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敬之与郭小川的诗歌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贺敬之与郭小川的政治抒情诗歌
摘要:五六十年代,正直新中国成立政治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诗歌也被涂上了政治色彩,政治抒情诗迎来了蓬勃发展时期。
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的个人感情与时代政治紧密结合,政治抒情诗为政治鼓动人民,簇拥着人民与时代一同踏上前进的步伐。
郭小川与贺敬之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政治抒情诗人,为了研究这一时期政治抒情诗大体特色,对这两位进行了研究。
通过查阅资料,比较分析两者生平以及政治抒情诗的创作,总结归纳出了两者的诗歌异同,以及各自诗歌的优劣。
关键词:政治抒情诗、政治建设、时代、思想、艺术特色
目录:1.政治抒情诗
2.郭小川生平及诗歌创作历程
3.贺敬之生平及诗歌创作历程
4.郭小川与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的比较
正文
政治抒情诗
政治抒情诗这一概念的提出,大约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
但是,这一诗体的出现,却在更早。
广义的说,从1949-1976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诗作,都有政治诗的性质:诗人所关注的是社会生活的政治层面,或是从政治层面来关注社会生活;诗中所表现的或是具体的政治事件,或是透过生活的不同层面来表现社会普遍的政治情绪。
不过,这里指的是一种有更明确思想、艺术规范的“诗体”。
它在建国初期就已经存在。
作为中国新诗这一时期的一种重要“样式”,政治抒情诗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是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功能上的政治性突出。
诗人对政治斗争的关注,当时的政治矛盾都反映在了诗歌当中,诗歌中的主人公也往往是一场治斗争中的一份子。
政治抒情诗这个最基本的特征把它同其他抒情诗歌区别开来。
其次,政治抒情诗的艺术结构,往往表现为观念演释的形态。
即借助感情内容以及生活具象来阐述一种抽象的、有逻辑的、理性的政治思想,使诗歌增强了感染力、鼓动性,继而衍生出了第三个特征,感情效应。
感情效应是强调这类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在群众中的战斗性和鼓动宣传作用的结果。
因此,政治抒情诗经常在思想情绪的表达上使用反复渲染、铺陈的手段,反对含蓄、隐蔽,而是寻求明快、直接、彻底。
【1】政治抒情诗这一诗体的确立与五十年代到文革这一时期政治运动从未间断过的社会与政治环境有直接关系,在那个社会中的一切都被打上政治烙印的年代,那些希望通过自己的笔杆来实现革命目标的诗人得到了一个能够活跃发展的平台,他们坚信革命战士与诗人的两重身份可以结合在一起共同为革命服务。
贺敬之与郭小川两位就是这类诗人的杰出代表者。
郭小川生平及诗歌创作历程
郭小川(1919-1976),原名郭恩大,出生于热河丰宁县凤山镇一教师家庭。
早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到达延安。
郭小川“根据地”时期的诗歌创作与当时的晋察冀诗歌的自由体叙述风格相近,在担任丰宁县长期间经历了游击战和土地改革等重大政治斗争,先后担任过多个文艺部门重要职务,1970年下放湖北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后转至天津静海县团泊洼。
1976年10月18日在河南安阳罹难去世。
【2】郭小川的主要诗集有:《致青年公民》、《甘蔗林——青纱帐》《昆仑行》等。
郭小川1936开始写诗,抗战期间的诗歌主要是以鼓励抗日,振奋斗志为主题的,抗战
胜利建国前期明显受到晋察冀诗歌的影响,诗歌体现出了对生活细节的敏感以及纤细的自由体的叙述风格,在郭小川的诗歌创作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建国后的政治抒情诗的创作,这一部分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政治抒情诗正式创作开端期(1955-1956)
1955年,郭小川借鉴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创作了具有鼓动性的的组诗《致青年公民》,正式开启了建国后的政治抒情诗创作。
在这一阶段,受到建国初期大唱赞歌的影响,郭小川的诗歌激情澎湃地表现建设、斗争,而在艺术与思想方面有着欠缺,但是,诗人在社会大背景的洪流中依然保持着一定的思想独立,诗人没有一味地歌颂祖国高大而忽略建国前革命斗争的艰辛以及未来建设祖国的沉重使命,这对当时的青年人产生了有益的激励鼓舞,这在几乎整个文艺界被革命胜利而冲昏头脑的时代是极为可贵的。
二、政治抒情诗创作探索期(1957-1959)
这一阶段郭小川对自身之前浮泛激荡、重视政治鼓动性的创作进行了反思,转入更加深沉现实的风格,诗人进一步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思考,诗歌的选材也有了新突破,创作了一批备受争议的作品,在塑造美好榜样的同时将确实存在的隐患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三、政治抒情诗创作成熟期(1960-1966)
经过上一阶段的探索,诗歌在内容思想、艺术形式等方面都趋于成熟。
由于这一段时间的记者身份,郭小川的诗歌取材与他涉足的地域有直接联系,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诗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时代、政治、人生。
四、政治抒情诗创作压抑期(1967)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郭小川的创作收到了压迫与批判,诗人也遭到了摧残和迫害,即便如此诗人也没有放弃创作,诗人书写了存在于那个动荡时代开端的矛盾,汹涌的政治斗争,这一阶段的创作也是他对自己作为革命战士、诗人的人生回顾,但也难免由于那个时代的烙印而创作一些有局限的作品。
贺敬之生平及诗歌创作历程
贺敬之(1924~),笔名艾漠,山东人。
家贫,13岁考入滋阳县乡村师范学院,1938年流亡湖北,入湖北国立中学,1939年随校到四川,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开始创作诗歌散文。
1940年入鲁迅艺术学院,1942年创作著名歌剧《白毛女》。
建国后曾在文艺部门担任多个重要职务。
著有诗集《朝阳花开》、《乡村的夜》等【3】
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创作时期是50年代后期,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具有强烈的时代政治色彩,诗歌往往以一个政治主题为出发点,激昂、热烈的赞颂革命,赞颂祖国,描绘革命胜利的兴奋感和幸福感,描绘建国初期人民对未来幸福生活充满了期待,对富强祖国的建设充满了信心。
贺敬之的政治抒情诗对大政方针的把握十分准确,对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十分满足,但是物极必反,贺敬之的诗被政治外衣包裹的严丝合缝,使得诗歌本身的诗情受到了破坏,诗歌中反映出了一种过于单纯乐观的弊端,缺少对社会矛盾的描述,这使贺敬之无法站在时代的高度对整个政治环境演变进行详尽的记录,甚至空洞。
尽管贺敬之在思想高度上有所欠缺但在艺术角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将政治议论与抒情紧密结合、抽象思想与具象事物联系;由于激昂热烈的情感基调,贺敬之的诗歌大量运用艺术表现手法,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在艺术形式上,贺敬之的诗歌将民族风味与外国风格融会贯通,创造了“信天游”体和“中国式的楼梯式”。
郭小川与贺敬之政治抒情诗的比较
从政治抒情诗的创作的思想高度来看,郭小川更加优秀,郭小川的视野要比贺敬之更加
开阔,思考的深度与广度也更大,思想的独立性比贺敬之更好,贺敬之具有更强烈的时代局限性。
从诗歌创作的发展进步来看,郭小川的进步要比贺敬之大,这与两人的诗歌在思想上的差异有直接关系。
但是在艺术特色上贺敬之更胜一筹,这得益于贺敬之更加激昂澎湃的感情基调,在形式上,贺敬之对于“楼梯式”学习运用比郭小川更加突出;表达方式上,贺敬之运用的比郭小川更加丰富自如。
当然两者也有许多共同之处。
对于抽象的概念思想,二人都采取化抽象为具象的方法,将政治符号形象化;在诗歌情感上,大都是激情热烈的,豪迈昂扬的;贺敬之的“信天游”体和郭小川的“新辞赋”体,都是在诗歌形式上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形式加以借鉴;最重要的是,两位都坚持诗人与革命战士身份的双统一,创作初衷都是为了服务于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参考文献:【1】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5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2】吴思敬,《中国诗歌通史·当代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3】朱光灿,《中国现代诗歌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二版第二次印刷。