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考点对应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对应训练

【课内语段精读】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1~3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始速.祸焉速:快速

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亲附

C.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惜:可惜

D.则胜负之数.数:命运

2.与“义.不赂秦”中“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并力西.向B.日.削月割

C.不能独完.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译文: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译文:

【课外达标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4~7题。

六国论

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纾:消除

B.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恶:痛恨

C.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速:招致

D.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厚:偏重

5.下列说法全属于李桢观点的一项是()

①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②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③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④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⑤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⑥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A.①②③⑤B.①③⑤⑥C.②③④⑤D.③④⑤⑥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因为割地贿赂秦国削弱自己的力量而导致灭亡。

B.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

C.六国如果借助有利的地理形势也能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

D.作者认为秦国的灭亡是秦国残暴到极点,恶贯满盈所致。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

译文:

(2)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译文:

(3)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译文: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提示六国灭亡的事例,常常被人们引用作为反面素材,而六国灭亡的原因也就自然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从某一方面揭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

精彩运用九百五十年前,一个名为苏洵的文学家写道:“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一气呵成《六国论》。二十一世纪的今日,我敢说:“六国都为秦国所灭,真正的原因不在于‘赂’,而主要在于‘惧’,因为惧怕自己被秦国灭了,所以韩、魏、楚才会赂秦,所以齐才会亲附秦国,所以燕才会派刺客招惹秦兵,所以赵王才会听信谗言。”故曰,弊在惧秦也。

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提示热爱自己的国民,建立自己强大的军队,确立自己的外交政策,富国强民,安邦治国,方能使国家立于不败之地,方能立足于强国之林。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

运用话题骄横亡国兼听则明

精彩运用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本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原则,像齐王采纳邹忌的建议,广开言路,察纳雅言,战胜于朝廷;而不应该像秦始皇那样,焚书坑儒,以愚黔首,骄横固执,最终落得“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可悲下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 运用话题治理国家历史兴亡治国与爱民民心不可违

精彩运用历史是一本书,令后人不断地汲取智慧;历史是一位哲人,告诉我们该怎样前行。我认为,六国灭亡的主要原因: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昏君佞臣。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历史上,一个国家的兴亡与衰败,与国君的贤明与否以及臣子的忠贞与否是分不开的。在战国七雄争霸的年代,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耕作活命也许就是他们的唯一任务和目标。再加上统治者对其进行的思想统治以及教育的缺乏,他们很少有机会能像现代人一样举着牌子在街道上游行,要求政府给予更多的养老金。然而啃过几堆书简的穷书生,不是很出众的,也难以拥有说话的机会,只能周游列国。这样看来,能够左右一个国家的也只有高高在上的国君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文武大臣。他们担负着国家兴旺的大任;大任中的要任,就是爱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