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概念 经典整理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 义哲学基本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 义哲学基本知识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点整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认识世界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点的整理。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矛盾的存在。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它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础概念知识总结名词解释(4)

马克思主义基础概念知识总结名词解释(4)

唯物主义: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的科学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统一起来,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将唯物主义彻底地贯彻到一切领域,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实现了人类哲学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国际工人运动实践经验和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新成果,继承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特别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而创立的。

最早使用“辩证唯物主义”一词的是德国工人哲学家J.狄慈根。

他在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认识论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哲学称为“辩证唯物主义”。

普列汉诺夫也有这样的表述。

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多次使用这一术语来称呼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既坚持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又坚持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贯彻到包括社会历史在内的一切领域,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去看整个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阐明了辩证的唯物论、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阐明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用唯物而又辩证的观点揭示了世界的本质,从根本上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它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发展观和思维方法。

它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其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对立统一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归纳.doc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归纳.doc

一.政治基本理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原理;2.物质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论关系原理;3.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7.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8.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9.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10.内因与外因相互关系原理;11.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12.否定之否定原理;1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14.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15.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16.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关系原理;17.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互关系原理;1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19.人的价值原理.(二)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也就是说“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唯物主义有机械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各个个体组成的,如同各种机械零件组成一个大机器,不会变化;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永远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

机械唯物论的代表人物是费尔巴哈,辨证唯物论的代表是马克思、恩格斯等。

唯物辩证法包含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等范畴。

(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马克思主义哲学整理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整理版

一、政治1、马克思主义哲学(1)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2)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3)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5)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6)1842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7)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8)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人民性和发展性的鲜明特征。

(9)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是人民至上,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10)马克思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4)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划分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5)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由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划分的。

(1)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一)唯物主义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水是万物之源、世界的本原是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气-一元论、原子论、古印度:地、水、火、风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原子特性”3、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二)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我思故我在、心外无物2、客观唯心主义:道、天意、命运(4)“吾心即是宇宙”“存在即被感知”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范畴。

马克思主义基础概念知识总结名词解释(2)

马克思主义基础概念知识总结名词解释(2)

理论体系。

以资本主义为批判对象,以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

当时,资本主义在西欧已经取得相当程度的发展,英、法、德等国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革命,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在取得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

一方面,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频繁爆发,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另一方面,由于资产阶级的残酷压榨,工人日益陷入极端贫困的境地,社会中两极分化加剧,这引发了工人们的剧烈反抗。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世界历史舞台,他们在斗争中逐步由自在阶级转变成为自为阶级。

工人运动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自身斗争的经验,形成科学的理论,以指导自身的革命斗争。

马克思主义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它的三大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即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与唯物主义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和经济关系的分析及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展望等。

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理论,也为马克思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而古希腊罗马哲学、文艺复兴的思想成果、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等也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第一次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主要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又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它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科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本体论以及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础概念知识总结名词解释(19)

马克思主义基础概念知识总结名词解释(19)

认识论:关于人类认识的本质、来源和认识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

认识论的基本问题是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在认识论中,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存在着反对不可知论的斗争。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

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反映论的原则。

唯心主义认识论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主张从意识到物质的认识路线。

主观唯心主义把认识看作是人的头脑中自生的。

客观唯心主义把认识的来源说成是所谓“绝对精神”“理念”等先于物质并派生出物质的客观精神。

不可知论认为人不能认识世界,至少是不能彻底认识世界。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离开了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历史发展,不懂得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用形而上学的观点观察认识问题。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把实践引入认识论,强调认识依赖于实践,并把认识论同辩证法结合起来,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既反对唯心主义认识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并以实践为基础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在历史上第一次创立了科学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发生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的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

在认识论中,一直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思想路线:一个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即唯物主义路线;一个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即唯心主义路线。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念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念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念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念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

考生们常常混淆这几个概念。

概念的辨别分析有助于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对政治的复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念解析,希望大家喜欢。

一、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论是对世界本原的一种回答,也就是回答世界是物质还是意识的,属于世界观范畴。

辩证唯物主义和以往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一样,都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不同之处,一方面就在于对于物质的理解不同;另一方面,它强调"辩证"。

辩证,即全面地、发展地、联系地、矛盾地看问题。

与"辩证"相对立的概念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即片面地、静止地、孤立地看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不但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且还认为意识对物质就有反作用。

而以往的旧唯物主义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忽略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辩证唯物论包括五大观,即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总之,唯物论或唯物主义并不是马克思的发明,他的独到之处就是在唯物论前加了"辩证"两个字。

二、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在唯物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世界存在的状态问题,也就是回答世界是联系发展的、还静止孤立的。

前者就是辩证的观点,后者则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这样就形成了两种对立的方法论。

显然,马克思坚持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世界是个联系、发展的世界。

考生需要注意的是,辩证法并不是马克思的发明,只不过在马克思之前的辩证法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只承认意识形态上的辩证关系。

而马克思的辩证法走的是唯物主义的道路。

唯物辩证法包括两大总特征、三大规律以及五大范畴这三大部分内容。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中西哲学史上有着各种各样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哲学体系,是对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和改造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阶级斗争、劳动价值论等内容。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

它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物质的发展,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在唯物史观中,历史被看作是一种物质实践的过程,人类社会通过不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本身而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都是由于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而推动的。

二、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辩证法强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矛盾的斗争、统一和超越来实现的。

在辩证法中,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对立的两个方面,通过斗争解决矛盾,并实现新的统一和发展。

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和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这导致了阶级斗争的产生。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内部矛盾所必然引发的,通过阶级斗争的胜利,新的阶级将取代旧的阶级,社会将向着更高阶段发展。

四、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济学基础。

它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价值是通过劳动的时间来衡量的。

劳动价值论从劳动的角度分析商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它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价值论强调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的价值由劳动者维持自身生存和繁殖所需的劳动时间决定。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阶级斗争和劳动价值论等。

它们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一、主要概念1)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2)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答: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3)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4)发展: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二、辨析题1、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不正确)P572、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正确)P303、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P30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

(不正确)P53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不正确)P446、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

(正确)P417、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不正确)P438、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人为制造矛盾可以推动事物发展。

(不正确)P439、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不正确)P57三、简答题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答: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3、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4、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5、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6、矛盾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7、矛盾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8、度: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9、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10、认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1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13、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4、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社会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15、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16、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7、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8、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19、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20、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重要内容。


两个理论基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独特的哲学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之一。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
识方法和思维方式,强调事物的辩证统一和矛盾运动。

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量变质变、同一斗争等基本原理。

通过辩证法的运用,可以把握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认识到事物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现象及其演变过程。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重要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强
调历史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现象的根源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历史唯物主义关注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变革的动力,揭示社会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和方向。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有其内在的历史必然性,各种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在于对事物的辩证观察和历史的唯物解释,强调社
会现象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揭示。

通过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深入分析社会现象的本质和演化过程,为实践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这两个基本理论
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为分析社会现象和指导社会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在深化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推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础概念知识总结名词解释(1)

马克思主义基础概念知识总结名词解释(1)

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各门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理论体系。

哲学一词源出希腊语4λocopua/philosophia,意为“爱智慧”。

近代日本学者西周将其翻译为“哲学”,后传到中国。

哲学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是世界上三大主要的传统哲学。

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传统哲学,经历了先秦子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等重要阶段,产生了儒、道、释,即以孔孟哲学为代表的儒家哲学、以老庄哲学为主要标志的道家哲学、中国化了的佛教哲学三大派哲学。

“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致思路径、“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阴阳相生的辩证法传统、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以和为贵的和谐理念等中国哲学独具的精神传统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方哲学源于古希腊。

古希腊把探讨事物、现象背后的原因的学问称为哲学,具有古代西方哲学知识总汇的性质。

其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欧洲中世纪哲学是一种与宗教相结合的经院哲学。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近代西方哲学,主要有大陆唯理论哲学、英国经验论哲学、法国启蒙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建立了以客观唯心主义为基本特征的辩证哲学体系,成为这个时期的哲学高峰。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突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

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实现了哲学发展的革命性变革,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发展的基础上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由于对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哲学中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凡是主张物质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是断言精神、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马克思主义基础概念知识总结名词解释(3)

马克思主义基础概念知识总结名词解释(3)

世界观:亦称“宇宙观”。

人们对整个世界,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总的根本看法。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然形成关于世界各种事物的看法,进而形成关于世界的总体理解和根本看法。

世界观包括自然观、历史观、意识观等方面。

人生观、道德观、科学观等是世界观的具体体现。

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理论论证而形成的关于世界总体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人们的世界观不同,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不同。

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世界观可以划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类型。

唯心主义世界观用精神的、意识的活动解释世界。

唯物主义世界观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客观性,承认物质世界是按其自身的规律运动和变化的,人类社会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人的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客观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统一体;事物内部的矛盾是其自身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有意识、有目的、具有自觉能动性的历史运动过程;人类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认识和改造周围的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自身;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的唯一科学的世界观。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在思维和存在这一对范畴中,存在指客观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思维指同物质相对应的意识、精神。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是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对于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基础概念知识总结(42)

马克思主义基础概念知识总结(42)

文化:人类在生产劳动基础上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在西方,文化(culture)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原意为农耕、培育植物,意指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

文艺复兴以来,词义逐渐扩展,既包括人类活动的物质内容,又包括诸如文学、音乐、绘画、艺术等非物质因素。

在中国,“文”有文字、文采、规则、制度等含义,“化”是“教化”之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文化”,指观念形态的文化。

这是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文化概念。

观念形态的文化是非物质形态的人类活动产物,包括知识、信仰、宗教、哲学、政治观念、法律观念、道德、艺术、心理、习惯等。

精神文化成果可以物质化,体现为物质的形式,表现为实物形态、技术手段、艺术作品等,物质文化形式中包含精神文化的内容。

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文化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并随着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物质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文化。

人类创造的丰富文化内容构成了自己生产、交往活动的文化环境,人的活动是在文化的影响制约下展开的。

文化的发展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发展规律。

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文化具有一定社会历史形态的特征。

在阶级存在的社会里,文化现象会打上深刻的阶级烙印。

资本主义社会中为剥削阶级服务的文化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社会中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文化占主导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观念: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一种能动反映形式,是与物质、客观存在相对应的哲学术语。

马克思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亦指看法、思想,即思维活动的结果。

观念作为人对客观世界事物、现象、过程和规律的积极能动的反映,能够发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很全很经典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很全很经典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很全很经典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前人哲学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

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一、物质与意识物质:客观存在的一切,是世界的本质。

意识: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物质世界的高级产物。

二、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

三、自然辩证法自然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

第二部分:历史唯物主义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三、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新社会制度取代旧社会制度的途径。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第三部分:认识论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二、认识是一个辩证过程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过程。

三、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真理是具体的,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是历史的,具有时代性。

第四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一、辩证思维辩证思维要求全面、发展、联系地看问题。

二、历史思维历史思维要求把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

三、阶级分析阶级分析要求从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角度分析社会现象。

四、群众观点群众观点要求尊重群众的实践和创造力,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结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它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理论。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在实践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

1、唯物主义:凡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家,就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就是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凡是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精神决定物质的哲学家,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就是唯心主义。

3、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精神,如心灵、意识、观念、意志、感觉等等作为世界的本原,看成是第一性的。

4、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存在着一种不依赖于物质、不依赖于人以及人的意识的"客观精神”,这种"客观精神”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包括全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哲学理论在内的科学体系。

6、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客观而能动的对象化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的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

7、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能量变换的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其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工具。

8、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9、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10、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定态,体现着物质运动过程中的常住性、稳定性,因而,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物质的反映,具有能动性,能反作用于实践。

2、人工智能:随着信息论、控制论和思维科学的发展,出现了用机械和电子装置模拟人脑思维过程的电脑,由此产生了人工智能。

3、规律: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与本质、必然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科学的任务就在于发现物质运动的规律性,4、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5、发展:是指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正向质变,即带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变化6、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最根本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础概念知识总结名词解释(15)

马克思主义基础概念知识总结名词解释(15)

质量互变规律:亦称“量变质变规律”“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规律”。

指事物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必然呈现量变和质变两种基本状态并相互转变。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出质和量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的两方面的规定性,量变和质变是存在于一切事物变化过程中的两种基本形式或状态。

量变到一定程度导致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量变和质变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

在中国,古代哲学家曾经自发地认识到量变会引起质变,如先秦时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使用“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这个名称,并把它作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渐进与飞跃的统一、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

连续性是指事物只是在量上发生了变化,这一事物还是它自身。

间断性是指质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渐进性过程的中断或连续性的间断并不是发展的停止,而是打破旧质的规定性而代之以新的质的规定性,出现了新事物。

事物的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必须有不间断的量的积累才有间断性的质的飞跃。

连续性与间断性是相互包含的。

连续性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对自己的破坏,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间断性;正是因为有以往的连续性的积累才产生了间断性,间断性包含着连续性。

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是渐进与飞跃、连续与间断的统一。

质量互变规律是自然界、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与辩证法相对立,形而上学把量变和质变绝对对立起来;庸俗进化论只是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激变论或灾变论只承认质变而否认事物的量变。

质: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且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固有的规定性,与“量”相对应。

事物的质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决定的。

特定的质就是特定的事物存在本身,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某事物之所以存在,之所以是它自身,并与他物相区别,就在于它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

恩格斯说:“存在着的不是质,而只是具有质并且具有无限多的质的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概念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概念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部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斗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伟大任务∙时代需要本身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3.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其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有:康德、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费希特∙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是费尔巴哈∙英国古典经济学它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完成于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傅立叶、圣西门、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除上述理论外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与自然科学的进步密切相关5.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的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6.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7.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8.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它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永远面对现实世界,面对实际生活,关注和研究时代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它不是宗派主义体系,它能正确的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对它们进行批判地研究,剔除其中错误的观点,吸收其积极合理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础概念知识总结(23)

马克思主义基础概念知识总结(23)

谬误:亦称“错误”。

认识论中与真理相对应的范畴,指人的认识中同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相违背的内容,是认识主体对客体的歪曲的反映。

人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

人们认识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都会导致错误的产生。

个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是有限的。

人的认识必然受着自己所处时代的实践水平、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在阶级社会中受阶级地位的限制。

认识还受着客观进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

当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时,错误认识的发生是难免的。

真理是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并且在斗争中取得胜利而发展的。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

为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要划清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界限。

真理与谬误是相互贯通的,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互相转化。

任何真理都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不顾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去运用真理,真理便会转化为谬误。

科学地总结经验,纠正错误,就能够达到真理性认识。

我们要坚持和发展真理,勇于和善于同错误做斗争。

方法论:关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

方法论有不同的层次,包括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具体科学方法论。

哲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探索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的最一般方法的理论;一般科学方法论是关于在各门科学中带有一定普遍意义、适用于多学科的方法的理论;具体科学方法论是关于某一具体领域、具体学科的方法的理论。

哲学方法论是最根本的方法论,对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具有指导意义;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论是哲学方法论形成的基础。

一般科学方法论位于哲学方法论与具体科学方法论之间。

这三个层次的方法论的对象之间是普遍、特殊、个别的关系。

哲学方法论同世界观是一致的。

哲学方法论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根据,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世界观。

但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一致并不是简单的同一,不意味着懂得世界观就等于掌握了方法论,实现二者的统一需要一定的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概念]1、什么就是哲学?(定义)[P5-7](1)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就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就是人类对自然、社会与思维知识进行概括、总结与反思的一门学问。

2、生活处处有哲学[P2-5](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真正的来源)(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与对世界的思考。

(实际指产生的途径)(3)、哲学就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哲学总就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

“就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的任务与功能,也可参阅P25理论评析)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P5-6](1)区别: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瞧法与根本观点。

方法论就是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联系:世界观与方法论就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P7-8](1)区别:研究对象不同。

具体科学揭示的就是自然、社会与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与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与特性进行新的概括与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与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具体科学就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

③具体科学与哲学都根源于客观世界与社会实践。

5、[典型例题]辩析:哲学就是“科学的科学”。

回答:(1)哲学与具体科学同源于社会实践。

哲学就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它为具体科学提供指导。

科学研究活动都就是自觉与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2)哲学不能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具体科学就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3)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瞧法都就是错误的,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而成为所谓的“科学的科学”的瞧法也就是错误的、有害的。

6、哲学的基本问题[9-10]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简言之,即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内容:①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是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与存在就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就是区分可知论(大多数哲学家)与不可知论(如英国的休谟/德国的康德)的标准。

7、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P10-11](1)这一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这就是人们在生活与实践活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中首先遇到与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这就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因为哲学研究的就就是世界的本原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8、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P11-14](1)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就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就是物质的派生(物质不依赖于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就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2)基本形态:唯物主义有三种基本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由于对意识的不同理解形成两种基本形态,即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9、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的比较。

[11-12](1)在哲学基本问题上都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不足在于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化了。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一就是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而具有机械性,二就是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体现在它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0、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比较。

[12-13](1)两者在哲学基本问题上都坚持意识就是世界的本原这种唯心主义的根本方向。

(2)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瞧作世界的主宰与本原。

1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P83]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瞧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瞧问题。

两者对立的焦点与根本分歧在于就是否承认矛盾,就是否承认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12、什么就是真正的哲学(作用)?[P16-17](1)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就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任何哲学都就是一定社会与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就是一定社会与时代的经济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真正的哲学就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与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与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与认识成果。

(3)真正的哲学就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其作用体现为①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它可以预见与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与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13、马克思主义哲学[P18-20](1)产生:①时间-19世界中叶,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就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事件。

②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

③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与自然科学的其她进步。

④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

(2)性质:就是科学的世界观与科学的方法论;就是无产阶级与人民群众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3)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4)产生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就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

就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飞跃。

(5)特征: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P25]: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瞧待自然、社会与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瞧待生活与实践,从而为人们的生活与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14、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源于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辩证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

[P19]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三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

实事求就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就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就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2)邓小平理论。

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就是。

主题就是“什么就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P22-23]性质:就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就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理论贡献:它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就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意义作用:就是我们的指导思想。

就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4)科学发展观(见贯彻十七大精神指导意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就是发展,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

”这一精辟概括,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就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既体现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承前继往,又体现了与时俱进与丰富发展。

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就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与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当代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坚持与贯彻科学发展观。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辩证)唯物论]1、物质概念[P29]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与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就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2、世界物质性原理[P29-30](1)原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①自然界就是物质的(自然物就是统一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人类社会就是物质的(本质上就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由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与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等基本要素构成);③人类思维与意识也就是物质的产物。

(也即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就是,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P40](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另见第7项):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运动概念[P31-32](1)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与过程。

(2)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①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运动就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存在方式。

②运动就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就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脱离物质的运动就是根本不存在的。

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与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都就是错误的。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①区别:运动就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就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②联系:物质世界就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如“飞矢不动”, “刻舟求剑”),就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如“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则导致相对主义与诡辩论(也即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