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词转载 文档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鉴赏论文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鉴赏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0e99df1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ab.png)
辛弃疾的古代诗词鉴赏论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策划方案、规章制度、祝福语、诗歌美文、名言大全、教育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schem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blessings, poems and essays, famous quot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omposition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辛弃疾的古代诗词鉴赏论文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论辛弃疾的“以气为词”
![论辛弃疾的“以气为词”](https://img.taocdn.com/s3/m/03156fcad5bbfd0a795673d8.png)
摘要辛弃疾以豪放作为创作的基调,创作了大量词作,使豪放蔚然成风,巩固发展了豪放风格,并最终确立了豪放一派。
而“以气为词”的词体风格则是支撑辛弃疾取得这一成就的基础,其彰显了辛弃疾独特的美学思想与追求,也是其“以文为词”等创作手法的理论内涵与核心。
本文主要探讨辛弃疾“以气为词”这一词体风格的形成、表现和意义。
从古代“气”论的滥觞与“气”与文学的逐步结合开始探讨,结合时代背景与辛弃疾自身性格特点,分析辛弃疾倡导“以气为词”、“引气入词”的必然性和目的,认为辛弃疾词中之“气”的核心,正是当时中原和南方人民赖以救亡图存的丈夫之气,是危亡之际所展现的民族气节和英雄品格,是中华民族因之绵延不绝和繁荣昌盛的一种精神素质。
它贯穿辛弃疾创作的始终,是辛词创作的核心,决定了辛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构筑起辛弃疾战斗的、功利性的文学创作观念。
无论是“豪迈之气”、“悲凉之气”亦或是“婉约之气”,都是这种核心追求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之下的表现。
辛弃疾在创作中能做到“运气入词,以词寓气”,与时代的背景和稼轩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是分不开的,而这种词体观念也促使辛弃疾在题材内容、艺术手法、作品风格等多方面的创新,使稼轩其人焕发出独特的人格精神,其词也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貌,无论从人格力量还是在文学创作上都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辛弃疾、气、稼轩词、以气为词、词体风格AbstractXin Qiji bold as creative tone,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words, make bold become a common practice, consolidate and develop the bold style, and eventually established the bold faction. "To gas as the style of CI " is the foundation of Xin Qiji this achievement, which shows Xin Qiji's unique aesthetics and pursuit, but also the connotation of "writing words" creation and core.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Xin Qiji "form, with gas as the words" the style of CI 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Beginning from the ancient "Qi" theory and the "gas" and literature gradually with began to explore,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Xin Qiji's own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Xin Qiji's advocacy of "gas", "bleed into the word" necessity and objective, think Xin Qiji words of "gas" core, is central plains and the southern people which was from the husband of the gas, is the peril of the national integrity and heroic character, is the Chinese nation for a kind of spiritual quality of rolling and thriving and prosperous. It runs through the creation of Xin Qiji's beginning, is the core of Xin CI creation, decided the Xin CI style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to build the Xin Qiji battle, utilitarian ideas of literary creation. Whether it is "heroic", "dismal gas" or "graceful of gas", is the core pursuit under different historical environment performance.Xin Qiji can do it "luck into words in the creation, in terms of Qi", and the era background and his unique personality charm and pursuit of life are inseparable, and the CI concept also prompted Xin Qiji to innovation in the theme content, artistic style of works, and so on, so that its glow Jiaxuan’s the unique spirit of personality, the word also presents the aesthetic style unique, regardless of the strength of character or in literary works have far-reaching impact on future generations.Key words:Xin Qiji;gas;Jia Xuan’s Ci;Style of Ci目录序言................................................ - 1 - 一.“以气为词”的滥觞和发展.......................... - 2 -1.何为“气” .......................................... - 2 -2.孟子“浩然之气”..................................... - 2 -3.曹丕“文以气为主”.................................... - 3 -4.韩昌黎“气盛言宜”.................................... - 3 - 二.“气”在辛弃疾词中的体现.......................... - 4 -1.豪迈之气............................................ - 4 -2.悲凉之气............................................ - 6 -3.婉约之气............................................ - 7 - 三.辛词“以气为词”风格的形成原因及意义............. - 8 -1.词如其人............................................ - 8 -2.融气入词............................................ - 8 -3.引典为词........................................... - 10 -4.意义与影响 ......................................... - 10 - 参考文献............................................ - 11 -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高二语文+第2章+2.6+辛弃疾词+Word版含解析.doc
![高二语文+第2章+2.6+辛弃疾词+Word版含解析.doc](https://img.taocdn.com/s3/m/0da1be6b77232f60dccca107.png)
第2章2.6 辛弃疾词一、《辛弃疾》解读词的上片是缅怀两位古代英雄。
一是写孙权,作者感慨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侵蚀之后,镇江的高山大江依然如故,而曾在这里建都的吴国君主孙权,却已无处寻得了。
当年亭台殿阁之间的流风余韵也都已被岁月洗涤净尽。
二是写刘裕,传说当年刘裕就曾居住在京口的普通街巷之中。
东晋时,刘裕就是从这里起兵去平定桓玄之乱,又率军北伐,战胜鲜卑等军事力量,扫平中原,建立了南朝刘宋王朝。
作者对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仰慕,对他们所创立的赫赫战功的赞扬,其情感是那么炽热、强烈,这正说明了作者人到老年仍旧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
下片先是对南朝元嘉年间一段历史的评议: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出兵北伐,结果是仓皇败阵,落得个无功而返。
有人认为作者写这段历史是以古喻今,是针对韩侂胄的以北伐邀功而发的,他主张要有备而战,反对草率出兵。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一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紧接着,作者的笔锋开始转向了自己,他登高远望时,竟引出了对43年前一段经历的回忆:在他21岁时,曾经穿越过那战火纷飞的扬州古道,奔驰南下。
长江北岸在历史上乃是被北魏太武帝占领后建造行宫的地方,后来就成了太武帝的祠庙。
那里也记录着北宋末年统治者纷纷南逃的耻辱与仇恨。
可是,如今佛狸祠前却是祭神赛社,烟火不断!在这里,作者又是以古讽今,批评人们居然舍弃了被金人占领的国土,忘记了国恨家仇。
这番议论正气凛然、言语犀利,正是作者爱国真情的体现。
写到这里,作者不禁义愤填膺,他觉得自己来当这个镇江知府简直是被捉弄了,当权者哪里有一星半点要重用自己的诚意!他很羡慕战国时赵国的老将廉颇,廉颇因被人陷害而逃奔魏国,后来秦军攻打赵国,赵王想起老将廉颇,曾派人前去探视,看他能否再带兵出征。
而自己呢?虽然雄心不减当年,仍然切望为国效力,但到如今却连个前来问讯的人都没有,所以说自己的运气还不如廉颇。
这个结句是作者在叹息,在呼喊,这是极富个性的、英雄气十足的叹息和呼喊!是全词苍劲、悲壮的最高音!这首词的用典最为突出,可以说是一句一典,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现实处境、思想主张和内心情感,几乎全是通过历史典故诉说出来的。
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知识点范本1份
![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知识点范本1份](https://img.taocdn.com/s3/m/b0270481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1b.png)
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知识点范本1份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知识点 1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① 小而高的山。
高;尖锐。
《孟子·告子下》:“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② 崖岸。
《庄子·徐无鬼》:“夜半于无人之时而与舟人斗,未始离于岑而足以造于怨也。
”2、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细切的肉食。
《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辛延年《羽林郎》:“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
”3、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① 浸没。
李肇《国史补上》“以(笔)头揾水墨中而书之。
”② 用手指按;揩试。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重点内容探究】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的史实,或语言文字,以说事为由头,使词句变得含蓄与典雅,即称“用典”。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虽所写的年代不同,分别是辛弃疾中年时和晚年时的作品,但用典抒怀却是一致的,具体说来这两首词的用典有如下的一些特点:一、把历史故事用入词中,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下阕,诗人连用数典,表达了他的理想、抱负和万般无奈的矛盾心情。
“休说”三句,用晋人张翰典,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再用三国许氾典(“求田问舍”三句),作者登临远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也许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
(“可惜流年”三句)但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光阴虚度,壮志难酬的痛苦又怎么能忍受呢?这三个典故,孤立看来,可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但辛弃疾巧妙地将其连为一体,不仅深刻真挚地表达了自己欲图抱负而不能的`痛苦心情,而且三个典故含意逐步加深,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使典故有了新的生命力。
简论辛弃疾的写梦词
![简论辛弃疾的写梦词](https://img.taocdn.com/s3/m/340248f0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8f.png)
简论辛弃疾的写梦词
辛弃疾的写梦词
辛弃疾是一位中国古典词人,作品以其婉约清丽的语言脍炙人口。
凭借梦词的才华,他巧妙将仙界与世俗融为一体,把他对自然的崇拜和芬芳的情感灌注在词句中,为世人留下了绚丽夺目的梦词作品。
辛弃疾的梦词不止是具有高超文学美感,更加具有时空凝结的精神内涵。
在《水龙吟》中,夜雨“轻听风阁叶”的回响连绵不绝,墨色汩汩波动,夜空宁静中松柏呢喃,青山与宇宙浩瀚星火都尽收眼底,让读者感叹诗人是如何在苦苦探索中发现与生活相勾连的真理,想象着在绚烂的画面中,人与自然、山水间温暖灵动,堪称一碗芝麻黄浆。
又如,在辛弃疾的梦词《鹧鸪天》中,一片闲适投入过去,几株老树吟《宏古博士》,彩塘与明月分外明媚,落英缤纷,青蛙游鱼张伸翅膀加皱眉头,鹧鸪叫天籁般的欢腾融进夜宴的大庭广众之中,又能想象出令人如梦如幻的梦幻景色。
能够让时空凝视,能够让灵犀一点通,让色彩流转,物我交错,这就是辛弃疾的写梦词,让我们的想象深入它的海洋,体会它的清新醇香,感受那无尽美,醉清风、月影碧水之中。
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开题报告】
![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9d752ad172ded630b1cb652.png)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题目: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专业班级:汉语言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辛弃疾是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著有《稼轩词》。
他继苏轼“以诗为词”之后,大胆革新,“以文为词”,开创了风格独特的“稼轩体”。
他的词才气纵横、笔力超拔、题材广泛、表现力极强。
其传世之作有620多首,在现存两宋词人的作品当中,是数量最多的一家。
本文研究之咏史词采取比较宽泛意义上的界定,既有广义的咏史词定义,即除了那种以直接写古人古事,以抒发怀抱之外,也有对历史兴亡的哲理思考、或借古咏怀,或化用前任诗句表达历史议论,或不见具体史事,只是抒发了物是人非,古今如梦之感,都划归咏史词的范畴,这些不同的类别主要是历史兴亡之感的触发物不同而导致的分别。
而他们共同点都在于以古代历史人物,时间等作为生命情绪的寄托。
辛弃疾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但是身为归正人,他屡遭排挤打击,长期被迫赋闲,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寄之于词,表现出对国事的关切,激愤,对个人功业的渴望、无奈等感情都可以从他的咏史词中体会到。
他的咏史词有33首,是两宋词人中创作咏史词最多的一位,通过这些咏史词我们可以看他他既有词人的气质,又有军人的豪情和政治家的眼光。
通过整个关于咏史词的研究发展来看,辛弃疾的咏史词研究可以说还是一个空白,虽然在综合论述咏史词的文章中有提到,但是很浅显,不够全面,很零散,而且也只把目光放在他的名篇上,没有很系统地深入地总结,只是很表面的写这首咏史词的写作背景或者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情感,尽管他的咏史词有些是婉约词有些是爱国词,在婉约和爱国的论文中也被提到,但那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可以说他的咏史词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
在找到的关于咏史词板块里只是着眼于那几篇名篇的零散赏析,因此在这33首咏史词中我想在内容上把它们分门归类,有咏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侧重从辛弃疾与苏轼、周邦彦等人咏史词作比较,主要从咏史词发展的线路及其典型手法类型,以及辛弃疾咏史词的“即景叙事”、“以典故抒情”及以“赋体”、“古文章法、句法入词”等方面,深入揭示辛弃疾咏史词的艺术特征。
辛弃疾诗词大全及译文
![辛弃疾诗词大全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bb41de044afe04a1b071def0.png)
辛弃疾诗词大全及译文(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词歌赋、教学资料、作文大全、总结计划、党团报告、活动方案、制度手册、名言警句、祝福语、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ms and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summary plans, party reports, activity plans, system manuals, famous sayings, blessing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辛弃疾诗词大全及译文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辛弃疾词全集PDF
![辛弃疾词全集PDF](https://img.taocdn.com/s3/m/05831ea8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0d.png)
辛弃疾词全集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花向今朝粉面匀柳因何事翠眉颦东风吹雨细于尘。
自笑好山如好色只今怀树更怀人。
闲愁闲恨一番新。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赏心亭为叶丞相赋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初中古诗词辛弃疾(精选10篇)整理
![初中古诗词辛弃疾(精选10篇)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0b1347f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a3.png)
初中古诗词辛弃疾(精选10篇)整理学校古诗词辛弃疾(精选10篇)辛弃疾作为南宋朝臣而写的《议练民兵守淮疏》,表达了其剧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斗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亮而又详细的对策。
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扬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抱负。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学校古诗词辛弃疾,盼望能关心到大家!学校古诗词辛弃疾(精选篇1)朝代:宋朝|:辛弃疾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学校古诗词辛弃疾(精选篇2)词牌名:霜天晓角|朝代:宋朝|:辛弃疾雪堂迁客,不得文章力。
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
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
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
学校古诗词辛弃疾(精选篇3)词牌名:玉楼春|朝代:宋朝|:辛弃疾风前欲劝春光住。
春在城南芳草路。
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落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
人不负春春自负。
梦回人远很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学校古诗词辛弃疾(精选篇4)词牌名:念奴娇|朝代:宋朝|:辛弃疾晚风吹雨,战新荷、声乱明珠苍璧。
谁把香奁收宝镜,云锦红涵湖碧。
飞鸟翻空,游鱼吹浪,惯趁笙歌席。
坐中豪气,看公一饮千石。
遥想处士风流,鹤随人去,老作飞仙伯。
茅舍疏篱今在否,松竹已非畴昔。
欲说当年,望湖楼下,水与云宽窄。
醉中休问,断肠桃叶消息。
学校古诗词辛弃疾(精选篇5)词牌名:西江月|朝代:宋朝|:辛弃疾万事云烟忽过,一身蒲柳先衰。
而今何事最适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
乃翁照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学校古诗词辛弃疾(精选篇6)词牌名:鹧鸪天|朝代:宋朝|:辛弃疾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顺。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学校古诗词辛弃疾(精选篇7)词牌名:汉宫春|朝代:宋朝|:辛弃疾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
试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试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e0a4ceb4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3d.png)
试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前言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诗人。
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词作品,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辛弃疾的词作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的情感表达以及独到的思想深度,展现了他卓越的艺术成就。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第一章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辛弃疾的词作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在南宋词派中独树一帜。
1.1 雄浑豪放的词风辛弃疾的词作具有雄浑豪放之气,他以铮铮铁骨、慷慨激昂的情感表达为特点。
这种词风与他多次投身于抗金战争、为国家尽忠的经历紧密相连。
他的词语中融入了对于国家兴亡、民族大义的忧思之情,展示出他的爱国情怀和男儿本色。
例如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处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久行人矣,故都成此凄凉泪空如雨,冷滞鸦鸦。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凰彩,云雨难舍。
蜀江水,绿到底,行看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词揭示了他对国家家破人亡的深深忧思,通过豪放的笔触和雄浑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悲壮之情。
1.2 抒情与咏景的独到融合辛弃疾的词作不仅表达了丰富的个人情感,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清丽的自然景色。
他善于将抒情与咏景的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作品更加鲜活。
以他的《青玉案·元夕》为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夜晚的静谧和浪漫。
他通过抒情和咏景的结合,形容出了夜晚的凉爽、流动的灯火以及令人遐思的天空。
辛弃疾的词作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片段,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他的情感世界。
第二章辛弃疾词的情感表达辛弃疾的词作展现了极为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他运用独特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与读者产生共鸣。
2.1 激昂忧国的爱国之情辛弃疾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在词作中表达了浓厚的爱国情怀。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民族大义的追求。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讲义:第三单元 第16课 辛弃疾词三首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e134005eefdc8d376ee3263.png)
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今属山东)人。
在辛弃疾生活的时代,南宋朝廷始终存在着对金妥协屈服和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所谓“和战之争”。
辛弃疾是坚定的主战派,他有出将入相之才,智勇兼备。
他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抗金复国之志,始终如一。
但偏安的南宋小朝廷长期都是由主和派把持朝政,对主战派多般排挤打击,对辛弃疾这样的爱国志士,始终都不敢放手使用,使他怀抱利器,一生不得重用,抱憾而终。
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把豪放词的创作推向顶峰。
他的词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充满着同仇敌忾的热情。
同时他吸取婉约词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在以豪放英伟之气为主调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委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
流传至今的词作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
有《稼轩长短句》四卷。
《青玉案·元夕》这首词大约写于辛弃疾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之后。
这时距靖康之变已经有四五十年了,而划江而治的局面依旧。
敌虏还隔岸肆虐,虎视眈眈,令仁人志士寝食难安。
词人弃笔从戎,指望南宋统治者厉兵秣马,挥戈北上,收复失地。
可是当局只图偏安,不求收复;不记国破,只颂月圆;一味粉饰太平,灯节奢靡无度。
词人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只能饮恨而泣。
这首词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写成的。
《鹧鸪天》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意图,小序中作了交代,显然是作者晚年被弹劾落职、闲居农村时的作品。
“戏作”,是自谦,也是自嘲,但实际是极其深沉、极其悲愤的浩叹,绝非儿戏的笔墨。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
所怀的“古”,实际是40年前当朝的旧事。
据有关文献记载,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月,金兵侵入江西,隆韦占太后从洪州(今江西南昌)沿赣江南逃,先乘船逃至造口,后转陆路流亡到赣州。
当时,金兵追太后御舟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地方大肆蹂躏,广大人民群众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
论辛弃疾词转载 文档
![论辛弃疾词转载 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84cda46f25c52cc58bd6beb3.png)
论辛弃疾词叶嘉莹内容提要:辛弃疾不仅以其全部心力投注于词之写作,而且其志意与理念在作品中得到了本体之呈现。
辛词中之感发,原是由两种互相冲击的力量结合而成的:一种力量是作者内在的“感物之心”,另一种力量是外在环境的“感心之物”。
辛词之感发的本质,虽以英雄失志的悲慨为主,然而辛词在风格与内容方面却又表现出多种不同样式与不同层次的变化。
一辛弃疾一向是我所极为赏爱的一位词人,不过多年来当我撰写论词的文字时,对于辛词却一直未敢轻易着笔,其主要原因有二:一则辛词之数量既多,方面又广,如此则在论评之时,势必极难加以概括之介绍,所以,乃迟迟不敢着笔;再则,辛词之各种好处与特色,大多警动鲜明,昭昭在人耳目之间,前人之称述评介辛词者,既已有甚多之著作,所以我也就不想更为狗尾续貂之举。
故多年来我遂未尝一论辛词。
但现在我与四川大学缪钺教授所合撰之《灵溪词说》一书,则在对个别词人加以论说之外,更希望在编排次第方面能具有一种词史之性质,如此则辛弃疾这一位两宋词人中之大家,当然就在必须加以论说之列。
本来缪钺教授在多年前已曾写过一篇《论辛稼轩词》的文章,收入于其《诗词散论》一书之中,但此次分配《灵溪词说》之撰写工作时,缪先生却坚意要我承担撰写论辛词之任务,此自为前辈对后学加以督奖之意,所以我也就只好勉为其难,对辛词尝试一加论述。
辛词之传世者,共有六百首以上之多,为两宋词人中作品数量最多的一位作者。
至于其内容的方面之广与风格的变化之多,则早在南宋时代,辛氏的一位友人刘宰在其《贺辛待制弃疾知镇江》一文中,就曾经对其词有过“驰骋百家,搜罗万象”(见刘宰《漫塘文集》卷15)。
的赞美。
而较辛氏时代稍晚的另一位南宋词人刘克庄,在其所写的《辛稼轩集序》中,对于辛词也曾有过“大声@⑴@⑵,小声铿@⑶,横绝六合,扫空万古。
……其nóng@⑷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98)的称誉。
自兹而后,对辛词之称美者,可谓代不乏人,直至近代,对辛词之研究致力最勤成果最丰的一位学者邓广铭先生,在其《略论辛稼轩及其词》一文中,于论及辛词时,亦曾谓:“就辛稼轩所写作的这些歌词的形式和它的内容来说,其题材之广阔,体裁之多种多样,用以抒情,用以咏物,用以铺陈事实或讲说道理,有的‘委婉清丽’,有的‘nóng@⑷纤绵密’,有的‘奋发激越’,有的‘悲歌慷慨’,其丰富多彩也是两宋其他词人的作品所不能比拟的。
论辛弃疾《鹧鸪天》词
![论辛弃疾《鹧鸪天》词](https://img.taocdn.com/s3/m/0d4e89c3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e5.png)
论辛弃疾《鹧鸪天》词陶文鹏;赵雪沛【摘要】辛弃疾的《鹧鸪天》词计63首,数量为两宋词家之冠.其词开拓了《鹧鸪天》的题材内容,多抒写作者出处行藏的内心矛盾,揭示世态和人生哲理,意蕴丰厚深邃.其中农村词描绘田园风光民俗与农人形象生动细致,诗情画意与乡土气息浓郁,成就在东坡农村词之上.在写景、叙事、抒情、用典、对仗以及语言锤炼等方面,稼轩《鹧鸪天》词都有高超造诣,艺术风格多样.稼轩堪称词史上作《鹧鸪天》词的第一高手.【期刊名称】《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29)003【总页数】7页(P66-72)【关键词】辛弃疾;《鹧鸪天》;农村词;艺术成就【作者】陶文鹏;赵雪沛【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北京 100088;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8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3《鹧鸪天》是小令词调,双片55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
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注]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卷七,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版,第418页。
,调名取于此。
因民俗象鹧鸪鸣声曰“行不得也哥哥”,故赋男女离别相思为本调之作。
辛弃疾词计620首,《鹧鸪天》就有63首,占十分之一多,其中有诸多脍炙人口、堪称经典之作,但至今未有人作专门研究。
为此,本文试对稼轩《鹧鸪天》词的思想艺术特色与成就作全面探讨。
一稼轩《鹧鸪天》词题材极广泛。
前人之作以相思、艳情、贺寿、酬答、咏物为多,稼轩词除此之外,还有赠别、述怀、抒愤、山水行旅、田园生活乃至论诗艺及揭示人生哲理等方面。
赠别之作如《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聚散匆匆不偶然。
二年历遍楚山川。
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
东湖春水碧连天。
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
词中抒写“相思满船”的浓郁别情,作者与友人痛饮美酒以酬风月的洒落胸襟跃然纸上。
抒怀之作如《鹅湖归,病起作》:翠竹千寻上薜萝。
试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试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cebef614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e5.png)
试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一、引言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生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65年),卒于宋高宗宝祐元年(1189年),是宋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词人之一。
辛弃疾的词作品数量众多,风格多样,艺术成就极高。
本文将从辛弃疾词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创作背景1. 辛弃疾的家世与经历辛弃疾出生在一个文化显赫、政治势力庞大的家族中。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官员,曾任过江南东路转运使和知州等职务。
辛弃疾自幼聪颖好学,在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有机会接触到许多优秀的文化人士。
他曾任过进士出身的陆游幕府参军,后来又担任过福建提举等职务。
2. 社会背景与时代特点辛弃疾生活在北宋末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北宋末期,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变化和问题,如政治腐败、民族矛盾、经济萧条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辛弃疾的词作创作。
三、艺术特色1. 深邃的思想与情感辛弃疾的词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情感而著称。
他的词作品中不仅有对政治现实的批判和反思,更有对人生、爱情、友谊等主题的探讨。
例如《青玉案·元夕》中写到:“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逝去岁月和故人的思念之情。
2. 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辛弃疾的词作品在艺术手法上也非常丰富多彩。
他运用了大量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词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春风与花卉、星辰联系在一起,形象地描绘出了春天的美景。
3. 独特的音乐性辛弃疾的词作品在音乐性上也具有独特的风格。
他运用了许多韵律技巧,如押韵、对仗等,使词作品更加优美动听。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句话运用了对仗手法,使整个词作品顺畅流畅。
四、影响与价值1.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辛弃疾的词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词作品在情感表达、艺术手法等方面都具有开创性意义。
辛弃疾词的爱国情结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
![辛弃疾词的爱国情结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https://img.taocdn.com/s3/m/edc1bf8a1eb91a37f0115c6c.png)
辛弃疾词的爱国情结论辛弃疾词的英雄情结辛弃疾,字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辛词现存600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
他独创“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十分深远。
早期受朝廷重用时写下了《美芹十论》、《九议》等抗金北伐的建议书,中后期深感壮志难酬,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词,如《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
其爱国词覆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题材的广泛性是一大特色。
辛弃疾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这样评价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可见辛弃疾的词,尤其是爱国词对后世的影响。
一、稼轩词的爱国情愫(一)念念不忘家国之忧中原沦陷,山河破碎,使词人整日忧心忡忡。
他白日纵目万里江山,是“剩水残山无态度”(《贺新郎》)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水龙吟》) 。
他夜不成寐,所闻所感是“狂风悲歌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
送友人赴汉中,他抚今追昔说:“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木兰花慢》)无论出仕江湖或归隐家园,魂梦所系者,依然中原故土;念念萦心者,还是家国之忧。
(二)对朝廷和现实政治的不满南宋朝廷的妥协退让政策让辛弃疾的内心极为不满。
每当主和势力得逞,必有大批爱国志士投闲置散,稼轩于此深有体会。
因此,他的作品中时时迸发出岁月蹉跎、壮志空怀之愤,常常激荡着请缨无门、报国无路之恨。
他的词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征战沙场的抱负和为国出力的愿望,也有心愿不得实现得无可奈何。
面对这样推行苟安政策得朝廷,辛弃疾只能在词里面用不满和讽刺表露自己爱国情怀,寄情于词。
(三)实现中国大一统“还我河山”,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稼轩以词勉友或自励,总鸣响着却敌复国的呼声。
复兴统一祖国的崇高理想与南宋只顾偏安现实,使辛弃疾一度沉浸在愤激之中。
恢复中原,统一中国是辛弃疾反金扶宋的核心思想,也是稼轩词的最主要的主题之一。
辛弃疾
![辛弃疾](https://img.taocdn.com/s3/m/e705311e650e52ea55189843.png)
鹊踏枝
敦煌曲子词
叵耐灵鹊多谩语, 叵耐灵鹊多谩语,送喜何曾 有凭据。几度飞来活捉取, 有凭据。几度飞来活捉取,锁 上金笼休共语。 上金笼休共语。 比拟好心来 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 送喜。谁知锁我在金笼里。欲 他征夫早归来, 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 青云里。 青云里。
沁园春
寄辛承旨。时承旨招,不赴。 寄辛承旨。时承旨招,不赴。 刘过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 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 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 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 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 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 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 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 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 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 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 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 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 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 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 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瓢泉酒酣, 瓢泉酒酣,和东坡韵
念奴娇
倘来轩冕,问还是、 倘来轩冕,问还是、今古人间何 旧日重城愁万里,风月而今坚壁。 物?旧日重城愁万里,风月而今坚壁。 药笼功名,酒垆身世,可惜蒙头雪。 药笼功名,酒垆身世,可惜蒙头雪。 浩歌一曲,坐中人物三杰。 浩歌一曲,坐中人物三杰。 堪叹 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梅花争发。 黄菊凋零,孤标应也有,梅花争发。 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 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万 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 事从教,浮云来去,枉了冲冠发。故 人何在,长庚应伴残月。 人何在,长庚应伴残月。
惜奴娇
石孝友 (男)我已多情,更撞著、多情底 我已多情,更撞著、 把一心、十分向你。( 。(女 你。把一心、十分向你。(女)尽他 劣心肠、偏有你。共你。风了人, 们,劣心肠、偏有你。共你。风了人, 只为个你。 宿世冤家, 只为个你。 (男)宿世冤家,百忙 方知你。( 。(女 没前程、 里、方知你。(女)没前程、阿谁似 。(男 坏却才名,到如今、 你。(男)坏却才名,到如今、都因 。(女 是你。( 。(男 你。(女)是你。(男)我也没星儿 恨你。 恨你。
论辛弃疾23首《贺新郎》词
![论辛弃疾23首《贺新郎》词](https://img.taocdn.com/s3/m/dae094abfd0a79563c1e7236.png)
二: “ 一 二” 式 如“ 波 似箭 ” 、 “ 催 鸣橹 ” 、 “ 谁共饮 ” 、 “ 有诗侣 ” 等: “ 二一” 句式 如“ 空有恨 ” 、 “ 奈何许 ” 、 “ 炯艇小 ” 、 “ 五 湖去” 等。 四字句 通常为 “ 二二” 句式, 如“ 为谁情苦 ” 、 “ 竞传佳 句 ” 、 “ 泪珠盈 睫” 等, “ 一三 ” 句式如 “ 翁能来 否” 和“ 十 常八 九” 。 “ 三
《 贺新 郎》 是双叠常用 词调 , 1 1 6 字( 按“ 柳暗凌 波路 ” 一首
五” 句式如“ 灵均千古怀沙恨 ” 、 “ 期望衣冠神 州路” 、 “ 谁解胸 巾 吞云梦 ” 等; “ 四三 ” 句式, 如“ 黄陵祠 下山无数 ” 、 “ 物换 星移知 几度 ” 、 “ 剩水 残山无态度 ” 等; “ 三 四” 句式 , 如“ 到如今 落霞孤
鹜” 、 “ 正 目断关 河 路 绝 ” 、 “ 到君家悠然 细说” 等。 c b  ̄ ' l - , 还 有 一
字领“ 一 六” 式, 如“ 正 江阔潮平稳 渡” 、 “ 听湘娥 泠泠 曲罢 ” 等。 八 字句 , 有“ 一七 ” 和“ 三五” 合成句 式 , 以前 者居 多 , “ 一 七” 式如 “ 问玄 都千树 花存 否” 、 “ 但 金杯 的砾银 台润 ” 、 “ 想沉
首… 。宋人 杨浞《 古今 词话》 以苏轼该词为最早 _ 2 _ 。苏轼 之后 ,
声交错使 用。 辛词《 贺新 郎》 句法 上 , 三字 句至八字句 不等 。三个八字
句, 八个七 字句 , 二个六字句 , 一个五字 句 , 四字 句 二 个 , 四 个 三字句 。 从 句 式 上 看 ,歇 拍 和 结 拍 皆 为 两 个 三 字 句 .其 句 式 有
【叶嘉莹】——论词-辛弃疾
![【叶嘉莹】——论词-辛弃疾](https://img.taocdn.com/s3/m/4ce1b01d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4b.png)
【叶嘉莹】——论词-辛弃疾辛弃疾本身是要进的,是忠义奋发的。
可是他所处的环境,有一个相对的力量压下来。
所以辛词的特色,常是这两种力量的激荡盘旋。
讲别的作者,他们的生平不大重要。
讲辛弃疾就要对他的生平做些简单的介绍。
弃疾出生时,他的家乡山东历城就已经沦陷十年了。
祖父辛赞在他童年时常带着一群儿童去游览,指点山河,培育他们的国家民族思想。
当他二十二岁时,召集了二千多忠义之士。
此时,山东有位农民叫耿京,也组织了义勇军,手下有数十万人之多。
辛弃疾就带领他的人归附了耿京。
他为耿京出谋划策,说在沦陷区起义,一时兴起来的热情很容易就消退了,真正要光复国土,就要与朝廷取得联系。
耿京认为他说的话是对的,于是就命辛弃疾带一批人南渡,到了建康,即今日的南京。
那时在建康巡幸的宋高宗召见了他,授予他们这些北方起义的人以官职,希望两边能够联合。
而当辛弃疾从南方北归,听耿京被害的消息,就带领了一批人马冲入金营,活捉奸细张安国,连夜押到建康斩首。
他相信,到南方之后,我一定可以打回北方去,我的故乡一定会光复。
辛弃疾在南宋四十多年,有二十几年是被免官的,放废家居。
可是只要一旦被起用,他总是要有所作为的。
他到南宋之初,曾经知滁州,此地十分荒凉贫瘠。
辛到后减免赋税,号召商贾,修养生息,不过一年的工夫,滁州就整个改观了。
他又做过江西提点刑狱,安抚使,湖南安抚使。
他的志意是收复失地,无论到哪里,想的都是备战,反攻。
来到湖南后,组织了“飞虎军”,并花了不少钱盖军营。
有人密告他用钱太浪费了,皇帝就下金牌诏令他停止训练。
辛弃疾把金牌藏起来,此时军营即将完工,只是缺瓦,于是他下令所辖居民都要从自己的家里揭下两片瓦交来。
他对皇帝汇报说你的金牌收到了,我的飞虎营已盖好了。
还有一次江西大饥荒,辛弃疾把公家的钱拿出来到各地购买粮食,救济灾民。
而且他说如果有人囤积粮食,搞投机倒把,我就斩。
当他分配买回来的粮食时,信州太守说:我们也有饥荒,你们是否能分一部分给我们。
辛弃疾诗词鉴赏讲课文档
![辛弃疾诗词鉴赏讲课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9e188f2b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65.png)
创作背景:
辛弃疾在绍熙五年(1194)前曾任 福建安抚使。从这首词的内容及所 流露的思想感情看,可能是受到主 和派馋害诬陷而落职时的作品,但 作于在福建任职时期。作者途经南 剑州,登览历史上有名的双溪楼, 有感而作此词。
人的义军,英勇杀敌的壮举。
2、23到42岁,隆兴元年(1163)到淳 熙8年(1181)坚定的主战派,《御 戎十论》又称《美芹十论》、《九 议》;在南宋的“孤危”处境。
第三页,共28页。
第3页,共28页。
3、43到67岁,淳熙9年(1182) 到开禧3年(1207)退居上饶, 自号“稼轩”。 《稼轩长短句》存词600多首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 裕(《永遇乐》);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 权(《南乡子》)。
第八页,共28页。
第8页,共28页。
2、雄豪壮阔的艺术境界与浓
烈激越的主观情感
辛词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 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 英雄的豪情与悲愤。情感大起大 落,反差强烈,甚似李白。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第九页,共28页。
第9页,共28页。
3、表现方法上的“以
文为词”
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 础上,进而“以文为词”,即 将古文词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 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稼 轩词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 无语不可用,合乎规范而又极 尽自由的艺术境地。
第十页,共28页。
第10页,共28页。
4、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辛弃疾诗词鉴赏
第一页,共28页。
第1页,共28页。
论辛弃疾的怀古词
![论辛弃疾的怀古词](https://img.taocdn.com/s3/m/159a5c0852d380eb63946d0f.png)
向,也不时地随着行踪所至,在祖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 向着更遥远的上游追溯和延伸。故其怀古词的生成契 机,就是其行踪所至处那些引以兴怀的历史遗迹、遗址 或某一地点、地域,我们简称为“凭吊物”。 辛弃疾怀古词中的凭吊物有:滕王阁、西湖、赏心 亭、京口北固亭、京口尘表亭、赤壁、会稽蓬莱阁、南剑双 溪楼等。他们如一页页字迹斑驳的史书,既展示着现在, 又联系着过去,具有丰厚的历史人文内涵。如,北固楼,
二由古触发的感悟点那些凭吊物既展示着现在又联系着过去当词人目击到历史陈迹与自然景物并存的当下感慨于风流豪杰与委靡士风鲜明的比照联想到史事风云与时局逼仄相似的纠结便仿佛置身于过去和现在两个时空交叉的临界点由今昔对比有无相生兴废陵替的多层画面而生发出兴亡感悲慨感执著感等多重感悟
曩恶慧慧高糕
论辛弃疾的怀古词
始建于晋,南朝梁曾更名“北顾”,南宋乾道五年(1169), 守臣陈天麟在《重建北固楼记》中日:“兹地控楚负吴,襟 山带江,登高北望,使人有焚龙庭、空漠北之志。神州陆 沉殆五十年,岂无忠义之士奋然自拔,为朝廷快宿愤,报 不共戴天之伊,而乃甘心恃江为固乎?”…(P181’又如,南剑 双溪楼,据王象之在《舆地纪胜・南剑州》中记载:“剑溪 环其左,樵川带其右,二水交通,汇为澄潭,是为宝剑化 龙之津。”而双溪楼则在平城东,因有剑溪及樵川二水在 此汇合而得名,为当时的浏览胜地。还有那景色宜人、因 王勃一赋而声名远播的滕王阁等等,无不使词人以一种
万方数据
论辛弃疾的怀古词
深重而不能自已的人世情怀介入历史,有感而发。 但辛词中出现的凭吊物,并未只局限于旧迹,如会 稽秋风亭,据其友人张铉《汉宫春》和歆词序得知亭为辛 弃疾创建。由此可知,辛弃疾在对怀古词凭吊旧迹的传 统有继承,但也有创新,他在怀古词凭吊物时间宽度的 拓展上,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 (二)鞭策人生的历史人物 清代吴淇曾说:“我与古人不相及者,积时使然;然有 相及者,古人之诗书在焉。古人有诗书,是古人悬以其人 待知于我;我有诵读,是我遥以其知逆于古人。”…I蹦.,7) 后人可从史志、传闻或古迹中,与历史人物的情志和精神 相辉映。这种辉映在辛弃疾的怀古词中更多地表现为对 古人的仰慕与赞叹。 大禹是词人心存感佩的人物,他劳筋苦骨,三过家 门而不入,为苍生治水,“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 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 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孟子・滕文公下》)词 人盛赞大禹治水的功绩,意在希望自己能够像夏禹拯救 溺水的百姓那样,也把北方沦陷区的人民拯救出来,从 而“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孙权是词人最欣赏的人 物,他承父兄基业,曾建都于京口,后迁都建康,仍以京 口为重镇,称霸江东,北拒曹操,为一代风流人物。词人 多次称赏孙权,其意是希望宋廷君臣也包括自己能如 “坐断东南”的英雄孙权那样,“奋然不拔”,锐意恢复,重 取中原,报仇雪耻。词中的历史人物还有那意气风发、剪 灭三秦、一统关中的刘邦,位卑才高、健笔凌云的王勃等 等,词人通过怀古,从他们身上获取的是对自己有为人 生的鼓舞和激励,其中流露的对古人仰慕赞叹之情不是 时空条件所能隔离的。 (三)关乎存亡的历史事件 宋南渡以后,就其占据江左的形势而论,与历史上 三国吴和东晋、南朝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当词人的眼 光在历史的长河中巡览时,六朝事件往往更能引起词人 的关注。如《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中 有东晋儒雅宰相谢安用其弟、侄大破前秦符坚数十万军 队的淝水之战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南朝 宋武帝刘裕于京口起事,率兵北伐,一度收复中原大片 国土,又削平内战,取晋而称帝,成就一代霸业事;《南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辛弃疾词叶嘉莹内容提要:辛弃疾不仅以其全部心力投注于词之写作,而且其志意与理念在作品中得到了本体之呈现。
辛词中之感发,原是由两种互相冲击的力量结合而成的:一种力量是作者内在的“感物之心”,另一种力量是外在环境的“感心之物”。
辛词之感发的本质,虽以英雄失志的悲慨为主,然而辛词在风格与内容方面却又表现出多种不同样式与不同层次的变化。
一辛弃疾一向是我所极为赏爱的一位词人,不过多年来当我撰写论词的文字时,对于辛词却一直未敢轻易着笔,其主要原因有二:一则辛词之数量既多,方面又广,如此则在论评之时,势必极难加以概括之介绍,所以,乃迟迟不敢着笔;再则,辛词之各种好处与特色,大多警动鲜明,昭昭在人耳目之间,前人之称述评介辛词者,既已有甚多之著作,所以我也就不想更为狗尾续貂之举。
故多年来我遂未尝一论辛词。
但现在我与四川大学缪钺教授所合撰之《灵溪词说》一书,则在对个别词人加以论说之外,更希望在编排次第方面能具有一种词史之性质,如此则辛弃疾这一位两宋词人中之大家,当然就在必须加以论说之列。
本来缪钺教授在多年前已曾写过一篇《论辛稼轩词》的文章,收入于其《诗词散论》一书之中,但此次分配《灵溪词说》之撰写工作时,缪先生却坚意要我承担撰写论辛词之任务,此自为前辈对后学加以督奖之意,所以我也就只好勉为其难,对辛词尝试一加论述。
辛词之传世者,共有六百首以上之多,为两宋词人中作品数量最多的一位作者。
至于其内容的方面之广与风格的变化之多,则早在南宋时代,辛氏的一位友人刘宰在其《贺辛待制弃疾知镇江》一文中,就曾经对其词有过“驰骋百家,搜罗万象”(见刘宰《漫塘文集》卷15)。
的赞美。
而较辛氏时代稍晚的另一位南宋词人刘克庄,在其所写的《辛稼轩集序》中,对于辛词也曾有过“大声@⑴@⑵,小声铿@⑶,横绝六合,扫空万古。
……其nóng@⑷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98)的称誉。
自兹而后,对辛词之称美者,可谓代不乏人,直至近代,对辛词之研究致力最勤成果最丰的一位学者邓广铭先生,在其《略论辛稼轩及其词》一文中,于论及辛词时,亦曾谓:“就辛稼轩所写作的这些歌词的形式和它的内容来说,其题材之广阔,体裁之多种多样,用以抒情,用以咏物,用以铺陈事实或讲说道理,有的‘委婉清丽’,有的‘nóng@⑷纤绵密’,有的‘奋发激越’,有的‘悲歌慷慨’,其丰富多彩也是两宋其他词人的作品所不能比拟的。
”(见邓著《辛稼轩词编年笺注》)面对这样一位伟大的作者,我自己固深恐才力浅薄,对其多方面之成就难以做周遍之介绍,则势将不免于“以有涯逐无涯”之叹。
固此就颇想做一次将“万殊”归于“一本”之尝试,将辛词之丰枝硕果姑置不论,而尝试对其所以形成此伟大之成就的本质之根源略加探讨。
本来就诗歌之创作言之,在中国之传统中固一向以言志抒情为主,故首重内心之感发。
所以我在《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一书中,于论及《人间词话》境界说与传统诗说之关系时,便曾提出说:“感发作用实为诗歌的主要生命之所在。
”因此内在的作者的感物之心的本体之资质,以及外在的感心之物的生活中的现象与遭遇,自然便是形成诗歌中感发之生命,以及影响其质量之深浅厚薄广狭高下的两项重要因素。
先就作者的感物之心的资质对作品风格之影响的重要性而言,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篇,便曾说过“贾生俊发,故文洁而体清;长卿傲诞,故理侈而辞溢;……安仁轻敏,故锋发而韵流;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辞隐”的话,将作品之风格与作者之品质,一一作了相互之印证。
所以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于论及辛词时,便也曾提出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又说:“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颦也。
”就把苏、辛二家词之风格,与苏、辛二人之品质襟抱也做了相互结合的品评。
可见把作者的感物之心的资质作为基础,来从事诗歌的品评,在中国文学批评中原具有悠久之传统。
这种品评的基础,当然是不错的。
只不过我以为在这种品评的标准中,还须做出一点重要的分别,那就是作品之风格中所显示的作者之性情襟抱,原来还可以分别为偶然之反映与本体之呈现两种不同的层次。
举例而言,即如北宋初期词坛上之晏殊及欧阳修这两位重要的作者,我以前在论述此二家词时,就曾经提出说,晏殊词中所表现出的“圆融的观照”,与欧阳修词中所表现的“豪宕的意兴”,固皆为其性情襟抱之一种流露和反映。
只是象晏殊所写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及欧词所写的“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诸词句,就其情意言之,却实在仅不过是一种伤春怨别光景流连的偶发之情而已,而并不是晏、欧二人之性情襟抱中之志意与理念的本体之呈现。
可是在中国诗歌之传统中,则第一流之最伟大的作者,其作品之所叙写者,却往往也就正是其性情襟抱中志意与理念的本体的呈现。
即如屈原作品中之高洁好修的向往追求,陶潜作品中之任真自适的信念持守,杜甫作品中之忧国忧民的忠爱缠绵,他们所写的诗歌,无论是任何题材和内容,就往往都表现有这一种与其生命相结合的性情襟抱的本体之呈现,而并不仅只是流连光景的偶发之情而已。
这也就正是最伟大的作家与一般作家的区分之所在。
盖以一般之作者不过以其性情才气为诗而已,但真正伟大之作者则其所写乃并不仅为一时才气性情之偶发,他们乃是以自己全部生命中之志意与理念来写作他们的诗篇,而且是以自己整个一生之生活来实践他们的诗篇的。
此在诗人中之屈原、陶潜、杜甫,便都是很好的例证。
但在唐宋词人中,则我们便很难找到这样的作者。
这一则固然因为词在初起时,原只是歌筵酒席间供歌儿酒女吟唱的曲子,与传统之诗歌被视为有“言志”之严肃目的者,本来就有所不同。
再则也因为自温庭筠以来,一些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的作者,他们本身原来也就缺乏一种如屈原、陶潜、杜甫诸人之精诚光伟,可以将人格与作品相互结合为一体的品质和情操。
因此,如果以词与诗相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在词的作品中,一向缺乏两种品质,其一是作者在写作时根本就缺乏一种以全心力去投注的精神,其二则是在作品的内容中也缺乏一种崇高伟大的志意和理念。
关于第一种情况,即如我们在前面所举引的晏殊与欧阳修二位作者,他们虽有相当的学养和襟抱,但他们对词之写作却是都视之为游戏笔墨,仅以余力为之,而并不曾将之做为可以抒写襟抱,表现自己之志意与理念的一种文学形式,故其词中所表现的,乃往往但为一种偶然的情意之感发,虽然也可以引起读者深远之联想,但与诗歌中屈、陶、杜诸公之以全心力投注于写作,且在作品中表现出某种志意与理念的本体之呈现者,则毕竟有所不同。
这种区别自是明白可见的。
至于第二种情况,则如词人中之南唐后主李煜,其写词之态度,虽可视为全心力与感情之投注,然而李氏所具有者,实在仅为一种真纯深挚之情,而并无志意与理念之可言,故其词之佳者,虽然因其情感之深锐,而往往可以引发人类心灵中某些共鸣之感受,但如果以之与诗歌中之屈、陶、杜诸公相比较,则其在襟抱学养方面之欠缺,自然也是明白可见的。
至于号称“以诗为词”的苏轼,对词之意境虽然有所开拓,一洗绮罗香泽,而表现了浩气逸怀。
然而私意以为苏词中之意境,实在仍不可以称之为如我在前文所言的,生命中志意与理念的本体之呈现。
因为如我在《论苏轼词》一文中之所言,苏氏天性中盖原禀具有两种不同之资质,一则是欲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用世之志意,另一则是超然于物外的道家放旷之襟怀。
前者可以说是其欲有所作为时的立身之正途,后者则是其不能有所作为时的自慰之妙理。
而苏氏之从事于词之写作,既是在其仕途受到挫伤以后,故其词中所表现者,乃大多以放旷之襟怀为主,而且苏氏原是一个长于“出”,而并不执著于“入”的人,故其词中乃极少有生命中志意与理念的本体之呈现。
而他虽然也有意于开拓词境,但如果将他的词与他的诗文相比较,则苏轼之于词实在仅不过是以余力为之,而并非全力的投注。
这种种情况,当然也都是我们在读苏词时,可以明白感受到的。
可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这一位词人辛弃疾,则是不仅将其全部才力都完全投注于词之写作,而且更是如我们在前文所言,乃是在其作品中,表现有一种生命中之志意与理念的本体之呈现的一位作者。
所以我们如果说要想在唐宋词人中,也寻找出一位可以与诗人中之屈、陶、杜相拟比,既具有真诚深挚之感情,更具有坚强明确之志意,而且能以全部心力投注于其作品,更且以全部生活来实践其作品的,则我们自当推崇南宋之词人辛弃疾为唯一可以入选之人物。
而凡是此一类作者,其所写作的诗篇,都必然是光彩耀目,千古常新的。
其所以然者,还不仅是由于其人格与性情之精诚光伟,足以表现出一种道德伦理方面的价值而已,而且更因为他们的作品既是其全生命中之志意与理念的本体之呈现,所以就诗歌中主要质素的感发作用而言,这一类作品既具有感发力量,就也必然会有一种最为精诚充沛的表现,这正是辛弃疾这一位词人在两宋词坛上何以能“屹然别立一宗”,而且表现出过人之成就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因,而这也正是我们要想欣赏和评价辛词时,所首先应当具有的一点最基本的认识。
不过,辛弃疾与屈、陶、杜诸公在其感物之心的精诚投注之品质上虽有相近之处,然而辛弃疾之性情志意毕竟与屈、陶、杜诸公有着许多不同,而且他们所经历的外在的感心之物的生活中的现象与遭遇,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我们要想真正体认到辛词中之特殊的品质和成就,就还必须要将辛弃疾的性情志意与其所生活之环境遭遇互相结合起来,做更进一步的探讨。
二据《宋史·辛弃疾传》之记述,及邓广铭先生《辛稼轩年谱》之考证,则辛氏盖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他的出身地山东历城,在当时已经沦陷了有十余年之久。
其祖父辛赞是一个具有强烈民族观念的老人,虽因宋室南渡之时以族人众多未能脱身南下,遂仕于金,但却把他民族忠义的观念,完全传给了他的孙子——幼年的辛弃疾。
据辛氏在其《进美芹十论扎子》中追述其少年时之生活,即曾谓:“大父臣赞……每退食,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不共戴天之愤。
尝令臣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
”所以忠义之心与事功之志,对于辛弃疾而言,实在可以说是自其少年时代便与他的生命一同成长起来的。
当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亮起兵南侵之际,辛弃疾已经二十二岁。
当时中原各地义军蜂起,有农民名耿京者,起兵山东,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兵马,发展至数十万之众。
辛氏原来也尝鸠集义士有二千人之多,至是遂率其众投隶耿京,为掌书记。
因劝耿京决策南向,耿从之,辛遂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正月奉耿京命与贾瑞等奉表南归。
时值高宗巡幸建康,辛、贾二人乃亲蒙召见,且分别授官,完成了使沦陷区之义军得与南宋朝廷相联合之任务。
然而谁料到就当辛氏离开山东奉表南下之时,耿京竟然被其部下汉奸张安国所叛杀。
当辛弃疾诸人自建康北返,还至海州之时,听到了此一意外的不幸之消息,于是辛氏当即率领一部分人马直趋虏营。
时张安国方与金军将士庆功酣饮,辛氏乃率众直入虏营,缚张安国上马,金兵追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