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医院门诊大厅、住院部大厅、中药房环境形象建设范例

合集下载

XX中医院XX新院文化建设方案(2024年).pptx

XX中医院XX新院文化建设方案(2024年).pptx
(3)医院历史文化包括但不限于:院史长廊、科室科徽科训文化墙、科室简介、科室荣誉墙。
空间美化设计服务清单
文化空间场景立足“环境与人”互动的角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是以医院空间为载体,以患者、医护人员为对象,以医院文化为要素 的一种装饰艺术的视觉呈现。
服务内容有:
一、院区文化空间场景设计思路
1.文化空间场景设计定位 2.文化空间场景设计思路 2、设计整合框架,思路及工作清单 3、要求列出制作安装布点清单、设计制作选用的材质工艺、预算概况 等,考虑方便维护。 4、院方与公司对整体设计、制作工期等进行说明。 二、要求 1、设计要在医院现有文化元素的基础上,结合医院业务特色和新院建筑装修风格,塑造符合现代化医院的特色 品牌形象,与装修风格协调。 2、需按照论证要求提供方案设计,进行PPT或视频演示。 X年X月X日
一、建设内容
1.对中医药文化、党建文化以及医院历史文化梳理与效果展示.
(I)中医药文化包括但不限于:门诊楼前名医雕塑,门诊大厅运用多种形式如浮雕等进行空间美化、中医药文 化馆、医疗街的中医药饮片、中医药标本中医药文化展示、中药百草园等中医氛围营造。
(2)党建文化包括但不限于:党建活动室、党建长廊、党风廉政文化展示等。
XX中医院XX新院文化建设方案(2024年 )
XX中医院
XX新院文化建设方案
XX市中医院新院位于X新区X,占地面积约X亩,总建筑面积约X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门诊楼1栋、住院 楼3栋、医技楼1栋及相关配套设施、附属工程,规划床位X张。目前,我院新院区医院建设已进入整体内装阶段, 医院搬迁在即,将对新院区的医院文化项目进行建设。

中医医院针灸理疗科环境形象建设

中医医院针灸理疗科环境形象建设

中医医院针灸理疗科环境形象建设一、门诊区1.科室介绍:针灸科建于1969年9月,现开展多项传统中医外治疗法,主要包括针刺,艾灸,耳穴,拔罐,放血,磁圆针,梅花针,刮痧,推拿,点穴按摩、穴位埋线、穴位注射(水针)、穴位药物指针法、牵引,中药穴位敷贴(三伏贴、三九贴)、中药熨烫、康复训练,超激光,中低高频脉冲电,小儿推拿等。

中医优势明显,设施配制完善,学科带有人薛冰带领5名针灸技术人员,结果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对治疗颈椎病,腰腿疼等疾病形成了完善的的诊疗体系。

曹爱业:主治中医师,毕业于大同医专,2010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从医20多年,曾先后到山西省针灸研究所进修学习,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内科疾病,尤其擅长用针灸治疗多种疼痛性疾病及某些疑难杂症,并在治疗妇科带证、推拿手法治疗婴幼儿湿疹等方面有独特见解。

医20多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妇科疾病,尤其擅长用针灸治疗疼痛性疾病(颈椎病、腰腿痛、痛经等)及内科杂病。

2.优势病种及中医特色疗法:面瘫面神经麻痹又称为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亨特综合症,俗称“面瘫”、“歪嘴巴”、“歪歪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

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采用的治疗方法有针刺疗法、刺络疗法、电针疗法、、穴位贴敷疗法、指针疗法、中药治疗、拔罐、艾灸疗法。

肩凝肩凝症又称五十肩、冻结肩、漏肩风、肩痹,属于西医学肩关节周围炎,是以肩长期固定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中医认为其发病主要为年老体衰,肝肾不足、气血虚损,筋骨失于濡养,加之长期劳累,又因肩部露卧受凉,寒凝筋膜而致。

日久则筋脉粘连,不能活动。

故气血虚损,血不荣筋为内因,风寒湿邪侵袭为外因。

采用的治疗方法有:针刺疗法、耳针、电针、水针、刺络拔罐、中频治疗、磁热振治疗仪、中药治疗3.针灸知识艾灸的功效灸法又名灸疗,它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经通络,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的功效。

中医医院皮肤科环境形象建设范例

中医医院皮肤科环境形象建设范例

中医医院皮肤科环境形象建设范例一、门诊候诊区1.科室介绍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创建于1927年,建院之初即设有皮肤性病专业。

经过80余年几代人的努力,我科从小到大,不断发展,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十一五”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主委单位、武汉市重点学科,湖北省感染性皮肤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我科医疗面积达10000m2,分为门诊、三个住院病区、一个治疗区和感染性皮肤病研究所,并开设汉阳分部和武昌分部。

目前实际开放床位116张,年收治患者4200余人次。

为满足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需求,科室设有白疕(银屑病)、粉刺(痤疮)、白驳风(白癜风)、蛇串疮(带状疱疹)、性传播性疾病等14个特色专病门诊。

我科重视科室文化建设,全科同仁充分展现了和谐、凝聚、奉献的精神风貌。

2. 优势病种与中医特色疗法白疕(银屑病)白疕,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皮损状如松皮,搔起白皮的红斑鳞屑性皮肤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多冬重夏轻,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

疾病初期时,治疗以凉血清热为主,可用生地、丹皮、地榆、槐花、赤芍、当归、黄连、黄芩等药物(如院内制剂清血解毒合剂);静止期以养血润燥为主,可选麦冬、玄参、生地、当归等药物治疗。

肥厚斑块型治疗以养血活血、祛风除湿为主,可选当归、赤芍、桃仁、红花等药物治疗(如院内制剂丹参白疕消丸)。

配合中药药浴、中药熏蒸治疗、中药湿敷、拔罐、光物理治疗等方法可促进皮疹消退,缩短疗程。

蛇串疮(带状疱疹)蛇串疮,又名缠腰火丹,多发于春秋季,常急性发病,表现为皮肤出现成簇水疱,痛如火燎,多发于胸胁部、腰腹部、头面部。

常由于过度劳累、外伤、感染等原因发病。

早期治疗宜清肝火、利湿热,可用龙胆草、黄芩、生地、栀子、板蓝根、柴胡等药物(如院内制剂元通合剂)。

皮疹消退后如仍疼痛者,宜疏肝行气、活血通络,可用逍遥散加丹参、延胡索等治疗。

针灸治疗对缓解疼痛疗效较好,可采用体针、火针、艾灸、梅花针局部轻叩、刺络拔罐等多种方法,减轻神经痛,缩短疗程。

2021年镇雄县中医院环境形象建设意见稿

2021年镇雄县中医院环境形象建设意见稿

Only those who respect themselves are more courageous to shrink themselves.勤学乐观天天向上(WORD文档/A4打印/可编辑/页眉可删)镇雄县中医院环境形象建设意见稿一、医院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医院院训:崇德、敬业、求实、创新医院宗旨:传承中医国粹,造福人类健康。

医院发展战略:坚持中医办院方向,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创建环境优美、技术先进、管理规范、服务便捷的综合性中医医院。

二、行为规范体系建设以《员工手册》为主进行培训、考核,建立奖惩办法,落实考核结果。

三、环境形象建设1.设计医院标识医院标识具有整合医院精神、规范行为文化、突出视觉个性、增强公众印象的作用,是医院环境形象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

(1)院徽院徽释义:结合天使双手、阴阳鱼、十字图案、麦穗和文字组成整体院徽;阴阳鱼、十字图案体现了传承中医国粹,造福人类健康的医院宗旨;天使双手呵护图案寓意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表达本院关怀呵护、亲善和美、博爱奉献之精神。

(2)标准院名:镇雄县中医院。

(3)标准色系:主要为绿色。

2.建筑外观改造因建筑物的外檐轮廓无法改变,可否考虑改造住院部大门,用琉璃瓦装饰住院部大门顶外檐。

3.庭院建设建议在针灸科外围墙处,创建中医药文化宣传墙。

门诊楼右侧外墙宣传中医院院训、中医院宗旨。

4.院内中医文化宣传与环境布置(1)门诊大厅①门诊通道:墙面设置常规医疗服务价格、常用药品及常用中标药品价格、各种检查项目的价格公示一揽表,医院楼层总索引图、住院就诊流程图等。

②候诊大厅、收费窗口及门诊药房侯药区:设置中草药橱窗,四围简要介绍中医药名人佚事。

(2)门诊诊疗室一、二、三门诊及妇科门诊:以典雅的格调装饰门诊,诊桌、诊椅、诊柜应充分融入中医药元素,放置花草盆景,悬挂崇尚医德等方面内容的图片。

(3)行政七楼宣传国家领导人对中医药发展的讲话。

(4)住院部各病区①住院部医生、护士办公室:悬挂各项医疗安全核心制度与各级各类医务人员职责的制度牌,以“崇尚医德”为主题进行简要宣传。

中医治疗室建设方案范本

中医治疗室建设方案范本

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中医治疗的认可度不断提高。

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治疗的需求,提高中医治疗水平,本方案旨在设计一个功能完善、环境优雅、设备先进的中医治疗室。

二、建设目标1. 提供全面、专业的中医诊疗服务;2. 打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3.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中医治疗效果;4. 符合国家中医药发展规划和行业标准。

三、治疗室规模治疗室总面积为300平方米,分为以下功能区:1. 接诊区:60平方米;2. 诊疗区:120平方米;3. 恢复区:60平方米;4. 洗手间及更衣室:60平方米。

四、功能区设计1. 接诊区(1)设计风格:采用中式风格,以木质、竹质材料为主,营造出古朴、典雅的氛围。

(2)功能区划分:设有候诊区、登记台、咨询台。

(3)设施设备:配备液晶电视、音响设备、空调、沙发等。

2. 诊疗区(1)设计风格:以中式元素为基调,结合现代设计手法,体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2)功能区划分:包括诊室、治疗室、药柜区。

(3)设施设备:- 诊室:配备诊断床、心电图机、血压计、听诊器等;- 治疗室:设有针灸治疗床、拔罐床、刮痧床、推拿床等;- 药柜区:存放中药、针灸针、拔罐器等治疗用品。

3. 恢复区(1)设计风格:以自然、舒适为主,营造一个放松身心的环境。

(2)功能区划分:设有休息区、茶水区。

(3)设施设备:配备沙发、茶几、空调等。

4. 洗手间及更衣室(1)设计风格:简洁、卫生。

(2)设施设备:配备洗手盆、镜子、挂衣架等。

五、设备配置1. 诊室设备:诊断床、心电图机、血压计、听诊器、针灸针、拔罐器、刮痧板、推拿床等;2. 治疗室设备:针灸治疗床、拔罐床、刮痧床、推拿床、中药煎药机、微波炉、超声波雾化器等;3. 恢复区设备:沙发、茶几、空调、液晶电视等;4. 洗手间及更衣室设备:洗手盆、镜子、挂衣架等。

六、人员配置1. 主治医师:1名;2. 住院医师:2名;3. 针灸师:2名;4. 推拿师:2名;5. 护士:3名;6. 行政人员:1名。

中医经典病房建设方案

中医经典病房建设方案

中医经典病房建设方案引言概述:中医经典病房建设方案是为了提供更加舒适和符合中医治疗理念的治疗环境而设计的。

在中医经典病房中,患者可以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好的康复体验。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经典病房的建设方案。

一、环境设计1.1 中医文化元素:在病房内部设计中融入中医文化元素,如中医典籍的书籍、中医药材的装饰等,营造出浓厚的中医氛围。

1.2 自然光线:保证病房内有充足的自然光线,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和心情的舒缓。

1.3 空气流通:设计良好的通风系统,保证病房内空气清新,有利于患者的健康。

二、设施配置2.1 中医诊疗设备:配备专业的中医诊疗设备,如脉象仪、针灸床等,以便医生进行中医诊疗。

2.2 舒适床铺:选择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床铺,保证患者的睡眠质量,有利于康复。

2.3 中医药品:提供优质的中药制剂,方便医生开具中药处方,进行中医治疗。

三、护理服务3.1 中医护理团队:配备专业的中医护理人员,负责患者的日常护理和中医治疗。

3.2 中医养生指导:为患者提供中医养生指导,教授正确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3 中医康复训练:为患者提供中医康复训练,包括中医按摩、气功等,帮助患者加速康复。

四、饮食营养4.1 中医膳食搭配:提供符合中医膳食原则的饮食,如药膳、药膳汤等,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4.2 营养均衡:保证患者的饮食营养均衡,符合中医养生理念,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4.3 食材新鲜:选择新鲜的食材进行烹饪,保证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口感。

五、康复环境5.1 中医养生活动:组织中医养生活动,如中医讲座、中医体验活动等,提高患者对中医养生的认识和理解。

5.2 互动交流:鼓励患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建立健康的社交关系,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5.3 心理疏导: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帮助患者排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康复。

总结:中医经典病房建设方案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环境和更好的康复体验。

通过环境设计、设施配置、护理服务、饮食营养和康复环境的综合考虑,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中医治疗服务,帮助患者更快地康复。

中医医院骨伤科环境形象建设范例

中医医院骨伤科环境形象建设范例

中医资料中医医院骨伤科环境形象建设范例一、门诊候诊区1. 科室介绍我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中医骨伤诊疗中心,中医骨伤专业博士后流动站。

拥有筋伤治疗手法重点研究室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生物力学、中药药理(骨伤)两个三级实验室。

我科坚持“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疗效第一”的原则,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骨伤科诊疗技术。

设置脊柱、创伤、关节三个专业8个病区、300多张床位,拥有副主任医师以上骨伤专家60多名。

2.优势病种及中医特色疗法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项痹病是以颈项部伴有肩臂疼痛、麻木为主要症状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其发病率约占颈椎病的60%~70%。

中医认为该病属于痹症范畴,是因风寒侵袭、劳倦损伤所致。

本病主要的表现是:颈肩部的疼痛、麻木,可有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急性期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缓解期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康复期主要表现为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在治疗上采用祛风散寒、活血止痛等方法,同时采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旋提手法治疗本病,对疼痛、麻木、颈椎功能活动障碍都有快速的缓解效果。

中医资料 2 / 10中医资料颈部功能锻炼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正确的颈部功能锻炼可以起到治疗及预防复发的效果。

旋颈望踵立位,双足分开与肩同宽,颈椎尽力左旋,收下颌,双目由背后望对侧(右侧)足跟,尽力拉伸右侧颈后肌肉,在最大幅度保持5秒钟,颈椎回到中立位,深呼吸,放松颈部肌肉。

对侧重复同样的动作。

手法整复微创截骨术治疗拇趾外翻拇趾外翻俗称“脚骨拐”,表现为拇趾向外撇,在脚内侧形成骨性突出,穿鞋摩擦后出现红肿疼痛,这就是拇趾外翻。

中医馆建设典型案例

中医馆建设典型案例

XX医院中医馆建设典型案例一、基本情况卫生院建筑面积XX㎡,中医馆设立于XX,使用面积XX㎡,设有中医康复诊室、中药房、配方颗粒室、理疗室、煎药室、中药库房、康复室等多个功能区域,布局合理,环境优雅舒适,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就医体验。

中医馆现有医务人员XX人,其中:中医副主任医师X名,中医主治医师X名,中医助理医师X名,中药师X名,康复人员X 名。

能识别和诊治中医病种XX余种,能开展物理治疗XX 种,配有中药饮片XX种,中药配方颗粒XX种,协定方XX 种,经方XX种,能开展X类XX种中医适宜技术。

二、经验做法(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按照标准化中医馆建设要求,对中医馆进行整体规划与装修。

诊室内部装修采用中式风格,营造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让患者一进入中医馆就能感受到中医的独特魅力。

同时,我们还注重就医环境的营造,通过摆放绿植、播放中医养生音乐等方式,为群众营造了一个温馨、舒适的就医氛围。

2.配备了先进的中医药诊疗设备和器材,如配方颗粒封包机、煎药机、冲击波治疗仪、超声波治疗仪、中药熏蒸治疗床、牵引床、康复训练仪器、中频治疗仪、红外线治疗仪、中医定向透药仪、拔罐、灸具、电针治疗仪等,为群众提供了现代化、便捷化的中医药服务。

(二)优化就诊流程,提升就医体验我们建立了完善的中医服务流程,从患者预约、就诊、用药到后续的康复指导,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标准和操作流程。

运用呼叫挂号系统,有序就诊,同时规范书写门(急)诊病历,这不仅优化了就医流程,还提高了服务效率,也确保了服务质量。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并注重“借势自强”。

请进来:我们积极举办各类培训班,邀请国内云南省中医医院知名专家前来授课,传授先进技术和理念。

走出去:我们分别选派优秀中医医师到县中医医院、省级医院、上海市金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进修学习,通过实践锻炼和向权威名医请教,不断提升自身医疗技术水平,拓宽视野,增长技能。

中药馆、医药厂的店面装修设计案例

中药馆、医药厂的店面装修设计案例

中药馆、医药厂的店面装修设计案例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中药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中药馆、医药厂也开设了实体店面,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店面装修设计对于中药馆、医药厂的经营至关重要,能够有效地吸引顾客,提高品牌知名度。

下面就为大家分享几个中药馆、医药厂的店面装修设计案例。

案例一:联合国中医药研究院联合国中医药研究院是一家集中药研究、生产、销售、医疗、康复、保健为一体的大型中药企业。

该公司的店面装修设计采用了传统中式元素,以简洁的风格为主要特色,墙上挂着古代医书等中药文化装饰品,非常符合中医药文化的内涵。

店内布局大气宽敞,整体呈现出亲和力和信任感,符合医疗机构的形象形态。

另外,该店还使用了温馨柔和的黄色灯光来打造出一种舒适的用药氛围,使消费者更容易感到舒适和放松。

案例二:京都堂中药店京都堂中药店一直坚持以传统熬制的品质优良中药原材料为主体,通过现代化的数据分析和制药技术,在中药制品方面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

其店面的装修设计也是比较特别的,采用了白色为基调,搭配黑色、红色等色彩,整体显得干净利落,既具有现代感又不失中药的传统气息。

店内充分考虑了消费者的舒适性,采用了对于肌肉骨骼疼痛患者马桶式的长椅和座位,让消费者在等待时可以感到更舒适。

充分显示出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

案例三:艾灸玖艾灸玖是一家以推广、传承艾灸文化为主要方向的中医馆,其店面装修采用了现代简约风,涂成了淡淡的白色,用极简的线条、字符来呈现品牌形象。

店铺的Logo非常容易辨识,店面极具个性,布局上很注重空间的使用和结构的分区,营造了一个反映现代人文化艺术的文化氛围。

店内装修设计还采用了多个可爱的小点缀,如:艾君子形象、艾草信息等等,使店铺更具人性化关怀,与艾灸的养生理念十分契合。

总结:以上三个中药馆、医药厂的店面装修设计案例,都展示了不同的装修风格,有传统中式元素融入现代设计的风格,也有简约大气的新时代风格,还有体现人性化的治疗椅、马桶式座椅等。

中医院设计方案

中医院设计方案

以我给的标题写文档,最低1503字,要求以Markdown 文本格式输出,不要带图片,标题为:中医院设计方案# 中医院设计方案## 1. 引言中医院是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开展中医诊疗、康复和科研的医疗机构。

设计一个合理的中医院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要满足医学功能需求,还要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和独特的医疗环境氛围。

本文将介绍中医院设计方案,包括空间规划、功能布局和装修风格等。

## 2. 空间规划中医院设计应注重空间规划,合理利用每一寸空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病人体验。

以下是一些建议:### 2.1 接待区接待区是中医院的门面,应该布置整洁、明亮,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可以设置舒适的沙发和椅子,提供茶水和杂志等娱乐设施,以便患者和家属等待。

### 2.2 诊室中医的特点是注重个性化的诊疗,因此每个诊室都应该具备私密性和独特的氛围。

每个诊室应该有一个独立的诊断区域和治疗区域,以便医生诊断和治疗。

此外,可以在诊室内放置展示中医文化的艺术品和书籍,以增加中医的文化氛围。

### 2.3 手术室和康复区中医院通常也会配备手术室和康复区。

手术室应该满足卫生和安全要求,同时提供先进的手术设备和仪器。

康复区应该配置适当的康复设备和专业的康复团队,方便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 2.4 办公区医院的办公区应该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中医医生和相关人员。

办公室应该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和家具,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 3. 功能布局中医院的功能布局是设计方案中的重点。

下面是一些功能布局的建议:### 3.1 中药房中医药房是中医院的核心功能区,应该有足够的空间来存放各种中药材和药物。

中药房应该符合药物管理的标准,确保药物的安全和有效性。

### 3.2 中药煎煮区中药煎煮区是中医院特有的功能区域。

中药煎煮区应该设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并配置专业的中药煎煮设备,保证中药的煎煮质量。

### 3.3 科研实验室中医院通常也会有科研工作,因此需要配置科研实验室。

中医院设计方案范文

中医院设计方案范文

中医院设计方案范文中医院是传统中医学的重要载体,需要具备传统中医的特色和功能,同时也需要满足现代医院的规范和要求。

下面是一个中医院设计方案的简要介绍。

中医院的整体规划应考虑到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等因素,以便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就诊环境。

其中,中医门诊、中药房、针灸推拿室、养生馆等是中医院的主要功能区域。

中医门诊是中医院的核心部分,需要提供合适的就诊空间和便利的就诊环境。

就诊区域可以采用传统的坐诊形式,每个医生配备适量的诊室,以确保患者的隐私和舒适感。

中医门诊还应设置药房和草药房,方便患者在门诊就诊后就可以直接拿到需要的中药。

针灸推拿室是中医院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区域,应该设置在一个相对安静和舒适的环境中。

每个诊疗室应该有充足的空间,使针灸师或推拿师能够有效地进行治疗。

这些诊疗室还应提供灯光调节和音乐等设施,以提供更好的治疗环境。

中医院还可以考虑设置养生馆,提供一些养生保健的服务。

养生馆可以设计成一个宽敞而舒适的空间,提供一系列的养生项目,如中草药浴、艾灸、气功、太极等。

这些项目旨在帮助患者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

在中医院的整体设计中,还应该考虑到绿化和景观的因素。

中医院周围可以种植一些中草药植物,以提供一种自然和舒缓的环境。

在院内的庭院和花园中设置健身区、散步小径等,为患者提供壮健身心的机会。

另外,中医院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供更方便的就诊方式。

可以引入医院的预约系统和电子病历系统,让患者能够提前预约并方便地查询自己的病历和用药情况。

总之,一个成功的中医院设计方案需要充分考虑传统中医的特色和功能,同时也要符合现代医院的规范和要求。

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以及绿化和景观的优化,可以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和科技化的就诊环境。

同时,还可以设置养生馆等功能区域,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保健服务。

最新中医医院外科环境形象建设范例

最新中医医院外科环境形象建设范例

中医医院外科环境形象建设范例中医医院外科环境形象建设范例一、门诊候诊区1. 科室介绍外科始建于1955年7月,以治疗疮疡病为主。

经过50余年发展,在全科几代医务人员的不懈努力下,目前已形成了一个专业梯队合理、医德高尚、诊疗规范、技术精湛、有中医特色能进行各种普外科常规及复杂手术的科室。

现我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周永坤主任为中医外科中青年学术骨干,山东省中医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全科有医生8名,其中主任医师(教授)2名、副主任医师(副教授)4名,具有博士学位者3名、硕士学位者4名,开放床位25张。

网址:联系电话:候诊区中医文化长廊2. 优势病种与中医特色疗法肠结(急性肠梗阻)肠结是由肠体活动异常而搏结不通,气机阻塞所致,以腹痛、呕吐、腹胀、便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肠结多以热结腑中、气滞血瘀等证型多见。

表现为里、热、实证,以“不通”、“热盛”、“血瘀”为主要病机特点。

其治疗原则当以通里攻下为主,兼以行气导滞、活血化瘀,并据此形成清肠合剂方(大黄9g、芒硝12g、厚朴12g、枳壳12g、赤芍15g、桃仁9g、莱菔子15g、木香12g)。

臁疮(慢性下肢溃疡)臁疮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局部皮肤或粘膜组织缺损,创面难以愈合且易反复发作的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慢性下肢溃疡。

科室运用“补虚祛瘀生肌”、“煨脓湿润(煨脓祛腐、煨脓长肉)”、“祛瘀化腐、活血生肌”等治法,分期辨证,内外结合治疗,并研制了复黄生肌愈创油膏等医院制剂,同时采用贴敷、溻渍、熏洗、艾灸、缠缚等特色疗法,可以加速创面愈合、减少瘢痕形成,提高愈合质量,疗效明显。

中医特色疗法拖线疗法用球头银丝探针导引,到达窦瘘基底部,以粗丝线或纱条贯穿于窦瘘中,将祛腐生肌药物掺于丝线上,通过每日来回拖拉引流,促使窦瘘创面逐渐愈合。

适用于各种难愈性窦瘘类疾病。

灌注垫棉法根据疾病不同阶段,将祛腐生肌药液注入窦道,并借助反复滴注灌注时的机械性压力使脓腐得以排出,便于引流,不致脓液在体内蓄积;并可防止窦道假性愈合;且可保留药液的缓慢渗透,持续发挥效能,可明显促进与加速窦道疮面愈合、减少瘢痕形成。

中医医院门诊大厅、住院部大厅、中药房环境形象建设范例

中医医院门诊大厅、住院部大厅、中药房环境形象建设范例

中医医院门诊大厅、住院部大厅、中药房环境形象建设范例一、目的意义(一) 满足中医医院功能定位的需要,做到环境舒适,流程合理。

让每一位患者及家属都能在整洁、宽敞、明亮、舒适、便捷的环境下,咨询、挂号、交费、候诊、候药、入院。

(二) 满足中医医院的整体形象定位需要,突出中医药元素,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让患者及家属在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中,切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服务。

(三) 满足门诊大厅、住院部大厅、中药房区域功能定位需要,将中医药文化与医院区域功能定位相结合,突出中医药知识的宣传,使患者及家属能够得到与中医药相关的文化体验和知识收获。

(四) 满足工作人员中医药思维定位需要,通过中医药文化环境形象的策划建设,充分发挥环境对人的思维和行为的影响及作用,让置身其中的工作人员自觉运用中医药思维,自觉遵循中医药行为规范的要求。

二、设计原则(一) 坚持全院统筹规划,与医院各区域的总体功能相适应,与区域建筑外观特点相结合。

(二) 注重通俗易懂,直观简约,学术与科普统一;注重大众审美需求,做到艺术与实用的统一。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意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充分体现医院的个性。

(三) 布局以患者及家属便捷为原则,并充分考虑空间与舒适性,装修色调突出宁静、温馨的感觉。

三、表现形式、内容、载体(一) 表现形式:宣传栏、墙报、展架、展室、视频系统、指示标牌等各种设施。

(二) 表现内容:中医药起源、中药常识、药材展示、养生保健方法、医学典故、名医名家介绍、医德格言、就诊指南等。

(三) 表现载体:书法、国画、摄影、木(竹)刻、雕塑、实物、实景等。

四、门诊大厅环境形象建设范例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候诊区空间宽敞、明亮的门诊大厅,座椅舒适,地面防滑。

座椅周围有绿色植物。

总体色调淡雅素洁、温馨舒适。

总体设计风格、色调与周围环境和谐。

五、住院部大厅环境形象建设范例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住院部大厅。

装饰风格贴近自然,和谐统一,美观大方。

装饰材料采用自然材质,地面和墙壁采用大理石,各区域用木、瓦等中国传统建筑材料装饰。

国医馆装修 描述

国医馆装修 描述

国医馆装修描述
国医馆装修以中医文化为主题,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整体风格以古朴、典雅为主,色调以柔和的木色和米色为主基调。

门头上方悬挂着巨大的红色匾额,上书“国医馆”四个大字,造型古朴华丽。

进入国医馆,一条木质走廊引领人们进入宽敞明亮的大厅。

大厅内设有一个接待台,接待员身着传统中医服装,亲切地迎接来访者。

大厅的墙壁上挂着一些世界知名中医的照片和介绍,以展示国医馆的医疗水平和影响力。

大厅内有一个舒适的休息区,供来访者等候。

休息区的家具以红木和古典皮质为主,摆放着茶几和软绵绵的靠背椅,供人们休息放松。

休息区的墙上挂着一幅中国传统绘画,突出中医文化的艺术内涵。

国医馆的医疗区域根据功能分为不同的区域。

有一个中医诊疗区,设有数个诊室,每个诊室都配备有中医诊疗所需的仪器设备和各种中药。

诊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幅幅古老的中医经典图谱,用以装饰和向人们展示中医药的底蕴。

此外,国医馆还设有一个中药房,用来存放和准备配制中药。

中药房的墙壁上挂满了各种中草药的装饰品,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到整个装修风格中。

整个国医馆的装修风格富有中医文化的底蕴,倡导传统的同时
也给人一种现代的感觉。

它以古朴典雅的装饰和细节营造出一种沉静、舒适的环境,让来访者感受到中医文化的魅力。

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等环境形象建设范例

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等环境形象建设范例

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等环境形象建设范例中医医院,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代表性医疗机构,也是疾病预防和健康保健的重要场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的建设也不断升级和改进。

医技科室的环境形象建设,是医院整体形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声誉和医院的发展。

在这方面,各地中医医院开展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实践。

本文将介绍一些成功的案例,为中医医院医技科室环境形象建设提供范例。

一、安徽省中医院:以文化积淀塑造环境特色安徽省中医院的医技科室建设,以“文化传承、科技创新、卫生服务、社会关怀”为指导思想,注重医疗技能、医学科学技术的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形成了富有中医特色的环境形象。

在装修设计上,“文化传承”贯穿了整个医院的建设,例如使用抱柱庭院和仿古门窗等古建材料和元素,让患者在治疗期间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医院诊室和管道等设施采用先进的科技技术,提高了医院服务的品质和效率,获得更多患者和人民群众的好评。

二、湖南省中医院:采用自然元素打造宜人舒适的环保场所湖南省中医院的医技科室环境形象设计中,注重运用自然元素打造宜人舒适的环保场所。

医院采用了环保材料,如环保漆、石材和原木等,装修和家具设计中也使用了自然木质元素,给人一种自然、绿色、舒适的感觉。

医院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患者,分别设计了儿童活动室、读书室和音乐室等,为患者提供丰富多彩、温馨舒适的治疗环境。

由此,医院的环保理念和人性化设计,赢得了患者的好评,增强了医院的信誉和品牌形象。

三、四川省中医院:注重服务细节,体现专业医学知识四川省中医院的医技科室运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将科技与服务相结合,注重服务细节,全面提升医院服务水平和质量。

医院通过完善病历系统、开设多种科研课程等方式,全面提高医院专业人员的医疗水平和技术能力,不断加强医疗设备的更新和更新,提高医疗环境的整洁度和卫生标准,为患者提供更专业、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同时,医院的服务细节非常注重,如制作宣传专题、配音短片、医学知识、医生访谈等,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详尽的医疗知识和资讯方便,促进医患之间的沟通,体现医学专业知识和专业精神,增进了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和口碑。

中医院环境形象设计方案

中医院环境形象设计方案

附件1中医医院环境形象设计方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前言为进一步推动中医医院临床科室中医药文化建设,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有关要求,在参照部分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经验基础上,组织制定了《中医医院环境形象设计方案》(以下简称《设计方案》)。

本《设计方案》主要包括中医医院临床科室环境形象建设的目的意义、设计原则、基本要素、重点内容、形式和载体。

对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如何开展环境形象建设做了较为具体的介绍,以指导各级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做好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

二、目的意义通过中医医院临床科室环境形象建设,充分体现中医医院临床科室的基本特征,巩固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提高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本设计方案旨在指导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临床科室中医药文化环境形象建设应参照本方案执行。

三、设计原则中医医院临床科室的环境形象是展现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

在中医医院临床科室的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应充分彰显临床科室的中医药文化,体现临床科室的基本特征,发挥临床科室的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科室的竞争力。

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在环境形象体系建设中,应注重以下原则:大众化原则:注重通俗易懂,直观简约,学术与科普统一;实用性原则: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与科室各区域的总体功能相适应;个性化原则:注意地域特点、民族特点和科室特点,充分体现各临床科室的个性,切忌简单模仿,千篇一律;审美性原则:注重大众审美需求,做到艺术与实用的统一。

四、基本要素临床科室环境形象建设应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即中医药文化的内容、形式和载体。

中医药文化的内容应体现临床科室的中医药特色,包括科室的基本情况、专业历史渊源、中医特色诊疗方法、养生保健、名中医工作室、中医治疗室、科标、科训等。

中医诊所装修工程方案

中医诊所装修工程方案

中医诊所装修工程方案一、前言中医诊所是中医医生为患者开展诊疗、药物治疗及中医保健的场所。

诊所装修工程方案的制定,旨在提高中医诊所的医疗环境、舒适度和诊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中医治疗服务。

二、整体规划1. 空间布局中医诊所一般包括接诊大厅、诊室、药房、洗手间等功能区域。

在整体规划上,应保证空间利用合理,各功能区域相互交通方便,同时要考虑到患者的隐私和舒适度。

2. 装修风格中医诊所的装修风格一般应以中式风格为主,色彩以明亮清新为主,不宜选择过于艳丽的颜色。

在装饰上,可以适当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中国画、书法、古典家具等。

三、诊室设计1. 空间布局诊室是医生与患者进行诊疗、交流的重要场所。

诊室的空间布局应以医生工作台为中心,患者座位围绕医生工作台布置,保证医生与患者之间的面对面交流,便于医生观察患者情况。

2. 医疗设备在诊室内应配置必要的医疗设备,如中药柜、中医调理床、中医诊断仪器等。

医疗设备应安装在固定的位置,方便医生进行诊疗。

3. 装饰布置诊室的装饰布置要以简约、清新为主,充分显示中医文化特色。

可以挂一些中医养生画作、古典字画等,为患者营造舒适的就诊环境。

四、接诊大厅设计1. 空间布局接诊大厅是患者候诊、缴费的场所,其空间布局应宽敞明亮,座位布置要合理。

同时,应保证患者与医生之间的交流畅通。

2. 装饰装修接诊大厅的装饰装修应以舒适、明亮为主,植物、艺术品等可以适当点缀,增加接诊大厅的舒适度。

五、药房设计1. 空间布局药房是中医诊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布局应以药品柜台为中心,方便药品分配、管理等工作。

2. 药品储存药品的储存应按照规定的条件进行,保证药品的质量安全。

同时,应设立药品存储间,做好药品分类、储存等工作。

3. 装修设计药房的装修设计应以清新、整洁为主,柜台、货架等设施布局要合理,方便管理和患者取药。

六、洗手间设计1. 卫生设施中医诊所洗手间的设施应保持干净整洁,定期进行卫生清理。

洗手间内应配备洗手池、手纸、干手器等设施。

中医门诊部诊所周边环境说明范本

中医门诊部诊所周边环境说明范本

中医诊所周边环境及说明(辣爸当家)
一、诊所租赁房屋位于XX市XX路XX号XXX商务楼X楼XXX号门面。

二、诊所与所在内地取得环境和公用设施情况:本诊所位于XX 社区内,周边以商用地为主,有住宅、大型商超及写字楼,距离本诊所约500米。

水电暖基础设施完善,消防合格。

三、本诊所与周围托幼机构、中小学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布局的关系:本诊所周边500米内无幼托及学校和食品生产单位,且本诊所与其他单位有合理隔离措施,符合卫生及预防疾病要求。

四、选址建筑面积和使用面积:建筑面积XXXX平方米,使用面积约XXX平方米,可满足开展医疗门诊工作的需求。

五、诊所门面已按照要求于XXXX年XX月XX日开始公示,公示周期五个工作日,装修期间未给周边居民造成不便,公示期间,居民也未因该租赁房屋开设经营中医诊所以及诊所装修对公司诊所及物业公司提出异议。

六、诊所已经通过XX省生态环境厅环评登记的备案,详见资料附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

XXXXXXXXXXXXXXXXXX责任有限公司
XXXXXXXX中医诊所
XXXX年5月20号。

中医经典病房建设方案

中医经典病房建设方案

中医经典病房建设方案引言概述:中医经典病房建设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提供更优质的中医医疗服务。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中医经典病房的建设方案。

一、病房环境设计1.1 空间布局:中医经典病房应采用开放式的布局,空间宽敞明亮,病房内设有中医养生区、诊疗区和休息区,以提供全方位的中医医疗服务。

1.2 色彩搭配:病房的色彩应以柔和、温暖的色调为主,如淡黄、浅蓝等,以营造舒适、宁静的就医环境。

1.3 设备配置:病房内应配置中医诊疗设备,如中药煎药机、针灸床等,并配备舒适的床铺和家居用品,提供温馨的就医体验。

二、中医养生服务2.1 中医体质辨识:病房内设有中医体质辨识区,通过中医体质辨识问卷和专业医生的指导,帮助患者了解自身体质,并提供相应的中医养生建议。

2.2 中药膳食疗法:病房提供中药膳食疗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定制个性化的中药膳食,促进康复和身体健康。

2.3 中医养生讲座:定期组织中医养生讲座,邀请中医专家为患者和家属讲解中医养生知识,提高健康意识和养生能力。

三、中医诊疗服务3.1 中医辨证施治:病房配备中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中医辨证施治,采用中药、针灸等疗法,个性化地治疗患者的疾病。

3.2 中医体验疗法:病房提供中医体验疗法,如中药泡脚、艾灸等,帮助患者缓解疼痛、调理身体,提高治疗效果。

3.3 中医康复护理:病房配备中医康复师,为患者提供中医康复护理服务,如推拿按摩、理疗等,促进患者康复和身体功能的恢复。

四、中医药文化体验4.1 中医药文化展示:病房内设有中医药文化展示区,展示中医药的历史、理论和疗效,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了解中医药文化。

4.2 中医药文化活动:定期组织中医药文化活动,如中医药知识竞赛、中药材辨识等,增强患者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和认同。

4.3 中医药文化交流:与其他中医医院或中医药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中医药文化交流活动,提升中医药的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

五、医患沟通与关怀5.1 中医病情讲解:中医医生应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解释病情、治疗方案和预后情况,增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信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医院门诊大厅、住院部大厅、中药房环境形象建设范例一、目的意义(一) 满足中医医院功能定位的需要,做到环境舒适,流程合理。

让每一位患者及家属都能在整洁、宽敞、明亮、舒适、便捷的环境下,咨询、挂号、交费、候诊、候药、入院。

(二) 满足中医医院的整体形象定位需要,突出中医药元素,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让患者及家属在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中,切实感受到独特的中医药服务。

(三) 满足门诊大厅、住院部大厅、中药房区域功能定位需要,将中医药文化与医院区域功能定位相结合,突出中医药知识的宣传,使患者及家属能够得到与中医药相关的文化体验和知识收获。

(四) 满足工作人员中医药思维定位需要,通过中医药文化环境形象的策划建设,充分发挥环境对人的思维和行为的影响及作用,让置身其中的工作人员自觉运用中医药思维,自觉遵循中医药行为规范的要求。

二、设计原则(一) 坚持全院统筹规划,与医院各区域的总体功能相适应,与区域建筑外观特点相结合。

(二) 注重通俗易懂,直观简约,学术与科普统一;注重大众审美需求,做到艺术与实用的统一。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意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充分体现医院的个性。

(三) 布局以患者及家属便捷为原则,并充分考虑空间与舒适性,装修色调突出宁静、温馨的感觉。

三、表现形式、内容、载体(一) 表现形式:宣传栏、墙报、展架、展室、视频系统、指示标牌等各种设施。

(二) 表现内容:中医药起源、中药常识、药材展示、养生保健方法、医学典故、名医名家介绍、医德格言、就诊指南等。

(三) 表现载体:书法、国画、摄影、木(竹)刻、雕塑、实物、实景等。

四、门诊大厅环境形象建设范例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候诊区空间宽敞、明亮的门诊大厅,座椅舒适,地面防滑。

座椅周围有绿色植物。

总体色调淡雅素洁、温馨舒适。

总体设计风格、色调与周围环境和谐。

五、住院部大厅环境形象建设范例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住院部大厅。

装饰风格贴近自然,和谐统一,美观大方。

装饰材料采用自然材质,地面和墙壁采用大理石,各区域用木、瓦等中国传统建筑材料装饰。

大厅横柱上用传统技法描绘葫芦等图案及中医药历史、人物等。

住院手续办理窗口大堂室内花园(中药标本展示区)电梯厅探视休息区六、中药房和候药区环境形象建设范例候药大厅的整体环境:色调与室内整体环境协调,利用回廊空间设计了宣传本草文化的本草演义廊,用故事的形式还原中草药的发展史。

在候药大厅的数字标牌上滚动播放浮雕介绍。

本草演义回廊浮雕介绍本草演义回廊用浮雕的形式浓缩了中药发展历史,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再现了本草发展的六个重要历史时期。

第一部分远古至先秦时期图1 神农尝百草炎帝神农氏,是我国上古时代杰出的部落首领,农耕文化的创始人。

几千年来,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一道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受到普天下炎黄子孙的世代钦敬。

炎帝神农氏为民找寻治病解毒良药,跋山涉水,行遍大地,“尝遍百草之滋味……一日遇七十毒”,了解百草之平毒寒温之药性。

神农在尝百草的过程中,识别了百草,发现了具有攻毒祛病、养生保健作用的中药。

图中一位远古老人,右手将草药放到口中咀嚼,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炎帝遍尝百草图(见图1)。

图2 帛书《五十二病方》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可能为战国时期所作,在52个病名下,载方280首,涉及药物247种,对药物的炮制、制剂、配伍、禁忌等亦有记述(见图2)。

第二部分秦汉至南北朝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是奠定中药学发展基础的重要时期,已有多种本草著作问世,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经集注》。

图3 《神农本草经》图3 《神农本草经》图4 《本草经集注》《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东汉年间,是现存最早的本草。

该书先简述了五味、四性、有毒无毒及随证的用药原则;药物配伍的“七情”;药物的剂型选择、服药法以及药物产地、采集等内容,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

以上、中、下三品分类药物,“三品”是按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养生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对药物的粗略分类。

该书共载药物365种,每一药物记述了性味、有毒无毒、主治功用、别名、生境等。

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奠定了中药学发展的基础,对后世本草学具有深远的影响(见图3)。

陶弘景(456~536年),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学问家、道教人物,晚年隐居茅山,时人敬为“山中宰相”。

《本草经集注》以陶弘景整理、订正的《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为基础,并增补“名医副品”365种,加上陶弘景本人的注解和评议撰写而成。

《本草经集注》共七卷,收载药物730种。

首创以药物自然属性分类,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

记载了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炮制、形态、鉴别、制剂及合药取量等内容。

本书是继《神农本草经》之后的第二部本草名著,它奠定了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编写的雏形(见图4)。

图5 《雷公炮炙论》南朝刘宋(420~479年)时期雷敩著《雷公炮炙论》,叙述药物通过适宜的炮制,可以提高药效,减轻毒性或烈性,系统总结了药物的加工炮制技术,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后世所称炮制十七法,渊源于此。

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见图5)。

制药化学,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其发展引人注目。

东晋炼丹家葛洪所著《抱朴子》对炼丹的方法与所取得的成果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对硫、铅、雄黄、丹砂、硝石作了认真的研究,不仅展示了许多化学反应,也介绍了烧灼、升华、结晶、蒸馏、水浴等操作技术。

陶弘景也精通炼丹术,并有许多专著。

有许多炼丹术的成果反映在本草学中,一些药物如铅膏药、丹药来源于炼丹术(见图6)。

图6 《抱朴子》第三部分唐宋时期唐宋时期,中药学发展有两个特点:一是政府参与,颁行了《新修本草》等官修本草和建立了国家药局;二是重视药学资料的整理研究,出现了文献巨著《证类本草》。

图7 《新修本草》《新修本草》是由政府组织编辑颁行,为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由长孙无忌、李勣领衔编修,由苏敬实际负责23人参加编纂完成。

共54卷,载药844种,分玉石、草、木、虫鱼、果、菜、米等9类,记述药物的性味、主治功用及产地、采制等内容。

书中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

反映了唐代药学的高度成就,对中外后世药学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见图7)。

宋代(公元973~974年,宋开宝6~7年)刘翰、马志等编撰的《开宝本草》,掌禹锡、林忆等编撰的《嘉祐补注本草》,苏颂编撰的《图经本草》,王继先、高绍功等编撰的《绍兴本草》,均为著名的官修本草(见图8)。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北宋名医唐慎微于公元1082年所撰。

全书33卷,载药1558种,分为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有名未用共11类,附方3000余首,对药材的产地、品种鉴别等亦有贡献。

《证类本草》集北宋本草学之大成,为现今完整流传之最早的综合本草(见图8)。

图8 宋代本草发展除了国家颁行官修本草外,北宋时期国家药局的设立,也是我国以至世界药学的重要创举。

1076年,在京城开封开设由国家经营的熟药所,以后发展改名为“和剂局”、“惠民局”,颁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最早的制剂范本。

药局的产生,促进了药材检验、成药生产的发展,带动了炮制、制剂技术的提高(见图8)。

第四部分金元明清时期金元明清时期,本草学日趋成熟,在药性理论、大型综合本草和各类专题本草方面,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金元时期本草的主要特点有二:一是发展了医学经典中有关升降浮沉、归经等药物性能的理论,使之系统化,并作为药物记述中的重要内容;二是大兴药物奏效原理探求之风。

他们在宋人基础上,以药物形、色、味为主干,利用气化、运气和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一整套法象药理模式。

图9 《珍珠囊》和《汤液本草》影响较大的有:刘完素《素问药注》、《本草论》,张洁古《珍珠囊》,李东垣《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王好古《汤液本草》,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等。

其中,尤以张洁古《珍珠囊》具有创新特色,运用《内经》运气学说阐述药性阴阳、气味厚薄、升降浮沉、归经和引经等理论和药物功用,创制“脏腑标本用药式”,充实了药物作用定位、定向的观点,对当代和后世药性理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药类法象》重视综合药性,对药性理论作了全面系统的归纳。

王好古师承洁古、东垣,结合前人论述及自己的认识,在《汤液本草》中记载242种药物的性能,是一部重要的药性本草(见图9)。

明代本草丰富多样,具有代表性的是两部大型综合本草:《本草品汇精要》和《本草纲目》。

《本草品汇精要》(公元1505年,明弘治十八年)是明代唯一的官修本草,由太医院院判刘文泰等40余人奉命编纂。

该书共42卷,分玉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等10类(部),共载药物1815种。

本书绘有1385幅精美的彩色药图和制药图,是古代彩绘本之珍品。

该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官修本草。

图10 《本草纲目》和《本草纲目拾遗》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于公元1578年编成《本草纲目》,全书52卷,约200万字。

全书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新增者374种,附有药图1160幅,附方多达11096首。

全书按药物自然属性,自立分类系统,为自然分类的先驱,集明以前本草学说的大成,在所涉植物、动物、矿物、冶金、农学、气象等自然科学和历史、地理、文字、训诂等人文科学的许多方面均有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

该书17世纪先后传播海外,丰富了世界科学宝库(见图10)。

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公元1765年),补充了《本草纲目》的不足。

全书共10卷,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条之多,大多是疗效确切的民间药,和金鸡钠等外来药,极大地增加了药物数量,总结了我国16至18世纪本草学的新成就。

该书对不少药物形态的描述和功用的记载,都较翔实。

收录的大量民间医方,简便有验。

至此,综合本草所载中药数量,已达2608种(见图10)。

第五部分民国时期中华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是陈存仁主持编著的《中国药学大辞典》于1935年出版。

全书270万字,收药目4300条,每药分别介绍命名、古籍别名、基本、产地、形态、性质等21项。

资料丰富、全面,汇集古今论述,并有附图。

它是中药发展史上第一部大型辞典。

这一时期,有部分人士注意采用现代生物学、化学、药理学方法研究传统中药,取得了初步成绩(见图11)。

图11 《中国药学大辞典》第六部分当代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涌现的中药新著,不仅数量多,而且门类齐全,从各个角度将本草提高到崭新的水平。

1953年起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至2010年已有9版。

1963年起,《药典》一部为中药部分,主要收载中药材、中药成方制剂,附录制剂通则、检定方法等(见图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