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勺型高血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一非勺型高血压的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高血压病( 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 又称原发性高血压, 是以体循环动

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疾病[1]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同时也是

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一危险因素,而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中国人首位死因,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高血压病可带来脑卒中、心脏病及肾损害等严重的并发症,致死致残率高,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正常人群血压曲线为双峰一谷变化曲线, 未失去昼夜节律的高血压患者其血

压仍保持这种变化曲线,称为勺型高血压( dippers) ;失去正常节律的患者, 夜间血压较高, 称为非勺型高血压( non-dippers)。大量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非勺型高血压与靶器官损害关系密切,其较勺型高血压危害更大。

1 高血压病的定义与分类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高血压的定义为: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SBP)≥140mmHg 和/或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DBP)≥90mmHg,按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2、3 级。收缩压≥140mmHg 和舒张压<90mmHg 单列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亦应该诊断为高血压。《2007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对高血压的诊断更强调了高度重视心血管危险因素,主张应根据患者高血压的分级以及患者的危险因素,是否有亚临床器官损害、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肾病等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初始危险水平确定。其将总的危险分层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总危险通常以10年心血管事件的绝对危险表示。高危和极高危患者指:①SBP≥180 mmHg和(或)DBP≥110 mmHg;②SBP>160 mmHg,但DBP较低(<70 mmHg);③糖尿病;④代谢综合征(MS);⑤≥3个心血管危险因素;⑥≥1个亚临床器官损害;⑦明确的心血管或肾脏疾病。

正常人群血压曲线为双峰一谷变化曲线, 未失去昼夜节律的高血压患者其血压仍保持这种变化曲线,最高血压出现在早晨, 最低血压出现在夜间, 称为勺型高血压;失去正常节律的患者, 夜间血压较高, 称为非勺型高血压。夜间血压下降率=[(日间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日间平均血压]×100%,可用于判断动态血压的昼夜节律状况。夜间血压下降率小于10%属昼夜血压节律减弱或消失(即非勺型高血压),夜

间血压下降率大于或等于10%属昼夜血压节律正常(即勺型高血压)[2]。

2 高血压病的流行状况

2.1 高血压病在世界的流行状况

世界各地高血压病患病率不尽相同,欧美地区患病率较高,亚洲、非洲患病率相对较低。据世界卫生组织MONICA方案的调查材料,欧美国家成人(35~64岁)的高血压病患病率在20%以上,同一国家不同种族间患病率也有相差,如美国黑人的高血压患病率约为白人的两倍。美国1999~2000年调查显示,至少有6500万成年

人患有高血压,总的高血压患病率为31.3%,比1994年的28.9%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

[2]。Kearney PM 等2004年报告:高血压患病率最低的是印度的农村地区(男性3.4%,女性6.8%),最高的是波兰(男性68.9%,女性72.5%),欧美发达国家高血压病患率普遍较高,约20%~50%[3]。亚非地区高血压患病率相对较低,如新加坡为14.1%,日本40~69岁中、老年人群高血压病患病率为25%,非洲地区患病率为10%。发达国家高血压发病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现在随着全世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居民饮食结构的改变,世界疾病谱和疾病死亡谱已发生变化,心血管疾病逐年增多。当前高血压发病率在发达国家已趋于平衡或呈下降之势,而发展中国家高血压发病率正在快速增长中,如坦桑尼亚等国家高血压相关调查显示了这种趋势[4]。

非勺型高血压病患者在西方国家约占17%~40%,尤其是老年高血压、重度高血压及有明显靶器官损害者, 其血压昼夜波动幅度减小或消失。在继发性高血压、心脏移植及自主神经衰竭等患者中昼夜节律则几乎消失。Cuspidi 等的对照研究表明,在原发性高血压早期,尽管“勺形”和“非勺形”高血压患者临床测定的24及48小时血压水平相似,但夜间血压下降减少在某些靶器官损害中起重要作用,如左室肥厚、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等。Verdecchia 等对 1187例高血压患者和205例血压正常者进行ABPM 后进行了7 年的前瞻性随访观察,证实“非勺形”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勺形”高血压患者[5]。因此,对非勺型高血压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2 高血压病在我国的流行状况

我国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不如西方国家高,但却呈升高趋势。我国曾进行过三次大规模高血压人群抽样调查。1958~1959年第一次调查(部分省市),平均高血压患病粗率为5.1%,1979~1980年第二次全国抽样调查,高血压患病粗率为7.73%,1991年第三次全国抽样调查,高血压标准化患病率为11.88%。三次调查明显地反映了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的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方式有所改变,我国的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有增长趋势。据2002进行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

率为18.8%, 估计全国现患人数为1.6亿,比1991年增加7000多万[6]

。目前在我国发达地区高血压患病率已相当高,澳门地区高血压患病率达20.45%。上海城区高血压患病率为17.79 %,位于该市众多慢性病之首。2004年底北京市卫生局公布北京市15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达25%。我国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高血压发病率已逼近发达国家,中西部地区高血压发病率也在快速上升[7]

。2004年卫生部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城市人口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200/10万人,农村为142/10万人,分别占死亡构成的37%和28%,居死亡原因首位,而总死亡的危险因素第一位就是高血压,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十分艰巨[8]。

3 非勺型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