多数患者被确诊时已处于晚期:大部分膀胱癌患者在被确诊时已经进展到晚期阶段,此时肿瘤已经扩散到淋巴结或远处器官,使得治疗难度增加。

2. 传统治疗效果不佳: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但对于晚期膀胱癌患者来说,这些治疗方式的效果有限,容易复发和耐药。

3. 耐药性问题:使用化疗药物治疗膀胱癌可能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使得药物失效,进而使治疗效果变差。

免疫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免疫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新型免疫抑制剂FTY720的研究进展k-4 第一组摘要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使当今的器官移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目前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多存在明显毒副作用、治疗窗窄和价格昂贵等缺点,所以急待开发高效低毒的免疫抑制新药。

FTY720是从冬虫夏草Isariasinclairii的有效成分ISP-1(myrioein)经结构改造而成[1]。

分子式:C19H33NO2HCL,分子量:343.94。

器官移植的动物实验和临床Ⅲ期实验均显示其强大的免疫抑制活性和独特的药理作用。

与常规免疫抑制剂有协同作用,毒副作用小。

本文就FTY720的作用特点、机制及其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FTY720结构式[2]关键词:免疫抑制剂FTY720 器官移植1 免疫抑制机制FTY720在实验动物器官移植中具有免疫抑制活性,并能迅速、持久地减少血中T淋巴细胞数。

研究表明,FTY720主要通过以下方面减少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

1.1 加速外周循环的成熟淋巴细胞归巢FTY720可加速外周循环的成熟淋巴细胞归巢并抑制淋巴组织内淋巴细胞的游出。

将荧光素标记的淋巴细胞输入预给予FTY720的小鼠体内。

发现淋巴细胞在外周血中消失,但停药后又再次出现,说明FTY720使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减少是可逆的。

另外,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减少的同时,外周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和Peyer's斑(PP)中的淋巴细胞数量却增多了,表明FTY720诱导了外周淋巴细胞的归巢[6]。

对细胞黏附分子如选择素、整合素、趋化因子的调节可能是这种转移发生的机制,因为应用针对经典的黏附分子L-selectin、CD11a、CD49d的联合抗体可以有效地抑制FTY720处理导致的大鼠加速外周淋巴细胞向淋巴结转移的作用[9]。

具体的机制尚未彻底弄清。

有人发现FTY720增强 T细胞归巢趋化因子SLC(secondary lymphoid chemokine)和ELC(EBI1 ligand chemokine)引起的T细胞迁移[10] ,SLC和ELC都是趋化因子受体CCR7的配体,后者是一种表达在天然和活化T细胞上的G蛋白偶联受(GPCR)。

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研究与进展

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研究与进展

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研究与进展肿瘤免疫治疗是近年来癌症治疗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

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一种新型疗法,在肿瘤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本文将对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研究与进展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概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一类通过阻断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药物,来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以抗击癌细胞的疗法。

它们通过靶向免疫检查点蛋白,如PD-1和CTLA-4等,来恢复和增强肿瘤特异性T细胞的免疫应答能力,以消除肿瘤细胞。

第二部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究进展1. PD-1抑制剂PD-1抑制剂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之一。

它能够阻断肿瘤细胞对PD-L1和PD-L2的结合,进而激活肿瘤特异性T细胞。

临床研究发现,PD-1抑制剂在黑色素瘤、肺癌和肾癌等多种恶性肿瘤治疗中表现出积极的疗效。

2. CTLA-4抑制剂CTLA-4抑制剂能够抑制淋巴细胞激活过程中的负向调节机制,从而增强肿瘤特异性T细胞的活性。

该类药物已在黑色素瘤和结直肠癌等肿瘤治疗中显示出明显的临床效果。

3. 其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除了PD-1抑制剂和CTLA-4抑制剂,科学家们还在探索其他免疫检查点蛋白的抑制剂,如TIM-3、LAG-3等。

这些抑制剂的出现为更多肿瘤类型的治疗提供了可能。

第三部分: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挑战与前景尽管肿瘤免疫治疗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但仍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不同患者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存在差异,部分患者对治疗反应较差。

其次,肿瘤细胞通过多种机制来逃避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作用,如产生免疫抑制性分子、改变抗原呈递等。

因此,进一步的研究仍然需要解决这些问题。

不过,肿瘤免疫治疗仍然是肿瘤治疗领域的一个热点,未来将不断出现更多新型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进一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此外,组合疗法也是一个有前景的方向,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其他治疗手段相结合,可能会带来更好的疗效。

结论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一种有潜力的治疗手段,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免疫抑制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副作用研究

免疫抑制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副作用研究

免疫抑制药物的临床应用及副作用研究免疫抑制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移植手术、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性疾病等治疗领域的药物。

其作用是抑制机体自身免疫反应或抵御异体移植物的排斥反应,并有效减轻相关疾病的症状。

但同时,免疫抑制药物也具备一定的副作用,如增加感染、肺炎、恶性肿瘤等的风险。

因此,对免疫抑制药物的临床应用和副作用研究是医学界长期以来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针对此问题展开论述。

一、免疫抑制药物在移植手术中的应用现状移植手术是一项治疗多种器官衰竭和功能障碍的有效措施。

在进行异体移植手术时,机体自身免疫系统会对异体移植物产生排斥反应,导致移植物功能衰竭。

为了避免此类反应的发生,研究人员提出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有效抑制机体排斥反应并促进移植物成功。

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已经成为移植手术的一项标准操作。

常用的免疫抑制药物包括环孢素、他克莫司、雷帕霉素、甲氨蝶呤等。

移植手术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这些药物来抑制机体排斥反应,维持移植物的正常功能。

尽管免疫抑制药物对于移植手术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但是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副作用,这也是许多医生和患者关注的问题。

二、免疫抑制药物的副作用研究副作用是免疫抑制药物临床应用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免疫抑制药物的主要副作用包括感染、肿瘤、肝肾功能损害等。

下面将详细论述这些副作用的发生机理和预防措施。

1、感染免疫抑制药物使用后,会抑制机体免疫反应,导致机体对于感染的抵抗力下降。

因此,患者常常会出现发热、喉咙痛、咳嗽、嗓子发炎等感染的症状。

对于这种情况,预防是关键。

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定期检查,发现感染症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同时,患者还需要加强自身的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2、肺炎肺炎是免疫抑制药物使用后肺部感染的最常见症状。

免疫抑制药物使得患者对于肺部感染病原体的抵抗力降低,加上长期卧床、呼吸道清理功能下降等因素,容易导致肺炎的发生。

为了预防肺炎,医生通常会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咳嗽和扩张肺活量等锻炼,以增强肺部抗菌能力。

晚期膀胱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研究进展

晚期膀胱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研究进展

晚期膀胱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研究进展晚期膀胱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其治疗效果较差,临床上常常出现耐药和复发的情况。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获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在晚期膀胱癌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一种新型的抗癌药物,通过激活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肿瘤细胞表面的免疫检查点分子,恢复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的识别和攻击能力。

在晚期膀胱癌的治疗中,PD-1抑制剂是被广泛应用的一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PD-1抑制剂通过阻断PD-1与其配体PD-L1的结合,抑制肿瘤细胞对T细胞的免疫逃逸机制,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达到抗肿瘤的效果。

临床研究表明,PD-1抑制剂能够显著延长晚期膀胱癌患者的生存期,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除了PD-1抑制剂,CTLA-4抑制剂也是一种广泛研究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CTLA-4抑制剂通过阻断CTLA-4与其配体B7的结合,抑制T细胞活化的负调控信号,增强T细胞对肿瘤的识别和攻击能力。

研究表明,CTLA-4抑制剂可以显著提高晚期膀胱癌患者的生存率,但其副作用较大,需要密切监测和管理。

近年来,研究人员还发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化疗或放疗的联合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晚期膀胱癌患者的治疗效果。

化疗和放疗可以增加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识别,从而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进行更多的临床实验,以寻找最佳的联合治疗方案。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是晚期膀胱癌治疗的重要进展。

虽然目前的研究进展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例如如何更好地筛选适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如何减轻治疗的副作用等。

相信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将在晚期膀胱癌的临床应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研究进展和用药管理2023教育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研究进展和用药管理2023教育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研究进展和用药管理2023教育引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一类新型的癌症治疗药物,通过解除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抑制,增强免疫系统的攻击能力,从而达到治疗恶性肿瘤的效果。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并已经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用药管理也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本文将介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并重点探讨其用药管理的相关问题。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癌药物,具有其独特的工作机制和抗肿瘤效果。

目前已经开发出多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包括抗CTLA-4抗体、抗PD-1抗体和抗PD-L1抗体等。

这些抑制剂通过激活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增强其对肿瘤细胞的攻击能力,从而达到治疗恶性肿瘤的效果。

以抗PD-1抗体为例,该类药物已经在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临床研究表明,抗PD-1抗体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

除此之外,抗PD-L1抗体和抗CTLA-4抗体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也在临床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然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究仍面临一些挑战。

由于不同患者的免疫系统状态存在差异,对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响应也存在差异。

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疗效,是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用药管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用药管理是确保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的关键。

用药管理涉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选择、剂量控制、用药时间和副作用管理等方面。

首先,选择合适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恶性肿瘤类型,医生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性等因素,选择适合患者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其次,剂量控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用药管理的重要环节。

剂量过大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而剂量过小则可能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推荐用量,合理控制药物的剂量。

免疫抑制剂的研究和应用

免疫抑制剂的研究和应用

免疫抑制剂的研究和应用免疫抑制剂是一种能够抑制免疫功能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移植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

这些药物的出现,使得许多曾经绝症无法治愈的患者有了新的希望。

本文将介绍免疫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以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一、免疫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免疫抑制剂最早是用于预防移植排异反应的药物,但是后来发现它们在治疗其他疾病时也有很好的效果。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发现各种新的免疫抑制剂并对其进行了不断的改良。

最早的免疫抑制剂是环孢素A和甲氨蝶呤。

环孢素A可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的IL-2转录和分泌,从而达到抑制免疫系统的效果。

甲氨蝶呤则是一种抑制DNA的合成,从而抑制细胞增殖的药物。

这两种药物虽然效果很好,但是它们也有一些不良反应。

在使用时,需要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才能保证疗效和安全。

现在,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许多新的免疫抑制剂,其中包括:小分子免疫抑制剂、单克隆抗体和基因疗法等。

这些新的药物,具有更好的效果和更少的不良反应,使得免疫治疗的前景更加广阔。

二、免疫抑制剂在移植领域中的应用移植手术是治疗某些疾病的有效方法。

然而,由于移植物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不兼容,容易导致排异反应。

因此,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来抑制宿主免疫系统的功能,以避免排异反应的发生。

免疫抑制剂广泛用于心脏、肾脏、肝脏和肺移植等手术中。

例如,环孢素A、他克莫司、美罗华等药物,可抑制T淋巴细胞的功能,减少移植物的排斥。

然而,这些药物也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因此需要定期检查感染情况,并及时治疗。

随着免疫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也正在探索各种新的免疫抑制剂。

例如,利用单克隆抗体对抗免疫系统中的关键分子,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免疫反应并减少不良反应。

三、免疫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治疗方式之一。

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机制,使免疫系统重新攻击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临床应用中主要包括两种免疫抑制剂:一种是单克隆抗体,另一种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人体免疫调节剂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人体免疫调节剂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人体免疫调节剂的研究进展与应用人体免疫系统是人体保护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识别并攻击入侵身体的外来病原体或异常细胞,从而保护身体免受疾病的侵害。

然而,当免疫系统发生失衡,会导致免疫疾病或炎症性疾病的发生。

因此,免疫调节剂的研究成为了近年来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

一、免疫调节剂简介免疫调节剂指的是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物质或药物,可以调节和增加免疫反应,也可以抑制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治疗免疫性疾病或恢复免疫功能的效果。

免疫调节剂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细胞因子、核受体激动剂、抗体、小分子化合物等。

目前,免疫调节剂已被广泛应用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疾病的治疗。

二、免疫调节剂的分类及作用机制1. 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一类蛋白质,可以被免疫细胞产生并调节免疫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功能。

免疫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有很多种类,包括IL-2、IL-4、IL-10、IFN-γ等,它们对于调节免疫反应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IL-2是T细胞生长因子,能够促进T细胞生长和免疫应答;IL-4能够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化,同时也可以抑制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的活性。

因此,细胞因子可以作为免疫调节剂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核受体激动剂:核受体激动剂是一种药物,可以通过模拟或抑制细胞内核受体的活性,从而调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例如,滴虫巴宾(Dibenzazepine,DBZ)是一种核受体激动剂,能够促进Foxp3的表达,从而增加Treg细胞的数量。

因此,核受体激动剂可以作为免疫调节剂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 抗体:抗体是一种分泌型免疫细胞产生的蛋白质,能够特异性结合病原体或异常细胞表面的抗原,从而诱导免疫应答。

抗体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是通过结合T细胞表面分子、抑制细胞活性或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水平等机制来调节免疫反应。

例如,抗CTLA-4单克隆抗体能够抑制T细胞负向调节信号,从而增强T细胞的活性,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免疫抑制剂的分类及其在药学和临床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免疫抑制剂;研究进展免疫抑制剂是近20余年来在肿瘤化疗、器官移植、免疫病理学和临床免疫学等多学科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药剂类别,在治疗剂量下可产生明显免疫抑制效应的一类药物。

这类药物可作用于免疫反应过程的不同环节,抑制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抑制抗原的加工、提呈,抑制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抑制活化T细胞或B细胞增殖和抑制淋巴细胞效应等。

本文拟就免疫抑制剂的分类及其在药学和临床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常用免疫抑制剂分类1.1 合成药物:该类化合物多来源于抗肿瘤物,此类药物对免疫的多个环节均有抑制作用,但其不良反应严重,为减少不良反应,临床上多与其他免疫抑制剂合用,如目前临床上多在三联疗法中应用A Z P ( A Z P + C S A +泼尼松) 。

1.1.1 糖皮质激素:此类药物有泼尼松、氢化泼尼松和地塞米松等,对免疫反应的多个环节均有抑制作用,包括防止和抑制中介的免疫反应,减少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数目,降低免疫球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能力,并抑制白介素的合成与释放,从而阻止淋巴细胞向淋巴母细胞转化。

此类药物的免疫抑制作用与其用药剂量密切相关。

常规剂量下,其免疫学作用主要表现在减少淋巴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影响细胞的激活。

但在大剂量使用进行冲击治疗时,还可通过直接作用造成淋巴细胞溶解和凋亡,以达到快速有效的抑制免疫反应的目的。

[1]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产生严重不良反应,诱发和加重感染,或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紊乱等,但由于其疗效明显。

若使用得当,仍不失为治疗自身免疫病的首选药物。

常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病综合症、慢性活动性肝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的治疗。

1.1.2 烷化剂:环磷酰胺最早应用于临床, 它通过杀伤免疫细胞,影响免疫过程中的各阶段,作为一种免疫抑制剂用于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较明显的副作用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

对免疫反应的影响因不同剂量及投药时问而异。

一般而言,它可以抑制初次及再次免疫应答中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对增殖快速的淋巴细胞、造血细胞、生殖细胞及毛发根部细胞都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使淋巴组织中B细胞明显减少,因此它抑制抗体生成十分明显,对T细胞功能缺陷及B细胞功能亢进的自身免疫病有明显疗效。

1.1.3 抗代谢类免疫抑制剂1.1.3.1 抗嘌呤代谢的免疫抑制剂:嘌呤类中硫唑嘌呤具有抑制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作用, 即具有嘌呤拮抗作用,能抑制D N A的合成,从而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产生免疫作用。

对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强,较小剂量即可抑制细胞免疫,抑制淋巴细胞的剂量要比抑制细胞的剂量大得多,长期应用易造成肝损害。

[2]目前已成为防止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有效药物, 应用于多种自身免疫病的治疗。

受到了1988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青睐。

硫唑嘌呤有一定的细胞毒性可能致畸, 此外尚可诱发癌变。

[3]霉酚酸酯(骁悉,麦考酚酸酯,MMF,RS61443)由美国加利福尼亚Palo AlTO的Svtex发展研究所合成,含有活性成分霉酚酸(MPA),MMF是MPA的2-乙基酯类衍生物。

1995年美国FDA批准MMF正式作为器官移植的免疫抑制剂。

在目前新型抗代谢类免疫抑制剂中。

MMF是替代Aza的首选药物。

MPA是一种高选择性、非竞争性、可逆性的次黄嘌呤核苷磷酸脱氢酶抑制剂,可抑制鸟嘌呤核苷酸的经典合成途径。

人体内淋巴细胞与其它细胞不同,不能利用嘌呤补救途径合成嘌呤,因此,PMPA可以高度选择性的抑制淋巴细胞活化,抑制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

咪唑立宾(MZ):MZ免疫抑制药理作用与MPA相似,主要通过抑制次黄嘌呤核苷磷酸脱氢酶活性阻止鸟苷酸合成,从而阻断淋巴细胞增周期S期中DNA合成,抑制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同时能干扰细胞因子受体表达拮抗细胞因子对淋巴细胞的激活作用。

[4] 以MZ+CsA和激素三联用药与Aza组比较,1.5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6%和91%,且骨髓抑制和严重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MZ代替Aza,4年人/肾长期存活率分别为100%和94%,与Aza组比较,激素用量更少,许多患者甚至可停用激素。

因MZ无肝毒性,故在肝脏有病变得移植患者使用MZ 更合适。

1.1.3.2 抗嘧啶代谢的免疫抑制剂:布喹那(BQR) BQR通过抑制二氢乳清酸脱氢酶(DHO-DH)进而抑制嘧啶核苷酸的经典合成途径,从而干扰淋巴细胞的DNA合成。

由于只有增殖的淋巴细胞内有异型DHO-DH,而只有异型的DHO-DH对BQR特别敏感,所以BQR对淋巴细胞活化的抑制作用具有高度选择性,且这种抑制作用是可逆的。

在免疫抑制效果的比较上,BQR药效是FK506的3倍,CsA的11倍,MMF的155倍。

BQR与CsA、激素合用能显著降低术后排斥反应,与Aza组比较降低10%。

但也发现其用于移植患者时免疫抑制治疗窗较窄,过量易出现血小板减少、胃肠道反应等。

目前尚未在临床广泛推广,药理学家仍试图通过寻找半衰期更短的BQR类似药物减少其毒副作用。

莱氟米特(LEF)和MNA:LEF又称雷抑素,是异噁唑的衍生物。

MNA是LEF 的类似物。

早在1985年LEF就作为消炎和免疫调节药物。

目前LEF的免疫抑制效果已在动物移植的模型中被广泛认识。

由于LEF在体内有很长的半衰期(可达10~16d),故其应用一直受到限制。

而MNA的结构与LEF的活性代谢物结构相似,但具有更有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半衰期短),故在应用前景上被看好。

免疫抑制作用机制与BQR类似。

MNA的临床资料目前尚缺。

正在努力0寻找半衰期更短的MNA的类似物,以使其更加安全有效的用于临床器官移植。

1.1.4 抗生素类:阿霉素,丝裂霉素。

1.1.5 抗炎类:阿斯匹林1.2 微生物制剂1.2.1 真菌代谢产物:70年代后期起,陆续发现一些真菌的代谢产物具有选持性较好的强免疫抑制作用,主要有环孢菌素A和他克莫司。

它们的临床应用极大推动了器官移植的发展。

环孢素(cyclosporin A,CsA):是从真菌Tolypocladium inJ ’latu mGa ms的代谢产物中分离纯化到的一个含有11个氨基酸的环肽。

l976年Borel首次报道了CsA具有免疫抑制作用,1978年,CsA作为免疫制剂首次应于临床, 环孢菌素A对T细胞,尤其是对Th细胞有较好的选择性抑制作用。

它抑制T细胞的细胞因子基因转录,阻断T细胞产生,干扰T细胞活化。

它在G0/G1期交界处阻断T细胞激活,属于T细胞早期激活的抑制剂。

[5][6] 自20世纪80年代起,CsA被陆续推广应用到各种器官和组织的移植,获得了广泛成功,开辟了器官移植的新时代。

直至今日,CsA仍位居各种临床移植抑制用药之首。

环孢素是瑞士山德士药厂从真菌中提取出来,现已分离出9种,其中A、G、C都有免疫抑制作用,现使用的是A,已在开放研究G,近来报道,G的肾毒性虽比A小,但肝毒性大,且体外免疫抑制作用不及A,发展前景不明。

至此,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领域由葛兰素史克、罗氏和诺华三强鼎立之势已经形成。

由于诺华已拥有新山地明、麦考酚酸和Certican三大强势产品,免疫抑制剂市场王位归属崭露端倪。

3 今后发展方向研制移植抗原特异性的免疫抑制剂或诱导移植抗原特异性的免疫耐受一直是科学家的梦想。

目前距这一目标还有相当远的路要走。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开发高效低毒和有抗慢性排斥作用的化学和生物药物仍然是主要目标。

特别是人源化单抗的应用将受到特别重视,生物免疫抑制剂的研究和开发必将有更快的发展。

中药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低廉的价位,低毒性的优点和确切的免疫抑制作用必将推动我国医学尤其是器官移植的迅速发展。

今后的研究方向是在传统的单味药和复方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对某些组分的研究,并进行适当的化学结构修饰和剂型改革,最终寻找到安全高效低廉的免疫抑制剂。

参考文献[1]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肺系( 一)[S].2002 .291[2] 曹晓芝,孙成春,王景祥. 6 8例肾移植病人用环孢素及硫唑嘌呤出现肝损害[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7,16(4):235-237[3] 孙定人,张石革,梁之江.国家临床新药集[M] .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 .524-529[4] 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 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702[5] Kahan BD. Role of cyclosporine:persent and future[J] Transplant Proc.1994,26(5);3082[6] Bach JF. Lessons for transplant immunosuppression from the usage of cyclosporine in autoimmune diseases[J].Transplant Proc.1994,26(5):3077[7] Mark AL,Anclrea D.Immunosupression after adult renal transplant [J].Pharmaceutical J,2001,266:754[8] Spencer CM. Tacrolimus:an update of its pharmacology and clinical efficacy in the management of organ transplantation [J].Drugs.1997,54(6):925[9] Yanagawa Y.FTY720:A novel immunosuppressant,induces sequestration of circulating mature lymphocyles by acceleration of lymphocyte .homing in rats,Ⅲincrease in frequency of CD621L-positive T cell in Peyer’s patches by FTY720-induced lymphocyte homing[J]. Immunology,1998,95:591-593[10] Noori S.Naderi GA.Hassan ZM.et al.Immunosuppressive activity of a molecule isolated from Artemisia annua on DTH responses compared with cyclosporine A[J]. Int Immunopharmacol,2004,4(10-11);1301作者单位:310000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一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